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的书是很早以前就看过,然而当时心很浮,也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昨夜在寂静与黑暗中把电影看完,忍不住又翻出书,在台灯融融的白光下重温一遍。一面读书,一面回忆电影中的种种。
“英子,我是林英子。”英子睁着稚气的眼睛执着地说。刚刚七岁的她,从小随父亲从台湾迁到北平,不停地搬家,在不同的胡同,遇到不同的人与事。大人们都说小孩子不懂事,可小孩子什么不懂呢。英子的眼睛和心那么清明,她什么都明白。她哪里是大人们眼中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子呢。
英子伸出手去捋着秀贞额前的刘海,说:“我喜欢你。”那样柔弱温和的声音,叫人怀疑这是一个小孩子说出的话。可是,不是她这样一个小孩子,又有谁能够对世人眼中的疯子说出这句话来。
英子惶惶然去问妈妈自己是不是亲生的——这一幕多么熟悉,有多少人小时候没有问过这个问题——因为朋友妞儿说自己不是亲生的。得到确定的回答,她哈哈大笑。
英子在荒草地里,对为了供弟弟读书而不得已做了小偷的男人说:“我分不清好人与坏人,就像我分不清海跟天一样。”然后,她又欢快地背诵起她最爱的《我们看海去》,明亮的童音明亮的文字叫人心生欢喜。即便幼小如她,也开始懵懵懂懂感觉到人生的复杂与无奈了吧。
想到泰戈尔的《孩童之道》。
“孩子知道各式各样的聪明话,虽然世间的人很少懂得这些话的意义。
他所以永不想说,并不是没有缘故。
他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学习从妈妈的嘴唇里说出来的话。那就是他所以看来这样天真的缘故。”
“孩子永不知道如何哭泣。他所住的是完全的乐土。
他所以要流泪,并不是没有缘故。
虽然他用了可爱的脸儿上的微笑,引逗得他妈妈的热切的心向着他,然而他的因为细故而发的小小的哭声,却编成了怜与爱的双重约束的带子。”
孩子是离圣人最近的,因为他们完全不知道世间种种利害。他们懂得各式各样的道理,只是他们不会用世俗世界里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堂里开始唱《送别》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英子捧着成绩单,去医院看爸爸。爸爸重病在床,看着女儿的成绩单,欣慰地笑了,继而问女儿:“这个学期迟到没?”英子说:“自从那次下雨我赖床不去学校您打了我,我就再没迟到过了。打的可疼啦。”爸爸愕然,心里也开始愧疚了吧。可是英子却朝着父亲璀然一笑。即便是挨父亲的打,也是甜蜜的呀。这一幕看得我鼻子发酸。
然而,上苍太过残忍。爸爸去了,爸爸养的花儿落了,英子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1. 不断出现的放学的镜头。放学的镜头本身没有太多的含义,但是和英子相关的故事,在下半段的时候大多放生在放学后,所以放学的镜头主要就是告诉观众下课了,又要有新的故事放生了。
2. 电影里英子问他爹,小偷为什么要偷东西,他爸说因为小偷没有钱可也要吃东西。英子追问为什么小偷没有钱,她爹就不耐烦了说她小,说了也不懂;
英子在街上看到青年人被押赴刑场,问她妈妈,为什么好好的人要枪毙?她妈说准是犯了罪。英子追问犯了什么罪?她妈妈就打断了,还责怪她问东问西,还睡不睡了?!
