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猎手

HD

主演:史蒂夫·卡瑞尔,查宁·塔图姆,马克·鲁弗洛,西耶娜·米勒,瓦妮莎·雷德格雷夫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狐狸猎手 剧照 NO.1狐狸猎手 剧照 NO.2狐狸猎手 剧照 NO.3狐狸猎手 剧照 NO.4狐狸猎手 剧照 NO.5狐狸猎手 剧照 NO.6狐狸猎手 剧照 NO.13狐狸猎手 剧照 NO.14狐狸猎手 剧照 NO.15狐狸猎手 剧照 NO.16狐狸猎手 剧照 NO.17狐狸猎手 剧照 NO.18狐狸猎手 剧照 NO.19狐狸猎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狐狸猎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克(查宁·塔图姆 Channing Tatum 饰)是一名职业摔跤手,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他也曾有过辉煌的胜利,然而,如今,一切光芒都已经散去,他不过只一个碌碌无为的无名小卒。马克的哥哥大卫(马克·鲁法洛 Mark Ruffalo 饰)也是一名摔跤手,兄弟两人彼此之间 关系十分要好,可是,马克明白,大卫有自己的家庭和事业,而自己却只有摔跤。   某日,马克意外受到了一位名为约翰(史蒂夫·卡瑞尔 Steve Carell 饰)的神秘富商的邀请,希望马克能够成为他所组建的摔跤队中的一员,在约翰的摔跤队中,马克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深受约翰重用的他成为了约翰唯一的朋友,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大卫也加入了摔跤队后,一切都开始改变。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少林龙小子爱情叩应困住有情人婚姻背后深居在内摘金奇缘浪女大厨第一季芝加哥警署第七季死神的十字路口钢木兰2012

 长篇影评

 1 ) 对人物关系的一点理解

来讲一下片中的人物关系。有剧透。
首先是杜邦母子,片中没有交待清楚为什么JOHN 的母亲会对他如此冷漠疏离和无情,以及对他的不信任,以至于要用钱来收买小时候JOHN的友情。在这种关系里,母亲越是不认可他,他就越渴望得到母亲的关注认可和支持。他利用他的财富和资源,能得到他想要得到的几乎一切东西,包括他后来对摔跤运动的支助。
舒尔茨兄弟的关系,MARK两岁的时候父母就离了婚,他是跟哥哥DAVE一起长大的,DAVE对他来说亦兄亦父,DAVE是个伟大的摔跤手,MARK在哥哥的调教下,也成为一个伟大的摔跤手,但他总是感觉活在哥哥的阴影下,他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哥哥,这让他变得无论在训练上还是在情感上都依赖他哥哥(所以他知道他哥哥加入其他组织后会感到愤怒),也让他自卑。
就是在两人这样的生活成长背景影响下,两人几乎可以说一拍即合:他们各取所需,JOHN想摔跤手能为他摘得金牌,希望能获得母亲的认可,也需要和别人建立关系,需要被人需要,想被他的摔跤手们当成哥哥、父亲、导师和领队;MARK想脱离和哥哥的关系,利用JOHN提供的资源打下自己的一片天空(殊不知摆脱不了骨子里的自卑和依赖的话,这样也只是从一个囚笼来到另一个囚笼),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就。过程中JOHN带他接触到许多以前没接触过的东西,让他长见识、开眼界,在这样的关系里JOHN成为了MARK的另一个父亲和哥哥。
直到JOHN的母亲再一次打击他,认为他所为之努力的东西很LOW,根本就不认可他,随后当他发现摔跤手们不在训练营训练,而是听MARK的话在屋子里休息看纪录片,他情绪终于爆发,打了MARK一巴掌,骂他为不知感恩的猿类,还说不惜任何代价都要请到他哥哥DAVE来训练营。MARK从此崩溃,他的伯乐以这种态度这种姿势来表明他哥哥比他好,他也从此远离JOHN,变得颓废,与冠军距离越来越远。
JOHN和MARK的关系破裂,和DAVE的关系勉强维持,DAVE带着MARK要求要他留在基地就必须保证MARK的资金支持,可怜的MARK又一次活在DAVE的羽翼保护下,像个没有独立人格的小孩一样,没有尊严,受人鄙视。
DAVE有亲密的爱人和小孩,他们相亲相爱,是个牢不可破的整体,他们的家庭气氛两次和JOHN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冲突,JOHN第一次与他们相见后沉下脸离去并不全是因为他们没把他当一回事,也因为JOHN对别人家庭温暖的愤嫉。
拍纪录片成为这三人关系破裂的导火线,上面讲到DAVE有自己的家庭,给不到JOHN所需要的东西他,而真正当他是哥哥父亲的MARK又被他一手推远,加上母亲去世,感情再也没有寄托,最后一道心理防线也崩溃,于是他就枪杀了MARK真正的如父亲般的哥哥。
总的来说就是两个感情缺失的人互相需要互相取暖,但这却不是一段平衡的关系,因为一方富甲一方,另一方只是个只会摔跤的穷小子,JOHN的喜怒不定和傲慢最终伤害了这段关系,俩人都是玻璃心,关系无法补救。
有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不代表可以买到任何东西。说到底舒尔茨兄弟对JOHN来说就像马对他母亲一样,只是一种玩物,或者一种精神寄托。
越是空虚越是需要被肯定,就越追求伟光正假大空的理想和精神。这电影是对美国梦的一个赤裸裸的讽刺。

