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与结尾是同一支曲子。出租车——这一小小的四方移动铁盒,却是集合了无限人生的有限场域。从这个意义出发,出租车司机与邮轮船长是一样的,“两千个人来,两千个人去”(1900要是下船了,可以去开出租车)。电影聚焦于五辆不同时间、不同城市的出租车,而出租车场域身处更大的时空场域中,于是故事发生在“场域的场域”里。这个结构存在一层换喻:地球/这座城市/这一夜是这辆出租车,这辆出租车是这一夜/这座城市/地球。
在故事二(两个雷锋帽)里,司机与乘客的关系甚至逆转,这启发着观众:出租车场域的主持人无需是它的驾驶者。甚至这场域也无需对象(听众),正如故事四(有电台主持天赋的司机与没吃上药的神父)一样。故事四还有一处有趣的对比:一开始,司机并没有听众,他自言自语,简直像拥有一个对话者;神父(被他强行认为是主教)上来后,他试图跟神父对话,但却在半路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言自语——当他准备好一切时,他失去了他的对象(听众)——而跟这个结构相似的恰是故事五(严肃的司机与三个醉酒者)中嵌套的悲剧故事——当他从狂喜、沉默、拒绝中复苏,重新准备好去爱时,他失去了他爱的对象(作为对象的婴儿是不能言语的)。在故事一(摇滚的司机女孩与优雅星探)里,星探失去了此前准备好的人选,当星探重新物色好新人选时,却出乎意料地——星探失去了这个对象。因为这个对象,这个年轻的司机女孩,并不愿意成为被放置的对象,她是会言语的,她要守住属于自己的言语的场域(“我很珍惜这一份工作”),她要成为机械师(饰演该角色的女孩在屏幕外身份却又仍是演员)。守住自己场域的,要去奋力言语的,不愿成为对象的,还有故事三(男性司机与女性乘客)里的女子,她只是肉眼看不见这个世界,又不是心灵亦被遮蔽,凭什么要她成为被同情的对象?一方面,“你怕是瞎了眼”,人们总是这样指责心灵受到蒙蔽的人;另一方面,人们施舍给眼睛看不见的人以“盲女”“瞎子”这种代称,以便时时刻刻标记/提醒其身份,方便自己随时抛掷以廉价的同情感(和7美元一样廉价)。故事三有着巧妙的结构:男性-女性,黑人-白人,富-穷,多嘴-不语,眼睛-心灵,阴茎-全身。故事三的结尾,男性司机发生了小型车祸,象征着在这场交锋中,女性的成功与男性心灵的被撼动,亦象征着被强制给予的身份连同出租车场域的一齐毁坏。
这是一部关于场域、对象和言语的电影,是一部真正的好电影。我们如此不同,但非截然不同,爱虽区分着你我,爱亦融合着我们。
生活中我们都会坐出租车,因为方便,因为种种原因,同样的,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故事,互不相识的人产生交集产生一切…
电影里有五个小故事,从纽约夜晚七点零七开始…
第一段故事:星探寻找十八岁没有经验的女演员,看上了出租车女司机,女司机很淡然的拒绝了,因为她要攒钱做机械师。
第二段故事:从外地来纽约的新司机,对开车毫无经验,打不到的车的另一个主人公就只能替他开,中途拉了自己的亲戚,幽默的司机融洽了两位顾客的关系,三个人在冰冷的纽约夜晚产生了交集。
第三段:黑人司机在开车的时候遭到了后排两位顾客的嘲讽,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将两位扔了下去,在途中拉到一位盲女,过程小心翼翼的问盲女猜测自己的肤色,盲女若无其事的说非洲,表示对盲女的同情却遭到了盲女反嘲讽,最后可怜盲女车费说少盲女却给出如数不接受可怜,最后的撞尾镜头转到盲女的微笑,盲女的形象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了。
第四段:司机拉到了神父,却因不顾及情况强行祷告赎罪跟嫂子的恋情导致神父猝死,罪越来越深。
第五段:司机拉到了三位醉酒顾客,原来其中一位顾客今天新车被砸被炒鱿鱼,女儿未婚先孕妻子闹离婚,醉酒睡着了,另外两个顾客听司机平淡的阐述自己的女儿早产四个月,想放弃孩子却顽强的活下来终于准备打开心扉准备疼爱的时候孩子死了。
电影通过五段故事讲述了平凡人的故事,社会千姿百态,而出租车就相当于社会的窗口,展现出了种种,梦想现实的交织的景象,贾木许的特点就是拍出城市漂泊喧嚣过后是荒凉的感觉。
本片由五個獨立的故事組成,唯一有關聯的是都是在深夜的計程車上發生的故事,而且隨著故事的進行夜越來越深,故事也越夜越精彩。
暨我很喜歡的《派特森》之後,最近想一次把賈木許的經典作品全都看一遍,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能耐可以全部看完。
如果是你,你會想先看哪一部賈木許呢?
