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向是电影人钟爱的题材之一,除了可以满足人们对天才的关注和好奇之外,也因为天才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剧本。例如《美丽心灵》里的Nash,他在数学、经济学等领域独领风骚,却饱受精神病的折磨和摧残不可自拔;《她比烟花寂寞》里的Jacky自幼就被称作大提琴神童却严重缺乏爱,在事业的巅峰期患上硬化症而无法拉琴后遭受无情的世态炎凉;本片的莫扎特则受到宫廷乐师的排挤和诬蔑,不被奥地利皇帝的赏识器重,最后被嫉妒他的御用作曲家萨列里间接害死,留下未完的《安魂曲》。事实证明,曲折坎坷的人生总能得到更多的共鸣,引发更多的思考。
而难以想象的是,这竟是1984年的作品。无论以剧情片还是传记片的角度审视,本片都具备了相当成熟的电影元素,从过人的编剧水平、插叙的叙事手法、注重细节而不乏写实的拍摄技巧、几乎所有主配角的精湛演技,到高超的化妆与美术、养眼的服装设计、强有力的音乐背景,即便拿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参加各大电影节的竞赛单元也绝对有实力角逐大奖,真不愧为当年奥斯卡囊获8项大奖的大赢家啊。
当然,本片更让人无法拒绝的是对于两位主角人性化的深刻刻画,也因此对天才与庸才有了别样的理解和体会。
上帝是公平的。但凡天才都有执拗、偏激、极端、疯狂、神经质的一面,不为世人所容的一面,而正因为人格上的种种缺陷,他们顶多被称作伟大的天才,而不会是伟人。
莫扎特即是如此。他年少轻狂、恃才傲物,总是高调地挥霍和炫耀他的才华,毫不谦虚地接受赞美和崇拜;他狂妄自大、张扬跋扈,不留情面的嘲笑别人,擅改别人的作品;他极度自恋、崇尚完美,听不得别人的质疑,即便在约瑟夫六世面前仍大胆的据理力争。我们记住了他的毕露锋芒,也记住了他的不知天高地厚。
上帝是公平的。世上没有完美的人,天才也自有白痴之处。
莫扎特的白痴表现在除却音乐之外的一无是处,就像一个被宠坏了的任性的孩子:不会打理生活,没有家庭责任心;凭感觉交友,不留心眼,待人接物也一团糟;不切实际的自我感觉良好,不听他人劝告,不顾他人感受;不知理财为何物,却偏偏还在别人面前死撑面子;沉迷于放纵、享乐和酗酒,不分场合的嬉笑玩闹,标志性的放肆尖笑令他像个哗众取宠的小丑。我们记住了他的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也记住了他那与年龄完全不符的幼稚和懵懂。
上帝是公平的。才华是天才赖以成名和受追捧的工具,却也是收获作为平凡人的幸福快乐的绊脚石。一来,天才被无限神化,他的努力和挫折大都被忽略、抹煞;二来,人们对天才盲目、无知的推崇或嫉妒、排斥使他们丧失了尊敬、保护天才的意识和鉴赏天才作品的能力;再者,或许是由于天才的大部分人生都奉献或是沉迷在源源不断地向世人展现才华,人们不知不觉就将其表面化、理想化,很少有人真正关心他的日常生活,以及作为一个人而不是天才的内心世界。
莫扎特自是不幸的,最亲的父亲不理解他,最爱的女人不懂音乐,天赋才华却招致杀生之祸。可他又是幸运的:正因为严厉而势利的父亲悉心栽培,他打小就开辟属于自己的音乐疆土并得到无数展示于权贵面前的机会;如愿娶了心爱的女人,而妻子也同样爱他,甚至爱他多过爱自己,抛弃贞洁和自尊也在所不辞;结交到音乐上的知己,真正欣赏、理解他的音乐,并能感受到他的音乐所蕴含的包括对父亲的敬畏与愧疚等不为人知的情感,即使那个人是一心置他于死地的敌人——萨列里。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象萨列里的心理状态。可以说,莫扎特是一个完全缺乏音乐家气质的人,可“偏偏是这样一个粗鄙、低俗、缺乏教养、言行猥琐的人”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怎能不令人感慨万千?萨列里对莫扎特的恨无疑强烈过任何人,因为他采用如此阴险卑劣的方式折磨并扼杀了莫扎特,但如果有人同情这个某种程度上的小人,却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
