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宁写于2008年1月31日)
该片似乎和“长”、“慢”、“缓”等字眼有缘:英文片名十分长,《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片长也不短,看完需用时160分钟,而且镜头调动缓慢,结构还有点散漫,节奏更是舒缓悠长,在画外音的引述下徐徐道来。然而,整个观影过程却不使人感觉漫长不耐烦,因它有股子引人沉浸其中的冷寂气质,这种如高士般的特质在如今的影坛是稀罕的,何况它散而不乱的塑造人物的手法也诱使观众对片中的角色想得更多。
影片主人公是曾经的美国西部大盗杰西·詹姆斯,这位被神化了的人物曾引发彼时的明星效应,想当年,他的国际知名度堪比马克·吐温,在他被手下人罗伯特·福特于背后枪杀后,尸身躺在冰床上的照片,竟如狮身人面像般热销大卖。
如果不了解史上杰西·詹姆斯的真正生平,也丝毫不妨碍对本片的赏析。影片始于1881年9月,杰西·詹姆斯(布拉德·皮特饰演)一干人的最后一次抢劫,此后杰西的亲哥弗兰克金盆洗手了,“詹姆斯帮”逐渐解散,34岁的杰西也过起了隐居的退休生活。19岁的罗伯特·福特(凯希·阿弗莱克饰演)是福特家的老小,一直不被重视且总被奚落着长大,他自小崇拜杰西·詹姆斯,是他的狂热“粉丝”,罗伯特渴望能像哥哥查理那样得到杰西的信任,能够和偶像并肩作战,成为他的左右手,并幻想着有一天成为惊天动地的“大人物”。最终,这个野心家在杰西的背后开了枪,终于成了轰动一时的人物(粉丝做到这程度,令人想起了列侬和枪杀他的歌迷)。几年后,罗伯特也被枪杀,陌生的来者声称是来为杰西·詹姆斯报仇的。
不可否认,这部影片里有大盗、有抢劫、有背叛、有枪杀、有西部旷野和19世纪末美国的历史背景,倘若因此就以为该片是一部纯粹的西部片,那就大错特错了。同时,该片也非一部单纯的人物传记片,它并没有人物传记片常用的背景切入和镜头闪回,比之其他浮华抓眼球的东西,主创们似乎更愿意踏踏实实地解析人物的性格、表现其特殊的心理历程。从而,该片更像是一部依托于西部辽阔苍凉的自然景致,着力刻画人物内心和描摹气质的影片。
而该片的摄影风格也令人心目如洗,凄冷清寂的色调容易让人想起光影的肃静经典时代,影片行进间漾出的淡淡怀旧感,令其不时闪现出一种诗化的韵味,而这种沉静感伤且悠远的意境,对人物性格的深层挖掘以及对角色心理的散点剖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效用。那空旷肃穆如水墨画般的原野,那秋后的麦田、积雪的山林,无一不具丰富的意味,不论迷离奇特的画面组合,还是大量而舒缓的全景镜头,不论虑色的处理效果,还是整体场景的气氛推进,都令观众对早晚要发生的枪杀充满了想象和期待。
该片还使用了一些中部清晰周围模糊的视觉效果,一下子就令观众的视线投注在画面中间的人物身上,这种颇具匠心的镜头风格,既呈现出一种如怅然昨日般的感觉,又有一种主次分明的效果。纵观全片,正是这种或全景整体或支离碎片的影像,很好的反应出了人物,特别是杰西·詹姆斯那不可捉摸的性格特征,也彰显了他似毒狼孤鹤又狐疑猜忌的诡异气质。而片中每个人对他的看法,既沾边又不沾边,毕竟这么一位于20岁就出了名的大盗,还健在时就被诸多作者记者大书特书的“西部侠盗”,这个常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人物,无论怎么解读,也都是部分的。