问宋妈,小栓子为什么不读书,她的女儿为什么要给别的人家去养?宋妈说乡下人的生活苦,说了你也不懂。英子一脸茫然。
3. 英子和秀贞聊天之后,得知她的孩子叫小桂子。但跟妈妈和宋妈说起时,妈妈和宋妈都不知道小桂子他妈是谁;
英子在荒园子里捡球,看到小偷藏在荒草地上的茶盘和自鸣钟,后来认识了那个小偷。但是妈妈,爸爸和宋妈他们都不知道小偷是谁。
观众是以全视角来观影的,所以观众们对剧情都明明白白,贼就是英子在荒园里遇上那人呗。
但家里其他人还被蒙在鼓里,大费周章地猜测贼是谁?家里会不会被偷。妈妈担心家里被偷,提醒爸爸出门买个锁回来;宋妈看热闹不嫌事大,隔壁家被偷了她也无所谓。
4. 英子送别了妞儿和秀贞,她们母女两能够团聚,她在其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后来小偷被抓了,她又送别了小偷。她是无意的,但是因为她的行为间接导致小偷的行踪被暴露。
最后她送别了她爹。她爹在医院里因为肺结核病死了。
她爹死后,宋妈也离开了她们这个家。英子送别了一波又一波的人,那些曾经和她最亲近的人,像走过场一样走进她的人生,又悄然远离她的视线。
在这个过程中,英子慢慢变得成熟,知道人生无力也无常,唯有离别最真切。
所有她送别的人,可能今生都不相见,但她们确实长期存在,或者突然闯入过她的人生。而人生只不过是一次又一次的送别罢了。
5. 电影里出现了三次出红差,差不多的镜头,都是犯人被五花大绑押赴刑场。
第一次小姑娘是带着看热闹的心情去看的。宋妈拉都拉不住。那些犯人倒也豪爽,坦率地接收了宿命,还让路旁看热闹的人喊个好呢;
第二次出的是好几个人。犯人们目光呆滞,步履沉重。年青的脸上有些许恐惧,也有木讷和无可奈何。英子回头看的画面反应出,人群人群人群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时,那种焦躁不安和恐惧。
就在犯人经过英子面前的刹那,英子的情绪安定下来了。犯人的脸上也终于出现了片刻的安宁和祥和,两张同样朝气蓬勃的脸上,在眼光相遇的刹那,似乎都带着同样好奇的笑意。
这时候的英子像魔法高深的僧人一样,安抚了那些紧张不安的灵魂。
第三次出红差则是贼被抓的时候。大人和小孩子们都去凑热闹,伸长了脖子朝那里张望。
唯有英子是往反方向跑的。画面外传来大爷的声音说,便衣警察埋伏了好几天终于逮到了那个贼的行踪!
英子问宋妈是怎么回事。好似大家都明白了怎么一回事,只有英子一个人不知道一样。
但蒙在鼓里的却是最清楚事情经过的人。
贼走过英子前面的时候,调皮地向紧张的英子眨了眨眼睛。那意思是说别紧张,死不了!
也有可能在说我弟成人了,我当哥哥的义务也就尽到了…
看热闹的人们气氛轻松活泼,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只有英子替犯人感到伤心,难过,不知所措。
她不知道自己哪里错了,也不知道那个贼哪里错了,因为她分不清哪里是海哪里是天…
9月14日,第四代知名导演吴贻弓去世。
编剧,电影厂厂长,上海电影节联合创始人,吴老爷子最重视的头衔还是导演。
在他的导演作品中,影响最大的,恐怕还是《城南旧事》。
拿国内外大奖,
深受喜爱,豆瓣8.9分。
一度被认为是中国散文诗电影的巅峰。
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让人影响深刻的还是英子,人美心善,路见不平,出手相助。
思想独立,不被世俗观念挟裹,和有疯女人之称的秀珍做朋友。
胆大侠义,与小偷谈心,成为忘年之交。
爱憎分明,敢于为保姆宋妈鸣不平。
英子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啥叫真正有教养的女子。
且别忙着感动,和英子交往的这些人,都没有好下场。
和英子做朋友,重则横尸街头,轻则监狱伺候。
先说秀珍,至情至性,命运悲惨。
相信一见钟情的爱情,生下的娃被抱走,深爱的人下落不明。
命运悲惨,要么麻木不仁,要么疯疯癫癫。秀珍属于后者,她疯于心碎。
带着疯女恶名,念念不忘的依旧是心上人和亲闺女。
直到有一天,英子告诉秀珍,她的好朋友妞儿,就是亲闺女。
让失散多年的母女相认,英子功德无量。
悲剧的是,就在那一夜,秀珍和妞儿外出坐车,被火车撞死。
英子当然不是杀害母女的凶手,但是她的做法欠妥当。
首先,大雨夜带着妞儿去认清,安全意识淡薄,从她晕倒在雨中就可见一斑。
带着妞儿认妈,没有必要立刻去做,等雨过天晴的大白天更好。
其次,自始至终没有认清秀珍精神恍惚。
秀珍带着英子去赶火车,英子应该阻拦,阻拦不成功,可以告知秀珍家人。
当然,英子还是个孩子,没有足够缜密的思维,始终沉浸在助人为乐的幸福中。
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没有她的疏忽,秀珍和妞儿的命运会是另一个走向。
一句话评价英子,我想说,她是好心做坏事。
英子的另一个朋友是小偷。