 2 ) 人格分析

贝尼特米勒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导演,他目前只拍了三部电影,《点球成金》、《卡波特》还有《狐狸猎手》,这三部电影都是极其出色的人物传记电影,其中《点球成金》 和 《狐狸猎手》都是关于体育题材的人物传记电影。贝尼特米勒的电影擅长刻画人物性格,他是一位心理学大师,尤为擅长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人物,这部《狐狸猎手》就是极佳的范本。

马克是奥运会的摔跤冠军,但摔跤在美国是冷门运动,特别是上流社会对这个项目嗤之以鼻,认为低级、野蛮和无趣。因此,马克虽贵为奥运冠军,但基本上没有什么知名度,只是个小人物。马克极度渴望自己和摔跤这个项目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尊重。约翰是美国化工巨头“杜邦公司”的公子,他从小酷爱摔跤这项运动,也是马克的忠实粉丝。因此约翰找上马克,他受宠若惊、一拍即合。他们期待强强联手开创一番大的局面。

马克和大卫的关系不止是亲兄弟,大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马克的半个父亲。他们的原生家庭从小父母离异,哥哥在家庭里充当了大部分父亲的角色。哥哥还是马克的摔跤教练,对他的训练非常严格。马克能成为奥运冠军,哥哥对他的训练和管教起了绝对性的作用。马克既对大卫有很重的依赖,同时也有强烈的反抗。从心理学上来讲,每个男人都有摆脱父权和渴望个体独立的潜意识。马克对大卫的反抗是一种潜意识里对父权的反抗。

约翰和母亲的关系相当的微妙。约翰从小到大始终没有达到母亲对他的高期望。杜邦家族有很悠久的历史,家族世代贵族,一直是化工领域的行业巨头。母亲觉得约翰的品味很差,不喜欢高贵的马术,却迷上了野蛮的摔跤。母亲是非常强势的一方,家族的掌门人,约翰从小就无比强烈的希望得到母亲的认同,他这辈子过得是非常卑微和压抑的。当母亲大人允许约翰把摔跤的奖杯放在家族荣誉室里,这种认同让约翰欣喜若狂。但后来约翰假模假式充当教练指导队员训练的时候,母亲只是草草瞥了一眼就冷漠的离去,这伤透了约翰的心。强势的母亲这辈子没有真正认同过约翰,这对约翰来说是个巨大的打击,加剧了他内心深处的自卑感。这也是故事最终悲剧的深层原因。

电影中有一个情节:约翰第一次会见教练哥哥大卫的时候,大卫和他的妻儿一家人正其乐融融。而约翰非常突兀的甩袖而去,显得很没有风度。弟弟认为哥哥和嫂子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礼貌导致老板不开心。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约翰是典型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在母亲的压制下,家庭压抑的氛围下,约翰从小自卑,缺乏社交能力,圈子封闭,很难与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看到这其乐融融的一家子,这场面击中了敏感脆弱的约翰。这是典型的“回避型人格障碍”,而约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也是导致最终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

约翰和马克最开始的关系极其亲密,他们的友谊迅速升温,可突然之间毫无缘由的就变脸了,约翰把马克晾在了一边。这也是源于约翰的回避型人格。他是内心喜欢马克的,把马克当成兄弟,他和马克讲过一个故事,他这辈子只有小时候交过一个朋友,那个朋友还是母亲出钱买来的。所有的人之中,只有马克是与众不同的。但是约翰的回避型人格让他无法忍受和其他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关系到了一定的界限,他就会极其排斥,不会更进一步。这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

约翰把哥哥大卫招进来之后故事变得非常有意思了。约翰让哥哥当教练是出于两点:一是技术方面的原因,他需要一个世界级的教练,要出成绩;二是刻意疏远弟弟,因为他接受不了更进一步亲密的关系。他刻意回避马克是最重要的原因。至于约翰和马克之间是否有“那种感情”,电影没有交代,只能你猜。而弟弟排斥哥哥,他们矛盾爆发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弟弟对父权的反抗渴望独立的人格;二是嫉妒,他不喜欢哥哥和他一起分享和约翰的友谊,他认为自己在约翰心中是独一无二的那个。

电影的风格很隐忍,冷峻,有张力。电影在设计上也很巧妙,很多人觉得矛盾在弟弟和哥哥之间会有一场大爆发。结局却是约翰枪杀了哥哥,乍一看很突兀。实际上电影一直在做铺垫,这是约翰内心情绪积压的大爆发。母亲过世,到死都没有得到认同,这让约翰彻底失望失落,找不到情绪的出口。而约翰对弟弟的刻意疏离没有起到作用,反而对哥哥产生了强烈的嫉妒心。哥哥在教练场上是主导的那个人,约翰只是装装模样,拿着布扇扇风,是个假模假式的废物。而在情感上,哥哥也是主导一切的那个人,美满的家庭,善于沟通,极强的个人魅力。看着哥哥慢慢的把弟弟从他身边拉走,他内心极其煎熬、扭曲变态。他本身是一个自卑的人,封闭的人,被母亲压制很多年得不到认同的人,走上极端是可以预见的。

