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国与墨西哥两个国家作为背景,三条主线有条不紊的按照时间顺序穿插进行。
美国法官是蓝色滤镜,画面冰冷阴暗潮湿 。墨西哥警察是黄色滤镜,炎热暴力干燥。而缉毒警察则是较为正常的色调。
墨西哥警察为将军效力,在发现将军和当地黑帮勾结后,其中一个想卖出这个消息被杀,另一个将消息告诉美国缉毒局,在将军被处决后向媒体披露政府腐败。(黄色滤镜)
两个美国缉毒警察在一次行动中逮捕了一个毒贩作为污点证人指控大毒枭。大毒枭入狱后他的妻子接手他的毒品事业并且雇佣杀手暗杀证人,第一次暗杀失败,其中一位缉毒警察惨死,第二次成功,大毒枭当庭无罪释放。
负责反毒计划的法官面对来自多方压力,然后发现自己女儿伙同朋友吸毒玩乐,逃出强戒所后卖春养吸,法官终于崩溃,终于选择辞职,陪女儿去强戒所。(蓝色滤镜)
墨西哥作为卖家,警匪勾结,绑架杀人 ,走私贩毒,谋取暴利。美国是买家,吸毒者越发低龄。影片中有句话印象深刻,法官女儿第一次进强戒所时说,我不喝酒,我嗑药,在我这个年龄药比酒更好弄到。而法官妻子在法官发现女儿吸毒时纵容包庇的态度,也反射出当时在美国青少年吸毒现象的普遍。
作为一部古典主义风格电影,影片平铺直述 只讲故事,不带主观感情色彩,让观众自己做评判。大面积的使用中景近景刻画人物 ,所有的角色内部充满矛盾让他们更加贴近生活。整体节奏很快,所有支线剧情同时推进,每个故事看似独立,互不干涉。毒品作为中心点展开的一张网将每个角色缠绕成为它的一部分。
每个故事的结局导演似乎给了希望的种子。法官陪着女儿戒毒,缉毒警察将窃听器成功安装进了大毒枭家中,将军被处决。可我们知道这一切都只是一针安慰剂。 法官女儿已经到注射海洛因了,基本不可能戒掉,窃听器会在毒枭的定期检查中被排查,将军死了于是与他竞争的另一个帮派势力会快速壮大。
这部电影是2000年由史蒂文·索德伯格执导 。直到今天,美国高中生嗑药,毒品泛滥 一些地区大麻医用合法化。墨西哥人民生活在黑帮的阴影下,死亡率居高不下。
《毒品网络》采用了三条线的方式叙述故事,而这三条线分别用三种颜色的滤镜展示出来:全身心投入清除国家毒品侵蚀事业却发现可爱的女儿已经被侵蚀的大法官线用蓝色代表清洁、克制、冷静;出生入死扫毒却发现上司就是大毒枭保护伞、好兄弟因此惨死的墨西哥警察线用粗粝的黄色代表硬朗、暴力、冲突;养尊处优生活却因丈夫贩毒被起诉不得不接管丈夫事业的家庭主妇用柔和的自然色彩表现优美、平和、真实。而随着剧情的推进,墨西哥警察受到好朋友惨死的震荡而决定与美国警察合作后,滤镜的色调由黄色变为自然色调;而毒贩的老婆受到丈夫的暗示后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家庭主妇逐渐“黑化”、与墨西哥制毒集团谈判时,滤镜色调已经从自然色调变为了充满危机和暴力的黄色。
在海莲娜去到墨西哥找制度集团谈判这一场景中,情节经历了一次反转。从毒贩的绝对优势到最终海莲娜取得谈判胜利,摄影机对两个主要人物的景别一直是近景和封闭式的构图,两次拍到旁边两个打手的画面都是略微仰拍,让观众感觉到那种谈判的紧张、压力,而随着赫莲娜的阐释,镜头推近,紧张感提升,营造出一种主宰、逼仄的感觉。而海莲娜后面的一扇空窗投出的光线对应于制毒集团代表身后一团漆黑,可以看出这场较量孰赢孰输。在剧情前面的铺垫中,观众可以一直感受到海莲娜对于丈夫被抓走以后被动局面的弱势:除了巨大的债务之外,贩毒集团的黑势力也想伤害到她和她的孩子,而且她还是一个身怀六甲、对丈夫所做的事业一无所知的养尊处优的家庭主妇。为了生活,即使她明知靠不住,她也不得不委身于他丈夫的下属;甚至向监听她家的警察求助保护她孩子的安全。这一系列的描述让观众对她充满同情。因此当她孤身去到墨西哥和制毒集团谈判时,观众心中可能会升起疑虑:她是不是因走投无路而打算破釜沉舟做愚蠢的事情了?然而这场谈判一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出她不是一只毫无城府毫无准备的金丝雀。她知道她手握的这个方法会成为对方梦寐以求的利益渠道,因此她表现得很强势。高反差的光线,体现了人物坚毅的态度。从海琳娜进入空间开始,一直采用正反打,两个主角始终有一人是背对镜头、一人正对镜头的,体现了他们之间的角力。