萨列里为什么会败在莫扎特手下?是不够投入、不够勤勉吗?还是不够谦卑、不够虔诚?如他所述都不是。对于从小就将音乐视为理想和信念的萨列里而言,音乐就是圣经,为了踏上至高的音乐圣殿,他发誓坚定不移、孜孜不倦的奉献一生。那么答案呼之欲出:不够天赋。
让我们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天赋吧。莫扎特神童时期的事迹暂且不说,当萨列里亲自见识到莫扎特的音乐后,发出了“前所未听的音乐”、“上帝的天籁”、“最纯粹的美”等感慨,惊叹之情可见一斑。然而,那时的萨列里仍坚持认为那只是个意外,直到拿到莫扎特的原稿也是唯一的手稿后,前所未有的挫败感、嫉妒和愤恨纷至沓来,汹涌澎湃,最终达到顶点,使之彻底崩溃。怎么会有这样的人,竟可以对音乐挥洒自如、信手拈来,而如此完成的作品竟行云流水般浑然天成、毫无破绽!就好像上帝事先将音乐刻在莫扎特的脑海,而莫扎特的任务只是将其默出一般!“才华横溢”这个词简直是专为他而设的。与之相反的是,对萨列里而言,音乐就如他的女学生,可爱却不可得。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学到这样一句谚语:“天才是99%的勤奋加1%的灵感。”但在莫扎特身上却得到了悖论。而莫扎特对音乐的态度也令人无法忍受:一方面肆无忌惮、恣意张扬着他的才华,满足日益膨胀的虚荣心,一方面将音乐作为谋生工具,以继续纸醉金迷、骄奢淫逸的生活。这些无一不是对萨列里的无情讽刺。
在种种证据下,萨列里不得不承认,莫扎特正如名字中Amadeus的拉丁文原意是上帝的宠儿,而上帝给他的奖励不过是了解莫扎特的才华。然而与此同时,萨列里也坚定了迫害莫扎特、毁掉莫扎特的决心,以作为上帝选择莫扎特为代言人的代价,以及对上帝不公平、不仁慈的报复。即使一切是命,他也要竭力反抗,因为某种程度上,对莫扎特的恨已经超越了对音乐的热情和对音乐天才的爱惜。
既生瑜,何生亮?自古一山容不得二虎,庞涓害孙膑,曹操杀杨修,皆本因后者太过出色。然而,上帝赋予天才聪慧,是为了嘲笑世人的平庸,还是为了宽恕世人因平庸而犯下的错?
天才,是那么遥不可及、那么令人艳羡的字眼,从不缺鲜花、掌声的他们拥有光环照耀的人生,可在无法掩饰的光芒四射之外,失去了什么又有谁了解?
当我们一边为大学数学绞尽脑汁、肠思枯竭,一边又缅怀英年早逝的数学家们时,除了感叹天才多薄命,是否有时也会怀疑他们究竟值得不值得?
如果可以选择,你更情愿在爱的包围下波澜不惊、碌碌无闻地平淡一生,还是甘愿惊天动地、轰轰烈烈地辉煌灿烂,却或如流星划过转瞬即逝,或品尝半生孤苦和高处不胜寒的寂寞?
诚然,“如果是天才”这样的假设性问题毫无现实意义,但至少不能强求包括非凡天赋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以免步萨列里的后尘,犯下永远弥补不了的错,欠下永远偿还不清的债,最终导致余生在良心的谴责和煎熬下度过。
既然既定事实是并非天才,那么,何不做一个快乐的庸才、一个善良的庸才、一个积极上进的庸才、一个可造福于社会的庸才?平庸不是我们的错,失败也不是不可原谅的罪过,何不乐观地接受平庸,坦然地承认失败?
只是,别忘了坚持“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条,挖掘自己的闪光点,勤恳而不懈的为此努力,品味成功路上的每一步艰辛与挫折。也别忘了时常提醒自己知足常乐的道理,珍惜已经拥有的微小幸福,学会发现和享受生活中的乐趣,收集并与所爱的人分享身边的点滴美好、喜悦与感动。
所以,庸才们,醒醒吧,面对现实吧!毕竟,生命的意义,更在于回馈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而不是天生了什么,不是么?
