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都灵之马

HD

主演:亚诺什·德尔日,艾丽卡·博克,米哈伊·科莫斯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1

 剧照

都灵之马 剧照 NO.1都灵之马 剧照 NO.2都灵之马 剧照 NO.3都灵之马 剧照 NO.4都灵之马 剧照 NO.5都灵之马 剧照 NO.6都灵之马 剧照 NO.13都灵之马 剧照 NO.14都灵之马 剧照 NO.15都灵之马 剧照 NO.16都灵之马 剧照 NO.17都灵之马 剧照 NO.18都灵之马 剧照 NO.19都灵之马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都灵之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889年1月3日,都灵。弗里德里克·尼采在维亚·卡罗·艾尔波特酒店的六号门前驻足。他的目光被酒店外的一个马车吸引。不远的地方,停着一辆小马车。马车的车夫遭遇到了一匹倔强的马。不管车夫怎么喊叫,马匹根本没有要移动的意思。最终,车夫失去了耐心,拿起了鞭子,朝马匹打去。尼采见到此番情景,挤进人群,冲到马匹跟前,阻止住马夫,抱住马的脖子,痛哭起来。酒店的主人赶来,拉走了尼采。回到酒店的尼采在沙发上安安静静地、一动不动地躺了两天。随后,他小声地说了几句话。接下来,就是尼采精神错乱、神经颠颠的十年,由他的妹妹和母亲照顾的日子。谁也不知道,在都灵,在那匹马的身上,在尼采的心理,发生了什么。”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的桃花源第三季银行匪帮一只功能失常的猫嘻哈四重奏第四季梦中的那片海警与囚 第二季第五波信任2021寅次郎的故事5:望乡篇身穿十二单衣的恶魔别爱陌生人封神·纣灭风暴之土大师列传第四季无可救药第一季如何孤独终老性侵犯的不在场证明烈火男儿之队长的故事黑吃黑第三季九尾狐传1938你是我的归宿出差十五夜第二季星期三2022

 长篇影评

 1 ) 了无生趣的绝望,如期而至的死亡

尼采之马从都灵来到了匈牙利平原,来到一个偏僻之村。这里只有一所孤独的房子,房子里只有父女两人,他们在等待着死亡,就如同尼采一样。尼采从与那匹马抱头痛哭之后十年才死去,而马从都灵回来之后,就厌厌不思食,父女俩也才熬了六天就面对着死亡的来临。尼采面临的是精神之苦,他在疯了十年之后死亡;而父女俩则有着生存之虞,外面凄厉之风威胁着他们的生命。不过正如尼采所说,他们都是“受苦受难的兄弟”,共同面对的是人类的困境。

《都灵之马》是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的新片,据说亦是其封镜之作。在2011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曾经大受赞誉。这部影片一如他以往的影片一样,黑白的影像、漫长镜头、缓慢的节奏、单调的音乐,压抑的气氛……在极其精简的对话与简化了的故事之中,进行着哲学的沉思。不过,这部影片与其之前的相比,对于现实的关注减少了许多,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于人生根本意义的思考上。特别是相较于奠定贝拉·塔尔电影上地位的《撒旦的探戈》,这一点更是明显。在《撒旦的探戈》中可以看出塔尔对于现实的批判,他对那种陈旧体制的批判锋芒,是相当的尖锐。虽然《撒旦的探戈》中,也有导演对于人性的思考,但这种人性是基于现实的人性,是在具体情境之下的人性,而非是哲学意义上的人性。因此,尽管导演尽量抽离故事,电影的情节仍然还是相当的吸引人。

与《撒旦的探戈》不同,《都灵之马》的故事更被导演淡化到无的地步,剧中的人物也相当的简单,只有父女两人,最多再加上那匹尼采抱过的老马,此外就是偶然出现的吉普赛人及借酒的邻人。此对父女的家,孤零零地位于一片荒野之中,除了一棵孤独的枯树,就是光秃秃的地,风无情地没有止境地刮着,一切皆在萧瑟之中。这片荒芜之地,给观众一个最强烈的感觉,就是这是被上帝遗弃了的土地。

