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从什么都不知道开始,根据洞里的两块天空和洞顶的人声开始猜测这些是什么。 出洞后见到的素材越来越多,开始模仿学习,通过五感,尝试着把自己归类到一个类似的合集里——女人and女人们,动物,男人and男人们,小孩and小孩们,,,,女巫身份给的buff让这个soul可以随时切换“我”的视角。途中因为收集到的素材还不够多,所以“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人会哭为什么人会笑为什么人有的时候不允许有表情,只能根据自己当前已知的东西分析(eg. 认为男人打女人是为了得到眼泪这个物体)。so可以说“我”的soul根据我的视角,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去了其他人或者物身上。 如果把女巫的buff归类成现在的世界,那就是我们的视角切换速度被延长了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几千年,而女巫有magic所以一个“黑虎掏心”就可以切换惹。那也就是说如果宏观来看,每个人身上的组成细胞都可能是来自“我”。也就是maybe一直都是“我”在经历各种生命的不同形态,无限缩小范围来看的话也就是我一直在和各种形态的我相处。视角在哪个主体身上就决定你在哪。
8.1
在封闭的洞里活着长大的她 是如何思考的 用什么 语言吗?从哪里习得?每天来喂她的母亲吗? 面对外面的世界 好奇吗?对无知是否 更大的是恐惧呢? 若无 那是什么状态 一片空明?这世界于她 应该就是空的
她有了两个妈妈 一个是“低语妈妈”一个是“女巫妈妈” 前者对她的保护让她成了“白痴” 后者对她不屑的打骂 …… 总有一天 她会反抗吗?反抗是人类的本能还是一切生灵都具有的自然属性?
人类是各种替代的试用品 无论男女老少 都太过羸弱 都一碰就碎 从里到外 都是
做男人了 世界中心了 不是 还是被训 说一天到晚就想着做爱 哦 眼光不行没挑好啊 可是 一天到晚可以和女人做爱的男人至少很帅吧 哈哈 肯定的
她一直在做的可能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即“我是谁” 她可以换各种身份来确认自己 但那个样子能做到吗?我怀疑 或者说 很难
她和自己对话的声音是最可爱的 这个音效的想法很棒
这电影可能在教我如何看待自己 如何审视生命 一切都是向内的 所以自己会对自己说话 而且能听见 事实上的我曾经多少次错过自己对自己发出的声音 早已不记得了 只晓得 确实听到过 而已
