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神他妈depressing,赫本的感情戏,厚度不存在的,整一个干瘪的漂亮假人。詹姆斯加纳,有约会心爱女人的快活、对成家生子的渴望、被卷入纷争后的痛苦、挣扎和执着;雪莉麦克雷恩,有嫉妒、有自我压抑、有小孩子般赤诚又傻气的爱。赫本,和她薄薄的肩膀、大睁着的水汪汪的眼睛,说了一堆话但又什么都没说,走来走去好像冷静宽和但还是把身边人都领向地狱——就,到底为什么有人爱上她啊!
片里唯一一个逻辑能闭环的人物就是饰演大反派的费伊·贝恩特。虽然她听信孙女之言,散布两位女主的同性传闻,进而辣手摧花毁掉了她们的事业和名誉,但她的一举一动无不符合时代的基本观念,并且也在意识到过错以后及时努力作出补偿,她的错只源自于ill-informed,而非根本之恶。
因为年代过于久远,即使想象一下生活在极度保守恐同的社会都觉得不寒而栗,pride month看这种片确实很有“革命尚未结束同志尚须努力”的进步意义,但是片子确实是不好看的。
女孩捅破了窗户纸。
本片的一个悬念是赫本否 love Martha in that way they said. 剧本告诉我是。可惜赫本演的让我怀疑了。
for Martha, the last straw is that Joe loves Karen, and the last straw is that Joe loves Karen.
赫本其实应该扣一星。这个角色原本可以写的很深。但是赫本演的太单薄了,演成了一个楚楚可怜的傻白甜。虽然前段的悬念制造全靠雪莉的小动作(尤其在女孩家雪莉欲盖弥彰歇斯底里的一段),但最后的重头戏——出发前Karen对Joe坦白"we've never touched each other"but"I'm not sure"的那段话完全可以处理成深柜双的踟蹰。还有雪莉最后坦白心迹的高潮部分,镜头设计很妙,本应聚焦赫本隐忍的面部表情,结果被赫本空洞的大眼睛处理得非常失败。最后一段漫步,赫本把"I am as guilty as you"演成了"I forgive your guilt."
期待能看到翻拍。剧本非常棒。可惜在当下这个LGBT题材尤其和political right挂钩的好莱坞拍不出这样的电影了。
双姝怨超过La Vin de Adele跃升我心目中les电影top1,a赫本作品中与修女传并列top1(不过论a赫本表现还是修女传)
可能是我看过的最好的同性题材的电影了,执导过《罗马假日》的威廉·惠勒竟也有这类题材的作品!奥黛丽·赫本和雪莉·麦克莱恩的演技也真是完美得没话说,几个角色的对白我一点也不忍心快进,看到玛莎向凯伦表白的那段,看到雪莉的斑斑泪痕和奥黛丽一脸痛苦,真是让人揪心。整部剧雪莉表现和扮相是相对男性化,十分干练,而赫本则是娇柔的、性向正常女性,到了最后玛莎葬礼,凯伦昂首阔步的远去似乎也意味着她理解和接受了玛莎,不再在乎世俗的议论。只能说,两位佳人生错了年代,就和艾伦图灵一样,让人惋惜。英文片名也很好,直译为孩子们的时间,然而懵懂无知的孩子们最初报复的谎言造成了最终的悲剧,中文翻译也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双姝怨”,两位佳人的幽怨,怨恨生错年代,怨恨生为女儿身,怨恨世俗人言,怨恨说谎的女孩。最后,那个小女孩真TM讨厌。
百度上介绍这部影片颠覆了孩子在好莱坞的经典地位,想必是在排除了恐怖片之后所下的结论。喜爱CULT片的粉丝想必已经经受了各种早熟孩子的残酷洗礼,现在有如《狩猎》一类的片子更是帮助人重新思考这张涉世未深的“天使面孔”。许多家长在接受了社会赋予自己的神圣责任之后便刻意忘记了自己是孩子时的一切,将理想化的模式规范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符合某些可以接受的特征。难怪世界需要宗教的引导,或许大多数人都习惯活在想象中,一旦幻想破灭,他们脆弱的内心便需要寻求某种寄托。
片中饰演撒谎女学生玛丽的女孩在导演无数个特写镜头的烘托下成功塑造了一个面目可憎的孩童形象,常常做出许多令人厌恶的表情撒谎或陷害,其脑筋转变的程度之高更是令人怖畏。另一个受她控制有恋物癖的女学生则简单许多,以偷窃为兴趣,被发现后受制于人。两个失败家庭教育的产物罢了,家长将全部错误推给教师,用常识判断事物而非理性,以偏见对待异己而非宽容。雪莉·麦克雷恩贡献了很好的演技,几场情绪爆发戏上极具感染力,对自我认知的恐惧、对爱人相爱不能的痛苦、对社会偏见的无力、对谎言或真相的迷茫等等压力终究夺去了她年轻而鲜活的生命。