由此想起,杰西·詹姆斯将后背留给罗伯特·福特的那个场景——听到院子里女儿的歌谣后,杰西·詹姆斯有了片刻的恍惚,面容中有了些许的倦意,眼中似已有了泪,他将枪带卸下、放好,说要去擦挂画上的灰尘,而这个工作,他完全可以交给手下福特兄弟去做,此时的他不仅亲自去做,还将这个破绽摆出——经之前的情节,观众已知道,杰西十分敏锐,对身后突然闪出的人有如目睹,何况在挂画的玻璃上,他已看到了举枪的身影。他这么做,仅仅是为了试探福特兄弟的忠臣度?那似乎太冒险了,或许他这么做是以为福特兄弟不会在他家、在他子女面前开枪杀他?那似乎又有点太过自信了,故而,他的这个举动和之后被罗伯特一枪毙命的结果,都令人费思量。
或许,作为一个于民间被过分书写追捧、名不符实的“明星英雄”,于官方被重金悬赏通缉的要犯,他真的厌烦了这种生活,厌倦了被崇拜,也厌倦了不断搬家以躲避警探,而之前他的一些行为举止,或歇斯底里的颠狂大笑,或漫长呆滞的冷漠恍惚,或完全陷入属于自己的境界,都让人感到他那种孤独寂寞且难以触摸的心境,或许他也完全不了解自己,或许一场非自杀的死亡正是他在内心深处所希望的。
可以说,为布拉德·皮特带来威尼斯影帝的杰西·詹姆斯是个诡异多变的角色,此次皮特的演技也值得影帝的称谓,他将这个角色拿捏的很有味道,特别是一代大盗的异常性格。在片中,杰西·詹姆斯是个个性复杂的人,是一个行事果断的首领,具有掌控全局的气魄,更是一个冷酷凶残的劫匪,在抢劫之外还背负着诸多谋杀罪,他平日里虽少言寡语,但敏感多疑,又善于洞悉人心,总给人压迫强势的威慑感。皮特饰演的杰西,时而阴郁冷酷,时而内敛沉默,时而多疑多虑,时而感伤自语,时而狂躁烦乱,时而神出鬼没,在观看的同时,令观者忍不住不断咂摸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如果说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力图再现暗杀背后的微妙动机,以一种“以形驭心”的方式,让人们去了解杰西和他的崇拜者罗伯特之间的情感纠葛、心境起伏与矛盾升级的话,那么,凯希·阿弗莱克则几乎是以亮眼的方式,出色诠释了罗伯特这个于亲密接触偶像后,因憋屈、自卑、羞愤、失望、害怕甚至是嫉妒等诱因,最终杀死偶像的年轻人。这个青年是个矛盾综合体,即怯懦优柔又果断勇猛、即唯唯诺诺又野心勃勃,他不甘心活在别人的影响之下,努着劲儿想出人头地,可他总摆脱不了被奚落和嘲弄的宿命,于是在种种复杂的情感和心态下,他举起了枪,以人所不齿的背后袭击方式,且枪法精准地解决了他彼时内心矛盾和痛苦的根源,然而之后的他并没得到解脱,拿着赏金的他依旧矛盾痛苦,而且还多了一份空前的失落和后悔,直到他也被一枪毙命。
过去的一年似乎是凯希·阿弗莱克在银幕上确定自己“成色”的重要一年,这位著名影星本·阿弗莱克的亲弟弟,因没他哥高、没他哥壮、没他哥帅(虽有几分相似)、更没他哥绯闻多,一直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2007年,继在《刺杀神枪侠》中精彩的表演后,他又在他哥执导的新片《失踪人口》中担纲主演,本·阿弗莱克“举贤不避亲”,凯希也不负老哥的信任,在《失踪人口》中大秀演技,将那位私家侦探的心态拿捏的很有分寸,看来凯希的星途不可限量。
另外,在《刺杀神枪侠》中,凯希·阿弗莱克还展示出了所饰角色终极粉丝的另一面,徘徊在对偶像的挚爱与痴狂的边缘,那种近乎哀怨的“悲壮”眼神,张力十足,像一个渴望被所爱的人关注却总不能如愿的“怨妇”。看来,小阿弗莱克的戏路很宽,以后,诸如同性恋之类的角色似乎也能胜任。
