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三哥爱国主义电影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啊!
多的剧透先不说,三哥作为英国人的二鬼子怎么着当时也代表了当时帝国主义最强的武备了吧,不明白为啥自己用着单发步枪还不如白帽子土著的李恩菲尔德步枪?一群白帽子比群鸡都不如,任人宰杀啊,攻打堡垒还拿枪托砸门?堆尸成塔?这个脑回路都不是清奇的问题了,简直就是智障啊!大胡子哥从火里拔刀也不怕烫手不说,一刀捅死三啊?我去,就这个战斗力早就应该脱离英国统治快一百年了吧?你给敌人喂水,我可以理解你的宗教信仰如此,但是人家白帽子根本不领情啊!哈哈哈哈哈!做饭小哥就是让大胡子给坑死的,英国人做锁头乌龟看着你死不说,到最后还来了个听说人家给你默哀?你拍个表扬自己当儿子的电影都不能问问爹当时确定默哀了吗?写的这么乱就是让丫给气的差点吐血,狙击步枪都是三哥发明的?白帽子的冷枪手一看不是个恋童癖就是个太监,作死的阿訇用生命掩饰了不作不死!再就是三哥在电影里对阿富汗部族的演绎就不怕穆斯林造反吗?全都是一群贼啊!算了,不气了,全片最让人称道的就是胡子哥的胡子确实不错哦!标准的美髯公啊!
真不明白这部电影有什么可歌颂的,在英国统治印度的时候,印度教和穆斯林联手合伙抵抗,只有锡克人和英国合作到处打击印度反英势力,英国入侵阿富汗,被阿富汗人民赶走,锡克人甘心为英国当打手打了一仗还好意思拍电影拿出来说,片中吹嘘自己当二鬼子的光荣,还贬低阿富汗爱国者。在中国的英租界里的印度兵全是包头的锡克人,导致我们误以为印度人都是戴那个头巾呢。至于这场真实事件,虽然没有任何图片影视资料,但是可以参考中国清军和英军的战争就能猜测出,真实历史是锡克兵拿着英国的精良装备,枪支弹药,利用坚固的城堡,阻击武器落后,举着榔头木杆的阿富汗兵(可能阿富汗兵连枪都没有)打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如果事实上阿富汗军有片中描写的所携带武器那么先进,早就一两个小时破城了。看的都不符合战争逻辑,一点不真实,算是YY之作吧。
2星,原本故事题材不错, 但是拍的实在是太神了,堪比抗日神剧还要更神, 再加上印度人的一些嘻嘻哈哈的幽默。 让这部本该很惨烈血腥的故事片,蒙上了一层娱乐的阴影。 再加上影片的时长太长,故事又狠简单,将近2个半小时,看到最后已经不觉得壮烈了,而是希望着结束吧,别再折腾男主角了,怎么打也死不了,太累了。
近十几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让印度的民族主义情绪日渐高涨,尤其是激进的宗教民族主义者莫迪成为印度总理后,这种情绪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影坛也迅速出现了一大批迎合之作,如抗中神剧《第三次世界大战》、《炸星记》、《帕尔坦》,又如抗英神剧《印度暴徒》、《章西女王》,再到最近引发印度全民激情的抗巴神剧《乌里:外科手术式打击》,印度人在电影里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并带着一种愤恨,沉迷于所向披靡的强大民族梦中无法自拔。
最近,他们又在新片《凯萨里》中找到了新的仇恨对象——阿富汗。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发生于1897年9月12日的萨拉加希战役,当时印度处于英殖民期,曾占领过印度西北部的阿富汗人一直虎视眈眈,想要重新卷土而来,期间就爆发了这场著名的战役,英属印度军队第36锡克族的21名士兵对阵10000名入侵的阿富汗人,由于英军迟迟没有支援,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简言之,这是一场本土人替压榨自己的殖民者去抗击入侵者的战争,是不是听着很尴尬?
