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HD

主演:乔什·布洛林,大卫·柯南伯格,北野武,伊莎贝尔·阿佳妮,碧姬·芭铎,拉斯·冯·提尔,让娜·莫罗,威廉·达福,南尼·莫莱蒂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英语,汉语普通年份:200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2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3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4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5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6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3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4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5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6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7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8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19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给你一个三分钟,你会拍出怎样的电影?   本片由35位知名导演,为庆祝戛纳电影节六十周年而拍摄的三分钟短片组成。细心的你会发现,在此短篇集中不仅有众多知名演员的参演,更有著名导演的客串演出。这短暂的三分钟光影,不仅浓缩了精妙的生活片段,更有每位导演对电影、对人生的深刻体悟。 或温情或冷峻或真实或迷幻,人生何止五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如是说,你的呢?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罪恶之家2009花儿绽放大理站感动生命王志文版爱在生死边缘冷月剑无言金鸡奔驰的大葱逐爱之旅夺帅国语版扒手伤物语1:铁血篇金凤湾的笑声丛林之王温暖的季节真爱无尽不速之客2014德累斯顿大轰炸轮到你了 剧场版大西洋帝国 第五季一生一世2023失业阵线联盟动态漫画·我有百万技能点季节与城堡复试宠物校花白毛女1951挥金

 长篇影评

 1 ) 从《朱辛庄》看陈凯歌的视角

《朱辛庄》看百态

陈凯歌 在《朱辛庄》中 沉浸了太多关于中国电影的历程

本片中以小孩子观看电影这一事件为线索串联整部影片 其中陈凯歌完成了对小孩子的驾驭从而表达了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情感 影片中的叙事链条于小孩子通过骑自行车来发电从而观看电影进入了正轨 其中有一点十分的有趣 所有的孩子都登上了自行车 此时有几个低机位的脚步特写 紧接着切一个大远景 通过蹬动自行车 电影放映机得以放映同时交代了后景 这几个镜头其实蕴含了多重意味 第一重意味在于整个电影的后景中 可以发现后面的草垛大体形状为一个鞋子状 这提供了两种思路 草鞋代表了一种极其不稳定的现状 而是暗示了在草鞋背景下坐着的小男孩存在着某种不健全 这一个暗示又是双层面的 可能是小男孩的生理残疾(失去了双足)也可能是小男孩的经济问题 (并没有鞋子 导致无法用自己的力量使电影继续放映)这时又牵引出了一个问题 小男孩并没有能力去使得电影继续放映 但是他是最痴迷 最认真去观看电影的人 (从陈凯歌在这部影片中的频频使用的“分割线”可以看出 诸如 失明的小男孩坐在台阶的下方 其他的小孩玩闹在上方 两拨孩子之间哪到由台阶构成的“分割线” 又例如 低机位 平视 侧面去拍失明小男孩 放映机又在他和其他孩子之间划出了一道“分割线”这部《朱辛庄》视听语言并不炫技 但是陈凯歌的高光就在于利用了环境中自带的因素 造成了深深的分裂感(例如霸王别姬)陈凯歌导演总是利用环境去表达人物的感情 利用客观表达主观的感受 也是 第五代导演的共性。第二重意味则在于 几位不同的小男孩 在本片中不仅仅代表着小孩子的身份 众所周知 这是献给戛纳的三分钟短片 陈凯歌在《朱辛庄》中 赋予了小孩子更深层次的含义 由孩子蹬动自行车这一行为导致了电影放映机的运作 在故事背景1977年的暧昧时间条件下 其实就在影射第五代导演自身 三十年的变迁充满了自我致敬 小孩子象征着中国电影业的发展萌芽期 同时小孩子也象征着第五代导演在1977年同样也处于一种“孩童般”的探索期 电影这一综合艺术 由政治 经济 艺术 科技这四架马车共同拉动的 但凡这四点彼此之间的牵制有所失衡 电影的发展就会是不完美的(李栋宁《电影的历程---电影生命周期研究》失明的小孩子第一重意味象征着 在失明状态下继续的对电影保持着高度的热爱 这是陈凯歌所想要表达出的态度 二是 在经历过政治高压的时间段 观众们对发现电影是一门艺术是有所蒙蔽的 不完全的 第三重意味 自行车作为当时(1977)的主要交通工具 陈凯歌在这部短片中也将其完成了符号化 这里面的自行车 不仅仅是单纯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在现实世界中承担了“路程”这一作用 而在观众的精神世界里 自行车也完成了将观众送往另一个世界的功能 (从 小孩子将放映机的线连到车轮上 车轮的转动 透过光 像极了放映机)同时陈凯歌通过老式自行车向全世界观众展现了中国电影以及中国社会的整个历程。

电影中的画外音也承载着陈凯歌的野心 《朱辛庄》整篇充斥着卓别林电影的画外音 并且在孩子们蹬动自行车是 有正反打镜头交代影片和孩子们的状态 放映中的影片与观看的孩子们形成了一种同步与契合 影片的情节变成了孩子们心理状态的外化(同时 电影的声音也是失明孩子唯一能感受到的 代表了中国电影观众在当时的领略能力的欠缺)在影片放映过程中 一幕 卓别林进戏院表演 屏幕里的观众发笑 屏幕外的孩子同样发笑 电影对与受众的收获从单方面的 变成了双方的 陈凯歌对于电影的表达再上一个台阶

