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izard(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note/720868537/
《恐怖大妈》大概是我今年看过最励志也最写实的惊悚恐怖片,当然写实的部份并非其荒腔走板,带点随性又过于简单的犯罪手法,而是对于边缘族群的心理描写,我们或许会为之好奇,多年以后,这些边缘人跑去哪了?当作为校园风暴中心的主流小圈圈随着时间烟消云散,对于为其所摇荡不止的校园边缘人而言,那究竟意味着什么?
不得不说导演泰德•泰勒(Tate Taylor)对于边缘人心态的描写恰到好处,电影对于反派大妈苏安的呈现相当多面,使得这个角色注定比起作为主角的高中生们更像主角,这首先是基于丑角色的前提而成立的,一个肥胖(如果本片是另一个具性吸引力的美魔女大妈可能就是另一个故事了)、迟缓、友善却不愚笨的大妈出现在这群青春无敌的高中生前,有别于无情拒绝并且斥责他们的其他大人,她替他们买酒,同时邀请他们来自己住处开趴,并逐渐展现其不为人知的阴暗面,以《姊妹》成名的奥塔薇亚•史班森(Octavia Spencer)表现出了这个角色的多元面向,使得其具有令人不安的魅力,在作恶多端的同时,也令人同情,就这点上我很欣赏预告与实际剧情的一致,大妈在电影中就如在预告中一样存在感强烈,《恐怖大妈》不玩市面上已经过于氾滥的多次逆转,不依赖作为卖点的怪奇结局,反倒是着力于对于反派角色为主,并以主角群为辅,情理之内也意料之内的结局,呼应了赫拉克利图斯的名言:「性格决定命运」,电影初期在苏安与高中生们巧遇后回去后,给了苏安相当多的镜头,呈现她借由各种社群软体,比如FB、IG、LINE对年轻人们进行窥视,同时也让她循线找到这些年轻人的个资,原来其中几位的父母就有当年罢凌自己的高中小圈圈成员,因此悬疑就在于大妈的复仇会如何进行,又或者,时过境迁,她对于这些年轻人有更好的处置方式?比如喝喝酒,聊聊天?无论在工作还是在派对上,又或者在监视年轻人的过程中,苏安的眼睛总是摸不透的黑,她不是个活在当下的人,而是活在回忆的人。
而与之相比,电影从一开始就借由对于弱势族群的对待的差异呈现出当下时空背景与大妈年轻时的校园差异,从女主角玛姬在学校帮助一名残障同学,以及转入学校后没有受到罢凌,还有他们的成员内有黑人,我们就可以看到,比起当年一群白人同学罢凌年轻的黑大妈那时的校园场景,早就时过境迁,校园的组成情况以及对于弱势的态度都非当年那么单纯以及恶劣,而以大妈的观点交错,而非只以高中生们的观点来看大妈,我们逐渐了解这种基于身分而产生的不对等,高中生们拥有大妈年轻时渴望的一切,关于友情、爱情、冒险还有许多建立在不成熟的年龄与心智才有可能发生的美妙体验,还有犯错的本钱,比如年轻以及美貌,因为年轻所以理所当然的无知,因为美貌所以值得被原谅,反过来说大妈对于他们而言则总是一个很单纯的提供场地与啤酒的对象,剥去了这些外在诱因,她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无法吸引,于是当大妈对着镜子梳装打扮,或者为了派对准备各种造型,我们看到她是如何努力的要融入这些人之中,努力的将这些年轻人的美好特质沾染到自己身上,而在灯光与美酒的渲染之下,年轻人似乎也都接受了她,接受这名异常活泼,对人和善的阿姨,然而灯光一关,美酒一停,一切美好仍然离她而去,她又再度孤单一人,一切终究是假象,经不起时间考验。
有种本质性的东西阻碍了她的追求。
与女主玛姬及其朋友活力四射,魅力连发相对的是不会被人用性目光凝视的苏安,电影细节的捕捉了苏安被玛姬朋友中其中一个男孩称为「大妈」的表情,那是有些不情愿却又不得不接受的难堪,而身为边缘人多年的苏安早就学会了自嘲的幽默感,于是不只肤色黑,心眼黑,她同时还善于黑色幽默,关于如何讽刺、否定、同时嘲笑这已成的残缺现实,就像许多活过来却没有走出去的被罢凌者一样,她在现实以及自己的心理利用了这些残缺建构了比那些人生胜利组还持久的建筑,她建构了一个诱引年轻人踏入的补兽夹,比如她那不能离开地下室的房子以及不能窥探的精神状态,利用这种非性魅力的开放来替代性魅力诱引这些脑子里都是性的年轻人,她理解边缘人的生存守则,关于装傻、装笨、自嘲、自贬、示弱等等关于残缺的自我揭露以及作为娱乐的暴露,同时适时迅速的划伤那些以为自己人畜无害的无知者以示警戒。
