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将电影《兔子与蜥蜴》看完,文艺得不行,确实如评论所说,像一个超长版的音乐MV。节奏缓慢,闪现一帧一帧移动或静止的灰蓝色调的画面,压抑的人物情绪,叙事风格如一首苏打绿的歌,对,就是假装轻快,却轻快不起来,就是被困在城市的孤独调调。
无关爱情,结尾处我也没看出两个人有什么爱情,是关于生死,关于人的来处与去处,人类的孤独与陪伴。
这是拍片的导演处女作,难免有点儿试水市场的大胆,还有一点儿任性想要表现自己的放肆,没有大场面,人物也少得可怜,画面摄影与电影音乐可以给五星,故事三星。
男出租车司机30岁,女领养儿28岁,被困在灰蓝冷色调的空间里,城市像一个巨大的纸盒子,在每一条路上行驶,却如何也冲不出这个大纸盒。城市的人心里有巨大的藩篱,无形的安全距离,女主出现时,镜头的背景全虚化,旁人皆无关紧要。大纸盒子里只有他们俩,完全陌生感,毫无兴趣结识对方。然而,他们很长时间被联系在一起,就如我们独自坐二十几个小时间的快车去拉萨,漫长的旅程中总会与陌生的同座位打个招呼,少许交谈,并非热情,只是出于礼貌,总不能二十几小时视而不见,更何况空间里没有旁人,只有随时可能猝死的出租车司机恩雪,与23年第一次踏上韩国的被领养儿Amy,各怀心事,各自忧伤。
困住恩雪的是他的去处,他患上了心脏不定时停止跳动的病,他知道他随时可能死掉,打包好一切行理,烧掉照片和成捆的书,与多年不见的老同学通电话,将老年痴呆的奶奶送去恩养院,他准备随时死去。他又不想死,最近总想起小时见过的一只红色兔子,迷信地认为只要找到童年见过的那只红兔子,他就能延长生命。
人,只有面临生死预警,才会跳出日常平庸的轨迹,重新思考与珍惜人生。
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得到巨大的财富,财富全部以硬通货的金块,震撼人心的方式出现在面前,金灿灿地堆满桌子,我住在金碧辉煌的大房子,到处都镶嵌着金银财宝,Beling,Beling地闪着金光。灿烂耀目的前程,我的心轻浮到了半空,快乐仿佛鼓涨的彩珠,一个一个在身边爆裂,喷射出五彩的碎片。我的兴奋很短,环顾四周,发现自己被困在这个金光闪闪的大空间里,没有旁人,除了自己,而且我出不去。当我和金钱呆在一起而又出不去时,这些金子真不如一堆空白的纸来得有价值,眼前的金光泛着俗气,刺得眼痛,令我头痛,我垂头丧气地坐在地上,金砖地与泥地于我有何差别?现实中,巨大的财富并非是我的终极追求,我却被它们困住。
困住May的是她的过去,失掉关于父母的记忆,那种被剪掉尾巴的隐痛并不因长出新的尾巴而消失,被丢在孤儿院,被领养到美国,她没有机会选择,所以她有一种被父母抛弃的痛苦。
看到May始终未展笑颜的脸,我想起最近看过的一则社会新闻,一个女人卧轨自杀,将头放在铁轨上,等了很久,都没死掉,原来她卧错了轨,那条轨道刚被废弃。天意如此,不知她后来是否放弃自杀的念头,还是固执地另寻一个可靠的地方,血溅当场。
恩雪与May关在一个密闭的空间里,能发生的故事很少,几乎没有戏剧化的冲突,如果有,也只是闲聊中若有若无地观察对方,一句两句剥落冬天的厚重,让作为观众的我瞥见二人的内心争扎。冷眼看这个世界,原来外界对他们都无所谓,他们开始向内心寻找答案,一个要找红色的兔子,另一个找寻自己的断尾,这时才知道,电影的名字是隐喻,让人误会是动画片。
