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关在黑暗潮湿、缺衣少食的单人牢房里,你能撑多久?答案是一天?一周?还是一个月?
如果是两年呢?甚至再来个五年……
有人说:“生死面前,万事皆小。”可是比死亡更恐怖的,是绝望。
提起越狱题材的影视剧,我们脑中会闪出这样的画面:
不错,上面就是大名鼎鼎的《肖申克的救赎》,长期占据IMDB和豆瓣影评第一的位置。
或许还有很多国人会想到自己追的第一部美剧《越狱》,男主角从头到尾都在入狱、越狱、帮别人越狱、自己越狱、越完又入狱……仿佛进入《恐怖游轮》里的死循环。
而今天哥要讲的是另外一部越狱题材的电影《巴比龙》(2017年版),其内容更阴暗、更丧,也更励志,关键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更彰显了它的与众不同和震撼力(下面有剧透,慎看)。
影片翻拍自1973年史蒂夫·麦奎因与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同名经典越狱电影,讲述了职业扒手亨利(查理·汉纳姆饰)被人诬陷杀害了一名皮条客,从而流放至大海环绕的法属圭亚那的监狱服刑,由于胸前有一处蝴蝶纹身,所以同窗狱友都叫他“巴比龙”(法语Papillon,意思为“蝴蝶”)。
在流放时的船上,亨利遇见了因制造假币而入狱的富豪路易斯·德加(拉米·马雷克饰,因主演《波西米亚狂想曲》里的“牙叔”而获得第91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在无比险恶的生存环境下,两人约定,亨利做德加的保镖,而德加付钱助亨利越狱。
自从宣判无期徒刑的那一刻起,越狱就成为亨利的执念,纵使面对地狱般的圭亚那监狱和几无可能的越狱机会。据统计1852-1939年间,流放到圭亚那的囚犯约7万人,活下来的只有约1.7万人。我们知道,在这样的监牢里,精神上的摧残远比肉体上的痛苦更容易让人崩溃,狱长和看守们也深谙此道,他们掌握着所有犯人的生杀大权。
恶囚们都知道德加身上有钱(钱藏在哪里请大家自行脑洞吧……),因此一直想杀人抢钱,狱警们也都想在其中分一杯羹。亨利随后多次挽救了弱鸡德加的生命,甚至为了救他而打晕了一个狱警,逃跑后又被人出卖而抓了回来,关禁闭两年。期间德加收买送饭的犯人给亨利每顿增加半个椰子,事情败露后犯人被狱警误杀,亨利因为不肯供出德加,不仅饭量被减半,还被剥夺一切光照。我想一般人面对这种境遇,没过上几个月就会精神崩溃、身体垮掉。亨利开始也是出现了绝望、焦躁的情绪,甚至幻觉不断,身体越来越虚弱。
两年时间到了,神志不清的亨利被送到了医院,已成为狱长文书的德加前来探望时,亨利如同傻了一般,此时我们都认为亨利不会那么容易变正常了。正当希望破灭的德加悲伤难抑地倾述妻子并未挽救自己、而是和自己的律师结了婚时,亨利突然来了一句:“那就让她去死吧!” 宣告了自己的正常。
“你是怎么熬过来的?”德加惊奇地问道。
“我只是习惯了安静而已。”亨利淡淡一笑。
这是体现亨利强大意志力的重要事件之一。能生存下来已经是不易,还想尽办法坚持越狱,这不仅仅在和外界搏斗,更是在和自己的意志搏斗。
突然想起来被关在狱中二十七年的“南非国父”纳尔逊曼德拉,还有十四年牢狱生涯被拍成电影《地牢回忆》的乌拉圭前总统何塞·穆希卡,那地牢的墙壁上写着:进入此室者,放弃所有希望。
是的,比死亡更恐怖的,是绝望。所以人们会因为绝望而自杀,这是无法逃避后的最终逃避。
可是亨利知道,只有生命延续,才会有希望,或者,他的心里就从来没有绝望。
