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that's hurt but true
marriage is hard... Just two people slogging through the shit, year after year, getting older, changing. It's a fucking marathon, okay? So, sometimes, you know, you're together for so long, that you just... You stop seeing the other person. You just see weird projections of your own junk. Instead of talking to each other, you go off the rails and act grubby and make stupid choices...
2 ) 喜剧都必悲伤,悲剧都很有趣
1,台词真可爱,表面肉麻,句句讽刺,恨都不直着说,温情反都用恨的语气,越禁忌越调侃,不双关就会死
2,贝神依旧牛逼,不知道举手投足做了多少功课(难道跟变性女儿取的经?罪过罪过),却举重若轻,虽然希望不大,但凭这拿个影后玩儿一点不过誉,一定要演精分才显着有演技么,就不点名污辱某些用力过猛的花瓶了
3,没觉得朱丽安摩尔这次一般,jules这货很有趣,感性的中年风情,又带野性的神经质,跟园丁的两次对话都太好笑了,被逼问时的害怕状非常逼真,贝宁那表情,换谁谁都吓死。本质就是个老少女,事发后还半夜去豁楞俩孩子。同样是中年作女,《饭祷爱》里的嘴姐咋就那么招人咯应呢
4,鲁法罗几乎跟60后70后一线所有女星都合作过,床戏功底也跟理查·基尔不分伯仲,自己却没挣得一点名气,长得就够猥琐,辨识度低。这片里简直脱胎换骨,擅长被动而来者不拒,唯唯诺诺但也不乏自己一套,没攻击性,最容易趁虚而入
5,大家都太虚了,摩尔那是憋的,但因为没爱,不纠结不流连,听到表白说"Don't“,听到挖墙角挂电话,不耐烦都流于言表,你这doner就是个白萝卜;鲁法罗也并非真的falling for 摩尔,角色扮演得太入戏,真把自己当老子了,谁不希望花天酒地大半辈子,眼看往孤独终老上走,突然有一天就天上掉下来一双儿女,以为有精子者得天下了,心理情有可原,结局活该倒霉
6,在解释拉妈为什么要看gay porn时,两人说,因为演lesbian的都是直女演员,矫揉造作!贝、茱两位大神把自己也讽刺在内,会心一乐
7,从头到尾俩孩子从没用过"Dad”一词
8,不梦游了的爱丽丝演技有进步,跟doner的对话,最后的表情都到位
9,有细节,儿子虽然并非gay,但气质阴柔懦弱,在这样的家庭长大难免的
10,最喜欢对孩子、底层、弱势群体全体不避讳不恭敬的调调,这样台词才够劲,越不恭敬其实也越代表尊重平等
3 ) 因为亲情,everyone is all right
今年以女性人物为主导的好电影尤其多,有在家庭关系中挣扎的女性如【母与子】和【兔子洞】,有戏如人生人戏不分的diva如【黑天鹅】和【喝彩】,有坚韧的少女如【冬天的骨头】,也有觉醒的贵妇如【我是爱】,这些丰富多彩的角色为女演员们提供了施展演技的空间,能够看到各式各样的表演风格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不知道怎么从技术层面分析这些表演,从演出效果来看大家完成的都很出色。但是目前为止我心里最喜欢的表演是【Kids All Right】里面的贝宁。
或许是因为我太爱【Kids All Right】这部电影,太爱Nic这个角色。
有人评价【Kids All Right】说,如果没有“拉拉家庭”的包装,剧情会平庸很多吧。断背山不是也有这样的评价吗,说如果换成男女就是很普通的爱情故事。在我看来,得出此结论的人还是太把“同志题材”认真了,绝大多数电影不是都要寻找一个特殊的切入点吗?如果【国王的演讲】不是关于英伦国王而只是一个口吃的村委书记,如果【社交网络】不是关于Facebook而只是街旁网这种小网站,它们还能这么富有吸引力吗?好电影的成功之处在于,从非寻常的角度切入,得到的却是普世的哲理。【Kids All Right】便是如此,无论是什么样的家庭,生活中的痛与欢乐,都是相同的,关于子女的成长,关于父母与儿女的相处,关于marriage和中年危机,犯错与和解。
