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介绍时,我曾以为这仅是一部悬疑戏,但正片却起初像《少女成长日记》似的青春片,并带有略为香艳的裸露,稍后却变成扑朔迷离、神秘莫测的《消失的爱人》,偏偏童话般炫丽色彩、意识流梦幻视效,让惊悚之余带着复古亲情,让变态之余带着和谐爱情,因此《暴风雪中的白鸟》既诡异又温馨,诉说着美国中产阶级的婚姻痛苦,以及两性关系的混乱造成的致命诱惑。
根据美国女作家劳拉·卡塞斯克同名小说改编的《暴风雪中的白鸟》,编导选用了女注解凯特作为故事的讲述视角,从她的嘴中我们主观地看到了一个不幸的家庭。三口子看似风平浪静的和睦表面,却隐藏各种恐怖危机:美丽的老妈和老爸结婚后,尽管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夫妻双方却从多年没有了性生活,导致老爸终日看黄书撸管度日;老妈既要干涉女儿和小男生交往,还曾试图勾引那个小男生。而母亲一夜间的神秘失踪,则牵着所有人鼻子看下去,想知道究竟出了何问题。
影片巧妙选用了伊娃·格林和谢琳·伍德蕾去扮演母女,前者扮演凯特看似清纯可人,却骨子里风骚的绿茶婊,同小鲜肉男生在家乱搞被抓,18岁勾引40多岁警察大叔,一句“Can I fuck you?”,令人面红耳赤;后者是曾凭借《戏梦巴黎》扬名国际的性感女神,虽然伊娃已没有当年那般水嫩,却拥有魔鬼般丰乳肥臀、玲珑娇躯,举手投足间还带有野性、挑逗、大胆。这种性感魅力同样迷惑了观众,让人错觉是老爸是楚楚可怜的受害者。尤其是伊娃那身翠绿色的比基尼,躺在游泳池边躺椅上时,你会觉得她或许骨子里放荡淫乱,或许曾干过某些肮脏事,或许跟人私奔离去,或许因偷情被杀,但事实恰恰相反。
其实在凯特的主观视角里,还能瞧出她曾活得很压抑很困惑,因为母亲离奇失踪得太突然,因为家中那口冰箱太神秘,因为前男友口中“父亲知道母亲的去向”,因为警察男友透露过父亲可能是凶手。而暴风雪意识流中,母亲一丝不挂躺在雪地里,形容婚姻与家庭被冰冻?形容亲情与情欲被冰冻?还有女儿对母亲的怀念与不理解?事实上,母亲阻挠女儿和男友在家乱搞,绝对为她着想,但她像一团燃烧的火焰,让你能够感到温暖的情愫;反到是端详和善的父亲,却是冷冰冰的面容,让你感到莫名的恐惧。影片后半部,其实谁都看得出父亲杀了母亲,但真相却大出意料。
身为本片编导的格雷格·阿拉基,曾凭借《神秘肌肤》斩获旧金山同性恋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由于对GAY题材热衷,选择拍摄了《暴风雪中白鸟》。而我们在赞叹《天才一族》《月升王国》《布达佩斯大饭店》导演韦斯·安德森能够娴熟驾驭华丽奇幻画面时,却没留意过《暴风雪中的白鸟》,因为同样略带唯美童话色彩的本片,摄影、美工、道具都斑斓炫丽,让人美不胜收。格雷格·阿拉基导演假如能够坚持《神秘肌肤》《暴风雪中的鸟》这样佳作,保持着红风格,其前途不可限量。回到本片,这个剧本设了很多的伏笔,例如那个神秘冰箱,导致凯特打开冰箱时,居然空无一物的情况,惊到了许多人。接着,父亲突然在楼梯上黑影与现身,则似乎在惊悚气氛中蕴藏了微弱的亲情。
靠着《分歧者》《星云里的错》在好莱坞爆红的90后谢琳·伍德蕾,本片中大胆秀了美腿和雪乳,上演了激情床戏,留下银幕首次香艳瞬间,反而期待伊娃·格林再次脱光露点的“淫迷”失望了,因为她目标是演技派,本片诠释的母亲角色,带有浓重的悲剧宿命。当一个女人买菜回家,目睹丈夫和女儿男友搞到一起,她疯狂地笑了,嘲笑这个中产阶级最后底线,还有自己婚姻的痛苦真相,故而遭到丈夫掐死。努力去维持一段不和谐婚姻,或许是多数中产家庭都在做的,而看着是受害者的父亲,反而是害人的凶手,谁曾想到呢?这是一个女孩讲述的惊奇故事,尽管残酷真相与结局有点刻意,但这个讽刺意思极强的戏剧,却让《暴风雪中的鸟》承受着生命中难以承载的重,进而发人深省。而凯特母亲尸首曝光后,从某种程度上,更像美国中产阶级的墓志铭,赤裸裸揭穿了某些虚伪的婚姻、恐怖混乱的两性情欲需求,他们酿造过太多恶果,不是吗?顾影自怜,可哀可叹!
