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自己是空的,怎么去爱别人?如果自己都不能好好爱自己,怎么去好好爱别人?如果把爱当成一种武器去伤害,不惜来一场旷日持久的,没有硝烟的争斗,最终也只能是让自己伤痕累累。如果把爱当成一种绑架去索取,永远只关注自己的需求,而忽视被爱者的感受,强求自己想要的爱与关怀,没有得到就怨恨,这是在自找苦吃。一个不懂得爱的人,即使自以为爱得多么的浓烈,多么的卑微,都是一种不顾自己的飞蛾扑火。 [观感]
阿莫多瓦的电影,色彩都非常艳丽,情感都非常浓烈,故事也都非常引人入胜,[情迷高跟鞋]也不例外。电影讲的是人性,人的情感,及母女之间的亲情关系。事实上,并不是生了孩子就知道怎么做母亲,也不是生而为人就懂得怎么去爱。有些悲剧,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也许,多点善意的包容和试着去理解,会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好些。电影中女儿丽贝卡从小就非常渴望得到母亲的爱,父母离异的她,就像一个落水的人,想要紧紧抓住身边仅有的一块浮板。可惜,母亲不想成为那块浮板,也许在她的眼中艺术事业是她生活的浮板,女儿只是累赘。而丽贝卡用她孩童的手,自以为是地帮助母亲摆脱了婚姻的束缚,却从此失去了母亲。丽贝卡本想和母亲在一起,没想到母亲选择了事业,抛下了她。 但,电影干脆利落地跳过了丽贝卡一个人成长的阶段,所以无从知晓她经历了什么样的,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与失望,痛苦与挣扎,让她即使已经成年了,也无法释怀母亲给她造成的巨大心理阴影。在这巨大心理阴影下,她的自我意识是薄弱的,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好建立起完善的自我人格。她爱得如此卑微,如此战战兢兢,如此谨小慎微。人啊,受过的伤如果没有自我修复好,会不知不觉地跟随一辈子的。她对母亲的情感是复杂的,有仰望式的崇拜,有卑微式的爱恋,也有怨愤,有嫉恨。长大成人的她,在母亲面前是如此拘谨,如此不自在,甚至感觉母亲回来后应该会看她的新闻播报,以至于她都无法按照原来的播报水平去工作,结果搞得一塌糊涂。母亲的风华绝代,才华横溢完全碾压击溃了她的内心,她在母亲面前,自卑得有点局促不安,有点唯唯喏喏。这也许是成功优秀的父母与资质平庸的子女,难免存在的一种关系状态。如果父母在孩子幼年时没有处理好,在成长的过程中又没有恰当的修复补救,父母有意无意的强势碾压,对孩子从小到大造成的伤害与阴影,是难以想象的,是具有毁灭性的。 不是生了孩子就可以成为母亲,丽贝卡的母亲可以说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她自私自我又自恋,她渴望成为众人爱戴,受人关注的艺术家,她的生命价值只想在镁光灯下实现。人啊,不是生而为人就自然而然懂得如何去爱。这爱包括爱自己,也包括爱别人。显而易见,丽贝卡的母亲懂得爱自己,却不懂得爱别人,包括自己生下来的女儿。而丽贝卡不仅不懂得爱自己,也不懂得以恰当的方式去爱别人。母女之间的情感纠葛,双方都有责任,母亲的责任更多一些。最后母女俩人的和解,冰释前嫌,本应该来得更早些。而不是通过那样一个变故,才促使两人敞开心扉,放下芥蒂,真实地面对彼此的内心。遗憾的是电影中安排的这样的结局却已经是现实中难得的美好了。事实上,有些对不起,永远都没有机会说出口。有些愧疚,永远都得不到宽恕而获得解脱。 谁也无法知道一起凶杀案的背后,母女俩经年累月的情感纠葛,及多角复杂的两性关系中,交织着多少的爱恨情仇。