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明明是这么一部充满着怒骂、冲突、刺激的电影,我却从头到尾都很平静,这份平静来自于震惊后的无措。作为一个健康的人,很难想象无时无刻被死亡支配的恐惧,但是也或许是这份恐惧,激发了ACT UP们的勇敢。其实ACT UP的成员并不像其他公益组织那样带着无私、伟大的光环,他们并不是为别人而战,大部分人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能活下去。这些人对生命的诉求强烈而真实,他们在会议上争吵、互不退让,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敏感而愤怒。导演用一次又一次的会议向我们展示了这个组织的矛盾及坚持。 其实最初我对于他们扔血袋那一系列暴力行为也是极不支持的,我认为太过偏激,这样只会将ACT UP塑造成一个因为害怕死亡而走上极端的疯子形象,但是后来的剧情又不禁让我反思,如果一开始不发生这么“出格”的事,政府及制药公司会直面这些问题吗?答案好像是否定。政府一直都知道ACT UP,但是一直没有对他们提起足够的重视,毕竟死亡没有降临到自己头上时,谁都没有办法设身处地的去思考。他们那几次“暴力行为”反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毕竟公众对于这类足够“刺激”的事件有了兴趣,公众一旦开始关注,政府想装没看见都装不下去了。 电影后半部分将重心放在了男主角的个人感情线上,由大格局到小人物的描写是很多电影都会采用的手法,为的是通过主角的人物剖析来反映时代洪流中的个人处境,毕竟这时代也是由千千万万个“主角”汇集而成。全片中ACT UP的部分一直都是喧闹、激烈的,但是主角的个人生活却是平淡、安静的,他们从相爱到相守,用几段重要的对话就勾勒出来了。最后肖恩死去以后独自躺在床上与隔壁那么多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当时只觉得死亡真是太孤独了,就算死前有朋友亲人陪伴,但是那份恐惧和痛苦丝毫不会减少,因为这件事,你只能一个人去面对。就算肖恩那样活跃、认真甚至是偏激的为自己争取活下来的机会的人,却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检查之后,连自己都开始放弃自己。 内森从头到尾都是个理智又温柔的人,但最后结局时他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抱头痛哭,一些人因为结局的那场性爱质疑他对肖恩的感情,但是这段床戏反而让我感到心疼。主席一开始就问了他“只是来一发吗”内森也立马回答了“当然”,内森很早就喜欢肖恩了,每次偷看他的眼神都是真的,所以我不怀疑他的爱,而且从他跟肖恩的对话也可以看出他们对性从来都是保持开放的态度,那场性事恰恰证明了他的痛苦和无助,一直以来他独自照顾肖恩,亲手给他注射了安乐死,这一切都太过沉重,但他舍不得离开,最后即使肖恩死去,他也只是无措了一会儿就赶出去告诉肖恩的妈妈。他一直表现得太温柔太坚强了,导致在肖恩死后,他崩溃了。而那场性爱最后的痛哭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感动于他们的执着及勇敢, ACT UP作为一个维护艾滋群体权利的组织,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探索、不断成长,我不知道最初他们如何聚到了一起,但是社会永远需要这样的“愤怒”、这样的“反抗”,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妓女、瘾君子,少数群体的声音不能被淹没,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里,和你我是同一个世界。
最后,沉默=死亡。
1 亲爱的,在我死去之前,再给我打一次飞机。
当生气渐陨的Sean在躺在病床上,对Nathan说,我感觉很不好。
