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届法罗岛电影节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冰海沉船》,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毁誉参半的评价了!
@米米
挺伟大的,在那个年代那么大规模灾难片,调度,群戏,编剧都特别好
@carter
合格的意识形态宣传片
@donnie
去掉jack和rose版的泰坦尼克号。众生相。着力在何处确实是难以抉择的事
@Joyside
我去原来海神号里的很多点子是从这里来的,当然对比卡梅隆那版还是少了点暴发户的味道,聚焦于失事这一主题而不是以此为背景,只能留得一个珠玉在前的名号了。
@小植野
老版泰坦尼克号,写实风格,泰坦尼克号甚至变成身份的象征,外表光鲜亮丽实际上漏洞百出,安全配置甚至不如普通邮轮而在船的内部也是阶级森严,一艘巨轮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领略人生百态世态炎凉。
@小宁波
没有了伟大的爱情,只剩下冰冷的残酷。
@脏脏豆
在那麼多尖叫和哭喊聲中,保持優雅從容的那些人讓我淚如雨下。時間放得很慢,感覺在跟船一起下沉,絕望,絕望。
@Rightchi
比想象中的好。简单的交代了下撞冰之后,便给影片的氛围下了基调;接着以散点的视角展现各形各色的人物,串联在一起便是末日群像,很难说有个明确的主角。我觉得罗西的《龙头之死》算是更加激进的拓展。
@消亡之人
自有一种超然的力量。 只铺垫短短半小时,让你看看这艘船如何极尽奢华,承载了多少希望和快乐。听人们一次次说它“永不沉没”,在我听来像是自我说服,无人聆听的祷言,或是隐有预感后失神的低语。 然后,船沉了一个半小时,这部片子就拍了一个半小时沉船。时间流逝,水位上涨,船身倾斜,摄影机也在各舱室间移动,而不做任何停留,将注意力平均地分给各色人群。 对于这艘逃生机会有限的船,很难不虑及公平二字。谁先上救生艇?抢在别人之前获救是可耻的吗?让出了机会就一定是可敬的吗? 泰坦尼克号上,谁比谁高贵? 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厘清这些问题。但摄影机可以是公平的。无论是对主动选择留下的人,还是对自私的逃窜者,它都没有多做停留,而只是展现。 我们或许无法获悉人性,无法对人在灾难面前的模样下定论,但至少我们可以相信人的多样性。
@热情华夫饼
较为成熟地完成了应该完成的任务,仅此而已。
#FIFF24#第7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这是一篇批斗你泰的短文,不适者请掉头行驶。 首先明显鄙人站队ANTR。 某泰一开始名字为《你泰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定位就是爱情史诗。卡老自己也说了这不是一部灾难片,而是一部爱情片。这么说,虽然和ANTR选择了同一历史事件但其实可比性并不多。ANTR聚焦的重点就是这场灾难上,所要展示的是众多的人物,而你泰重点是爱情。你泰自然不是二度创作,ANTR和你泰之间除了都源于同一个历史事件之外没有任何联系,就好像禁忌星球改编暴风雨但是完全不是一个样了。ANTR虽说是改编书,但该书作者也是极力还原历史事实,ANTR也被誉为描写泰号沉没事件最符合史实的影片。
这部拍摄于1958年的经典黑白电影,改编自美国著名历史研究专家沃尔特·劳德的小说《此夜永难忘》(A Night to Remember)。
“泰坦尼克号”又称为“铁达尼号”,恐怕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客运轮船了。1912年4月14日,这艘“永不沉没的轮船”撞上冰山后沉入大西洋,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感叹惋惜和猜想。
这部老电影虽然特效显得有点粗糙,也没有渲染爱情故事,但是通过真实生动的重现沉船过程和在灾难面前各种不同人物的细腻刻画,使观众看完后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片中结尾处,死里逃生的船员对那个勇敢镇定的二副说:“如果救援船离得更近点就好了。”二副说:“要讲如果就太多了。如果当时船速慢一点,如果能早几秒钟发现冰山,可能就不会撞着。如果救生艇是根据船的比例而不是条例规定,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可惜没有“如果”。人生总有太多遗憾,太多懊恼,太多希望重新来一次的事。
前不久日本某媒体调查“大人和孩子想要的哆啦A梦道具会有什么不同? ”孩子们最想要的是时光机和时间布。大人们则选择了如果电话亭和人生重来机。哎,年少时渴望快快长大,早点体验人生。等尝多了生活的苦涩后,又想回到童年,重新活一遍。人类真是愚蠢又贪心呀。
如果有了如果,你想要如果什么呢?
