险些错过这么牛的好电影。
之前看预告片,印象不佳,因为很像《28天后》那种无政府主义背景的粗糙科幻片,又难看又虚伪又不着四六。特别是前晚看了《窃听风暴》,我都以为2006年世界电影基本可以盖上盖子了,没想到今天又和它不期而遇。
导演Alfonso Cuarón(这厮拍的《哈利·波特3》简直好看死了),故事里的社会学背景、哲学、宗教……这里不探讨,“宏大叙事”留给社会学家们去慢慢阐释吧,反正它不是这电影征服我的原因。看前半小时,其实还是有点儿索然寡味,一直到汽车遇袭那个不露痕迹的长镜头,我才彻底兴奋起来,太酷了,以至于当时我就倒回去又看了一遍!下面,简单总结一下这片子的兴奋点:
第一个点,朱丽安·摩尔被枪击前后那个不露痕迹的长镜头。这个镜头在技术上的新意,可能需要反复观赏才能领略:他是怎么做到的?朱丽安·摩尔颈部的血浆袋一开始藏在哪儿?挡风玻璃是怎么破的?怎么才能让飞过来的燃烧瓶,准确无误地跌落在挡风玻璃上?……仔细研究这些东西,确实很好玩。
第二个点,迈克尔·凯恩之死。这个地方最重要的是情绪,演员的情绪,人物的情绪。迈克尔·凯恩这老家伙我一直都不太喜欢,但这个地方他演得棒极了,而阿方索·卡隆此处的处理手法,特别是他对欧文表演的控制,我只能用两个字形容:对劲。
第三个点是生孩子那场戏——电脑特效究竟应该怎么用?神不知鬼不觉,才叫强。那个孩子,我打赌是电脑特效的产物,但你丝毫看不出来,谁想和我赌?
第四个点是难民营废墟里的枪战。整个难民营里的戏,运动镜头特别多,镜头好像总是无意间扫过一些面孔,那其实都是精心设计的细节,这些小细节一点一点堆积起来的,就形成了戏剧场景的真实感。特别是后来一气呵成的巷战,更达到一个高潮,那个场面调度,那个细节刻画,那个人物编织,那个情绪控制……比《拯救大兵瑞恩》,我看丝毫不差。
第五个点,是结尾海面上印象派油画式的那个全景镜头,分明饱含着深沉的宗教情感,堪称美轮美奂。
科幻电影,其实有很久都没看到这样的作品了——不空洞、不浅薄、不轻浮,不用炫目的特效挑逗观众,有内涵、有节奏、有感情、有不事张扬的征服,虽然说“《人类之子》:2006年最具史诗气魄的电影!”这也许有点儿言过其实,但这部电影是2006年不容错过的好电影之一,这话是绝对靠谱的。
不信,我可以跟你赌一块钱。
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84y朱熹说格物致知,此片最堪格。我很奇怪,像这样优秀令我不吐不快不荐不爽的片子为什么没多少人力荐,和国内所谓另一个千人千面的文雀相比,立见云泥之别。我不是什么长镜头或者蒙太奇的专家,相比技术上的东西,我更关心片子立竿可见的效果和醍醐灌顶的感悟。该片无论从大局还是到细节,都一一可表,可堪深思。
立意上闪光,可能是我们最漠不关心却是对整个人类来说最为重要的所谓与生俱来的能力--繁殖能力被莫名带走,这就足够令人深思。这是神的意志还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惩罚,刚开局那段冷幽默新闻便令人回味无穷。回顾这个片子中,已给与重重的暗示。宗教徒的扪心自问,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灰暗的天空,垃圾飞舞的街道和污染重重的河流。
背景上清晰,那种末日感通过环球混乱的大背景通过新闻转播一一呈现,通过非法移民不断涌入英格兰这个孤岛的混乱局面的小背景一一呈现,通过主人公个人迷茫和抉择中一一呈现。至于教派冲突,政府和所谓起义,阴谋和遁世,都可以找到归宿。
主配角丰满,无论是蒂奥还是朱莉甚至是密立安,他们的生平故事讲得清清楚楚。蒂奥,一个曾经的理想主义青年,现在的活在乱世中的迷茫中年;朱莉,一个坚持到底的无政府主义者,为梦想而牺牲在阴谋中的女性;kee,有些隐喻,请记住她的台词,“我自己也不清楚到底谁是孩子的父亲”,一位可怜的非法移民妓女,人类的未来就在她身上,该可笑还是该害臊。其他的,密立安,大麻老头,老头老婆,法西斯狗,甚至后来在难民营收留他们的那个眼镜老头。或者通过台词或者透过照片,能讲的太多。
效果上出色,它是一个科幻片,新型的显示器和电视表明了这一点;但它又如此接近生活,并不久远的未来没有太多的进步,不是所有的未来都是灯红酒绿活色生香。看看朱莉被杀那段,子弹和飞车撞击是如此真实;看看难民营暴动那段,那些巷战和坦克车的处理。