美国的宗教背景强大到即便这个国家身为很多人梦想和民主的天堂,但它对国民思想的引导使得对同性恋的不认可想法根深蒂固。最终赫本在葬礼上无视众人愧疚的眼神昂首离开,对虚伪的厌恶和社会的控诉终于以沉默的方式达到了高潮,她无数次散步过的小镇终于面目全非。难以忘记《美国怪谭2》里,女记者因为是同性恋而被关进了精神病院。如果单论女性在性解放上和受男权社会的迫害来看,更可笑的例子还应属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荷尔蒙分泌不平衡(特指某种生活得不到满足)而引发的症状(类似更年期)被称为歇斯底里症,更是造就了按摩棒的诞生,很可惜它的出现是为了给女人“治病”。
影片讲述了一对女老师被心生怨恨的女学生诬陷是情人而引发了一系列风波的故事,男性角色似乎在片中被自动淡化了,唯一一个也在最初坚守爱情后向强大的舆论投降,也就是说从一开始这部影片就挣扎在一种异样的不协调里。但事实上这一群女人彼此猜忌、陷害、怨恨而导致了种种悲剧,归根结底都因为男权社会制造的规则。赫本和麦克雷恩在身陷囹圄试图向世俗挑战去湖边结伴散步时,几名开车来“围观”的男子远远的停车观赏瞬间击碎了她们所有的勇气,赫本未婚夫的离去更象征着男人对男权社会的规则潜意识的支持。
不免联想到在天朝当一个平庸女人的悲哀性,到了这个年龄,一名单身女子没对象又不接受相亲只能接受各种“她不正常”的眼光。身边的同龄朋友或者长者语重心长的表达“赶紧结婚生孩子得了”的委婉建议,当我表达想继续深造,想自考想读研、且不是为了考证而是为了学习时,得到的回答要么是无视、要么是嘲笑、要么是劝解这一切是多么的没必要。“孤独、心碎、牺牲,是一个有梦想的女人所必须经历的。”有时候想大哭,小时候童话里有一句话影响我很深,“我知道我现在所走的每一步都有可能使我离她更远,但我仍要继续走下去”,我愿意相信缘分会带着我走向他,也许会走许多弯路,也许要披荆斩棘屠恶龙,也许要继续过孤独的日子,可这才是我亲自选择的道路。我相信,这种想法是建立在一个不懂得婚姻的幼稚屁孩不成熟的理念上,但在我还未被社会同化到绝望的时候,我要固执的认定相亲只不过是一群耐不住寂寞的人们自发抱团取暖的产物。而我不寂寞,只是孤独。不知道缘分会让我遇上什么样的TA,会是男是女,会是触手可及的温暖还是牢固科技的产物,会让我的未来充满希望亦或平静地认命,但我坚信,我们始终在向彼此靠近,他会接受我这颗小脑瓜里对CULT片变态的喜爱,会接受我这颗小心脏里可怕的执拗,会握住我这双初中以后再没长过的小手,会忍受我精神病一样的抽风和恐惧,他会爱我,喂我,永远不离开我。
玛莎对卡伦是真爱。没有接吻,没有触碰,没有欲望,只有单纯的爱。小孩子是魔鬼。流言蜚语与污蔑诽谤毁了三个人的生活。赫本有着典型的欧洲贵族版的长相,气质与教养,最后她一个人勇敢的穿过她的墓地,而面对那些乌合之众,她头也不回。片子拍的很欧洲风格,不是完全的好莱坞。
雪莉麦克雷恩的出柜表白让人落泪,相对于男性的坚硬隐忍,女性的丰富敏感爆发显得强而有力,六十年代能在电影中寄予同性恋的关怀,确实很不容易。PS:个人觉得奥黛丽赫本对电影中的角色的拿捏基本到位,加一星。
补标,影史最可恶熊孩子范例,搞姬不成赔上自己,珍爱生命远离直女(高昂着头你还挺骄傲呗);在刻板恶劣环境下,朦胧的禁忌情愫被戳破,一点点清晰泄露的过程,是怀着怎样悸动和绝望的心情;没有指望地爱上别人就赋予其生杀予夺的权力,“我对你仍有爱意,我对自己无能为力”;结尾暴击,演技高下立判
我要是赫本我不会接这个电影,打死不接,雪莉还没发挥呢一个眼神就把她秒死了。赫本就该演那种整部电影就她一个女人,美美的啥也不干,一直为男人们太谄媚而发愁的小公主。
妇女之友惠勒再度改编Lillian Hellman的戏剧,每句台词都充满深刻的意味。从头到尾都很流畅,更别提镜头语言有多美了。沉静压抑的赫本和挣扎矛盾的雪梨都奉献了绝佳表演。赫本眼神里藏匿的情感,雪梨深情又痛苦的告白都让我落泪。总之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同志电影。
非常经典的一部电影!赫本和雪莉的表演深深打动了我!说赫本演技差的你们是以谁为参照物呢我非常疑惑。雪莉的苦苦告白和赫本看到雪莉自尽那一瞬间的眼神以及最后昂头高贵的走都是经典的镜头。黑白电影的效果和配乐的紧张气氛营造令人赞叹!
