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和瞬间的狂醉一样,都反对以理性为基础的善的意向。但在反对善的时候,死亡和瞬间已成为最后的结局。死亡是瞬间狂热的标志。——巴塔耶
巴塔耶会喜欢《Dogville》的。那和他、布朗肖、福柯宣扬的文学即恶的逻辑如出一辙。
最初的秩序化的目的在于之后的完满生活,而完满生活的目的在于之后的欲望索取,而欲望索取的目的在于之后的集体欲望狂欢,而集体欲望狂欢的目的在于之后的死亡。清晰的脉络宣告了恶是这终极狂欢的一切原初,而死亡是这一切原初的最终归宿。
Las Von Tier对这一切如此谙熟,他将一部作品变成了恶的教化范本。恶是否应该作为伦理的构成物之一?恶应该站在人的一方,还是站在对面?抑或,恶原初即同善是站在一起的,因为那里站立着所有人?在这一问题上没有任何一个剧中人物理解。于是Grace成了这个教化过程的唯一目击。
Grace的名字同她最后按动扳机有反讽的意味么?恰恰相反,这是回报,是恶的恩宠。一切来源都出自于身体将精神的边缘化,Grace的所谓复仇也只是将精神物化的形式转换,而她真正需要的却是echo,而不是revenge。她最终的一枪只是给了原来的Grace一个理由,而之后这样的理由会越来越不经过这般复杂的挣扎。她已领会了恶,而这恶的责任也会渐渐被愉悦取代。
这即是巴塔耶所谓的规则的偶然冒犯。规则的存在即是被冒犯的,否则没有其存在的必要。而人们之所以将恶圈禁,也是因为恶的无法抑制。这一切的终点并非恶是否是正确的评判,而是恶是否能够有足够的权力意志被持续行使。这也是福柯求助于萨德、巴塔耶和布朗肖的文艺理论的原因,他需要为权力的持续性找到一个原初永动的initiative。
我们看到在这教化过程中人们是如何谦虚地学会并习惯对恶的领悟和行使恶的权力。他们在对规则的偶然冒犯过程中并未对行为有任何修正,他们将一个society的规则改变,以符合其权力的自然扩张。这在广义的society上难道不同样如是么?即便,Dogville最终的覆灭也是由于其对权力运用的失当和对其他权力的无视。他们对权力的欲望超过了对欲望的欲望,因而造成了这些本可以避免的失衡。这反而更具象地体现了道德准则在不同society的漂泊取决于society内部的驱力和societies间的权力制衡。
Grace对权力的运用并非是依照福柯的观点——权力的提升获得更隐蔽的行使权利的政治技术,恰恰相反,Grace以更原始的方式代替了其他方式。这不是对福柯的否定,而是Las Von Tier对教化的重视远超对权力进化学的尊重。Grace需要一次革命,作为今后持续运用权力的说服。而那之后的娴熟,会如同她的父亲对自己的罪行辩护为“如果那是杀人罪的话”一般,愈发合理。这次屠杀,即是新的权力规则诞生的标志。这之后的恶是否仍然出自causal linkage,我们无从洞察,但必然,权力的运用会将恶的满足渐渐凌驾于道德至上,道德反而成为权力压制的另一面。
这也意味着,道德的至高点是无用的,因为道德的底限是无穷的。在其继续下降的过程中,道德的上限反而曲高和寡,不,应该说反而处于道德真正对抗的一方。这即意味着道德的恒常性是如何在society的权力变迁中永远缺席。
占据道德至高点是错误的么?这不应是一个定论。然而这至高点对恶的欲望的确是相悖的。那么权力集中在对恶的欲望中,恶的行使便是合理并道德的。而道德至高点同恶会是在一起的么?那便是萨德曾尝试过的。而恶占据的道德的确是规则的终点,规则也需要在行使与被冒犯间获得其在场的必要性。亦即,道德的存在并非为了维护society的elegance,而是为了在必要时刻通过对规则的修正以重现权力。当然,善即是伪善,因为恶才是人本应但却被禁锢的真正立场。这并非是一种对恶的宣扬,这只是对权力的政治技术学探讨,和对无辜的恶的怜悯。
巴塔耶曾经对《呼啸山庄》的道德诘问有过评价。勃朗特将善恶以两个角色出示,Catherine从始至终都是伪善的代表,而她的遭遇只可能是在恶死亡之前死亡,因为即便她的立场在恶的一方,但她却站在了恶的对岸。《Dogville》的功力在于,Las Von Tier将善恶和彰示权力所在的道德变迁赋予一个人。这在文学彰显恶这个命题的路途上并不多见。