随后亨利和德加又联合了另外两个人,终于成功出逃,几经生死,活下来的三人被哥伦比亚的土著所救,驻在当地的白人修女虽然知道他们的身份,但也大度地表示谅解,正当我们以为他们终于来到了人间天堂,永远摆脱了苦难时,亨利却敏锐地感觉到了危险,可是另外两个同伴却不愿意离开了。
亨利只好独自出走,却在路上看到了前来抓他们的警车,此时亨利身上的另一大闪光点——重情重义显现出来,他义无返顾地回头去救同伴,结果惨被抓住。是修女告了密。
这一次亨利面临的是禁闭五年,我想一般人听到这个消息精神先就垮了。五年啊……怎么办?在里面做什么?像韩国电影《老男孩》里的男主角吗,锻炼身体、准备复仇?可他天天有煎饺吃还能看电视啊。亨利的处境与他相比,简直就是堕入了地狱。
可是大力出奇迹啊,同学们!光有思想还不够,强大的意志力才是我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这句话我信了,你们呢?亨利又一次成功了,虽然他满头白发、表情麻木、动作迟缓,但仍神志清醒地走出了牢房,留下一脸懵逼和不甘的狱长。
可是亨利随即被遣送到了与世隔绝的“魔鬼岛”,而德加已经在这里囚禁了五年。这是一个仅35亩(约3.2个足球场)的绝壁小岛,犯人们都住在石头小屋内。这里没有高墙,就算跳到了海里,周围的激流和鲨鱼也足以致命。
生无可恋的囚犯们都变得麻木呆滞,有的人因为绝望而自杀。
亨利紧锁眉头,四处观察。不错,面对着不断涌来的绝望和死亡气息,他仍然没有放弃。终于有一天,亨利发现了规律,周边的致命激流能把物体不断推向远方。
于是他和德加用椰子做了两个筏子,一同走上悬崖。就在准备跳下时,德加却选择了放弃。面对前途未卜的又一次越狱,他的意志已被磨平,心中希望之火已灭。他不想再抗争,只想在此苟且地活着。
亨利既悲伤又无奈,但他能够理解德加,面对未知的命运和艰险,人们都有选择的权利。最终他俩只能选择拥抱和分别。
于是亨利一个人跳了下去,并幸运地活了下来,经过36小时的漂泊,最终到了圭亚那共和国的海岸边。
几十年后,已经定居委内瑞拉的老年亨利回到了法国,要求在法国出版他的自传体小说。
影片最后,当出版商看见一堆证物,惊讶地问道:“所以说,这都是你的亲身经历?”
此时亨利脑海中浮现出监狱中的遭遇,他回答道:“这是很多人的亲身经历。”
随着反映当时遣送情景的旧影像徐徐展现,电影字幕中提到:派到法属圭亚那监狱的8000余人,绝大多数都没能回来。
有人把《巴比龙》和伟大的《肖申克的救赎》相提并论,虽然前者口碑不如后者,但是情节更加简单和纯粹,震撼力上也毫不逊色,甚至在表现现实黑暗和探讨人性方面更胜一筹。无论怎样,仅仅因为真实,也让它足够牛逼了。
下面让我们看看电影的原型——亨利·查理叶。
1969年,在妻子的鼓励下,63岁的亨利·查理叶怀着忐忑的心情出版了记录他8次越狱的自传,此时距他被判终身监禁已经过去了38年。自传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在法国成为连续21周的畅销书冠军,在全球被翻译成30种语言出版,销售超过1300万册。许多人评价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越狱故事。
亨利·查理叶于1969年重回圭亚那监狱。在一间满是指甲抓痕的房间内,还能清楚的看到地上他刻下的名字——Papillon。
1970年,亨利的谋杀指控获得特赦。
1973年7月,亨利因喉癌去世,没能看到1973年版的电影(当年12月16日上映)。
2017年的版本为了加快节奏,相对于1973版本删掉了一些情节,虽然可看性增强了,但是降低了影片整体的内涵和力度。比如在1973版本里有这么一段情节:亨利在两年禁闭期间,睡梦中坚称自己无罪,但是荒漠里的法官却说他真正的罪行是浪费生命,亨利突然愣住,喃喃地说:判得对,判得对……
