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完莫名眼眶濕潤 整部電影給人很震撼的視覺享受 富有年代感的色彩 剪輯很有呼應 主人公是個很有魅力的風流男人 對不獨特的恐懼使他彷彿成為了藝術家 他的藝術作品和生活都充滿了令人迷醉的性 但並不是性慾 他的舞蹈編排作品震撼有力 裡面的舞蹈非常有張力 好想再看一遍啊 真的第一次看到這麼有震撼力的肉體表演的舞蹈 舞蹈演員一絲不苟的工作練習 導演心心念念的靈感 中間還有一段所有人都在大笑 傳入觀眾耳朵的聲音卻只有主人公的氣息 世間一切聲音都消失了 更顯示了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而對別人來說有魅力的藝術家總是那麼的獨特
電影結束之後去了附近一家比較有知名度的餐廳吃晚飯,感覺還可以,可是不喜歡。
“我们应当铁石心肠地看这种作品”——奥斯卡·王尔德
应该使基本作曲理论成为电影导演的必修课程,除非他起誓像马布斯时期的弗里茨·朗那样不用音乐。(即使他不用音乐,学了也有好处。)这大概能够减少诸如奥利弗·斯通剪科恩那样的惨剧吧。[1]我觉得这不是一部需要分析式赞美的电影;我们只需要知道它是音乐性的,也就是说审美的:甚至那些主人公因此受到指责的性也不包含任何(像佩金帕或帕索里尼那样的)生物成分。中间的航空大舞蹈非常好,但是作为情节来说显得过火。有太多理由使我们爱鲍勃·福斯。我们现在略过那些讲缺点。
事实上,像其它所谓被其“超越”的传统音乐剧那样,它的故事/剧本大致价值为零。(为什么鲍勃没有和罗伯特·奥特曼合作?不过这种事情只能想一想而已。)结尾,从五种阶段重现开始——三个电影场景还是不错的——基本上是《搏击俱乐部》式的无聊(我们尚且不说《小丑》!),并且最后一首歌冗长。最终,我们仍然不免觉得这一切仍然只是给我们看我们想要的、世俗的东西而已(Gideon面对女评论家的指责时,心里难道没有在痛苦地认同吗?);大部分较大的“动人”之处,交给卡萨维茨都会被砍掉。……相反,我们记得《八部半》的对话场景在一切情感之下透出费里尼的沉稳和神秘。
B+
[1] 见《天生杀人狂》开头。
本文首发于深焦DeepFocus专栏 “丑闻!争议!戛纳居然也有这样的过去”
如果怂胆假设并且胡乱推证:1980年鲍勃•福斯(Bob Fosse)的《爵士春秋》(<All That Jazz>)斩获戛纳最佳影片的争议,在于导演的自我剖析能得到艺术层面认可;其二的争议似乎可以说是主观因素:当年戛纳评委的主席是美国人柯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评审团将金棕榈给了《爵士春秋》是由于评委的主观因素也不无可能,毕竟道格拉斯曾是一名百老汇舞蹈演员。
《爵士春秋》是鲍勃•福斯将承载着高度个人化的精神与心理自我剖析的密码,编入毕生的歌舞成就高峰的程序之上的半自传性质的影片,甚至有人冠以“歌舞片中的《八部半》”的标签。罗伊·沙伊德尔(Roy Scheider)饰演的乔•吉迪恩(Joe Gideon)是百老汇的支柱,他在跳舞、编舞、导演等方面都能表现地才华横溢,几乎透支了所有精力与时间在工作至上,工作时间沉浸在舞蹈演员的身体之中;相对的私人生活一片糟糕,游走在女性身体之中。致命的心脏问题蛰伏在深水之中,直至爆发的时刻,吉迪恩已然无法逃避这颗炸弹。身体的陨落消亡的节点,同样也是吉迪恩艺术成就的最高峰,他属于舞台,固然舞台也是吉迪恩最理想的墓园。
吉迪恩和福斯有着极高的相似之处,前者可谓是后者的镜像,福斯作为唯一同时斩获了托尼奖、艾美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舞厅》(<Carbaret>),1972)的多栖杰出人才,在1987年死于心脏病发作,享年60岁。号称“艺术影片殿堂”的金棕榈,居然落到了福斯的头上。