这部影片前面都是肤浅的 表达手法并不能算真正的大师 但最后的结尾十分出彩 男青年拿着手电筒赶走孩子们 现场只剩下失明小男孩一人 台词:叔叔 能不能让我看完这场电影再走 “影片在此处的意义直接完成了质变 其他孩子的离去代表着失去了电 电的消失帷幕就会变黑 小男孩是知道这一点的 但是他的请求让这一画面变得有趣起来 电影放映的中断(带入中国电影发展史) 究竟是电力(代表着客观的硬件条件的失利 还是 人为的操作导致)陈凯歌总是喜欢发现问题 并不解释 将问题抛给观众 从而获得观众发自内心的思考

影片最后 一位盲人出现在现代化的电影院里 使得整部电影直接被分割 有种宣扬 有种无奈 既然是《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哪就停滞在黑白吧 这部《朱辛庄》是陈凯歌精心布置过的三分钟的镜头没有多余 但设置的过于粗浅 解度性变得多样在一定意义上又杀死了解度的角度 弊大于利

r

 2 ) 自己的电影

这么导演,并且文化含量比较大,蛮多都看不大懂的样子
比较喜欢的一个丹麦导演的短片,还有那部以色列导演拍的死亡为结尾的短片,巴西导演的那两位老兄的对白也相当的电影,还有些相当不错的例如看情色电影从楼上掉下来的那位可怜家伙~哈
  居然有张艺谋的电影,看完他的之后觉得再这么导演中他拍的是最垃圾的跟那个台湾导演垃圾程度不相上下,可一会看完陈凯歌导的那3分钟之后,心中顿觉对之前那两位的愧疚,最垃圾的自然非陈导莫属。
  除去上面惹人厌的那几为整部电影刻意渲染看电影的程度还是比较浓厚的,限制了题材的发挥,倒是那位英国导演抨击了电影特别是英国电影,最后男人带着儿子踢球去了,提醒大家除了看电影之外生活还有很多别的选择~。

 3 ) 三分钟短片和每个人的三分钟

满意之作(按出现顺序,不分高低)

北野武 《美好的假日》 日本
快乐三分钟。青春的节奏,久石让的音乐,化为90年代北野武作品的象征。哪怕2000年以来他又忙着颠覆搞怪,哪怕个人最喜欢的是《小奏鸣曲》。

北野武作品就到过一次戛纳,迥异威尼斯路线。该短片还是夏天气息的清新自然,正如当下时节和另外几部温馨格调作品。短片是那个“在中国比较有知名度的日本导演北野武”留给多数人的印象——似乎也止于这些,人们肯定会很喜欢这段故事。《坏孩子的天空》结尾经典不只是贾樟柯爱用,北野武又拿来给自己用了。

达内兄弟 《在黑暗中》 比利时
黑暗三分钟。完全的黑暗,电影的氛围与力量。小心翼翼的扒手,布列松杰作《巴尔塔扎尔的遭遇》,电影声音和电影院内虚实结合,达内兄弟在黑暗中注视着两个陌不相识的人在三分钟里得到的片刻亲近。

侯孝贤 《电姬馆》 台湾
蒙太奇三分钟。算《儿子的大玩偶》话,侯孝贤有20几年没拍过短片了。第一个就是标准的HHH长镜头,完全的名字标签,放在30几个人中明显不过,在闽南语歌《真快乐》的“快乐男声”中观众被长镜头之后的蒙太奇击溃,银幕上放的是布列松的《穆谢特》。
如果要更挑剔展示得更有纪念意义,门口老头该换成李天禄,那就是完全回顾意义的短片,当然这太苛求,老人已经走了(其他都是HHH之前《最好的时光》中的配角,比如谢欣颖)。但是片尾打的幕后阵容牛逼无比(其实还是那帮人,一个新鲜名字是姚宏易,《爱丽丝的镜子》)

尤瑟夫·夏因 《47年后》 埃及
感动三分钟。这个半记录短片时间跨度猛烈,1954年还见得着日本《地狱门》的红地毯和服——我的纯粹猜测,应该就是衣笠贞之助《地狱门》剧组和大映公司人员。
以前一直觉得50周年纪念大奖之类是安慰性质,不过看到夏因老人的发言时感慨得不行,“我为此等了47年”,立马泛泪花——有得安慰总比无人赏识好。50周年的戛纳记忆又添了经典一刻,评委会主席伊莎贝尔·阿佳妮的笑脸,尤瑟夫·夏因的完美致谢。

蔡明亮 《是梦》 马来西亚/台湾
抒情三分钟。不提几个时空的交错,似假还真,太棒了!蔡明亮的短片确实比长片好看得多,长片会叫一部分观众脱逃,短片如果几分钟都扛不住实在是水准欠佳。一方面来自蔡明亮的旁白,一方面是老歌飘荡,如同《天桥不见了》中的《南屏晚钟》,还不提蔡明亮全家出动(老妈、侄子)。
看完的第一件事是去找《是梦是真》,不是蔡琴版本,而是更老版本李香兰老歌(片中用的是龚秋霞版本),这四个字也是一般人面对电光幻影的最多感慨。