2014年,谢琳·伍德蕾红了,影迷们铭记她为我们带来绝症爱情佳作《星云里的错》,同样也应关注更有惊喜的《暴风雪中的白鸟》,尽管它在IMDB评分不高,北美票房仅收获2万。2003年,《戏梦巴黎》让我看到性感到骨头里的伊娃·格林,却从没想到2014年《暴风雪中的白鸟》中她最后停不下来的疯狂冷笑,让我难忘一个实力派女星的精彩表演!
首先电影是有优点的,就画面的眼色搭配来说,是很过硬的。镜头中总有高光的亮色来打击眼球。伍德蕾的大胸也很迷人,打低分丧良心,不仗义。属于白嫖。说回故事,就有很多的缺点。这是美版小说改编电影的通病,就是故事节奏的转换不好,总是比原创剧本要差一口气。这个节奏可能是参考原著小说拍的节奏,但是挪到电影上就失去了电影本该有的抑扬顿挫,电影只有一个半到两个小时,所以不把握节奏是不可能拍好小说改编电影的。典型的例子就是《龙纹身女孩》,什么都很好,感官刺激也足,演员什么的都没问题。导演也是大牌,但是唯独就是差在小说节奏和电影节奏之间的转换。这里可想而知这个改编编剧的重要性。他没把握好,一切都完了。
这里倒不是说类型片的节奏就是统一标准,只是节奏一定要参考影片时间这个限制。因为节奏的松散,(女主从恋爱到母亲失踪为前半段,大学期间回乡为后半段)明显细节过多,支线剧情过多,这都是小说的节奏。本来都应该发挥功能的情节(比如女男友之间的关系转变,母亲勾引男友的意图等等)在结局的反转中都变成了无用功。爸爸和男友是GAY,这是强设定,硬转折。导致父母的前史描绘,母亲勾引男友的描绘(这里还是大篇幅描绘,属于重点)都被消解。这个结局的不合理导致整个电影60%的篇幅变成了无用功。多一块少一块无所谓。最后父亲与女儿的对峙应该是全片高潮戏,因为没有找到尸体所以错位了一下,这里是很巧妙的设计。如果只是父亲捉奸在床杀了母亲,虽然符合观众的猜想,没有惊喜,但是整体逻辑可以通顺。全片的节奏槽点也都可以变成电影小说化,符合小说节奏的理由盖过去,但是大家都是实诚人,显然导演不想这么做。结果玩脱了也很正常。
仅仅十年,来自巴黎的爱娃•格林就从《戏梦巴黎》里的“五月女孩“,一跃成为集美艳与狡黠于一身的“女神”,在出演《罪恶城市2》这种风格化类型片的同时,她也在另一类独立电影中探索着更为平民化的形象。在圣丹斯影展大获好评的《暴风雪中的白鸟》里,年仅34岁的格林成了九零后谢琳•伍德蕾的母亲,表面上这是一部满是迷茫的镜头,梦幻的配乐,对白里暗藏嘲讽和叛逆的成长电影,实际上酷爱青少年和同性题材的导演格雷格•阿拉基,这次却要讲一出暗藏悬念的惊悚剧,一个堪比于弗朗索瓦•奥宗的大反转,让人惊愕中哑然失笑。
失踪的母亲和长大的女儿,《暴风雪中的白鸟》在回忆与现实中闪回,构建出一个“非典型”的美国单亲家庭。格林与伍德蕾,她们真正的年龄差距不过11岁,后者还带着少女的婴儿肥,日渐成熟的身体上,却已能找到前者“放荡”的基因。其实在整部影片中,外表艳丽的母亲从出场到消失,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出轨过,至少在已登场人物中,她不过是姿态妩媚、暧昧罢了。导演阿拉基一直有意无意的“误导”观众,让人们第一时间以为她的“消失”是因出轨而私奔,留下一对父女相依为命。至少,在女儿凯特的内心深处,是一直期盼母亲还活着,有朝一日她会突然邂逅,给自己一个“肯定”的微笑。对于如此一个“出众”的母亲,作为女儿的凯特,内心情感上尤其复杂,导演抓住了她细微的心理变化,通过大量的独白和蒙太奇手法表现出来,构成了母女间一种奇妙的“对话”效果。敏锐的观众,能在影片里出现冰柜时,马上联想到开场时的梦境,母亲伊娃赤身裸体在雪地里的那一幕,即美艳又诡异,早已暗示了她消失的“真相”。