他们同路来到最初人生分岔的地方,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人,曾在同一个场景里受到了重伤,当May四岁,恩雪六岁时,他们曾同乘一辆汽车,大巴车在急转弯时发生了事故,May的父母死了,恩雪的母亲也死于场事故中,仅他们俩个存活下来,成为可怜的孤儿。恩雪带了一只兔子,关在笼子里,交通事故的血将兔子的白毛染成了红色,恩雪看见被血染红的兔子,精神罹患了创伤。
大概就像是躲过了海啸、地震、地裂、崩塌的滚石,终于赶在世界末日前到达喜玛拉雅山顶,成为幸运的极少数幸存者,手里还握有一张诺亚方舟的船票,侥幸地走到最后,踏进诺亚方舟,却发现,幸存的世界里没有食物,瞬间进入人吃人的蛮荒之境,希望变成更大的失望。恩雪的心脏里住着野兽,随时会停止跳动,某一次更久的停止他就醒不过来,成为草木虫蚁的食物,或是被冰冷的城市烧成灰渣,恩雪留恋生的欢乐,伸手一抓,竟然是刚下飞机的May,这是片头初次的相遇。
May终于知道真相,父母并没有抛弃她,父母相爱,也爱她,只是因为那场事故,她变成孤儿不得不离开,她断掉尾巴,却没有失去爱,她的断尾处的旧伤记忆,突然间不痛了,她第一次流露出轻松的表情,笑意徜徉。
片尾,恩雪与May都找到了自己的痛苦根源,相互治愈,或许根本无法痊愈,却亲手揭开了心里的隔膜。灰蓝的沉闷色调被打破,周遭的绿树和阳光透进来,广镜头下一切明媚清楚,令人期待敞亮的春天。并不是爱情,只是生与死的思考,是文艺,并非爱情。
每次May在近景镜头里,恩雪总是远镜头的背景,他沉默地看向May,或是转身,走远。世界那么大!大不大的,与我们何干?原来我们那么孤独,想找一个同伴那么难,两个毫无交集的人,突然有了痛处相通,可以理解彼此的伤痛。
张赫拍过两部这种压抑、斯文性格的电影,2009年《兔子与蜥蜴》和2014年《荆棘》,后者是悬疑惊悚片,戏剧冲突明显大很多。张赫不脱掉上衣,不露各式肌肉,不与人打斗,不上演强势猛男,看起来格外清秀,皮肤很白,温顺的脸部线条,克制的敏感眼神,穿着宽松牛仔裤、白色棉T恤和外套,非常普通的文艺男,不流眼泪依然能用笑意准确表达忧伤,神经质一样的内心,没有浮夸的演技,却暗藏着创伤的猛兽。
这一类的文艺范,如听苏打绿的歌,完全不知道歌词的意思,只陷入自己想像的空间里,思绪反复,我突然想起两三年前曾看过一个获奖的外国短片叫《活埋》,将近六十分钟的时间里,只有一个人在一个黑暗密闭的有限空间里表演,一只手机的光亮能看见主人公的脸,他想尽一切办法弄清楚自己的处境,断定自己被活埋地底之后,开始打电话向外界求救,令人窒息般的恐惧,呼吸紧张,升起一丝希望,扣紧心弦抓住这一丝希望,最后全部努力随着手机的光一起熄灭,完全陷入失败,死局难逃。
通过他的通话内容,《活埋》中的主人公独自去中东某地旅游,突然遭遇恐怖袭击,并且被绑架,等他醒来时,恐惧地发现自己被深埋地下。一个棺材的狭小空间,随身有一个打火机和一只手机,他拨通电话向朋友求救,可是他说不清自己在哪儿,远在美国的朋友想弄清他所在的国家,好联系当地的大使馆,那一刻觉得世界真的好大,他像蝼蚁一般渺小。不甘心死掉,费了很大的精力,节省手机的电,可是电就快没了,空气也快用完,主人公面临被永远活埋地下,无人知道的某个地方渐渐死去。当时的感受好惊悚,窒息,绝望,恐惧透过屏幕传达出来,好可怕的短片,因为知道结局,我不敢再看第二遍。
不甘心,却还是死掉,即便是拼了老命地努力自救,也可能结局是一样,死局难逃。
通过看这样一部忧郁色调的文艺片,竟然让我想起这么许多,当时的导演如果看到我的感受,会不会如同找到了知音?