片中有个法官(翻译),他的身份有点出人意料,设置这样一个享受多重人生的角色,让故事走出了预想中的套路。他在母女情感纠葛中的作用,具有带动性,也最终促成了母女之间的坦诚对话。他是在片中唯一注意到丽贝卡身上散发魅力的人,并被她吸引,爱上她的人。也许,丽贝卡真的需要这么一个人,一个懂她的人,一个真正爱她的人。但,谁知道这个法官是不是她的真命天子?所有爱与被爱都需要一个人自我人格的健全,丽贝卡更需要找到自己,了解自己,接受自己,好好爱自己。故事的结局是开放的,我们无从知道丽贝卡之后的人生会是怎么样一个走向。是不是依旧茫然无措,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不懂爱与被爱。还是在经历了世事变迁后,终于意识到要关注自己,真实的自己,在余下的人生中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不是母亲的样子,不是像母亲的样子,不是母亲期待的样子,是自己,是自己真实的样子。 电影的结局,对我来说,有点突如其来。为什么法官是异装癖男,为什么他会对丽贝卡情有独钟?有时,故事的反转太突兀,让人觉得好奇。也许,法官的异装癖是受到他母亲的影响。因为他母亲热衷收集明星资讯,可能他母亲曾经非常喜欢作为知名歌手的丽贝卡母亲。而从小也同样想得到母亲关爱的法官,希望成为丽贝卡的母亲,以为这样就可以得到他母亲像关注那些明星一样关注自己,爱自己,至少他曾经自以为是这样的。所以,他是懂丽贝卡对她母亲的情感的,缺少母爱的他们同病相怜,他懂得她的痛苦。 电影中的丽贝卡,不会让人觉得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可,她却实实在在为了自己猛然的一个又一个念头,间接直接地害死了两个人(继父与丈夫)。孩童的她,自然而然的做恶,淡定而从容。也许,在她年少的内心中,她觉得是在拯救受困的母亲。所以,她很坦然。即使长大了,也感受不到她对曾经所做所为的愧疚。她只是觉得怨恨,她做了这些,也没能让母亲兑现承诺,从此和她两个人在一起。而当成年的她,枪杀了自己的丈夫,她忽然意识到了,是她害了丈夫,从头到尾。她怀着愧疚的心,失态地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坦诚了她犯下的罪。电影是以机场母女重逢,丽贝卡幼年记忆闪回片断,及一家人相见,几场简短的前戏铺垫,概要地交代了主要的故事人物线后,就直接跳转到凶案发生,没有去呈现丽贝卡在母亲回来后,母亲与自己的丈夫偷欢复合,她的心理冲击与情感变化。丽贝卡的丈夫一直想要离婚,在丽贝卡母亲回来前,他们的关系早已名存实亡。丈夫执意离婚,但她却总是不同意,她不想承认自己的失败,不想去面对自己不如母亲的事实。她想赢过母亲才嫁给母亲的前男友,以此来报复母亲,以此来慰藉自己受伤的心。可她这种与母亲较劲的方式,既幼稚又无趣,也没有意义。对一切错误的根源,她是知道的,只是电影没有直面着更多地去叙述。至于她知道的深刻程度,也是无从知晓的。当然,直接了当的剖析可能不是导演想要的表达,一切不如点到即止就好。就连丽贝卡最后是不是被判有罪,也留下一个开放的猜想空间。 [后记]
逃避自己,不愿面对自己的人生,生活也一样,日复一日。可,只有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活出属于自己的风采,才不枉来这世间走一遭。不管曾经遭受多大的伤害,不要老抓着过去的阴影不放,懂得放手,是爱自己,也是好好活下去的关键。成长之后,努力走向成熟,释怀一切,成就一个平和丰富的自己。人生百年,不过如此,何必计较挂怀太多,就让一切随风,随风而逝。
文:Melissa zhuang
写于2018年9月7日
注:文章原创,非允勿转!