如果母亲没有“出走”,那这部色调明快的影片,不过是又一部从青少年视角出发的家庭剧,伴随着年轻人的叛逆,成年人的固执,挖出成长的主题。在一个拥有“完美”外表,内心却敏感而脆弱,甚至有些“歇斯底里”的母亲身边,女儿凯特的压抑感一点都不比她爸小。她被母亲像“宠物猫”一样养育,举手投足都受到母亲的影响,可如果太像母亲了,却又会招来她的嫉妒。在这样的扭曲的心理环境下,凯特更加迫切的追求性启蒙和性体验,当她不满足于隔壁男孩的恋爱时,勾引中年警官成了寻找母亲的另一种“亲身体验”。妈妈不在了,对于女儿来说固然是一种解脱,青少年作品中常见的叛逆行为,在《暴风雪》中用“性体验”再一次实践了。可是当18岁的女儿真正品尝了“性”之后,终于明白了些什么,那些被自己潜意识忽略的线索,一定要回家问问父亲,“为什么给自己一个机会?”
这个“为什么”就成了整部影片中的最大悬念,阿拉基在前80分钟都严严实实的捂着这个秘密,纵使有人猜到了第一层,也绝不会想到第二层,戏剧性被导演的癖好彻底解构了。等到谜底揭晓时,伴随着爱娃•格林满是不屑的尖笑声,空气里仿佛又多了一份对父亲的怜悯。这个孩子眼中无懈可击的好爸爸,在外辛勤工作四处逢源,在家却要忍气吞声,甘受美丽妻子的乖张和轻视。他总有一天会在反抗中爆发,这几乎成了所有文学作品里西方中产家庭的宿命,“完美家庭”终归是不存在的。没有母亲的日子更加平淡,伍德蕾的表演就像她在《青春密语》《星运里的错》那样从容、本色,她像所有的小镇孩子一样,成年后都要脱离这个封闭的环境。用这样的心态来看待这个悲剧的结局,似乎比奥宗还是多了份温暖,无论母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总是她给了凯特最“诱人”的身体,享受也罢,嘲讽也罢,最终还是要带着这个身体“探索”成人的世界。
海报很low简介也无聊可是看到女神伊娃格林就决定要看。刘海造型美美哒!可能是裂缝给我留下印象太深了吧所以一直觉得问题肯定是出在伊娃科林演的妈妈身上。
剧情安排很好啊,我真的是被导演带沟里觉得是妈妈和女儿男友搞上然后爸爸捉奸杀了妈妈,所以我一直想不通爸爸怎么没把男主杀了。真是玩玩没想到原来是爸爸和女儿男友搞上然后被妈妈捉奸在床哈哈。
感觉这片子有点意在说明应该支持同性恋,这就是一个男人掩饰自己是gay的后果啊。不仅自己不幸福,家人也全跟着遭殃。
妈妈捉奸时的笑真是让人明白一切,为什么妈妈总是蔑视爸爸,爸爸一直忍忍忍。
诶,现在大部分人都能接受同性恋了尤其是西方国家,但是能公开恋爱的还是很少很少。其实有点不懂,既然同性恋一直存在那为什么我们把异性恋定位正当的而对同性恋另眼看待呢?既然同性恋是基因决定的,100个人里肯定有1,2个是,但在最开始形成社会时却没有同性恋,所以也许同性基因是后来才有的?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说这是一种进化?