看【Kids All Right】的时候我一直在联系生活中的故事。很多细节,可能曾经发生在我的家庭里,发生在你的家庭里,发生在身边每个人的家庭里。开头在餐桌上,儿子接了死党打来的电话,Nic马上就反应“Who was that?”我以前在家的时候,我妈也经常有类似的反应,谁打的电话啊?啥事啊?我手机乱放,喜欢调成静音,因为如果我妈听到声响她一定会去看,然后把手机递给我当面问我短信是什么内容,我心里自然没有什么鬼,但就是觉得很不自在。然后Jules说“What do you get from your relationship with Clay? Do you feel like he’s the kind of person who will help you grow?”你觉得你交的这个朋友能帮助你向有益的方向成长吗?至少在我小的时候,我爸妈经常就教育我说不要跟谁谁一起玩。Nic又开始催促女儿为18岁生日写“thank-you notes”(感恩信),Jules打圆场“She got it.. Let it go.”家长双方在教育孩子方式上的差异,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想想看,你的家长有这样过吗?短短一场开头的餐桌戏,又细致又欢乐,我完全看不出同性恋家庭如何与常规家庭有什么不同。搭了摩托,女儿会对Nic吼“I'm an adult now, and you have to respect that, okay?”喝醉了酒,女儿能借机发飙“What do you want from me? I did everything you wanted! I got all A's!.......”里面的女儿就是我,里面的Nic和Jules就是我的双亲,我也经历了18岁的“叛变”,我也度过了大学前在家里的最后一个暑假,我也有家长挎着行李送我上大学。
一年前的时候我还对贝宁完全不了解,我甚至没看过她的一部戏,【Kids All Right】在圣丹斯收获热评我关注的也是摩尔,如果说以前我算半个摩尔粉,那现在我也是半个贝宁粉了。可能还是角色的关系,反复看了几遍【Kids All Right】以后,更加倾向于贝宁一边。摩尔演的没有瑕疵,而且还是柔弱的小女人,家长中“唱红脸”的一方,也难怪那么多人喜欢,但是“管的严”的贝宁却更是我的菜,她有时候甚至可能很严厉刻板,爱挑剔讨人嫌,但就是真实鲜活。而且我发现,贝宁看摩尔的眼神真是充满怜爱和温存,几场在床上的戏,靠在摩尔肩膀上,满是幸福,去购物摸摩尔的头发,天啊,这些可爱的小细节。对比下摩尔就没主动的可以看见的表达过对贝宁的爱意了,汗。
关于奥斯卡拿奖的事情,我当然是希望【Kids All Right】能在奖项上有斩获,希望自己喜爱的东西能通过有影响力的途径得到宣传。这才是我一直支持贝宁的原因。我相信贝宁摩尔这些老演员经历了大半生,各种大世面都见过了,对拿小金人这种事情看得也风轻云淡,我单纯作为粉丝都觉得小金人对她们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了,因为我从来也没做过“怨妇粉”,我欣赏演员在银幕上的魅力。支持【Kids All Right】,奥斯卡的结果我会关注,但不会看重,因为我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影片。
4 ) 也只能是孩子
对于阳光小美女、朱诺这样笔调诙谐、平易近人的剧本向来没有什么抵抗力,今年的独立电影The kids are all right就隶属这样一个范畴。能看到中生代的两大演技奇葩Julianne Moore和Annette Bening飙戏是件很幸福的事,她们同有着几度提名奥斯卡却无缘染指小金人的缺憾,只是这次联合出击势必又成同室操戈的尴尬。或许Moore可以尝试报名女配单元吧。Mark Ruffalo带来不少惊喜,粗旷男把肆意洒脱又浪子回头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是Paul的结局略显悲剧,毕竟任何一次劈腿事件的责任方都不该只由一个人承担,即使出现在同志家庭。 然而婚姻就像马拉松,维系家庭的纽带势必不仅仅是历久弥新的爱情,还要有孩子,或许也只能是孩子。
有个颇有情趣的画面,两个Les妈妈看Gay Porn被孩子发现,孩子问为何看GV而不直接看拉拉片,妈妈解释为拉拉片太假GV比较真实。