波兰斯基 《色情电影》 法国/波兰
精悍三分钟。有点像小段子,不过被波兰斯基展示得生动无比,尤其是那对中年夫妻、电影院工作人员,一共四个戴眼镜的出场人物,脸上的无聊表情惟妙惟肖,还有那位可怜的仁兄。

克劳德·勒鲁什 《林荫道电影》 法国
散文三分钟。1935年的《Top Hat》和弗雷德·阿斯泰尔,自己称不上老片迷,印象也存于《功夫》中周星驰和黄圣依摆出的海报POSE。但那段情歌自唱太动情,太浪漫了,建议电影青年选修练唱,活学活用。
说到《大幻影》、《雁南飞》、《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就熟悉些了,一如上下,这是个美妙的短片,以后我们的孩子也可以说:他们都爱电影,就像他们的父母。

奥利维拉《唯一一次会面》 葡萄牙
默片三分钟。幽默风趣,99岁的电影老人回归过往,还其本质。

沃尔特·塞勒斯 《距戛纳8944公里》 巴西
至IN三分钟。不亦快哉二人转,巧借戛纳说一通,真想起了相声,不过这俩巴西小伙弄得风趣幽默,又拍又打,调侃八卦,栗子腰果,影迷大爱。

意外之作(按出现顺序,不做比较)

拉斯·冯·提尔 《职业》 丹麦
血腥三分钟。最暴力的就是这部了,可怜的已经得忧郁症面临息影的拉斯·冯·提尔。完全的破坏喜庆的暖意融融,镜头还跟得那么紧,恐怖写实的血浆流。再一设想不如请他拍成中国电影院版的“禁止喧哗调情”或者“禁止接听手机”公益广告,肯定有震慑力。

迈克尔·西米诺 《无需翻译》 美国
动感三分钟。没办法,古巴美女太火辣了,有歌有舞,看得很HIGH,故事发展也很有趣,玩镜头是要冒风险的。

阿巴斯 《我的罗蜜欧在哪里》 伊朗
爱情三分钟。比较惊奇的是阿巴斯居然对着一部悲剧老片里的谈情说爱让一个个女人落泪,大概是60周年导致的煽情吧。

比尔·奥古斯特 《最后一幕约会》 丹麦
温暖三分钟。事实上,带着色眼看片子话,伊朗姑娘自然是美丽。结局倒有点被自己想得邪恶了,比尔·奥古斯特给我了一丝诧异,不知道是不是被拉斯·冯·提尔搞坏弄得心有余悸。人间自有温暖在,这是看完发出的最欣慰感慨,感谢两次金棕榈大奖得主比尔·奥古斯特!

肯·洛奇 《幸福结局》 英国
搞笑三分钟。看电影做什么?干吗不去看球呢……是先有拍电影的,还是先有看电影,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史告诉说是先有拍电影,那这个问题分析起来应该是拍电影做什么。
那肯·洛奇拿金棕榈做什么,八次参赛戛纳做什么,去玩波吧。这个问题不应留给观众,先丢给肯·洛奇!

风格之作(按出现顺序,并无区分)

安哲罗普洛斯 《三分钟》 希腊
致敬三分钟。镜头,引用,演员,独白,道具,无一不是大师或者大师的大师像。可太需要迷影素质修养了,耐得住让娜·莫罗独白的人觉得三分钟并不长,有《八部半》有马斯楚安尼,但是要说印象深刻就比较难了。本片集以“献给费里尼”为题(电影万岁!),还是有好几个导演跟着大方向做出了致敬。

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 《斯普特尼克》 芬兰
古怪三分钟。老调子,一眼可识辨,可惜芬兰人说不拍电影了。

王家卫 《我走过9000公里把它给你》 香港
“最风格”三分钟。一个画面就知道是王家卫了,在这堆人里面他的WKW风格依然像“漆黑中的萤火虫一样,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色彩,侧脸,独白,出现在银幕上的字句,忧伤萎靡的调子,典型到家的王家卫风格。
剧情就是摸大腿,回忆絮语。范植伟只有半张脸和忧郁眼神,张睿玲连脸都没有,只有白花花的大腿——然后就是《爱神》的“手”了,游索、纠缠、探伸,逼进每个观众。

无语之作(按出现顺序,不分优劣)

雷蒙·德帕顿 《夏日影院》 法国
开场三分钟。不是哪里特别不好,当开片的下场就是被人遗忘。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 《15分钟后回来》 俄罗斯
泪水三分钟。时光交错,一脸老泪纵横,掩饰你那无限的失落,一个人能被感动,但更多人呢,看电影还不如做爱。唯一要指出的是电影院叉叉男女上表现得不够深入。

阿莫斯·吉泰 《海法的恶灵》 以色列
震惊三分钟。现实的讽刺,不过,还是有些突然。

阿托姆·伊戈扬 《阿尔托》 加拿大
男女三分钟。这是我应受的苦难,这是每个观众在看过30几部分短片后应受的苦难,理解不过来或者记不起来。得承认让不同电影的光影交错很有意义,但似乎没有更多了。