Grace的屠戮并非如同Dogvillers一样出于恶本身的驱动,抑或出于展示权力的在场或再现。她的行为在这些causal linkage中十分自然,只是因为她同时扮演了伪善、恶的善及二者的转换方式。她的眼泪是对伪善的作别,而对孩子的屠戮则是对恶的善的示好。她留下了那条狗。而这即是善与恶之间的残留物,那比任何眼泪都更加qualified。
Dogville的人们因权力的错误运用而收获了死亡。They deserve it?当然不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暂时远离权力这一命题。死亡的来源出自对恶的渴望和对规则的冒犯。镇中的15户人家并未对恶产生任何愧疚。这是由于他们对恶的认知失缺么?他们不畏惧恶的后果么?这当然可以归结为Grace口中的对惩罚所需负的责任。然而在文艺的角度出发,他们在暂时的僭越道德之时,那暂时的狂欢是否即是对死亡的渴望?理性在那时已经不再控制他们的灵魂,而对狂欢和死亡的希冀成为了在这潜意识中唯一活跃的因子。这个镇子的人们唯一的优越就是,他们能够轻易在无政府状态下达成明显的consensus,这使每个人对死亡的希望和畏惧都保持着一个society的背书,即大家会一起消失,于是等同于谁都并未消失。这也是为什么在Grace在车里对话时,每个人都会因此而惶恐和羞愧。即便Tom逃离了这个consensus,但他们在恐惧面前仍然那么一致,这似乎令他们的恐惧并不孤独。于是死亡不会那么可怕,于是他们对恐惧的欲望也渐渐提升——这保证了Grace制裁他们的合理性。这种consensus在死亡的降临之前体现得十分明显:大家在镇前翘首期待救世主的降临,而他们的目的只是让Grace远离他们。当然,或许她的远离并不是她离开,而是Dogville的离开。这在从艺术的因果中展现得很清晰,每个人都只是在希望自己的虚拟继续,而应该成为实在的去她应在场的场所不再缺席。那么这在场只可能是Grace的存活,也就是Dogville的覆灭。因此Dogville的消失并非deserve与否的问题,而是这是恶在最初即定义好的结局,在恶降临的瞬间,死亡是唯一能够负担恶的连贯性的媒介。这里需要解释的是,Dogvillers并不是因为希望死而运用恶,而是因为恶而自然地得到死。死亡是结局,而不是目的。他们对死亡的渴望是因恶而起,而死亡确实对生的呼唤,这就是恶被赋予这许多从未被赋予的积极的理由。
这些人应该被谴责么?是的,因为被谴责的决定出自另一个道德至高点。那么多人都在说人性的拷问,那么在做出这种评价之前,这些人是否也被拷问了呢?那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在最后的那一枪响时有瞬间的快感。镇上的人们是否对屏幕前的观者做过什么?从未。而观者对那声枪响的态度即是自己对道德至高点的偏好,和自我恶的欲望被瞬间满足的最好佐证。
那么Grace最后戕杀Dogvillers的理由便被自己驳反。她认为,他们没有做到更好。而实则,他们做到了人们在其既定权力范畴内的最好。正如看完这篇评论的你,在之前为那声枪响叫好——你占据了道德至高点,并完成了自己的恶的快感,这同样是你能做的一切了。
以巴塔耶的另一句作为结尾,使读者能够不会因上文的最后一句而惊恐。终究,恶才是真正向死而生的善。
真正的文学激情的根源向来是死亡——至少是个人永恒幸福愿望的破灭——带来决裂,没有这种决裂,任何人也不能达到陶醉的地步。——巴塔耶
另,多说几句艺术表达的手法。Las Von Tier的实验性一如既往,如对戏剧形式的运用,对虚拟和现实的转换等方式将电影的表达嵌入其中,却也丧失了对恶本身的描述。
此外电影模仿《Satan Tango》的方式,插入了很多monologues和手风琴的飘摇氛围,这样的运用也使得对恶的描述不断弱化,震聩的效果也因此打了折扣。
当然,丹麦人仍然对场景和叙事方式相当讲究,弥补了很多恶缺席的瑕疵。
收入蟾宫典藏系列。