 3 ) 这是典型属于Miller的电影

这不是典型的奥斯卡电影,这部电影完全没有希望、温暖甚至任何的美好可言,绝对不符合学院的审美,如果有人说他是奥斯卡的应试题,那么这个应试题或许只能打20分,没办法,他跑题了。
在看到这部电影前,我曾经听说过无数的评价,甚至几乎知道了主要剧情的发展,从人物剖析到镜头的解剖,也看过各种各样的影评,从美国梦,到有钱人的空虚寂寞,甚至到神经病的精神世界。
可是当看到这部电影后我才发现,所有的剖析和解构在镜头面前不值一提,Bennett Miller在年轻导演当中可以说是最不会让人失望的之一,从Capote到Moneyball再到Foxcatcher,甚至包括一战成名的The Cruise,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风格用无比冷静和毫不渲染的镜头来讲述故事,始终站在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冷静的记录,却不给予主观的描述,让不同的观众感受不同的体会,既不不讨好任何人,也不故作姿态以示清高。

在电影一开始筹备的时候,人们听说这个故事讲得是John枪杀David的时候,只怕没有人想到故事的切入点竟然是Mark,可是故事的发展是这么的理所当然,想要成就梦想,拥有热血的Mark遇到希望给美国带来希望的家族继承人John,他们的目标似乎都很伟大,但事实是,他们一开始想做的不过是希望摆脱……
一个是要摆脱冠军哥哥,他希望不受哥哥的阴影,却从各方面离不开他,一个希望不受母亲的阴影,却害怕并且依赖她,这个时候无关于金钱、权利或者任何身份地位,他们都是一样的人,摆脱不了人性中本能的阴暗面。

故事的开始和发展有无数的影评以及剧情介绍给予了说明,说的再多也不及自己看的那一场,可是我还是忍不住想谈谈这一方面,不得不说Miller真的是一个非常对我口味的导演,曳然而止的台词和镜头,各种景深的切换,少许的动作和神态,不需要通过激烈的画面、昂扬的台词或者大片的长镜头,就能让你从中各有体味。

故事开始的演讲,运动员不善言辞却无比真诚的演说,毫无兴趣的学生,本来以为这不过是一个落寞冠军的描写,却在拿钱的那一刻才知道,原来对方请的是David,Mark在财务人员的质疑中想要证明自己,却只得到了对方的沉默,这个时候便知道,Mark生活的困境,或许并不仅仅只有金钱,更多的是被忽视的想法,或许每个普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一个比你更好,更出色的人始终在你的身边,尽管你已经做到了很好,但是到最后却悲哀地发现人家看到的还是另一个人。
可惜这样的问题,另一个人却很难发现,因为他太成功,太耀眼也太理所当然,所以他感受不到你的难堪,因此在之后的那场摔跤里面,我们看到了兄长的温柔教导和弟弟的困苦反击。

当然,我并不是说哥哥不好,相反,在这部电影里面,哥哥是最好的那个,成功的运动员,漂亮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功成名就家庭美满。他关心自己的弟弟,无数次给予纵容和拥抱,在弟弟最困难的时候给予鼓励和支持,为了妻子儿女的生活不愿意接受富豪的条件,却为了弟弟陷入了这场深渊,最后甚至为了弟弟得到资助而继续留在了他不喜欢的人身边继续为他工作。

这样的人,谁能不喜欢?不,真的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特别是对于John这样的人来说,David太明亮,太耀眼,他一切的幸福都像嘲讽,深深刺痛了John的心。
这让我想起了John两次见到David家庭的场景,David的妻子Nancy没有上前,也没有对富豪的任何掐媚,还是微笑着摆了摆手,说了声你好,可是她笑的那样美丽,无比幸福的笑容是对John最大的讽刺。
他们的生活明明有这样那样的困难,他们不像du pont家族那样影响了美国或者世界,他们也不像John那样有无比伟大的梦想,不过是孩子和父母一起玩耍,在床上和草地里面打滚,不修边幅,甚至身上沾满了落叶,可是他们是那样的开心和幸福。
而John,他拥有巨大的财富、权利,生来就高人一等,可以凌驾于无数人之上,可是却得不到这一切,他得不到母亲的肯定,唯一的朋友是母亲花钱买的,他养着的运动员们不听他的,他的成就比起父辈还差的太远,他看似拥有一切,内心却无比渴望认同……
于是他要创建他的美国梦,尽管说到底,那不过是他给自己的理由,实际上不过是想要通过媒体,通过镜头,甚至通过所谓的训练和冠军告诉全世界,你们看,我成功了。

所以一切都不过是他的工具,无论是摔跤队伍、冠军或者是纪录片还有哪些娱乐赛事,包括Mark在内,而这,正是Mark和John的失衡之处,作为一个拥有着梦想和热血的青年,他被John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并且坚信着这是正确的,于是他全身心地投入,从一开始邀请哥哥加入的时候他就是无比真诚地相信着John,而当John带给他功成名就的喜悦,带给他一个不在哥哥阴影下的冠军后,他就像John希望的那样,把他当成了教练、兄长甚至父亲,他尊敬和崇拜他,甚至不能忍受兄嫂对John的“怠慢”,这是Mark和John的蜜月期,他们有着一样的目标,尽管初衷并不相同。
Mark希望成为John希望他成为的人,以为这样就能成为John的朋友,得到John的认同,站在他的身边,实现自己的梦想,可是他忘了,John唯一的朋友是他的母亲买给他的,在Mark的眼里,这不是朋友,而不过是一个工具,他用来证明和炫耀的工具,所以在世界杯夺取冠军之后,他带着Mark出席各种各样的场合,他让Mark带上金牌,用于展示。
而渐渐地,当运动员们达不到他的期望的时候,他终究露出了原型,而结果就是给Mark的一个耳光,这个耳光打散的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关系,更多的是Mark对John的信任以及依赖。