(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6775465_d.html)
我选择杀死你,当我爱过你又将你失去。
鲍勃遇到杰西的时候才十九岁,但他爱上他,早在这之前的之前。
在《神枪手之死》上半部分的一个场景中,摄像机慢慢地移到了一个男人的背上——由 Brad Pitt 扮演的杰希 · 詹姆斯——正在洗澡。蒸汽从水中缓缓升起,詹姆斯慢慢地思考着他的下一步行动。洗澡的时候,杰希 · 詹姆斯听到门口有窸窸窣窣的声音。
害羞、笨拙的罗伯特 · 福特——Casey Affleck饰演的角色,昵称鲍勃,他把头探进房间。杰西因为洗澡被鲍勃打断而焦躁不安,要求他离开。鲍勃崇拜杰西,并把他当作朋友,他试图和杰西进行一次自己想象中友好、单纯的谈话。
“我从来没见过你不带枪的样子,”鲍勃说。
杰西慢慢地从浴缸旁边的椅子上拿出一条毛巾,露出一把枪。鲍勃静静地站着。然后,杰西 把脸微微转向门口,问道:“我不明白:你想像我一样,还是你想取代我?”
导演选择了这个切入口,来揭开杀死大盗杰西·詹姆斯的凶手罗伯特 · 福特的神秘面纱。
这一幕,其实不仅仅是两人关系的真正内核,也是整部电影的真正内核——鲍勃对杰西复杂的情感,推动着两个人奔向既定的宿命。
而推动鲍勃的,则是彼时尚未夺得奥斯卡影帝的Casey Affleck的惊人演技。
没有人比Casey在这部电影中表现得更出色,他凭借这个角色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奥斯卡提名。他是这部电影中最耐人寻味的人物,而他的表演令人难以置信地演绎了鲍勃集崇拜、嫉妒、迷恋、狂热于一体的情感纠结。
这部电影聚焦于最终杀死杰西 · 詹姆斯的事件。从一开始,杰西·詹姆斯就是一个传奇大盗。他和他的兄弟弗兰克一起,召集了一群乌合之众去抢劫一列火车。其中就有福特兄弟,鲍勃和他的哥哥查理。不久之后,一些人出卖了杰西·詹姆斯,打算出卖他以换取一大笔赏金。杰西·詹姆斯听到了这个计划的风声,打算杀掉所有参与这个计划的人。
随着杰西的步步逼近,死亡阴影的不断笼罩,罗伯特 · 福特开始从对杰西 · 詹姆斯的崇拜仰慕转变为恐惧与憎恨。他成为了叛徒,向警方告密出卖了杰西。
Casey将这种情感的转变演得极为合理。
电影的前半部分,鲍勃到处跟着杰西·詹姆斯。而杰西仿佛也对他不同一般。杰西的特别爱护,让本来就崇拜杰西的鲍勃彻底迷上了这个英俊、沧桑而传奇的亡命之徒。
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阅读并保存了每一本写到杰西·詹姆斯的书,把关于杰西的秘密都藏在床底。他谈起杰西的那些光辉事迹,就好像詹姆斯是神一样。
突然有一天,他的神选择了自己,让其他人离开,而单独留下了他在身边陪伴。这一刻,荧幕前的观众都体会到了鲍勃发自内心的快乐——就像后来杰西送给他一把华丽的新手枪时那样的快乐,尽管前一天杰西刚刚差点割断他的脖子。
后来鲍勃就是用这把枪,结束了杰西的生命。
鲍勃的感情就在被杰西杀死的恐惧与对杰西的完全痴迷中跳跃着,爱是真的,恨也是真的,嫉妒更是真的。
还有比杰西更迷人的男人吗?他该死的英俊,又该死的乖戾,多疑,残忍,他清澈的蓝眼睛仿佛能看穿一切。
在两位极为出色的男演员眼神交流之间,文字都显得多余。
杰西已经厌倦了被追捕的生涯,也许同样厌倦了这具明明尚在壮年但却已疲惫不堪的躯体。他明知这个眼神闪烁的孩子可能会终结自己的生命,那就让他来吧。
