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特属的风格烙印,大洋彼岸80多岁的伍迪艾伦一直在坚持每年奉献一部讽刺(多是中产阶级和文艺青年)黑色幽默风格的电影作品,虽然质量不一,但这种老而弥坚的创作精神的确让人感动。这边厢同样80多岁高龄的山田洋次也在坚持用自己细腻温情的风格每隔几年传达出捕捉到的东方家庭之间关于亲情的佳作。
相比前作《东京家族》在故事和内容上对已故大师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致敬,《家族之苦》却用另一种喜剧以及侧面的表达方式对自己的前作以及《东京物语》再次致敬。同样的演员班底以及家族成员配置却套用了另一个故事讲述,也多亏了演员们强大的演技力能让我们立刻从旧的故事抽离投入到另一个全新的场景中。
年迈的母亲参加了老年写作班,从和同样年龄阶段的老年人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研读和交流中感受到了爱的力量,也厌倦于这么多年奉献于家庭和伺候身边大男子主义枕边人的生活,于是向自己的老公提出了希望收到离婚协议书的生日礼物。说到底看似荒诞,毕竟四五十年的风风雨雨都已经忍耐携手走过来了,为什么不能在所剩无几的岁月里再忍耐呢,其实这恐怕与日本家庭主妇的生活现状息息相关,在东亚社会里,日韩的女性往往在婚后就会退居家庭,或者说家族,在丈夫抱怨承担了一切生计在外对着上司点头哈腰的同时,女性也要全心全意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以及忍受疲惫不堪回家抱怨的丈夫的唠叨。就算在近两年随着各种保障女性就业的条例出台,你争取到了出去工作的权利,可是家庭琐事仍然像你份内的责任一样不能懈怠。最近由松岛菜菜子主演的《营业部长吉良奈津子》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虽然收视率一般,奈津子能力超群,明明比丈夫的职位还高,却还是要在忙碌了一天的工作回家后承担起所有的家务,甚至还要面临丈夫被温柔贤惠的保姆诱惑的狗血剧情,惹得屏幕外面的我们愤愤不已!这就是东亚社会关于女性地位的写照。其实人和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相互理解和关心,礼物贵重是一种表达爱的方式,但同时适当言语的更是生活的润滑剂,尤其在东方社会,隐忍一直是文化的主流,却忽略了对方在某种程度上是否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心意。
<图片1>
<图片2>
母亲在抱怨这些细节时,其实这些点滴的细节并不是重点,还是丈夫是否对自己有关怀之心,所以当最后丈夫在预备小儿媳的劝说下终于说出了一直以来有你在身边真是太好了,thank you这些简单的话语却终于让母亲感受到了自己被需要的心,撕下来了这份离婚协议书,并终于解开了疙瘩留下了到死陪在你身边最真诚的告白。正如由妻夫木聪扮演的小儿子所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好像一张乐谱,有时候就是需要些小风浪。但跨越这些不和谐声音的方法就是沟通,去用自己的心体谅别人。听说这部作品的续作目前正在开拍,会涉及死亡概念,看来下部会赚人很多眼泪。
<图片3>
<图片4>
<图片5>
<图片6>
《家族之苦》在大光明影院看的,这大概是进过的最豪华的影院了吧,近百年的老建筑,两层楼的千人大场,很有三十年代的复古感,但硬件又做得一等一。可惜的是买的票在二楼偏后,大荧幕也战胜不了这个距离——观感其实像在家看60寸的电视。很多影片里的小细节都容易缺失,类似演员的微表情,颜色和光的差异就都不那么明显。幸好看的是剧情片,倘若是注重视觉效果的大片,一楼十六排以后和二楼五排以后的座位真心不推荐。
说回电影。典型的日式家庭片,简单的故事,平常的生活,如水流过,胜在真实。日本文化有很多和我们的相似之处,所以看这部片子,我想多数国人都会有共鸣。操持了一辈子的温柔母亲,脾气古怪臭毛病一堆的父亲,性格各异的儿女,有的愁经济,有的愁感情,一大家子一起生活,吵来闹去,看似细琐的矛盾,却堆积起来,成为自家那本难念的经。
所有演员,按天朝的审美标准,颜值都不在线,可看着就是舒服,日常。尤其桥爪功老爷子,小表情、说话的口气真真一个老顽童,这家的儿女,也一定是遗传了他的幽默基因。全场爆笑的点绝不止一两个,且这些点,也绝不是硬胳肢观众的生硬幽默,他就是平常人也会犯的中二,尴尬,和靠演员魅力撑起来的趣味。
说是喜剧,这电影的泪点却也和笑点铺得一样绵密。母亲缓缓说起自己开始讨厌父亲,感情渐淡的时候;孙辈们给母亲描述棒球赛的时候;总是戏谑对生活的父亲难得沉默的时候;那张离婚届被撕毁的时候,都会感到一种带着无奈的温暖,随着减缓的配乐眼角湿润。但它又不过分煽情洒狗血,总是及时回转到轻松愉快的氛围。然而这更让人印象深刻——真实的生活里,有谁整天哭天抢地呢?默默忍耐,装作没关系的时候才更多,有些问题,也真的无解呀,但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不过日子啊。而当某天一件事,戳中了你隐忍的点,那一瞬的心疼,足以让人印刻在心。
想起了刚看完的日剧《最高的离婚》,颇有些相似之处,温柔地抖机灵,却讲出犀利的真相。
在一起容易,分开难啊。
你什么都没做错,就真的没关系了吗?