阿萨亚斯 《复燃》 法国
弦外三分钟。有点意思,但却只能是弦外之音,200多秒的时间限制把想象空间还给了观众,而多数观众是懒得去想象的。

文德斯 《战后的和平》 德国
沉重三分钟。知其意,不知其“趣”。这七个字对于类似世界主题可能过了些,但确实是我的看法。居然见到了《十面埋伏》和《夕阳天使》,比较汗。

拉乌·路易兹 《礼物》 智利
讲解三分钟。最无语的。

保留意见之作(一视同仁,不分左右忠奸)

简·坎皮恩 《电影开始》 新西兰
云雾三分钟。不好意思,真没看懂,你们呢?老账一并算,可能修炼不够,但我说,这女人没什么特别过人之处。

南尼·莫莱蒂 《电影迷日记》 意大利
话痨三分钟。改名叫《亲爱的日记》给自己回顾致敬下就得了,就一印象:喋喋不休,提及的电影也无法勾起本人的兴奋点。一个人说话果然比两个人来得无趣。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安娜》 墨西哥
消失三分钟。除了一个拥抱,没有多余印象的三分钟。

张艺谋 《看电影》 中国
做作三分钟。还贩卖老情调么。《孔雀》里的GAY小弟和《黄金甲》的大波宫女并不会改变什么,不如说是献给儿童节和08北京奥运。小朋友都会说:叔叔,我长大了。

柯南伯格 《直播世界上最后一个犹太人在世界最后一个电影院里自杀》 加拿大
讽刺三分钟。柯南伯格爱演戏,被寄以厚望能大胆搞怪成为了无奈自嘲。

加斯·范·桑特 《初吻》 美国
意淫三分钟。范·桑特还是那么喜欢阳光小男生,已算风格,但创意实在平平。

伊利亚·苏雷曼 《笨手笨脚》 以色列
离奇三分钟。有些莫名其妙的冷,真的很冷,比伊纳里图《安娜》里台词说的还冷。

陈凯歌 《朱辛庄》 中国
一字记之:假。再,选盲人残疾人关爱题材也会撞车,短片你再撞就是倒霉了。
--------------
注:
#科恩兄弟的短片未收录在其中。
#缺的导演其实还有很多,人们还期望丧失劳动能力、安坐轮椅度晚年如安东尼奥尼、大岛渚,狂人奇人如戈达尔、赫尔佐格、库斯图里卡,常青树大师前辈如侯麦、伯格曼、斯科西斯,坏痞子老牛仔色鬼流氓如昆汀东木头伍迪艾伦,西班牙国宝如阿莫多瓦,独立之花如贾木许……但那是很难完全实现的美好,大事难以完成,不如先做点小事。
#回想起许多电影中的电影院场景,《热带疾病》里的两个泰国GAY小伙子(怎么可以没有gay呢..),《天堂电影院》剪废胶片组成的KISS结尾(初恋啊我的初恋啊..)等,似乎也差不多三分钟。

 4 ) 我信仰电影,坚硬如钢

《Chacun son cinéma》,Angelopoulos, Wenders,Abbs, Gus Van Sant等35位导演,每人三分钟,拉开第七艺术帷幕的一角。空前绝后的导演阵容老吓人的。

谈谈其中几段我记得的:

-北野武《美好的假日》,一个人的影院,一辆自行车,一只狗。诡异的北野大人又亲自上阵出演频频出状况的放映员。那段胶片失火的段落是向《天堂影院》致敬吗?

电影里的影院放着《Kids Return》(坏孩子的天空),孩子说;“你不觉得我们已经结束了吗?”“你这个笨蛋,我们还没开始呢。” 看完电影的男人默默回家。一尘不染的天空,绝美的夕阳,一条大路通往远方。很美好。

-Jane Campion 《The Ladybug》,这位新西兰的女导演,一直对女性电影情有独钟。她的片子执着于探索女性的内心世界,表达她们的困顿与挣扎,描述她们在自己的世界越走越深,却与世界沟通障碍。这样的人物有《The Piano》里的艾达,也有这部短片里的ladybug。

虫子女士不断地独舞,对世界的攻击视而不见,丰盈而孤独地生活,很倔强。背景的老电影里两个人缓缓地对话,说着女人,男人的话题。灯光下,虫子女士终于被打到了,倒在地上。“我知道只有一种办法,能认清楚自己是谁”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芬兰导演Aki kaurismaki的《Sputnik》,Sputnik是苏联1957年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场景设定在Sputnik Valimo铸造厂。放工后的工人们去看电影,看的是世界上第一部电影Lumière兄弟的《工厂大门》。背景里唱到“发展的力量会摧毁以往的势力,武器就是摇滚,摇滚。如果你抗议,屠夫会梦见,瘫痪病人的骨灰被放进校桶和大桶,摇滚 摇滚逼近, 罢工 引诱 虐待,来吧, 我会给你看这儿”。

-《At the suicide of the last Jew in the world in the last cinema in the world》,这个超长名字的短片来自于Davide Cronenberg。直播世界上最后一个犹太人在世界上最后一个电影院里自杀的故事。

