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还不错的英剧,白王后真美
先说直观感受:
英剧太有那味儿了!哎呀!这不是沙丘保罗的妈嘛!太美了!
再谈一些细节:
剧中人物还是着重刻画男性角色,爱德华皇帝、他的两个臣弟、各方权贵、教会。
中间派史丹利尤其刻画得好,这种人在历史潮流中也比比皆是。
在众人博弈中,他不赢也不输,在最终时刻成为关键角色,能屈能伸,是个不折不扣的野心家。
但剧名是《白皇后》,里面的女性角色似乎都是多愁善感、善妒护犊、围着男人转。
唯一不同的两个玛格丽特,一个强势一个虔诚,两者都用不同方式来表达野心。
不过毕竟是历史,今人眼光去看旧人难免会落差。那个时代,贵族女性最大的作用就是繁衍生育,让皇室血脉继承。
里面涉及的巫术其实并不是凭空捏造,英国伊丽莎白时期(也就是莎士比亚在的时代)人们是相信巫术的存在,就跟中国信仙知鬼一样。
最后再说说看完之后对战争的看法:
白玫瑰和红玫瑰的战争,冷兵器时代的残酷,在最后一集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以剧中白皇后的话来收个尾:“vengeance brings only more vengeance,and battle brings death. ”冤冤相报何时了,一将功成万骨枯。
还是不错的剧,值得一看,背景知识就要线下来补充了。
2 ) 从历史的字缝间还原一群女性的人生
我真的发现美剧英剧韩剧啥的,老是少不了怪力乱神的因素,看来接没接受过唯物主义教育确实很不一样。
女主的演员这几年混的是风生水起,看来她的确长在那些欧美人审美的点上,虽然我觉得相对而言还是她闺女大公主更好看一些。
也许大家觉得剧情比较扯,但是我觉得人物形象上还是比较鲜明的,大家可能觉得人物都各有无语之处,但这就是人性,人性是复杂的。其中的女性角色在我看来她们的成长伴随的是自毁,成长这个词语在我看来也是走向毁灭,所以我其实挺厌烦听到成长这个词的。
安妮·内维尔从懵懂的小姑娘变成威严的王后,伴随的是父母姐姐的背叛以及最后与丈夫的离心,而她被迫成长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她后来的确成长了,成熟了,但也逐步走向了毁灭,因为她失去了信任他人的能力和愿望,而她与丈夫理查三世的这种成长是相依相生的,所以让人感到唏嘘。她与理查德之间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贵族婚姻标配,同样都是显赫贵族出身,自幼青梅竹马,因为家族立场的关系,分分合合,安妮经历了一次失败的政治联姻,成了寡妇,被姐夫监控在家,面临被侵吞财产的风险,这个时候,理查德英雄救美,二人结合,让她成为公爵夫人。这个婚姻听起来有几分浪漫色彩,但实际上跟历史上天主教双王伊莎贝尔一世和斐迪南之间一样,更多的还是利益考虑,安妮继承了父母一半的财产,所以才被姐夫算计,不甘心被送进修道院,她就需要一个合适的强有力的丈夫人选,除了了解较深的理查德其实也没什么可选择的,而理查德当时也在议婚,与其娶那个又老又丑,而且不能生育的玛格丽特博福特,不如娶年龄合适,而且青梅竹马的安妮,毕竟安妮的财富也很可观。两人此时都已不再是年少懵懂,也算得上强强联合,他们在雪夜幽会时望向彼此的眼神是清澈的,我相信此时他们是有着真挚的感情,至于二人后来的结局只能说他们在重重的阴谋算计下疲于应付了,属于典型的坏得不够彻底。理查德和小伊丽莎白之间有没有不伦之恋,见仁见智,我觉得更像是一个经历中年危机的男子,对一个青春美丽的少女一种天性的追求,就像是《美国丽人》。