如果边缘人不以自己之丑为丑,而是以其为美的话,边缘人就不会是边缘人,而是能有自己世界的主人,然而苏安看的太清楚,以致于即便她表面上邀请大量的年轻人来自己家,试图成为年轻人的一部分,正如她的地下室开放给年轻人一样,但她打从心里瞧不起与年轻人青春远离的自己,以及自己所生下的孩子,所以她将孩子囚禁,这是她试图汲取青春力量,却必然会成就悲剧的原因,她看的太清楚,她知道自己的魅力不足,当俊男美女们毫无代价的接受着他人的供奉,并在心满意足时将他人的奉献随意堆弃一旁,这是一种令人无所怨尤而且自愿牺牲的控制力,然而她没办法,而且是永远没有办法,于是她只能用自己因岁月积累的年龄与金钱买酒(而这些都是俊男美女们终将随意取得的)、改装地下室、甚至从工作兽医诊所偷走镇静剂,甚至不惜杀人,就为了摹仿这种俊男美女们令人难以抗拒的魅力,她的自我否定是基于一个肤浅的理由,即自己的长相,然而这样肤浅的理由却是充足的理由,因为长相彷彿一条鸿沟,让自己心仪的男孩无法把自己当一回事。
可能是为了凸显长相对于边缘人的决定性有多么强烈,电影特地安排了一个因为父亲是牧师,所以出席派对总在睡觉而无法一起饮酒作乐的丑女孩,这种希望参与之中又因为某些因素只能被排除在外的处境以这种具体的方式被呈现出来,当派对上的男女接吻、狂欢、各种肢体激烈碰撞时,丑女孩被困在厕所外只能漫长的等待同学们交媾结束,而当进行到关键的逃生戏码演出时,丑女孩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第一个想逃跑反而先死在大妈手中的牺牲品,丑人不会特别怜悯丑人,正如弱势不会特别怜悯弱势一样,因为世界有边缘也有中心,而在中心者不会意识到自己在中心,他们拥有当下,他们也早已习惯他们世界的明亮,故没有发现他们的世界是明亮的,只有边缘者时时刻刻意识到自己是边缘的,而世界是随着中心者们的一举一动亦明亦暗,但正因亮度不断变更,而他们不断着追求着光亮,那些中心者的轮廓在他们的回忆中反而记得最清楚,于是电影来到在当下的年轻高中生们以及活在过去大妈的视角外,另一群人,那些过去的校园中心人物,此刻却被浸泡在年老色衰中,过着不怎样的生活,他们或者不耐烦的接受着口交,或者不舒爽的被拒绝口交,又或者是穿着暴露制服在餐厅工作,或者是担任警察进行日复一日的巡逻工作,抓捕着如他们过去一般狂野的年轻人,端详大人们疲倦的脸孔,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赫然发现,校园之外不过是更大的校园,极少数的人变得更加的接近中心,成为他人仰望与疯狂的对象,同时接受着更巨量的自愿献祭,而大多数的人则在这过于宽广的世界里成为昔日自己践踏与唾弃的边缘人,只能从指责自己子女的狂野放荡里,偷偷回忆年少的狂野放荡,又或者在与昔日老同学聊天忆起那个不包含边缘人的明亮图景。
而这些风景都尽收苏安的眼里,或许正如结局所昭示的,一切从来都与复仇无关,也从来都与岁月无关,而只关于我们对自己世界的光源有多疯狂,苏安的疯狂建构了她自己的世界也遮掩了她的不堪,但这样的世界从一开始注定空虚,她始终等待光源入袋,因为自认了自己在这过于宽广的世界里扮演的角色的不重要性,她终究无法成为年轻人们的「Ma」,无法成为包容且吸纳他们热情的大房子,而只是变形且风化,只等待特定男主人掏出钥匙入住的小房间。
影评第412话《马大姐》——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影片《马大姐》于5月31日在美首映。
变态是一种百分百的奢侈品。
食不果腹地区的人民每天为了生计都还在疲于奔命,
真的没有闲情逸致去变态。
