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个片子, 觉得不得不说一些才能解我心头之郁闷
首先不说这个片子属于什么类型... (有些像传销片的模式....)
首先说片头:
故作神秘的要把此书说成是拥有一个神秘至极的历史背景, 然后又被作者很"偶然"的发现后决定公诸于世... ok....同时还特别指出了历史上的各种名人, 包括"佛陀" 的一些摘抄来证明此书+此理论的确曾使这些都在运用并且保护的秘密.(这里摘抄的句子很有断章取义和硬塞的嫌疑..)..
开头这些伏笔给了观看者一个强烈的暗示: 接下来要说的, 都是很真实, 很有说服力的.
然后开始反复出现了那么一些有着各种头衔的人开始述说他们如何运用这个"秘密"的.
里面头衔有, 作家, 临床医学家, 量子物理学家, 哲学家, 企业家, 空想家, 形而上学家等等.....
我随意的挑了几个人查了一下...
一开头的老头, Bob proctor,
一个高中没毕业的人, 后来自己成立了一家公司
Lifesuccess. LLD
公司网站
http://www.bobproctor.com/说实话..这个网站做的就个人欣赏来判断属于很垃圾的... 而这个人是个典型的物质主义者, 他的作品等都是关于钱... 钱..钱..
个人认为如果思想过于钱化会离幸福更遥远...
这人在wiki 上 曾经有过一段说明, 但是后来被wiki删除...
另一个是
Entrepreneur(企业家)
影片中人名: John Assaraf
这个主要卖几本书, 加上一个主要产品... Vision Board, 就是此片里出现的, 曾帮助他成功的那块板子... ok, 总的来说, 此人是一个为了钱什么事都愿做, 什么话都愿说的人..
再接下来
Visionary(空想家)
影片中人名 :Rev.Dr.Michael Beckwith D.D
具体这人我没怎么看.. 只是对于空想家的wiki上的解释是...自称有过和超自然力量接触的经历, 类似可以遇见未来等... 不过都无法证实..
最后说说那个神奇的人
Morris E. Goodman "The Miracle Man"
就是那个号称奇迹自愈后走出医院的人.. 说实话, 我花了点时间查了一下, 此人的记录少之又少, 只有很简单的几篇文章重复在各网站上.
内容大致都是简单并且模糊的叙述了此人曾经历了医学界无法承认的超强自愈能力, 基本上能和X-man(电影) 里的那个狼人有的一拼. ... 另外此人貌似还出过一本书.
但是 wiki上却查不到此人, 只有一个同名的,但却是牛把不相干的另一个人....
ok, 关于此片里主要的人物背景调查完以后.. 我基本上已经用另一种心态来看此片了..
总结我的几个观感:
1, 此片种所说的"秘密" 也就是所谓的心想事成...
片中所举出的例子基本可以用荒唐来定义, 比如那个只要想着能在哪个空停车, 几分钟后, 就算那个空有车, 车主也会刚好出来把车开走, 而且百试百灵....
还有那个在办公室里被欺负的gay.. 一运用"秘密"的几周后, 他不爽的人全部消失..
还有一个比较搞笑的是.. 片子其中一人的例子是, 想象着会得到额外支票, 居然后来越来越多的支票来了...
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不但让我觉得越来越想笑..
2. 我也绝对的赞同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绝对是对成功有帮助的, 但是... 不是整天意淫......
此片给我的感觉就是只要意淫到一定程度就会把思想物质化... 谁选择信?我选择笑...
3. 此片过于迫切的想要告诉你, 财富(金钱) + 美女 是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得到的..
此方法基本上和传销无区别. ...
(片中那个导演用这种方式先和三个女人约会, 最后得到了真爱同时还拥有了金钱..., 加上几乎每个片中出现的人都在运用金钱来诱惑观众...此手段不敢恭维)
最后, 说说wiki 上对此片的定论
pseudoscience ( 伪科学 )
并说, 对于身体和精神上有严重疾病的人是一种危险的理论...
本人觉得: 乐观积极是可以的, 过度意淫是有损健康的. 有梦想是对的, 但只会做梦那还不如没梦来得清爽....