片中有一个镜头让我记忆犹新,不修边幅的莫扎特一脸颓废倦怠,左手玩弄着台球,右手用白鹅毛“沙沙”不经意的谱曲,而旷世绝响竟就这样诞生了,一点不”难产“。事情往往这样,行为乖戾举止白痴的天才天生就能风流一赋《广陵散》,“头悬梁锥刺股”的乐匠可能日操千曲而弥留之际尚不能领悟音乐的妙谛。
天才,意味着他的心思永远像白云一样飘在天际,浩然无涯,哪没有时间去关心脚丫子那点破事,结果如脱缰野马、大步流星的践踏了人类设置的种种合理与不合理的”藩篱“。很喜欢片中莫扎特常常在重大场合于一群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人群中,突然爆发出的不知从哪冒出来的刺耳乖戾的笑。 那刺耳的笑恰似上帝对世俗虚伪聒噪的揶揄。
电影的顶级的视听堪称顶级!恐怕电影史上没有任何一部电影的配乐能跟此片相提并论了,因为该电影的音乐剪辑师由沃尔夫冈莫扎特扛鼎。摄影、表演、台词等等极具水准,影片中的莫扎特固然用他的天才与不羁让我常常不禁惊叹与暗笑,但那个撒列里给我的印象更为深刻。他像个”秃鹫“,虚伪狡诈、卑鄙善妒,未达目的誓死不罢休。看到他的一次次”温柔“出场我不禁不寒而栗。然而”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他又有什么错,酷爱音乐然而才能平庸,恰如上帝给了一个厨师最好的炊具,然而却仅仅配给他粗糠污水供其烹饪。
撒列里最大的原罪上帝给了他无比的野心,却忘记了给他的野心插上翱翔的翅膀!!!!!
影片有两条线索,明线是莫扎特和撒列里之间种种龃龉冲突,暗线则是莫扎特那天籁般的音乐。片中有大量莫扎特的原创音乐,随着情节的展开而非常妥帖自然的鱼贯而出,大有音乐代替镜头和台词担当解说员的意味,味道很正,毕竟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是对艺术家本身最好的诠释。
莫扎特留下了那么多华美的篇章慰藉着我们的灵魂,然而他的一生却是彻底的悲剧。天才作为上帝的宠儿往往不开窍,不通世故,在俗世弄的头破血流。影片中莫扎特可与日月争光的才华曲高和寡,让那个”品位高雅“、”英明睿智“的奥地利君主哈欠连连,这些类似的镜头在影片中常常出现,还比如那个”群狗贵族“(养了很多宠物狗的贵族)让莫扎特弹钢琴竟然仅仅是为了让爱犬High起来!!!最可恨的是影片的结尾。在大鱼瓢泼中,他的葬礼草草收场,出席者寥寥,像个无名氏一样葬于“乱葬岗”。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俗人不懂莫扎特随意轻贱他也就罢了,连他唯一的知音都意图谋害他,欲置之死地而后快。
(这是莫扎特临死前他跟撒列里唯一的一次合作)PS: 哈哈,原来某扎特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朋友,那就是音乐,而他的敌人则是整个世界。 影片中君王跟主教之间的权力争夺明争暗斗的那个桥段让我会心一笑,争夺莫扎特不过是个噱头,天才又能怎样,不过是王公贵胄的一枚棋子与玩物罢了。不过话说回来了,就像《社交网络》《飞行者》之类的传记电影一样,“小说家之言”,那不过是把导演和编剧自己心中的历史人物变个戏法放在舞台博大家一乐罢了。
我可不相信历史中真实的莫扎特其短暂一生至始至终就跟撒列里”搞来搞去“,还是被撒列里给害了,大家要想了解真实的历史,还是去翻翻那该死的教科书为妙。
千万记住!!!!:传记电影大变活人的注脚多半是是“本片多为艺术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此片也不例外。