感情,是需要用语言表达的呀。
一家人在一起讨论问题,哪怕吵架,只要大家都关心这事,就真的像个家啊。
一条一条的真理,就这样看着电影,慢慢传达给你了,连同一些思念的心情,和一种不能完全理解但早已深深认同的氛围。
总之很想和家人再看一次,这一截笑中带泪的生活片段,这个普通却重要的故事。
昨天看了一部记录片,讲的是梁武帝萧衍的故事,历史长河中,我们只是其中一颗粒子,无论时间如何滚动,我们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都是一瞬间的情感,但是又是那么强烈,萧衍神机妙算,却过不了家人一关,能治国,但是在家人面前就一团糟,家人就是一生的羁绊,一国之君尚且如此,平民会怎样。
很喜欢家族之苦这个调调,很久没有看过这么好笑又感动的电影了,这个电影里有我们常人的影子,故事的开始就是从一通电话开始的,固执的爷爷和儿媳妇的对话,儿媳妇把公公当成了诈骗犯,因为爷爷电话从来都不自报家门,就是那句“”是我,是我”,爷爷是个可爱又嘴硬的老头,把退休后出去玩耍和喝喝小酒做为消遣,回家后顺从的奶奶为爷爷收拾衣服,烧好洗澡水,得知今天是奶奶的生日的时候,随口问奶奶要什么礼物,根本没把自己老伴的生日挂在心上,奶奶微笑镇定的拿出了离婚协议书,爷爷震惊错愕之余并没有自我的反省,反而是变得絮絮叨叨起来,家庭就是这样的设定,爷爷觉得自己的小儿子是个怪人,不结婚,没有按照常人的设定去走,小儿子是个性格有点内向的钢琴调音师,因为收入不是很稳定,所以还和家人在一起,也是为了缓和爸爸和大哥的关系,因为温柔的妈妈,性格也是温柔内向,在和女朋友求婚时,不小心被保安撞见,还害羞了好久,这就是这样一个常人的日常,每个人都有对生活美好的希望,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又常常不能实现,所以我们就会把这些指向我们的家人,常常抱怨,但是希冀的美好真的就是那么一回事吗,是不是也在遭遇现实的滑铁卢呢,最逗的是爷爷遇见了调查自己的老同学,然后就是那场家庭会议了,小儿子在一片混乱中哭了起来,大哥却满腹的不满,大姐却又咄咄逼人,直到搞笑的窝囊女婿拿出了对老爸的调查照片,爷爷终于在一片混乱中昏了过去,这个场景太经典了,虽然像闹剧一样乱哄哄,但是真实的反应了日常的生活,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生活的环,我们套在其中,不能逃离,却在家人面前表达不出我们的爱,似乎总是那么难以启齿,讨厌妈妈的唠叨,讨厌老爸的事多,等等,生活需要我们的相互理解,看起来生活像个迷,但是你生活的幸福指数,更多和你生活的付出成正比的,你给你的家人付出,表达了多少,说出你爱,你家人的幸福感,就会增加多少,那是取决你的对家人的耕耘的,所以人生虽短,但是要多爱你家人,那样的爱,真诚无价.....