影片一开始,贝拉·塔尔就以他惯有的手法,用话外音讲述了此片的缘起,尼采那段已让人烂熟于心的故事。不过,塔尔没有去讲述尼采,而是追踪起那匹马的结局。其实马的结局也就是尼采的结局,贝拉·塔尔曾说,“尼采之于本片,等同于这匹马,和我们自身”。尼采疯癫了十年后在绝望中死去,马则在被尼采相拥之后不吃不喝了六天,最后的结局应该也是死亡,就如同影片中那对父女一样。马车夫赶着马从都灵返回他的家时,塔尔用了一个长镜头,展示着马车夫疲乏而痛苦的脸,再配以曾经出现在他许多电影中的那种让人沉重的音乐,让我们感觉到了一种对于生存的艰难。这张看似平静的脸,已是饱经人间的风霜,他对马的愤怒早已消失,恐怕想的是早点回家,明日再去城里多拉一趟货多载一个人。此时的马车夫,对于人生尚存希望。

圣经中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用了七天的时间,从虚无之中开辟天与地,在混沌之中引来了光明。贝拉·塔尔则在《都灵之马》中,细致地描写了马车夫从都灵回家之后日子,一共六天,每天他都用字幕标出,明显可以看出他在用此故事与圣经的创世纪做对比。圣经中上帝在创造,而在这片没有上帝的土地上,塔尔记录的却是毁灭。塔尔毁灭的这个世界,也用了七天,虽然他只认真地记录了六天的时间。其实毁灭是从马车夫回家的那天就开始了,只不过那一天马车夫还有着希望,那是上帝还存在的一天,那是从创造到毁灭的过渡日子。

贝拉·塔尔在电影中所展现的马车夫父女俩的生活,其实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一种生活重压之下艰难求生的悲哀。家徒四壁的屋子,勉强能够抵御门外呼啸着的寒风;父女俩谋生的手段,就只有那匹可怜的老马。每天女儿为残疾的父亲穿衣脱衣,父女俩不停地套马卸马;天一亮女儿即起床去井里打水,到黑夜降临两人仍是劳作不息;每日两餐饭父女相对而食,吃的永远都是白水煮土豆,唯一的享受与娱乐,大概就是清晨父女俩喝一杯烧酒。艰辛而繁重,单调而无趣,日复一日,父女俩就是如此度过人生。这种人生,其实又何尝不是我们的人生,也许我们更少一些生活的艰辛,更多一点生活的乐趣,不过本质上我们不都是如此生活着吗?尼采为马的悲惨生活而痛哭,其实是在哭他自己的命运,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说,他也是为马车夫而哭,为马车夫父女悲苦的生活而哭,更是为人类共同的命运而哭。

尼采的哭是灾难性的,他让自己走入癫狂之中,也让那匹老马进入反抗期,同时开始了马车夫父女生活的毁灭进程。从都灵回来的第二天早晨,马就拒绝再受马车夫的奴役,并进入了不吃不喝的状态。这让父女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马是他们生活的来源,也是他们生存的依赖,这样他们只能困守在这荒凉之地,绝望地等待着毁灭的开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虽然他们曾经打算离开这个地方,无边的荒野与狂啸的风又将他们逼了回来,在这个上帝已经死了的时代,何处还有生存之希望?到他们家抢井水喝的那群吉普赛人就是预兆,他们也在寻求着理想之境,而有着井水的这个荒僻之家,竟也让他们兴奋无比,可见其他的地方,尽皆神弃之地。