伊莎贝尔·内维尔一生被父亲和丈夫操纵,无数次的左右为难,失去孩子,失去父亲,被母亲抛弃,全心信任丈夫却要眼看着丈夫算计自己的妹妹,甚至算计自己,我看不懂乔治究竟爱不爱她,或者真的爱过,但是比不上他的野心。比起妹妹的坚强,她一直没有学会为自己考虑,她的乖顺懂事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少好处,也是男权的牺牲品。
玛格丽特·博福特被认为是个又老又丑又疯狂的女人,但是因为她显赫的家世和财富,她从来不缺丈夫的人选,据说她年仅13岁就生下了儿子亨利七世,也是唯一的孩子,经历了前后4次婚姻,所以她没法说爱哪个男人,她只会爱自己的儿子,这也符合传统上的母以子贵,毕竟父亲会把自己嫁给外人,丈夫会和自己离婚,但是儿子永远是自己的。不过我觉得她的男人运倒是比别的女人都好,早死的亨利七世他爹结婚不到两年就成了个死人不谈了,后来的丈夫斯塔福德相处倒是不错,到死也为她考虑,最后的一任斯坦利不是丈夫更像是盟友,当然也是互相背后捅刀的那种,不过确确实实帮了玛格丽特大忙。至于玛格丽特与小叔子之间的爱情我倒觉得更像是编剧演绎,贾斯珀为了抚养侄子40多岁了还单身, 战争结束后娶了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的妹妹凯瑟琳,除了俩私生女,也没儿子,60多岁去世了。
白王后伊丽莎白·伍德维尔,我相信她与爱德华四世之间的爱情是真挚的,因为从头到尾她都是忠诚于自己的丈夫,很多人对她的攻击,实际上是因为她非贵族的出身。抛开那些怪力乱神的巫术桥段,实际上伊丽莎白并不是一个武则天式的人物,尽管她同样也是二婚的姐弟恋,她的政治能力并不算高,在剧中她始终囿于自己狭隘的心胸,因为杀父杀兄之仇,和乔治金雀花斗争到死,动摇了约克家的统治。相比之下,她的母亲杰奎塔更顾大局,毕竟同样是失去丈夫和儿子,她却能说出“为了英格兰的和平,一切皆可放下”,当真是政治家的心胸,她其实也是女儿的军师,她死了以后白王后的智商直线下降。据说历史上爱德华四世之所以娶伊丽莎白,除了美貌和爱情,也是为了削弱贵族势力,用以制衡,外戚和宗亲的斗争也贯穿了爱德华四世一生,当时很多人认为她德不配位,纯属暴发户式的上位,可是又有谁看到伊丽莎白的牺牲,父亲兄弟儿子都失去了,战战兢兢地度过一生,我相信她做格雷夫人的时候,恐怕根本没有想过会过这样的生活。
至于大公主,未来的伊丽莎白王后,在菲利帕的小说里是个纠结的傻白甜,而在历史上她的名声好很多,据说是位温柔贤淑的完美王后,她与亨利七世之间平静幸福的夫妻生活其实也暗合了那个时候要求休养生息的社会氛围。
总体而言剧拍的还算是不错的,演员的颜值上大家觉得不够靓,起码比《都铎王朝》差点意思,不过这应该才是现实吧,里面也揭示了婚姻除了感情因素之外,更重要的还是物质,是利益。
3 ) 算是忠实的历史流水账
算是忠诚的再现了红白战争的那段历史。那段历史本来就是一段糊涂账,能讲清楚也是不容易。