至少在中国同性还未被认可,身边也发生着这样那样让人无奈的事,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对同性异性都一视同仁吧。
还没看到电影,但是知道是关于女人的青春与衰老。姣好的容颜,妖娆的身段似乎永远属于年轻女性,她们可以不加粉黛就如此明媚逼人,似乎占有这个年龄阶段的女性本身就已经赢了,那是一生中不可复制不能重来的财富。于是在《夜访吸血鬼》中心已经成熟身体却永远停留在儿童节段的克里斯汀邓斯特才会悄悄藏起一具年轻女性的尸体,而在被发现后声嘶力竭的吼着:I want to be her. 青春于女人而言太过宝贵,年长的女性往往对年轻的女性颇多微词,甚至母亲对自己的女儿亦是如此。影片还没有看,不知道最终母女二人有没有化解矛盾。
格雷格·阿拉基的《暴风雪中的白鸟》(2014年),由酷似凯特·温丝莱特的谢琳·伍德蕾出演女主角凯特,其母一角由魅力十足的伊娃·格林饰演。所谓暴风雪中的白鸟,只是凯特梦及母亲的幻化景象,并非真的情境,无疑这是生成于她内心苦思不得其解的凛冽和黯然神伤。这并非全来源于悲痛,相反,凯特从小就对母亲有诸多怨气。
过于惊艳美丽的母亲,不甘锁于家庭无聊的日常庸扰中,但又不得不重复日复一日的琐碎生活,让她无以开解。尤其是面对她并不深爱的老公,导致夫妻生活也一直是有名无实,她烦透了这一切。而这些都被从小到大的凯特看在眼里,好像母亲从没快乐过。
当凯特长到十七岁,也就是1988年秋末冬初的一天,母亲突然不辞而别,撇下她和她爸爸。他们报警、打听和寻迹,都杳无音讯,不知所踪。这一直困扰着凯特。做为女儿,她是爱妈妈的,当然,她也有埋怨。她向女心理咨询师倾诉,回味与母亲生活的点点滴滴。她向好友贝丝和米奇诉说,她更得向男友菲尔问询。
是的,之所以问询,是因为自从菲尔进入她的生活后,母亲似乎改变好多,装扮一下艳丽、性感起来。蹊跷的是,母亲一面欢迎菲尔的到来,甚至让女儿感觉到,母亲一直有挑逗菲尔的迹象,另一方面,却常责骂凯特与他的床第激情,这让女儿好生困惑,到底哪一个妈妈才是真实的。如今,妈妈出走了。答案永无知晓。她找到警探西奥,通过肌肤相亲,希望了解更多。但寻母旅程,仍遥遥无期。
时光如梦,不觉到了1991年春天,凯特早不是那个青涩的女中学生,她已从小镇来到柏克莱大学上学,新交的男友并不如意。当她再次返回家乡,小镇的一切继续唤起她对母亲的种种回响。伤感总是如影随行。当西奥警探告诉她怀疑是她爸爸作案时,她气极跑开。当二位好友以同样的答案点头时,她迅即来到菲尔家。菲尔的盲人妈妈一如既往的有礼相待,但不见菲尔。一切似乎无从知晓,她准备明天飞回学校。她与贝丝和米奇举行告别聚会,当她要打开沉封的冰柜时,却被突然而至的父亲一顿臭骂,聚会不欢而散。
她独自在门外徘徊,等来了菲尔,他说你别再追问我,只有你爸知道你妈妈的事。这个被爸爸称为总是喝得烂醉的无用鬼,转身就开着车走了。她返回屋,却看到已烂醉的父亲倒在床上,只有空酒瓶作伴。第二天,父亲送她到机场,深情地说了声“你永远是我的宝贝女儿,我爱你!”当飞机起飞后,身后事皆化为乌有。凯特画外音响起: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父亲,他那晚喝醉后,向警方陈述了杀妻的事实。
原来所谓凯特母亲失踪的那天,从外面回来的她,走进房间,正好看到了老公与菲尔在床上发生的情事,猛地不知所措,愕然之余,惹得她大笑不止,菲尔早早逃蹿,而被激惹的老公既羞愧难当,又生恨不已,所有半生的怨恨一古脑地发泄,他紧紧掐住她的喉咙,不一会她就没气了,他这才罢手,虽然喊出“我是多么爱你”的话,但悔之已晚。他抱起她放进冰柜,锁住后,一直就放在里面,久而久之,一俟打开,即成腐水。