蟾宫典藏其他电影参见:
http://www.douban.com/doulist/124171/
蟾宫
2009/5/25 11:45:40 AM
转载请注明蟾宫撰文及本文地址。
相比豆瓣选的海报,我更喜欢美国正式版的这张海报。妮可基德曼的美在这朦胧的苹果车里,显得尤其美。一直约了很久的三个小时漫长狗镇,终于在今晚得到了满足。没看任何介绍,没有任何期待,看这电影还是需要一点点耐心坚持下去的。选择一个剧场来拍导演的一个实验,全篇旁白没有背景音乐,要不是跟朋友一起看我一定会不断按快进的,中间冗长的叙述部分。但结局足够精彩,扭转乾坤,也是本电影的精华所在。看过结局,也就理解评分了。虽然有评论的声音说这是一部被捧红了的烂片,但我还是给了四颗星。剧本三星,妮可基德曼的演技加一星。最后那段的神奇实在是到位得妙。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一个一个行为艺术家的实验作品,不好意思我实在想不起这位艺术家的名字和这个作品的名字,如果有人知道请务必告诉我,我google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有一个女性行为艺术家,作品似乎每次都很胆大,然后有一次她的作品是将自己做一个试验品,自己躺在那里,身边放着四百件还是多少件不同的东西,你可以对她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她都不会反抗。一开始,人们都十分温柔,喂她吃东西,瘙痒,抚摸。然后从有个男子突然撕扯掉她的内衣开始允吸她的乳头开始,人们就开始对她做各种道德之外的事情,包括伤害。人们猥亵她,打她,拿小刀划她,当人们发现伤害她她真的不会反抗的时候,人的恶性就开始愈发暴露而彰显得邪恶了起来。最后,直到有人试图用枪射杀死她的时候,这个作品才被迫终止。而冯特里尔的电影《狗镇》讲得是同一个道理,不同的是,这个电影有了个不一样的结局。试想,如果让艺术家有权力对每一个在伤害过她的人进行报复,她会不会做的电影里的主角跟Grace一样呢?
我想会是这样的,人性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你可以换位思考。你会发现,当你自己站在片中的每一个人的角度的时候,你的做法也许都跟他们的做法一样。不要把自己想得太高尚,这就是人。Grace为什么“Arrogant”(傲慢,自大),就是因为她用她的道德标准在要求别人,但当她发现,如果她做了这样的事情不会原谅自己的时候,她才觉得狗镇的那些人不可原谅。但,到头来她还是做了一样的事情————“以善作恶”,用make the world a little bit better的口号,用死亡的名义,结束了这一切。也许,狗镇就是这么一个地方,最初的的它是平庸而且秩序化的,这样的秩序化导致了之后的完满生活,但生活永远不会完满,因为人性的贪婪,所以完满生活的目的在于更之后那不止境的欲望索取,而一个人欲望索取又导致了更更之后的集体欲望狂欢,那宽网之后一切应该有个终结了吧?所以Grace作为一个女神一样的存在,宣告了这一切的死亡。
导演这么一连串清晰的脉络语言宣告了恶是这终极狂欢的一切原初,而死亡是这一切原初的最终归宿。人之初,性本恶,而人之终,便是死亡。这是多么准确的人性写真呐。其实我不理解这部片为什么选择了剧场这样一部实验性如此强的现场,很难想象如果这部片正常的拍,同样的剧本会拍成什么样。剧场这背景略显单调,尤其中间那部分冗长的由善变恶的漫长过程。唯独美中不足的就是,中间那段的Grace太过完美,以至于过于女神,人性的“Arrogant”,就算你把它放大到一切其他人类之上,也未必能做到她那样。直到最后的争论,我本以为她在跟父亲对于“Arrogant”的争论中会终于和父亲达成一致的建议,但她竟然还在为狗镇的居民做最后的辩护,如她之前所做,她太会换位思考,一直在原谅狗镇的居民。她太会环顾四周,太理解人们惊恐但是依旧冷漠的眼神,她甚至说,是她她也会这么做。