《地球之夜》很特別的地方是,每一段故事之前都會給告訴你現在是深夜的幾點幾分,用這樣的方式間接的告訴你,這是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內發生的五個故事,你會發現隨著電影慢慢的走到收尾處,觀者彷彿也一起渡過了漫漫長夜;時鐘之後是一個在地球儀上移動的鏡頭,不只與片名契合,也更完整的讓觀者明白我們也和這些故事的主角們生活在同一個時空中;最後,每一個故事的一開始都是各個城市的街景,看了這部電影很像是在五個不同的城市深度旅遊,而且是一般遊客最陌生的夜晚的城市。
我覺得看這部電影是很舒服的,因為他很真實、看起來毫不費力,故事的厚度很足,各個故事的主角與配角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其中有笑又有淚,整體而言是一部四平八穩的電影。
而將本身就充滿故事的計程車司機當作故事主角我認為是個雙面刃,故事說的好當然就會很有意思,但如果條理不夠清晰可能就會使整部電影雜亂無章,當然賈木許是個會說故事的人,他也很恰當的運用了計程車司機這個職業。
整個故事從10點07分的紐約開始,最後收尾在天色微亮的5點07分在赫爾辛基,雖然故事分五段進行,但卻非常的流暢,當夜越來越深,故事也越來越迷人。
因為這部電影是由五個故事組成,我就只挑選我特別喜歡的片段作介紹了。
首先是一個發生在美國紐約的故事。
夜晚的紐約,一個剛上路的東德司機Helmut載到了一個想前往布魯克林的爽朗黑人Yo Yo。
荒唐的是曾以小丑為職業的Helmut在Yo Yo和小姨子Angela的爭吵與叫罵聲中感受到了家庭的溫度。
這個故事的結束也充滿了趣味和淡淡的哀愁,完全不熟路況的Helmut必須自己將計程車開回轉了好幾個彎才能到的紐約,雖然故事以這樣笑鬧的方式結束,但Helmut卻悄悄的佔上了我的心頭,擔心著他最後是不是真的安全的回到了紐約,畢竟在那樣的深夜裡哪裡有路人給他問路。
而我最最喜歡的是發生在羅馬的第四段故事,這一段大概是最令人捧腹的一段了,整個故事完全由Roberto Bernigni一個人掌控全場。
深夜的羅馬,吵鬧的司機Bernigni載到了一位主教,於是他示圖向主教告解,關於他青少年時期曾用南瓜自慰、對漂亮的綿羊意淫,以及和自己的嫂子有染等不可告人的往事。整段表演都用非常誇張、有趣的方式表現,好像只要全部傾吐於主教,這一切就會被抹去一般,在看這一段故事的時候我笑的直流眼淚。
而在這樣猖狂的傾訴後,結局亦同樣誇張。
主教聽了如機關槍般的告解後,白眼一翻似是斷氣了,興高采烈傾吐完孑然一身輕的Bernigni發現事態不妙,找了個地方停下便把主教拖下了車。
主教是真的死了,還是因為實在受不了如此吵鬧的司機而假死,不知道,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那些青少年時期羞恥的回憶會被主教死掉的陰影取代並佔據司機Bernigni的心頭。
最後一段故事,發生在冰冷的赫爾辛基天將明的時刻,百無聊賴的司機Mika載到了一組同樣無聊的客人,四個人互訴苦悶、比著誰的境遇更苦一些,比來比去發現自己的“最苦”都不比別人苦。
天快亮了,漫漫長夜已經過去,最後一個客人在披露自己最苦的經驗之後,還是記得要付車錢。
長夜過去,今天還是一樣得繼續前進。