影片从一位女作家小说改编而来,有着小说某种悠然及贯通气脉的特质,前后呼应。虽结局不堪,恰与凯特的梦境相似。结果也许是重要的。而对我来说,耐人寻味的是,凯特从头到尾不懈地探询生母出走消失的旅程,何其幽秘、细腻而怆然。
从惊艳的母亲看到自己,从自己的不谙世事又看到父母的生活,让人不禁慨叹。究竟什么才幸福的。诸多看起来让人羡慕的生活,如雪中白鸟,看起来很美好,其实只是幻影或者枯枝朽木而已,假象永远充斥着我们的真实生活。我们亦步亦趋,不明其里,却心有不甘。从此意义上讲,这是一部值得深思和开胃的电影。
2014、10、30
看过几部谢琳.伍德蕾的电影,故事的讲述方式基本一致,她做绝对主角,她一本正经做旁白,她来脱衣服,不同的男人来分享她的肉体。顾影自怜,可哀可叹。片子稀烂,神经兮兮。
总结下来就是一家三口与邻居男孩不可描述的关系,伊娃格林真的自带神经质气息~~
纯为EvaGreen看的,女神依然很美丽不过镜头实在不多。倒是91年的女主角豪迈的一露再露还挺意外的。故事方面实在没什么好讲的,字幕时轴和翻译都有点问题看得有点出戏,最后的反转太刻意了没必要。
剧情是真的简单了一点,谢琳和伊娃格林颜值撑起整部影片
哈哈,真是一场好戏啊,全家都是小婊砸,本人的年度十佳。格林的出色就不说了,反正有她,主角的戏份肯定抢走大半,好在谢琳·伍德蕾演了也是个小婊砸,18岁勾引40多岁警察大叔,一句“Can I fuck you?”不比格林差,大爱这个本子啊。。。
家庭主妇的消失。暴风雪中的白色身躯,牵强的隐喻,糟糕的剧情。结尾太弱,之前没有任何征兆。唯伊娃格林,出色一如既往。
没那么差啊。除了结尾确实太过狗血。梦中情景的部分有时会让人笑场之外。其他部分还凑合。伍德蕾老师演技表现还是很不错的。电影有探讨空间,人际关系杀人,日常的压抑等等。可以看看。
还是第一次看谢琳伍德蕾如此青春的样子,有种说不出的美,在这里面风头盖过了伊娃。整个片子的情绪都蛮好,结局有点崩,不是反转悬疑片愣往上凑很没意思。
这剧情真是蠢爆了,人物的塑造、诠释也是够糟糕的,谢琳·伍德蕾演戏真烂,伊娃·格林也是被拍得够丑的。警察的智商是负数吧,剪辑糟透了,最讨厌这种没有现实逻辑的常规剧情片。
伊娃啊伊娃!!
让人想起《可爱的骨头》呢,伊娃格林片尾的大笑值一颗星。
母女情深,悬念一直到最后,但结局还要来故意gay那么一下反转剧情,感觉实在刻意啊
这角色找谁演不是一样,偏要找伊娃,浪费演员
这种悲剧的家庭主妇值得被更严肃地对待啊,而不是将她们的生活呈现成现在这样裹挟着哀伤气质的文艺小调,结尾的解密还那么丧尸。
迷幻复古的配乐不错,拍得比较流水账。可惜了表妹的两点全露。
女神只是来打酱油的,看完电影后又再次坚定了结婚要慎重,千万别凑合的思想,否则不是精神死就是肉体死,精神死完肉体死最后落得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最后几分钟的反转
三观尽毁!!此片应该叫《爸妈都想上了我的男朋友》!!!!男主是帅!!!最后结局反转的也是特么醉了!!!!
5.8 影片的剪辑非常糟糕,从思路和手法上都有问题,首先场与场之间的情绪断裂的很厉害,导致戏剧张力无从积累,其次几场本该很出彩的超现实戏份都因出现时机不对跟情绪和张力丝毫对不上。影片的摄影很好,大量留空构图展现女主心理,超现实镜头拍得张力十足。影片中母亲与女儿两个角色都属于miscast
倒是一直没发现这姑娘好看了许多 Eva再无鬼马空灵的角色呈现 最后一分钟翻转 觉得很可笑 这个导演上一部电影简直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