可是,当黑帮老大的父亲说:这不是宽容而是“Arrogant”,因为你认为所有人的道德水准都在需要被自己原谅的高度。直到,直到她终于没有理由原谅自己。为什么是自己?还是因为她“Arrogant”,她把她自己看得跟这里的人不一样,所以她不能原谅。其实当她将这一切付诸成报复的时候,她也就变得一样了。而这些村民,因为承担着某未知的风险而把她留下来的时候,他们也是“Arrogant”的,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高人一等的地位被彻底固定之后,即便当她美丽、友善、热情、助人为乐的品性将这里变得看起来美妙的地方之后,人们还是会开始变得贪婪,对她的要求当然就越来越高,最终,她成为了狗镇的一条狗。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太多了。其实关于狗链,有觉得这部分的戏的成分有点过分了,没必要将主题illustrate得这么明显嘛。不过,我看这电影才知道illustrate应该翻译成“详细阐述”。
说远了,说回来。其实狗镇的人,本并不是坏人。如果将狗镇看成贫民区,未免过于狭隘,我看有评论说这里是贫民区的缩写,我看未必。如同你看前段时间国内上演的各色打砸抢反日大游行,和网络暴力里的各色educated的人们的言论,你会发现人都太过于容易被怂恿。好的导向可以将人们变成天使,而坏的可以将人类变成撒旦。其实,从天堂到地狱,从善良到邪恶,从懦弱与强壮,令男人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的,并钱,权力又或者伟哥什么的壮阳神物,其实只要一个陌生女人的美丽再加上那么一点点的“Arrogant”的地位,就能像、文革,十字军东侵,文艺复兴等轻松颠覆了一座城镇的苦心积淀几百年的善良人性。其实Grace为什么会是女神?因为她太美丽,如果只是一逃难的灰姑娘,还没有美丽的容貌的话,她在狗镇的待遇不会是这样。也许一开始她就不会被Tom看上而说服大家让她留下。而就算她留下了,镇上的男人们也不会有兴趣将她作为泄欲对象。所以,“长相决定待遇”在哪里都是真理啊,只是有的时候待遇不一定是好的待遇罢了。
最后说说悲剧的男主Tom,当片子的基调还是美妙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个导演怎么还没有安排两个两情相悦的男女滚床单,但没想到这是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男主并非性无能,但他却是镇上唯一没有和女神滚过床单的人。从一开始,他靠着自己的公信度力排众异留下Grace,再到别的男人对Grace强奸之后视而不见的软弱,简直就是从极端之处揭露了他高大威猛的形象。为什么他这么特别?因为他比一般的狗镇村民要更“Arrogant”一点,这个“Arrogant”既让他觉得自己勇猛十足,又让他觉得他需要为这一切负责任。当Grace打开狗镇罪恶之门的钥匙之后,他还在装着他勇敢而善良的那一面,内心分裂陪蕾丽丝的精神分裂一起来抵抗本来属于自己一部分的罪恶,当这种善良和罪恶在他身上矛盾的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整个狗镇都飘着一束沉重的伤悲感。可到最后,他还是出卖了她。在他选择了她的时候,她没有满足他。所以他选择了镇民,而出卖了她。这是他最后的失败,但这一切因他而起,也因他结束的结局,也算是一种完满。只是,最后Grace亲手枪杀了他,那句坚定“再见,Tom”和之后略带幽怨的“有些事情需要自己来结束”,还是多多少少让我感觉到了Grace的失望,也许还夹杂着怜悯。那份怜悯,本是爱。而那份失望,本来是她对狗镇的希望,也是她对Tom的希望。