計程車司機與乘客是一種完全陌生的關係,這段關係中無關乎過去及未來、只有現在,所以這樣的對話最為坦承而親密的,你可以說任何你想說的、暢談任何話題,這段關係會結束在下車付錢的那一刻,此後再也不會在這個城市相遇。
這幾段既親密又陌生的關係雖然都有些誇張但是都默默的散發出一點點的溫暖,看完以後會覺得其實自己的長夜也沒那麼難過。
时隔两年半重看了第2-5个故事 发现没忘掉绝大多数画面 补充了一些细节 比如Helmet和那晚在Tesco门口的流浪汉非常像 贝尼尼车上锡耶纳的赛前合照 以及赫尔辛基的故事里醉倒的人叫阿基 再以及莫名喜欢每个故事衔接处在地球仪上的运镜 霍普式色调 台词 配乐都是刚刚好 在亲切和疏离的平衡间精准找到了锚点 同时送上了外冷内热的关怀 另外 贾木许对城市肌理的体察完全诠释了我对“一个文艺青年体察城市应有的视角”的期待(当然只是针对这一个群体而言) 试想如果世界只有这五个地方 我想没什么游客会真正需要那些自我感动的地理杂志和命题作文式的旅行手册 迷离的夜色 流动的道路 漫无边际而言之有物的对话 收放自如的诙谐 萍水相逢的人 这些都给我无比的安全感 也告诉我一个好故事应该怎么讲 这么说这部电影对我甚至算得上一部(极度私人化的)励志片 告诉自己生活也应该像它一样 讲出一个在一个个拼贴而成的skit里放缩与穿行的故事
最后我也想在全世界当夜车司机(东亚国家除外)
开篇的十个空镜: 1:路口 信号灯由黄变成了红。 2:桥下的铁路和缓慢运行的火车,铁道旁蜿蜒的道路,冷色的路灯。 3: 路边泛着蓝光的广告牌,是绿黄色的香水广告牌。还有路边停靠的白色汽车。 4:破败的双层木质房屋,绿黄相间的竖条纹的布质帷幔,还有禁止通行的路标。 5:摩托车,小型汽车,赛车凌乱的停靠在路口,蓝白色的左转标志。 6:河边道路上大货车后整齐的停靠着4辆小轿车。道路上的路灯,一左一右,一黄一篮,倒映在水面上。 7:小巷里,两旁停靠的各式的车笼罩在蓝色的潮湿空间里,绿黄红黄交替变换边框的中文霓虹灯招牌,房屋里透射出昏黄的灯光。 8:近景里指向4点07分的街边站钟,远景里披满红白蓝霓虹灯的模糊店面。 9:较低的酒吧屋顶上夸张的啤酒瓶造型,和肃穆的楼层,残破的墙面。一边墙面的窗户透露出蓝光,一边墙面的窗户透露出黄光。 10:像纸糊过一样的淡黄墙面,四扇窗户隐藏在阴影中。
各种色彩的强烈对比,意图一开篇就点明的主题:颜色。
巴黎是一座色彩之都,奔放的色彩搭配,映衬出导演对这个城市的一种强烈印象。
颜色是通过眼睛视觉来感知的,我们还通过眼睛来感知其他的事物,这种直接的信息刺激,让我们以为眼睛看到的一切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并且以此来对我们周遭的世界进行分门别类,但正如盲女说所的萝卜是蓝色或者是绿色,对她而言不重要,可我们却觉得很重要。
所以我们很容易在颜色上犯错误。
随着人类工业化的发展,化工原料可以产生越来越丰富的颜色,人们对色彩的泛滥一方面习以为常,另一方面还在疯狂而极致的追求。
都市里繁华的霓虹灯,仿佛是现代社会文明的象征。我们用石砖钢筋筑起高墙,分割着自身与土地的联系,破坏大地自有的色彩节奏的同时,宛如赎罪般在都市里种植起所谓的绿化带,却害怕这样仍不够瞩目人类的成就与伟大,还要在树木上挂上五彩灯来自我愚弄。
导演也似乎有意在借由盲女之口来表达他对世界不同的感知方式,当世界已经如此喧哗夺目,人人都在为眼前的应接不暇而狂喜时,还有人记得闭上眼睛来探寻包裹在色彩之下的世界吗?