细节上详尽,从每一个标语到人物的穿着,从地铁的防护窗到摆放的相框,都留着令人信服,让人唏嘘的故事。
每一个britpop的爱好者,本片中拥有radiohead,pink,Lennon等等的ost你绝对不能错过。
密密麻麻凌乱的说了啥,好像也没说啥,这样的片子,应该由你自己去发现些啥。
影片先虚构了一个2027年,人类进入萧条期,开始丧失繁殖能力为背景。全球最年轻的人类于18岁4个月死亡,以及英国边界封锁,清楚非法移民的政策的新闻报道,为接下来所有电影要发展的故事给出原因和铺垫基石。
电影里主要出现的人物和关系依次是,主人公thoe,和他的朋友jasper,以及thoe前妻julian,她是被政府视为恐怖组织的头领,还有非洲裔女孩kee,她是难民并且怀有身孕即将临产。
推动他们关系发展的是几大矛盾(confrontation),第一是恐怖组织双鱼党跟政府之间的矛盾,双鱼党希望用kee的孩子作为起义的一个旗帜。第二是英国政府跟难民之间的矛盾,政府在驱逐非法的移民,不会承认kee的小孩作为世上最年轻的人类的出生归功于一个非洲难民母亲身上。第三是恐怖组织和政府都跟theo之间存在矛盾,双鱼党内部出现争议,julian被激进成员luke杀害,并且准备将thoe谋杀。在引渡kee的过程中,因为几名警察被杀害,因而thoe也在政府的通缉令上。
影片用了近半个小时,为了交代背景和塑造一些人物性格。然后到了第一个刺激点(inciting incident),即julian的死。她的死给thoe的震撼很大,如果说之前仅仅是为了一种能挣钱的交易的话,那么在julian死之后,thoe为保护kee这件事开始背负责任起来。这事件的后果极大加深了thoe的参与感。
当thoe偷听到luke的阴谋时,电影出现了情节点1(plot point),这是一个陡转,julian并非死于偶然的暴徒袭击而是死于组织内部的暗杀。同时这一情节将thoe推开了他冒险的序幕,开始要孤身周旋于恐怖组织和政府之间。
Thoe躲藏在jasper家中,最终他们踪迹被luke发现,japser为了掩护他们,选择了自己留下来拖延时间以便他们逃跑。而thoe亲眼目睹jasper死于恐怖组织手中时,这成为第二个刺激点。牺牲的代价越多,thoe所承担和持有的理想就变得更加珍贵,不可卸载。因而,Thoe必须成为一个个人的英雄主义者。
影片第二个成功的陡转(turning point))是利用了syd这个人物。他先是帮助thoe和kee进入难民营中,再而当他得知他们真实身份的时候,转而想加害他们。这是情节点2。
政府和双鱼党之间的交锋,以及恐怖组织对不断的追逐,共同组成了thoe的阻碍。在一次次的克服阻碍的后,kee的婴儿出生,影片在争抢婴儿,和场面宏大的混战中达到高潮(climax)。Thoe最终成功的保护了kee和婴儿,在一段导演着重展示的对生命的赞扬和尊重煽情升华场景之后,他们搭船逃出难民营。
在水面上,kee决定将婴儿命名为dylan来纪念thoe的逝去的孩子之后,thoe因为受伤过重而死去。但这时,明日之号轮船已经朝kee所在的小木筏驶来。电影于此收尾(resolution)。
关于这部片子,网上的评论也不少了,不过觉得都没有抓住要害,有必要写一下。总的来说,一般科幻片都会为我们勾画一个关于未来的情景,大多都是在观念,人性,伦理的层片操作,如《银翼杀手》《ai》《我 机器人》《人猿星球》,或是在现实中不可预见的灾难中看到灭亡中的世界,如《后天》《天地大冲撞》《世界大战》……可以说这是一些比较遥远的未来,他通过未来挑战我们固有的观念,通过未来表达一种思考,在这里未来是为了想要说明的问题而搭建的舞台。
还有另一类作品,却是关于未来本身的,或者说是关于现实的世界真正要去向的地方。人类之子就是这样一部作品,人类失去生育能力这个看似不可能的存在只是他的科幻外壳,包裹在这个外壳下面的,是并不遥远的2027的未来,伦敦的实景拍摄,阿隆索卡隆的博大野心,他把这个题材建构在了一种对于现实世界的邪恶隐喻之上——人类作为一个群体从来就不是统一的,内部的分化、歧视与权力的争夺才是灭亡人类的本质力量 而不是什么外部的东西。在这部片子里,我们时常看到欲望表达和权力建构是比全人类的救赎本身更重要的诉求。