从当年的争议来看,《Time Out London》杂志认为,福斯花了大量篇幅展现的吉迪恩的内心是晦涩难懂而非艺术性的,做作的影像表达甚至将电影中的完美的歌舞编排埋葬了;《Variety》杂志则认为,除了自我之外究竟是什么在支撑吉迪恩的创作,影片没有给出合理的解释。但几乎公认的是,《爵士春秋》的歌舞编排是难以超越的,即使今日语境下的大众很容易被《爱乐之城》打动,然而以痛苦为主体、晦涩形式之下的《爵士春秋》始终是歌舞电影的里程之作,斯坦利•库布里克直言这是他看过最好的一部电影。福斯将镜头毫不吝啬地带进了舞蹈编排的过程之内:吉迪恩(福斯)的极致苛刻指挥下,演员恣意舞动的身体仿佛五线谱上的乐符,同时福斯也将镜头的运动与之匹配地天衣无缝。如果说罗伯特•马歇尔的电影版《芝加哥》仅仅是一个小孔能够窥见福斯的世界的话,《爵士春秋》则已经走入无形美的层面。
也许福斯身后,百老汇已经难以升起新星,而《爵士春秋》作为福斯的镜子,将百老汇的碎片化的黄金时代展现给大众,同样罕见的是作为歌舞电影,从内心世界的题材,到内心场景与现实场景交错展现的形式,以至从演员延伸到银幕外的导演都是形而上的,《爵士春秋》本身就是痛苦不断绵延的回音,超过歌舞片的形式了。
正式写第一个观后感 影评算不上了不够资格
前半段没很明了主旨大概是我太肤浅 大概从小受性影响太多产生病态对性接近表演人格的迷恋?
对待生活太严肃会产生无与伦比的智障感就像对随性到不在意生命的肃然起敬一样
过一天了一天及时行乐的人生很可怕 其实没人知道正确的人生方向到底是什么 大多是统治者强加的教育给我们的欲望 大概在裹上殓尸袋前的那一秒才能清楚的认识到想要的和自己的无知无力了
看完很五味杂陈的片子 才是好片子 能惊艳四座的bob fosse不论怎么样都比我们默默无闻的小人物有才华的多 没看到他想表达的东西只是因为无知了
结论就是 没艺术家的放荡不羁别和任何个艺术家谈恋爱会死很难看
你就是歌舞片领域的库布里克!
整个片子除了歌舞(主要还是舞,音乐实在不咋),就是反反复复的对死亡的恐惧而已。而且还恐惧得非常空洞单调。秀场的复杂性也仅仅生硬浅显的点到一些。论艺人人生的混乱,远远比不上《Velvet Goldmine》和《The Doors》。拍摄手法还行,很多smash cuts,虽然有点眼花缭乱讲得还算清楚。论整体水平,音乐,和深度,还是比《芝加哥》差远了啊。
这个版本是不是被剪切了?总之芝加哥绝对是抄袭这个爵士春秋的
#大师展#“我从童年继承下来的东西只有一件,就是对平庸生活的狂怒,一种不甘没落的决心。”
重刷,修复质量极佳。鲍勃·福斯,将形式主义推向极致的歌舞之王,醉生梦死、浮生若梦。
片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叫Joe Gideon的百老汇资深导演,他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才华横溢,但是由于没有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工作的压力和情感的放纵使他灰心厌世,健康每况愈下,最后在其作品的歌声舞影中,Gideon哼着《再见我爱》在手术台上踏上了不归之路////我操这个简介谁写的!
鲍勃·福斯第4作,1980戛纳金棕榈。影片将回忆(死亡的5阶段-愤怒否认讨价还价抑郁接受)、幻想(向白衣死亡天使倾诉)、闪前(临终)与现实交叉剪辑,呈现了一位酗烟、嗑药、浪荡的歌舞剧导演通往死亡之路。主观视点的声音特写搭配静默环境音处理:外化心脏病发预兆。情色舞剧排演,[再见我爱]。(9.0/10)
本以为是爵士乐,没想到却是爵士舞。
Roy Scheider举手投足把一个好色又有才华,娘气和傲气同在的歌舞剧大导演得淋漓尽致,舞台艺术极近华丽,美腿控必看!