最残忍的片段,莫过于孩子的母亲摔坏Grace的瓷娃娃的时候,Grace的伤心欲绝,和之后Grace报复她,杀害她孩子的时候的冷酷。这个时候,她的爸爸说,“你已经学得够多了。”这一刻,我想Grace明白了她爸爸的枪声,明白了那些罪恶和恨。因为那些教会过她什么叫做恨的人,让她终于摆脱了受苦的愚蠢的傲慢和瞎眼的善良。结局又回归了那条叫Moses的狗,Grace没有杀害它,也没有带走它,而是将它留在了那里,成为了狗镇唯一存在过的证据。也许,不杀它是Grace最后的慈悲,但它从未负她,所以就算报复的话,它也不在范围内吧。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说,人见得越多,却越爱狗。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说养儿不如养狗。人性太复杂,有的时候动物的感情来得反而执着而单纯。
有人说这部电影颠覆了价值观,还好这些年我一直觉得自己明白这个世界的善恶是如何运行的,这算不算也是一种“Arrogant”?但是,知道自己是如何活下来的,又知道自己可以如何在这个魂淡的世界活下去,对每个人来说不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么?即便我看到了恶,但我仍相信善。如我这样的人是这个世界的大多数,我们才可以看到前方那条道路是多么地辉煌,即便最终,都是通向死亡这唯一的结果。
p.s 感谢艾洛,我提到的行为艺术家是Marina Abramović(
http://en.wikipedia.org/wiki/Marina_Abramovi%C4%87)~
随便翻了翻短评,发行很多短评说圣母婊如何如何的,人性潜藏的恶如何如何。我只能说,本片里村民的恶只是附赠品,真正的恶,最后一段对话已经剖析的很清楚,是女主的“傲慢”,很明显很多人根本没看懂。
傲慢≠圣母,圣母的宽容是对于同一物种同一层次的,而女主的傲慢是把自己当成了比村民们高一等的物种,天然拥有更高的道德水准,于是低一个层次的“村民”们的各种“恶行”(在女主眼里并不算恶行,人吃屎你会恶心,狗吃屎你会觉得恶心还是正常?)在她眼里不过是他们应有的道德水准的表现。
这种与生俱来还不自知的傲慢,才是真正的恶,从精神层面把人划为三六九等,高等人看下等人的目光里总是包含着无限宽容和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鄙夷,这才是女主“圣母”的本质。
最后车上的一番谈话,让女主明白自己一直自以为的“宽容”其实是傲慢的表现,当她下令的那一刻,其实也是第一次真正的把村民们当成了“人”来看待,从高高在上的道德云端跌落凡尘,这并不是黑化,不过是她终于成了人。
我最讨厌的一部电影莫过于《黑暗中的舞者》。整部片子中流露出那种道德完美到极点的价值观让我觉得无比的愚蠢、缺心眼儿和没意义。4年之后同一个导演拉斯·冯·提尔的《狗镇》,女主角依然充满了臆想症,把自己当成神一样站在高于所有人的道德高度,一直尝试着原谅人类卑劣的天性。但是最终她还是选择了以直报怨。可见这四年里拉斯·冯·提尔对这个世界做了点有用的思考。
前几天我们在看一部纪录片,是美国人虐待伊拉克囚犯的。看的我很难受。我说怎么能有人对和他们一样的人做出这么令人发指的事情。我的朋友说,你是觉得人性天生是善良的吗?我说我觉得人天生有善良的那部分,也有卑劣的那部分,至于哪部分彰显的更多,就看他们后天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所以在《狗镇》里,女主角最后想到,如果自己也是这个镇里的一个居民,难保她不会做出和这里的人一样的举动。就像红卫兵、盖世太保、虐囚的美国士兵、《朗读者》里曾经是纳粹党的家庭妇女们,如果不是在特定的疯狂环境里引发出他们恶劣的那一部分人性,平常的他们可能是一群善良又平静的人们,也许终其一生也没有伤害过一只蚂蚁,也许还会把受伤的流浪猫带回家照顾。但是这并不是原谅罪行的借口。无论怎样责怪大环境和教育,犯错和犯罪都一样需要被惩罚。