《莫扎特传》上映18年后,各个主创接受访谈讲了很多当年拍摄过程的小故事,也就是纪录片 The Making of Amadeus,在网上我没看到有翻译,这里记录一下
1.1983年,剧组在捷克拍剧院戏的时候是7月4日美国国庆,于是拍摄现场喊了action之后奏了美国国歌而不是莫扎特,在场的几百个捷克群众演员也跟着唱,剧组也惊了。只有一小群人没唱,因为害怕有捷克秘密警察混在群众演员里。演约瑟夫二世的演员说,当时心想,完了,大家都要进监狱了
2.编剧彼得谢弗1979年带导演米洛斯在伦敦看原版舞台剧,米洛斯本来很不愿意去,因为音乐家的传记通常很无聊,但是看完第一幕后他就惊呆了,幕间休息的时候他对彼得说如果第二幕也这么好,我就把它拍成电影
3.彼得谢弗是在导演的家里(康涅狄格)和导演一起搞完剧本的,一共花了4个月,周一到周五都关在屋里,感觉跟蹲监狱一样。然后周五晚编剧回纽约,享受完全不用跟导演对话的周末,然后周日晚又被接去蹲监狱
4.两人本来对剧本分歧很大遇到很多麻烦,于是每天干脆花几个小时一起听莫扎特,顺便把音乐分配到故事里,这个过程给了编剧很多灵感,音乐带出了对白,很多词是照着音乐的节奏写的
5.编剧给导演提过要求,说不想要音乐变成渲染情绪的工具,而应该是情绪的前导,是剧情的第三个主角
6.制片导演编剧三人组在纽约机场见了音乐指导Neville Marriner,因为Neville正要赶飞机,而他只提了一个要求,就是片中用的莫扎特音乐,一个音符都不能改动
7.进入选角阶段,片中主要角色一共试镜了上千名演员,演约瑟夫二世的演员说仿佛试了一年。在试镜莫扎特的过程中导演让F. Murray Abraham来对戏,需要演到老年萨列里的时候F说他还没准备过老年的部分, 但是米洛斯坚持让他演,F想那就试试吧然后暴风演了一下,导演又惊呆了,几天之后就跟他说你是第一选择,F回说你就直接告诉我接下来还要怎么做(才能确定拿到角色),因为我还忙着刷厨房。又过了段时间剧组再次让F来试镜,F说这角色我不要了。导演于是对制片人讲,这种人才是我要的萨列里,台上台下都有萨的个性
8.之后再打给F确定消息时,F已经在疤面煞星片场了,F说当时消息传出来,疤面煞星片场的人包括明星对他的态度都不一样了,因为他拿到了所有讲英语的男演员都梦寐以求的角色
9.取景方面导演只考虑维也纳,布拉格和布达佩斯,因为只有这三个城市有类似的18世纪建筑风格,尤其是布拉格,架好摄像机就能拍,只要别拍到路灯就完全不需要特效处理
10.开场的雪景。由于布拉格当时连条件很差,人造大量雪也不可能,而且天气预报说那年不会下雪可能要等到来年3月,于是剧组每天都准备两套器材,祈祷哪天夜里下雪
11.演萨列里男仆的演员说,他有一个捷克朋友,托自己女儿给他带了两个菠萝还有柠檬什么的去剧组探班。当时捷克工作人员里有一半是捷克秘密警察,大家都知道,其中一个就跑过来问他,那女的是谁干嘛的,男仆演员说是送菠萝来的朋友,秘密警察问是罐头吗,演员说不不不是真的菠萝,警察惊呆了,然后全剧组都惊呆了,因为显然那是那年一月里捷克唯二的两个菠萝
12.拍精神病院的场景是一个捷克的军事档案馆的一部分,虽然只用到第一层(再往上有军事档案),但拍摄之前全剧组又被秘密警察盘问了很久,担心他们是CIA卧底。另外据传那个建筑里还有2000磅或者好几吨炸药,导演听了之后说,棒极了
13.萨列里的老年戏每天拍之前都要化4小时妆,F说化妆过程这么累根本不需要费力就能演好老年人了
14.本来Constanze这个角色是另一个演员演的,彩排什么的都很顺利,但是正式拍摄前那位演员踢足球受了伤,于是导演一天见了60个演员找替补,最后在两人中选择时,导演说这个角色不能太漂亮,于是定了Elizabeth
15.Elizabeth说她拍的第一场是吃维纳斯的乳头的戏,吃了大概一百万个,最后都吃恶心了,当时比较单纯,也没想过嚼一嚼可以吐出来