在他们困守的六天里,食物在减少,马也越来越衰颓。最后是井水也枯竭了,煤油灯再也无法点着,死亡的气息越来越浓厚,弥漫在这间土屋里。即使是狂风停歇,也阻止不了毁灭的到来。一直辛勤劳作的女儿,也如那匹老以一样,面对着水煮的土豆,呆呆地不再进食。这是第六天,实际则是毁灭开始的第七天,就一个短短的镜头,即堕入无边的黑暗之中。死亡当然会如期而至,了无生趣的生活也该结束了。这是尼采悲悯的后果,在他对老马的悲悯之中,马失去了生存的意义,他本人亦因痛苦而疯癫,同时也威胁着马车夫父女俩的生存,整个的世界也在悲悯中走向毁灭。上帝无中生有创造了世界,而尼采却先让上帝死去,然后在上帝创世的第七天开始了他的解构,他用毁灭来连接创造,生死往复,构成了尼采式的永劫轮回。人生充满着痛苦,人生就是劫难,如同西西弗斯一样,永远看不到希望,只有绝望与死亡。

当然,《都灵之马》体现的并非尼采的思想,而是贝拉·塔尔对于世界对于人生的看法,尽管他用的是尼采的故事,而且大部分的思考来自于尼采。前面引述贝拉·塔尔的话,证实了他电影中所写的苦难,其实也是尼采的苦难,也正是我们自身的苦难。他在影片中要说明的,正是我们人类生命中所不能承受之重,而这也是我们必须体验的,即使痛苦,即使绝望,也得经受。只有死亡,才能终止这一切。

“死亡瞬间,我们不会再纠结所作所为是否有意义,我们、已老去的灵魂、这个世界都不复存在。”这就是塔尔的想法,也是电影所表现出来的意义。

 2 ) 「都灵之马 」| 仅开头一小段长镜,便征服了整个柏林

要说世界上最难看下去的电影,「撒旦探戈」算是翘楚。

光是片长七个半小时就已经吓跑一帮人了,更别说是单一的场景和简单的故事了。

「撒旦探戈」剧照

但却有人说要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再看几遍这部神作,可想而知,这个人是有多闲。

闲的人不止一个,更闲的人多的去了,比如智哥。

智哥不仅看了《撒旦探戈》好几遍,还看了导演的另一部作品好几遍,长倒不长,也就2个半小时吧——

「都灵之马」

A Torinói ló

「都灵之马」的来头可不小,它夺得了第61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大奖,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 竞赛单元最佳影片

当大家对导演今后作品更加期待之时,他却宣布「都灵之马」是他的封镜之作。

问及缘由,他只是这么回答:“想说的话都说完了。”

贝拉·塔尔

导演 / 编剧 / 制片 / 演员

他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人生颇为传奇。 16岁便拍摄了8毫米短片,被共产主义拉入黑名单,之后更是为了拍摄纪录片入狱,不过这都无法阻挡这位兄弟。 从他的话语中便知,当他想要表达,即使进监狱也没法闭嘴,当他不想表达了,你就是把刀架在他脖子上,他也不会说。

说起「都灵之马」,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曾邀请贝拉·塔尔进行过一次访谈,问起拍摄缘由,贝拉·塔尔轻描淡写的说:“这是我欠下的债,我必须还债。”

「都灵之马」贝拉·塔尔访谈花絮(你要开始找你的WIFI了)⬇️

01

谁关心尼采?

很多影评人在看完「都灵之马」都要对片头那则关于尼采的故事大做文章,无所不用其极,感觉超有深意。

许多无辜的观众也跟风搜起关于尼采的事迹。

搞笑的是,贝拉·塔尔本意并不在此。

故事大致讲的是尼采在城镇广场看到一位马夫在鞭打他的马,尼采突然抱住这匹马哭泣,之后尼采疯了。

谁都知道尼采的结局了。

但那匹马之后怎么了?

这个问题从1985年便困扰着贝拉·塔尔,而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他的老伙计以及御用编剧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

都说知己惺惺相惜,拉斯洛便是其一,也是「都灵之马」的债主。

自1990年开始,他们每次见面都会说起这个问题,给贝拉·塔尔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

并且在这一年里,贝拉·塔尔遭到了媒体舆论的不公平对待,感觉到自己被羞辱,甚至起了自杀的念头。

可就在这时,拉斯洛过来说:“嘿,兄弟,那匹马之后到底怎么了?”