是啊,就这样白白地在监狱里浪费生命,还不如拼死去获得自由,这就是信念。但是光有信念还不行,必须有足够强大的意志力和生存能力,当然还得有志同道合的好基友(饰演德加的拉米·马雷克那双诡异的大眼睛,迷茫而又真诚地看着男主的样子,让我恍惚以为两人最终会搞基成功……),不过重情义的人才能得到同样重情义的患难之交。
主人公亨利身上的这三个闪光点:信念、意志力和重情义,指出了人们在绝对逆境之下脱困所需要的宝贵品质。
小伙伴们,当你困顿于职场、情场、婚姻、疾病甚至牢狱时,你们该怎么做?当然,你们的所谓困境和亨利比起来可能有些微不足道,但是你们要能拥有足够的信念、意志力,还有关键时刻能两肋插刀的好基友,那么,我相信你一定能渡过难关。
《巴比龙》并不是一部鸡汤式的美好电影,反而整体充满了压抑和阴暗,结局也是悲喜交加。当然,如果最后拍成主人公又返回来灭掉了狱长救出了德加,还去法国搞定了黑心老板和德加的负心妻子,抢回财富成功复仇,我们也会很嗨,心中暗叫“活该!”。但是影片正因为真实,所以才不完美,正因为不完美,所以才直击人心……
《巴比龙》比《肖申克的救赎》还牛逼,为什么呢?就凭这竟然是真.实.事.件 “巴比龙(papillon)”是亨利在监狱里的外号,因为他胸口有一枚蝴蝶纹身,蝴蝶在法语里是寓意“破茧成蝶”的意思 上世纪三十年代,亨利·查理叶遭人诬陷,被判处无期徒刑,随后被流放到位于法属圭亚那的恶魔岛监狱。 历经多次失败,亨利终于成功越狱,他从法属圭亚那一路逃到了哥伦比亚,几乎横跨南美洲。 重获自由后,他把这段壮举写成自传出版,不仅畅销全球,也为后来的越狱题材电影提供了灵感。 不过自传的畅销还是帮了亨利很大的忙: 1969年,亨利·查理叶的自传在法国出版。 1970年,法国司法部长签署了一项特赦令,允许亨利·查理叶回到法国。 1973年,亨利·查理叶在西班牙死于喉癌,以自由人的身份。 电影中印象深刻的还有一段巴比龙的内心戏,是巴比龙内心中和上帝的一段对话: “我是无辜的!” “我知道你没杀人,但你并不无辜,你的罪名是虚度人生!” “噢,我有罪,我有罪……” @娜间书院 这不禁让人想到了自己的人生,自己何尝不是在虚度人生呢? 我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我不敢相信自己会去开始去写作电影相关的东西,也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也不敢相信自己写的这些东西能不能和你们见面,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下去?...... 而且我始终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写一本书,每个人的生活历程和心路历程都值得去记录。 我和这个世界有说不完的话,我且记载在这里,为自己想做的事而去努力! 也希望每个人都不会虚度人生,找到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并不是一个讲述如何高智商越狱的爽片,看完主人公巴比龙屡败屡试的越狱生涯,让人难忘的除了长年单独监禁中的那种难以承受的绝望、各种困境下对朋友的不离不弃、虽九死而无悔向大海的纵情一越。反复回响在我脑海里的,是典狱长仿佛在拷问所有人的那一句“巴比,你到底为了什么活着”!
这并不是一个讲述如何高智商越狱的爽片,看完主人公巴比龙屡败屡试的越狱生涯,让人难忘的除了长年单独监禁中的那种难以承受的绝望、各种困境下对朋友的不离不弃、虽九死而无悔向大海的纵情一越。反复回响在我脑海里的,是典狱长仿佛在拷问所有人的那一句“巴比,你到底为了什么活着”!