仿佛空气都飘满着叹息。人是怎样的一种生物,我们超越不了生物的本能,依从着生与死的规律,但有时候,我们却又似乎能战胜一切,即便在最绝望的瞬间,生命的意义依然可以恣意地张扬开去,在黑暗的夜空中绽放出刺目的绚烂。生命已经远远超出了进化的初始预期,不再是为了繁衍而延续,我们自己谱写了它的意义,尽管这意义最终将落入虚空。我们知道如何造一个幻梦,并以此而生。
性原本只是什么?而事到如今,高潮意味着什么?也许它可以还原为生物的本能,但所有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快感早已与性器官上的感官神经末梢解绑,尽管不那么彻底。而此刻,它变成了一种生对于死的宣战。
没有生可以战胜死,但却可以蔑视他它,否定它,超越它。射精原本是指向生命延续的喷涌,此刻他已不屑于繁衍自身,也就意味着生命并非被囚禁在无限的循环中必然的将要一次次被死亡消灭。无数的基因在此刻灭绝,走到了绝对的终点,生命脱离了轮回,射出来的DNA也许将不再重现,却同时也不会再面临被死亡再度征服的可能。延续生命的动作在自我否定的同时,也变成了一场宣告死亡无效的仪式。
是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真正的尽头。这是每一个生命都将要抵达的场所。
然而有的人那样早的到达了终点,正如Queen所唱到的:life had just began。这只是一个事实,不是一个应该被用来盛放任何一种情绪的容器。
他死了。死后的一切,也许对于他而言已经失去了意义。但他用自己的尸体,多铺设了一段道路,人们踩着他,离光明更近了一些。
2 死去之后
死去之后的人,人仿佛变得很小,却又同时变得很沉。他变得很小,就在那里,在那逼仄的房间里狭窄的床上,好像要沉陷到凉薄的床单里去了。他不再拥有生命,也失去了一切其他的可能。他变成了一种物,不再具有人的身份,失去了这种资格。人们看着他,想到他曾经活过,他的一切特征变成了过去时,他不再是生命,成了一个故事,一部电影,一本书,一段回忆。他是一团燃烧过,但熄灭了的火,不再朝外释放能量,成为了冰冷的石块,人们需要更多的力气才能搬动他。
他不再呼吸,不再流变,不再发展,就算他处在静止之中,我们也仿佛看到他在坠落,在坍缩。
但我想起了那个巨鲸陷落的故事。巨鲸落,万物生。一头鲸的尸体,成为了海底的一个巨大的生物群落,无数的生命因此而得到繁荣。
尸体变成了武器。成了一面镜子。尸体被当做游行队伍的先锋,成为了活人的保护神。尸体被撒在精致鲜美的食物里,撒入满嘴道貌岸然者的嘴里,令令人作呕之人作呕。
人看到他人的尸体,想到自己的宿命,一种始终在逃避的想象此刻终于无法避免。每一个对立者此刻都和尸体坦诚相见,面面相觑,合二为一。在尸体面前,所有的活人终于找到了一种共同的频率。又或者是,在死者面前,生命具备了某种耻辱的印记。每一个活人都或多或少的成为了杀死他的共谋。便也在无声之中,多了一丝妥协、退让与媾合的希冀。
活人们龇牙咧嘴,撕心裂肺,叫喊,争吵,扭打,却如同一处哑剧,活人们听不到一点对方的或自己的声音。尸体沉默,阴郁,却像乌云深处传来的雷声,活人们听到了尸体的语言。
而有的变化,正是人们从尸体中看到自己开始的。
全片135分钟,几番明示暗示"沉默=死亡",让我想起了陈奕迅的「浮夸」: 你当我是浮夸吧 夸张只因我很怕 似木头 似石头的话 得到注意吗 其实怕被忘记 至放大来演吧 很不安 怎去优雅 世上还赞颂沉默吗 不够爆炸 怎么有话题 让我夸 做大娱乐家…… 句句回响,时代阉割理性,「浮夸」是Sean们的挣扎与反抗 《每分钟120击》作为LGBT题材类电影,有其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以纪录片的摄制手法,讲述在民间抗艾组织Act UP的活动中,患有艾滋病的Sean与Nathan相爱,通过记录一个抗艾组织的内部对冲与外部抗争,折射边缘群体的个体处境和公共命运,随着镜头的推进,爱情、欲望、死亡、沉默、呐喊、争吵、病痛、反抗、利益、尊严、恐惧交织捭阖,陪着一首冷调的“浮夸”。 ‖ “即使弱小也没关系,因为我们有伙伴” 相比起《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里马修向死而生且力挽狂澜的个人抗争和《费城故事》同性恋个人权利的争取,《每分钟一百二十击》更着力于突出“群体的愤怒”。