《夜行动物》里,女主的母亲曾对女主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终将会成为自己母亲的样子。
这部电影里,却是阿莫多瓦角度呈现的算是天才妈妈与普通女儿的故事。普通的女儿一生都在想获得妈妈的关注、陪伴、爱,甚至想要赢过母亲,哪怕是跟曾跟母亲有短暂恋爱关系的男人结婚,她觉得她在这个男人的占有上面,她赢了。
而母亲呢?离开十五年,回来主要想赢得女儿,弥补她角色缺失的时光,最后用自己的死替女儿洗刷罪名。
很难讲,母亲与女儿这样的联结,我们在诉求爱的时候,更渴望不同,渴望在关系的角力中找到新的平衡。
我不愿成为我母亲的样子,但这不妨碍我爱她,即使我在讨厌她的时候,我也还爱着她。
意思神馬的都知道 監獄那一小段歌舞太霸氣了~整個顏色夠狠 但是就是不喜歡這種類型 母女的牽絆 莫名的3個身份 都是不行的點
推荐指数:★★★☆ 颜色依旧绚丽,故事依旧缠绕心间,但是这次近乎乱伦的谑恋,不喜。
C / 观感神奇,明明各方面都欠了点,但却愈发有大师气象,一种对各种“杂质”段落的自信整合?
恋母。阿莫多瓦能把任意性别年龄辈分种族的两人或多人扯上关系
【B-】看过的阿莫多瓦中相对一般的
色彩大胆,对比鲜明。女儿以母亲为最终追求的榜样,甚至到了争风吃醋的变态,最终母女竟然能冰释前嫌,拯救女儿。真的是感动天感动地,感动不了我。
剧情比较曲折,人物关系复杂,但和喜剧有什么关系?小蕾贝嘉很可爱。A girl's mother returns after 15 years to find her daughter has married one of her (the mother's) old boyfriends. They try to mend their broke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and deal with their common lover.
第一次看阿的片 从乍眼的平淡 然后随着追思越品越香……女人 母亲 认同 欲望 死亡……非常“精分”的一部片子 想写女性主义主题的可以好生借鉴番~
真是临场发挥般的叙事,讲到哪儿算哪儿的风格格外阿莫多瓦。一人分饰三角,活在母亲阴影下的女儿,故事永远那么离奇。然而半地下室的窗前走过的高跟鞋将世代不变,那是人们对于自己憧憬之物的仰望,是一切欲望的根源。
每次看阿尔莫多瓦总能勾起学西班牙语的念头。
唯一一位会让我因为他而选择去看片的导演。我太爱阿尔莫多瓦镜头下的女性,人物塑造和故事构建都足够饱满。坂本龙一的原声也出彩,片中那曲Año de Amor很有演歌的风韵在。
西班牙的监狱条件这么好 唱歌跳舞真欢乐 西班牙歌曲真好听 旋律跟最近在听的爵士专辑很像 是一个源头的吧 三星半
二流的Film Noir+二流的希区柯克,异装癖变法官,以及对谋杀案的追寻这块,都是它们的影子,而实际上,沙发上藏手枪哪个段落,恰恰也正是希区柯克悬疑手法的经典运用。(炸弹爆炸,5秒和5分钟,区分惊奇与悬念。关键在扩大观众的视角,给予其更多超过剧中人物限制性视角的信息
惊喜,饱含激情与热泪。
高跟鞋的回音,女儿难免要走母亲的老路
早年买的看是看过,早就忘了,说忘了也不确切,变态的情节还记得,却不是影片来的,是封套上文字来的。文字比影像的力量更强大,倒也离奇。
恋母,《秋日鸣奏曲》的片段解读,最后母女的理解与心灵的沟通,母亲的救赎。
早期的粗粝荒诞
鲜艳到跋扈的色彩,伦理与欲望的针锋相对,总觉得看阿莫多瓦早期的作品,板鸭人那股骨子里闷骚的热情就要从镜头里夺框而出了,永远充满不那么沉稳却积极的活力——当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美好繁荣的8/90年代,或许那是人类文化盛极而衰的最后转折点吧——如今的阿莫多瓦也开始沉默思索了(我反而更爱了)。
第三次被阿导打动~也许很多感情关系无来由也无任何理智可言,但总有些人本性的发挥,比如母爱。。。母亲是个很爱自己的女人,种种细节表现她会为自己放弃很多,包括女儿。可她始终也是爱女儿希望她好的:挑剔她小毛病也好,夸赞她有进步都好,最后关头,她所做的是一个很性情化母亲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