随后,这种尴尬一直贯穿始末。
一开篇,男主角伊沙尔·辛格就用打比喻的方式解说着各方的角色。英国人是丈夫、阿富汗人是妻子、帕坦人(一个跨境民族,位于阿富汗南部和现巴基斯坦西部,也就是英属印度与阿富汗边境两边都有这个民族)是地方法官,阿富汗统治者一直在煽动帕坦人反抗英国,试图重新夺回印度,而印度当地的锡克人则是婚礼宾客,只能跟着他们的节奏跳舞。
作为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印度人却只能听命于别人,这是多么憋屈的事,但是在这场影片歌颂的战役中,他们却不能敌视殖民者,某种程度上还在维护殖民者的利益。也许,印度人自己也察觉这个故事的内核实在是缺乏自尊,因此采用了这种戏谑的方式解释局势,以期化解尴尬,但效果并不好。
随后,影片安排了一场边境冲突,伊沙尔违抗英国上级军官的指令,上阵一顿砍杀,救下了差点被帕坦人处决的女人。这段戏码看似是在塑造伊沙尔的个人英雄形象,强调了他的实战能力和高尚品格,其实更深层是展现了他的自尊——这是一个敢于违背英国人意愿的锡克人。
然而,偌大的国土都被侵占了,这样一次小小的违抗命令,到底能挽回多少尊严?还是尴尬!
违抗命令的伊沙尔很快受到了处罚,被派去驻守萨拉加希——一个类似通讯站的小堡垒,临行前他还被自己的上级狠狠羞辱了一番,大意就是印度人不行,才做了英国人的奴隶,谁让你们一有危险拔腿就跑之云云。
这段对话也成了整个影片的题眼,因为伊沙尔后来会带领21人小队,奋力抵抗阿富汗的帕坦人,就是想证明,锡克人不是胆小鬼。
这样的情绪铺垫看似是在努力摆脱替英殖民者维护利益的嫌疑,但实则是越发的贬低了自己,印度需要用生命向英国人证明自己勇敢?典型的奴才思维啊!
太尴尬了!
影片的后半段可谓是全程高能,想想看吧!21人对阵10000人,实力如此悬殊的战役,必然是非常惨烈的,印度人也充分发挥了他们擅长的开挂技能,展现了很多令人不思议的画面,21人如同战斗机器般强悍,伊沙尔更是在重重包围下,还能大杀四方。
当然,作为神剧,这么拍也没什么问题,但关键是面对这样的壮观场面,我却毫无热情与激动,因为我看不到值得付出生命去守卫的东西,也理解不了这样的牺牲到底要宣扬什么?甚至,还有一丝屈辱的感觉。
影片上映后,票房非常好,上映的首周末就斩获了10亿+卢比,IMdb上也拿到了7.7的好成绩,看来印度本土对这部片子是比较认同的,但对外人来说,这是一个很难懂的故事,我完全不明白这场战役中,印度人到底获得了什么荣誉感?
抗X神剧一般都是拍来爽的,而印度这部《凯萨里》却是画面爽,情绪尴尬,可以说是非常失败,我能理解印度民众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但在这样的战役中去寻找民族自豪感,也太勉强了吧!
当然,最令人尴尬的是,民族主义情绪大多是用来团结国民的,但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的却是割裂。伊沙尔时常强调自己是锡克人,而非印度人,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印度建国后,锡克人的独立运动,而在与阿富汗帕坦人较量的过程中,伊沙尔为英属印度境内的帕坦人修清真寺,又似乎是为了避免让大家认为这是一场异教徒间的战争,由于太刻意,反而让人觉得心虚。
这种看似宣扬团结,但实则割裂的观感,也恰恰映射到了印度当下的现状。
号称宗教民族主义者的莫迪上台时,就被时代杂志称为“印度首席分裂者”,在宣扬民族自豪感强调团结统一的同时,却又不断地用激进的宗教政策,撩拨原本就已经非常紧张的宗教关系,频频制造内部矛盾,真不知他到底是爱国还是爱教或者爱的只是总理宝座。
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赢得了最近的大选,得票率还很高,可见大部分民众很能接受这套自相矛盾的政治策略,那么《凯萨里》能卖座也不稀奇了。
作为一个外人,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抗X神剧要少拍,意淫不能强国,仇恨也绝不是正道。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但是他早就死了........
“为其所应为,
这样的人才是勇敢的。”
(列夫.托尔斯泰)
这部影评,其实本来R君是期望等管虎的《八佰》上映之后统一写的。但是没有想到《八佰》竟然撤了档,而且至今没有确定后续上映时间。
世上的很多事情大抵都是简单明快反而效果好,越是搞的复杂,自以为想的很全面,很伟大反而越不能做成。但是偏偏还是有人喜欢做很多贻笑大方的事情,当然可能这也是他们认知的自我人生价值体现的一部分......