具体来看,影片开篇就以一起爆炸事故交待了背景,把影片的着力点告诉了观者。可以说开篇通过owen回家的一路行程巧妙的交待了整个世界和伦敦所处的情景,冲突和对抗已经蔓延全球。虽然这是丧失生育能力造成的,可导演并没有着力交待移民问题与之的因果关系,而只是一种相关性。那么,丧失生育顶多只是这个邪恶现实出现的导火索罢了,移民代表了政治经济阶级冲突,宗教和种族的冲突,正是这些构成了影片情节的主要张力。对黑人孕妇的争夺,在这里是一个能指,指向不同群体之间的权力争夺。导演对冲突的强调在最影片的高潮体现的尤为突出,就是为众多影迷津津乐道的那段:owen他们抱着孩子从楼上下来,所有人都停止交火犹如见到真主一般,不过大家别忘了这样启示录般的情景并没有改变冲突本身,一枚火箭弹很快打破了宁静,人们毫不犹豫地从新投入到厮杀当中,那个象征人类救赎的婴儿在非理性的战争中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激烈的交火让刚才催人热泪的一幕显得异常的滑稽,犹如导演的恶搞(说实话,看到那我激动的热泪盈眶的,然后觉得有被涮了的感觉,高真他妈高)
如果仅仅止步于此,我觉得是对这部电影的大大低估。透过深层的文本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导演思想中的深度框架——一种顽固的精英主义视角。在影片中,导演把政府和处于边缘的移民群体都放在了批判的叙事下,而用对影片主角的英雄人物叙事表现了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关心人类整体命运,理性的……这样的概念。
具体来看,对于政府,影片开篇电视中反复播出的官方广告说世界已经陷入混乱只有英国是一如既往的,而现实的伦敦街头已被刚从一场爆炸中侥幸逃生owen看在眼里,二者的鲜明对比造成强烈的讽刺效果。还有在owen朋友的秘密住所,一个很轻描淡写的镜头给了桌子上的照片和一张报纸,隐蔽的交待了朋友妻子的记者身份和被政府迫害致残的背景。“法西斯猪”这个大兵的做法也代表了一种唯利是图的心态。而且,英国政府的种种行径一直被费希党以各种方式讲述出来,诸如对待移民的暴行,恐怖镇压,虚假宣传,蛊惑民众等。到后来进入难民营,更是干脆换成了对军队行径的直接描写。可以说人类之子中的政府在导演那里是一个近乎魔鬼的存在,完全的种族主义观念和无人性的对于民众的蛊惑和迫害。
反过来看,虽然人类最后一个孕妇被设计成黑人移民女性,虽然主角得到了很多好心移民的帮助,对于这一群体作导演表达的却是复杂的态度。费希党那个处心积虑的领袖被设计成黑人男性,他们设计害死了owen妻子,骗取孕妇肯的信任,以其作为工具企图谋取权力,而并不是费希党所宣称的为移民谋利,不择手段程度更甚于政府。这样的安排不仅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从影片对xxx形象的定位可以读出导演对此种边缘群体的厌恶态度,不过最后的枪战中费希党领袖的无助似乎又在告诉我们说这些人也是面对非生即死 别无选择的。这样的处理似乎前后矛盾又合情合理,或者是导演稍欠考虑。而且,owen在逃亡过程中得到了来自边缘群体吉普赛人的帮助,在这里导演的态度显得有点突兀模糊。值得一提的是,最后的激战中还出现了中国人,如老鼠般自保的表现显然是带有导演刻板成见的。
本片中“好人”和“坏人”的对比是很鲜明的,来看看好人都是什么样的呢。主人公高大英俊白人男性owen和美丽白人妻子,高学历,早年参加过反政府组织,致力于建立一个更理想的社会,具有强烈自我牺牲精神,在片中双双挂掉。笃信某种宗教的白人护士,一直保护着孕妇肯,最终被政府军拖下车,挂掉。与世无争的白人jasper夫妇,媒体工作者早年反战受政府迫害,最终被费希党枪杀,挂掉。好人基本上都牺牲了,而且毫无怨言,为了这个唯一的人类之子。最终导演的框架终于水落石出:在他看来,能够拯救和改变世界的始终是白人当中的一小部分精英,他们理性,具有自我牺牲精神,为全体人类的命运着想,不自私不偏激,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社会非边缘群体,有固定的社会地位,不会产生自身的认同危机,衣食无忧,因此其行为不是为自己谋利。这样的精英主义视角是本片最容易为人忽视的内核!
