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写长评,而我其实不是一个喜欢写影评的人,或许生怕自己不恰当的评论亵渎了一部好片。然而这一次却忽然真的想为这部电影写下些什么。 首先这部片子与北极熊无关。也许有人在瞌睡之中看完整部影片,还在纳闷一个躁郁症患者和两个熊孩子的故事能和北极熊扯上什么关系——就像故事中的小女儿不明白Biopolar Disorder的含义,以为和Polar Bear有什么关系。影片的标题不过在影射Biopolar Disorder双向障碍,也即片中反复提到的躁郁症。 然而除了鲁法洛的表演,影片并没有向你反复强调躁郁症的概念。它就像Cam在一开始的那场“发疯”,让人在每次看到男人那张天真无邪的傻脸时仍心有戚戚。当Cam穿着本命年裤衩在天寒地冻的郊外拍打着车窗时,一定有人和我一样吓得不轻。可这终究是喜剧,还不至于演得像惊悚片里的变态杀人狂让人看完电影依然背脊发凉。随着影片的推进,这位父亲温情的一面渐渐展露在观众眼前。
春夏秋冬,锂药,卷烟,公园,啤酒。
精神病患者依旧是人,依旧在生活。这个爱和孩子一起玩耍、待人总是过分热情、有时甚至embarrassing的Cam简直再正常不过,甚至像我自己的那个老爸。就算发病,Cam在狂躁中的绝望与无助也会让人想到某位正经历中年危机的普通欧吉桑。
但他确实不同。
当Cam被生活琐事几乎逼疯之时,他的妻子为了生计在外奔波,而年幼孩子们尚不懂事,无法给予这个他们不能理解的父亲一点安慰。有一个场景是在夏天,Cam倚在冰箱上,任由冷气拍打在他的胸脯,眼神里充满呆滞和麻木,仿佛在等待生活能出现什么新的意义。
他看起来那么狼狈,因为自己,因为家人,又或是因为周遭的异样目光。但我们知道他不是天生落魄至此的一个人。他才华横溢,有贵族血统,家族里的其他人都过着上等人的生活。他也本来应该从哈佛毕业,站在波士顿这个充满种族和性别歧视的城市食物链的顶端。 但他没有。 这是我欣赏这部影片的地方。有人看见父爱亲情,有人看见抑郁挣扎,也有人会看见一个离经叛道的人,把生活的每天都过成一场冒险。其实到了最后,我们依然分不清独具艺术家式神经质的Cam是否有所好转——天才和疯子可能根本就是同义词——他知道有人对自己心怀期待,希望他能和其他“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可他不,他不是现实主义者,不会英雄般地为背负整个家庭而放弃自己、放弃原则。他拒绝说谎,拒绝服用锂药和其他不知好坏的化学物质,拒绝孩子们曾祖母施舍给他的金钱和豪车,拒绝向比他体面的亲戚妥协并朝他“扔了一整个办公室”。
他只想做自己,即使这个自己并不完美,甚至并不“好”。但是“对”的。
“你们怎么生活有什么大不了的,又不是你们的错!告诉他们你们的爸爸是个躁郁症患者或双向障碍,或者就像他们这些天说的一样,不要因为我而交不到朋友!”
而一个人得怀有多大的爱与自信,才会无视整个世界对他的评价(and say "fuck it, never mind")。 他知道人应该为自己活着,应该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管它波士顿有没有北极熊。
家庭条件好 教育程度高
物质享受是一方面 更多的是它们小时候所读的文学作品
所学会欣赏大自然和艺术作品的角度
这带来的不仅是视野和思想的开阔
更是一种思维认知的不同
面对低落 面对真实生活依然能够不为短暂的经济状况而屈服烦恼
依然保持着乐观 热爱 的赤子之心
根本不在乎别人看到自己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为什么要隐藏和伪装呢
依然想要去探索和创造
它们深深的接受自己 认知自己
从不去伪装自己 想要为自己换一张面具
这是那些寒门苦读 背负着沉重期盼 渴望出人头地 摇身一变上层的人们所不具备的能力 即使后来有钱了 依然会害怕
花了一个半小时,看了这部电影,值得推荐。以下是我观看电影的一点心得。
这部电影中,存在种种冲突:
一是,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冲突。起初,在孩子们眼中,Cam这样的父亲并不合格,甚至因为这位父亲而感到困扰。母亲远走纽约求学却给了父女相处的契机,在一次次的磨合中,父女关系渐渐修补,转而为拥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自豪。但之所以父女关系能够转为为安,甚至更为融洽,归结于父女之间天然的爱,即孩子对于父亲的依恋,父亲对孩子的护犊之情。在故事的结尾,Cam望着孩子远去,也代表着孩子长大了,可以自己去飞,但是无论如何,回过头来,父亲一直都在。孩子虽然不舍,但终究还是要有自己的生活,自己前行。