Act Up即"Aids Loalition To Unleash Power"(艾滋病人联合起来释放力量)的简写,对内冲突,开会及活动在片中过分频繁出现,响指与嘘声混杂,冲突与对抗逐渐激化;对外抗争,紧张与危险并存,勇气和友谊也慢慢升华,当这种内部矛盾与革命友谊相碰撞时,摩擦出来的正是导演罗宾·坎皮略追求的真实。 扔血袋、血染塞纳河是对二月革命的粗糙复制,逃不出民间组织的草根性;自主研究开发、抵抗制药部门无作为是对生命权利的热烈追求,闪耀着边缘群体的生命性。 ‖ “因为你,我害怕死去” 不同于同期大热的《call me by your name》,像一个童话,没有守旧的思想和歧视的目光。《120击》中Sean与Nathan的爱情是不安且流逝的,病痛与死亡就像艾滋病毒消耗免疫细胞一样,侵蚀爱情的浪漫与美好。当Sean躺在床上,骨瘦如柴,盯着Nathan说“我害怕”时,Nathan吻他,抚慰他的下体,给他高潮的快感,帮他擦眼泪,对坐着说笑,独独没有陪他悲伤。 “很抱歉那个人是你” 上帝视角上的悲剧结局,结局必然晦涩,从没动过分手与抛弃的念头,还有时间,口腔被真菌感染也想吻他,带他去海边,为喂他吃药,陪他唠嗑,好好看他,祝他安息。 “我准备好了。你不要为此生气。替我结束它”故意戛然而止之前,爱情之外更多的是愧疚与不安。 ‖ 融入的艺术及灵魂的裁剪 就艺术性而言,《120击》获得棕榈桐奖实至名归。前期节奏较快,与Act Up激进的行动相照抚,让观众沉浸在反抗的激情中,也创造了一种病毒迅速破坏与机体迅速衰败的同步体验。后期节奏逐渐松弛缓慢,无形中带入Sean与Nathan的悲剧情感,回归生活原本琐碎平凡的一面。 片中剪辑功底深厚可见一斑,塞纳河源源的血红、时空延续的性爱、骄傲游行的渐变……尤其是狂欢排队空中散落的飞灰和3D的病毒在体内感染增殖两个镜头渐出渐入,悄然无声的扼杀交缠着末日狂欢,声嘶力竭的求救被主流正派文化活埋 心跳为什么会加快? 因为存在即原罪的悸动与爱 因为污名化的斗争 因为沉默意味着死亡。
【跟这部电影没啥关系,我就看到一文,然后瞎说一通,豆瓣能设置浏览权限就好了。】
豆瓣上,九只苍蝇撞墙“2017十大最想喷的电影”说这部片子乃至于当代同性电影最大的问题是重视事件,忽视人本身,容易沦为政治新闻专题片或意识形态的的战场。
我想了想,这么说也不能算错。同性电影的内容指向、人物上向来都薄弱,立意较窄。这部片子跟《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等带有很强的政治性;《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代表的一大票纯爱电影,立意更窄;《周末情人》这一类电影试图将这群人还原为普通人,讲述生活;《湖畔陌生人》、《阿黛尔》一类以各种方式探讨人性。后两者似乎是一条出路。
但问题是,无论哪一种,都不可避免的带有政治性。艺术来自于生活,目前世界上,或者说国内吧,同性恋人群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在我的经验里,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多姿多彩”,没有丰富的人物价值取向。他们的实际生活的面向其实真就这么窄。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开放同性婚姻政策、二次元、腐文化大行其道,整个社会看似十分宽容,但这都是糖衣炮弹。且不说这些是否只是一种对这个群体的“消费”,就说群体内部,只要下凡到各大聊天软件里,唯一的主题只有约炮,约炮只有颜值和金钱。无论是北上广名媛,还是大山里的人民,无一例外。
在一个同性恋跟社会接触时,他选择要隐藏自己,还是凸显自己?当同性恋内部接触时,他们谈论什么?在我的这将近十年的经验里,他们正在”退步“(或许用词不准确)。现在在各个聊天软件里,包括微信QQ,gay与gay谈论的一切都会带上“男色”“性”和“gay”的标签,而没有自己。他们并不真的在乎你的工作、专业、生活、人生等等,他们在乎的只有一个:我们是gay,约吗?在同性群体内部,性,几乎是交流唯一的目的和推动力。在我小时候常常听到一些朋友因为家庭社会的压力深深为自己的性向痛苦,也常听到gay友失恋后反复叙述的难过,跟所有的恋爱并没有什么不同,而现在,这些都已经近乎绝迹了。