而美国却是一个盛产变态的国家。
变态马大姐的形成是和其孤僻的性格和中学时代被同学们嘲笑和排挤的经历所分不开的。
马大姐也曾暗恋班级里最帅的男同学。
马大姐被同学们骗去小黑屋给帅哥口交,并受到同学们的集体嘲笑,
是其发展成为变态的人生重要转折点。
马大姐不变则矣,一变惊人。
从烫小帅哥肚皮,到缝合漂亮女生的整个一张嘴,
到和当年暗恋对象的儿子激吻之后再补上一刀,再到想要吊死女主,
马大姐的变态还体现在她想和自己的“艺术作品们”合个影。
其实,马大姐一个凄惨的老大姐,也有她值得被同情的一面。
在片尾,马大姐和昔日的暗恋对象的尸体来了一个生死恋。
本片有从恐怖片转成爱情片之嫌。
教授惊叹于马大姐的全能,从BDSM到恋尸,马大姐的口味的确是重。
导演塔特·泰勒善于捕捉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本片与泰勒执导的《列车上的女孩》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
两部影片都有运用穿插运用闪回的方式,向观众揭开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但相比之下,本片在情节编排上显得略有一些苍白无力。
毕竟,《列车上的女孩》的原著来自宝拉·霍金斯的同名最畅销小说。
两部影片相比,都有惊悚的部分。
《马大姐》偏向恐怖多一些,而《列车上的女孩》偏向悬疑多一些。
塔特·泰勒并不是一位高产的导演。
两部影片都值得二刷。但相比之下,教授更推荐《列车上的女孩》。
祝大家周末愉快。
预告剪得很惊艳,也同样叙述了故事的大致走向,这就意味着看的时候不会赞叹于故事情节,但前中期那段极长的铺垫依然是引人入胜的。演员演技在线,前期细节和铺垫很多,后期有一段时间很解气。
不要说什么引导青少年向善,或者各种回忆杀导致ma究极变态的人性善恶,这部片都没有做到很好。这部片只是爱好者享受一个彻头彻尾的变态大妈而已(这种一般很慈祥,土里土气的大妈居然是个变态!看的时候就有极大的冲击力)。大妈的跟踪,发短信,虐待,以及最后的残杀,跟开party一样自然,这就富有冲击力。
为了使小成本不仅仅是小成本,剧组也是增加了回忆杀环节。然而这个回忆杀没做得太好,它没有说服力去让ma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变态,没有力量去证明ma只是为了复仇。最好的解释就是ma本身就有变态心理(不然无法解释为什么要杀死兽医,以及❤️尸),总的来说,ma跟踪,骚扰,虐待,残杀,❤️尸,就是这样一个形象,仅此而已。或许剧组想要给这部片多一些内容,但确实,可能是经费不够,底子不够,内容不够。
三星恐怖片。就为看个反常的变态大妈,还是推荐一看,当放松心理,缓解压力。还有,片是这样拍,三观一定要正,解压足矣。
《恐怖大媽》是由布倫屋製片公司(Blumhouse Productions)所發行的恐怖電影,布倫屋向來以發行低預算的恐怖片而聞名,並藉由噱頭和創意的梗而獲得不錯的口碑和票房成績,比較有名的作品像是《靈動:鬼影實錄》、《忌日快樂》系列、《國定殺戮日》系列、《逃出絕命鎮》、《非禮勿弒》等,《恐怖大媽》也同樣是按照「傳統慣例」,僅花了約500萬美元的製作預算而已,至於能否炒出高票房和話題,要靜待上映幾日後才能見真章了!
奧塔薇亞史班森(Octavia Spencer)曾靠著2011年電影《姊妹》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的演技派演員,近幾年也靠2016年電影《關鍵少數》和2018年電影《水底情深》等片再次入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但向來她所詮釋的角色大都侷限在正能量、友善、和藹可親等人格特性上,這次在《恐怖大媽》中完全突破界限,挑戰一個讓人聞風喪膽又不寒而慄的變態大媽!為了復仇而不擇手段的隔壁鄰居!