至于评论里那些说不如甄嬛传的我就无语了,一个是大妈的臆想,一个是真实历史改变,竟然说权谋对比?!而且,真要说的话,里面的甄嬛应该是玛格丽特,一路经营将自己的儿子推上王位,而主角伊丽莎白应该是王后的角色,失去了孩子和丈夫,但最终下一任的皇后依然是她们家的。更别提一个是小女人过家家版大皇权的家常里短,另一个是非死即活的刀剑相向。而抨击巫术的更是无理取闹,当时的巫术就像中国的神一样,人们认为是确实存在的。单纯的想现代人一样靠科技取胜才叫不尊重历史。就好像权利的游戏还不该有龙,也不该有活死人一样,也不见你们喷,反而厚脸皮的去打高分。至于教堂,也是同样是因为当时处于中世纪的历史背景,神权远大于皇权,没有哪个贵族会傻到同当时最大的罗马教皇系统对抗。同样,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敌对势力没有被斩草除根的原因之一。
基于以上,看到短评里的一面倒真的是深深的觉得自己的智商被侮辱了。
但是唯一觉得不是很满意的剧中对玛格丽特和安妮的刻画。红白战争虽说是两大家族的战争,但是对于充满八卦基因的我们,背后的这三位女性无疑是最令人好奇的。伊丽莎白身为这部剧的主角浓墨淡彩无可厚非,但把玛格丽特塑造成神神叨叨邋里邋遢的大妈就让人无语了,要知道,这位可算得上最富有,最权谋,最隐忍的一位了。那些打一星的注意了,这位才是你们非要和中国几百年后历史对比的甄嬛。安妮更是从头到尾存在感薄弱,还不如脑补权游三傻家的小姑娘,要知道,安妮才是原型正主啊!
4 ) (BACKGROUND INFO) 爱德华四世的王后伊丽莎白.伍德维尔
据说爱德华四世向伍德维尔求婚是依靠一把匕首,国王用凶器威逼弱女子结婚,这说起来不那么让人相信。我认为,所谓的用匕首逼迫可能只是为这个传奇婚姻添加一些色彩而已。这个女子本来只是一个寡妇(漂亮的寡妇),她出身低微,其父不过是贝德福公爵的管家,而她原先嫁的丈夫是兰开斯特派的一个骑士。在玫瑰战争中,她的丈夫战死,丢下她与两个儿子,守着微薄地产度日。根据颁布《没收财产法》,作为逆党遗属,她的地产也在没收之列。正巧,爱德华四世打猎到她叔父的古堡休息,遇见了这个女子,这样的机会作为一个聪明的女子,当然是不会放过。因此,到底是爱德华四世逼迫伍德维尔,还是这个漂亮的寡妇耍了什么手段,都不好说,但是,我更相信伊丽莎白采取了“欲取之必先舍之”的战术,最终,这个出身低贱的年轻寡妇将国王勾引到手(这个勾引,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她和国王秘密结婚,成为了英格兰王后。他们夫妻非常和谐恩爱(即便国王 有些沾花惹草,对王后的尊重和爱永远都没有改变),王后给爱德华四世生下6 个儿女:长子爱德华、次子理查以及长女伊丽莎白等4 个女儿,她的家族鸡犬升天。她的一大群亲戚——父亲、五个兄弟、七个姐妹,外加前夫的两个儿子全都住进宫中,爱德华四世还给这伙人封了8 个爵位!须知当时整个英国一共才有60名勋爵!祖宗的规矩:封爵者应为龙子龙孙,或是对国家有特别贡献和立下功勋的人。而这伙人一无战功,二无贡献,三出身低贱,却仅凭国王对伊丽莎白的宠爱,就同家世显赫、战功卓著的旧贵族们比肩?更过分的是,国王为提高伍家社会地位,亲自为他们安排与名门望族联姻,王后的三个妹妹高攀侯门,她的前夫之子竟娶了原已许配给沃里克之侄的埃克塞特公爵之女!(沃里克不恨这个家族才怪!)王后之弟约翰年仅二十,却同八十高龄的诺福克女公爵结下姻缘!(爱德华四世对伊丽莎白的宠爱快赶上唐明皇对杨贵妃的宠爱了。)