尽管这部影片自然流畅,没有矫揉造作的故意风格化,也因此采用了不稳定的类似于手持摄影机的跟拍效果,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效果对于一些镜头,比如:赫莲娜从法院出来受到众多媒体追拍的场景,是有用的,但是对于更多场景好像并没有什么意义,甚至会让观众的视觉有一种头晕目眩的生理感觉。比如上文中提到的这一场景,画面中交待镜头已经表明这个空间只有海莲娜、谈判者以及两个打手,这种晃动的镜头却使人会产生一种错觉,即空间里还有第五人。稳定的镜头或许更能够展现谈判者二人内心的博弈和强大的自信。
早期看完这部电影,总觉的想写点什么,但由于书读得比较少,文化水平跟不上,所以就搁浅了。昨夜又重温了下,觉得确是要写点什么,无奈情到深处,把持不住,所以就来写几句,以消磨时间。 这是一部记叙社会吸毒的美国电影,其中以墨西哥和美国作为两条主线,然后延伸出很多支线,互相交织,看似错综复杂,但却思路明确。 电影从头到尾色彩鲜明,以暖色调和冷色调分别充斥着两条主线,虽然电影长达2小时24分钟,但因为色彩的调配,很多场景都让人记忆深刻。 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两条主线的引导者,美国的律师Wakefield和墨西哥的警察戈登,Wakefield是俄亥俄州的一名法官,被国家任命为反毒官员,站上了美国禁毒的至高点,把持着很多企业的经济命脉,他毕生都致力于反毒,同时也获得了极大的政治舞台;戈登,一个地道的墨西哥警察,懂得“江湖规矩”,也同样明白自己的职责,在经过各种冒着生命危险的卧底后,同样完成了自己的职责。 由于片中的支线过于繁多,就不一一介绍了。 这部电影真实的反应了美国社会的弊端,人物的心理描写极度细腻,首先要说明的是,这部影片不是常规的类似黑社会贩毒的电影,里面没有激烈的枪战,火爆的打斗,激情的音乐和美国电影里擅长的床戏,他更类似于实录,就像《拆弹部队》,虽然是以战场为背景拍摄,但影片更像是反应社会状态的片子。《毒网》亦然,他更注重的是角色的心理描写,思想和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 影片用了插叙的拍摄手法,用了147分钟构成了无数个小的场景,然后全部汇聚成了电影的主线,这些场景看似毫无联系,但随着情节的发展,会逐渐明了。这部电影我在看第一遍的时候,各种画面的切换加上恶心的翻译让我一度很茫然,不过很多问题在第二遍的时候变得了然。 影片对于律师的这个角色设计师是很讽刺的,主人公毕生打击毒品,而自己品学兼优的女儿却在吸毒,这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然而角色也从中也体会到了什么,并且打造了整部电影对我感触最深的第一个场景:一个新闻发布会,Wakefield将要宣布他制定的一系列反毒法律条令,这也是他接任毒品监管局的一个开序,然而这之前的几天时间,他都在寻找自己因吸毒而离家出走的女儿,在讲台上,他思绪混乱,神态低迷,在无数闪光灯的萦绕下,他打断了自己的讲稿,低头沉思,说出了震惊全场的一句话:“我不能做这个”然后继续用着沮丧的口气说道:“如果我们向毒品宣战,那便意味着很多家庭将变为战场,亲人变为敌人,我们怎么能向至亲的人开战。”说完径直离开。对此我的感触是无比深刻的,此后他在一间宾馆找到了自己刚吸完毒准备和陌生人做爱的女儿,当时我觉得,主人公必定抓狂并且暴打陌生男然后对女儿各种发飙,然而他只是轻轻的走到床前,抱起神志不清的女儿,温柔的说了句:对不起,爸爸陪着你。看到这里我只能感叹,教育的不同文化的差异,让我们的思想出现了无法形容的距离感。 