小偷被捕,也是英子无意中成为便衣顺藤摸瓜的线索。
从道德上看,英子是无名英雄。
在友情上讲,英子到底还是害朋友进了监狱。
英子强大的杀伤力,连他父亲都没有躲过去。
因为他病死了。
英子去医院看完父亲的这一段戏,拍得好。
父亲问她这段时间英子有没有赖床迟到想逃课。
她回答,自从上次赖床挨了打,再也不会赖床迟到了。
英子一脸笑意说完这段话,而父亲眼中流露出愧疚的神色。
好就好在这个眼神。
从常理看,女儿懂事了,他应该高兴。
然而,他是愧疚的。
这种愧疚至少有两层含义。
其一,预感自己时日不多,无法照顾英子,英子要被迫长大,接受这个残酷的社会。
《城南旧事》中用哀而不伤的镜头展现人生的残酷:无论是秀珍还是小偷宋妈,这些成年人都是在这个残酷生活中摸爬滚打的人。
相信爱情的秀珍,疯了。
小偷没有正经工作,坐牢了。
对工作负责的宋妈,失业了。
其二,它意味着英子要告别童年,学会懂事了。
学会懂事,意味着成长,也意味着英子的童年要消失了。
同名原著就有点睛之语,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英子童年的消逝,和爸爸去世有必然关系。单亲母亲给她的关爱,当然不如父母双全更幸福。
被迫告别童年,对英子来说是一种残酷的人生经验。懂事的英子,要面临各种人世的悲欢,她的童年是在亲朋好友的逝去中丢掉的。
作为疼爱女儿的父亲,他在临终前,会对英子充满愧疚,也是理所当然。
《城南旧事》看似一片纯真的散文诗,却滴滴血泪。
英子在童年时期主动交往的朋友,大多没有好下场,这是人生对人生观的嘲讽。
我们总以为好心做好事,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它就像好人一生平安一样,是一个抚慰人心的童话。
在影片结尾,英子一脸愁容,她终于从一个满脸笑意无忧无虑的小孩,看清楚生活的残酷,变得不爱笑了。
这张脸的变迁也像面临长大时的我们,告别童年时而不自知。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是无忧无虑的孩子时,我们已经成为满腹心事的大人了。
《城南旧事》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讲述的是上个世纪20年代小女孩英子随父母从台湾来到北京,在南城胡同度过一段童年时光的经历。小说通过小姑娘林英子的视角讲述了三个故事:疯子秀贞思女心切,却不料在找到妞儿后惨死于铁轨之下:哥哥为了弟弟的前途铤而走险做了小偷,结果非但没能帮上弟弟,自己最终也免不了被捕的厄运;宋妈为了儿女的生计来到林家作奶妈,却由于丈夫的无能落得个女散子亡的悲惨结局……小说在揭示了三个大人悲惨命运同时,也渲染了他们身上所透出的中国人固有的善良品质、隐忍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小说《城南旧事》在台湾发表后,立即在社会上,尤其是在大陆去台同胞中掀起了一股强烈的思乡浪潮。而上个世纪80年代初,随着大陆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也开始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台湾作家的文学作品,《城南旧事》便是其中的一部。北京电影制片厂老编剧伊明读了这部在当时还不能公开发表的作品后,觉得是个“拍电影的料”,便立即着手将其改编成了电影文学剧本。当时主管电影的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看了伊明写的本子后很是欣赏,当即指示北影厂将这部作品搬上银幕。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北影厂拍电影的事一直未能有个着落。陈荒煤这下坐不住了,北影厂不拍,他又将剧本推荐给上海电影制片厂。上影厂领导经过研究,决定由导演吴贻弓来执导这部影片,因为吴贻弓的导演风格与这部作品比较吻合。
吴贻弓看了伊明写的本子后,感到统战意识太强,猜想改编者一定是出于当时政治环境考虑才这么做的。他于是向厂领导提出希望能看看《城南旧事》的原作。果然,当吴贻弓读了厂长帮他弄来的小说原著复印本后,觉得原小说较剧本更为打动人心。小说笔调虽然是淡淡的,但其中流露出对故乡那种难舍的情结却是浓浓的。他对厂领导说:“伊明搞的剧本统战意识太浓了,这么好的小说,只要老老实实拍出来就行了。而且故事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根本用不着加什么,我再写一个导演台本吧。”