总之,对现实的深刻介入是人类之子这部片子的最大亮点,众多长镜头的运用和大场面的调度也体现了影片的艺术价值。不过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双重野心也给人类之子带来了矛盾,让他有点高不成低不就,丧失了成为经典的可能性,不过7.9的评分还是相当物有所值。人类之子在2006年影坛带给我们独特的魅力,也为近年来魔幻和灾难类充斥的科幻类题材开启了重回经典厚重的一扇天窗。
我觉得是我看过最厉害的长镜头……膜拜!
非常真实的科幻片
走出大楼的那段忍不住就要流泪了!繁衍生息!长镜头!原声带!Ruby Tuesday!难民里头还有中国人的说……
最终既没有深挖也没有流俗,见好就收的结局让整部片子止步于不好不坏、见仁见智的呈现层面上。其中绝对难忘的必须是迷影以来看过最变态、最牛逼、最震撼、最密集的长镜头,在此加持下,也成为我心目中最具美感的末世写实电影。设定非凡,炫技有余。
末世之殇,充满了对宗教与世事的隐喻和反讽,连续不断的高难度长镜头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教科书级别已经不足以形容了。
诸多世界末日的电影,各有各的原因,不生孩子是最扯蛋的一个。
人文感情和技术力量的完美结合。
完全是一部把镜头拉长了的饥饿游戏3,信息量之少与其不分伯仲。徒有其表的长镜头,片子拍的很纪实,又有无法抹去的设计感。人物的功能性太强,缺少态度,连诉求都像是片尾主人公穿越的那场大雾,令人一头雾水。
我恐怕一辈子都不会忘掉那些个长镜头了,电影因为大量的手持摄影和长镜头显得像伪纪录片,在这个大背景下导演并没有忽视关于人性和社会的点墨,很多配角都令人难忘,阿方索卡隆真心是个天才!五星好电影!
阿方索·卡隆代表作,威尼斯技术大奖。1.细节精湛,表演也堪称完美,残败黑暗的末世氛围直击人心。2.卢贝兹基的斯坦尼康与导演神级调度:26~30,1h23~30m的车内与巷战长镜。3.开放式结局:浓雾中的"圣母与夏娃",明日号巨轮。4.每件事都是在信念与机运间的奇妙争战。5.飞猪,假肢大卫,格尔尼卡。(8.5/10)
齐泽克在《暴力》第一章分析道:英国变成一个自由派共产主义村庄,享乐主义纵容加上新式社会隔离和建基于恐怖感的控制,是今天社会的写照。当西方文明走向The last man,过一个长寿、充满物质和文化财富的一生的时候,这与第三世界为某种崇高事业牺牲自己之间发生断裂。本质是两种虚无主义。
情节一般,摄影真牛!
技术上的胜利,情节上的扯淡!
No children. No future. No hope. 没拿到奥斯卡“最佳摄影”实乃遗憾!
有生以来所见过的场面调度最无敌 最科幻 最血淋淋 最扫荡人心 最叹为观止 最牛逼至极的几个长镜头全拢聚在了一块儿……狠!
好看,末世寓言中的佼佼者
截至目前卡隆观感最佳,属于那种每个环节都得巨厉害且要做到几乎毫无纰漏才能拍得出来的电影。技术上的强大弥补了故事的羸弱(但纵使如此也已经远远超越了绝大多数灾难片和科幻片所能达到的范畴)。车内追击戏放在任何一部动作片中都能够独领风骚,巷战一场戏与任何一部战争片放一块儿也足以一骑绝尘。
跟《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对照来看。不过在这里,没有前因后果,只有现在,让你思索。没有未来的世界还值得我们继续吗。
每一个孩子出生时都带来信息说,神对人类并未灰心失望
惊为天人。大部分的投资都放在了看不见的地方,比如背景演员,暗淡但是充满层次感的美术设计,让世界活了起来。每场戏都是充满张力的。把政治问题放在背景里,反而比放在聚光灯下更能引起人的思考。前景和背景之间的微妙关系看着真是太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