从来没有见过贾木许的电影里有如此让人眼花缭乱的色彩,像是万花筒中的世界。完全不同于《不法之徒》里的简约黑白风,也不同于《控制的极限》里的明朗严谨风。缤纷绚丽的背后却依然是一种理性的探讨:
司机与乘客,相互陌生的身份,却要在出租车这个狭小私密的空间里要如何发生关系。
或近或远的言语之间,流露出人心底最隐秘的人性。
人总是很容易从别人的不幸中寻求到自我的存在感。
其实,世界唯一一样平等的东西就是痛苦中的苦苦。所谓痛苦中的苦苦便是佛说的人的痛苦中的一部分是固定的,逃不掉的。就像生、老、病、死,无论贫富贵贱,老了就是记忆衰退,反应迟钝;病了就必然身体疼痛无力,死了就会牵挂舍不得分离。
亦或者说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窗户,亦会为你打开另一所大门。前因后果之中,倘若中下无福音的因又如何结出善果。
借由颜色的分类,亦可引申出影片的另外一个话题——种族。
一个来自科特迪瓦的黑人年轻司机,也许是移民,抑或是后裔,科特迪瓦在历史上是法国的殖民地,至今其官方语言也仍是法语,像这样拥有非洲背景的黑人在法国并不算稀奇。
司机一开始搭乘的两位官方人士他们的喧闹和对科特迪瓦的调侃,让司机有一种被侵犯的感觉。这种侵犯感正是来自于这个尴尬的身份。显著的非洲外型,地道的法国人。当他搭乘盲女后,盲女无法用眼睛去看到他,让他仿佛在盲女面前自信了起来,却仍然隐隐的不放心。
他要盲女说他是什么颜色的,猜他来自于哪里。他几乎窃喜着以为可以在盲女面前,将这两个自卑的象征符号摆脱掉,却不知他早已在盲女面前暴露出了丑恶的心。倘若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卑微,又如何让别人觉得你高贵。而这种自卑的身份,自我对身份的缺失才是他内心最恐慌的部分。
那两位官方人士又戏称“科特迪瓦”为“看不见的人”。
“看不见的人”从这里第一次被提及便一直贯穿于首尾:
一是“看不见的人”却在开出租车;
二是司机甩下两位官方人士后开车转弯时的鲁莽所引发的扫街者的怒骂:你难道没长眼睛吗?!
三是司机搭乘的下一位乘客的确是一个“看不见的人”,也就是白人盲女;
四是相对于真正看不见的人——盲女,司机仿佛从刚才被戏谑的沮丧中恢复了过来,并还产生了怜悯的心态;
五是盲女下车时同时嘱咐司机要小心点,然后是车祸声,吵架声,我们才从盲女的神情中知道,那个嘱咐是有意味的,一个什么也看不见的人所感知的事情,不但不比一个正常人少,反而是更大,更能察觉到这个世界在发生着什么。
而司机额头上的那一个OK绷,也透露着他冲动而鲁莽的性情。他从头到尾就像一头怒气冲冲的公牛,横冲直撞,极易被人激怒又不知觉的打扰其他人,漫不经心。
贾木许的电影,总是有他自己的节奏,有时候像说了一个极冷的笑话,不明白的人一头雾水,正中笑点的人狂喜不已。而偏偏我们都是一群笑点很奇怪的人。
同一时间发生于各个城市的出租车事件,这部是最喜欢的。没有观光客般的视角展现城市,不直白强调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却把所有的关联体现在看似简单的镜头里。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不刻意营造深夜氛围,这样的片子不会给深夜看片的人以负担。人物在某种程度上是残缺的,却对外部环境充满了真诚的信任。
LA:梦想和现实。NY:种族差异。PR:盲人爱贾曼。RM:叨逼叨害死人。【南瓜,绵羊,我嫂子】HS:北欧负组魂。贾木许那爵士风的配乐(大提琴)自然是很动听。
贾木许真不是我的菜,处处都觉得刻意
薇諾娜演小痞子的樣子真神似,寬大的衣服,褲子上的掛件,還有別再耳朵上的香煙,駝背走路,說話臟口....但是她理想一根筋想做個工程師,哈哈可憐我們的星探了...還有貝尼尼,太調侃了
这个片子怎么又被提起来了。。还是榜二。。
