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e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 —— Damien
“It's easy to know what you're against, quite another to know what you are for."——Dan
再伟大的人也逃不过历史洪流的裹挟,但还是有人选择坚持纯粹的自由理想,并不惜为之赴死。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有“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气魄。
电影结束,我把自己投射到情境中,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我一定会成为强权的拥趸,或“识时务”的妥协者。我羡慕彻底的革命行为和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因为我特别知道自己什么德行,给我一万个胆儿,我都做不到。
电影里的Sinead和Damien在我眼里,符合“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这句歌词所营造出的所有可能的意象。
TheWindThatShakestheBarley
作曲 : Traditional
作词 : Traditional
I sat within the valley green
我坐在绿色山谷里
I sat me with my true love.
身旁是我的至爱
My sad heart strove the two between
悲伤的心纠结不已
The old love and the new love.
在旧情与新爱之间
The old for her the new that
我的爱人,以及我那
me think on Ireland dearly.
思念的亲爱的爱尔兰
While the soft wind blew down the glade
当微风吹过沼泽地
And shook the golden barley.
吹动那金黄色的麦浪
T'was hard the woeful words to frame
艰难的是遣词造句
To break the ties that bound us
去打破我们连接的爱恋
But harder still to bear the shame
但那更是不可忍受
Of foreign chains around us
外国人捆住我们双手
And so I said the mountain glen
我在山谷之中呼唤
I'll meet at morning early
我将守望到天明
And I'll join the brave united men
然后我将加入战士们
While soft winds shook the barley
当风儿吹动麦浪
T'was sad I kissed away her tears
我悲伤地吻去她眼泪
My fond arm round her flinging
温柔地抱住她的急切
When a foe, man's shot burst on our ears
当敌人突然地出现
From out the wild woods ringing
在远处摇曳的树林
A bullet pierced my true love's side
子弹射向我的至爱
In life's young spring so early
哪管生命多么年轻
And on my breast in blood she died
在我怀里她已死去
While soft winds shook the barley
当风儿吹动麦浪
But blood for blood without remorse
我不后悔,以血还血
I've ta'en at oulart hollow.
战死在奥莱特山谷
I've lain my true love's clay like corpse
我僵死在爱人坟前
Where I full soon must follow
那就是我的灵魂归处
Around her grave I've wandered drear
坟墓之间悲伤彳亍
Noon, night, and morning early
无论晨昏还是日月
With breaking heart when e'er I hear
心碎的我蓦然听到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是那风儿吹动麦浪
片尾音乐响起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脸上有泪。回头再听一遍那首与影片同名的爱尔兰民谣:“我心悲伤,不忍对你道出离别的话语;但我更不堪忍受,外族压迫的屈辱。于是我说,明天一早我要走向山谷,当微风吹动金色的麦浪,我将加入那支勇敢者的队伍。”悲凉的歌声如雾霭一般,笼罩着爱尔兰的群山,满眼,都是绿色。有评论说这首歌既滥情又残忍(dreadfully schmaltzy, and also bloodthirsty),充满了激进的民族主义情绪。我不知道这位历史学教授的意思是不是说,当一个十七岁的爱尔兰男孩,因为不会用英文说自己的名字而被活活打死的时候,他的同胞应当表现得冷静而克制。
民族主义,极端敏感又复杂的话题。在这个多元文化激烈冲撞,身份政治日益凸现的时代,强烈的民族认同,往往导致对“非我族类”的深刻敌意甚至暴力行为。那么,在一场民族独立战争中,暴力,在多大程度上是正当的?从自卫,到复仇,再到恐怖主义袭击,界限如何划定?如果暴力所指的对象是本族同胞,那又将如何获取合法性?