16.约瑟夫二世的第一场是迎接莫扎特的戏,要学会很糟糕地弹钢琴,后来他说他已经可以很完美地很糟糕地弹钢琴了
17.Tom(演莫扎特)每天要练四五小时钢琴,而且练琴的房间就在导演对面,所以压力很大,导演唯一表扬他进步了的一次,其实是钢琴老师在做示范。不过后来练得很好了,连舞会戏平躺倒着弹也是自己完成的
18.所有歌剧院戏都在布拉格拍的,导演编剧制片三人组去看场地的时候,编剧忽然不见了,后来导演发现他在走廊里偷偷躲起来哭,因为他刚刚了解到这里就是莫扎特亲自指挥的唐乔万尼首演的地方
19.其实歌剧院的戏有一点危险,因为布拉格城邦剧院内部是全木质的,但是剧组要在里面点上千根蜡烛。剧院依然选择答应他们,每天都有三四十名消防员在旁边待命,有一天在拍唐乔万尼跟鬼魂对话的戏的时候,演员帽子上的孔雀毛真的被桌上的烛台点着了
20.米洛斯为人很直接但是从不说错,男仆有一镜在雪中走路,走得不好,米洛斯直接说“电视已经把你毁了”,接下来马上试第二次,导演:“棒极了”。他对演员的指导原则是,说得越少,演员就越不会感到混乱
21.拍摄过程中两个演员都跟平时的自己有很大的不同。Tom(莫扎特)染了金发,也进入了角色,所以表现得比平时的自己开朗很多;F(萨列里)想保持角色的性格,所以一直跟剧组其他人保持距离,但是在生活中他才是开朗的那一个,到后来剧组有party大家都不请他去了。为了塑造角色,在拍摄期间,两人也没有很熟,还带一点点对立
22.莫扎特躺在床上口述安魂曲那一场,两个演员都戴了耳机听音乐指导,因为他们描述和弦歌词和节奏的时间点要和安魂曲的成品完全对应。这个过程演员很容易混乱,尤其是Tom还要演重病的样子,所以F会真的提醒他,互相交流,就像剧本里写的一样。后来Tom还会偷偷故意漏一些台词,让F打断他让他说清楚,这样显得萨列里这个角色不如莫扎特聪明。之后F拿到最佳男主角时说,如果今晚我还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Tom不能站在我旁边
由于想象力的匮乏,自认为不算是好的写手。即使想把历史哲学人文方面的诸多元素运用于自己的作品,如果没有切身体会的真实体验,也是很难。而人生实在是太短暂,想去完成的事情太多,真正能够经历的,却又太少。好在,还有一种表达方式,叫做电影。有着挑剔的眼睛和耳朵——人的神经元是很奇妙的东西。由是,能够享受像《莫扎特传》这样的视听盛宴。
不能否认这部电影在配乐方面的成功,由莫扎特这位优秀的天才作曲家传世的诸多佳作成就了这样的华丽动作。有新意的叙事手法,片长三小时却毫无赘述的紧凑情节,震撼与惊喜一波一波地接踵而至,乱花渐欲迷人眼。
神父在说着:忏悔吧,上帝的子民。主赦免你的一切。神父之于我的意向之中,是完全理性的存在。用宗教的准则判断着一切事物,黑是黑,白是白。由是影片从被关入疯人院的前宫廷御用作曲家萨列里的叙述展开。曾经的萨列里,对音乐如神祗般顶礼膜拜,伏在上帝脚下亲吻主的脚趾。一心想要通过音乐来歌颂神,甚至不惜为之付出贞洁、辛勤、甚至是人性崇高的品格。可是上帝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上帝“赐予”他的仅是一种对于音乐——甚至可以说对于莫扎特的音乐的独特的识别能力和读解能力,而并非创造力。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对于爱音乐狂热程度毫不亚于莫扎特的萨列里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使他不由得陷入对莫扎特及其作品的矛盾情结——尽管厌憎莫之为人,却对其作品推崇备至。他是有远见的伯乐。对两者区别对待,而这直到现在,还是很难做到的事情。
