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是一部冷门电影,但却是我最喜欢的片子之一,导演用一种荒诞又喜剧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又臭又闷的故事(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又臭又长)
电影开篇就用一种非常幽默的方式讲述了在以色列奖颁奖典礼上的时候,父与子同时作为候选人,父亲研究了30年,却一直与你涉猎奖无缘,儿子却获得了最高奖项。
在颁奖典礼之后,父亲由于难以忍受典礼的压抑氛围跑到外面透透风,然而在回去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带手环,被保安拦在了门外。而在这个时候,导演使用非常巧妙的方法就是将蓝色的手环与荣耀成功相联系。也就是说,在这部影片当中,蓝色即代表荣誉与成就。
整个剧情从一开始就已经奠定了主要冲突——父与子之间的矛盾。
父亲一直游离于在整个家庭之外。所有人都不理解他,不懂他。他自己也不愿意融入这个家庭。
紧接着,导演非常快速的讲述了父亲的一生。而且是用一种非常搞笑和幽默的方式,并且整个配乐都充满讽刺意味。
1.父亲花费30年的心血研究出了一个具有革命性的思想观点,然而却被他的朋友提前公布了他的研究成果,因此父亲与以色列奖无缘。
2.40年来,父亲每天坚持从家到图书馆的路线从未变过。
3.父亲拒绝取消他每年所讲授的课程,即使只有一个人选这门课。
4.父亲最爱说的话是,不管对方的观点如何,他都会提前表扬,说想法不错,然而到后面却话锋一转,把对方抨击得遍体鳞伤。
5.父亲连续16年被提名以色列奖的候选人,然而却连续16年都与奖项无缘。
6.父亲毕生的荣耀就在于他朋友的著作当中,在一个小的脚注里提到了他的名字。
导演用这种方式非常简洁明了地向我们介绍了父亲的医生。父亲是一个非常偏执,有文采又很苛刻,且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且他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却得不到任何回报,这是一个多么凄惨的人。
紧接着,儿子道出父亲对于他一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紧接着,导演用类似的方式讲述了儿子的一生。
1.他在犹太三大节日的晚上,在整座城市举办了六场不同主题的讲座。
2.他是一个深受父亲话术影响的人。他连说话的方式都与父亲非常相似,然而他比父亲更会说话
3.儿子的小女儿出生
4.他的背后少不了闲话。打压异己,喜欢被奉承还是恰到好处的那种。
5.受到父亲的影响,他决心成为一名学者。
导演展现了一个深受父亲影响但是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儿子。并且他获得了无数的荣耀与成就。然而他的性格当中,却少不了那么一丢丢的瑕疵。
儿子在一场巧合当中,意外的发现父亲居然跟一个同龄的老太太聊的非常的开心,他甚至非常难以理解父亲从哪儿来的红颜知己。虽然说父亲是一个非常苛刻且正直的人。然而他以 他需要有人崇拜需要有感情依托,而这个依托是他在得不到的。
儿子听说父亲获得了以色列奖非常的震惊。其实从某种方面来说,儿子对付释怀有一定的嫉妒的,因为他想要挑战父亲的权威地位。他并不是非常的期望父亲能够获得这个奖项,因为他想要树立自己的
然而,儿子却被以色列角的委员会告知。是工作人员拨错了电话号码,而其实真正获奖的人仍旧是儿子。这个时候儿子自己的。强烈的不满,虽然他一方面嫉妒自己的父亲,想要超越他,然而在这种原则问题上,大多数人基本上还是会选择站在自己亲人的阵营中。
并且儿子在会议当中表达了自己的强烈不满,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这个奖项父亲他是实至名归的,而却没有一个人把奖项颁给他,他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与愤怒,这是他在替父亲感到惋惜。然而,这个体制内的腐败,注定了所有的人只会默不作声。