他有许多机会杀死鲍勃,一刀割断鲍勃的脖子,像他杀过的许多人一样。可是他没有。
杀死杰西的前一天,所有人都出去了。鲍勃留在屋里,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他走进主人房,把杰西的衣服都抚摸了一遍。拿起梳妆台上杰西喝剩的半杯水,喝了一口。闻了闻杰西枕套上滑石粉和丁香花的气味,他躺下来,抚摸自己的肋骨。
他想象自己肋骨上也有像杰西那样,两次中弹的伤疤。想象自己也少了一截中指,想象自己已经34岁,想象自己躺在了棺材里。
与其说是谋杀,不如说是杰西早就为自己安排好了结局。他解除了武装,将背部暴露在鲍勃面前,在镜面倒映里看到了最后的景象。男孩朝自己举起了枪。
画面哀色流动,配乐缓缓,枪声骤然响起。
杰西死了,鲍勃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取代他成为英雄,却被所有人唾弃成懦夫。
杀害杰西 · 詹姆斯十年后,罗伯特 · 福特在科罗拉多州的一家酒吧被枪杀。
当他回头看到瞄准自己的枪口时,会不会想起当年杰西最后的回眸?
蓝切火车劫案之前,杰西·詹姆斯的兄长站在铁轨上,背诵了一首诗:“……充斥了我的双眼/我的灵魂、我的每个部分/病入膏肓,毫无救赎可言/根深蒂固,植入我的心田……”影片故意省略了第一行诗句的前几个词语,那其实是“自恋的罪愆”。这几句隐含全片主题的诗出自莎士比亚的第62首十四行诗,仿佛是导演和编剧为观众埋下的一个暗示,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莎士比亚式的宿命故事。而将因狂妄而生的镂骨铭心的天命感这一母题表现至极致的文学作品正是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
《麦克白》是一个叛徒及暴君因恐惧和疯狂走向灭亡的故事。苏格兰大将麦克白因为听信三女巫的预言,在同样野心勃勃的妻子的怂恿下,杀死了在自己家里做客的国王邓肯并代其自立,为了掩人耳目和防人夺位,杀死了自己昔日的战友班柯,同时因为恐惧和歉疚而越发疯狂和迷信,最终被复仇而来的贵族麦克德夫杀死。麦克白无疑是个反面人物,这个人物不顾宾主及亲戚之谊杀死睡梦中的老国王,又残杀妇女和儿童,实行恐怖统治,但他仍然是文学史上最出色最让人感概的角色之一,因为他身上除了极端的残暴和极端的懦弱之外,还有一些庄严甚至光辉的东西,后者让他自信自己是受了“天命”之人,在发现“天命”抛弃自己时俯首就死。同时,这是一个早叔本华几世纪看透了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的角色,可以透视到自己并非生活的主导,而是一个行走的影子、一个在舞台上指手划脚的拙劣伶人,在喧哗的幕前和寂静的幕后之间无意义地穿行。
我没读过杰西·詹姆斯及罗伯特·福特的传记,不知道这位在美国南方享有崇高地位的侠盗在去世前的一两年间是否越发乖戾多疑,越发迷信疯狂,也不知道杀死他的Robert Ford在行凶之后十年间是否重复了杰西的毁灭,一边装作并不在乎命运和天意的模样,一边用纸牌占卜自己的人生。我想,疯狂、迷信甚至演戏这些被影片不断强调的母题,或许正说明导演有意让自己的作品踏上莎士比亚悲剧的轨道。诚然,《神枪手之死》的三个主要角色(杰西,罗伯特,查尔斯)中,没有一个达到了麦克白的复杂程度,但是这三个人物共同肩负起了麦克白的人格,三人就像一个三位一体的麦克白,罗伯特杀死杰西那一刻就像是杀死一部分自己,就像一场漫长自杀的开端,在那之后兄弟两人不得不承担起这一复杂人格中原本属于杰西的那部分,无论是查尔斯自杀前的两年,还是罗伯特被杀前的十年,都是在等待死亡带来解脱。