嘲笑玩弄女孩的时候没想过她最后会反扑吧?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的确应该死。或者最后跟马大姐诚心道歉,或许不用死,但过于高看自己了吧。人到中年了,性格还是那么横,那么恶劣,那么卖弄,连自己孩子都害了。。其实ma的手段可以更残忍一些,好让校园欺凌的人受点教训!不过ma也的确有点傻,怎么会相信这么一个帅哥会看上自己呢,无貌就好好学习得了。
电影内容很简单,一个中年肥胖的黑人大妈心理扭曲制造事端的故事,故事背后的起因却让人悲痛不已——校园霸凌。
就像阿德勒说过的:幸运的人在用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却在用一生治愈童年。
故事开场,漂亮的高中女生麦琪跟随离婚的妈妈回到妈妈的家乡生活,进入新的高中,很快认识了新的朋友,为了融入小伙伴的群体,和新朋友一起去买酒、聚会。而在美国,未成年是禁止饮酒的。他们只能拜托路人帮他们买酒,由此认识了故事的女主角苏安。苏安帮这群小青年买酒并且不收取小费,后来还热情地提供了自己的房子的地下室作为他们的聚会地点,甚至还改造了自己的地下室,让这里成为更适合聚会的地方,越来越多的小青年们来这里办party。
青年们给苏安起了个外号:ma(妈妈),只是这个妈妈不会呵斥他们的孟浪,反而会提供酒水、零食、场地,让他们彻夜狂欢。而苏安好像融入了这个群体,她不是白天工作时候老是被呵斥的社会底层,不是又胖又没钱的中年黑人大妈,而是每一场夜晚狂欢中的一员,甚至是主角之一,自己的身心都年轻了起来。
随着故事的推进,麦琪和她的朋友渐渐发现了苏安的古怪,他们开始远离这位ma。而我们也从苏安闪过的回忆里了解了她的过去:读书的时候就是校园的边缘群体,黑人、不漂亮、不优秀,却偷偷暗恋着校草般闪耀的人物。但等待她的确是一场肆意的恶作剧,毫不掩饰恶意的欺辱,所有人都在看她的笑话,没有一个人帮她。我们不知道是不是正这场经历把苏安打入的社会底层,但却可以肯定学生时代的种种经历一定给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在电影里通过一些情节,可以发现苏安是羡慕其他人的生活的,渴望和他人一样。她不和同学联系、不参加聚会,但却一直在社交网络上关注着以前的同学们。我猜测苏安在每一次刷社交软件的时候,都是在期待着的吧,期待着某天会有某人想起她、联系她,但很可惜并没有。麦琪的母亲是苏安的高中同学,她在接触其他同学的第一时间就认出了他们,但却没有认出苏安。苏安渴望得到大家的亲近,渴望成为视线的焦点,所以她极力邀请所有人来她家聚会。但即使给所有人提供了狂欢的便利,别人背后对她的评价却都是:奇怪。
在九型人格分类中,有一类人格叫:助人型人格,主要特征就是:渴望别人的爱或良好关系、甘愿迁就他人、要别人觉得需要自己、常忽略自己 ;很在意别人的感情和需要,看到别人满足地接受他们的爱,才会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苏安就是这种人格,她的内心陷入了一个困局:我若不帮助人,就没有人会爱我。所以她用尽所能的讨好,去抓紧这些她已经笼络的高中生,她不允许这些再离开自己,不允许自己再陷入寂寞。
苏安有一个女儿吉莉,本来是个健健康康的女孩,但苏安却欺骗她的女儿,告诉她:你有病,而且是重病。估计此设定的灵感来源是美国著名的Gypsy Rose 杀母案,Gypsy被母亲Dee Dee控制,明明是健康的人却被母亲打造成残疾人士,Dee Dee则把自己塑造曾了一位对重病女儿不离不弃的母亲。Dee Dee疯狂的享受着对女儿的控制,她是女儿唯一的依靠;也疯狂的享受着所有人的关注,伟大的母亲形象让她赢得了所有人的关注与同情。
故事中的苏安何其相似,现实中先爆发的是女儿Gypsy,而电影里先爆发的是母亲苏安。