贝拉·塔尔哭笑不得,硬生生活了过来。

02

我爱他们!

贝拉·塔尔很讨厌学院派演技,他找的几乎都是素人,如果他找不到合适的演员,他可以一辈子不拍。

像「鲸鱼马戏团」里的主演拉尔斯·鲁道夫,起初他不是演员,只是一位郁郁寡欢的音乐家。

当导演发现他蜷缩在角落,他上前聊了两句,晚上他立马致电拉斯洛,说这部电影可以开拍了。

用贝拉·塔尔的话说便是“我爱他们。”

他们每一个都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在导演眼里演员是全裸的,掏心掏肺的,没有一点防备的。

因此在「都灵之马」的片场中导演从不喊停。

演员全是即兴表演,真实,自然地生活着。这样的人能不爱吗?

03

天垂象,见吉凶

都说「都灵之马」是一部哲思之作,需要耐心才能好好看下去。

圣经中上帝用7天创造世界,贝拉·塔尔却用7天时间毁灭世界。

第一天神创造了光,第五天电影里没了光。第二天神创造了水,第四天电影里没了水。

其实贝拉·塔尔作品中的生存环境都异常艰难,「诅咒」中的雨没停过,「鲸鱼马戏团」是风雪交加,「撒旦探戈」是狂风暴雨,「都灵之马」是永不停歇的风沙。

他们为了营造这样的环境,在片场放置了六台鼓风机,仍达不到效果。导演不惜成本,租来一台直升机在镜头上空盘旋,这才达到效果。

环境好了,但声音却听不见了。

直升机声音太吵,现场根本无法收音,所有音效和台词都是后期配音完成。

当我得知这一事实,我惊叹不已,因为片中的声音极其自然。

值得一说的是它的神配乐,仅一首配乐贯穿始终,苍凉宏伟,该起起,该落落,直击人心。

智哥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的第二天,马夫想要再次启程,那匹马却拒绝前行,留下了眼泪。

公元前44年,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被人用短剑刺死。奇怪的是,在其被刺杀的前几天,发生过诡异的预兆。

有人向他报告,在渡过卢比孔河时,献给河神的马群怎么也不肯吃草,并且时常泪如泉涌,显然它们预见到了有什么不幸的事情即将发生。

这跟影片中的情节如出一辙,第二天老马哭泣,之后再也没吃过草。

但影片中只有6天,最后一天变成了未知数,也许是贝拉塔尔想要早点毁灭这个极度厌恶的世界,也许是仍存有一丝希望。

这就是贝拉·塔尔的作风,16岁就用电影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满腹的愤怒无处宣泄。

但看似凶神恶煞的他,却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与关怀

我们对街边的醉汉啜之以鼻,他却能爱上可悲的酗酒者,那些处在社会边缘的人们根本没人在乎。唯独他在乎,他认为他们的尊严也同样重要。

当世人关心尼采怎么了,他却关心着那个马夫和那匹马怎么了。这样的心境有些人永远无法企及。

这位充满血性的愤青,一直抗争着,用行动撕裂虚伪,如今却不再拍电影了。

每次被问及为何封镜,贝拉·塔尔都会显出一脸不耐烦,“我都回答多少遍啦,你们不看新闻的吗?”说罢又跟人重复一遍退休原因,真是个傲娇的老头呢。

万事无绝对,他现在不想说不代表以后不想说,人成龙大哥不也天天喊退休么。

所以,我还是期待着贝拉·塔尔的另一部封镜之作,实在不行,就再看两遍「都灵之马」。

微信公众号:AME影视计划

微博:AME影视计划

 3 ) 在匈牙利的平原上

在匈牙利的平原上


在匈牙利的平原上
钟塔在远方震怒
最后的三钟经无人跟随

土地上没有庄稼只有石头
没有男子和他的妻子放下篮子
摘下帽子小心把叉子插在田埂上
在俗常的暮光中
弯下酸痛的脖颈专心晚祷
只有饱含尘土的雾气中
艰难行路的人
用他满身的衰老和满溢的死亡
和满皮囊的风角力
随风颤动的眼屎比阴翳更遮蔽视线
而老马的后踵戴上了风肿帽
看着身边欢快驶过的茨冈马车
它知道即便卸下虚无的货物
它也跑不起来了