好喜欢这样近的去看人的脸 被光线切割后的局部 柔弱的 坚毅的 婉转的 悠扬的 局部的情绪是最最丰富的
体会过人间的五光十色 还愿意回去那个冰冷的独自一个的世界吗 答案是 愿意的 不 是更加愿意了!因为 我只是暗处的一点萤火
这电影像一首会自动流淌的诗一般 穿越了我的心房 生命如河水般流淌 越过多少人的脸庞 仿佛他们还都在眼前
她也不愿那样的 所以一直回避、忍耐、对自己视而不见 直到悲剧发生 其实悲剧一直就在那里等她 不管她如何都会要经历 可这个样子去 让她总觉……
放弃本来就比坚持要容易简单得多 放弃是舒服的 坚持是痛苦的
在欢乐的边缘 女巫已不再可怖 可能是欢乐的因子同化了本来悲伤的颜色—— 绿色吗?是的 是幽深的绿色 在阴翳的光的返照之下还熠熠生辉……
生命的终点是安息吗?生命是没有终点的 或者说 生命对我而言是没有终点的 安息只是旅途中在某个驿站的一夜好眠
# 该如何抛弃形骸本有的那些
到根植于原本就有的里面去
窥视、思考、抚摸
然后 继续 一层层的褪去 直到
找到那个有点像自己的影子
you’ve never been alone
you have that shadow of yourself
You won’ t be alone
You’ll be together forever
# 男人要的 是 女人眼睛里流出的东西… 吗?只是那些… 东西吗?不是的 他们想要的至少比你看到的要多得多!
# 男人可以是个懵懂的孩子 只要他还在长大 女人就不行 女人生下来就应该已经长大了
# 哭是什么 笑是什么
对生命的祭奠 对活着的怀念
是与生俱来的 是需要学会的
是生存的伪装 是身形背后的冷然
是与别不同的畏惧感
是融入大众以后的失落感
你将不再孤单
影片的标签是恐怖片,这显而易见。但是,在我的认知中,恐怖片会刺激人的感官,让人产生恐惧的情绪,但我更青睐的恐怖片还有让人后怕这一个属性。在观影的过程中我感觉到,血腥与文艺交织的难受,就像往一本小说上泼了一盆血,忍着耐心闭着眼看演员对我掏心掏肺,变身,居然形成了一种坐在血泊之中阅读的感受,这是十分新奇的,尤其是你看的还是一本古典小说,至少还带有一点美好的词藻。
我更愿意称之为“一个女孩寻找自己母亲的故事”。由于食狼女恶毒的诅咒,女主被母亲放养在圣洁的山洞,此后在女主的眼中只有山顶的两个洞,像两个眼睛,谁在看着谁还不知道。亲身母亲出于爱的保护却也造成了“母亲”的缺失,女主就像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存在,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出路,因为她从一开始就没有带领者。
食狼女玛丽亚渴望担当这个母亲的角色,但其实她更懦弱,由于被伤害、欺骗,玛丽亚的本身即是不完整的,因此她粗暴的对待女主,甚至再次将她抛弃。但是出于一种嫉妒(此时已经完全不是母亲的感觉),玛丽亚一直窥视着女主(我觉得影片经常给到的动物特写,一方面是表示这种无辜的生灵被残害就像女性在父权制度下;一种就代表着玛丽亚的窥视,因为她可以化成任何动物)她希望看见女主被同样的伤害,然后回归。
回到女主,女主用“妻子”的身体,遭到丈夫虐待,但是也收到了“婆婆”的关爱,第三位母亲教她顺从男人,默默忍耐,最后女主还是反抗了。成为一条狗去窥视那些头盔中的男性,“hey我就站在你身后看着你,你瞧瞧谁才是猎物?”我感觉那只大黑狗心中在这样说。第四次用了一个“男人”的皮囊,却因为缺少男子气概而被嘲笑,此时的母亲眼中留下的泪,是心如死灰,原来男人不是全部的愿意,男子气概才是躲在所有男性背后的撺掇者。最后一次,女主看见单纯的小女孩摔死,留下眼泪,此时是一种为了世间之美而留下的眼泪,出于拯救不同于之前的报复,女主成为了这个小女孩,在爱之中长大,也收获了自己的幸福,但还是被玛利亚毁了。