以寡敌众,最终全军壮烈的故事在历史上实在很多。而这些实例,又的确非常符合所有正面的价值观,比如责任感、勇气、智慧和爱国主义,所以理所当然的会被文艺作品青睐,所以好莱坞有《斯巴达300壮士》、《阿拉莫战役》,《天国王朝》,韩国有《黄山伐》、《安市城》,英国有《祖鲁战争》,而这一次,宝莱坞的《凯萨里》(Kesari)也是一部典型的讲述孤军死战的故事,而且,这也是一部完全基于历史真实的作品。
除了电影本身无论在娱乐性,还是战争场面表现都相当不俗(豆瓣目前7.5分),这也是R君自己看过的第一部彻底以“锡克教”群体为主角的电影作品。(没错,就是那个很多人有印象,但是始终不了解的,头上一直包着一块黄色大头巾的民族)。并且战争的双方,是英属印度和阿富汗的部落,也是极少会在我们的历史知识中涉及的部分。
有时候我们真该感谢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才能让今天我们能有机会接触到那么多更全面的世界,也才能让我们更能清晰的看到,在这个世界上应该秉持着怎样的价值观。
失去开放心态的人,当然不会体会到世界的那些美好。
这是一场英属印度和阿富汗的部落之间的战役。
从1600年开始,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逐步进入印度,控制并且殖民。在经历了1857年的印度大规模起义之后,东印度公司退出了历史舞台。1876年,英国女皇正式加冕成为“印度女皇”,开启了“英属印度”全面殖民时代。
(这一段历史,在R君对阿米尔汗的电影《印度暴徒》的影评中有过详细的描述:因为这部电影,阿米尔汗向观众道了歉)
其实当时世界的霸权主义当然不止只有英国一家,在遥远的北方,还有当时的俄罗斯一样对亚洲虎视眈眈。也正是因为英国殖民了印度,并且把势力往北方逐步推移到了帕米尔高原,这就让本来毫不接壤的2个大国的地缘冲突变成了现实。
如果有机会可以看到1895年的地球版图,你会发现在横躺在塔吉克斯坦和克什米尔地区俄国和英国的力量中间的,正是阿富汗的一条狭长的地带,也被称为瓦罕走廊。
直接的地缘冲突当然对任何一方都是希望避免的,需要建立缓冲区,而英国人尤擅此道,所以在1893年9月,在英国的威逼下,阿富汗签订了一个杜兰协定,划定饿了阿富汗和英属印度的边界,就是著名“杜兰线”。因为这个协定,阿富汗被迫放弃了斯瓦特、巴贾尔和奇特拉尔,让几百万什图人被划入印度一侧。一个民族就此被分割开,形成了民族冲突,造成争议多年的“普什图尼斯坦”问题。(后来印度与巴基斯坦的“麦克马洪线”也是如出一辙。)
因为这条“杜兰线”并不符合阿富汗王国的利益,所以在阿富汗的煽动下,边界地区多次爆发各种部落对英国统治的抗击。在1897年爆发了什图人反抗英国的一场大起义,英国军队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把起义压制下去,还为此在阿富汗边境驻军达到4万人,以维持当地局势稳定。
1897年9月12日,著名的萨拉加希战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战场就是在英属阿富汗西北边界的3个哨所,而其中真正参战的,是殖民地的“第36 锡克兵团”(The 36th Sikhs) 中的21名战士,他们面对了整整1万名阿富汗帕坦部落的战士攻击。在上尉哈维达.伊萨尔.辛格(Havvildar Ishar Singh)的带领下,21个锡克战士奋勇抗击,至死不退,他们杀死了大概几百名帕坦部落的反叛军,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这场战役也是印度军队最引以为傲的历史成就之一,据称当时消息传到英国国会时,国会议员们全体起立做了致敬礼。而至今在萨拉加希当地,还立着这个战役的纪念碑,上面刻着这21位勇士的名字。
很多时候,脱离当初的历史现实来探讨这些战争的正义与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无论是任何一方,都是为了各自立场上的信仰、使命和责任感而战,所留给我们后世的,就是那些简单、勇敢而无畏的精神以及在生死关头的那些兄弟情谊。所以,不论是死守温泉关的斯巴达人也好,还是在耶路撒冷抵抗萨拉丁的十字军,或是在阿拉莫坚守的美国人,在睢阳拖着叛军整整10个月的唐军张巡部,只要他们的事迹代表着这样的人文精神,就始终是我们钦佩和颂扬的历史伟绩。
至少,就这一点而言,本片还是演绎的相当出色。无论是上半部分相当诙谐的军营生活,还是下半部分激烈的生死搏杀,即便在一些情节的处理上显得略有做作煽情(比如战士们特别去帮当地的民众修了一座学校),但并不妨碍整体电影的流畅和主题的展现。