在征得厂领导同意后,吴贻弓花了半个月时间写出了一个新的剧本。如同小说的散文式的独特叙述风格一样,吴贻弓在写作导演本时也没有刻意去寻求小说外的东西,他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和理解把它演绎出来。他说:“小说中北京的冬阳、骆驼队的铃铛、《我们看海去》的课文以及井边的小伴侣、胡同里的疯女人、藏在草丛里的小偷、骑着毛驴回老家的宋妈和长眠地下的父亲等等,这种来自海峡彼岸的感情很朴素地打动了我。我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十个字作为影片的总基调,那里面有一种抽象又具体的‘乡愁’。”吴贻弓撰写的《城南旧事》导演分镜头剧本无形中使这部影片成为新中国散文式电影的“开山之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伊明看了吴贻弓写的本子后说:“小吴,你胆子蛮大的嘛,里面怎么一点政治都没有?”吴贻弓说:“这个本子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只要拍出来,统战部肯定欢迎。”
以假乱真的“老北京”与“捡来”的“小英子”
导演分镜头剧本完成后,吴贻弓便带着一班人马投入了电影拍摄的前期准备工作。《城南旧事》是反映老北京的故事的,因而关于老北京风貌氛围的营造便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找到林海音笔下的“老北京”,吴贻弓手里攥着一张北京地图,带着一班人马整日穿梭于北京的胡同小巷中,从城南走到城北,从城东走到城西。然而一圈走下来,却没有找到一处中意的地方。虽说有几处尚保留着老北京的风貌,只可惜那黑黑的柏油马路、高高的电线杆将老北京那种独有的历史静谧感给破坏了。带着无奈与失望,吴贻弓不得不回到上海“另起炉灶”。没多久,上海郊区一个空旷的机场上便出现了一个被人称为“老北京”的风景点。虽说是老北京,但由于是刚刚搭建的,难免给人以“老的不够”之感。但吴贻弓似乎并不着急,外景搭好后,好长时间也不见他开机起拍。其实,吴贻弓是在耐心地等这个“北京”慢慢变老。果然,两个月过后,当屋檐上的草籽变成了几撮随风摇曳的野草,当落寞院子里的假树桩经风吹雨打后有了旧的模样时,林海音笔下的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便生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以致很多观众看了电影后还以为这部影片是在北京拍摄的。
一部影片的成功与否与演员的选择是密切相关的。林英子是贯穿故事中零零碎碎人物和事件的核心人物,这个人物的表演如何直接关系到影片的成败。说来影片中小英子的扮演者沈洁还是吴贻弓从其他导演那儿“捡来的”。
在拍摄《城南旧事》前,吴贻弓曾于1979年拍过一部儿童片《我们的小花猫》,对儿童演员的选拔有着较为丰富的经验。在选拔儿童演员时,吴贻弓非常注意眼神的考察。他说儿童和大人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探询世界的方式,这种方式从他们的眼神就可以观察的到。他要找的小英子就是眼神要特别的纯,而且充满了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当时上影的宋崇为拍一部儿童片《闪光的彩球》也在进行小演员的选拔,吴贻弓便带着助手一起前去“碰运气”。一眼扫下来,吴贻弓就看中了两个小孩子,一个名叫沈洁,另一个名叫袁佳奕。令吴贻弓感到既意外又高兴的是这两个孩子都没有被宋崇“点中”。最后,经过一番考察,吴贻弓选择了沈洁。对于沈洁入选原因,吴贻弓后来回忆称:“沈洁她没有那种非常强烈的表现欲望,有些忧郁。但是我感觉她在心里面探索,她琢磨在这里面谁最大,谁说话最有用,谁是导演。她那种求知的问号式的眼光与我设想的小英子的需求非常吻合。”
吴贻弓选中了沈洁来扮演小英子,小沈洁自然也是兴奋不已,一连几天都没睡好觉,决心要把这个角色演好。她在导演的分镜头剧本上把所有属于自己的355个镜头都打上了记号(这也意味着小英子在影片中出现了355次),对小英子的每一个镜头都细细琢磨、推敲。然而令小沈洁没有想到的是,尽管事前作了充分准备,开始时却怎么也找不到感觉。吴贻弓见状对她说:“你不用去硬演,你自己就是小英子。”果然,经吴贻弓这么一点拨,小沈洁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正如她后来所说:“在真正表演的时候,我并没有感觉自己是在演戏,而是全身心地投入了角色里。那时候我真的把宋妈当作了老妈子。让她给我干这个干那个。”事实上,如果没有她在影片中那自然的一颦一笑,没有她随时流露出真实感情的眼神,影片《城南旧事》中那淡淡哀愁、沉沉相思的情感线索就会显得支离破碎。