这样来看,同性群体跟社会接触、跟自己人接触时用的是完全不同的两套话语体系。我不知道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式的自我内化,还是同性群体在社会位置上的变化使然,但这确实是同性恋群体的现状。
在激烈的所谓的”意识形态“的斗争中,同性恋要付出更多、更艰辛的努力来过的”正常“,或者凸显自己的特色,要在同性恋大游行、某国开放婚姻政策时保证自己的gay性如同党性,严格的政治正确。不客气地讲,同性恋群体的问题本质上是性和社会关系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政治问题。
这也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同性恋群体与社会的关系。歧视到底还存在多少?每一个跟基友勾肩搭背的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同性恋,他们如何看待同性恋,这些问题都被遮蔽在流行文化里,遮蔽在”腐”文化里,作为一种消费现象出现。你们gay其实只能配合表演。
本质上的同性人群与与社会的关系,没有得到任何的进展和解决。法律允许结婚,只能解决某些人群的社会性问题,在根本的“人”上没有任何改变。当然这也是一种进步,一种微乎其微的进步,然而许多人尤其是gay还是沉浸在这里享受巨大的胜利喜悦。我也不知道他们是真傻,还是自我安慰。
所以,一个同性恋在社会生活中可供选择的面向其实十分狭窄。要想不孤独就要融入群体里去,但群体的“政治性”与个人的属性是不相容的,所以你必须要换一种语言;恋爱在同性异性里都是无解的问题,目前更多同性选择满足身体一时的空虚;这就构成了同性群体内部生活的主调。而在外部生活上,要么斗争、要么隐藏、要么凸显自我。他们并不会有太多的多面性,他们只有两面性:人群中的他,和同性恋人群中的他。
社会只是看似开放,同性群体远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自洽”,没有太多的选择。当我们批评这类电影人物扁平,事件大于人物时,是不是存在一个“现实正是如此”的问题。是不是应该想到,我们所期待的“多姿多彩的生活”或者“复杂深刻的人性”背后的故事,是我们对于这样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群体的一种想象,一种来自异社会的猎奇式的期待,而这部电影只是拒绝了这种想象。
电影如果来反映他们的生活,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如果把他们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更好的展现某些主题、某些人性和生活的断面,这似乎可以成为主流。但这只是把他们当做一个较为特殊的素材,而不是关注他们本身,“同性”成为万千标签中的一个,这到底能不能被称为“同性电影”?如果来探讨这个人群的的深刻处境和心理状态,或者说他们与人群的关系,那这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性问题,虽然他最终可以指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主题。如此一来,电影得以丰富的余地到底在哪里呢?
归根结底,我在想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抛却政治性,他们的生活会多姿多彩吗?他们这个群体或个体身上会更有冲突性吗?他们有可能更加复杂而深刻吗?
答案怕是否定的,大多数情况下,像这部电影一样,这些事件便构成了全部的这个人,他们无暇他顾。说到底,他到底首先是一个“人”,还是首先是一个“同性恋”呢?放大来讲,到底是人类的一致性和个体的特殊性到底谁先谁后?