农家孩子克里斯在英国农场主的威逼下透露了共和军成员的行踪,上级下令将叛徒处死。戴米恩把子弹推入枪膛,对丹说,我研究了五年解剖学,现在要把子弹射入我童年伙伴的心脏。但愿我们为之奋斗的这个爱尔兰,对得起这一切(I hope this Ireland we are fighting for is worth it)。风吹麦浪,发出簌簌的声响,天空一片灰暗,我预感到还有更大的悲剧要来。
1921年12月,英国和爱尔兰签署了停战协议。爱尔兰自由邦成立,但仍宣誓效忠英国王室,在政治上仍不能与大不列颠平起平坐。戴米恩和他的伙伴们坚信革命尚未成功,尽管国旗换了颜色,贫困中的广大农民却一无所获,真正的自由仍在咫尺之外。哥哥泰迪则成了拥护自由邦的中坚,新政权无疑是一场军事力量与有产者的合谋,当然少不了天主教会的支持。兄弟反目,泰迪下令处决了自己的弟弟。
可以想象英国右翼评论家会对本片有怎样激烈的抨击。布里斯托大学的爱尔兰史专家斯蒂芬•豪认为本片缺乏历史真实性,“尽管片中所述的英军暴行确有发生,但远非普遍现象。而且爱尔兰共和军也远非片中描述的那样温和。”“虽然影片大部分事实都有历史依据,但表现手法十分偏颇”。而导演肯罗奇在戛纳电影节的获奖感言中则声称,“一旦我们敢于说出历史真相,我们就敢于说出当下的真相”。我对爱尔兰的历史所知甚少,看完电影才一通恶补,自然不敢妄下断言。但是有两点。历史从来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版本,任何叙述都暗含了叙述者的立场。这个道理很简单,比较一下CNN和半岛电视台(Al Jazeera)对于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就知道了。其次, 比起《勇敢的心》这样的好莱坞式叙事,我相信《风吹麦浪》是更“真实”也更真诚的叙述。梅尔•吉布森扮演的华莱士在临刑前拼尽全力喊出“自由”!怎样简单分明的世界,怎样光辉的英雄主义!可是丹对戴米恩说:“你很容易知道自己反对的是什么,但未必清楚自己盼望什么。” 用生命换来自由之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爱尔兰才算值得?
影片《风吹麦浪》的末尾,即将被哥哥泰迪下令处决的男主角达米恩在遗书中写下这样一句话:“I tried not to get into this war, and did, and now try to get out and can't.”(“我想逃避却还是卷入了这场战争;如今我想脱身而不能。”)这是他身为爱尔兰人的宿命。
邻居玩伴、倔犟的男孩米哈•奥沙利文面对臭名昭著的英国黑棕军的侮辱性盘问,拒绝用英语而坚持用盖尔语回答自己的名字,被拖进鸡舍处死。目睹此景,达米恩还是不愿加入爱尔兰共和军、与哥哥泰迪并肩为独立而战。他想赶回伦敦的医学院继续学业,却在火车站再次领教英军的暴虐,也看到拒绝搭载英军的司机、站长等爱尔兰同胞的无畏。他留下了,也卷入了,再也不能从这场战争脱身。
影片以1921年12月英爱条约的签署为分界。这一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依《爱尔兰自治法案》在英帝国内成为一个自由邦,但仍需对英王效忠;北方六郡则依旧归英国统治。
20世纪的英国人,最擅长的除了从前殖民地降旗,就是在撤离时播下内乱火种。达米恩和泰迪、以及爱尔兰人和爱尔兰人的兄弟阋墙由此开始。爱尔兰人从英爱条约中得到的,是否够得上他们为之所作的牺牲?如果不够(的确不够),他们是否应该妥协?
影片中最令我厌恶的两个角色对此作出不同的回答:老左派康纳利以导师的口吻呼吁人们为一个完整的、然而是红色的爱尔兰继续战斗;天主教神父则蛮横地对质疑和约的达米恩咆哮:“Sit down,shut up,or get out”,并声称每个天主教堂都赞成妥协。(天主教会支持自由邦、把反条约战士逐出圣餐礼,确实影响了许多爱尔兰人的态度。)
泰迪穿上新成立的爱尔兰政府军(“国民军”)的军装,达米恩则选择了为爱尔兰的完全独立而战。这次,在出击英国人之前,他先要过哥哥这一关。
他没能过去。
于是,就有了片尾的一幕:兄弟俩在囚室作最后的交谈。哥哥要弟弟交待共和派藏匿的武器下落,并放弃对英国人的武力反抗,回家去做一个好医生、好丈夫。达米恩拒绝了,等待他的是自己人的子弹。
风,吹过山谷,吹过麦田,吹过兄弟俩的爱尔兰。