John终于找来了David,通过对David家庭的许诺利用了David对弟弟的关心,可是David的到来换来的是Mark对John更深的失望和对哥哥的嫉妒和怨恨,那天晚上,David去找Mark,作为哥哥的直觉他知道弟弟的不快乐,却得到了弟弟的怨怼,David两次对Mark的提问,第二次甚至比第一次更加温柔,但是结果依然是沉默地抵抗,那一刻,哥哥默默选择了离开,我相信,这时候的他是无比的失望的。

故事在这里本来应该是进入高潮,三个男主的到齐,冲突矛盾加剧,换任何一个导演,或许故事都要开始进入一个高节奏的状态,可是Miller不是别人,所以他依然用他那个波澜不惊的视角,记录着故事的发展,如同生活一样,不需要刻意地高潮,只是将他滑向在多年前就已经注定的那个深渊。

David的到来让中心有了真正懂得教导的教练,也让训练场恢复了生机,可这不是Mark想要的,因为他这么久以来想要逃避的生活又回来了,再经历了失望和背叛后他回到了远点,因此Mark失望,生气,甚至自暴自弃,他用沉默对抗者所有人,无论是David还是John,那这是不是John所期望的么,或许有一个场景证明了一切。
当John的母亲,那个养了无数名马的女人前来的时候,John当了短短数分钟的教练,直到母亲的离开。
母亲训练动物,而他训练人,他在之前的聚会中贬低母亲的动物,说到底,不过是想证明他要胜母亲一筹,可是偏偏,他早已失去了真正的掌控权。

接下来的选拔赛,David终于还是赢回了他的弟弟,在两个沉重的耳光和一个拥抱以及Mark无声的哭泣中,年少的弟弟回到了兄长的怀抱,那个曾经带走弟弟的人成了罪魁祸首,David需要让他远离他,不让他打扰Mark的训练,始终保护他,站在他的身边,而John,在他发现自己的失败后,又经历了另一个打击,那个一直压制他,让他一直想要超越的女人离开了,她的去世让他失去了这个世界最后的家人,而他甚至连朋友都没有。
他放走了母亲所有的马,想要摆脱母亲的困扰,留下David,开始拍摄纪录片,所谓美国的梦想,到这个时候终于昭然若揭,那不过是他的梦想和野心,他想要证明自己能成为别人的导师,能掌控别人的生活。
偏偏这个时候,Mark离开了,David留下的条件却是让John答应Mark的离开并不停的资助他,John表现地很冷漠,仿佛只要David留下就可以,但当Mark离开后,镜头给到的,却是站在窗口独自凝望的John。
那是John用来证明成功的展览品,可是John差点毁掉它,而最终,这个人在离开他后踏上了征程。

接下来是我最喜欢的一场戏,John的那部纪录片,富豪在镜头前款款而谈,谈自己作为教练、兄长甚至是父亲是如何成功,而运动员一脸地无奈,笨拙地想要说真话,却在摄影师的要求下演戏,他们终究不是一样的人,一个默默地工作甚至愿意为此而妥协,一个只想证明自己,于是尽力表演。
最后,当John看着电视屏幕里的纪录片,看着镜头里的他还有两兄弟,嫉妒和愤恨最终压垮了他,让他射出了那三枪。
雪地里的David艰难地爬行,只为了离家人更近一点,而John冷酷地离开,完全不觉得自己刚刚杀人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情。
故事最后的最后,Mark在一片USA的呼喊声中上场,却再也不是那个相信梦想的年轻人,失去哥哥庇佑的孩子剃光了自己的头发,独立承担起了一切。
而他的兄长,死在富豪的抢下,富豪被判决为精神病,最终死于牢笼。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我们所有人都能在这个故事中看出什么,或者枯燥,或者悲伤,或者残忍,亦或是人性,而这正是Miller的故事,他用他独特的切入点去讲述这一切,至于你们看到了什么,那与他无关。


以下是花絮时间
1、兄弟两个人的演员Mark Ruffalo和Channing Tatum为了这部电影在拍摄前练习了七个月的摔跤,拍摄期间他们还继续训练,因为训练太苦最后哭成一团。
2、Mark Ruffalo的戏份本来要大的多,结果在拍摄前的最后一次剧本修改和拍摄完成后的剪辑中分别删除了一次。
3、剧中哥哥打弟弟的耳光的那一出戏,由于失误,Mark Ruffalo打穿了Channing Tatum的耳膜。
4、这是Channing和Steve Crell的第一次冲奥,Miller和Ruffalo的第三次冲奥。
5、Miller到现在为止只拍了四部电影,其中Capote在奥斯卡获得了四项提名并得到了奥斯卡影帝,Moneyball获得了六项提名,Foxcatcher目前形势不如前两部乐观。
6、Channing的角色是第一个确定的。
7、现实生活中,David的妻子在David去世后创建了又一个狐狸猎手,用来继续摔跤事业,直到2005年。
8、现实的Mark在后来成为了大学教练,他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小孩。
9、David是在Mark离开八年后被杀的。

 4 ) 少即是多

在剧本写作里,对话可以算是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部分。与其让男主对女主说“我爱你”,不如来行动证明。毕竟电影是视觉艺术,需要“show instead of tell”.