基本新版里感人的细节都是抄老版的
今天在看这部电影时发现同时还有这样一段新闻:“最新画面!泰坦尼克号残骸腐蚀严重 2030年或完全消失 ”——从1912年4月12日,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撞击冰山后沉没后来有很多影视剧描写了这个人类悲剧,这部和1997年的那部卡神的电影神话都是高分电影,我是很早就看过了《泰坦尼克号》,而这部《冰海沉船》是今天才完整的在蓝光画质下欣赏的,应该说这部电影一开始就已经制造出了撞冰山的悬念,只是没有想到这样快,而《泰坦尼克号》是有一条感情线的,灾难只是电影的高潮部分,而看这部黑白电影,发现其实电影里也有很多“露丝”和杰克的影子,似乎很多情侣在大船上而造成这样的悲剧其实和人为的操作不无关系,可能正是一种自大和目空一切造成了这样1500多人海难的世纪灾难。
我知道這是出於公平,但,為甚麼非得安排後上的下等艙客擔綱恐慌,先下的上等艙客擔綱良知呢?階級之間的最大落差之一不是物質條件而是選擇權,若將賭客們扔入下艙口,讓他們一出甲板就僅剩兩條組合船,他們會有多少物理與心智的時間餘裕,去進行道德的抉擇?卡麥隆顯然有看懂這其中的殘酷。
那个没有任何特效的年代却也能拍出如此好看的灾难片,卡神97版除去杰克露丝浪漫爱情主线,太多的细节内容都从这部深海沉船而来!不会过分煽情却更显真实面貌和沉船时的群像刻画、人性百态。4.5星,★★★★☆
讲真,那还是后来卡梅隆的Titanic好多了。不过也不是粗暴地说这部烂。作为灾难片,绝对是受制于当时的科技和拍摄技术的。同个题材的灾难片,要是97年拍的电影不如58年的,那才是不可思议吧……
烦死卡梅隆那版了,这版明显好太多,卡梅隆那版除了特效和狗血爱情全抄的这版
很多似曾相识的地方,包括那支乐队。虽然在特效和惊险氛围比卡梅隆差很多。却很严肃,另一种好看
最棒的反映泰坦尼克事件的电影
对比97版就知道插入一段爱情故事的好处,不是被爱情感动,而是更能设身处地进入灾难深处。J&R曲折的逃难路线带我们感受了大船每一个角落里真实的恐惧、爱、怯懦和勇敢。
老式的灾难电影,缺乏明确的主线,同样是铁达尼沉沦记,却没有一个让观众得以共情的抓手。而卡梅隆一版通过“爱情”就能产生对蒙受灾难之人的共情。不过《冰海沉船》的调度、光影还是十分讲究的,58年拍出这样的电影还是很棒的,对沉船开始时,人类各个阶级之间的壁垒被打破也有带到,算是《泰坦尼克号》的启蒙之作。
可以看到某铁达尼也就是加了段感情进去,说实话,那种狗血的感情还不如看看这片子,全片围绕着各式形形色色的人来合力描绘这场灾难,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永远不要太傲气,永不沉没也会沉。对于某老千记忆深刻啊,其他角色基本上都在铁达尼里看到过了,就这个老千霸气啊,最后宁可一个人玩牌~
卡梅隆版的细节几乎都是按照这个来的,不过在此基础上加了一条爱情线索。
多做功课的好处就在于能够更好地了解历史,很多资料都显示肖恩.康纳利演了这个片,其实他并没有出现在本片中,他所谓扮演的角色其实是由拉里.泰勒(Larry Taylor)扮演的。
过于严谨就缺煽情。
1958年的老版《泰坦尼克》。与新版相比,全靠模型+实拍完成,却比电脑CG更震撼。沉船的部分和新版几乎一模一样。没有爱情的主线,众多群众演员完成的群戏也依旧有闪光之处。有一种波澜不惊的震慑力。可以看出剧情方面新版借鉴了这个老版很多。由于没有主线而稍显散乱,不够紧张算是遗憾
冷静内敛客观真实,比新版拍得好多了。
这个老版本拍得好冷静好写实,没有很多戏剧性的元素,
经典,比《泰坦尼克号》要更真实!
电影明显往写实的方向努力,全片40分钟时由设计师断言一个半小时后船沉,这跟余下的电影片长基本一致,而本片也没有贯穿引领全片的主角,比较宏观的照顾到了船上众生相的方方面面:比如《泰坦尼克号》也出现过的尽职乐队、醉醺醺往海里扔椅子救人的船员、混在女人堆的男乘客、以及众多出于恐惧或怪癖给疏散过程添麻烦的女乘客(对女性观众有点不友好)。整体来说比较客观的渲染了船沉时的境况,但比较意外的是,不论乘客还是船员,状态都比较淡定,我不知道这是为了凸显英国人的特点,还是为了配合英国观众的审美趣味,但付出的代价是戏剧性与紧张氛围的营造都很弱——大部分戏码是众人按部就班上救生艇,至于海水吞噬船的过程,还有近在咫尺却错过营救的过路船视角,都缺少镜头交代。特效部分用了实景、模型和抠图的结合,效果今天看来也不算差
还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