1司机对自己的职业并非完全满意,但她拒绝了星探给她的机会,因为她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做一名机械师。未来她可能会为自己拒绝对方感到后悔,也可能为自己没有忘记初心而感到庆幸。2司机不熟悉路线,也不太会开车。他并没有抛弃对方,而是伸出援手。今天,我来做司机,你来做乘客。他是安吉拉眼中的混蛋,却是司机眼中的大好人。别人说你是什么不算数,你的行动说明了你是怎样的人。3盲人,黑人,两个都是边缘人士。他不愿赚她钱,她也不愿让他白跑一趟。也只有遇到同类人的时候,他俩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4人们总是嘴上说要忏悔,另一边却继续做着错事。5安慰一个人的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知道你比他更惨。一个是出租车司机,一个是星探/盲人/神父……完全不同的人产生了碰撞。出租车司机从来没有两次载过同一个人,所有的相遇都是缘分。
哎呀我靠,终于懂了腰乐队神曲《世界呢分钟》的来源了。就是这片的港译名,而且不是“世界呢?分钟。”,而是“世界这分钟”。
贾木许是除了woody allen之外最有意思的导演,五段有趣的遭遇,人与人相处是建立在平等的关系上的,梦想的平等,国籍的平等,强弱的平等,信仰的平等,还有悲惨的平等。
Winona Ryder是有多美
夜间的出租车司机可谓是当代都市生活中最疏离寂寞的漂泊浪子,与贾木许的边缘气质卓然贴合。五座城市,五个不羁的Taxi driver,五个或极度喜感或忧伤涌动的故事:年轻女司机渴望当器械师,不愿做好莱坞明星梦;移民纽约而来的德国老者,不会开车与认路,只得当乘客同时收车费;来自科特迪瓦脾气火爆的巴黎司机,竟不若盲女心明眼亮,看不清前路;罗马的老司机,忘记摘墨镜,一心与神父忏悔自己的性爱经历(南瓜-绵羊-嫂子),丝毫不理会乘客的心脏病;穿越芬兰与三位乘客比惨的开车人,清晨呆坐街头的落寞倒霉蛋。Tom Waits的音乐总是贾木许作品中的灵魂角色。故事2探讨移民及语言问题,德式英语中夹杂德语、原是小丑的司机/乘客(阿明·缪勒-斯塔尔饰)不啻是全片最大笑点。故事3涉及种族问题。这两个故事最佳,其次是纽约和罗马。(9.0/10)
爱死这部电影了,不是因为本来就很喜欢贾木许,而是因为,每次在出租车上,不是听到很多故事,就是经历很多故事,特别符合我的气质~
其实应该叫深夜出租车,或者是欧洲之夜,五段小故事,五个地方的出租车司机与陌生人的相遇,人们彼此遇见,然后交流,再告别彼此,关于梦想与现实等诸多方面。短篇精悍却也蛮有趣味。
1.薇诺娜果然随便怎样都很美2.黑人小哥们都自带rap属性3.凌晨4点遇见失明的巴黎野玫瑰4.罗马出租车司机一张破嘴说死红衣主教5.在积雪的赫尔辛基听你讲一个悲伤的故事直到东方破晓~想念凌晨4点时的你,从未遇见凌晨4点时的你。
当我还是孩童,月似珍珠,日如黄金。当我长大成人,寒风凛冽,山川颠倒。
贾木许的公路情结,每个故事都很有意思,有趣又充满当地的文化气息。薇诺娜真是什么装扮都很好看!
洛杉矶是随遇而安,纽约是随波逐流,巴黎是生生不息,罗马是醉生梦死,赫尔辛基是向死而生。从概念到影像,对于“流动“最完美的诠释,流动的城市,流动的人生。
【B】原来深夜出租车这个题材三十年前就被贾木许拍过了。人与人之间永远不可能互相理解,却又总会在某些事上得到共鸣。
满口FUCK的薇诺娜,角色置换的笑点超低笑声又超感染的黑人青年和小丑老人,用每一个毛孔做爱的盲女和有眼无珠的司机,巨逗巨会说段子的贝尼尼和眼白翻好久的神父,最严肃最日常最生活化的赫尔辛基四人组。出租车司机或许是众生百态浸染最多的职业,在最美最闹也最温情伤感的夜晚。
罗马>赫尔辛基>巴黎>纽约>洛杉矶。贝尼尼的神经质话痨喜剧表演才华让我全程笑个不停···乱伦、人兽的对话2333···赫尔辛基的悲惨故事让我觉得很难受,生活如此不易,让我想起了《life in a day》,活着最难的是做人;巴黎的盲女道出了感受力的真理——上帝给你关了一道门必定会给你开一道窗。话说我也感觉闭上眼睛能更好地体验,比如性爱;纽约就是全程 fuck 了,黑人大哥的幽默与东德大叔的木讷对比产生了一种喜剧效果,更重要的是,在纽约这个冷漠的大都市里流露出一种人性的温暖,但可能毕竟都是边缘人吧···洛杉矶的一开始没看,感觉是一种很随性的生活方式,有点老庄哲学的感觉了···8天写完剧本,自编自导自制,贾木许真牛逼。
北京时间早上9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