电影先由一组真实的历史档案镜头开启,再进入男主Mark(Channing Tatum)的世界,期间没有任何说教,甚至连背景音乐都没有,只是客观的呈现。你不需要对话就能知道Mark是个闷闷不乐的人。开头Mark和Dave(Mark Ruffalo)一起训练的镜头里同样是很少的对话,只有哥哥Dave用轻轻的声音安慰他。这段训练镜头也是很好的把俩人的关系表现了出来,同时也算是留下了疑问:Mark身上发生了什么?他为什么是这样的性格?只有到了影片中间位置我们才知道他父母在他2岁的时候就离婚了,从小和哥哥相依为命。这种先呈现再找原因的方式是很值得称赞的,因为很多时候剧本沉不下心,恨不得一开始就告诉你为什么。

影片整体的气氛显得阴沉,冷峻,客观。这和镜头,声音与剪辑的运用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全片基本上除了几个tracking shot, 永远都是稳稳的镜头,甚至一点镜头推进和运动也没有,压抑感顿时就出来了,好像把活力也抽离出去。对比下”Birdman”,镜头永远在动,因此就显得很不安分。导演的这种选择从拍摄角度也是省时省力,你不用纠结该不该用滑轨还是摇臂,直接用三脚架设置好镜头,开拍就行,把精力放在了演员的表演身上,而不是用花哨的镜头语言来抢戏,这是何等的自信,对导演和演员又是何等的考验。事实上大部分功夫都花费在拍摄前,据说两位主演为本片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摔跤训练,当最后一天训练结束的时候,Channing和Mark直接俩人抱着哭,足可以瞥见他们对本片的牺牲。导演的各种选择也是为演员的表演服务,本片三位主要角色的表演也是真实可信,为人物关系增添很多维度,这都和导演重视表演有关系。

全片除了个别片段基本没有任何音乐,只有环境本身的ambience,压抑空虚感也因此更进一步。就算是有音乐,也是简单缓慢的钢琴曲,没有花哨的管弦乐来煽情或抢戏。环境自己的声效就有足够的力量。结合剪辑,更是有独特的效果。经常是从一个很吵的场景瞬间切到一个很静的场景,对比和压抑就又出来了。再加上很多场景都没有对话,更是加强了观众对人物的关心。比如Mark比赛失利后在自己酒店房间里自暴自弃那一段,一句话都没有,但你的心是和他一起痛的。

导演最重要的职责可以说是确定影片基调和导演员。不动的镜头,极少的音乐,很少的对话,利索的剪辑,都是导演刻意的选择。本片的主线就是三人复杂的关系,当电影制作技法被淡化后,观众才会真正的把精力放在人物和故事上,但是没有好演员来撑场一切都白搭。本片的三位主演可以说是都献出了出色的表演。

Steve Carell饰演的化学产业大亨John du Pont是一个性格古怪,虚荣并不切实际的人。他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真学实干,却又要假装成高超的教练,把自己抬到一个不可能的高度,假借着爱国主义情怀为所欲为。在他眼里,吸毒和喝酒都是消遣,没有任何区别,人也是可以被买到的。而Dave又恰恰是个不能被金钱收买的人,拍纪录片的时候连撒谎都不行,因为他很清楚John一点真才实学都没有。某种意义上这也是John在母亲去世后情绪崩溃的一个导火索。Steve Carell据说每天特效化妆都要花费2个小时,把这个角色演得不寒而栗。也正如导演所说,“史蒂夫是个喜剧演员,但我相信所有喜剧演员内心都是黑暗的。”

片子在07年的时候就开始筹备,那时候导演就已经相中Channing Tatum,可他还是个没名气的演员。前半段的他的比重比较多,当John扇了他一巴掌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怎么会堕落的这种地步,怎么会如此的被他掌控,哥哥Dave来之后自己又该怎样面对他。这些心理感受没有通过任何对话来揭示,但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导演很尊重观众的智商,也很信任演员的表演,从最后结果来看还是很令人满意的。最开头的时候,Mark在和孩子们演说自己赢得奥运金牌的经历,而孩子代表了体育的纯洁。而到影片的结尾,Mark完全堕入了黑暗,体育也不再纯净,这可能才是影片的中心观点。没有任何的说教,只是微妙的让观众去体会,这才是好的电影。

我对Mark Ruffalo就不太感冒,觉得演什么戏都是一个样子,可能和他声线有关,所有电影里说台词的方式都一样,因此觉得单调。他曾在Stella Adler (一个方法派泰斗) Studio里学习过,所以可能就被大家认为是个“方法派”吧,我就有点不屑一顾,觉得演的太平淡,就算你学了方法派又能证明什么?不过不能否认他对本片的付出,可以坚持那么久的摔跤训练就是一种专业的态度。演技这个东西向来是各花入各眼,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是如果你能有职业的态度,愿意为了一个人物而费尽心血,这也是值得敬佩的。就怕有些人没有天分还不刻苦,把演戏当玩乐一样(完全没有在讽刺国内某些演员)。

——————————————“彩蛋”分界线———————————————————

知道这是个长文,因此还是要犒赏下坚持读完的各位。

我参与的是学校组织的提前观影,后面有个和两位编剧的Q&A,在此记录一些,希望有所启发。

关于剧本创作:

剧本07年就开始创作,由Max写的第一版,然后由于08年美国编剧大罢工搁浅。导演另外找到了Dan(“Capote”里和导演合作过的编剧),然后就形成了现在的最终版。

—剧本和拍摄一直在变。演员很重要。经常有时候在片场,导演觉得演员演出了他想要的,后面的几场戏基本就可以不要了,因为对话不如演员表演更令人信服。有时候我也会根据演员的气场和化学反应改写某场景或者加戏。

—首先这是个体育片,因此就有一个体育竞赛的角度。男性关系,比赛,这些都是我感兴趣的。但同时这又是个很奇怪的电影,某种意义上它是一部不是体育片的体育片,而且也算不上是传记片,我也很喜欢这种挑战,因为你没有必要为了某种类型片的要求去妥协。中心故事是关于这三个人的关系,互相推进对方,却又互相限制对方,我们总是把重心放在人物上。

—剧本是一个压缩时间的活。其实在Mark离开Foxcatcher到Dave被杀害离了有8年时间,但是在剧本里我们就简化了,感觉好像发生的很快,其实离了很久。

—因为话题在公共领域,我们不需要花版权费,而Du Pont家族也没有找我们的麻烦,他们会说John是个怪胎,代表不了我们家族,把自己撇了一身轻,所以干脆就让我们拍了。想想《公民凯恩》,当年明明是虚构人物,反而是现实里被影射的那位大发脾气,影片差点都没法上映,和Orson Wells比我们还算是比较幸运的。

关于投资:

—他们总是想读点东西,这便是为什么立项目的时候好歹要有个剧本,所以他们总是催我

—中途有投资商退出,有一段时间这变成了一个孤儿项目

关于表演:

—一个影片98%都是选角这句话真的很对。

—两位主演都没有用替身,所有摔跤镜头都是真实的。你应该去youtube上查查真人的资料再和他们对比一下就知道演员演的有多好了。

—Bennet(本片导演)有一种独特和演员建立信任的方式。他知道每一场戏的作用,非常具体,也非常用心,很懂得如何和演员沟通。

—有了好的表演就真的不用我们费心去写对话,观众也更舒服。


——————————————————结束———————————————————

 5 ) 《狐狸猎手》:悲情美国梦

在来戛纳之前,美国人本尼特•米勒的履历上只有两部长片,一部是讲述传奇作家卡波特的同名传记影片,一部是记叙美国棒球职业联赛的《点球成金》,加上今年由索尼经典出品的《狐狸猎手》,本尼特•米勒所有的作品都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不过,相比《卡波特》中投射在主人公身上过剩过的怜悯和《点球成金》中过于眼花缭乱的金钱交易,《狐狸猎手》显然拥有了更独特的视角和更大的野心。

电影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三位主人公——美国传奇摔跤手马克•舒尔茨,马克的哥哥兼教练大卫和他们的赞助人富商约翰•杜邦之间。1996年,约翰•杜邦在他位于宾夕法尼亚的庄园里枪杀了大卫。虽然很快被逮捕,有钱有势的杜邦还是为自己争取到了较轻的判刑。这桩案件在美国体育界闹得沸沸扬扬,人们好奇,这位要什么有什么的工业巨子,是出于何种原因最终拔出了自己的手枪,并把它对准了他一贯热爱和支持的摔跤运动员?《狐狸猎手》便试图回答这样的疑问,电影呈现出一种与其他体育片迥异的冷峻气质。深入的心理刻画和不紧不慢的情节展开,呈现着1996年悲剧发生之前十年时间里三人情绪的细微变化,为最终的结局给出了可信的解释。和同类型的其他电影相比,《狐狸猎手》并没有在励志的路上高歌猛进,而是无微不至地追随在三位主人公身边,将他们的结识、相熟和冲突娓娓道来,剖析了对于胜利狂热的追逐如何助长了个人的偏执;打着美国梦旗号的冠军梦,又是如何葬送了个体的前途乃至生命。

经过前两部长片的摸索,本尼特•米勒找到了适合自己拍电影的方法。在《点球成金》中,运动员的自我养成和队员间的团结精神并不能保证胜利。相反,只有负责谋篇布局的职业经理人才拥有提升球队名次的最佳手段。《点球成金》看上去就像一部体育版的“大富翁”游戏,通过球员买卖交易,用最少的投入打造最梦幻的团队,在一次次的买进卖出中,没有价值的球员被相继扫地出门。在《点球成金》中,几乎找不到竞技体育催人奋进的因素,球员就像棋子,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本尼特•米勒别出心裁地放弃了体育片通常的热血调调,解释了“体育精神”这块金字招牌后强势的权钱运作。《狐狸猎手》延续了前作的风格,继续不按常理出牌。