看过影片的人对片中郑振瑶扮演的宋妈印象一定也很深刻。其实,吴贻弓选郑振瑶来扮演宋妈这个角色在当初也是颇有争议的。郑振瑶以前在电影中扮演的大多是公主、贵妇或者知识分子,从来没有演过像宋妈这类北方农村出来的佣人,她能担当起这个角色吗?当时许多人都面露疑色。就连郑振瑶自己对演好宋妈也没有信心。她对吴贻弓说:“你要做好准备,这部电影有90%的可能砸在我手里。”然而,吴贻弓却对她很有信心,鼓励她说:“我相信你一定能演好这个角色。”事实证明,大家的担心是多余的。在片中,郑振瑶对宋妈这个角色无论是造型还是内心世界把握得都非常到位。多年后,郑振瑶在回忆当时情形时说:“演宋妈是从外部造型改造开始的。化妆师先拿剃刀把我的脸给开了,也就是剃掉鬓角和额头上的一些头发,把我原先很秀气的脸型变成北方农村妇女的方型脸,然后描粗眉毛、将头发扎成那种撅起来的髻。化好妆之后,我一看镜子就把脸给捂住了:‘真难看!’服装师给我准备了肥肥大大的衣服,连做给我的布鞋都是那种前头尖、后头放开的形状……还有许多细节都是非常讲究的,是它们让我感觉到我就是宋妈。等试拍胶片出来之后,大家才都对我有了信心。当然,在演的过程中还是会碰到很多难题。譬如说最后那个骑毛驴的镜头太长了,而我本来根本不会骑,毛驴也不听话,如果镜头再长一点点,我真的就要摔下来了。”
一曲《送别》愁断肠影片上映获好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看过城南旧事的人对片中的这首插曲一定是记忆犹新。歌词与旋律中那种“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与影片的主题融为一体,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许多人只知道这首歌是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小说中引用的著名音乐教育家李叔同创作的《骊歌》(又称《送别》),其实这首歌的曲子并非李叔同所作,而是出自美国人John Pond Ordway之手,歌曲原名为《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这首歌传到日本后,日本音乐人犬童球溪对其重新填词,并取名《旅愁》。李叔同先生在留学日本期间听了这首歌,很是喜欢,填了新词,并将歌名由《旅愁》改为《骊歌》(又称《送别》)。由于由李叔同填词的这首歌很符合《城南旧事》主题情调,林海音便在小说中引用了它。吴贻弓对这首歌也是情有独钟,他特地找到音乐作曲家吕其明说:“《送别》这首歌我在学校时就学过,林海音肯定也唱过这首歌,所以在小说里她也写了这首歌。小说《城南旧事》的基调是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影片的音乐也要有这种基调,我打算就用这首歌作为整部电影的音乐。但如何在片中用好这首歌,这就看您的了。”吕其明欣然接受了吴贻弓交给他的这一任务。
电影《城南旧事》很多地方没有台词,这也给音乐留下了非常大的创作空间。然而,如何将这首歌与影片主题巧妙地融为一体,其难度并不亚于创作一首新的电影歌曲。好在吕其明在影片歌曲创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为《送别》所配的旋律,尤其是“小和弦”的应用,通过不同场景和心态下的复奏和变奏把片中的那种伤感情绪烘托到了极致。伴随着影片中小英子心境的变化,歌曲《送别》都会有些许不同的味道,而片尾那段近五分钟没有对白只有音乐的画面堪称电影音乐中的经典之作。正如我们在影片中所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那样:在《送别》的背景音乐声中,小英子坐在大车上离开了旧家。一颠一簸中,故居、故人、旧日时光都一步一步的远去了。那颗纯洁无暇的童心,终于在有生以来第一次体会了“告别”的况味。城南的旧事渐渐淡去,淡不去的是对旧时京华的回味,对往日悲欢的留恋……。
影片《城南旧事》拍摄于1982年,在当时政治教化仍被视为电影基本功能的情形下,《城南旧事》独树一帜,它以清新隽永、淡雅质朴的风格,以一种深沉的思念、爱与同情打动了亿万观众,并荣获1983年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
电影《城南旧事》上映后不久,林海音的儿子夏祖焯先生来到大陆,由于拍摄这部电影在当时无法征得原作者的同意,作者及其家属对此是否会有什么意见呢?吴贻弓和上影厂领导对此心中都没有底。他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此事告诉了应邀前来参观的夏祖焯。不曾想,当获知母亲的小说被搬上银幕后,夏祖焯先生非常激动,当即代表母亲象征性地拿了一美元稿酬(当时原作者稿费有800多元),并风趣地说:“我代表我母亲拿过版税了。”夏祖焯此举使在场的人深受感动。吴贻弓后来感慨地说:“我们没有经过他同意就把她的小说拍成了电影,他们一点都不计较,这本身不就是一种爱国行为吗?”