在匈牙利的平原上
车辙上踱步的男子走到了
新年的尽头他低头看两只
野狗为了陈年的骨头狂吠
在彩虹惯常的位置上
一座纯白的宣礼塔
带来了一团罕见的信众

没有战鼓没有军号
无人知道战争何时开始
现在究竟是停火还是决战前的上膛
久候的决战也许不会到来
天快要全黑了
风永远像第一天时那么大
等不到安息日的人
为了离开返回断水断火的家
永远行进在匈牙利无尽的平原上

 4 ) 他为什么是大师?

以前下载过这部电影,只看了个头,这次在匈牙利抽空看完了它。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的贝拉塔尔,确实名不虚传。

他的年纪比我还小一轮,却已经成就了其大师业绩,并宣布这是他的封笔之作,因为“想说的话都说完了”。他的成功和个人天赋与环境推动均有关系,二者缺一不可。从年轻时的关注、批判现实社会,到中年后的再现、刨析人性,再到近期的思考、质询人类与世界的存在意义,如此跨度巨大的艺术表现历程是不容易达到的;而且他还形成了自己被业界公认的、独一无二的电影艺术风格与语言、技能,两者相互交织相融,方可在其艺术领域里被尊为大师。

这样的作品要耐着性子去看,要带着一定的专业文化修养去看,就像我们读屈原、曹雪芹等大师的作品一样。对比自己,还只做到表现现实、刨析人性的地步,独特的文风技巧还谈不上时,就已经“封笔”了。中国当代的文学艺术创作者们,还差的很远啊!

大远景里的去返调度。

 5 ) 一部封镜之作

星级:★★★★★

1889年1月3日,尼采在都灵的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到一个马车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马,便抱着老马的脖子痛苦,最终失去了理智。电影开始,贝拉塔尔用一分钟的黑屏幕与画外音讲述了此事,【都灵之马】便追寻了那匹老马和马车夫后来的故事。电影没有直接告诉你尼采的疯癫之谜,但塔尔却说:“尼采之于本片,等同于这匹马,和我们自身”。这位气质和修养上都是绝对贵族的哲学家,最后用自己的文化批评文章抨击了自己之前喜好和友人,比如教育家叔本华、音乐家瓦格纳,这也是“都灵之马”事件的部分原因。

影片依旧是贝拉塔尔式的长镜头,146分钟的片长不过二十几个长镜头,纪录了马车夫、马夫女儿和老马六天内的生活。神用七天创造了世界,贝拉塔尔用六天毁灭了一切,没有第七天,第七天或者有新生的转机,或者就是世纪末日。对于不了解塔尔的影迷来说,可能会觉得这是一部艺术范儿的闷片,对于熟悉塔尔的影迷来说,从长镜头中找到有用的标志性符号很简单,比如一成不变的生活细节,打水、洗碗、打扫、喂马、吃土豆,而让人叹服的变化就是每个情节类似的长镜头在移动、升降、景别和构图上的微妙变化,加上不同的场面调度,捕捉到的信息量和视觉冲击力却完全不同。