爱德华四世确实是喜爱伍德维尔小姐,但是,和国王和她结婚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要急于摆脱权臣沃里克伯爵的控制。沃里克伯爵是爱德华四世的表兄。此人在十年内战中是约克方面第一大功臣,玫瑰战争初期,这个权臣名利双收,其领地和附庸的数量超过所有贵族。他盛气凌人,骄扬跋扈,恨不能让国王完全听他摆布。他霸道到竟擅自安排国王的婚事,爱德华四世又不是十几岁的小孩子,岂能甘当傀儡,于是二人间矛盾激化。国王在沃里克伯爵前往法国为自己求亲的时候,果断的和伍德维尔成婚。并开始打压这个权臣的势力,所有这些最终导致了爱德华与沃里克的公开决裂。此后,沃里克伯爵与逃回法国的亨利六世王后联手(这个安茹的公主很不简单。曾经的两个死敌,在法国国王的努力撮合下成功联盟),玫瑰战争战端再起。
荣华富贵背后是死亡的威胁,皇权的底座堆砌着白骨和血泪。王后的父兄被沃里克杀死,她和爱德华四世的两个儿子被理查三世杀害。
父兄成为皇权的牺牲品:1469年,沃里克和爱德华四世的弟弟克拉伦斯公爵乔治结成了同盟。他们组织了一支军队在Edgecote荒原战役击败国王,爱德华四世遣散军队亲自去议和,被沃里克扣在约克郡的Middelham城堡。随后沃里克派大队人马直奔伦敦,处决了王后的父亲Rivers第一伯爵Richar Woodville。
两个儿子命丧伦敦塔:过分的恩宠会遭人嫉恨,这么一个大家族,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突如其来的富贵让他们忘乎所以,这必然为他们树立越来越多的敌人,特别是那些老贵族。贵族们的不满被早就谋划要夺取王位的理查三世(爱德华四世的弟弟)充分利用。他四处散布王后和国王是秘密结婚,婚姻完全不合法。爱德华四世死后,年幼的爱德华五世和约克公爵就被杀死在伦敦塔(他们是王后和国王的两个儿子。爱德华五世先被拘禁于伦敦塔,后来他的弟弟9岁的约克公爵理查也被送到那里。两个小孩被理查三世杀害后,尸体封进了伦敦塔的墙里面,因此被称作“塔里的王子”。两百年后(1674年),工人在整修伦敦塔时发现一个装有两具小骸骨的盒子。法国画家德拉罗什用这个题材创作了一幅画,生动地再现了被囚困在伦敦塔内两兄弟面临死亡时的恐惧与无奈的心情。理查三世在解决了两个男孩之后,授意教会宣称爱德华四世和伊丽莎白·伍德维尔的婚姻非法,两个孩子是私生子。国会选他为国王。
杀死王后父亲和兄弟的权臣沃里克后来在巴恩特战役中被杀死,他最终还是死在爱德华四世的手中。而篡位的理查三世也没有得到好下场,他战战兢兢的在王位上过了几年,被都铎王朝的开国者亨利七世打败,连同自己的儿子在战斗中被杀死。(不知道国王这个位子为什么就如此吸引人,当初斯蒂芬国王原本是一个无忧无虑的贵族,登上王位后,我觉得他反而不幸福,他的儿子亲眼看见父亲在王位上战战兢兢的度日,坚决不染指王位,其实是明智之举,否则亨利二世决不会让他活下去)。
亨利七世的老婆就是伍德维尔王后的女儿伊丽莎白(约克家族的继承人),亨利.都铎(兰开斯特的领袖)是王后的女婿。
亨利七世继位,玫瑰战争终于结束。(玫瑰战争是英国贵族自杀式的内战,对英国的王室自然是个无可挽回的灾难,但是,它削弱了贵族的力量,为将来英国实施宪政创造了基础,对老百姓是一个好事!)