临别时,上影厂特地委托夏祖焯将《城南旧事》的录像带转给林海音,这也是《城南旧事》在台湾的第一个录像带。由于电影对原小说内容没有加进任何政治的因素,这部影片很快在台湾上映了,并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1991年林海音到大陆访问时,特地来到上影厂与《城南旧事》主创人员会面,这也是这部影片拍摄完成近十年后小说作者和影片创作者的首次见面。当林海音听了吴贻弓对影片创作过程的介绍后,感慨地说:“您幸亏没加进任何政治的因素,否则台湾决不会放这部电影!”他还感谢吴贻弓让自己在内地出了名,并对沈洁在片中的表演赞不绝口。
电影《城南旧事》不仅在大陆和台湾获得轰动效应,同时也在国际上获得好评,1983年,影片《城南旧事》在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影片奖,这也是中国电影第一次获得国际性电影节的综合性大奖,同时打破了电影节上影片最多放映3场的惯例。在同年举办的南斯拉夫第14届贝尔格莱德国际儿童电影节上,《城南旧事》获最佳影片思想奖。1988年,在厄瓜多尔第10届基多城国际电影节上,《城南旧事》又荣获二等奖——赤道奖。
人生就像是一块拼图,认识一个人越久越深,这幅图就越完整。但它始终无法看到全部,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迷,没必要一定看透,却总也看不完。
我将来要写一本书,我要把天和海分清楚,我要把好人和坏人分清楚,也要把疯子和贼子分清楚,但是我现在却是什么也分不清。
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了影子了。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吗?
8/10。实景是看到的象,离愁是看不到的意,譬如秀珍思索缘分的目光摇向院落空景,表达爱情之深。家门口有意无意碰到的宋妈丈夫,结尾又是英子目送宋妈骑着驴离去,离别的意境在父亲病房叠化到香山红叶时达到高潮,每次悲剧都用静默手法积累情感的余味:西厢房里喂小油鸡、荡秋千和玩乐的笑声将不同时间的事件叠加在同一场景,天真烂漫的小桂子留不住,同看雨景的屋檐下她挂满泪珠告诉英子自己的身世,英子唯有长久的诧异与沉默,火车汽笛长啸叠化到卖报的噩耗和洁白病床上醒来的英子,悲剧就这么含蓄地淡化了,而被捕的小偷对英子眨眼的默契动作,此种的滋味只有躲在母亲身后落泪的英子能明。重复手法上石槽、放学后操场跑满孩子的镜头多次出现且拍摄位置、景别不变,表现琐碎生活的流逝。驼队铃声和夏天热得吐舌头的狗等细节都包含在情感真挚的氛围中。
自传式小说改编,讲述老北京人的故事。英子的童年是在风筝歌声驴打滚中度过的。英子喜欢把她当大人看的人,故事就穿插在其中。
驼铃叮当,不思量自难忘,娓娓道来每一秒悠远又绵长,那里才是再也没有的故乡……一曲长亭外古道边送别了童年,全程泪眼茫茫……@MOMA
中影史:结构犹具独创性,编导排除了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的情节线索,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乳母宋妈3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社会的具体历史风貌
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离别多……
很难想象文革后这么成熟的电影比芙蓉镇还要早出现一年。郑振瑶全身都是戏,小萝莉太漂亮了以至于张丰毅对她的每句话每个眼神都引来影院内一阵猥琐的怪笑。将来的事就是新家新朋友新学校。那过去的呢?过去的事都过去了,没有意思了,慢慢都会忘记的。抓学生。中产阶级旧中国。没有城墙的民国北京。
看似儿童片,却是人间真情留无计,今宵别梦寒。小小年纪,却道尽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说不出的天真,却是人世复杂的情感。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英子教人最纯粹的天真善良,实在太美~~~8.5