电影由马克•舒尔茨的生活为切入口。1987年,曾经获得奥运摔跤冠军的马克早已度过了他人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分,在下一届奥运会到来之前,他只能扮演零余人的角色,两点一线地穿梭在训练场和住所之间。偶尔他也以世界冠军身份向小学生讲述美国梦,提请社会铭记他的价值。他的哥哥大卫同样是一位摔跤手,也是唯一可以在职业和生活中给予马克指导的人。只可惜,已经成家立业的大卫无法像保姆一样提供无微不至的照顾。关键性人物约翰•杜邦的登场始于一通电话,这位热衷摔跤运动的富商在自己的庄园里建造了完善的训练设施,希望聚拢一匹有潜质的运动员组成名为“狐狸捕手”的队伍,备战来年汉城奥运。约翰•杜邦和大卫•舒尔茨的一拍即合源于他们共同追求的荣誉感。作为呼风唤雨的有钱人,前者早已不需要通过物质的获得来证明自己的成就,他不断向后者灌输着自己有关荣誉和尊严的信条,希望通过体育竞技提升青年一代的精神面貌,这和马克曾经面对小学生进行的宣讲并无区别。颇为讽刺的是,他同样教会了马克了不少恶习,在杜邦看来,作为人生消遣,酗酒和吸毒并没有什么过错。

马克身体的日渐虚弱使他没有心力为即将到来的奥运再做拼搏,焦急的杜邦百般无奈只得请来他的哥哥大卫,恢复两人曾经的训练模式。在一次次的失败后,好胜的马克面临着精神的崩溃,他的赞助人杜邦也无法忍受这样的溃退。更致命的是,在长达九年的相处过程中,杜邦早已自负地将自己视为马克的父亲与精神导师,大卫和马克亲密的兄弟情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在“心情糟糕”(杜邦事后对作案动机的形容)的一天,他向大卫开了三枪。

出乎意料的情节设置与总体平缓气氛的平衡,《狐狸猎手》在两者的平衡上做得相当完美,使得悲剧的到来是如此水到渠成。剧情主要根据马克•舒尔茨的回忆录创作,却没有倚重讲述受害者的不幸,反而抽丝剥茧,并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凶手和马克•舒尔茨身上。这个明智的选择,使得电影的情绪变得节制冷静,对案情的分析也一举命中要害。约翰•杜邦的饰演者史蒂夫•卡瑞尔贡献了精彩的转型表演,也让《狐狸猎手》在明年的冲奥之路上更增一份胜算。

原载于《21世纪经济报道》

 6 ) 体育精神吃了资本主义毒药一记过肩摔——或者三颗子弹

美国人对奥运会的态度,对比一下历届奥运会的梦之队阵容与当年的NBA全明星阵容就能见分晓。简言之,没有市场运作没有炫目明星没有随之而来的一波又一波花边新闻,短短几天项目又多又繁琐,就凭一句更快更高更强,谁特么乐意看呐,哪特么有我们的NBAMLB超级碗带劲呢。

——关于导演拍摄和剪辑的大剑无锋,导演对演员的调教,演员付出的努力其他几位高分老师已经详尽阐述了,只是读过来好像关于影片主旨说的还没那么透,当然了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里也无非是想念叨念叨自己的看法。

哦另外,钱宁塔图姆走路姿势都变了个样啊,好几个镜头,不怕扯着蛋么——

说回来,第一场戏和最后一场戏的对比再明显不过了。

Mark对着一屋子学生聊自己的奥运金牌,聊对国家的贡献,孩子们个个目光呆滞,这只是堂无聊的职业规划课(or whatever)而已。
一个奥运会世界冠军,戴着他的金牌,搁中国随便找个小学中学,会是什么样大家都能想出来。冠军背后的荣耀,的拼搏精神,的人性光辉,单纯的孩子们完全看不到,完全不在乎。这样的僵局,这样的演讲效果也困扰着Mark,他掰碎方便面就着番茄酱吃的时候,想必也在问着自己,“我他妈真是个世界冠军吗?”

到最后,Mark终于来到了之前自己当消遣才看的电视摔跤大赛的擂台上。你看那满场观众的热情,同样是对阵老美的老冤家俄罗斯人,在奥运会赛场上没人在意,在这电视摔跤大赛的现场,却在上场前的最后一刻,全场齐声喊起了:“USA, USA, USA”,然后黑屏影片结束。

好嘛,此时此刻导演也在屏幕后面喊着,USA,USA,这就是你们USA,民众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体育精神,什么爱国主义,全都沦为了主流媒体商业炒作的工具。而真正的优秀的运动员,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拼搏着的人们,却要么像mark渐渐的黯淡下去,钻入了商业至上的电视摔跤节目围栏,要么想david,倒在了资本主义的枪口下。

回头再看一眼约翰·E·杜邦先生,E is the initial of Eagle,办公桌后面挂着星条旗的鹰钩鼻鹰先生,虽然是真人但这象征性也不能更多了。只会空谈,拍了一个又一个宣传片的鹰先生,最后被一干SWAT扑倒在地。

再说句题外话,关于杜邦先生的宣传片,实在can't stop联想起来老爸老妈浪漫史里面Barney的视频简历呀。简直相映成趣。

最后,期待着影片的上映能给Mark的工作室多带来点生意吧。

 短评

三星半入;镜头四平八稳,剧情推进缓慢无声,气氛诡异阴沉,三位男主的表演均有力而不过猛;整个事件的进展,虽不详述前因后果,但从一鳞半爪中可以得知些许端倪,悲剧的发生可溯源而上;史蒂夫·卡瑞尔面无表情的阴郁,一开始就让人不寒而栗,美国梦的幻灭。

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贝内特·米勒导演至今为止的每部片子都有一个可以堪称神奇的切入点,剧本改编的视角总是那么聪明且独特,这次他又选择了一个看似可以置身事外的第三当事人,退了这一步却把两位事件当事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和矛盾冲突刻画的更加耐人寻味,不再是事件本身,而是深入了人物和阶级之间的差异性。★★★★