而第二个感触场景便是警察戈登,美国警察找到戈登,希望可以合作,由后者来卧底,提供墨西哥毒枭的资料,从而一网打尽,在双方第一次交涉中,谈及到条件,而当美国人问起是否要钱时,戈登说:喜欢棒球吗?一个棒球场,有街灯,晚上孩子可以打球的那种。开始对这些台词我不是很懂,再加上翻译的原因,让我一度很费解,给我的感觉像是在谈及条件时,戈登转移了话题,将自己的意图隐藏的很深,最后来个狮子大开口。结果当然是我再一次猜错.......(文化啊 差异啊) 导演把这个条件放在了电影最后的40秒里。墨西哥,晚上,但依旧为暖色调,心情舒畅的音乐响起,一个棒球场,街灯明亮,场上孩子们聚精会神的打着棒球,整个画面被欢笑声和掌声充斥着,然后镜头切到一张熟悉的脸庞,戈登。这时候我就全明白了,同时对导演的拍摄手法无比的敬佩。 而在这最后片段之上的几十秒内,是由冷色调渲染的房间,一个讲台,下面有很多听众,一个女孩站在台上做着自我介绍并陈述着自己的过去,台下一位父亲搂着自己的妻子,温柔的看着台上的女孩,他便是放弃了工作用真情帮助女儿戒毒的Wakefield。 到此整部影片也宣告结束,通过长达147分钟的演绎和无数个片段的交错,导演所要表达的东西也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毒品的打压是无止尽的,而吸毒者更多的是需要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关心,孩子们需要得到更好的教育,一个棒球场,可能就此会改变很多人的命运。然而法律只是一种制约,真情才能改变人性.
我总认为,就事论事是一种不怎么高明的境界。 就像这部电影,中文名虽然叫《毒品网络》,可人家英文名分明写的是Traffic. 从《性谎言和录像带》到《卡夫卡》,索德伯格的成本越来越高,手笔越来越大,题材越拍越广,纯现实主义到魔幻现实主义的跨度之大,在世界导演中也属罕见。 于是当《毒品网络》回归现实主义,讲的是关于贩毒的敏感话题,又拉来了美国政府,军方和警队协助拍摄,评论家们就众口一词的认定他终于由一个小众的艺术中年向主流靠拢了。 我只是相信,人的有些东西是不太容易改变的,比如说兴趣。 索德伯格的兴趣是,他喜欢看人类的坦白。 性谎言从头到尾,都是女人对着死宅男主角的摄像机镜头聊自己。卡夫卡首尾呼应,都是卡夫卡独自念着写给父亲的信。 坦白是一种让灵魂平静的方式。 就像一个女人愿意对着贩毒入狱的丈夫说:我无法忍受我失去现在的生活,我要帮你。 就像一个法官愿意对着记者说,我无法向我的家人宣战,因为我的家人就在吸毒,我做不到。 真诚面对自己欲望的人类,不管欲望本身是否高尚,我倒都觉得是可敬的。 我相信索德伯格和我的世界观一致,因为他总喜欢给这种真诚的人类安排Happy ending。性谎言中的宅男面瓜男主角赢得了女主角的心,卡夫卡中的卡夫卡最后死里逃生,毒品网络中的墨西哥警察,在一次又一次的欺骗,甚至出卖了自己的搭档之后,他的平静是:坐在晚上的棒球场边,看一群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打棒球。 “如果晚上的公园有灯,那么孩子就可以继续玩棒球,而不会去买毒品了。” 这是最沉重的安宁,也许因为,所有的真诚的代价,都是沉重的。
还行。多线叙事这种本身就强化冲突的模式不应该这么平淡,仅使用对白和人脸来推进情感,太过冷漠。
文献式结构,文学式语法。以多线群像展开高密度叙事的假象,落脚点却是纯粹情绪性的铺陈与宣泄。远一点看,它其实不是在讲毒品对人的侵蚀,而是位置对人的控制。一旦入了轨道,再无掉头的可能。
德尔陀螺苦逼的脸一出现我就会笑场,但我是说他真的演的很好啊。。。这结局很特别啊,外国人其实事情没法解决就去信教了吗。。。--》豆瓣打分好低,我决定以五星弥补,好看~爽~颜色的运用太性感了,音乐也很性感,索德伯格的片子真性感啊。。。
离经典还差很多,索德伯格还不能称为大师;Eric的出现是供我笑场用的么*^__^*
既学《罗生门》从形式上直观区隔保证多线叙事的安全,也学罗伯特奥特曼肆意发散多点聚焦,称得上多线叙事的教科书案例了。