有趣的是,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在印度电影中男主角对女主角显得那么顺从了。哪怕是那么强悍的上尉,在心爱的女人面前,似乎也只有柔情似水的份。看来,上帝给人类安排的基因就是一物降一物,无关乎种族啊.......哈哈哈。
在最近相当红火的《长安十二时辰》中,作为主角的张小敬的命运,确是牵动了所有读者的心。这样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却是出自一个死囚的身份,并且始终在这些更高官阶,甚至同僚面前,是一个信任度不高的形象。而这些所有的怀疑,几乎都出自同一个来源:他做事的动机。
的确,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动机和缘由。但是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清楚的知道自己人生真正的需要和目标,或者说,只有极少数人,是能对自己想要的目标有个清楚的认识并且付诸行动,而大多数人,其实只是被环境所推动着被动的在度过自己的人生。(当然,不排除某些自以为是,实则愚蠢至极的人也以为自己掌握了人生真谛)
所以大多数组织和团队的实际情况是:团队只相信他们的leader(领导人),并且几乎100%服从于领导人的意志和指向,以领导人的价值观为准绳和指南。
所以,大多数成功的团队具有的特质是高度的执行力和近乎宗教信仰般的精神纽带。这也是为什么太多聪明人聚在一起的团队却往往创造不出结果,因为他们过于聪明,只相信个体自我,对自我利益的保护和追求凌驾在团队之上,常常不是无法“共患难”或者就是不能“共富贵”。
但是无论如何,解决“为何而战”的问题,尤其是针对领导者的“为何而战”的问题才是一只团队战斗力的核心和源泉。
《凯萨里》也是一样。
应该说,电影对哈维达上尉的人物刻画还是非常成功的。实际上,类似成功的电影都会以一个真正主角的个性为核心来展开故事,让悲壮的战争作为渲染的背景。(比如《斯巴达300》中的国王列奥尼达斯,而《300壮士2》用了一样的电影风格,同样背靠着史诗般的萨拉米斯海战背景,但就因为主角缺少人格魅力,就只能沦为一个普通商业电影而不是经典之作)。
人格魅力,无论在哪个行业,哪种形式从来都是核心。
21人对10000敌军,任何智商还算正常的人都知道结果意味着什么。但是因为哈维尔不退缩,所以36锡克兵团也不退缩。
而R君最喜欢的,是哈维尔的动力。作为殖民地的当地兵团,他们并不受到英军的待见。哪怕在一个战壕中浴血死战,在殖民者的眼中,他们是不可信赖的,贪生怕死,受人鄙视的种族。所以哈维尔明知道自己回不去,也明知道自己的妻子是怎样的期望,但在这样的关头,他选择了坚守到最后一刻。他要让世人见到,一个真正的锡克战士和他头上头巾代表的意义。(与此对应的,正是另外一部精彩印度作品《孟买酒店》中类似的情节,锡克教徒的酒店侍者在危难关头,用自己的头巾为受伤的顾客做了包扎)
谁说意识形态才是最高形式的动力?许多英雄的事迹和奇迹,只是为了让世人表明他们的责任感和态度,为了身边的人,为了他们所相信的价值观。与其什么都都要上到一定层次,有时候真不如还好好相信一下人性本身。
所以《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说的一段话才比任何豪言誓语都更令人动情:
“我在长安城当了九年的不良帅,每天打交道的,都是这样的百姓,每天听到和看到的,都是这样的生活。对达官贵人来说,这些人根本微不足道,这些事情更是习以为常,但对我来说,这才是鲜活的、没有被怪物所吞噬的长安城。在他们的身边,我才感觉自己活着。为了让这些微不足道的人过着习以为常的生活,我会尽己所能。我想要保护的,是这样的长安。”
有时候,你真的不需要这些普通人给你留下多好的赞颂,只要看着他们快乐的生活,便以足够。正如钢铁侠在《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的结尾台词:
“Everybody wants a happy ending, right?
But it doesn't always roll that way.
Maybe this time,
I am hopingif you playthis back,
It'sin celebration.
I hope families are reunited. I hope we get it back.
And something likea normal version ofthe planet has been restored.
God, what aworld, universe. Now.”