由萨列里向神父的叙述而展开的莫扎特生平,既不委婉,也不动听。时不时夹杂其中的咒骂,和对于上帝的牢骚,能够看到他在莫扎特死后饱受了多少良心上的谴责和对自己平庸的愤懑。萨列里并非大奸大恶之徒,甚至在这两人中,我更喜欢萨列里。在父亲因小事故世之后才开始自己的音乐旅程,虽是被迫,至少也体现了一些责任感。
而莫扎特呢,追逐女人和音乐,只是他的本能反应。天才或许本身就是用来挥霍的,音乐对于莫扎特来说只是可操纵的表达工具,如同寻常人等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有个场景印象非常深刻:莫扎特一边喝酒一边玩着台球,就这样不经意地,却创造出传世的不朽作品。这样天然去雕饰的音乐,流畅而且完美,改动其中任何一个音符都大概可称之为“上帝的旨意”。而萨列里呢,他作曲的时候总是要正襟危坐于钢琴前面,仔细地弹着改着每个微小的部分。
影片中的莫扎特,对金钱淡漠,自信到狂妄的态度,笑起来分明有些粪土江山的象征主义。或许艺术家本身,就注定了与金钱无缘。艺术的发展需要一些放浪形骸,和之于传统的挑战。像是凡高,提奥的赞助成就了他身后的辉煌。然而提奥毕竟是凡高的血亲,况且提奥不懂美术,所做的事情无非是出于对穷困潦倒兄长的责任。这样的风格,注定了不是适合萨列里的道路。萨列里不是莫扎特的任何人,他也就只能发发“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了。
如果莫扎特降生在现代,我想会是个实验派的摇滚乐手。仍然是不按照常理出牌,大概会很朋克的打扮。萨列里的作品则是中规中矩的,没有对传统的挑战意味,出现在维也纳这样的音乐之都,总有些重复别人的痕迹。或许就是其作品在几十年之后湮没于众声的原因——历史是不会由于某个不成功的音乐家拥有高尚的人格就记录下他平庸的作品的。很残酷,不是吗?
但至少,萨列里在我眼中,并不是个庸才。对于美食的良好品位,懂得享受生活的快乐,熟悉与人相处的技巧,还有,高尚的人格。当莫扎特的太太请求他看莫的作品的时候,充斥在他心中的嫉妒以及仇恨使得他说出“你晚上再来”的话。女人真的回来并且将衣服脱得只剩下贴身内裤的时候,萨列里却摇了身边的铃叫来仆人,让女人离开之后自己从房间出去。悬崖勒马。试想若是事物按照其本身应该行进的前进方向走下去的话,莫扎特和萨列里一定会是誓不两立,也就没有后面种种可能性的发生。
片中的主要线索是老年萨列里对神父的叙述。神父的神情从初始的无谓平淡例行公事,到渐渐的被打动,被震撼到无言以对的过程,再现了萨列里眼中那一段莫扎特这个音乐巨人一生的传奇。认识到自己是个庸才是件很难接受的事情,而没有认识到自己是个庸才是件更加白痴的事情。片尾,萨列里端坐于轮椅上,带着无奈接受的心情,对疯人院的众生大喊“我赦免你们”的时候,我有种错觉,似乎他就是上帝,就是神祗。或许他对第三人讲述自己的嫉妒之后,可以完全得解脱。毕竟在莫扎特在世年代,他算是为数不多的理解莫扎特才能的人之一。没有萨列里的存在,也就没有莫扎特的安魂曲。赦免的,应该还包括他自己。
这是一部不存在爱情的电影,莫扎特的夫人并不理解他的音乐究竟具有怎样的魅力。讲述的,只是两个懂音乐的男人之间千丝万缕的羁绊。萨列里原罪,世人在他的角度都会犯。而错就错在,他也是为了音乐而生。
180min导剪版。一天不妒英才,二众生不平等。摄剪乐演服化道全方位教科书,开场五分钟就能预知的三小时古典主义享受。无论是关于谁的传记电影,自圆其说永远比还原真实重要,因为真实还不原,比电影更能“还原真实”的媒介也多了去了,相信以“曲解”为由贬低本片的各位比起导演都是超级庸才。
和我想象中的莫扎特先生的形象相差甚远.
小时候看这片儿,同情莫扎特。现在再看,同情的就是那个嫉妒莫扎特的乐师了。“上帝既然给了我欲望,为什么不给我才华!?”此问堪可让天下庸才抱团一哭!