有点啰嗦冗长,剪辑再洒脱一点不失为一部佳片。
1.多线叙事,铺开一整面会涉及到毒品的角色和角落,众多明星演出、客串,应接不暇;2.反高潮,将温吞的叙事节奏进行到底,让毒品世界更加真实呈现在观众面前;3.不喜欢结尾的各种设置,无趣。
非常写实风格,导演的掌控能力尤其值得称道,平稳循序的撑起了一张关于毒品的网络。两千年该是索德伯格的黄金时代吧,很难再看到同一导演左右互搏奥斯卡的景观了。
多线叙事,贩毒、吸毒、禁毒各个环节都有涉及,弥漫的大网。好抢眼的滤镜效果。德尔·托罗太帅了,迈克尔·道格拉斯都压不住
一个人在同一届奥斯卡同时提名不同的奖项,屡见不鲜,如奉俊昊凭借《寄生虫》同时提名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等并都获奖;阿方索·卡隆凭借《地心引力》同时提名最佳导演、最佳剪辑并获奖、而后又凭借《罗马》同时提名最佳导演、最佳摄影并获奖;……一个演员在同一届奥斯卡同时提名不同类别的表演奖项,也见过,如斯嘉丽·约翰逊在第92届凭《婚姻故事》提名最佳女主角、又因《乔乔的异想世界》提名最佳女配角;凯特·布兰切特在第80届凭《伊丽莎白2:黄金时代》提名最佳女主角、又因《我不在那儿》提名最佳女配角;……一个导演凭借两部作品在同一届奥斯卡获得两个最佳导演提名,印象中还是第一次见:第73届,史蒂文·索德伯格,《毒品网络》(获奖√)、《永不妥协》(提名),不过这一届个人还是更喜欢《角斗士》《卧虎藏龙》和《跳出我天地》。
太长了 不好 应该紧凑一点
不好看。也只有美国人吸个毒能吸出家庭温馨的画面,跟家庭团建似的。20年前的美国禁毒电影,放在今天也不过时。PS:为什么缉毒局准局长和毒枭的老婆结婚了。
又是多线程织大网的叙事结构,看似松散实则紧凑,道出了一个无奈的事实,描绘了一个无奈的世界;这黄蓝两色滤镜用的真风骚。
电影就是要做这些事情。
1.2000真是索德伯格的辉煌大年,这部竟与[永不妥协]同时双提奥斯卡最佳影片与导演,最终击败安叔与老雷夺得导演奖,剧本、剪辑与配乐极其强悍,本尼西奥·德尔·托罗的柏林影帝与奥斯卡男配也实至名归,还有道格拉斯与泽塔琼斯的夫妻档表演。2.多线索交叉叙事,几乎涵盖毒品交易各个环节,3条主线,每条再分出2-4组人物平行展开,最后收拢聚合再分离,杂而不乱,节奏把控精妙。3.3主线基本对应3种视觉风格,但亦有错位交融之时:蓝色滤镜中的缉毒高官&吸毒女儿,以土黄滤镜+手持摄影+明调大反差画面呈现墨西哥的警匪之战,而最复杂的美国警探-污点证人-毒枭-妻子一线则基本不用特殊色调,但多过曝。4.道格拉斯独自穿过空旷长廊的纵深长镜&飞机上众幕僚的面面相觑,无助与孤独感溢出银幕。5.既无奈受挫又孕育希望的半开放结尾,意犹未尽。(8.5/10)
毒品战争众生相。开放式结局使得影片没有形成完整故事,更像进程中一段横切截取。完全就是索德风格。不过用在drug方面并不成功,毕竟毒品引发的社会问题讨论、影像、书籍什么的都汗牛充栋众所周知。电影这样的表现手法就显得老套没有给出新趣味。PS泽塔琼斯粗壮腰身和手臂是真怀孕了么?
多线索叙事剪辑就特别关键,这部的剪辑就格外出彩。为了方便观众区分各个线索,也用色调做了区别。道格拉斯的部分都是蓝色的,墨西哥的部分都是黄色的。摄影也都是手提摄影,多给近景,突出人物表情和情感变化。每一个角色都很丰满,是一部挑不出什么毛病的电影。
滤镜+手持+反差+过曝+颗粒. 待重刷
连伯格曼都夸的片子差得了吗?
索德伯格的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实性。那个《切.格瓦拉》里面拍的就像是拿个摄像机在真人旁边一样。。揭露美国的毒品泛滥和拉丁美洲的制毒售毒猖獗。太现实。一边是DEA的最高长官到处发表义正言辞的演讲,而自己的女儿却躲在小宾馆里面吸毒。一遍是墨西哥的正义警察,而自己的上级地方的将军却包庇毒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