一个自杀的犹太人在镜头前不断摆弄着手枪,换各种自杀的姿势。直播里一男一女若无其事地谈论。仿佛无论是电影的消亡,还是个体生命的毁灭都对他们毫不影响。人们漠不关心。Cronenberg的镜头冷酷,充满反讽,让人不适。我把屏幕推得远远得看,心脏有点受不了。

- 埃及导演Yousset Chahine振奋人心的《47年后》,朋友说这是最有戛纳精神的短片,同感。
1954年,侯因携着自己的第二部影片《尼罗河之子》出席第七届戛纳,无人赏识,年轻的他郁郁寡欢。时间流转,1997年戛纳把50周年特别奖颁给侯因的《命运》,为了他对人性的特别关怀。他的宽容,他的勇气,还有仁慈。白发苍苍的他说;“我为此等待了47年,给年轻人一个忠告,要耐心,这值得。”全场起立致敬,掌声雷动。我想那是只有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才能感受到的激励。

好的东西都是要用人生来交换的,这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话。

-侯孝贤的《电姬馆》,电影院门口闲淡的生活镜头,影院内银幕上放的是布列松的《穆谢特》。他的镜头语言总让我想起他自己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简单,所有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


还有些比较有创意的,如Lars Von Trier的《职业》,很特别,特别暴力。朋友建议作为电影院的公益片,肯定惊悚。Roman Polanski的《情色电影》很有情趣。倒是很想知道电影里的情色电影是哪部,没研究出。

《Chacun son cinéma》,可以叫“每个人自己的电影院”,也可以叫作“灯火阑珊电影开幕之际的一点感动”。 片头说,这是献给费里尼的。
如果加一句话为这部短片集总结,我会借用阿尔诺德帕拉欣的那句:“我信仰电影,坚硬如钢”

 5 ) To Each His Own Cinema

2007年正值嘎纳电影节60周年,于是组委会邀请了30名世界著名导演以“电影院”为主题,拍摄一部三分钟的短篇,于电影节展映。

说实话,我个人最爱这种命题式短篇集了,可以看看不同导演对同一题材的理解,更喜欢根据影像风格去猜测这部到底是谁的作品。其实这类型的合拍片已经非常多了,上次陈凯歌的《百花深处》就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尽管其间有《无极》倒人胃口,现在还是对他有些许期待。

由于本人观影范围狭小,多数为国语和好莱坞大片,稍微涉猎一些欧洲电影,所以这部合辑里其他大师的作品我就不敢妄加猜测了,免得自信心被打击,还是来好好看看我熟悉的华人导演有些什么成绩。

我记得谁说过,导演一生其实就只导过一部电影。这大概是在说影片的内容。似乎每次导演宣传新片都要强调自我突破,寻求新的感觉,其实都是新瓶装旧酒罢了。导演的影像风格也莫不如是,不论再如何求新求变,烙印就是烙印,一眼还是能看出来的。

下面我按出场顺序介绍一下。

侯孝贤 《The Electric Princess House》

如何在第一眼判断这是侯孝贤的作品?我不大会从内涵去剖析,就说一下比较外在的东西。

侯孝贤特征之一:张震和舒淇。

如果这两个演员同时出现,那么这部片子就极有可能是侯导的作品(《天堂口》除外),其实我也觉得这两人实在是非常适合做荧幕情侣,两人的面相都有那么一点怀旧的味道。

同样,这部《电姬影院》也启用了这两名演员。故事其实很简单,就是张震带着怀孕的舒淇以及他们的两个小女儿一块去电影院看电影。我记得有一期《看电影》采访过侯孝贤,他说这样拍,只是想把他儿时的影院在现代的荧幕上复活而已,所以本片的看点在于细节,看他时如何考究那些年代久远的东西的。但是很遗憾,我对台湾实在不了解,所以至于到底复原了多少,我也看不出来。不过导演用一个蒙太奇的手法,将这一家子进电影院后的场景直接切换到了现在一幅破败的景象,看得出导演心中还是存有些许惆怅的。

侯孝贤特征之二:泛黄绿色的影片基本色调。

与杨德昌爱剖析现代生活不同,侯导基本上沉浸在过去之中,所以他的作品无一例外的都透出浓浓的怀旧气息,自然影片的色调也要有那么一点怀旧的质感。其实王家卫也喜欢用黄绿色的色调,比如《花样年华》和《2046》,不过侯孝贤没有王家卫那么夸张,那么张扬,侯孝贤比较克制,所以色调趋于温和。



张艺谋 《Movie Night》

张艺谋心中的电影院是什么样的?农村长大的人,他们的电影院肯定不会豪华,甚至无法做到标准,那么就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农村临时露天电影场了。

我也有这样的观影经历,小时候没到元宵,村里都会安排几场皮影戏,后来皮影戏没人唱了,便改换成了电影。就那么在村口找个空地,扯一块荧幕,架起放映机就可以开始放映了。这种场合看电影,小孩大人都有不同的兴奋点,大人爱看荧幕上的打打杀杀,小孩就爱凑到后台去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发出亮光,甚至喜欢躲到后台去反着看电影,总之就是折腾。