男主本来就是含冤入狱,与其说是追求自由倒不如是说对自己的不放弃。假设他确实杀了人还坚持越狱也能说是为了自由。一次又一次的越狱,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体现的是一种永不放弃,坚强执着的精神还有不轻易妥协的人生态度。如果是我面对如此困境,我不知道我会不会坚持,但是我真的佩服男主不认输不服气刚到底的勇气,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这样的决心和毅力。可如今这个社会越来越少这样的人了。
监狱题材的电影看过不少,这种题材的电影向我传达的永远是人性。
有别于其他电影描述监狱中的黑暗腐败,本片着重刻画巴比龙对自由的渴望,一次一次的越狱。
第一次越狱,单独关禁闭2年,禁止说话。
第二次越狱,单独关禁闭5年,禁止说话。
禁闭5年后,监狱长亲自来看巴比龙,因为能熬过5年禁闭的人,真的不多。
他被送到恶魔岛,早他5年来到恶魔岛的德加来到他面前说“2个老师的儿子怎么会来到这个地方”
此时的巴比龙已经头发半白了,没有放弃逃跑的他还在思考怎么在恶魔岛逃跑。
他终于想到了办法,可以自制一个筏子利用海浪的冲力漂到大陆上去。
德加跟他一起用椰壳做好了筏子,在出发的前一刻,德加说,他必须留下,留在恶魔岛
理由跟巴比龙必须走的原因一样
我实在没有想通为什么德加要留下,也许他真的厌倦了逃亡,也许
他因为杀了一起越狱的同伙,一直愧疚在心,所以要留在恶魔岛赎罪
想到德加在巴比龙2年禁闭期间送来的椰子给巴比龙带来了希望
想到巴比龙在第二次越狱时,看到监狱的汽车,毅然放弃自己单独出逃的机会
跑回茅草屋救起断腿的德加意欲重新逃跑,然而不幸被一同抓获
德加语“你还是回来救我了”
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纯粹的友情真的好可贵。
巴比龙最后在椰壳筏子上得到了自由,他在委内瑞拉组建了家庭
半百的年纪,坐飞机来到了法国,拿着他自己写的片段传记和德加留给他的画作,交给了法国的出版方
他说,在他记得起来的时候,这本书一定要在法国出版
这个人,用执着的不知道什么叫放弃的决心带给自己自由
作为一个自由人,每天呼吸自由的空气,真的好幸福
作为一个含冤入狱的小偷,他真的为了自由,已经竭尽了全力
就让他成为一个有前科的自由人吧,错事谁不会做那么一两件呢。
(这部以自由为信念的电影,让我极为震憾,但我比较懒,静不下心写东西。以上是openai的Chatgpt所写,一字未改,能基本代表我的想法。标题是我自己的)
电影《巴比龙Papillon》是一部关于人类追求自由的经典作品,它深深震撼了观众的心灵。这部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讲述了主人公亨利·查理尔斯(Henri Charrière)在法国被错判入狱,他决心逃离并开始了漫长而惊险的逃亡之旅。
在电影中,亨利·查理尔斯由查理·汉纳姆饰演,他的表演极为出色,能够将亨利·查理尔斯内心的情感完美地表达出来。在这部电影中,观众不仅仅是看到了亨利·查理尔斯的逃亡历程,更是看到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他遭受了各种各样的苦难和折磨,但他从未放弃追求自由的信念,始终坚定地追寻着他的梦想。他与狱友路易斯·德日特(Louis Dega)一起,设计了多种逃脱计划,不断尝试逃离狱中的囚笼,最终在非洲的一个小岛上找到了自由。
导演迈克尔·诺伯特(Michael Noer)在呈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对人类追求自由的深刻理解。他通过镜头、音乐和场景的运用,将观众带入到了那个充满苦难和希望的时代。电影的故事情节非常紧凑,节奏紧凑而不失深度,每一个场景都让人深入感受到亨利·查理尔斯内心的苦闷和坚韧。同时,电影的配乐也是极其精彩的,它能够将观众的情感带入到电影的情节之中,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亨利·查理尔斯内心的苦闷和坚韧。
电影中的场景十分真实,每个细节都让人感观影过程中,观众不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追求自由的艰辛,还能够看到他与路易斯·德日特之间的友情和信任。两个人性格截然不同,但在逃亡的过程中,他们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共同面对各种困难和危险。这样的友情不仅仅是在电影中的虚构,也是现实生活中值得我们学习和珍惜的。