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米勒对节奏的把握和沉稳的摄影风格几乎给人以芬奇电影的错觉了,对体育题材的把握他真是一等一的好手,这种缓慢、冷静、不知不觉中的冷峻高潮构建十分迷人。电影的节奏把握和其中人物杜邦的最后高潮出击都遵循了片中谈到的左手拳突袭制胜法,但比一般靠情节推进的电影更厉害的是它走心理推进,大赞。

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贝内特·米勒三部剧情长片均改编自真实事件,而每次他都能选取一个出人意料的视角进行切入,从而产生极为不同凡响的效果:这种去戏剧化,靠人物情绪推进影片发展的手法太需要功力了,最后标榜着让美国再度腾飞的富翁却以孤家寡人之势枪杀了家庭美满工作出色的美国梦代表,残酷又讽刺。

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这片子并没有提供什么深层次的人物解读啊?事件的发生更多是表面上的展示,没有提供任何内部逻辑。而且Carell的表演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他总仰着头是怕假鼻子掉下来吗。不知所云的片子

14分钟前
  • 五乔
  • 还行

对美式热血开出的一记冷枪。故事讲述得克制冷静,被真人真事绑住手脚后Miller反而把导演调度发挥至最佳。有钱所以任性,但最终还是性格决定了命运!

1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父权的缺失,母亲与兄长承担了父亲的角色,约翰和马克各自试图以证明及超越的方式弑父。母亲的离世使得约翰失去弑杀的对象,迪夫的回归割裂了马约两人的盟友关系,约翰最终通过到杀掉迪夫来完成父权的自我转移,马克因此也得以独立。

20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7.5。我只能说史蒂夫卡瑞尔演得好到让我恨死他。我叔太可怜了,玩胡渣的时候好像一只萌熊。对摔跤手的模仿很到位。这不是励志故事。这是个心理畸形孤独症变态患者养了一群运动员的故事。最可怕的就是那种无声的情绪培养。有的情景蛮好玩。你看到的不是真实的。

21分钟前
  • LoVe
  • 推荐

7/10。与《末代独裁》对照观看,同样以旁人姿态解剖一个支配欲过剩的强者,由崇拜急转直下为憎恶的关系发展都一样。米勒导演技巧高超在捕捉人的心理活动,像那些古怪的标本、没有阳光的室内拍摄、母亲葬后摆脱束缚的放马戏,又轻又重的悲伤情绪发酵凝聚,再到最终爆发。然而影片依然比想像中闷骚绝伦。

25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贝尼特·米勒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东西,甚至比上一部《点球成金》走得更远,即便这是一部体育题材,却与热血毫无关系。他用他的方式去讲他的故事,并将很多情绪藏于影片背后,以人物关系驱动影片。三个演员的表演都非常出色,史蒂夫·卡瑞尔则奉献了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表演,不仅是形象上的变化。

3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故事告诉我们寄人篱下难免要被吃点豆腐

31分钟前
  • Clairvoyant
  • 还行

悬而未明,一切都暗涌在影像中。阴郁却充满张力。我想,杜邦是爱马克的吧。

34分钟前
  • 黑.华兹华斯
  • 还行

没看过这么恐怖的传记体育片,像库布里克拍的。演的最好的我反而觉得是绿巨人,被迫对着摄影机说“杜邦先生是我的导师”那场戏,是一切恐怖的顶点。

35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冷冰冰的破梦电影,没有重要的女性角色,但还不难看。杜邦一出场,直勾勾地盯着马克的表情很有印象,后来才感觉到,那更像是儿童想要占有玩具的外在表露。可是,这种爹不疼娘不爱的人物设定(不管是真实的传记人物还是虚构的电影角色),真的看太多了。孤家寡人,黑路一条。

3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难看的肝颤,如果不是steve carell演有可能还行

40分钟前
  • koroki
  • 很差

Miller最好的作品。时间会证明它的价值。请给Steve Carell一座小金人。【奥斯卡后:拿到了乐高小金人TAT

45分钟前
  • Redux
  • 力荐

又一部试图用影像探寻的影片。很阴郁,但又以克制(简化台词甚至是冲突)的方式,带出影像下的暗潮。很多时候都不敢认史蒂夫·卡瑞尔了。影片弱化处理了同志因素,但同时又留下了些线索或暗示。其实它也不着意于透析人物动机。片中拍摄的那部杜邦纪录片,实在是黑。

46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演正剧的史蒂夫·卡瑞尔,是个大惊喜

48分钟前
  • zhang 2nd
  • 推荐

摒弃了美学和剧作上哗众取宠托大想象,观察家米勒从一个最美国梦式的题材(运动励志)出发,用最平实和传统电影语言,却做到了对“美国性”最深刻拆解。最后枪声不仅是美国梦的幻灭,也是虚无主义对现代性个体吞噬。

51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都说米勒多会拍传记,其实更准确的话,他擅长挖掘故事难被人看到的一面。这次的真实故事改编,其实多诡异的两个人,剧情也可以说是闷。但人与人的关系,他说得比谁都透:看似天差地别的两人,好像找到彼此的共通。而以为这些共通会产生的火花,却因为两人终究不一样,变成血色弥漫至最深处

5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