60年代啊,这个题材可以说是相当先锋了。但是最后的落脚点并不是同性恋,而是人在社会中的自我认同,就是我终于认清了自我,可是我却无法接受这个自我这种困境,其实是一个比较经典的命题。从这个角度看,这部电影就没有那么大的革命性了。PS:双女主电影,奥黛丽真是被秒得渣都不剩啊~
在美国同性婚姻合法的如今,中国却发生了与1961年《双姝怨》类似的事件:山东青岛一名同志幼儿园教师因其同性恋身份被校方“开除”……中国同性恋的现实处境想想真让我心酸。—— 在玛莎终于开口承认她如传言一样是真爱凯伦时,我流泪了:爱一个人有时真是很无力无奈的事情,这个世界并非总能“有情人终成眷属”,最后的结局也看得我心伤。—— P.S.:撒谎成性的熊孩子真是可怕!更可怕的是很多大人听了还信以为真加以传播!
剪辑很差,但在1961年就拍homophobia这个主题真是大胆超前!爱死雪莉了!最后爆发的那段太让人心碎了。剧本很好,铺垫稍长。很有舞台剧的之感。赫本气场很弱,比较僵硬,表演复古。雪莉对送报男的八个手指一段极有力。玛丽是个邪恶版的布里奥妮,如果忘记了那个时代同性之恋多么禁忌,看看BBM吧。
在这个卖基卖腐的年代,很难想象到当年的禁忌之爱和舆论的恐怖;影片本身很平淡也仅在最后让人惊诧不已,年代的关系以及主角的演出让这部电影增色不少;小孩子真是个可怕的东西。
同性恋、儿童教育这些涉及立场问题的事项,人们持有什么立场、采取什么行动,都没有错。凯伦可以高昂头走过误解她的人们面前,玛莎可以选择告别这个伤心的世界,祖母可以义愤填膺又悔恨莫及,男人可以退缩又顾念。一切都很正常,如果你说谁错了,也只是你站在你的立场去判定而已。
赫本真美,but结局不太好。。。封建的社会啊~~~
真不好意思承认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赫本的电影,演技不敢恭维。虽然它是外向的视角,但那场内心戏最动人心魄。事实上,每个人的心灵之战都可以拍一部电影了。“我无法忍受你的触碰,我无法忍受你看着我。”——简直要心肌梗塞。
勉强及格。光给的很舒服有短促跳接,表演整体好。编剧跟希区柯克合作过几次,但剧本不严谨,当面对质那场戏,孩子口供都没复核就坐实了?反转也儿戏。这片子主线同《狩猎》,恶毒小孩的谎言灾难,但标记了彼时美国价值观,这个也许能说明香港黑帮片何以会被美国评论界视为同性恋电影,傻逼清教徒国家
那小孩太会演了,活灵活现一个碧池。赫本和麦克雷恩都太美了,特别喜欢麦克雷恩说话的感觉。1961年就写得出这种剧本了,太先锋。人言可畏。越轨行为是根据多数人的道德准则而定的,现在同性恋的社会认可度已经高多了,等八零九零后成为社会中流砥柱以后,同性恋就不算越轨行为了吧。
假如把赫本换成别人的话就完美了。
无论是整部电影的基调,以及题材在当时的敏感性,整部片子都处于很危险的境地,戏剧化的风格极易拍崩掉,然而到了后半段,强悍的表演将剧作的弱点都掩盖了。1960年《桃色公寓》,1961年这部,完美的 Shirley MacLaine!
即使姑娘弯自杀了 姑娘直面对的仍是灿烂的人生。珍惜生命 绝对要远离直女
尾段好牽人心弦,是那種幽閉的默契,只在團體内有效,孤獨而憂傷....跟人表白時腎上腺素過旺那種眩暈快感依舊挺迷人的,不過現時終于不用那麽guilty了,呼...
舆论害死人。更可怕的是小孩子的恶意。孩童的恶意是最真实的恶意。这部影片里Shirley MacLaine比赫本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