年轻的罗伯特·福特是本片的中心人物,他幼稚、狂妄,一心想着获得荣誉,相信自己与众不同。他崇拜杰西,跟随偶像的脚步成为另一个侠盗英雄也好,杀死杰西为民除害也好,他希望获得跟杰西一样的荣耀,然而这个二十岁的青年从没想过,一旦他获得了名声,之后将如何伴随着这种名声生活。这就像麦克白夫妇,他们被加冕的梦想冲昏了头脑,不择手段地抢到了王位,却不知道如何头戴王冠生活下去,既不会治国,也没有继承人,更没有享受过权力带来的快感,夺位的目的似乎只有反叛强权。而《神枪手之死》中有一个经典片段:罗伯特躺在杰西的床上,重复着杰西的动作,想象着自己是杰西,34岁,肋上有两个疤痕,左手中指上断了一节。可这一切都是杰西·詹姆斯的表象,杰西在17年的劫匪生涯后有着怎样孤独撕裂的内心,如何过着有名望的一家之主和罪犯的双重生活,这些沉重的事实罗伯特想不到,他想到死亡,却想不到人生。在向杰西开枪前,这个少年一直顶着一张缺乏内容的脸,他不恨杰西,就算恨,也只是恨自己的偶像不过是个平凡人,他没有自己的哥哥查尔斯那样纠结的情感——一方面无比害怕乖戾狠毒的杰西,一方面又对即将背叛他而不安。罗伯特和弑君前的麦克白一样,仍然是个天真的人,不清楚自己暴行的意义,不知道自己追逐的所谓荣耀将与阴影相伴。
杰西·詹姆斯是三个角色中最接近麦克白的一个:他是个多疑的暴君。这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人群的中心,强迫自己不信任的福特兄弟留在自己身边,不得私自交谈,闯到老搭档的家里杀死对方(和福特兄弟在他自己家里杀掉他一样,都是对宾主之谊的背叛)。但是根据剪报对他的描写,很久以前(大概是詹姆斯兄弟帮派刚组成的时候,即十几年前),杰西是个有一双清澈灵活眼睛、性格开朗冲动、却又野心勃勃的少年,结合杰西兄长弗兰克念的莎士比亚诗歌,和弗兰克最终因为害怕杰西的暴戾而离开他的事实,我推测,少年杰西类似少年罗伯特,都是一心想获得荣耀的单纯男孩,为了出名而抢劫杀人,人杀多了才慢慢懂得了世故,逐渐会为自己的罪孽和对同伴的不信任而心神不宁,因为发现如今会对无辜的列车员开枪的自己和少年时代心向往之的侠义英雄形象——也是民间为自己塑造的光辉形象——渐行渐远而寝食难安。此时的杰西已经不再天真,他身上满是成年人的疲惫,对着结冰的湖面喃喃地说“当你触及到死亡的边缘时就不会怕死,你宁愿死掉,也不想醒来收拾残局”——这是一个清醒者对浑浑噩噩的世界做的独白。这句话也可以出自丧失掉威严、天命、家庭和求生欲的麦克白之口:既然无法再享有平凡人生的安宁,面对麦克德夫的剑,放弃抵抗,结束一切恐惧和痛苦进入永久的安眠,比违抗命运继续活下去容易得多。杰西站在光亮的画框前,看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和10年的自己一样愚蠢而得意的罗伯特,我想这一刻他感到的是命运的轮回、骨子里的疲倦,以及迎向解脱的期盼。