祝一切有梦的人梦想成真....
ps: 我没给一星主要原因是片中的乐观精神我同意, 还有背景有几个图案我挺喜欢...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159343/一年前读过一本《潜意识的力量》,是站在基督教的立场上在进行一些近乎成功学的宣扬,和这部电影大同小异,说电影是书的改编也不为过。说实话,不是很喜欢这类调调,但如果抛开这一层功利的面纱,里面还是隐藏着一些真理。《当和尚遇到钻石》中的空性提到过,佛教所说的境随心转提过,黑塞的德米安在分析他是如何一点点地把座位换到了辛克莱身旁时也提到过……简单来说在事实上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我们有了某种想法或期望,二是我们不自觉地在外部行动上向着自己的期望靠近。而在思想上的含义则是,外界的人事物就像是块未成形的橡皮泥,而我们的心念塑造了我们的行为和人生。
我想更为普遍的经验大概是站在如今的人生点上回顾过往,似乎一切事情都一环扣一环,仿佛冥冥之中有所安排。虽然这并不能帮助我们在当下做什么抉择,但人生的意义在回顾之时展现出来的连贯性和前后呼应实在令人感到惊讶。
记得大学时我收拾旧物,找到了自己初二时的寒假借书单,上面列了许多书,文史哲都有,很杂,也有些大部头,当初没能力也没有时间看完,且看完恐怕也是如坠云雾。我想自己那个寒假顶多也就读了其中的两三本,后来也没有再碰过这张借书单,有意思的是,当我再看到这张借书单时,上面七八成的书我已经读过了,不过是依循着不同的读书线索读到的。我不想说我初二就为自己今后的六年做了读书计划,不过事实是,当我想要读书时,我的选择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向这份被忘记的计划靠近。这份计划在不知不觉中确实“吸引”了我之后的选择和行动。
另一件有意思的事,我初三时知道学校有个据说会八门语言的奇人,心中羡慕不已,打定主意要在自己三十岁之前也成为这样的人。后来过了两三年,虽然渐渐对这个八门语言的想法不再那么感冒及至淡忘,但却一直保持了一种对能够说多种语言的兴趣在那里。我初三那时想的是当个物理学家,高中一直学理,大一法学,到了大二才转到中文,如今竟然正正经经地读了语言学的研究生,而且不夸张地说,我觉得自己真有可能在三十岁以前说上五六种语言。不过我对天发誓,我绝对不是为了成为会说八种语言的人才进了语言学系,我现在都觉得这一切有如鬼使神差,天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另外还有两三件事更像这片中所宣扬的有意识的肯定、强烈的期望,这里略去不提。那些缓慢的不知觉的早年期望与之后人生选择之间的呼应,比起有意识的索要更让我感到着迷。我成为我选择成为的,我吸引我想要吸引的,我得到我渴望得到的。看看我们的父母,就看到将来的自己;看看我们的朋友,就看到如今的自己。自我就像是一面深邃无底的魔镜,将我们内在的一切都反照在外部的实在上。当我们能够止息下来去接受现今生活中的种种时,其实也就是在接纳自己。我们从来不是在容忍他人,我们对抗的只是自我反射在外部世界的欲望、埋怨与期待。“吸引定律”确实存在,但请小心使用。除非能够明白期望和快乐本身也需要我们的警醒与觉察,使用这条定律也许并不会像表面看上去那么美好,因为快乐转瞬即逝,而欲望永不止息。使用它,但不要成为它的奴隶。
我选择了相信。
who knows...
feel good ,feel good.我不贪心,只希望自己每天快乐
举个简单的反例:考试作弊被抓的孩子们当时想的大都是抓不到我抓不到我~结果就被逮着了。所以,此片纯属扯淡。
发现这部电影和我的很多想法一致,其实以前也有人说过,总结出来三句话:1,人定胜天,2,事在人为,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try it!
用高中政治课哲学科的术语来说就是4个字:唯心主义。
bec老师总是喜欢这些心理的东西,似乎看看很有启示。
很受启发.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421558/
拍得还可以啊。能看下去
片子有点平,我是否要多看几遍才能坚定地去跟随片中的诉说。
片头的蒙太奇不错,紧凑的节奏加跌宕的音乐,有利地展现了一个悬念。但...后面就真心一般了,不论是拍摄手法还是剪辑技巧...其实本片的主题以及主题的展开已经足够吸引人了。
扯淡!
thoughts→become→things
把所有的能量都聚焦在你想要的东西上!
简直是邪教的科教片。 这帮人真能忽悠。
something you believe and which brings you the positive & better life attitude
入职培训时看的,启发蛮大的
这片子根本不是摆事实讲道理大家讨论一下的纪录片类型,完全就是推出一个理论让你必须相信的神棍片,其实我对这理论并无反感,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又不花钱又不会掉块肉,把凡事儿往好处想想,每天高兴点,有点期待和梦想,并没错,我也是努力这么做的,但真的弄得这么玄乎,这么走进科学,就没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