我从小就有一件很困惑的事情。我父母的亲戚从他们小时候起就分别待他们都非常不好,但是他们还是毅然决然地出现在这些亲戚需要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的时刻。我总是问,他们待你们那么不好,你们为什么不也待他们不好?我爸妈总是说,我们不能堕落到和他们一个水平。我说又不需要报复他们,别理他们就行了。我爸妈又说,能帮就帮一点,人心都是肉长的,时间长了他们总是感激的。但是事实上是,这群贪得无厌的亲戚们不仅不感激,而且不知道我的父母在施恩,反而习以为常,万一帮不了他们,他们便肆无忌惮地口出恶言,其他事儿上待我爸妈还是一样毫无顾忌地坏。他们把我父母的隐忍当懦弱,把我父母的礼貌当做理所当然,把我父母的善良当做不断提过分要求的保障。我有一次生气到问爸妈:你们俩是爱心泛滥到廉价的无处发泄非要找他们吗?你们凭什么觉得你们就是道德高尚的那一方,是你们把他们纵容到这一步的,你们自己还骄傲的不得了呢。
以前我有一个亲密如家人的朋友,我曾很自信地对他说,我永远不会生你气的。结果他还就当真了。试着惹我几次,我都假惺惺地以自己崇高的道德标准克制住自己不生气。然后他就愈演愈烈,不停地挑战我的极限,还总爱说,我知道你不会介意的。终于到我忍无可忍的时候,我明确地说清楚了,你下一次再惹我,我不会再原谅你了,我们以后就当不认识。于是从那时至今,他再也没有过分地惹过我了。现在我想,也许是我不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比他更容忍更宽大的人,导致把他纵容到这一步。如果我们一直站在平等的道德标准上,就像事实一样,也许我们不会有这一路无聊的拉锯战。
从此以后我再不隐忍了。为什么我总得是礼貌的那一方,宽容善良的那一方,顾全大局的那一方?为什么我总得表现完美来讨别人的喜欢?为什么我总得假装我是更高尚的那一个人?事实上在道德上,感情上,我们难道不是都平等的吗?谁惹谁了,谁会不生气呢?谁伤害到谁了,谁又能平静的接受呢?不喜欢你的人,怎么讨好都是没用的。喜欢你的人,也会因为你无限度的隐忍而误以为他们可以为所欲为。你惹到我一次,我可以勉强不报复你,你惹到我第二次,我就决不会就此罢休。
如果我第一次被朋友惹到就开诚布公地向他说明,如果我爸妈可以明确对亲戚们表示出他们的贪婪和自私是不可容忍的,如果《狗镇》的女主角在村民们一次次变本加厉地压迫她时反抗一次,我们都不要自以为是地站在更高的道德仲裁点上,也许所有的事情都不会变得那么丑陋不堪、不可收拾。就像宠物,它们需要知道随地大小便是不可以的。就像孩子,他们需要知道暴力、谎言、歧视是不可以的。就像敌人,他们需要知道越过边界的入境侵犯是不可以的。这些被环境或教育引发出丑陋一面的人们也需要知道,他们恶劣的所作所为是不可以的、不能被容忍的。狗咬了人,人当然不能去咬狗,但是人要打狗,让狗知道以后不能再咬人。我总是听人谈论有人伤害了他们,但是他们并不愿意以牙还牙是因为他们拒绝掉到和那些人一样的档次。我想说的是,大家都是一样的档次。你假装你的档次更高,只会使那些伤害人的人将他们的丑行愈演愈烈。所以无论天生多纯真,曾经多善良的犯错者、犯罪者都需要得到实实在在的警示和惩罚,他们需要明确地知道并刻骨地牢记,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不可以的。这才是一个正常的环境和教育去抑制每个人天性中卑劣的那一面。所以比起那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你就把你的右脸送去给人家打、别人杀了你的父亲你就把母亲送去给人家杀的圣人哲学,我更信奉简单直白的“以直报怨”。无限地忍让不过是完美道德秀的伪善表演,这只是在把这个世界引领到更毫无顾忌地放肆的方向。人被狗咬了,要是只是容忍,不去教狗,下次再被咬,就是不仅自己找死,还很可能连累别人也被咬。祸国殃民。
你需要停止做无限的礼貌、善良和隐忍的那一个人。
你需要停止幻想你是那个道德最高尚的人。
你可以选择以德报怨,但是你也需要知道,你的所作所为没有在把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观众要把自己代入狗镇的某一个村民,而不是女主角本人,因为you have no power。