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即使是看似其乐融融的家庭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境。电影《家族之苦》于2016年3月在日本上映后获得了很高的口碑,日本社会将其看作是家庭伦理喜剧的典范。而在我的眼中,这部电影的关键在于它反映了日本社会的现实,让观众能够更加了解日本社会。说到这就不由自主的想吐槽一下国产电影了,类型片的丰富固然是好,但是又有几部片子能够踏踏实实的将真实的中国家庭社会表现出来呢?像《贫嘴张大民》这样的剧本难道不应该时不常的出现一下吗。
说回到电影,电影中的家族还真的是个家族,父亲母亲,大儿子,大儿媳,小儿子,两个孙子共同住在一栋房屋中。嫁出去的二女儿和二女婿在外居住。大儿媳是个全职主妇,家务基本由其打理,她总是穿着那个做家务的围裙。母亲平田高子虽然退居家务的二线,但也需要“伺候”老爷子平田周造(父亲)。从影片中我们能够详细的了解“伺候”的方式。无论是父亲还是大儿子,脱袜子和秋裤时都是随地乱扔的,而且是翻着脱的,母亲或者儿媳则在一旁等着他脱,然后把脱下来的收拾好。从影片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日本男性对于家庭的爱和责任全部体现在了努力工作养家糊口上,无论在职场中遇到什么委屈或者困难都会咬牙挺过来,一切都为了家中嗷嗷待哺的妻儿。从影片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在努力工作了一生之后,平田周造退休以后是可以过上小康生活的,一家住着比较宽敞的房子,没事可以打打高尔夫,每天都可以去居酒屋喝喝小酒。从影片中,我们还看到日本的小孩子也与父辈有着不小的代沟,大儿子的孩子其实并不想让他去看自己的比赛;看到二女婿在二女儿的事务所中打工也被视为可以接受但绝对不能说出口的事情,等等等等。
电影中最重大的矛盾起源于母亲平田高子的思想发生了改变,她参加小说创作组织后对于生活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她想为自己再活一次。有一种冲破牢笼,不再想附庸于男人的感觉。这无疑是对男权过重的一种反思。相较于平田高子,新一代的大儿媳则稍微有了一些进步,她不像她的婆婆一样对男人一个“不”字都不说,而是敢于偶尔反驳揶揄一下她的男人,并且对于家庭的事务有着自己的算盘并积极的影响事态的发展。
对比于现今的中国社会,家庭关系中女权才是最主要的。从解放后提倡男女平等开始,家庭中的男女关系就开始发生改变。男女平等以前,妇女是不用出门劳动的,而刻意的要求男女平等以后,妇女除了喂养孩子洗衣做饭还要种地、开拖拉机……八九十年代的双职工也大体是这个样子。随着传统观念的淡漠,现如今的新夫妻中,老公做饭的比例大于老婆做饭的比例,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男人不能靠自己的一己之力养活整个家庭,那么就需要夫妻共同出去工作,而在工作强度上男女的实际差别又很小,那么对于体力具有天生优势的男人就势必要在家庭生活中多付出一些了。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平田周造退休后过上了小康生活,“只要努力工作就会有好的归宿”这一命题的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一旦出现偏差,后果则不堪设想。
电影中还有个细节非常让我有感触,就是在平田周造突发疾病,救生员赶到他们家进门的时候,第一个救生员脱了鞋迅速进屋去救人,第二个救生员看到第一个救生员的鞋子没有放好,在如此紧急的时刻还要把鞋子码正(鞋头冲外)。这让我们不禁想起电影《吴清源》中的情节,导演在电影中数次使用特写镜头描写脱鞋之后将鞋摆到鞋头冲外的动作。我认为人的天性是方便进门脱鞋的(从没有受过训练的小孩子的表现可知),但是规矩是方便出门穿鞋的。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人类难道不就是在这一次次克服天性立规矩并遵守规矩中进化到今天的么。我们自己的规矩不守,就缺少了社会的规范性。人家的规矩守了,就成为了人家的社会文化。
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需要艺术的总结和呈现,并通过这种呈现去对比,去反思。
《家族之苦》引发了观众大笑无数次。电影里的老头(桥爪功饰演,我必须记住这个演出灵魂的伟大演员的名字)和他的子孙们总是不断地摔倒、尴尬、发愣,或者撞上一些惊喜与惊讶,引得全场爆笑。但是事实上,这个故事并不轻松,老太提离婚,女婿找侦探调查老头的外遇,老头气急晕倒,命悬一线,老太醒悟,老头康复,大家庭复归吵闹、庸常的生活。从开场的“离婚”提议,到中间的嘈杂、争执,老头的病危,大家庭的瞬间空落,以及最终归于温馨,电影让人们明白了所有的嫌弃、委屈、埋怨与愤怒在真正的别离面前都会变得不值一提,只剩下对于亲人的无限眷恋。然而电影并没有打算严肃地温情、正经地煽情,总是出现俩儿子大声庆祝老爸不去观赛又被老爸听到,老头刚完成抢救女婿就认真地乌鸦嘴儿子就悲痛地联系殡仪馆之类的,大大小小神经质无厘头的反应、发笑、鬼脸和大动静充斥电影。这种夸张的漫画式的生活喜剧化了所有的沉重,也传达出电影人对于生活真正的温情与深爱。电影和《饮食男女》有相似之处,但是不同的是,没有中国式家庭对于团圆的执着,更多的是日式的幽默,对于家庭生活的调侃,对于彼此牵绊的欣然接受。这是一部好看、好笑又动人的好电影,完全可以打五分。
《家族之苦》其实并不苦,这个颇为沉重的名字或许可以改为《家庭生活的那些烦恼》。这部电影里的人们都是烦恼并快乐着。但是在这里我想讨论一个严肃的问题:老太离婚未遂真的皆大欢喜了吗?
