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电影还以格瓦拉真面目 内陆飞鱼 等了半年多,托早已和国际接轨的中国盗版商的福,由史蒂文.索德伯格导演,并让主演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在2008年第61届戛纳电影节,获得最佳男主角奖的《切.格瓦拉》,上集才刚刚在北美上映,2009年元旦前夕,市面上就出现DVD了。尽管版本、画质、音轨、翻译都是瑕疵累累,不过,仔细看下来,电影本身还是充满惊喜。等到正规的D9出来肯定要补收一张完美的版本。 格瓦拉和玛丽莲.梦露一样成为波普明星,大胡子形象风靡全球,成为数以亿计青年的流行偶像,已不是今天发生的事情,以认真求实的态度把他的革命经历搬上大银幕的却属索德伯格导演首屈一指。1963年生的导演,从小就对格瓦拉的经历充满好奇,而主演、拉丁血统出身的本尼西奥•德尔•托罗,21岁时在图书馆第一次看到格瓦拉的照片,就被这个纯爷们迷住了,他出生那一年,格瓦拉刚好遇害。这两个格瓦拉的粉丝联手奉上的电影巨制,可以为自己的努力正名,也可以为偶像立下影像墓志铭了。 《切.格瓦拉》的上集,讲述了1954年到1959年期间格瓦拉和卡斯特劳等人,联手推翻古巴巴蒂斯塔独裁政权的过程。导演采取了半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画面以彩色为主、黑白为辅,夹叙、插叙的叙事手法和与众不同的呈现方式,使得影片没由落入一般人物传记片的窠臼,自然朴实,使其具有身历其境的历史可信度。特别是泾渭分明的彩色、黑白画面的搭配应用,恰到好处的使影片整体上完满生动,立体丰满地呈现了格瓦拉在战争中的面貌,以及1964年在美国、联合国大会上的精彩行程。 在彩色、黑白两个世界里面,格瓦拉呼之欲出地体现着强烈的个人气质。彩色段落里面,主要纪录格瓦拉在古巴解放战争里艰苦的生活,热情幽默的性格,为了客观严谨地捕捉人物,镜头画面多以中景、远景为主,没有过多的正面大特写,机位也相对固定,配乐也简单;而到了黑白段落里,在手提摄影机的晃动中,很多非常规构图、大特写屡屡出现,由此和格瓦拉精彩的访谈、紧张的国际冷战态势相对应,颗粒粗糙、接近失真的黑白画面,像是来自新闻档案馆尘封的电影资料。 我劝那些看惯好莱坞大片的人们,最好别对这部电影抱有太大的视听刺激期望。《切.格瓦拉》没有炫目的特技场面、刺激的分镜头组合、紧张的快速剪辑,而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的表演,也自然熨帖,扎扎实实,没有一丝要作秀耍酷的形而上意味。因而,最终推动影片走向的是人物的历史活动路线,和人物本身强硬的理想主义气质,而不是花哨的现代电影技术。据说,一些冲着看大片的猎奇心态去欣赏此片的观众,出现了陆续睡着的不良临床反应。如果说崇拜了格瓦拉是处于好奇的盲目追星,那么观赏此片是应该严肃一下了,请耐心一点。 要看懂这部电影,具备必要的历史知识是肯定的。除了对格瓦拉的生平有所了解外,还要知道二战后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解放运动的史实,不然,叙事上来回不停切换的时间轴,以及人物的对话,会让一些人一头雾水,也就难怪有些人会在瞌睡虫面前投降。认真看一看格瓦拉的传记,补习一些1945年以来亚非拉各国的独立解放运动路线,再来看电影,才会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影片涉及的年代氛围,时事创造英雄,英雄谱写历史的大命题。 以古巴解放前后为分界线来裁剪影片,《切.格瓦拉》的上下集有各自的副标题,上集的副标题叫“阿根廷”,正是格瓦拉的故乡和人生启蒙的前站。而下集的副标题叫“游击队”,讲述古巴解放后,格瓦拉放弃新政府要职,重新组织游击队去解放新领土直到牺牲的过程。上集的结尾,在绿色原野上,格瓦拉和战友们乘坐吉普车,赶往古巴首都哈瓦那组建新政权,一个军官抢了别人的新车一路狂奔,被格瓦拉呵斥之后,掉头车头去道歉和物归原主。到这里,似乎故事才刚刚开始,孤独深邃的丛林还在后面。期待下集早日公映。 有新闻称,影片在古巴上映之后,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机关报《格拉玛报》和卡斯特劳本人夸奖了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的演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惟愿电影《切.格瓦拉》还以格瓦拉本人真面目,也还残酷的革命斗争一个接近真实的面目,在借电影普及历史知识的同时,给那些单纯的流行偶像崇拜者洗洗脑。
格瓦拉是极其伟大的革命家,希望还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反映他的革命之路
看得我那个困啊。边看边想,这是谁导的呢?其实早先就知是索德伯格了,但一下子闷得俺愣是想不起来了~~不过大概不能说片子不好,只能说再次论证了我对大长片的恐惧~~
对国外革命人物传无感,无法带入,不过整体影片的效果很好,主题鲜明
说实在的,片子还是有点令人昏昏欲睡。但不可否认导演确实还原了一个真实的切·格瓦拉!