最后还有查尔斯·福特,他身上突出体现的是麦克白的恐惧。查尔斯本身是个没太大野心的人,但是正因为比较无害被暴君杰西留了活口,拴在自己身边,身负杀人和被杀的双重恐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罗伯特仍未觉醒的恐惧和杰西早已麻木得化为疯狂的恐惧都体现在了二人之间的调和者查尔斯身上。曾经听过杰西有关自杀那段经验之谈的查尔斯比罗伯特更早体会到了死亡的慰抚:既然无法入睡,就只好等待更甜美深沉的死亡了。影片把这一点处理得极为精妙:查尔斯本来是睡得着的,无论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幕——罗伯特背叛并枪杀伍德——之前,还是在杰西向他透露自己杀死了同伴之前,查尔斯都在睡觉。而在这两幕之后,查尔斯变成了一个失眠者:比如在谋杀杰西的前夜,查尔斯泪流满面,躺在床上对自己说“睡吧”。和麦克白一样,和躺在床上都时刻摸着枪的杰西一样,他被自己的认识剥夺了睡眠,我相信犯下谋杀之后的罗伯特会跟他们一同失眠。
这四个人认识到的是同一件事:尽管自己曾有那样的野心,追求过那般的荣耀,以为命运就在自己的手中,到头来还是不禁要发现,自己只是个“戏子”,不是编剧和导演,会不由自主地落入生活的重重罗网中,所做的一切都无非一步一步地跟随命运为自己谱写的剧本。可笑,可笑。“我”是一个个体,我会思考自己的人生,我有自己的愿望,然而我无能为力,我的愿望是命运加在我身上的愿望(叔本华会说是世界意志),我跟亿万个同我一样的渺小个体一样,被命运的洪波推动,完成的不过是从无到有再从有专无这一意志,这样的人生,和虚妄有何分别?
这导演是谁?影片魅力的明證之一,是叫人產生急慾認識下蛋母雞的衝動。IMDB上显示,写过两个本子,然后則僅导了这么两部片子。中间時隔七年。七年。此人在做什么?只磨一劍,而出手路数不明,招式不凡。翻看其首部作品《chopper》的剧情提要,发现前后作品间似有一脉相承的母题:少年英雄梦的狂,乱,慌。
《刺杀神枪侠》,诗性。沉静。悲伤。
敛潜的抒情段落,徐缓平滑的细腻叙事。
画面干净,戏却很满。人物开口则必有火花碰击。不说话的地方全都是内心戏。旁白的设置,保证每个人物有最精炼的台词。而旁白本身,已经提炼得有诗情。
Jesse,与其说被刺杀,不如说是假他人之手的自杀——也不过是聆取宿命的声音,而后顺从,主动择一安息日求死。正如他向刺杀者赠一把漂亮手枪,说:“对我而言,我自己成了问题所在”——仿佛请那行刺者帮助他解决困局。正如他破天荒自己卸下腰间枪套,把坦荡的背部出示给对手,沉默等待枪上膛的栓响。
可见再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像他,对生命那么警惕,对死亡那么尊重,对天意那么通晓,对命运那么自知与配合,对卑懦那么嫉恨、又那么怜悯成全。
而对行刺者bob来说,他一向有个无限卑小,而又被自己无限放大的,以至自己也无以面对的,虚矫的自我。——对他而言,他自己成了问题之所在。
刺杀,不过是向Jesse,向这个世界屡次求欢未遂后,一次爽到巅的自慰。以及往往爽过之后,那随之而来的寂寥虚空、狼狈羞惭。虽悔恨,不能自已。虽不能自已,却深知将把悔恨无尽循环——他在一场场根据刺杀事件自编自演的戏剧中,700多次的重复,重温那段时间的种种,细节来回反刍,以期帮助自己再次找回幻觉中的高潮。
拍得,就像静物。
片名和片长那都是相当的长,但看下去了绝对不觉得闷,并且那些有重影的摄影加配乐真是无法名状的喜欢呐!对于儿时偶像的复杂情绪展示,卡西阿弗莱克的角色确实很出彩(当然似乎是皮特得了威尼斯影帝)。文艺西部片呐(其实我看西部片很少),很不错~(有人说他们是基友。=_=)
一个濒临崩溃的绝望男人,皮特奉上了最好的演出。
本想过这是一部Brad的电影,没想到它名副其实是一部Casey Affleck的电影。
这才是《不可饶恕》之后最好的西部片,同时也是近年来最好的艺术电影。万岁!