苏安在一次又一次的讨好被嫌弃之后,在发现自己即将再次被远离之后,在自己又一次被从学生时代起就暗恋的对象本嘲讽之后崩溃了,开始了自己最后的报复。苏安撞死了讨厌的bitch,明明已经是人群焦点的人了,为什么还要带头欺辱自己;杀死了自己一直暗恋却又羞辱自己的同学本,苏安终于意识到这个人的狼心狗肺。然后苏安开始了人生中最后的一场狂欢,她一直在帮别人办party,现在终于轮到她了。这是一场以她为主角的表演,她需要的是独一无二,所以把小黑的脸用油漆刷成白色,因为她一个人特别就够了;她需要的是酣畅淋漓,所以给所有被绑架的人带上了狗链,让自己成为主宰。
苏安让我想到了另一部老电影的女主角《魔女嘉利》,嘉利在饱受羞辱之后,在可以说唯一对自己释放善意的男主被意外砸死之后,最后的一点光从她生命中剥离,选择了大开杀戒,所有欺辱过她的人殷红却又肮脏的鲜血是对曾经弱小无助的她的祭奠。
影片最后的转机是苏安的女儿吉莉的爆发,她选择了反抗母亲,救下了所有人,但意外的打翻了蜡烛导致地下室起火,所有人困在火中。好在麦琪的母亲及时赶到把众人放了出来,但吉莉却被苏安拖住了。吉莉是苏安唯一能把握住的东西了,所以其他人离开可以,吉莉不能离开。我想苏安也在害怕,害怕女儿离开后可能要面对的一切,面对自己曾经遭受过的一切,所以还是一起留在这里的好,母亲爱她,会保护她的。
看到这里的是,我特别希望麦琪的母亲会冲上去救下吉莉。但可惜的是,麦琪的母亲只是怂怂地抱着女儿,然后不断地道歉,为苏安学生时代遭遇的事情忏悔。就像苏安和本(苏安曾经暗恋的对象)在酒吧里见面的对话一样:some people just don't change(某些人永远都不会改变的),软弱的人依旧软弱,就好像当年旁观苏安受辱一样,旁观悲剧的再次发生。
庆幸的是下一代的觉醒。麦琪挣脱了母亲的束缚,冲上去救下了吉莉,她说:I am not weak,I am not my mother。
在影片结尾处。
苏安没有选择逃离火海,而是和自己曾经的暗恋对象的尸体躺在一起,共同赴死。也许,这是在最开始,她就为自己设定好的结局,所以她任由尸体躺在床上而不去处理。在精彩一次、成为中心一次之后,绚烂结束。
也许最开始苏安可能是想带着女儿吉莉一起赴死的,一起逃离这个苦难不公的世界。麦琪的挺身而出,刺穿了苏安的身体,也刺开了她的心,让她知道总还是有好人的,女儿得到了自己曾经得不到的——他人的帮助与善意,也许女儿以后不一定要一个人面对风雨。
某些人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但总会有不一样的人出现,总还是有温暖在。苏安在火海中撩开窗帘,最后看了死里逃生的所有人一眼,看了自己女儿一眼。苏安选择了放手,放开她的女儿,女儿可以走向新的未来,会有新的人出现给予她温暖的。而苏安自己选择继续困在过去,躺在曾经心爱的人身边,抚摸着已经冰冷的身体,用青春时期的美好幻想和大火最后再一起温暖自己的心灵。
校园霸凌折磨了多少人,又毁了多少人,那份羞辱是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的,永远有道伤口在心里。有的人伤口结成了疤,疤痕成为他们内心最厚实的地方,是牢固的壁垒激励这他们前行,但有的人伤口却越烂越深,剜掉伤口上的烂肉的话,心也就空了。
真讨厌霸凌的人啊,讨厌他们把自己还只是个孩子当成肆意伤害他人的借口。谁还不是个孩子呢,被伤害的人也是,而且更弱小、无辜。我从不相信霸凌人士的无辜,好玩无知是借口、低劣无德才是事实。
愿世间再无校园霸凌
每一个讨好型人格,都有一个敏感的心脏
因为得到的太少,所以对所有人尽力讨好
每一个边缘人物,都有成为舞台中心的幻想
哪怕那只是生命中唯一一次的华丽绽放
即使过去曾折断你的翅膀
总会有一份爱能温暖心房
会有天使携你进入天堂
愿天堂没有伤害、没有迷茫
热心的马大姐背后的辛酸霸凌故事…
可能有点期望太高,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种恐怖片。