老太报了小说写作班,老头说少女想当小说家可以理解,老太写小说,就俩字,恶心。老太帮醉酒的老头拾起脱下的袜子,平静地拿出了离婚协议书。这一举动引发了三个子女及整个大家族的震荡,纷纷围坐家中举行家庭会议。新进门的小儿媳妇说她很感动,因为她的母亲是一声不响离开的,如此兴师动众的离婚讨论会在她眼里珍贵无比。有那么一瞬间,我也无比感慨,撂下自己生养下的一大家子现实吗?当她提到和朋友去梦幻的房子里养老的时候,全片始终在服侍众人拖地擦桌的大儿媳眼里流露出了向往的神色,这也是大儿媳全片唯一有自我的时刻。最终老头病危,老太说离婚协议书早就不重要了,等到老头康复,老头表达爱意,老太撕碎了离婚协议,片片碎纸变成了大家庭皆大欢喜、安宁琐碎生活。
在这里,老太离婚的起因是因为上了小说写作课,“高雅”了,“青春”了,“梦幻”了,所以嫌弃老头的漱口发屁声,埋怨老头内裤和袜子不翻过来,说虽然老头养家辛苦,但是自己能够感受到自己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生活,不爱老头了。我之所以给高雅、青春、梦幻打上引号,因为我自己也本能地不屑老太这种不安分的想法,像所有被传统观念驯化了的人一样,我觉得她可笑,就是“作”。
结局是老太回到小说写作课,但是这次写作老师告诉他们要用“想象”去生活,而不要去扮演自己书中的角色。这个结尾实在是意味深长。
所有高于生活、逾越规则的都被扼杀,只能存活于“想象”——一种妥协之中。文学、艺术和思想确有不切实际之处,但是在此处却被否定了所有的意义。我宁愿理解为电影人在此处用自问自答、自我否定的方式含蓄地表达了一种无奈,有些东西在这个时代还是“可笑”的,至今如此,无可置疑。
是的,老太离婚未遂皆大欢喜,只是除了老太自己。我承认家庭责任的重要、子孙心愿的神圣,但是如果老头没有中风,老太是否会走出自己待了45年的大家庭,在人生最后的时刻不用帮人捡拾翻或者没有翻过来的内裤和袜子,去梦幻的地方和朋友一起安享晚年?我只想问,这个人,她有权利吗?如果老头没有从小儿媳那里学会表达爱,没有小儿子教他要善待自己的妻子,老太的离开是不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我想不论是在这部日本电影中,还是在其他的情境下,是否能够允许一个人的自我实现?乔伊做到了,她事业成功,撑起了了一个家庭而不是选择离开,所以无可非议。老太没有,她被电影威胁,说她危害家庭的和谐,用一种最极端的情况威胁,于是她妥协了。
所有想要走出去的娜拉,又都回家做饭了,她们走了一百多年,还是回去了。
希望老头好好待老太,至少,把内裤和袜子翻过来,不要大声漱口和放屁,还有,能够自己放洗澡水。
更多作者文章可关注微信公众号:老水的奇妙之旅
我的重点可能有点偏:家庭会议乱哄哄结束后,还没交代2万4千500日元的鳗鱼饭呢。听见边上观众跟同伴抱怨,七份鳗鱼饭还没来了!天呐!这就是生活呀,你在担心的事情别人也在惦记,太喜欢国际电影节大家一起看片的感觉了,好安心!外卖小弟送来鳗鱼饭的时候,大光明影厅里仿佛飘着饭香!3500円一份的高级鳗鱼饭,到底是哪家的嘛!我要去横滨市青叶区找一找!