故事的环境和导演之前的匈牙利平原三部曲很像,比如【炼狱人间】中没玩没了的下雨,【撒旦探戈】中的狂风加暴雨,【残缺的和声】中零下十几度还没有取暖供应的寒冬,【都灵之马】中的六天也都是狂风卷着风沙,让人寸步难行。严酷的生存环境里,人为了生活活着必须与环境恶斗,于是人的自私和劣根性更加彰显。影片中第三天一群吉普赛人经过和马夫一家人争夺井水便是人的劣根性写照。影片中的六日很简单,第一日一切就是父女俩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重复;第二日风沙大作,老马也开始不吃不喝,马夫不再出门;第三天吉普赛经过,惹恼了马夫并临走时留下寓言;第四天井水干涸;第五天马夫和女儿收拾行李准备搬家,影片看似有了生机,父女俩却因严酷的环境半路折返,到了晚上也连煤油灯都无法点燃了;到了第六日父女俩最基本的生活都已经无法保障。没有了第七日,因为这不是神的创世纪,而是贝拉塔尔的启示录。

影片有三处让人印象格外深刻的神来之笔,第一处便是影片开头的长镜头,配着塔尔御用作曲家Mihály Víg的那段重复了全片的德国浪漫主义味道的凌厉配乐,马夫赶着老马一路回家,让人有种想哭的冲动。第二处是在父女俩搬家的中途折返,你可以看到周围环境的微不足道一切,长镜头却唯独不关心这对悲催的父女,生命的卑微和渺小让人难以忍视。最后一处在电影的最后,生活必需品消耗殆尽的父女俩对着盘子里的生土豆,马夫对女儿说了一句之前对老马说过的同样对白:“你必须吃”,一切都只是为了最基本的活着。

可以想象塔尔花三年时间酝酿的这部封镜之作,每一个镜头的细节定是经过有意设计的结果,无论是情节推进抑或镜头安排,还是这个寓意无穷的故事,都让人可以无限解读。也难怪会有影评人开玩笑说,电影不再止于阿巴斯了,如今止于贝拉塔尔。

【新京报】

 6 ) 若两个小时如此难忍,那生活呢?

荧幕全黑,旁白读出尼采人生最为人熟知的转折——看到广场上不肯前进的老马被马夫抽打,扑上前抱着马颈痛哭,之后陷入10年的精神失常,由母亲和姐姐照顾至去世。

这只是开头。后来一个长镜头,追拍着那匹被尼采抱过的老马,牠在马夫的鞭打下奔驰,赶往被风暴吹袭的家中。然后马夫和他的女儿一起卸下马车,把牠牵回马厩。之后整部2小时的电影,就是马、马夫、马夫女儿三人6天的生活。尼采疯掉之后的那6天。

看了豆友的分享(//movie.douban.com/review/5148249),才明白这六天是按照创世纪来倒序的:「上帝用六天来创造世界,第一天上帝创造了光,电影中第五天光消失了,第二天创造了水,电影第四天水消失了。这种“反创世纪”的过程,预示了第六天的父女已经陷入到一种混沌的“死”的境界,正如第五天最后,导演的旁白已经叙述了“死亡已经沉落”。」

电影中的第六天异常地短,父女如前五天一样在餐桌对坐吃土豆,不同的是没水以后土豆煮不熟只能生吃。父亲在努力,并劝女儿说,你必须吃。这句话是前两天女儿对着不再进食的老马说的——人和马其实在存在的本质上并无不同。

导演似乎想透过这部电影来反驳尼采的乐观,从黑白的电影画面中透出难以抑制的悲观。尼采创造了「酒神」、「超人」等意象,作为从「永劫轮回」之恒久无意义中解脱出来的策略。但那种需要勇气、智慧的精英形而上学,在马夫、马夫女儿和老马所面对的残酷生活(如同吹了整整五天的残酷暴风一样)面前,显得弱不经风了。

这或许是导演心目中尼采疯掉的原因:他仿佛预见到了老马和马夫、女儿的生活,因此意识到自己苦心创造的策略其实毫无用处,无意义是人类摆脱不了的宿命。

在电影中的第二天,马夫、女儿重复着前一天(或许是每一天)的动作——穿衣服、脱衣服、洗衣服;煮东西、吃东西、洗碗盘;打水、加柴、煮水……我难以抑制地睡着了好几次。

到之后,来了驾着马车的吉普赛人,还来了路过打酒的胖叔叔。这是枯燥生活中唯一的变化了。流浪的吉普赛人、波西米亚的吉普赛人,他们是逃脱生活困境的成功者吗?他们留了一本書给女儿,一字一顿读着的女儿能得到神启吗?