电影《巴比龙Papillon》是一部令人感动和鼓舞的作品,它告诉我们,不管遭遇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信自己的信念,勇敢地追求自由和梦想,就一定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同时,这部电影也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友情和信任,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才能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总之,电影《巴比龙Papillon》是一部值得观看的作品,它不仅仅展现了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还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友情。这部电影将深深地震撼着观众的内心,启发着我们对生活的思考和认知。
猪一样的队友,神一样的助攻
太他么大了,眼睛。
Rami Malek 用他诡异的大眼睛盯着另一位男性角色看,那就是爱情片无疑了,每次他都是这样
建议你们去看看原版
居然是真人真事,现在据说法属圭亚那已经满大街都是中国杂货店了,有机会去看看
比肖申克的救赎牛逼,为什么呢?就凭这竟然是。真。实。事。件。
我都快怀疑这两个人是爱情了。
和《肖申克的救赎》是类似的故事,同样是被诬陷入狱,同样是无法通过法律途径洗清罪名。在法律不健全、社会不公平、哭诉无门的时候,只能自认倒霉,或者奋力一搏。“冤狱”也可以换成一切不公平待遇,你可以选择算了,也可以像巴比龙那样不服软、不服输、刚到底。这就是为什么巴比龙说:这是他的故事,也是很多人的故事。为了自由,为了尊严,为了讨一个说法,为了告诉人们自己没有做错、不需要为自己没有做过的事受惩罚,他可以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实现它。水滴石穿,绳锯木断,这就是信念的强大。感触最深的是巴比龙看见警察后,不独自逃跑,而是回去告诉德加。德加曾经帮助过他,他就会一辈子铭记。从小偷小摸,到知恩图报,当年的小混混在时间和岁月的洗礼下终于成长为真正的男人。最终德加没有跟巴比龙走,因为德加不想拖累他。
整体上还是太平庸了,和老版相比,问题主要还是新版导演的镜头调度和视听语言既不准确,也没什么特色,基本上就是流水线的拍法和完成度。为了卡死类型框架和叙事节奏,结果最后双男主真要逃亡了,反而紧张刺激或者感动之类的情绪都没了,高潮在之前就已经过早的到来。惊喜的是两位男演员的CP感塑造很贴合当下的年代,导演知道在塑造人物,就差把片子当成不离不弃有情有义的爱情片来拍了,这是这部新版最喜人的地方了吧。你瞧影帝小哥最后的那个选择吧,肯定是真爱了。
残酷,压抑,甚至带有一丝绝望,但故事缺乏吸引力,平淡乏味的剧情走向,把这个题材拍成了一潭死水,演员虽然也拼,但男主没有把这个人物的经历变化演出来,就像剧情一样,毫无起伏
未曾见闻如此不懈、隐忍、悠长的男人气魄和友谊!
Papillon是“蝴蝶”的意思,听英语全程喊男主“巴比龙”非常诡异。基情四射。但越狱的部分乏善可陈。以影片的时间跨度和内容来看,就不应该把重心放在越狱的情节上,而是应该放在人物的心理发展和环境塑造上。巴比龙两次小黑屋存活简直突破人类心理极限,从之方面入手,才会有震撼的力量。导演的想法和演员的表现跑偏了都。
“从现在起你的桶里每天都会有一个椰子”,Ps:被剪掉24分钟的院线版本一文不值
算不错吧。没有73版好,省去了一些情节,比如关了5年紧闭出来在阳光下睁不开眼,掉光的牙齿,跟医生的谈话,跟修女的情节,麻风岛直接没有,等等,没有了这些情节,观感弱化许多。我又想起了董乐山老先生特意去市中心买一本叫巴比龙的书,他也是巴比龙。
看讨论区,很多都说德加不走是因为喜欢上了恶魔岛的安逸生活,但是,我咋觉得,他是不想再拖累巴比龙才不跟着走的呢?
温吞流水账,基情溢满屏
导演拍得相当稳,但是整体上确实缺乏起伏,不论是越狱部分的设计还是对于恶魔岛内部秩序的展现都不太能让人满意,只能说没有出现什么重大的问题。而这一次的翻拍剧本也确实有一些缺乏重点,好在两位主演的表现非常精彩,弥补了一些遗憾。
很规整的越狱片,我喜欢!!!!湖南实在是太帅了!!!!可能我被美颜蒙蔽了双眼,就算是全片压抑的故事和算是些许冗长的叙事完全没关系啊,I WANT MORE PLEASE!! 配角戏出众,只可惜口碑和票房双失。为湖南表可惜…
一群人的努力换回了一个人的胜利,保险箱里没有的财富恶魔岛都有,两次重聚大眼的倾诉近乎是告白,爱你就给你自由,被双男主之间纯洁的jq戳到泪点,比肖申克更曲折更真实甚至多了几分不确定性,湖南哥帅惨了,演这种有头脑有性格的主人公简直小菜一碟,和大眼在悬崖边诀别那一刻我哭着加一星,大眼cos金刚捶胸顿足我又笑成傻逼
屡战屡败是运气,屡败屡战是精神。追求自由的心不死,心就是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