我们经常质疑艺术作品的真实,但是你真的认识“真实”吗,你试图去了解过“真实”吗,你敢于面对“真实”吗?我们知道,一切艺术作品都来自于真实现实,但为什么某些你不了解的“真实”被包装成艺术作品后,你就可以形而上的评论它的真实性呢?
而当一个同性恋染上艾滋病,他本就狭窄的生活里重心将变成什么样子呢?
对于艾滋病本身,也是一个很特别的话题,它几乎是唯一一个能预知自己生死的疾病。当一个人知道自己十年后会死去,而为了这十年不得不严格按时吃药,他的心理乃至整个人生观会产生什么变化呢?
恋爱几乎是不可能的,约炮是被唾弃的,隐藏也是藏不住的。似乎就只剩下了为了生存而斗争,为了斗争而极力强调自我的存在和尊严。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问,真的只剩下这些了吗,或者说他们真的想这样吗?如果没有社会的歧视,如果他们能较为心安的把艾滋病看做一种“慢性病”而得到大部分人友好的态度,他们是不是就没有必要成为一名斗士,而做回一个真正的自己呢?像普通人那样上班、聚餐、读书,而不是只想到自己孤独而冰冷的、秘密而“肮脏”的死亡。
《每分钟一百二十击》里,主角张牙舞爪的宣示自己的权力,他们诉求的只是得到像普通人一样的对待。为此他要小心翼翼的放肆,就像电影里阻止的老大;或者索性放弃对社会的幻想,只为了生存斗争,拒绝一切对于他们的来自于距离的“想象”,拒绝一切虚假的认同,袒露令人恶心的伤疤。但无论如何,他都要面对预知的死亡,并且要在来自社会生活的所有压力之下,处理自己作为“人”的一切欲望。他也要处理他原本的梦想,他可能想要人知道他是一个诗人、一个老师、一个空气动力学家,一个普通的白领,一个文采好的人,一个拾荒者。他的全部努力就想说明,他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然而为此,他却必须首先得放弃自己,去变成一个“斗士”。战斗时,他也不能哭丧着脸,他还需要笑容。
你知道自己是无法在夜里入睡的,因为你竭力压制在最深处的恐惧和痛苦正哀嚎着捶击着你的心脏,它们快要撕开血肉喷涌而出了,你寻找慰藉,问:”你今晚能来我家吗?”“好。那我们要做爱吗?”,你回答:“当然。” 但在与他人身体交缠时你无法克制的崩溃了,号啕大哭,那是绝望,你看我爱, 或不爱你都没有办法了,总之你再也不会回来。此时此刻,你多么希望他还在那里,哪怕病入膏肓,哪怕苟延残喘,你知道这个愿望太自私,可是你就是想他还活着,想再去触碰他长满脓疮的身体,想吻住他的嘴,用舌头抵住他的痛苦,用手将他的欲望唤醒,性就是生命力,你要他知道你们都还活着。My love, I want you to live , and I want to be alive.
又一部即将在戛纳载入史册的LGBT电影
前半段堪称惊艳,然而跟导演前作《东方男孩》相比,影片的节奏掌控力在后半段尤为让人失望。影片在第二次夜店特写尘埃时觉得要结束了,在集体躺尸抗议而且响起一首疑似片尾曲的英文歌的时候也觉得要结束了,在塞纳河水变血水又觉得要结束了。尽管最后的死亡段落冷静克制,仍然觉得累赘。
新鲜的内容,独特之形式,获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无愧。按我的看片感受,它比获金棕榈大奖的《方块》(又译《广场》)和或评委会奖的《无爱可诉》都要更胜一筹,因为表情精彩,达意清晰。只是明显两段体的结构影响了主角与主题的深入和丰厚。法国人的风格、品味着实特异!