玛利亚的失败也象征着另一条出路的产生。女主为了保护孩子,亲手杀了玛利亚,“怎么对你就这么简单呀!”这是玛利亚发出的质疑,却也是悔恨。夹杂在在悲伤和惨痛之间的玛利亚,敌视着女主,因此她毁了女主的幸福。但此时的女主坚韧地为孩子做出挽救,甚至杀了玛利亚,这个让她感到害怕,这个她觉得世界上唯一一个可能夺走她血液的人。
此时女主成为了自己的母亲,坚定的开辟了一条女性的反抗之路“如果说,婆婆在原地,玛利亚在绕圈,那么女主此时就用斧头砍出了一条觉醒之路。当然玛利亚也是悲惨的,因为她的历程早早地被别人烧掉了,但是女主之所以能走出这条不一样的路,也是因为她的爱来自众多相同处境之中的人。
除此之外,“男人”这个词被反复提起,玛利亚因为想要个能生孩子的男人而被欺骗、侮辱、抛弃。女主成为“妻子”被强迫发生性,诱惑男人而夺走他的身体,而成为男人后,一个女人却找上来发生性,最后找到一个相爱的人她们大胆的发生性。女主说他深爱这个男人身上的害怕,她希望把那些恐惧都驱散,这点女主已经从一个妻子变成了母亲的态度。大胆一点想的话,此时的丈夫更像是女性身体中的另一部分,女主在安抚自己的灵魂。但抛开这一层面,男人却也是影片中“女性”的依
附,也是敌人,所以玛利亚杀害这个男人,其实也是一种对男性的诅咒,也是让女主再次感受到“父权社会下女性是所有罪恶的载体”,这是最后一层考验。
你不再孤单了。影片开头,母亲许下诺言,让女主陪伴玛利亚,让她不再孤单。但是玛利亚最终的解决方式是杀害了她,让她“不再孤单”,因为一个新的领袖即将出现。
昨天跟人讨论16型人格,发现我俩从曾经的INTP变成了INFP,“到底是为什么?”我想是因为年龄带来的同理心和理解吧。
在这个电影里,她,因为神奇之力,可以在杀掉对方后,掏出内脏,成为被杀的对象。于是因为好奇新生小孩,她,成为了农夫之妻,一只圈养犬,接着是一个年轻男孩,最后一次化身,是要去救一个落崖的小女孩。也是在这个女孩的身体里,她完整的体会了一个正常小孩的长大,还有恋爱和结婚以及生孩子。明明是很痛的事情,因为喜欢他,这个别的人觉得缺乏灵敏的男孩,所以愿意为他生孩子。对比第一次杀死农夫的妻子,还有那个试图接近她的男孩,这一次,她主动的接受了他。
电影包裹在一个略显恐怖的全身化妆的“烧焦至血色花纹“的女性角色还有不时出现的血迹,掏出的内脏里,却不断的用女主的旁白,乡下的美景,农作场景,表现出了一个让人会忽视掉血腥,而开始关注诗意般叙事的故事。也许起先会有点难入戏,因为有点散,可是相信我,看着看着,这一切都连起来,再也不是没头没脑的MV式故事。每一个角色的出现,都好像是成长路上的也许并不被喜爱可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最后的最后,严母式的Old Maid Maria对她说,“这次你竟可以这么轻松的做到”,那也是她与女主角,还有女主角新生儿之间,一种母女关系的传承吧。女孩长大,因为有了要保护的东西,从懵懂到坚毅,终于有了片头部分母亲一直要求的“力量“。可是母亲还是母亲,哪怕再严厉,看到了孩子真的要起飞离开自己,总还是有那么一刻的不舍和痛惜。
这个电影因为实在是太美好了,以至于在商业院线能够上映这件事,本身就成了谜。也感谢这个吹着风有阳光的下午,在荧幕前看了一个多小时的温情成长。
是的,我读出了美好和温情,你呢?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可以化为飞鸟,化为小鹿,自在山林,你愿不愿意?
如果给你一个机会,可以长生不死,自选身份,你愿不愿意?
听起来是件很爽的事,甚至比当吸血鬼还爽。
可也许大多数人都不会愿意接受这样的人生。
正如我们的狼巫婆,她后悔了。