皮特饰演的杰西是一个有着乖戾感的名人形象。他的“英雄”性,只是通过旁白以及很有限的几个片段被间接表现。那是被虚构的一个底层文学寄托。作为匪帮领袖,杰西更接近一位令人敬畏的孤独君主,始终对周围人抱有深深不信任。猜忌、冲突以及帮派内部的争端、外部的威胁,都令他身心俱疲。最后选择信任死亡。而杀死杰西的背叛者则是渴望替代国王的平庸男孩。他的政变没权利可图,更无法换取声名。他一次次贩卖背叛的光彩、并沉溺其中,遭人厌烦、可耻、唾弃,被复仇。死的时候仍旧搞不清楚自己究竟在哪里。
但凡英雄,总是带着一股悲凉的意味。那什么,卡西皮特,你们其实是……嗯……相爱的吧
太冗长了,还有明明Casey Affleck就比Brad Pitt演得好为什么不是他得奖--2007年第64届威尼斯最佳男演员
诗性。沉静。悲伤。敛潜的抒情段落,徐缓不惊的细腻叙事。画面干净,戏却很满。人物开口则必有火花碰击。不说话的地方全都是内心戏。旁白的设置,保证每个人物有最精炼的台词。而旁白本身,已经提炼得精绝。
“刺杀,不过是向Jesse,向这个世界屡次求欢未遂后,一次爽到巅的自慰。以及爽过之后,那随之而来的寂寥虚空、狼狈羞惭。虽悔恨,不能自已。虽不能自已,却深知将把悔恨无尽循环——他在一场场根据刺杀事件自编自演的戏剧中,700多次的重复,重温那段时间的种种,以期帮助自己再次找回幻觉中的高潮”
这是一部反西部片:摄影和配乐都十足惊艳;这是一个人的断代史:儿时偶像的坍塌,突如其来的成名,遭人唾弃的下场,稀里糊涂的消亡;凯西的表演实在是好。
油画般的色彩质地,节奏缓慢,细致描写人物的面部表情变化,在看到后半部分渐入佳境。杰西一早就知福特要杀他,但他已经懒得挣扎,只是像陌生人那样注视自己的生命一点一点置于危险。Cassey Affleck演得很好,甚过Peter。原声很不错,一个西部片竟配上大量的钢琴独奏。
节奏慢是有它慢的道理的,用心体会就能发现它相当唯美,意味深长。没有激烈枪战,取而代之的是细腻优美的画面,印象最深的是那片微风中枯黄的田野。人物内心感受也把握的很准确,恐惧、犹豫、怀疑。btw,佐伊果然是跑了个龙套啊~★★★★
摄影+音乐一流,表演一流半,叙事手法三流。
真的很强大,看到最后真的挺好。演员演的很棒,很绝望的感觉。不过看前半部的时候真的有点坚持不下去额。Casey Affleck 很有才
这个片名要直译才行!!
20130907在资料馆看的拷贝放映。摄影、表演、音乐、节奏,都是上品。
Casey是一个控制情绪的高手,好多戏藏在眼神里
看完心情很复杂。160分钟慢慢撕磨人心,每一帧影像都是精心雕琢的,箭在弦上的气氛从第一秒就开始凝结,是为了等待枪响后头撞碎镜框的瞬间,还是最后一秒迟迟都没有响起的枪声?无名小卒终究无名。OST增色不少。anyway,新年前,神枪手终于死了。
极富诗意的电影,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尼克·凯夫的配乐充满强烈的宿命感,那种无可名状的忧伤仿佛有着渗透骨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