我承认,我被张赫圈粉了,看着他,我想写一篇《演员的素养》。
如果我看到的那些,你都没看到,我只有一个建议:“一定要看高清。任何一部电影都经不起画面打折。另外,请安静地观赏,电影音乐不容忽视,不为了娱乐,让我们严肃地谈一谈人生,好么?”
一部电影,一本书,有些注定很难读懂,直到最后一页翻过。固执地不愿去搜罗尽自以为是的影评,不想去听谁的教诲。会很感激那些写出不错书的作者,一部很好的电影的导演也能引起不小的好感。并不期望他们在停笔,剪辑完成后再来说些什么,那一刻之后所有的一切已不再属于他们,除了荣誉。究竟有多少电影是导演拼接起来的,很难说。
韩国与日本人看上去很能接受悲剧,一个个不完美。淡淡的哀伤与失落总是那些作品挥之不去的影子,看上去很痛,很美。同样的绝响,出自国人之手就多了一层说不清的面纱,很难释怀。那悲剧似乎于自己拉进一层关系,不忍周围人痛于生活的不易。
《兔子与蜥蜴》,很奇怪的名字,风马牛不相及。不得不承认人是很容易产生偏见的,所谓第一印象。读书与看电影向来如此,至少在我身上发生着。会因为一个名字,一层封面,不惜花上大把时间。故事不精彩,画面不唯美,失望缺不后悔。没有看懂这部电影,情节并不复杂,只是不明了那时一种怎样的情愫。两个孤单心灵再次相遇,事隔二十几年后。那层幼小的情感真得化成爱情了吗?
喜欢那唯美的画面,当女主角走在午后的街头。看了一遍,又一遍,结果刚发现的却是自己的心情。那些画面,那种感觉,一切来得太过熟悉。长长的耳机线,洁白的耳塞隔绝了自己与那些可能的喧哗,于是自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精选的歌曲百遍后依旧韵味十足,街角橱窗一尘不染地向路过的收集风景的人展示着属于这个城市的情调。
琴行里摆满了也许永远都不会出售的小提琴,电吉他慵懒在下午茶的无聊中。偶尔推门进去一个学生装的男孩子,对着那无人触动的琴弦若有所思。店主自顾自地摆弄着有些老旧,却音色奇好的那伙计。谁也不去闯进谁的世界。
做好的蛋糕加了好多奶油,凝脂般诱人。上面那颗精致草莓的萼片上还有些毛毛的小刺,一不小心陷进了奶油的海洋,不能自拔了。欲拔越深。食物做成艺术,生活也就不会再单调了吧,虽然生命注定短暂。
······
轻步走过,身上的背包早已习惯了。里面塞满自己唯一一种自己收集起来的关于上个城市的回忆。可以是一张明信片,一包糖果,听说有人喜欢收集的东西很古怪。在离开时,忽然想起一个人了,跑过好几个街口才好不容易找到一家邮局,慵懒地工作着。选出一张最能代表自己和这个所在的明信片,那些熟悉的地址在手下流出来,投进邮箱的那一刻,很享受。一份心情就这样开始了于自己分离的独自旅行。
翻看一本杂志,一道选择题似曾相识。给你一次机会,会从下面几个选项里喜欢哪个?
①一生永不停歇的环球旅行,直到力不从心。
②一个温馨平淡得小家。
······
选项很多,只是没有读完。因为钟情那最初的一个。
最理想的生活——环球旅行。自己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会去想那其中的艰难,不仅只是美丽的风景。贪婪地想去索要一些附加的赠予。
想着每到一个地方,可以有个地方在等我,紧紧十个平方足以。除去上个城市的味道,路途上的风尘也可以洗去,一个睡到自然醒的床位。当阳光第一次从这个城市的上空照进双眼,怀着空灵的心情踏进这个梦想中的城市。于是想到,最好的到达一个城市的时间应该是午夜了,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依旧神秘,在自己做好准备接受它之前。
害怕了那些为了一个短暂安歇之所而耗尽心情的旅程,坏了一个城市的味道。
《兔子与蜥蜴》,没有刻意回避早已驾轻就熟的结构,开始就是结束。似乎这样会来得轻松些,随意些。那些唯美的画面还是再次出现。男女主角都有着自己的情绪,那耳塞是所有的隔离。沉浸在自己的感觉里,看似爱情,也许只是认为中的对了的那个人。女生沉浸在往日的音乐里,男孩大声喊出那个不是秘密的秘密。
废弃的铁轨永远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象征着太多东西。
由于版权,只是推荐,就不CP了。喜欢这个片子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http://i.mtime.com/1001858/blog/3130695/终于还是没忍住,引用一小段。
"恩雪和May,一个患了心脏病,没有未来;一个从小被遗弃,没有过去,他们相遇于现在,在现在中共同寻找过去,也共同面对未来。兔子和蜥蜴就是他们各自的过去。起初两位主人公是相抵触的,每个人都圈囿在自己的痛苦和烦恼中。"
没有好感的开端。为何又飞来一段心脏病、孤儿寻亲。接下来的故事,会不会又是男默女泪抑或歇斯里底、苦大仇深?我看这题目,猜想着:柔弱如兔子般的女主?怪异如蜥蜴般的男主?