《东京物语》串起《东京家族》的喜怒哀乐,啼笑皆非,苦中作乐,2016年度最佳日本电影!
在经历了小小的家和与母亲一起生活的失望之后,我爱的那个山田洋次又回来了。虽然有点鸡汤,电影太可爱了,充满了各种会心的致敬,让人失去判断力的好看。
仍然讲的是家庭的崩溃。和《东京家族》构成悲喜两面。妻夫木聪作为钢琴调音师的人物设置,是对家庭不和谐声音的调解。而苍井优作为护士,意外的进入平田家庭会议,是对破裂关系的缝合。即便短暂。缝合的方法是语言,因为老头是不善表达的失语者,而母亲是陶醉在文学世界里的表达者。3.5
果然还是特别吃山田家庭喜剧这一套,愿这琐碎温柔天荒地老。
很多人喜欢【东京物语】,而山田洋次却拍了这么一部,也许真的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吧,换成其他国家的导演,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翻拍也会变了味道,变成另一幅可怕的样子。
喜剧版的《东京物语》,一家人搞怪又有爱,有优酱这样的儿媳妇再苦也没多苦了吧:)
添了一个新的人生梦想,想和爸爸妈妈一起看一遍《家族之苦》。
如果让我来做编剧,结局奶奶是一定要离婚的,我觉得到头来家里也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她。所有人都说要沟通,可我真觉得沟通无益,如果真的能够互相理解,什么不说也足够。
一个细节:救护车医生在进屋之前还特意脱鞋,抬着担架出来的时候还说我先穿一下鞋。。。。。#日本人真是礼貌到可怕#
很关心价值1600人民币的高级鳗鱼饭如何处理了,怎么能抖那么贵的包袱又不交待,为鳗鱼君着急
奶奶看到爷爷突然倒地之后一时懵逼,接到孙子的直播电话:哥哥完成最后一个全垒打就赢了!啊!真的赢了!哥哥好棒!——看到这里就哭了(*_*)
一点都不苦,非常幸福的一家人呢!(印象深刻的是,救护人员进门脱鞋,还帮主人摆放鞋子……)
老太太们报班上课聊文学的状态,有如李沧东的《诗》附体。不管是对《东京物语》还是《东京家族》的平行翻覆,很多人肯定都跟我猜到:那纸协议书一定会被撕掉。所以,到来头,老年人还是想着治愈人类啊。说来说去,作为喜剧,还是那种一年来一回的,可以了(但个人还是喜欢黑暗点的)。
作为真爱粉,《东京物语》存在感强,山田洋次驾轻就熟的轻喜剧家庭题材,吵闹纷乱的无穷琐事过后,寻常日子依旧,苦乐参半,最好的最坏的皆其去未知,或许是另一种「虚无」;家庭会议争吵场景见功力,日常鲜活气息,较《东京家族》好;片尾以小津式「终」而终,感动。
#2016SIFF#一出绝好的,基本无瑕疵的生活喜剧。剧本之强大,笑料之自然。所有的包袱都是生活最根本处的提炼,轻巧自然,又极具反思精神。苦着苦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
我是影片最后的那条狗,哈哈哈哈。 @2016-08-20 20:57:34
四星半,看的时候一直在想,能让这么一大家子的群戏演得如此精彩,分寸火候皆拿捏恰当,不止是主角,连配角的表演都极其舒服,除了已故的小津,也许只有山田洋次能拍出来了吧,看到最后,果然是山田洋次对小津的一次最直白的致敬,很多细节都能看出导演的用心。希望每年都能看到山田拍一部这样的作品。
松竹映画120周年特别放映 里面有向<东京物语><东京家族>致敬的片段
“东京家族”原班人马,感觉真是个有爱的剧组啊,连关系都没变。喜剧不好拍,家族喜剧尤其不好拍,拍成这样已经很好了。用“东京物语”来结束让我分外怀念小津,哦多克...
没想到是个这么喜剧向的电影,虽说是《东京家族》原班人马,但是风味大不相同。炒鸡喜欢老爷子的表现,把一个傲娇、固执但又可爱、温情的角色诠释的太精彩~“爱,还是要说出来呀~!”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