这是一部教人向恶的电影么?不是,它只仅仅是告诉我们世界上存在着的一个物种叫做人而已。精彩的试验场,片尾过瘾到咬牙窒息的程度“先杀孩子,让母亲看着”,好吧,我也是人,我乐意令人性的残暴一面爆发。
本片在那届戛纳颗粒无收到底是否因为姜文从中作梗?个人觉得无须为此喊冤叫屈,《大象》拿金棕榈其实才更考验评委的眼光。《远方》也很棒,但输在过于完整,这点姜文阐释得很好,狗镇的弱点和《远方》类似,有惊艳感也容易取巧,但深究的话,这种深度似乎又属于表面文章,并没有想像中那么耐看。
“你认为没有人能达到你的道德水平所以原谅他们,这是一种傲慢。”
有些像话剧,结尾在意料之中,过程很震撼
extremely minimal stage-like set / "moral rearmament" 在人性的凝炼与玩味上,balance曾经震撼了我,而当看到这样一部富有极简和象征意味的电影时,我不知该用倾倒还是厌恶来评价。冯提尔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观众茫然失措地睁大眼睛凝望,好像置身一场布氏的舞台剧。
话剧电影化,电影话剧化。揭露的是赤裸的人性,猜忌、自私、怯懦,一层层地摧毁着宽容,当眼神开始冷漠,报复的力量就强大起来,最后狗镇只剩下一条狗
即使没有看过这部电影,我也一直是站在——人之初,性本恶——站队里面的。最后以暴制暴,大快人心。尽管这也许也是我的恶的一部分。
1.形式十分激进,巴赞的本体论在这里彻底破产,回归了戏剧式的象征性场景、突出了表演,最妙的是又是百分之百的电影,巧妙回避了戏剧的视点,连开场的镜头都是俯拍。2.没有实体墙壁的舞台倒是给景深镜头留出了空间,格蕾丝被强奸同村民的日常生活一起上演,平庸的恶在内容和形式上达成了一致。
很簡單。一定要看到結尾。否則只是煩悶的摧殘。
三个小时的跨度。小镇的初始有我所有童年的记忆,那么多欢快奔跑的游戏和世俗人的笑脸。你的天真和善良也许就是损伤你的最尖锐的那把匕首,小镇里的人懦弱胆怯在恐惧中也只会不住的战栗,但他们都是没有武器的凶手。我只相信以暴制暴,眼泪和原谅都是无用的负赘,举起枪面对苦难的你才是真的女神。
JP圣母进化论
一个想用自己所谓的善良承受一切屈辱的圣母,一群做尽坏事却始终觉得自己在取得回报的畜生,一个坐拥权利好似独裁者的父亲。其实我们无权指责剧中的每一个人,因为人性都是一样的,只是没有机会展现而已。不是所有的善良都是善良,当全镇的人一个接一个死去时,他们都是在为妮可的善良付出代价。
“葛瑞斯最后明白真正傲慢的人是她自己。她把道德的标尺沉重地压在自己肩头,以为宽恕别人是最大的善,把世界想得太美好,最终害了自己,也害了别人。惩罚那个侮辱过她的女人的方式是当着她的面杀光她的孩子,就像她曾经被折磨的方式一样。这是不是正确一点也不重要。这是公平。”
人和狗不同, 不管多凶恶的狗都能被教化, 人却不行.
除去演员片酬以外成本好低的电影...不过也能拍的那么精彩...说明电影的创意才是王道...
前两个半小时极无趣,完全可以跳过,直接看最后半小时便是。类似话剧的电影形式很新奇,但并不讨巧,倒能节约些成本。赤裸裸的人性之恶呵,老实讲,屠村一节看的很爽。
似乎所有的剧情都是为女主黑化前和父亲在车内的那场对话做的铺垫。其实我觉得女主后面做得有点过头,但也许这正是导演的用意:观众与女主建立了足够的共情,得以在屠镇的过程里和女主一起体会施暴的快感。用观众的人性之恶呼应镇民之恶。把狗镇的范围从银幕里扩大到银幕之外。
人性本恶的最佳宣传片。。。
非常奇特的电影,像舞台剧一般娓娓道来人性的叩问。不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但遵从罪恶的天性也不代表可以被原谅。I wanna make this world a little better,可最终还是不得不意识到有些人尚不如狗。宽容太微弱,以牙还牙和恶有恶报才是王道,而幸好还有电影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