张导也是这么安排的,一伙人下乡放电影,小屁孩开心无比,大人也乐和,其中还穿插了一点村姑(李曼饰)和放映员的暧昧感情,最后小孩闹腾够了,等电影开始时也累得睡着了。比较贴切生活。

但怎么说呢,张艺谋的美学意识确实浓厚,但我总感觉他是在用他的农村视角在仰望城市。这可能跟他出生贫寒有关。小时候家里穷了,就总是想象城市里有什么样的生活,富人过着何等奢华的日子。但这种没有根据的想象最终只能流于表面,这就是为什么张艺谋每每大片都极尽奢华之能事,但总觉得有点过于意淫的感觉,《满城尽带黄金甲》便是最好的例证,那都是什么皇宫生活啊。真正富足的人,不大喜欢在作品里去表现一些形式化的财富。

大概张导也知道自己的局限性,所以他申明他绝不拍都市题材片(尽管他后来还是拍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可当张艺谋回归他的农村题材是,还是不忘刻意去表现一些“美丽”的东西。所以每次看他的作品,都感觉有点太注重形式而少了一份农村应有的粗糙。

相信看了下面这幅截图,大家对此片应该就有了个直观的印象了。



广角镜头下美丽的古镇,这色调(青铜色是几乎所有城市宣传片的色调),这场景,俨然一幅广告宣传片,其后儿童的一些特写,都无不体现这极强的表现欲望。

奥运会请张艺谋做导演,实在是明智之选。

蔡明亮 《It’s a Dream》

说实在的,这部片子,蔡明亮的风格倒是有点打折扣,因为居然有那么多旁白!在蔡明亮电影里听到人说话的声音,简直就想看鬼片一样,令人惊悚。

影片继承了蔡明亮一贯的拍摄手法,近距离俯拍,以窥探的姿态探讨人物的生活。而且影片还是一贯的诡异,比如旁白的爸爸是一中年人,妈妈却是一老太太,姑姑又是浓妆艳抹,跟座位后面的男人暧昧不清。

这部短片开始时,是三个人:我,爸爸,妈妈在一起吃榴莲。

当时我想,陈果没被邀请拍片吧,怎么有榴莲?蔡明亮就是喜欢弄些水果到荧幕上来,上次他居然用了我最喜欢吃的西瓜,实在把我恶心的,好长时间不想去碰西瓜。

直到后来,影片一个特写,李康生!哦,原来是蔡明亮的作品。

其实我应该在一开始就猜出是蔡明亮的作品的,因为片名《是梦》就是以一个歪歪扭扭的手写体出现的,想想他的《不见》《不散》,不都是这种字体?



蔡明亮喜欢讨论时间,所以《不散》(还是《不见》?我不记得了)的海报上就是主角抱着一部挂钟,看看这个镜头,姥姥的画像放在最边上,然后是我,然后是爸爸,接着是妈妈,从我开始起,一个比一个老,可最老的却在我的右边,莫非他想说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轮回?

王家卫 《I Traveled 9,000 Km to Give It to You》

王家卫,多么熟悉的名字,多么熟悉的影像。他是唯一一个不怕人说他一成不变的人,所以才会放肆地将《花样年华》直接延续到《2046》。

王家卫爱讲欲望,总是在说,从《东邪西毒》里的桃花到现在这部片子(中文片名未知)里影院中偷惺的女人,以及旁边猥琐偷窥的青年。而且王家卫觉得大家对欲望反应迟钝,所以在影片上还大大地标注了出来,如下图:



王家卫的一切都那么张扬,张扬的红色,张扬的黄绿色,张扬的大字体。

王家卫的镜头是那么重复,永远昏暗的场景,永远的人物局部特写。影片中女人被男子摸来摸去的那段戏,原型可以直接追溯到《东邪西毒》里东邪要嫂嫂跟他走的那场纠缠戏。

对于王家卫的作品,我的理解能力向来有限,以至于这样一个片名我都不懂跟影片有什么联系。

  陈凯歌 《Zhanxiou Village》

谁是人文大师?不是张艺谋,不是冯小刚,是陈凯歌。

尽管陈凯歌近几年的作品不招人待见,但他的人文功力还是无人能及的,每一格镜头都似乎蕴含这无限的文化气息。

之前我说张艺谋是农村来的,所以拍片子只能形式上的华丽,真正有钱人不这样拍,陈凯歌就是张艺谋的反面。

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陈凯歌,身上总有那么一点文人的傲骨和严肃。他从不刻意地去注重一些形式的东西,而是将镜头尽量放在该表现的地方(《无极》例外),尽量含蓄,却张力十足。这是我喜欢陈凯歌的一点原因。

大概是出生在北方,所以陈凯歌的影像总是难得通透,即便是《霸王别姬》里娇贵的金鱼,也只能游弋在浑浊的水中。空气中的颗粒总是给影片一种雾蒙蒙的景象,一种挣脱不了的厚重感。

本片讲的是一群小孩夜里偷偷地在放卓别林的电影,其中有一个小孩一直安静地不动,即便是放映机没电断映后,他也是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反应,只是迷惑地扭头望了望,后来才知道,他原来是瞎子。不过他对电影的热爱却一个健全的人难以自比的,当小孩都落荒逃散时,只有他不动,对追来的管理员说:“叔叔,能让我看完电影吗?”