一方面,父亲在于老友们聚会,庆祝自己即将获得以色列角。而另一方面,儿子偷偷的去委员会偷出了那封写着自己名字的颁奖致辞。
儿子跑去找到委员会的主席,向他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说他们不能。因为在通知了他的之后,再将奖项颁给他,这样子会毁掉他与他父亲的关系。然而委员会主席却反对儿子的建议。因为委员会主席就是当年盗窃了他父亲成果的那个人,而儿子对他的行为发出了强烈的谴责,而委员会主席却告诉儿子,如果想要让他的父亲获得以色列讲,他需要付出代价,就是让儿子断送自己的前程。此生不再参与任何以色列奖的竞选。而且还要求儿子为父亲写颁奖致词。
儿子一遍一遍的筛选自己的用语,尽量使得整个语言显得比较陌生,不像是自己写的。
儿子在亲情与未来的前程之中选择了亲情,他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的愤怒与不满,所以这个时候他的状态非常的不好,他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他们的家庭氛围,因为父亲获得这个以色列角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可即使如此,儿子赔上了自己的前程,他的内心仍旧十分委屈,无处诉说,在压抑许久后他将事实告诉了母亲。
导演最高明的地方就展现出来了,他并没有让任何人告诉父亲真相,所有人都守口如瓶,然而他却让父亲通过自己的语言学能力发现,这封极力隐藏个人特点的语句当中,发现了那么一丝的蛛丝马迹,他通过研究发现这封信是他儿子写的。
在知道事情真相的那一刻,父亲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他万万没想到,这封信居然是他儿子写的。并且他意识到了仅能够获得这个奖项,多半是受益于儿子
一瞬间五味杂陈,父亲多年的研究居然抵不过儿子的推荐。这一刻是长达多年的父与子的较量中,父亲惨败,这是父权的倒塌。
以色列奖的颁奖晚会终于到了。
父亲的穿着不再是一个普通老年人的着装,而是换上了象征着身份与地位的西装革领。
最后这个结尾,父亲的表演非常的好,演员整个人非常的投入,充满了激动。他几十年的研究终于得到了认可,但这个奖也是儿子帮他挣来的,他的内心五味陈杂,几乎都要哭出来了。
这部电影非常巧妙的处理了父与子之间的感情陷纠葛
当然你可以说它是一个关于“情与法”的故事。你说他并不完全是一个“情与法”的故事,因为在这个故事,当中所谓的“法”其实就是以色列奖的颁奖委员会腐败的体制。传统意义上的情与法的故事都是主人公触犯到了法律底线,而他做的事情却又能够深深地打动别人。
而在这个故事当中,儿子所做的事情,他确实触动到了委员会。最基本的原则,然而这个原则其实建立在一个非常腐败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儿子帮助父亲获得这个奖项,不论是对于故事当中的人物还是对于观众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合理的事情。
这个剧本这么设定是有原因的,因为这个故事它最主要的冲突就是父与子之间的冲突,而不是“情与法”,更不是探讨以色列奖颁奖委员会体制的固有问题,所以说编剧将“情与法”弱化是一个非常正确且必要的决定。
Professional与组织管理工作的不同。
考据派紧紧守护坚实的证据,从不多跨一步,理论学者在证据之上大胆假设,搭建框架,探索一般性规律,两者互相鄙视,在中国就是千年以来的汉学与宋学之争。
父亲通过堡垒一词的语言学考证,断定评审意见是儿子所写而并非签字的Grossman老对头,他已经猜到背后的玄机。
学术对立与血缘亲情的取舍焦灼父子二人。学者并非Geek,对荣誉与学术共同体认可的渴盼是领域从业者的力比多。由此发生的异变与“脱嵌”是“新教伦理”的必然结果。