她是主动要求成为女巫的。但实际上,变为女巫后,原来一潭死水的生活并没有起色,反而变得更糟。这是因为受尽社会规劝、被礼教压迫而致的悲剧?不尽然。
反观我们的女主。她是被动成为女巫的。
16岁前的世界,活在真空里。只有灰冷的山洞和“母亲”的絮语。
也许“母亲”这个角色在她看来也只是个名称。
当她走出山洞的那一刻,世界突然充满色彩。风会吹动树叶,流水会发出声响。
一个没有与社群发生任何关联的人,虽然已经被挖去心脏,但却用最干净的视角来认识这个世界。
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女主“成人”的过程。
首先是五感。水滴滴在脸上的感觉、男人肌肉的力量、儿童白嫩的皮肤。
而后是观察。和男人在一起时,应该像水;和女人在一起时,就像镜子;和儿童在一起时,是秋千、玩乐,还有篝火边的故事。
最后才是社会关系。从好奇到“沉浸式”体验。从远远地围观女人分娩,到跟着女人们笑,再到为了跌落悬崖的小女孩流泪。
终于,她拥有了一个可以慢慢长大的机会。
“看来你还是喜欢活在监牢里。”狼巫婆这句,一开始是气话:我花了16年,领养了一个白眼狼。
而后,随着女主真正融入社群,拥有了自己的婚姻、家庭和生活,气话彻底变为嫉妒。
不仅嫉妒你完成了我当年没做成的事,更嫉妒你为什么实现起来“就这么简单”。
女主和狼巫婆本质的区别在于,看世界的视角不同,爱的能力也不同。
只有当一个人在爱的滋养里长大,才能够真正去爱一个人。
通过爱与被爱建立起与世界的连接,才是“你将不再孤单”的正解。
经历了那么多的生命体验,如果依旧会在某一刻留恋人间,那说明值得。
女主说“ 这世界灼烧着,痛苦着,这世界让人刺痛,让人恶心,但是...但是... ”
小林一茶的诗: “我知道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
海明威说,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
我不仅同意后半句,也同意前半句。
披着惊悚片外壳的文艺片 女巫成为不同的角色 体验不同的人生
她先成为了女人 “当和男人在一起时 你是炖菜 是茶水 对于男人而言 你居住于他们的掌心 你是水 涓涓流出 围绕着男人。 当和女人在一起时 你是一面镜子 对于女人言 你是玻璃”
再成为一只狗 观察人类 再成为一个男人 学会哭泣与欲望 成为一个女孩 成长 暗恋 结婚
这世界燃烧着 痛苦着 这世界让人刺痛 让人恶心 然而 我可以去草地上玩耍 享受这片土地 可以用阳光包裹自己 在阳光中如同液体一般
我的生命如同一条河流 不断流淌 不同的河流汇入我 我奔腾 经过山川 湖泊 沙漠 我以为我会奔腾不息 然后我就干涸了
22_075。打倒一切借恐怖片名义拍的文艺片!好的虽然可能可以讲出“因为爱使她改变,因为有爱而使她有生命,因为有爱而让她感受这个世界”之如此类的感想,但我真的只是想看部恐怖片而已啊!
eww女巫缺的是爱吗女巫缺的是回炉重造再学习吗?服了想看个恐怖片也躲不过马力克
没想到是如此诡异又如此蛮荒的恐怖,没想到是如此梦呓又如此蒙昧的叙事,没想到是如此忧伤又如此虐爱的诉说。算不上喜欢,却被其中的氛围与情绪笼罩。有马力克的影子,也有帕索里尼的狂放与内敛。
Beautiful. 很动情的一部分 作为男性第一次orgasm/作为小女孩长大 和一个一起长大的爱他的男孩子结婚 做爱的时候爪子都忍不住伸出来了 独白是 爱他里面 爱他里面的小男孩 every of me thirst for every of him 太美了
她是女巫,也可以是万物。成为女人,成为男人,成为儿童。学习生活,学习流泪,学习爱与被爱。一首血与诅咒的生命之诗。
能不能请文艺片导演别霍霍恐怖和科幻题材??