A Celebration of love, sex and life 把疾病处理得如此沉重、愤怒和紧迫但又毫不悲伤,反而像游行像抗争像夜店像爱情像性一样充满了生命力,这群人就像被历史遗忘的尘埃,如此精彩且有意义的活过,个体死亡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悲剧,更多的是继续抗争/生活下去的动力。
三星半,前半部分更好,社会运动拍得特别热血,剪辑,摄影与配乐全面配合。不提主题,它也是一部很好的社会运动题材。后面逐渐从面进入点,个体情感描述之后,反而落俗了。
电影放完,大家打了响指
今年最重要的同志电影,完完全全拍给同志看的、让同志感同身受的生命乐章。激荡的群体运动和个体的爱、病、死交缠在一起,以每分钟120击的强度澎湃敲打心脏,灵活多变的剪辑让人分不清究竟是在抗议还是在开趴体。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我也是HIV阳性。真正该得金棕榈!
我看到的是民主最纯真的一面
看完全场没有掌声,只有响指。抗艾之路像一条血之河流,染红了巴黎的天空。每一个每一个死去的人,连灰烬都在对无视之人呐喊。同志题材电影的标杆。
这条路太难太艰辛,何时我们才能像说发烧感冒一样谈论它。想到我的hiv好友,在得知他生病后我们依然亲密如常,同食一碗饭,而他至今都不知道我知道他患病,这可能就是我们能做到的最简单的事
还是熟悉的「墙壁之间」或「东方男孩」的味道……比类似题材「平常心」拍得好,但跟「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稍弱。重点其实是社会运动和群像,这片处理的得还是有点散。但剪辑是真好,全靠剪辑提气。感觉影帝应该没跑。
今天是世界艾滋病日,赶在这个时候看了这部电影,感受到无尽的青春和生命力,虽然是关于艾滋病和人权,但片子的基调没有一丝沉重,反而能让人感受到这群年轻人的活力,在死亡面前,越发凸显出那份残酷。影片的第一幕非常完美,从一群人到一个人的生与死,一部非常同志的同志电影,可以入年度十佳了。
与其无声消匿,不如直面迎击,无畏面对是最后的骄傲,携手抗争,你并不孤独;前半程肆意飞扬,后半段沉郁悲哀,病痛的吞噬被寸寸放大,揪心的叹息飘扬在红色塞纳河上,处理死亡的细节剜心,结尾甚感人;特别喜欢几场夜店戏,飞舞在尘埃里的光芒,纠缠在阴影里的爱与死,受损的生命亦在倾力渴求自由。
非常有尊严和力量的一部电影。对于没看懂最后在家里吊唁场景的朋友,直到2017年6月20日,在法国因为艾滋病去世的人都没有权利得到殡仪服务...
开年第一部。当多数求新的同志电影都在力图把“同性”回归到“爱情”时,BPM回归到了更本质也更同一的“生命”。格局上虽由大变小,实际却完成了从集体到集体组成、从抗争到抗争意义的递进。飞舞的尘埃诠释着散落个体的灵动魅力,血红的塞纳河一如群体运动逝而不息的壮丽。多次以瞬间提升整体,观感非常法式多兰。
如果普通人的心跳是60下,LGBT需要每分钟120击。
一部自信的电影,拍得沉稳自信,演得诚实自信,自信地面对疾病,自信地面对身体,自信地面对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自信地去激辩,去抗争,去生存,用陈丹青的话说,里面每个人都长了一张“没有被欺负过的脸”,很惭愧啊,别人的电影在自信地关注自信的问题时,我们的电影还在猥琐地关注猥琐的话题。
舞池里的浮尘遇冷凝结暴风雪,浴缸中的血水外流染红塞纳河。19岁的欲望烈火干柴可以点燃暴风雪,26岁的骨灰扬清激浊翻涌塞纳河。绚烂的彩条中,舞动的啦啦操好似欢庆我19岁的骄傲;躺倒的队伍里,怀抱的十字架如同哀悼他26岁的早夭。会前宣布肖恩的死讯,大家打起响指假装若无其事,只因战役尚未终止。
一些转场真是花哨而巧妙,让人叫好!被高中女生叫fag的时候拉过Nathan的一吻,吻得尽兴而骄傲
还是那个寓言:猎犬追捕一只兔子失败,猎人责怪猎犬追不上兔子,猎犬说我只是为了饱餐一顿,而它却是为了生命在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