马夫和女儿,常常在小屋不大的窗前呆呆望着被凛冽风暴吹袭得寸草不生的世界,油灯熄了之后唯一可做的是上床睡觉。他们的日常充斥着规律、单调、重复,如何解决那庞大的无意义?当在无水、无光的考验面前,连重複也被消解,生存都无法保有,思考无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

2个小时的电影真的闷到抽筋,但如果两个小时都如此难以忍受,那我们的生活呢?

 短评

贝拉·塔尔封镜之作,极端末世影像。撇开互文元素来看,不啻是一部呈现生活艰难本质的慢电影,剥去绚烂花饰,于狂风呼啸中勉力求生,穿脱衣服,打水,看马,砍柴,生火,洗衣,吃土豆,生活就是如此单调乏味、疲累而辛苦。考虑互文指涉,至少有四点很关键:①尼采要求重估一切价值不假,但若是忽视了他思想的核心指向——对个体生命的绝对肯定,自然不妥。②尼采的永恒轮回实际上是指【生成】的永恒轮回,而非存在的单调重复!德勒兹在此基础上建立【差异与重复】哲学,一如影片中重复的日程行为,每次都用了不同的机位或运镜,摄影机虽有静伫凝视,但更多时候不断运动。③那段直白“传道”直指现代性(滥用工具理性,对外物持无限占有的态度),并折射出贪婪与傲慢之罪。④敌基督:马夫=耶稣的颠倒与戏仿,女儿手中的反圣经,六日灭世。(9.0/10)

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都灵之马》将台词缩减至最低限度而产生大量的留白,透过长镜头所不断重复的生活场面来表现生活的枯燥无味的永恒轮回,如同屋外呼啸的寒风:几乎毫无故事情节的发展表象下实际是走向毁灭的过程,马,作为影片的旁观者也类似卡夫卡《饥饿艺术家》的角色而成为尼采的象征。人类亟待被超越。正午前的末日

10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上帝已死,尼采从一匹马窥见宇宙的真相。狂风呼啸形如末日景象,创世纪倒行逆施,水消失接着是光,黑暗与沉寂指向万物的终结。发疯吧,怒吼吧,生命的尽头是死亡。原野上不倒的独木,在漫天飞舞的枯叶中伫立,与安哲罗普洛斯《雾中风景》中的树有种生与死的对照。贝拉·塔尔封镜之作,这是一部惊悚片。

12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看你套马车,看你赶马车,看你卸马车;看你穿衣服,看你脱衣服,看你洗衣服;看你煮土豆,看你吃土豆,看你吃完了;看你去打水,看你在烧水,看你水没了;看你大风吹,看你大风吹,看你大风吹……

15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神七日创造世界,塔尔七日毁灭一切!贝拉·塔尔的封山作, 这是一个关于德国哲学家尼采的故事,当年尼采在都灵的卡罗阿尔伯托广场看到一个马车夫用鞭子抽打一匹老马。贝拉·塔尔追寻了那匹马的故事,或许也是尼采的故事。塔尔一贯的前卫风格和长镜头,场面调度和摄影的景别变化绝对大师风范。★★★★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天地初开混沌鸿蒙,人类所有惰性贪婪罪恶都要消失于无休无止的风沙之中;配乐太加分。

2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要把人民群众的供暖和照明问题当做头等大事来办

23分钟前
  • 张小强
  • 力荐

創世紀逆行。人行走於白晝如黑暗。剝食馬鈴薯(真的不需要再說什麼)就可以說明生命。電影散場時,看到觀眾紛紛拿起智慧型手機,在facebook上滑呀滑。你電影螢幕沒了光,真的沒甚麼大不了。上帝已死。尼采已死。但願這匹都靈老馬也能一同被您tag上。