剪辑紧凑流畅,场景逻辑推动情节转换,节奏完好。结尾煞的恰好。犹太人的知识情节展现充分,想起索尔贝娄的小说。
上帝知道一切,上帝原谅一切。
很深刻地反映了两种学者的学术精神及生存状态,一种为了学术而生存,一种用学术经营生活。作为后者的儿子,理解并崇拜着作为前者的父亲,甚至为其放弃了自身的荣耀;而作为前者的父亲,唯有在虚名排场的聚光灯下,才逐渐理解了儿子在荒诞世道摸爬滚打中的不易
光从剧本来说,并不亚于《一次别离》,剧情铺排暗线主线交织简直可以用完美来形容。开篇的漫画式剪辑与高潮那气势磅礴的快速剪辑,营造出了一般文艺电影或者说黑色幽默电影不具有的强大气场。如果没有《一次别离》,去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一定是它的。学术界,不就那点事儿么,全世界都一样。
一生只为这一天
这片子和同年戛纳的南尼·莫莱蒂的教皇诞生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对应:一个是本来属于自己的荣誉,却主动放弃;另一个是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荣誉,却被动接受。两者都有点存在主义的意思,涉及选择和究竟能否选择。对于老学究的刻画,准确、讽刺却又让人心生怜悯。
看了特别亲切,尤其是对圣经研究有所了解之后心有戚戚然,source criticism毕竟已经是过气了,在现在的考核制度之下也只有儿子这样的学者能生存下来,有两个启示,研究不求完美接近真理,有新的火花就足够了;新资料永远是王道,新方法论新理论都敌不过。还有文人相轻到哪儿都有。结局突兀扣掉一分
和期待的不大一样..
关于学术男的苦恼。名和奖其实都是关于获得认同。父与子两人在学术上的区别也对应着性格以及处事方法,矛盾也随之产生。整个故事铺垫的很好,前面费了很多时间塑造角色,然后再引入这个非常戏剧性的故事,张力随之产生。
亦正亦谐,玩得很是漂亮,先由谐而起,后转而入正,若是片末能再回应一下开头的幽默就更好了。学术上的各种讽刺鞭辟入里,嬉笑间很有莫瑞蒂的范头,尤其是儿子那一脸的络腮胡。父亲这一形象可以比肩文学史最典型的人物,为其文本价值。
人间派和非人间派的两种学术立场,必然前者吃香而顽固坚持纯学术的后者要被孤立,哪怕前者致力更多的是喧嚣和流行,不真正值得那些名誉。但学者或许首先应该当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食人间烟火未必意味着你是不嫉妒不贪念的人。剧本从一对父子和一个搞错了的至高奖项入手,很好的故事,很时髦的后期剪辑
一个王力宏黄立行一般的故事。
故事看懂了,但是不明白电影想表达什么?即使再顽固古板的人,也会想要社会认同这有多奇怪吗?表示他们那一片儿的电影我都不怎么欣赏得来……
父与子两种知识分子的对立:严谨学术派和心灵鸡汤派,这也造成--前者的默默无闻和后者的年少有名:当然这些都是表象,内里是父子间情感变奏--当儿子为父亲激烈辩护时可窥一二。在知道儿子为自己的付出后,最终父亲那个镜头预示着双方的和解
影片散场,邻座的观众瞅了瞅我手中的电脑包,意味深长地讲了句Bon courage...
At the very least the conference scene is highly engaging.
一生致力语言学研究的父亲从“城堡”一词的用法知道了自己的得奖是乌龙,专业人士真是可怕!
学术父子档,分歧却特别大,一对怪咖。阴差阳错,父亲代替儿子获奖,也显得挺悲壮啊。用轻松的方式讲故事,我喜欢~
拍的一般吧,没把犹太民族的纠结和喜悦拍出来。
故事還不錯,拍的也討喜
不好笑的喜剧,倒是黑色的有点残酷,有点深刻,一对研究犹太法典的学术父子,但他们却无法处理好父子关系,犹太法典可是犹太人的圣经啊,这太讽刺了。剧作的编排精密犹如一篇学术论文,论点论据条理清晰,直接讽刺了现代媒体的炒作宣传,勾心斗角的社会关系以及复杂的家庭内部问题。★★★★
为什么会有个译名叫抄袭风暴?抄你妹啊,哪里有讲抄?这是低调而错误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