风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走到兵戎相见的一步:双方都曾想避免内战,并计划共同参加自由邦的第一次大选,以成立联合政府。支持条约的自由邦政府、国民军一方尝试以同意新国家的共和式宪法(对英国君主一字不提)来换取与反条约共和军领袖们的妥协,对方也已准备接受。但是,共和派宪法以其违反英爱条约而被英国否决,英国威胁对自由邦实施贸易封锁。支持条约的一方屈服了,以自由邦的名义。此举完全破坏了两派之间的选举协定。双方在1922年6月18日的爱尔兰大选中作为敌对党派参选,双方都自称为新芬党。赞成条约的新芬党以选票战胜了反条约新芬党。共和派认为:“多数人也没有权利做错事”。爱尔兰内战爆发。
风知道的是:1923年内战结束,共和派战败;1949年在英国的承认下,爱尔兰彻底独立;2005年北爱尔兰共和军的政治组织-新芬党宣布放下武器、停止一切武装活动。和平终于降临,但爱尔兰人永远失去北方六郡。
爱尔兰这段“被低估的历史”,同世界上每个曾饱受屈辱的民族的历史一样混乱而复杂。据信双方死于内战的人数之和远远超过此前的英爱战争。内战中,反条约共和军大搞政治暗杀,焚毁破坏建筑、古迹、公路铁路,杀害英裔爱尔兰人、保皇派和新教徒,并因“为无产者而战”的左派政治信条而袭击地主和有产者,这些都使他们迅速地失去公众支持。自由邦政府、国民军一方也犯下许多暴行:自由邦处决了多位著名的共和派囚犯(他们大多在内战初起时就被关押,因而没有卷入内战),国民军经常不经审判残酷地处决被俘的共和军战士。内战过后,部分共和派重返国家的政治生活,他们的政党-共和党(从老的新芬党分裂出来),和支持条约一方所组建的统一党,现在仍是爱尔兰两大主要政党。但内战的创口,至今没有完全愈合。
英国导演肯•罗奇对影片尺度的把握相当客观中立,但不难看出他把同情更多地赋予弟弟达米恩一方。民族斗争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阶级斗争的诉求,甚至阶级斗争左右了民族斗争的方向与进程,这是近现代民族独立运动史上常见的现象。虽然我对左派的政治教条、口号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感,但也不得不承认,面对影片中饥饿的孩子、被高利贷逼得走投无路的老妇,达米恩们的疑问是很自然的:独立,何况是这种严重妥协的独立,能解决这些饿童贫妇的问题吗?当然,我相信,即便革命导师康纳利鼓吹的那个红色爱尔兰建成了,也同样不能。因此,哪怕情感上和导演一样同情达米恩这一方,理智上,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达米恩们迷惘的愤怒无济于事,妥协是必需的,人们渴望和平。那个令人厌恶的神父描绘的前景,对大多数爱尔兰人(不分贫富),确实更有吸引力-接受一个不完美的和约,让街上没有英国巡逻队,人们可以安心地去工作、上学。还有,一个战士为了再崇高的目的,都不应该率先把枪口对准自己人:内战是共和派挑起的。1922年4月,共和军占领都柏林四法庭,自由邦政府顶着英国人的压力,想尽办法避免内战。丘吉尔(对,就是他!)警告自由邦,若不采取行动,他将派英国部队进攻四法庭;为了避免英军卷土重来,自由邦政府在最后通牒无效后,才发起炮击。内战宣告开始。
事实上,双方的目标并无本质的不同:自由邦的国民军总司令迈克尔•柯林斯(他在内战期间在家门口遭共和军伏击身亡)一直在暗中策划北方六郡的反英游击战,并向留在北方的共和军提供武器,自由邦只是想在表面上与他们撇清。若内战不起,下一场独立战争很可能在北方六郡爆发。反而是反条约共和军的过激行为令北方六郡选择了英国:英爱双方约定,北爱尔兰的归属要由六郡的公投决定,而新教徒占大多数的北方六郡对爱尔兰民族主义非常担心,他们宁可留在英国。
历史就是这么复杂吊诡。
影片中,国民军的战士到达米恩家搜索,枪口指着老弱妇孺,让她们靠墙抱头,这一幕与英国黑棕军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许多人看到这里不禁怒从心起。但考诸历史,恐怕还是反条约共和军一方对普通民众的伤害更大,因为他们的意识形态更激进,他们眼中的“敌人”更多。这也无怪乎起初军力占优势的他们很快失去大多数爱尔兰民众的支持。导演肯•罗奇虽然力求公正,但影片还是体现了他倾向左派的立场,而且他也不讳言以此片来比附和昭示伊拉克内战。那么,我希望观众能略为回顾一下爱尔兰内战的痛史,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今天伊拉克的乱局,以及体认伊拉克人民的诉求。影片中这一对兄弟,我更喜欢达米恩;但是我不认同他的抉择。泰迪说得对,他应该放下武器。爱尔兰需要医生。