二是,Cam与现实生活的冲突,即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Cam出身显贵,家族曾富甲一方,优越的生活环境下长大的他不识愁滋味,可以算得上是天真浪漫。他不仅处在波西米亚时代,他也属于波西米亚时代。Cam本身就是极有魅力的男人,对生活的美好有极强的感知力,向往自由。然而,时间是不断前行的,人们渐渐从狂热中冷静下来,走上了所谓理性道路,更加理智,却也更加冷漠。这样的现实令Cam患上了狂躁症,通过药物、酒精来填补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失业,乃至被隔离精神治疗,夫妻分离,这些都显示出他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在一次次与现实世界冲撞中,不断调整,渐渐实现与现实世界的和谐,陪伴着孩子们快乐成长。
三是,父权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冲突。在波士顿这座城市,对于女性来说并不平等。母亲Maggie远赴纽约进修,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却不能够在波士顿的工作场合找到立身之地,只因为她是女性,她有孩子。在众人看来,女性似乎对于家庭都应该承担绝大部分的责任,在家带孩子。在电影的最后,Maggie只身到纽约就职,背井离乡,尽管不舍,依然还是要抛下自己的孩子,为的是送孩子上好的学校。
电影片名polar bear北极熊指的就是患有狂躁症的父亲Cam,在他人眼里,Cam就是无法控制情绪的北极熊,此处infinite正是用来形容Cam,以爱为桥梁,不所不能的父亲。这部电影以小见大,小细节处温馨动人,令人泪目。此外,透过这些,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代风尚,所以这部电影值得一品。
躁郁症的父亲加两个早熟女儿,剧情却不见drama堆叠,其实生活也是这样子吧。情之于情节之上,温馨坦然地面对无解和抵牾,那么生活就是这样子的吧。
演的很好,可躁郁症的表现似乎和我了解到不太一样,更像嬉皮后遗症,不太喜欢把精神疾患单纯美好化,把孩子扔给患病的丈夫对双方都是危险的。
很喜欢。喜剧化地表达问题家庭。可怜巴巴的抑郁,让人心疼地情绪化,用尽全力得付出。
让我们担惊受怕,忧心取舍的家人,却也是为我们温柔牵挂,让一切都成为可能的存在!Mark对焦躁抑郁蠢父亲细致入微的拿捏让人赞叹!你别说,这个虫它精病一身绿衣还真是有绿巨人的味道~【我们曾经幸福,但我们都知道生活远不止如此】
Mark Ruffalo有好幾次萌到想把他緊緊摟在懷裡smother him to death.
2015.6.26 或许因为女儿的视角,全片都是父女情,爱情上没什么火花,我看完却已经彻底爱上Cam了。故事的时间铺陈上有点弱,但还是有很多温暖出彩的小细节,Mark Ruffalo对这种不完美的父亲角色早已能完美诠释,看之前就料到不会失望的。
He is so bright and shine but he makes me cry Love u pole bear
everybody worries,but they don't know you and i will be fine,'cause we're going home.上一秒互相伤害,下一秒相亲相爱。mark已经不是第一次把这样的trouble man演得淋漓尽致了~爱你~每段录像都配了那段超级催泪的OST啊。
夭寿啦!!!绿巨人他躁郁狂啦!!!绿巨人和卡魔拉西劈啦!!!表演取胜,情绪点取胜,最后目送女儿,女儿不允许回头的那段,哭成马
温情掩盖了叙事的层次欠奉。别被女权绑架,因地制宜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凡家庭。狂躁过头抑郁却隔靴搔痒,与孩子间的互动才是导演视角吧。三星半绝对称职。
剧情蛮平的 但是整体温馨有趣 观影体验不错(而且索尼自家放映厅的音效真是好得不得了soundtrack太调动情绪)
竟比早2日睇嘅名作畢業生更得我心,有咁個百曉生乜都整餐飽嘅老竇真太夢幻,好過我個悶死人攞你命嘅老竇多多倍, 父女父子應該係咁, 成日玩埋一份,嗰2場走廊對望戲真催淚好入心,卻又好爆笑,俠醫係婦聯經已係深情暖男,今勻更上一層樓變形成超級爸,著到全身綠色太好玩.2女孩又得意,阿媽又係超級英雄..續集..
也只有从小在家庭条件好的人家成长的人,才可以无视社会规则,这样任性的生活下去。生活这样打击他,他依然故我。
Sundance Film Festival 2014.09.19 / 09:45pm / Free Seat / HK$64The super 8 footages are so great.
很愛那些8米厘片段,不過是生活的瑣碎事,但看得眼淚直流。另最後一段太感人
家长的意义就是永远be there for you,Mark Ruffalo演得真好。两个小孩讲的话全部都是青春期的我的内心潜台词,最后那段“别哭,别回头”“我知道,可是我忍不住”直接哭瞎。很酷的家长才能教出很酷的小孩啊!!
温馨得不得了
感觉家庭剧是不是拍不出新花样了,只好安一个新奇的病症给男主角,但故事整个是在太蹩脚。作为一个贫穷家庭的母亲,佐伊·索尔达娜每次出现都更像是模特登场,与周遭格格不入,只有鲁弗洛在拼命入戏,努力让一切看起来像那么回事。
男神演技爆棚!最后那段太感动了!
表演算是比较突出的,尤其俩小姑娘,这一家子的性格设置搭配的很好,编剧靠谱。作为女编导,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