“每个人都希望一个快乐的结局,
但是没人能保证事事如愿。
但是也许这一次,我希望我们回顾这一切的时候,
我们会欢欣雀跃。
我希望一切团圆,希望每个事情都回到正轨,希望这个星球可以重归美好。
这才是我们现在的美好世界,或者,整个宇宙。”
张小敬是这样想的,列奥尼达斯是这样想的,哈维尔是这样想的,贝里昂是这样想的,美国队长是这样想的,张巡一定也一样是这样想的......
每个民族,每一个阶层,每一段历史,都有他们的辉煌,也有他们的黑暗。但是贯穿始终,能为人传世歌颂的,永远都是这样的人物和精神。
因为他们为我们而战,所以我们不会忘记他们;因为他们真实,所以我们才爱这样属于我们的英雄。
Yes, Part of the journey is the end. 但是有的人死了,他会一直活着;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R君,2019年8月11日,于上海,台风“利奇马”再次被结界挡出之后。
R电影
兵无常势,水无定形
近期印度电影影评:
91届奥斯卡专题影评:
90届奥斯卡专题影评:
太假太假,第一轮就稳稳攻下。找五十人压制射击,二十人敢死队带土雷炸开木门。二十分钟屠城结束。。。。。。太假太假,第一轮就稳稳攻下。找五十人压制射击,二十人敢死队带土雷炸开木门。二十分钟屠城结束。。。。。。太假太假,第一轮就稳稳攻下。找五十人压制射击,二十人敢死队带土雷炸开木门。二十分钟屠城结束。。。。。。
2.5,中评是基于把大量拖拉没意义的戏份快进看后给的
7分 最后男主角以一当千,过于开挂!
对比斯巴达500壮士 太惨烈 太英勇
虽然好多用力过猛,但是人家21+1个确实够牛的
主角单兵战斗力太强了
印度的抗日神剧,本来一段真实的历史,让过于丰富的想象,过于激情的表演,而变得虚假了。
印度电影看不下去,总觉得不严肃
这部电影虽然就成片质量来看差不多也就三星四星之间,但豆瓣评分属于明显是脑花稀少英语又差的民族主义蠢货们又癫痫发作强行拉低的结果。因为这片子所讲的事,虽然看上去无比像印度神剧,但的确是真实历史。具体来说,世界军事历史上数量比最为夸张的绝地死守是印度人创造的奇迹:21对10000+,武器不如对手,依托堡垒,战斗时间8-9小时,战损比10-20,全员战死。只要还没到全人类和平那一天,这种事情放在任何国家任何民族都属于值得收获历史最高光的时刻,居然我是今天才知道,本身就是件无比诡异的事情。
拍的太烂了。
阿三战争片也呢么搞笑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虽然有歌舞但还挺紧凑的。长达近一个小时的战争场面还不错。即使没有子弹了,哪怕是用刀用棒就算是肉搏也要战斗到底。战争最考验人性了,男主看到敌人是孩子没有杀他,最后却被他补刀了。21VS10000,牛逼的。堪称历史上最伟大的背水一战。阿克谢·库玛尔太有魅力了吧。
印式主旋律抗绿抗英抗宇宙神剧,煽情做得不错。色调偏黄绿,看着发慌。战争场面详略得当,还设了个狙击手做小boss。主题歌赞,苍凉悠远,耐听。
36锡克团大战领俄国卢布的阿富汗匪帮(战斗民族)。
有人说是印度的赛德克巴莱。如果剧情类比一下,就是赛德克族男主因为违抗日本人命令被流放至日美前线送死拒绝提供后援并说赛德克人都是懦夫。男主和其他二十个赛德克族人在有机会逃走的情况下为了洗刷懦夫之名和一万美军正面硬刚至全体阵亡。若干年后台湾人民奉他们为民族英雄并在电影院集体痛哭……看别国的民族主义真是冷静的很……
就是太拖沓了,没事唱一段太出戏了
想像河流一样自由流淌…… 战斗只会摧毁敌人 善良才会摧毁敌意本身……挺好的电影
神剧,牛
印度赵子龙。守城的视死如归,攻城的何尝不是视死如归。为何而战?什么是正义战争,什么是非正义战争?
爱国主义电影, 电影浪漫但又真实的表现了19世纪的战斗,英雄的献身也是在激励当下印度人的勇气和爱国情怀(结合当前的印巴关系);另外,影片中锡克族战士都佩戴了环刃(Chakram),可惜咩有太多的这个兵器的使用场景;
开头拍成了印度战狼。后面关于印度当地受英殖民者和宗教派系冲突还行。怪不得说是大英帝国统一了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