只不过,我还记得,当兄弟俩和战友一起被英国人逮捕时,达米恩曾向审讯他的英国军官提出,他理应被按政治犯对待,英国军官回敬他以一顿暴打。(他们幸运地被一名爱尔兰裔的英兵释放,但仍有几个战友没能逃脱而被处决。)当泰迪命令行刑队枪决自己的弟弟,这个“判决”也没有经过法庭。如果说滥杀无辜是共和军不可饶恕的污点,那么自由邦不经审判处决大批共和派囚犯、战俘同样不可原谅。在伊拉克,反对派武装更形暴虐,政府方面,选举、审判这些,却总是有了。那么,伊拉克人应该相信谁?答案在我看来是不言自明的。
对于同一段历史(以及同一段现实),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谁也不敢轻言对错。
风,吹过重重麦浪,也掀过无数历史。历史中总有自相残杀的手足,也总有守着残破家园不离不弃的老母亲。除了杀戮,不变的是绿色的山峦、土地,是风吹麦浪,民谣随风而飞。风和民谣,都是如泣如诉。
过于政治化让我始终喜欢不起来,就算故事中看似那么多的恩怨情仇也都是用于解读的政治符号。很喜欢相互照应的两场处决戏,恰好也是全片为数不多的,情感最充沛的两场戏。
反抗者初期都以为自己是天生正确的,因此像对方一样杀人,像对方一样认为自己正确,不悲不悯,差不多活成了自己讨厌的人。激进的民族主义,折衷的保守主义,都有各自理由去捍卫心中的理想,可是坚持不妥协,撕裂的是什么,牺牲的是什么。大师功力,简洁稳健,流畅镇定。草木无声,清风拂过,斯人已逝,仇恨不散。
“爱尔兰的河水是咸的;因为那是爱尔兰人的眼泪。”敢于直面历史之真相者,才有勇气面对今日之真相。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迷人的风笛伴着Dolores Keane沙哑声线,悲伤中透出点点希望。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AzODQwNDA=.html
有时候“视角”的滑稽之处就在这里,同样是讲述上世纪20年代左右的历史故事,一战电影中的英军个个大义凛然,正义得爆棚,而到了爱尔兰电影里又都变得面目狰狞,而且他们往往还是同一帮人……总的来说这片子人物塑造比较脸谱化,不如《血腥星期天》来得客观。
爱尔兰的河水是咸的,因为那是爱尔兰人的眼泪。Ken.Loach领奖时说:“If we dare to tell the truth about the past, perhaps we shall dare to tell the truth about the present.”
"20世纪的英国人,最擅长的除了从前殖民地降旗,就是在撤离时播下内乱火种。"
@小西天。四星半。1.据说那年王家卫做评审团主席,对主竞赛片都瞧不上眼,最后决定支持风吹麦浪,是出于对前辈的敬意。2.肯·洛奇似乎真的没有什么新东西,但他老派的冷峻精准本身就是最贴合这故事的风格。3.但我还是看出一点有意思的新。故事里包含很多“未完成”的意外:前半段黑棕军没点完名,共和军的第一次行动没成功引爆炸弹,营救行动剩了一间牢房打不开留下了三个同伴等等不胜枚举。一切小的未完成的意外指向反抗与革命“未完成”的必然。4.原声带极好,可肯·洛奇根本不屑于多用来煽情。这就叫高级。
命运残酷的前后呼应,是那么一句“我再也不想见到你”
仅从爱尔兰反殖民斗争这个维度,说实话很难引起海外观众特别是亚非拉第三世界观众的共鸣,主要是英人和爱人太同宗难辨了(要不也不会被十九岁小孩偷放),斗争烈度在饱受抗日困难教育的中国观众看来说难听点实在有点小儿科……好在肯洛奇在含泪锄叛之后迅速把矛头转向其擅长的叙事路线——斗室之内阶级矛盾与法律尊严之激辨堪比小十年前自由与土地。“你们不能恣意妄为否则与要赶走的英人有什么不同”?当然此次辩论貌似各执一词互有攻守,可由于拍在今天事后诸葛的缘故,很难不让人倾向于达米安所代表的民主左派立场,也由此而落入太早泄题的俗套轨迹,后续发展证明确实没有什么意外惊喜。相比之下还是片头导演把自己的另道招牌母题民间球类运动改造成引动英军搜检制造惨剧的混容手法让人眼前一亮,虽然它来自于迷影之趣而非故事本身的情绪引领。三星半