完全赞同此观点,女同Porn几乎都是拍给男人看的,身为同志的Av女优在观众群体皆为男性的AV界市场较小,大多是直女出演女同题材。我能想到的就有不少只演女同题材的欧美女优,如俄罗斯学院系列的Sandy,Jenna Jameson这样的名优也是已出演LES片为乐的。日本或许也有,但比较少。当然双性恋自然比较占优,也更有激情。所以相比起来,GV的真实就颇显优势,适合腐女和各类同志观摩。不过话说回来,人类的欲望真是件复杂的事情,生理欲望同样如此。
5 ) 美式家庭伦理道德片
看的过程中想到了许鞍华的《得闲炒饭》,都女导演拍的,也是拉拉组合、中产阶级还有感情纠葛。然而在香港那边,“非蕾丝的调情挑逗”拍得轻飘飘,就像暖场小品,满足了窥视欲和观赏兴致,经不起推敲回味。这么讲并不是说《孩子们都很好》就很深刻,有人就直说了,如果移换掉女同性恋的家庭结合,保留捐精相认、第三者介入等情节,它还是一部传统的道德剧,没有出格之处。正如这些年好莱坞同性恋电影的回潮,前世今生谈完,《孩子们都很好》已经不满足于表现拉拉结合是否受待见、建立家庭的合法性,这些阶段都可以直接跳过。电影开门见山,开谈如何教育好她们的孩子,它的积极意义也在于此。
在一个没有父亲,男性属于天然缺失的家庭中,成长问题无法忽视。这与是否放任自由无关,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他总会生出许多问题困惑。就好比在拉拉家庭中,孩子必然会想到那个不存在的父亲到底是谁,这也是电影的来头。尽管由两个孩子入手,但影片最后说的其实还是家庭问题。孩子们很好,大人们很好,家庭也很好。难怪有人把电影跟《鱿鱼与鲸》、《阳光小美女》等片相提并论,在这些年的好莱坞,中产阶级的审美情趣正是大势所趋。作为美国社会最坚定的一个阶层,中产阶级衣食无忧也不用冒险,他们重点考虑的也都是一些精神道德问题,比如孩子如何更好地成长,如何克服必然到来的情感倦怠。
对广大异性恋者来说,《孩子们都很好》没有忽视他们的关注所在。片中大量提及两性关系和各类字眼,有一板正经的,有幽默打趣的。谈到女性的性心理,说她们是由内而外,观GAY片只是助兴。而在出轨过程中,浴缸一段也是情感转变所在。一个人的兴致起来了,另一个却突然离开。这时候印象不错的第三者乘虚而入,那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血缘上的正统父亲反倒成了人人喊打的第三者,这算是剧本上的一个小亮点,不过影片没有严肃去探讨道德与天性谁更正确,也没有涉及更复杂的两个家庭之争,只用重归于好来说明一家人度过了危机。
《孩子们都很好》还安排了一些有所指代的地方,比如去修理后花园,为一个没有家的人修理打点,明显有问题。再者,女同的结合中,P方依然容易摇摆。另一边,所有人从中吸取了一些教训,电影还是把所有问题责任推给了外因,似乎也太过于想当然了。结尾更是来上一段总结陈词,生活是跑一趟疲惫的马拉松,人总要犯一些错,方能明白什么是珍惜可贵。这句话对正常家庭好像是老生常谈,但对一个同性恋婚姻家庭来说,似乎更加不易,她们也是正常人和正常家庭,这杆道德标尺是放对了地方。
因此,我觉得这部电影在格局上没大突破,它胜在饶有情趣,演员抓人,切入视角新颖,这大概也是它能入围AFI年度十大的原因。【南方都市报】
写给同性恋婚姻的情书,这部电影拍得不失幽默娱乐,相当可敬。 ——Justin Lowe(《好莱坞报道》)
两位女演员发挥出色,她们处于极度放松和享受乐趣的状态,小情调有滋有味。 ——J. Hoberman(《村声》)
6 ) 奥斯卡拒绝你是奥斯卡的损失╮( ̄▽ ̄")╭
==============这不是纯影评╮( ̄▽ ̄")╭ ================
作为一个摩尔的fans从爆剧照。爆海报。爆预告片。各式首映。等到下载。这么一路熬过来。看完后轻松之余,就是感动。
一脸gay像的儿子。叛逆的女儿怎么看都像有问题的。年满18岁想见见自己的sperm donor~结果自己的一个les妈咪居然跟donor有一腿了。一脸受样夹杂着神经质的Jules~金毛眼镜娘帅气的Nic~
一定要说说影片中最喜欢的片段。一段是Nic在donor家里发现了Jules的头发。les的敏感度立刻发现了Jules sleep with him=口=
另外一段就是Jules反省那段(┳_┳)... 台词也经典的没的说,婚姻就是两人一起爬过一堆堆shit!“Sometimes You hurt the ones that you love the most.and I don't know why~”Jules的真情表白。Nic掩面痛哭也让人动容!!