亨利七世非常爱他的老婆伊丽莎白,尽管他们分属兰开斯特和约克家族,但是他们之间的恩爱已经传为佳话!。他们有两个男孩一个女孩,大儿子死后,二儿子成为王储,就是那个有六个老婆的亨利八世,亨利七世的那个女儿成为苏格兰王后,其后代詹姆斯一世在伊丽莎白女王死后,开创斯图亚特王朝。
王后为后世留下一个让人们永远怀念的地方——剑桥皇后学院(Queens' College),它坐落在国王学院南侧,学院由1448年亨利四世的王后玛格丽特和1465年爱德华四世的皇后伍德维尔共同捐资建立,所以学院名称中的“Queens'”指代的就是这两位皇后。
原文地址:
http://hi.baidu.com/cocored/item/67c8d19b36a02ff0291647d9(向摄魂妖和吸血妖致敬~)
(2017年再看一眼这个链接,好吧,已经不存在了)
5 ) 一些杂感
我不得不说,这部电视剧让我能够清楚的记住玫瑰战争中的每一个家族,每一个王朝,以及这些王朝中的国王,王后,公主,王子,公爵等等之间纷乱复杂的关系。在此之前我痛感玫瑰战争的难以掌握,混乱纷杂。对于我这样一个本身就对历史不甚了解的人就更是唯恐避之不及。我喜欢这个类型的电视剧,喜欢这样的爱情。青春灿漫的一见钟情,美丽的橡树之下的初见,便定永生。英俊的王子,美丽的女主角。一切的设定都如同童话般美好。尽管后来的发展让人多少有些失落,却只能承认,这是事实。没有永远的美好,再美丽的邂逅,都会有怅然若失的时刻。人生没有圆满,有的只是令人永远魂牵梦萦的美丽回忆。爱情注定消逝。
6 ) 虽然原著比较啰嗦,但流水账也报得太厉害了!
完全是个人吐槽,不喜者勿读……略有小小剧透(From原著)
将三本书的内容并进这么几集电视剧太难了吧!
因为之前看过原著小说,所以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一直有一种被人在后头用鞭子抽着往前赶的感觉。
太急了,情节没有好好铺垫,人物性格也没有好好塑造。
虽然原著其实就是英国琼瑶,也是比较啰嗦的写法,但是电视剧压缩得也太狠了……好几个精彩的段子都被压掉了。尤其是在《拥王者的女儿》里最精彩的那段船上接生,居然就这样带过了。这一段原书写得简直是血淋淋的绝望啊……个人觉得是格里高利这本书里写得最好的一段啊……
才看到第3集,安茹的玛格丽特还没出现。三个女人的视角切来切去(准确说因为是四个,伊莎贝尔和安妮差不多在前半段都是一起出现的),每个人的故事都没交代清楚,伊丽莎白和都铎他妈玛格丽特还稍微好一点,安妮那边算什么嘛,完全就是报流水账啊……(还不知道到时候和理查德的那段修道院私奔会怎么草草了事呢……)
但你要说它紧凑吧,又花了不少时间在慢慢地表现伊丽莎白和爱德华那糟心的“爱情”,巫术这个点也加得过于简单粗暴了……总之就是剧的节奏各种混乱。
最生气的还是对沃里克的表现,一出场就是一副标准的棒打鸳鸯的反派嘴脸,说话也是各种轻率(另外,这位沃里克看得好眼熟,是在都铎里演克伦威尔的人么……还是我又面盲了),完全就把这位大阴谋家给降级了好么……剧里把沃里克塑造成了一个自大傲慢贪婪残忍的叛徒,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雾】,其实好像真是这样的……但也不能处理得这么简单粗暴呀,沃里克是被里弗斯一家逼惨了才会反的呀。为什么会生气,是自己又当爹又当大哥、从小养到大的、手把手教会怎么打仗怎么治理国家的【心爱的】爱德华被一个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野女人给抢走了好么!【大雾】两年来辛辛苦苦想与法国缔结的合约泡汤,兄弟被撤职、想指给自己女儿的未婚夫被抢走,两个女儿一大把年纪了(就那个时候的标准来说)还嫁不出去,在宫廷里各种被压制……是人都要怒的好么!