这部电影的牛逼之处在于,一方面,它深刻地触及到了所有革命都会面对的“元问题”:革命中的阶层、分化,革命的第二天,或者继续革命,等等。而另一方面,在做这些的时候,它成功地再现了一群充满血肉的革命主体。而更为复杂的中国革命,却并没有拍出相匹配的电影。我们在继承革命遗产之前,就抛弃了它
人与人,国与国,双重意义的兄弟阋墙。英爱条约及爱尔兰内战于大多数人而言是段陌生历史,但抱着同样目的却走向命运分岔口的事例如恒河沙数,战争不会让任何一种人走开,握枪的人几代更迭,这片土地至今依旧水深火热,唯有风还吹过山峦,吹拂麦浪。变焦的用法非常教科书。
没有暗组织和袭击 玩啥民族独立? 爱尔兰运气好遇到大英 尚且遍地家破人亡 内斗不堪 内亚酱缸若想效仿路径对抗利维坦 惨烈度恐以乘数增长
抗争之后的缺陷导致内部分裂,信仰和背叛,坚持和妥协,幻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阐释不清,抗争只是表面,人性分裂出来的矛盾之处是永恒议题,人的一生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是信仰还是平静的幸福?或许都不是。我本想做个局外人,现在却无法再脱离。
两场处决,两句“我永远都不想见到你了”,形成前后对应回环,仿佛是历史惊人般的相似。但不同的是在和平年代人们的反思,肯洛奇试图去掀开历史的遮羞布和民族的伤疤,让人看到内战如兄弟阋墙手足相残,受伤害的永远是自己人。平静的叙事正如风吹麦浪,历史的白骨仅在潮起潮落间若隐若现。
#重看#4.5;开场即被震住,肯洛奇永远这么稳这么硬骨头!比初看时更被打动,摒弃任何花哨,叙事扎实得稳如泰山,在沉缓徐进的铺陈间彰显深沉的力量,一部真正的好电影从来都是在情感的迸发点一击即中。“这不是人民的意愿,这是人类的恐惧。”“你很容易知道自己反对什么,却很难知道自己追求什么。”自由的旗帜如何守护,能驱逐共同的敌人,然而对待真正「自由」的立场殊异与阶级属性导致的内斗,如同爱尔兰阴云卷过的荫谷和绿色的风,必将常驻长存。
“我曾经极力避免卷入战争,可还是卷入进来;现在我想脱身,却做不到了。”爱尔兰独立战争到内战,两兄弟从联手到分崩离析。他们一致对外时,没干成什么事,不是在丛林里睡觉时被抓,就是眼睁睁看着朋友被辱,据点被英国人烧毁……终于,阶段性的和平来了。可那个梦魇一样的问题,也随之清晰:究竟,我们为了什么而战?我们能否为不彻底的成功而妥协?最终,哥哥基于政治家的逻辑,选择了妥协;弟弟基于纯粹的民族主义,选择继续抗争。他们把枪口转向彼此。风吹着麦浪,小镇依然宁静,可从头到尾都没有人注视过发生在这里的抗争与手足相残。他们只是一场政治博弈中微不足道的存在,是麦浪中不起眼的两支麦秆。
这片儿告诉我们,无论在哪,党内斗争都是最残酷的。
#资料馆留影#三星半吧,容易让人身心不适的电影,甚至可说有些重口了。当然不能否认导演是有想法的,讲爱尔兰在20世纪与英帝对抗的独立运动,想表达“革命者最后成了压迫者”“推翻一个再来一个”之类的观点,要命的就在这里,既然能猜到你想说什么的故事还要再讲一遍,有介个必要嘛?最终不忘煽情升华一下下,而且还必需有战争中的爱情与遗孀。。。有些英国电影一板一眼如同政治历史课本,动不动就是国仇家恨,从头到尾充斥着厮杀阴谋背叛以及战争大场面,哦哦,有些审美疲劳对不住了。
达米安枪杀了瑞里的时候说“我已经越线了。”诚然,人一旦越过了底线,就注定要面对恐怖的命运。
2006戛纳金棕榈。尽管肯·洛奇在作者导演中可谓接近于零风格的存在,但沉稳、内敛、精准而简练的镜语却往往更能直击人心。苍郁的绿野,动听的爱尔兰民谣,却掩不住血雨腥风与无尽的仇杀争执。爱尔兰革命与内战的重重矛盾和创痛:医生的未竟之业与处刑人的碾碎生命之路-拯救vs毁灭,法庭高利贷案判决-现实顾虑vs道德准则/民族矛盾vs阶级矛盾,理想主义左派与现实主义右派间的分歧,亲兄弟的反目与背叛,似是每场革命难以脱离的宿命。两场处决戏情感饱满,唯有无语凝噎。原先引领革命的最后选择了妥协,身不由己被卷入的至终选择了死亡。(9.0/10)【2021.3.7.美琪 2K数字版重温】在大胆省略与细节描摹间取得了精妙的平衡,运动长镜头(多用跟拍、变焦与摇镜),强化现实感,令人身临其境。配乐不喧宾夺主。肯·洛奇说,本片有普适性,深以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