摩尔演的很一般。这点应该无可争议。身为摩尔粉丝。你就不要再过来掐说什么我觉得摩尔演的很好之类。看了那么多摩尔的片子。这部的确绿叶了贝宁。不得不说也由于剧本关系贝宁戏份更容易出彩。显然奥斯卡也认准了这个。不管是公关问题报双女主有问题策略有误。总之摩尔没能第五次提名。连续两年被奥斯卡拒之门外。于是摩尔也八年没有参加奥斯卡提名晚宴了╮( ̄▽ ̄")╭
相反贝宁阿姨确实出彩。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差不多看完了贝宁的全部片子。你会发现她是那么的美丽。性感。潇洒。帅气。神经质。爱痴笑……承认我中毒鸟。但是客观的说。American Beauty那年以13票微弱差距输给在片子中被fuck.各种惨烈的“男主角”Hilary Swank~(果然奥斯卡是重口味!!!!)更心酸的是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都被American Beauty所收获。不由得为女主的缺失而感到遗憾。然而。05年的being Julia再次上演了Bening VS Swank~反复看了好几次。如果我选择的话。AB那年毫不犹豫颁给Bening.Being Julia那年确实应该给Swank~
但是今年。尼玛坑爹的奥斯卡!!!!个人觉得是贝宁表演的最好的一次。Nic的坚强。强势。脆弱。难过贝宁都拿捏的游刃有余。特别是和摩尔这对straight women!演的les couple居然可以以假乱真。让人完全没有两人在演的感觉。你会由衷的感慨一句---噢!原来她们就是一对!!!
再次鄙视那些根据前哨乱投票的评委。给了个用力过猛花瓶loli~而我们对奥斯卡对女演员的认可程度再一次大跌眼镜。本以为今年的贝宁会等于去年的姐夫。可是奥斯卡还是开了一个玩笑!贝宁差不多陪坐了一个颁奖季!!!!
Life is hard~I love U!
再次希望两位严格筛选接片质量。相信第五次提名就在不远!奥斯卡如果拒绝你们是奥斯卡的损失=口=
喜剧,很多台词很机智,看得赏心悦目。剧作上不是没有问题(两个孩子的戏虎头蛇尾),而且有些血统论(如儿子找爹)。卡司超强,贝宁的表演绝对值一个影后啊。朱利安摩尔又一次扮演了一个Female。这个故事在《QAF》里也看到过,同样是P出轨,但是“捐精者”这个设计太绝妙了,恶狠狠地嘲笑了父权结构啊
非常生活化
就是因为有婚姻 本来挺美好的事都变成不对的了
直男太悲摧了。。。我很同情他。
终于有人公开表达我们的观点了!!质疑女同志看钙片的盆友们快来这里寻找答案!!
看到中间剧情突然狗血起来 但是想想看也合乎情理
极佳的选角与表演,甚为动人。
中产阶级的正确生活
我要杀向米国 那张绿卡 娶个男人!
关于同志电影,20年前开始讨论自我认同,10年前开始讨论如何把握爱情,现在,该是开始讨论如何组建维系家庭养育子女的时候了。这个电影,有些时代意义!
太欢乐了!直男的形象好负面。。
2010年看的。中年危机。摩尔阿姨的雀斑么么。
演员没得说,撑起了整部戏。题材很有争议性所以为电影的期待值增添了保障。但就电影本身来讲,还是有些落于俗套。
影志问:朱丽安·摩尔你怎么还没拿奥斯卡影后? 我表示+1 其实之外 没有太多值得一说的东西 虽然是个新奇的剧本 还是改不了美式爆米花的本质
其实还是家庭与中年危机之类的老话题,只是背景成了拉拉,变得更有趣了。男人以为和摩尔在一起是让她正常,是因为爱,却忘了自己首先是个第三者。
“两个人顽强爬过一堆狗屎,年复一年,衰老、改变,就像马拉松…有时候当你们在一起久了,你会看不见另一个人,而是看到自己阴暗的投影,不再跟对方倾吐,而是开始行错路,行为卑鄙、做出错误决定…有时候你最爱的人你伤她最深”片子太淡,老生常谈,摩尔、贝宁你们怎么还没拿奥斯卡影后?★★★☆
班宁太帅了
“我爱你,小鸡。我爱你,小马。”一个奇怪的家庭组合,一段不惑之年的邂逅,一个关于爱与背叛,成长的故事。但如果不是拉拉家庭的这层包装,故事应该会平庸很多,结尾也略显草率不够分量。★★★
我突然觉得这种家庭很好诶!多和谐!果然比男同和谐的多!又比普通家庭有意思得多,但也并不缺少什么,不错!
如同《朱诺》《阳光小美女》带给我们的惊喜,贴近生活的平实剧本,不会过于戏剧化又遍布幽默笑料,最后观众都笑中带泪满心温暖,太棒了。几个主角的表演都很赞!非常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