看到上面这幅图,大家能够感受到陈凯歌的影子了吧?迎面的强光使得人物面部有了很强了纵深立体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到《和你在一起》里面哪个小孩在车站的镜头,同这有这相同的感觉。

不过文人也是有酸臭味的,陈凯歌就特别自恋,总是沉浸在被自己感动的自豪中,也处处体现出一种高处不胜寒的顾影自怜。



这是影片最后的一个镜头,盲人小孩长大后,一个人来到电影院,幕布徐徐拉开,一下让我回到了《霸王别姬》开场的哪个剧院,只不过这个镜头没有包含那么多的深意,只是一幅自恋的景象。

 结束语:

中国的导演终究还是中国的导演,我只能说看着很亲切。

 6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电影

昨天看了《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电影》。
是三十五位眼下顶级导演为戛纳六十周年拍摄的短片,
每个人三分钟。

在这些短片中,大多是讲每个人对电影的感情,电影对于人的意义。
很多老导演都是在缅怀电影的黄金时代:
那时人们从电影中得到最多的欢乐和悲伤。
缅怀的另外一头就是失望,如今电影的萧条。
侯孝贤《电姬戏院》做得最明显。
还有,在远离现代文明的地方(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更喜欢电影。
也有几个导演是讲电影和自己的私人感情,
这种类型中,我最喜欢南尼 莫雷蒂的《影迷日记》。

这次亚洲导演中,中国去的最多:
侯孝贤,蔡明亮,王家卫,张艺谋和陈凯歌。
我敢说,所有这些短片中,张艺谋的最差!
简直就是中央六台的宣传片!
我觉得他和陈凯歌已经没有任何想像力和创造力了。
另外,侯孝贤太侯孝贤,王家卫依然王家卫,没有惊喜。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蔡明亮的《是梦》。

虽然每个只有三分钟,但是浓度很高,
所以看下来,远比看两个小时的长片更吃力。
我大概是看四五个,就休息一下,
过半个小时继续看下去。
因为短片先放,最后出字幕,就变成一个游戏,
猜猜看这是谁拍的?
我没有猜中的是阿巴斯的,以及拉斯 冯 提尔的。
后者拍摄的那个我以为是柯南伯格的。(太血腥了!)
还有《初吻》我也没有猜中是范桑特的作品,
虽然他一如既往使用了非常年轻和好看的男演员。
(我因此热爱他!)

这么多短片中,我很欣赏伊格扬的那一部。
是两个年轻男女走入了不同的影院小厅,
女孩看的是戈达尔的《无法无天》,男孩看的是伊格扬自己的《色情酒店》。
《无法无天》中套着《圣女贞德》,
女孩用手机拍下来,传给男孩。
结果,男孩在《色情酒店》的前方举起了手机,手机的小屏幕中是《圣女贞德》。
在这一刻,电影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意义。

我很喜欢肯 洛奇那部,也喜欢冈萨雷斯那部。
说起来我最喜欢的,却是安哲罗普洛斯的《三分钟》。
影片开始,是费里尼的海报和安哲《养蜂人》的海报,
然后出现一个身穿黑色大衣的金发老女人,
她惶惶张望的走上楼梯。
左顾右盼的时候,是标志性的安哲电影中必会出现的雨伞和穿黄雨衣的人,
以及安哲标志性的长镜头。
老女人走进房间,舞台上坐着赤脚的马斯特罗亚尼。
男人抬头看着她。
老女人用嘶哑沧桑如同金铁交击的低沉嗓音呼唤他:“马切罗!”
然后镜头缓缓的向她的面孔逼近。

她说了一长段独白,
她说:
“今天早晨,
我醒来的时候你还在沉睡。
我听到你低沉的呼吸。
透过遮住你脸庞的头发,
我看到了你的双眼,
强烈的感情让我无法呼吸。
越过你的脸庞,
我看到的更加纯净,更加深刻。
这让我沉思。
我看到了自己。
看到时间的河流上,
流淌着我们将共渡的余生。
多年的时光都在那儿,
还有那些,
未曾与你相识,
为了与你相识的日子。
那一刻,
我意识到我是多么地爱你。
感情是那么强烈,
让我热泪盈眶。”

当镜头推到特写的时候,
那沙哑的声音,和下垂的严厉嘴角,
会让你发现那是让娜 莫罗。
是的,她已经非常非常老和丑了,
时间一点也没把当日的好东西漏掉。
但是她的内心,她的眼睛,她的感情,她的全部,
都还在那儿。
那座火山还在那儿。
在这三分钟,就是一部电影,一部长度足有九十分钟的电影,一部跨越一生的电影。
都在那儿。

这让我想起了安哲的《永恒与一日》开头的信件,(终生热爱的那个镜头),
想起安东尼奥尼的《夜》。

 短评

能在一部电影里一口气领略33位导演的才华,真是饕餮盛宴啊!每位导演虽然只有三分多钟,但个人风格非常明显!张艺谋、王家卫等一眼就能看出来!30位导演讲述他们要讲的与(看)电影有关的故事。展现不同国家、年代的电影。个人最喜欢北野武、拉斯·冯·提尔、波兰斯基、奥古斯特和侯孝贤的短片。

7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张艺谋的短片让我深陷回忆,罗曼的短片让我发笑、达内兄弟的短片则是让我感动....其中不乏一些短片让我印象深刻,但是更多的却是让我毫无感觉,不觉得有好的地方。

1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很多人在做小事之前,都想做大事情。

16分钟前
  • 一湄
  • 推荐

半命题作文。拉斯·冯·提尔《职业》终于黑色幽默了一把、安哲罗普洛斯《三分钟》老掉的让娜莫罗的独白、北野武《美好的假日》重见少年安藤政信、王家卫《我走过9000公里把它给你》依然暧昧、《距戛纳8944公里》好拉丁好欢乐、《是梦》……这个,发自肺腑的喜欢蔡明亮的请举手?