2009.7.14看过。非常经典,那张小朋友学骆驼咀嚼时的笑脸成了我童年的可爱女孩标准相。2020.6重看,太有意思了,简直是短片集,三个小故事勾勒出那个年代的人物和记忆碎片,讲得不急不躁,有些东西点到不说破,留下一点点唏嘘,而这种戛然而止没有解决没有交代,不正是记忆中很多时刻的真实状态么。细节丰富,每个人都好看了去了,小英子的衣服换了一件又一件,真是太可爱精致了。
好悲伤的电影好悲伤的歌,刻下的满是时代的印记。
吴贻弓代表作,告别童年的散文诗。1.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成长中无可避免的失去与分离,李叔同[送别]旋律贯穿始终。2.采用分段串珠式结构,融合留白、复沓、象征、反衬等古典手法。3.片头的驼铃水车及片尾的香山红叶。4.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我也分不清疯子和常人)。(8.8/10)
【FIRST青年影展展映】透过刚开始懂事的,好奇心旺盛的孩童视角去看待身边的世态与人物。在天真无邪的眼光下,竟有丝丝缕缕的悲悯与哀怨。让人感慨与叹惋。比想象中还要好太多的片子,好到不像是中国大陆拍出来的。89年后更不可能拍出来了【原来《送别》那首歌的歌词是天之涯,海之角。而不是地之角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一位上影厂厂长兼上影局局长拍摄了一部台湾人讲述在老北京的童年往事。有意思。上海国际电影节后天就要开幕了,本片也在展映片单之中,而去年去世的导演吴贻弓正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办人之一。《城南旧事》最近也因为短视频片段中“你是来拉屎的吧”名场面又重新火了一把,老电影焕发出了新生机,只是倘若只晓得去玩屎尿屁的梗,而不能真正体会到小说和电影的情怀,那就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了。B站版本的画质极为清晰,色彩看着非常舒适,透过三个悲剧结尾的故事折射出当年旧社会下老北京的一角,也是对逝去童年的一种怀旧与沉思,李叔同的《送别》与电影的表达也极为契合。沈洁饰演的林英子谁会不喜欢呢?那经典的歪头杀简直太可爱了。
一个孩子眼中的种种离别,犀利而深邃。
英子一直在相信,也一直在道别,这些人来了又走,在她的心怀里泛起涟漪。上个时代的中国电影,还没有受到编剧的教条主义的浸染,讲故事各有各的真诚,不以结果为主导,不是为了什么,而是本来是什么,就像这部自然的电影,虽然生死离别,感伤不已,但仍是一份情感的真挚与美好。
看到张丰毅出来那一段,我童年的记忆回来了,这片子我小时候看过,只是记忆太过模糊,如今再度重温,看懂了更多的故事,依旧觉得好片子不会因为时间流逝而有所改变,反而经典每次拿来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还有电影里的小英子浑身满满都是戏,演的太棒了。
当你开始有了牵挂,而别人却被时代洪流卷走,甚至都没能好好告别,这种酸楚和无奈穿透了银幕内外。“我分不清好人和坏人,就像我也分不清海跟天” 北京城南的市井生活娓娓道来,悲伤而明媚。张丰毅的小偷让人离不开眼神~ 记2020SIFF第一场,继《夺冠》相隔187天后再次走进影院。
大陆#300,成功认出张丰毅老师!(我的脸盲症有治愈的希望了么?)小萝莉真萌。三段式,微妙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暗流涌动,还有北大的校友。若以[童年往事]作比,本片还是生硬,无怪朱天文极为不喜欢,也正是侯孝贤所谓“大陆第四代第五代有太多的苦难”。片尾那个著名的7次叠化,不过那能叫红叶么!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我分不清海和天,就像分不清好人和坏人。
中国版的【杀死一只知更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