一位传奇人物的史诗
格瓦拉的人格魅力德托罗很好地表现了出来。故事说得饶有趣味,相当难得。不太明白的是为什么50年代的场面用彩色而60年代的用黑白。顺便说一句,在看《摩托日记》之前,我对切这个人的了解接近于零。
★★★☆ 作為全世界文青的偶像,Che Guevara和某些小清新放在一起實在是有辱他的威名,他一生對於自由的追求,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值得人崇拜。影片太專注于塑造Che Guevara,以至於其餘角色的形象變得甚是模糊,不過主人公的形象豐滿立體至少做到了傳記片最起碼的一點。
丛林游击,穿插访谈和联合国演讲,传记的真实感爆棚。先看《摩托日记》再看《切》,确实很多细节可以对照;而切真是一个浪漫而心怀大爱的理想主义者,又不同于其他革命家,有着很温柔的人格。难怪他已成为一个流行符号,有无数的人追随却成为难以企及的偶像
粗鲁地抽出了历史中的点,暴风骤雨似的一连串名字,对于不懂古巴革命史的人,确实看着难熬,打瞌睡。后半段城市战还拍得不错。
革命是枯燥无味的~
次年,格瓦拉与其他81名起义者一同踏上推翻巴蒂斯塔独裁政府的征程……
Che.Part.One.2008.DVDRiP.READNFO.XViD-RUSTLE
Che the romantic adventurer, the Red Robin Hood, the Don Quixote of communism, the new Garibaldi, the Marxist Saint-Just, the Cid Campeador of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the Sir Galahad of the beggars, the secular Christ, the San Ernesto de la Higuera revered by the Bolivian peas
做为一部传记片,不可避免的给人以拖沓的感觉,不过开头的古巴地理介绍还是很有新意的。
明显的去传奇化的努力。优点在于展现出古巴革命冷静、平实的那一面,比如有组织有计划的攻城战,毕竟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容易低估革命的智商,缺点在于对革命理念等主观信息的交代几近苍白,怎么可能完全没有情感动员。最后,跟切相比,男主实在长得太抱歉了。
这般平静,真是意料之外。不过,剪辑还是一如既往的赞!
我觉得看这部片子之前最好能读一遍《切,格瓦拉传》不然片子太缺乏代入感了。那些黑白镜头拍的真美。
索德伯格选择的冷观角度非常好,对于格瓦拉这样一个毫无理性可言的英雄和刽子手而言,如果再不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就只能是灾难了。黑白段落里索德伯格惯用的晃晃悠悠的近景手摇摄影和快速剪切很舒服。德尔托罗的表演做到了神似,戛纳影帝没有白拿,期待下半部。
The inevitable downfall of an idealist. I like the way Soderbergh portrays guerrilla warfare - down & dirty...
看到最后有的革命者理所当然的开着前政府的跑车前往新的目的地,被格瓦拉呵斥,在想到动物农场,革命的悲哀就在于,当那些没自由平等的人通过奋斗取得胜利之后理所当然的认为,既然我为今天付出了这么多,那么有点享受又有什么不可以,既然现在还没有彻底的自由,那么为了大多数人的自由,你小部分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