“预告片比成片好看”那种电影。话说这个译名其实加个“闲人”二字也不违和,只因这大婶是真的看上去很闲:整天不务正业帮年纪不够的小年轻弄酒喝、开party,对得起“闲人马大姐”这个称号...其实前半段那种一步步推进的恐惧感还是很丰满的,就是透过闪回和现实逐步揭开了“马大姐”神经兮兮的原因之后,就有种cliche的感觉了...Emm...总之有些低于预期吧。PS:演女高中的女主很漂亮,之前的《高材生》里也有她,最近存在感很高啊。
虽然大妈一开始回忆就能猜到背后的故事,但仍不失为一个很有发挥的题材,可惜剧本太薄弱,所有角色之间的联系都没能清晰交代,女主妈当年和大妈有什么交情,女主妈和梅赛德斯除了在赌场重逢那一次之前还有过什么积怨,女主对大妈的女儿什么时候开始不再去学校有注意到过,当年冒充本的男生又是谁,全都没交代,大篇幅放在心理转变,却拍得很平淡,女主也不是什么多善良的人,撑不起坚强勇敢的final girl这种恐怖片经典人设,和《惊声尖叫》电视版第三季比起来都差很多,这种电影是怎么请到Octavia Spencer挑大梁,又有那么多大牌客串的,也许是导演人缘太好了
马大姐和小鲜肉的吻引起一丝丝生理不适。。。
这算是comedy thriller,还是很好笑的
不太合格的校园霸凌反面宣传片,海报和闪回都剧透了一切还有什么悬念呢,所有的情节都顺理成章毫无惊喜,只能看看马大姐的表演咯,整体略显小儿科,氛围营造、诡异人设和暴力尺度都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期待,卢克露假鸟、小鲜肉和马大姐舌吻倒是让人一惊。(50)
不是,如果马大姐马上对同学报复反杀我觉得很合理.但是突然一天,想干了?好吧,想干就干,就是那么刚哦,对了,从哪找来和朱丽叶特一样额头的女演员的我他妈笑死.
同情马大姐,但挺好的题材怎么拍这么稀烂啊,马大姐一天天都干什么事情了,除了撞死一个女人,其他报复手段毫无看点。最惊悚恐怖的地方是卢克·伊万斯突然露丁丁(估计是假的,这都什么跟什么啊。马大姐骗女儿生病吃药坐轮椅就是恶行的剧情嘛
出乎意料地好看,故事很完整,马大姐可怜也可恨。马大姐还是不够狠,马大姐应该掏出ben的杰宝然后割掉然后用应用奔驰姐所教的技术。这样真的是牛x了。
3.5 女一好 高赞短评有剧透
谁写的剧本??谁写的剧本??出来挨打!!铺垫了老半天,等着刺激的地下室play,结果两分钟结束?敲两下门就被救出来了??然后就完了??就完了???除了spencer把有点偏执的变态演的挺到位,其他的真的是哭笑不得,和朋友笑死在电影院。
看完以后整个人就是:“……”😑😑😑这部比不上《我们》,不过也拍得也不算糟。虽然看到中间隐隐意识到了大妈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复仇,也感受到了导演想抨击校园欺凌的意思,但是总感觉结局有点……可以3.5星。另外女主气质太好了,长得像俄罗斯人的男朋友也很帅。大妈居然是疯狂动物城的水獭夫人,演技很棒啊
38/100 基本上这就是一个菜鸟编剧意淫出来的东东,全部卖点都在斯宾瑟改变形象妄图做个黑版“安妮•威尔克斯”上,当然结果我们都知道,她输的一塌糊涂。
弱智编剧变了一个弱智故事,看的替这些弱智猪脚着急。全剧亮点就是卢克 伊万斯的大龟头
全片最jaw-dropping的moment只能是Luke Evans鹿鸟了,女主太美了几个小男生又帅又可爱,我都可以!
谁搞的译名 充满了自以为是的幽默....
这片名是什么锤子🔨翻译?
大型反种族歧视,校园暴力宣传片,叙事老套,又不恐怖,后边反转后马大姐的变态程度也不够,还不如《魔童》那两下子,也就是看我们马大姐的表演了。终于知道为什么翻译成马大姐了,因为她真的闲。(5/10)
Octavia Spencer这型转得也太惊人了,贴心大姐化身变态大姐,有数幕让人看得甚为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