27分钟前
  • hsein
  • 推荐

那第一日,皮毛斑驳污脏的老马,在烈风与凄寒浓雾中举蹄维艰,挣扎迈步。那第六日,井已枯、水已尽,炭已熄,油灯无法再点燃,上帝已死,尼采说:没有光,世界便没有光,遁入黯黑死寂混沌。天地不仁,万物为“都灵之马”。塔尔贝拉以此作收官,留下一个绝望灭殁的黑洞。

31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我道行不够,还没看出个倪端。就觉得导演很大气。现在是3个月后,这个影片在我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

33分钟前
  • 坍塌
  • 力荐

源于尼采,终于尼采:人生没有目的,只有过程,所谓的终极目的是虚无的。---人的情况和树相同。它愈想开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千万不要忘记。我们飞翔得越高,我们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3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第一日蛀虫不再蛀蚀木材。第二日老马不再受人驱使。第三日老马拒绝进食、拒绝饮水。第四日井枯水尽。第五日光芒皆逝。第六日,一切都熄灭、燃尽,“一切都成了废墟,一切都被侵蚀”。浑浊的双眼凝视窗外,窗外是无尽的荒芜,灰暗的沉沦。上帝死了。都灵之马与父女一并静待毁灭。水煮的土豆永远吃不完,被捏碎、被吞食;冬日的寒风无休无止,裹挟枯叶、裹挟泥沙。万物在触摸-占有-沦落中循环无限,一如上帝与众神归于虚无。“因为这个世界已经沦落,因为他们所得万物皆已沦落”,男人突然推门进来,不知所云,“这正是人们自己的抉择,关于自身的抉择”。而此后的每一秒都将变得无比艰难,走向毁灭的过程更加绝望无助。都灵之马拒绝进食,她苦苦哀求着它,就像在毁灭前同样苦苦哀求她啃食土豆的老父亲。死寂;黑暗……黑暗里是雷霆万钧。

37分钟前
  • 霧鸢野荻
  • 力荐

五星;匈牙利艺术片大师贝拉塔尔的收官之作。一部需要耐心看完的神作,电影实验性强烈堪比任何哲学名著,每一个黑白的镜头都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反创世纪逆向工程,在第六天光也消失的时候,一切冗长重复艰涩也结束。

39分钟前
  • Much
  • 力荐

兩口子,一日兩餐只有馬鈴薯可吃,到最後,煮馬鈴薯的水也沒有了,只剩下冷冰冰的土豆,老爸說:"you have to eat." 竟如女兒跟絕食的老馬所說的一樣。便,道出了生命的困窘與艱難。

41分钟前
  • mung
  • 推荐

塔尔的作品如此难以下咽,但是没有人可以因此否定它伟大的艺术价值。对于大师,可以选择追随,可以拒绝,不必全懂,否则也会生出曲高和寡的孤独。

42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力荐

很长的大闷片,特别适合在很忙很忙明天有一门考试一个论文死限半夜还要采访这样的日子去看,看完两个半小时抑郁的马和人,你就会意识到:一切都是百忙啊,不如躺下来吃土豆吧。

43分钟前
  • 玑衡
  • 推荐

张爱玲:中国人认为人一年年活下去并不走到哪里去,人类一代一代下去也并不走到哪里去。那么活着有什么意义呢?不管有意义没有,反正是活着的,懒洋洋灰扑扑地活下去。徐童《算命》:内俩乞丐,没好吃没好喝也没好住的,没任何乐趣的生活还有必要活着吗?老厉回答我:欸,活着难道一定要有乐趣才活着吗

47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尼采的说明之后,前两句台词:准备好了吗,该睡觉了!

48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能忍受这部电影,你就能忍受生活!

50分钟前
  • 子夜吴歌
  • 推荐

if you’re going to stay home and watch the world end, you might as well have drop-dead views生命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的直到結束么?或许命运根本不会改變而你注定要走着一遭【氛围黑】

54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