分不清张赫和郑宇成的一张脸,这次隐约感觉是张赫--因为其没有让我心动的小感觉。呵呵,以往看郑宇成的片子,那张脸虽然辨不清,但总让人心中一震,有陷进去的感觉。然后看到曾经深深喜欢的牵牛,车太贤君。讲了几句台词,无关痛痒做铺垫。
故事注定要在苦逼海归女与怪病的士男之间开展了。虽然故事有些俗套,但好在导演的技巧手法不俗套,还很洋气。颇有些卖弄的意思。大量缓慢镜头与沉默表情传递给人蔓延的悲哀与生活的艰辛。
下到手机里在长途车上看的,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导演朱志宏曾在法国学习电影,前作《牙痛》在法国电影界取得不错口碑并摘下法国CNC电影长篇系列的大奖,是又一位在国外赢得人气后的海归影人。看来这次他是想把法国电影和韩国电影的风格来个完美融合,不幸的是,这一次融合很失败。故事太单薄,影片看了一会就能猜出整个剧情,人物台词也太文艺了,有些不符合剧中角色,至于感人的爱情,很难让观众有认同感,全片也就是画面漂亮点,看上去还真像一部超长的韩国式MV。。。
张赫今年的几部片子,《五感图》和本片都不怎么样,就看《阁楼里的大象》里他的表演如何了。。。
画面真好看,张赫真好看,剧情真狗血
很平淡很平淡的,心如止水,这是我静静体会后的感受。镜头画面很美,犹如流畅的MV。内容张力还不够饱满,欠缺感动。
张赫哇张赫。你真是伤透了我的心。长的帅也别随便接戏好吧。踏踏实实拍mv去吧行么。
三星半,冲着画面和ost
为了张赫。为了全片冷淡基调。我给三颗星。没情节冲突的文艺戏才考验演技嘛!缺点是剧情太冗长。不过很细淡的结构段落让人久违,耐下心来~~车太贤出现在汉江大桥的时候就很有喜感。PS,你上哪找那么有feel的taxi driver啊!
May be...
张赫。成宥利。
因为张赫
意味深长并且晦涩。但要说MAY回来寻找失去的回忆,寻找生父母的真相,而她如今已过二十几年仍对三岁以前的光阴那么耿耿于怀甚至有刻骨铭心的痛,未免太过于煽情而脱离实际了。
不知所然。韩国影视剧里的人物什么时候能健健康康的活着啊!
这鬼斧神工的小鼻子
频死和记忆搏斗,困惑又迷恋过去,真是令人感同身受的痛
不是留洋回來的嘛,怎麼還這麼本土狗血。不過,張赫突然長順眼了。結尾的小音樂挺好聽。
我说 我说 我说豆瓣你最近是不是越来越过分了啊
因为男主角而看 女主角像李英爱
女主角像闫凤娇, 感觉不错
我想在我痛苦的时候你都能在身旁,就算我们是陌生人。
脆弱的大叔 只是还缺一个悲剧的结局
原来你就是我要找的那只兔子...
很韓劇。竟然讓我想到昨天看的青蛙與公主。那個婆婆繞梁的聲音此起彼伏。[你們究竟在找什么。不對。你們究竟在找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