【A-】教科书般的剧本,教科书般的剪辑,教科书般的表演,教科书般的音乐(这点得益于莫扎特本身的牛逼),没有任何理由不给五星。Too American?那又怎样?电影够好就行。
电影凭空加入一个上帝的第三方,萨列里向神父忏悔,把莫扎特的才能归结于上帝的赠与,把自己的妒忌视为对上帝的对抗。如果没有这个视角,二人的纠缠只是纠缠,加入了上帝这一层,就变成了天才超越时代的命运。
Too American
杰出的存在似乎总有着宿命般的悲凉与无奈,只留给世人无尽的唏嘘感慨。上帝派他将最美妙的旋律带往人间,人类却用虚荣与嫉妒的原罪亲手将这份来自天堂的恩赐摧毁。他离开人世时穷困潦倒,长眠之处甚至没有一块墓碑,只能租借棺椁搬运尸骸,与贩夫走卒在同一土坑中被污泥掩埋。
非常好。唯一的一个问题,我为什么总觉得男主角长得像蔡康永,连同女主角也越看越像小S起来,结果我总有《康熙来了》穿越的错觉。
我出生时拍的一部片子 我戏称一九八四年是不死年代 八四←→不死 所以一有人问我几岁了 我总是会说「不死年代出生的」 虽然基本上讲的是一个嫉妒的故事 但是八四年能拍出这样的片子 真是叫人吃惊 莫扎特传的音乐真的是很震撼人心
背离历史真相而求革新与前卫的传记片可以走到多远?《莫扎特传》靠一个甘愿禁欲的虔诚信徒毁灭信仰、嫉妒致疯的“新说故事”,足以代表好莱坞给出的最高峰之一。“我代表世间所有的庸才,我是他们中的佼佼者,我宽恕你们,哈哈哈哈....”亚伯拉罕,伟大表演的范本。音乐剧跨媒介的互文尝试亦相当成功。
神赐世人天才 世人葬送天才
#重看#4.5;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天才总是不容于世地孤独前行,以对手的视角描述莫扎特一生,更反衬出他天真的赤子心,这种几乎沐浴着神之恩典的天分,即使用尽阴谋也难掩的光芒,也真是叫人绝望;世间庸才自然无法明晓一抔黄土下的炽热灵魂,大部分人都淹没在嫉妒、愤怒和欲望中。
伪君子对真朋克的羡慕嫉妒恨,艺术的大门不向藏污纳垢的心灵敞开。天才与平庸、叛逆与守旧、平民与贵族,精致复杂的鸡血鸡汤经典。当你无限接近我却永远也无法与我平起平坐时,你最懂我。毁灭你之前我真诚地对你说,你是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作曲家。莫扎特与萨里耶利对各自父亲的态度值得玩味。
hahahhahahah 他的笑声太迷人了
这个世界上只有我懂你,这是我的荣耀,这是我的悲恸。
当庸才遇上天才,羡慕过后只剩嫉妒!影片有两个地方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一是莫扎特的笑,二是莫扎特妻子的甜,真是太甜了~~
在許多莫札特的生平記錄中, 這首安魂曲事實上是未完成的, 而在電影中, 薩耶里極度想要除掉莫札特的部份也稍嫌誇大。不過整體而言, 整部電影敘述莫札特的生平, 穿插著他的創作, 將觀眾帶領到音樂的最高境界,實屬佳片,值得一看。
萨里埃利望着床上疲倦的天才,他曾在宫廷里见过他的轻佻,在剧院里见过他的狂放,却从未如此近距离,替他触摸安魂曲的音符。他狼顾了一生,奈何天才却向他致谢。从此再无一人才华若万丈高楼,指挥时千军万马。庸才向上帝求乞一世眷顾,他以为自己是天才的影子,却忘记天才就是光。光,从来都没有影子。
如果你在生卒年见遇见过一个旷世奇才是何等的幸运,当你费尽心机却无法掩盖他的光芒的时候,又是何等的悲哀~~
一屋子的假毛怪!与史实不大相符,仅供娱乐的视听享受~演M的筒子不仅长得像马,且笑起来也像,怪不得化装舞会也戴马头~他老婆好少女,虽瘦但胸不小~【天才总被庸才包围:爹爱钱,老婆爱钱,丈母娘爱钱,同行排挤,上司不赏识】M本质是少年人的轻快欢乐,米国人更喜欢他。共济会。男主是g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