直至北影节才迟迟看上,比《爱乐之城》喜欢不止一个量级。带着1970年代特有的阴暗色调和摇摇欲坠的城市气质,艺术生命也在2小时的虚实交替、梦境重叠、意乱情迷之间,从在女人烟酒中的纵欲挥霍,变成病床前的苟延残喘。在梳理舞台剧生意经同时,与演员、妻女、投资者的告别,也在欢歌中呈现悲剧效果。
在鲍勃·福斯导演兼编舞百老汇音乐剧《芝加哥》时,他的第三部电影《伦尼的故事》也在进行后期制作,双重压力下,酒精、香烟以及各种药物压垮了他,福斯在突发心脏病后有了一次濒死的经历。这段经历后来便被他搬上了银幕,尽管这部半自传性质的电影带有很强烈的自恋倾向,但相对客观,没有过度粉饰福斯本人的出轨行为。除却本人,影片中的绝大部分角色都源于真实生活,可与现实之间的关联并没有让《爵士春秋》走向传统传记片的泥潭,反而造就了一次形式主义的狂欢,快速的交叉剪辑让电影、舞台、现实、梦境交织在一起,死亡空间里丰乳肥臀的女人、滑稽的表演和台下哄笑的观众似乎指向了费里尼的《八部半》,不过这些更像是福斯的《阿玛柯德》——在弥留之际的追忆与回溯。影片上映八年后,《爵士春秋》中的内容如预言般变成了现实,令人唏嘘不已。
【B+】“她不是在点评电影,她只是想显示自己有多聪明。”一位导演遇上创作瓶颈的故事,线性叙事插叙幻境,如同歌舞版的八部半,充满了自我解构与嘲讽,第三幕彻底走向梦的狂欢崩析。剪辑和音效都充满了先锋意识,看得出对达伦的黑天鹅与梦之安魂曲,都产生了很重的影响。
看完《歌厅》我说自己从没看过这样的歌舞片,没想到看完《爵士春秋》还是这样的想法。鲍勃福斯真的是编舞之王,现在哪还有歌舞片能这样如此地把肢体语言融入到叙事里,“人生就如走钢丝,其他时间都是等待”,影片的每一段表演,每一种剪辑,都透露着对生活的孤注一掷...
戏比天大,人如幻梦一场。“我们的宗旨是带你四处翱翔,但你哪也去不了。”
歌舞片的“八部半”,将承载痛苦和荣耀的生命放入跳跃错乱的叙事中,用爵士乐庆祝死亡的到来,看完觉得人生真是好大一场虚空...
Joe的本性不是濫愛,而是缺愛。也只有這樣的男人,才會大期將至了,都仍妄想著用妄想「登臺」取代現實生命「下臺」的慌寥。
歌舞片能做到这个地步,基本已经登峰造极,没人能超过了,这样的观感此生估计也是只有一次。舞台-电影-现实-天堂四重时空交叉剪辑,相互依存、映射、预示,一开始让人不明就里,越往后越觉得牛逼。男主一方面让人迷醉,另一方面又充满腐臭和死亡气息,几段编舞让人瞠目结舌,还有大量幽默贯穿其间。
基本可以说是代表了传记片的最高水准了。回忆,现实,死亡幻觉互相穿插,手法令人惊艳。而男主起床后的一系列重复蒙太奇也对带动节奏起到了不错的效果。至于影片最后用爵士歌舞来穿起男主一生的表现手法,估计不仅前无古人,后来者也很难再超越了。而且舞蹈也设计得如梦如幻。当然罗伊的演技也极为精湛
4.5;“你的肉体只是时光、不停流逝的时光。你不过是每一个孤独的瞬息。”披肝沥胆,焚烧自身殆尽,以抵抗生命的虚无,死亡的追逐;死亡是唯一现实,是最好的落幕,醉生梦死抵不过对平庸的恐惧;大量意识流的内心剧场设置得极先锋,歌舞成为内心戏和情感表达的最佳方式。
so sexy ! so sad ! so dream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