里弗斯家滚粗好么,看不管那一大家子……(带偏见了……)
扯远了……以上是脑洞过大的产物……请谅解……
反正历史就是那样,结局大家早就知道了。这当中本来也就没有谁对谁错什么的,“命运之轮”嘛。小说也好,电视剧也好,大家看的不过就是个YY。但既然根据小说改编了,能不能深挖一下人物个性,不要那么流水账、二元化啊……
PS:夸一下约克三子的选角。爱德华的魅力、乔治的英俊和理查德的忠诚,写满一脸……点赞!
说是玫瑰战争其实是讲述了约克王朝。。据说把三本小说合在一起拍了。。怪不得情节各种快进的感觉。。最后居然这么就算剧终了!!但是真的好好看。。不停的在和冰与火之歌做比较。。哪个家族对应哪个。。马上准备去看原著的。。特别的理查三世和安妮的结局把我虐坏了。。哭的内伤了!!!!!
开篇衣柜即视感。Philippa在The other Boleyn girl后已经写脱了……
这跟我想象中的BBC古典剧不一样啊。。。说它是历史剧吧老有巫术,是魔幻剧吧还有政治,是阴谋剧吧可光看见男女上床了ORZ。。。英版甄嬛你“图样图森破”啊!
我很喜欢这部剧。对比东方的宫斗剧。很有意思,也很感慨。共性是都充斥着欲望、阴谋和暴力,而显著的区别是,这部剧里的人物都没有发自灵魂的奴性和真正的卑躬屈膝。他们承认人的地位有尊卑,所以不择手段争夺尊贵的地位,但似乎并不承认人格尊严有尊卑。
又重温了一遍,伊丽莎白太美了!
非得说号称英国甄嬛啥的,其实一号女主的战斗力顶多是英国夏冬春好么。固有技是“向国王告状”,特殊技能为“远距离施放诅咒”,奥义是“终极诅咒:咒你代代死长子”!不过话说回来,小说得连着读,有的事情才能明白,比如那个死长子的诅咒,之后的都铎王朝啊,啧啧……
Gorgeous
回去补历史去。。。
这两年爱上了英国古典剧 THE WHITE QUEEN讲述红白玫瑰之争 王权斗争下女人的力量不容小觑 越看越爱red queen
剧情跟wiki百科的Richard III以及Princes in Tower介绍几乎没有出入!有第二季么?
还不错
看的有点脑子抽经……
有些宫斗剧是写一群超级聪明的人互相算计,看谁算计的过谁;有些宫斗剧是写一帮傻叉互相算计,看谁先出错,看谁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本剧属于后者。
看了一集,巫术的情节有点玄,更prefer真实的历史剧。
制作精良.由于我一直在听这部的有声书,对剧情太熟悉了就少了新鲜感,也不再苛求剧情(原著本就一历史玛丽苏的文要如何苛求? 不过作者的文笔非常漂亮)。只为颜打满分!铁叔的儿子非常符合我的审美标准!女主角的颜典型的英格兰美人:tall, fair hair,porcelian skin,a bit of freckle.
玫瑰战争。《权游》相关观影。
严肃的历史剧居然看上瘾了
玫瑰战争是一锅不足称道的乱粥,历史记载也同样模糊不清、充满矛盾。若不是英剧制作精良,此剧就不值一看。
kingmaker的两个女儿被权力折磨又无能为力的顺从忍耐,白皇后实在弱气,依靠美色引诱国王,之后用巫术河边施法,各种诅咒。二女儿anne和richard的雪中表白很美丽,救于水火也因姑娘百般波折后的过人勇敢和胆识,这才是伴侣完美的契合。margeret从上帝仆人到权力奴隶的转变,not lady sister just you
注定不会有第二季的剧目,历史没有再给这位有着镀金般秀发、完美无瑕的美女多一次翻身的机会。两位塔中小王子的失踪没有冤在理查三世头上,纠出真凶的诅咒令人印象深刻。较为公道地突出了理查三世上佳的判断力,对亲情和荣誉的忠诚,是正面而教人尊敬喜爱的形象,与铁伊的推论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