18分钟前
  • 水仙操
  • 还行

挺不错。我也爱看电影,不过我老是觉得电影的作用被夸大了。

20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有几个真是非常有感觉!故事能在三分钟里讲好,绝非易事。王家卫那个真是特点好明显啊……呵呵

2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3分钟,大师手里一个长镜头的时间都不够!看的也莫名其妙~

27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在看这最后一片时,我做了一个小实验,每见一个角色抽烟,自己也就来上一根,2个小时下来一共是8根,其中还包括一根对应角色的雪茄。这里面没有算上《笨拙》里靠墙的一个路人,《是梦》里2根烟接得太紧我也合并了,《晴朗的一天》里扔在地上的7个烟蒂,噢,饶了我吧!我觉得电影业完全可以向烟草业抽成

30分钟前
  • 撒郊
  • 推荐

有几个还不错,但有些则是明显在生硬的凹形式,比如陈凯歌那部盲人小孩看电影并且从幼年跳到2007年how times fly的烂梗;侯孝贤那部刚放出来我就猜到大概是他吧然后舒淇出来我就肯定是他了,我好牛逼啊;短篇集看到现在还是《巴黎我爱你》最好;再说一遍阿尔托好美!!!!

32分钟前
  • Kyle
  • 还行

老师说,张艺谋那段是全片最差的?……我对此保留意见。—— 献给费德里科·费里尼。… 2.北野武《美好的假日》3.西奥·安哲罗普洛斯《三分钟》…5.南尼·莫莱蒂《电影迷日记》6.侯孝贤《电子公主电影院》7.让-皮埃尔·达内《在黑暗中》8.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安娜》9.张艺谋《看电影》…11.简·坎皮恩《虫子女士》…13.阿基·考里斯马基《斯普特尼克铸造厂》…15.尤瑟夫·夏因《47年后》16.蔡明亮《是梦》17.拉斯·冯·提尔《职业》(我也曾写过类似的故事)……20.格斯·范·桑特《初吻》21.罗曼·波兰斯基《情色电影》…23.大卫·柯南伯格《直播…自杀》24.王家卫《我走过…》25.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我的罗密欧在哪》26.比利·奥古斯特《最后一幕约会》27.伊利亚·苏雷曼《笨…》28.维姆·文德斯《战后的和平》29.陈凯歌《朱辛庄》…

3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2011年的平安夜,我在学校小礼堂看了这部电影,当年醉心于各个导演独特的镜头语言。时隔六年再看,我在其中找到了电影的“纯度”。

40分钟前
  • 李濛Lemon
  • 力荐

男朋友的外公也拍了一集...

43分钟前
  • 奇爱小姐
  • 推荐

又随意翻看了这部片子 有个想法 柯南伯格的那个犹太人自杀的短片 最后如果让他把枪口突然掉头 对着镜头猛开一枪 也许比这样不了了之更好

46分钟前
  • 啸如
  • 力荐

三分钟依旧上演着感动。★★★

4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戛纳组委会在2007年5月20日放映,包括了35位著名导演为了庆祝戛纳电影节60周年而拍摄的3分钟短片。很多熟悉的导演参与,中国的就有侯孝贤、王家卫、蔡明亮、张艺谋和陈凯歌。正片没有收入科恩兄弟和大卫·林奇的短片,波兰斯基的《情色电影》那段是个亮点,感觉是由一个笑话改编的

50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张艺谋和陈凯歌那俩最假模假式。

53分钟前
  • Jeannels
  • 推荐

有些人真是黔驢技窮,有些人真是老而彌堅 (fond of: Jane Campion, Atom Egoyan, Olivier Assayas, Lars von Trier, Roman Polanski, David Cronenberg, Walter Salles, Ken Loach)......那麽我們干嘛不去踢球?!太快活了!

54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33位导演的作品,张艺谋、陈凯歌双双垫底。总体来说,作为拼盘电影,并不成功。

55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巴西导演整了个相声上来!!!! 闷到一种境界了

56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还行

早在07年,戛纳就知道大腕儿扎堆=热门卖座了,这部戛纳60周年献礼片“坎城大业”云集了35位知名导演,每人交了三分钟的命题作文。看的时候给每部短片都做了笔记,少了票房或者影评人的压力,导演们更像是玩票一样,嬉笑调侃,抒发感情,言论自由。也许质量参差不齐,但看完你会更加热爱电影

60分钟前
  • 风雨骑老师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