女巫版《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Sundance 2022 美丽,悲伤,震撼,人生之诗。虽然节奏慢,但是很沉醉,有种“鬼魅浮生”的伤感,旁白的絮絮低语也带有种历经沧桑后依旧迷茫的困惑。
没有心脏,却活了九条命,每次都是不一样的人生,但爱才是破解诅咒的唯一途径,惊悚又温情的恐怖童话故事。失焦手持摄影,浅景深的大特写,还有诗化的台词,太像奢侈品广告片了,太费脑了。
Me the woman,me the skin,me the witch,me the nothing. 在我心目中也许先入为主,女性就是女巫,女巫就是女性。她经过16年暗无天日被母爱囚禁;前一任女巫解放了她、教会她丛林法则却不符合她性情;化身为农妇,一步步学会人类生活的规训,也体会到了父权伤害;化身为英俊男孩,过上“简单”生活,却为小女孩的意外身亡学会流泪;化身为女孩,感受到了爱,尽管Old Maid Marie作为内心女巫的声音,像是阴影,时时提醒风险,但她最终决定作为女巫也作为母亲、作为女巫的母亲活下去。比起Old Maid Marie被欺骗被剥削被驱逐的一生,在女巫的接力上,能感到导演没有那么悲观,去寻找女巫在人世生活的一种伦理。新的女巫们既在community中,也在self中。
玛利亚在小女巫每次适应一个新角色过得幸福的时候便出现来嘲讽一番“你永远融入不了人类的圈子” 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很心酸 玛利亚她只是嫉妒 或者说更是孤独。所以啊她不断地找小孩子当继承人 大概她只是希望有个人可以陪在自己身边 什么女巫血统她根本没有很在意 那么强大的她那么轻易就被小女巫杀了自己 那是放下了戒心罢了——那一刻我想她终于也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都是错了的 女巫也可以成为人类 只要有爱 也将不再孤单了。
以女巫的变形与多次“转生”成长历程及其遭遇来折射出闭塞乡村的严重性别不平等问题。视听语言挺下功夫——强化的自然声、滤镜修饰的自然光、圣歌配乐、小景别镜头与手持/视点镜头相结合,有种粗粝脏陋与内在灵性混融的诡异美感。不过影片最大问题是所谓的奇幻恐怖设定过于平庸老套——掏出内脏后塞入自己肉体的场景曾一度令我以为会有类似德勒兹“无器官身体”或者说无定形生成的电影化呈现,结果后来却只看到了非常定型化干瘪无趣的变身与多轮人生体验。女主失语的设定(若说是由于“狼女”童年而失去语言能力,亦不合逻辑,这同她略带诗意的内心独白是割裂的)与后半程的选择&叙事走向都充满了刻板印象;也别“碰瓷”马力克了,马力克并不是稍微模仿下视听语言就能达到的,而本片则既缺乏超验神性,又几无个体反叛性。(6.5/10)
有一种聊斋的感觉,还挺有意思的。第一个小时可以再紧凑一点。@Sundance2022
成为任何人,再成为自己。去爱去痛,拥有再失去。静观四季流转,体验生命轮回。
血腥的场面,文艺片的节奏,深度的故事,很独特的组合。
就有点像恶魔版的《一条狗的使命》?画面清丽鲜活富有生命力,像风景大片。片子里一半在掏肠子喝生血一半在为爱鼓掌,我一个德州电锯毫无感觉的人居然开始生理不适,手里的薯条顿时不香了
在与世隔绝的山野深处,从超自然的恐怖警言里谱写诗意的篇章。我形塑我自己,身体成为最不重要的介质,如同语言不再依靠声带的震动,意志在生命间流淌,更超脱出新的价值,从好奇、救赎到普世的爱。(Félix一如既往地🉑️
在碧丽娅的身体里终于找到了做女儿的身份,一个真正的女儿;不再困于洞穴、不再啃噬发霉的面包、不再被迫接受痛苦的低吟,更令人庆幸的是,找到了一双温顺而羞涩的眼睛、像小牛犊一样爱她的男孩,“每一个我都渴求着他的存在,内心深处的存在”,哪怕有一天朦胧夜色中没忍住伸出狼女的利爪,他依旧若无其事,轻吻她的利爪、她身体的每一个部分。而玛利娅,可怜的被烈火灼烧亦无法拥有子嗣的玛利娅,“我这一生过得惘然,而未曾见过美好”,因嫉妒而愤怒,把一切都毁了,却终究背负的是那个“被伤死的女巫”的原型故事。于男人而言,你是炖菜,你是茶水,你居于他的掌心;当与女人在一起时,你是一面镜子,当你的眉梢抬起,她也会抬起她的眉梢。玛利娅同样是一面镜子,映照所有伤心的女人。“我是在我肠道中嗡嗡作响的蜜蜂。”像,《伤心的奶水》。
熟悉的美学风格,泰伦斯·马利克家族又添新人,好在这个聊斋故事足够神奇。一旦你代入故事的视角,换成被残杀的无辜村民,这个女巫故事就变得没那么感人了吧。
11.1 我以为我要看到一部恐怖片,结果居然看到了一首关于女性的苦难史。。。好喜欢这部电影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