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疫情期间又看了一遍高清版本的,这已经是第几次观看已经不记得了。但是不管是布鲁斯还是奥德曼都是通过这部影片记住的,第一次看的时候还是VCD时代连DVD都还没有,应该是中学的时候了。转眼已经到了女儿都要上幼儿园的时候,再看一遍后感觉又回到了那个充满幻想的年纪,那个时代好莱坞也是充满幻想,各种天马行空,时间机器,恐龙乐园,有各种不同世界观和主题背景的科幻片层出不穷,反观现代的科幻片好像都是被之前的作品框住了,漫威的世界慢慢变成了所有科幻片的世界观,世界也不停的被摧毁,已经到了各种炒冷饭的阶段。除了第五元素外第二喜欢的还是特警判官,史泰龙主角的版本也特别印象深刻,这两部作品我觉得最大的区别在于充满了“原始”的科幻味道,不管是布鲁斯接到米拉的那个摩天大楼高耸和车水马龙的未来3D交通网,还是中华大爷的那艘料理破船,无不散发着我们现在叫做“赛博朋克”的浓烈气息,我感觉吕克·贝松导演肯定是看过JOJO的奇妙冒险才设计出了塔克扮演的丝瓜囊头那种造型的角色,整个影片下来可圈可点的人物造型数不胜数,而且都是个性强烈,让人过目不忘,女主角的打扮即使20年后的现在依然很潮,再回想现在看过的所有科幻影片的觉得设定真的能够留下强烈印象的真的太少了。整个影片的节奏前面不少大神都有过详细分析,吕克导演的功力深厚,全程无尿点一口气看完一点都不会觉得时间的存在。在视觉特效感受上,虽然局限于当时的制作水平,但是比起很多目前国内的所谓大制作真的可以用碾压来形容,未来都市的繁荣和宇宙邮轮上的豪华都值得仔细研究。另外一个就是所谓未来世界“生活化”的感觉,现在的科幻片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什么东西都是工整干净样子,仿佛就是为了录镜头而专门抛光了一样的感觉,奥德曼把他的炸弹停止,然后变异人升上来的那款炸弹,边角竟然还有些坑洼锈迹明显就知道变异人武器保存环境和他们的生活环境一样恶劣,还有变异人头子见奥德曼的时候变成人类造型的那种心理小自卑,这部影片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就是大量的这种生活化和情景的描写,加之有趣的各种桥段迅速将观众带入影片,忘记了时间的存在。可能再过10年再次拿出来看下,是否还会有更多的感想,这次就先回味到这里,大家请看腻现在的科幻电影的时候拿出来细细品味。
#文中引用、融合观点出自戴爷的《电影批评》电影理论相关学习期间的读书笔记式记录#
二度打开吕克贝松的这部《第五元素》,初次观看的时候还是因为站在现代观影习惯的高度,对模型摆拍时期的科幻片接受度还是比较低(感觉怎么看都像在看奥特曼啦:D)。《第五元素》也算是全球化时代里的一种文化奇观了,吕克贝松这种法国本土派导演的初次好莱坞世俗神话尝试,用的还是自个儿16岁时候写的处女剧本,无数戏谑有趣的人设定杂糅,完全就是披着好莱坞科幻大片皮的法式喜剧片啦!
主流电影在后工业文明时代仍发挥着某种昔日神话与民间故事的社会功能,但是产生并接受这一功能的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第五元素》中的类型序列是互补叠加的,第一序列的叙事的主要构成部分:邪恶势力袭击元社会,英雄要背负信仰拯救世界,第二序列则是担任起拯救世界的英雄的自我拯救部分。每一个故事中,无外乎饱含着社会/个人双方面的拯救。在社会神话层面上,我们在战胜外来威胁(本质其实是某种社会在困境的外部投射)的过程中,重新整合人类自己的社群。而在个人神话部分,则会用一个英雄(往往是在现代社会中遭受挫败、体认着匮乏的个人)在拯救社会的过程中遭遇到真爱或治愈创伤,最后重获生命的完满意义。而此类影片的成功与否在于——能否给出社会/个人的双重的抚慰和双重满足。
历险-动作-科幻-灾难类型的杂糅的影片,在二战后的好莱坞迎来全盛,原因无外乎是因为战争粉碎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带来人类全面进步、把人类带向光明的信念和意识形态以及现代文明所创造的空前规模的杀戮与残暴(或许还有原子弹的心理阴影)。于是人们将这样的恐惧在电影中进行了想象性的转移,用战胜一种来自外星、外在的神秘力量(战胜不可战胜)以获得巨大的抚慰。同时在个人神话层面上强化对“人”本身的高尚与潜能的发掘与信任。
在《第五元素》里有有一个比较巧妙的片段:莉露在学习人类有关战争时期的一段快剪蒙太奇片段,用莉露的啜泣落泪展现出这一类型影片中被设计遮蔽的真正叙事动机:人类对于自身毁灭的恐惧和想象,正源自人类的历史和现实自身,人类文明,尤其是现代文明自身包含着巨大的自我毁灭的因素。当然,这部电影的本质依旧是好莱坞的传统白人男性神话,比如宇宙联邦的总统是黑人,看似是政治正确,实则只是“主流文化面对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半个世纪后的应对策略”——黑人总统看似威风实则毫无用处,而全片最愚蠢的孟加罗人变身人类之后,也无外乎是黑人形象,包括最后拯救全世界的莉露也不过是欲望客体服从于男性的胜利锦标。用一个短评结束。
“在喧哗炫目的后现代光影元素中,《第五元素》包藏的是再古老不过的白种男性幻想:三百年后,中国人还在纽约卖烧腊;美国总统与超级偶像变成黑人,拯救世界的却仍然还是白人英雄;至于女人,终究必须是美丽的性别。”
会玩,骗我说这是影史著名的非典型烂片我也信。反过来看《超体》就不会觉得有意外了,实际上创作思维差不多,只不过越来越在意观众,才导致从烂得奇葩变成奇葩得烂。吕克·贝松的天赋还是显而易见的,把后期的表现形容为江郎才尽其实也并不准确,好奇一下今年的《星际特工》。
拜读完戴锦华老师关于《第五元素》的结构主义与世俗神话批评,不由得感叹戴爷一针见血的敏锐洞察力。其指出好莱坞电影作为世俗神话的现代新兴变体,其文本结构通常属于两个功能序列的结合,其中第一序列为拯救世界的恢宏叙事,第二序列为个人自主意志的主体神话,即英雄的自我拯救。在现代逻辑与个体生命史中,好莱坞叙事中的英雄标识着某种男性生命的挫败与伤痛,其与布鲁斯一直以来的明星形象形成巧妙互文。而丽露这一形象作为救世主与传统女性的双重象征完美融入到影片的两个功能序列中,其既是唯一能解决宇宙危机的英雄,又是使科本获得自身认同和从挫败与放逐中获救的传统女性。就此而看,好莱坞电影的本质是创造安抚美好的梦境。
红发神人的美丽酮体,蓝色歌姬的天籁之音,让孩子的我久久难忘!
这种片再没人拍得出来了
现在看都不过时的科幻片
笑点集中,gary oldman的造型无力吐槽,年轻时候演了不少反派呀。外星diva的演唱太美了
语录:时间并不重要,只有生命才重要。
那段歌剧太经典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还是不太想承认这算科幻片,但是我愈加感觉,这片子是神作……关于《第五元素》,印象呗儿深。起码是三四年前,在电影频道看的。瞅见加里奥德曼那鬊鸟二五仔的倒霉头型,还尼玛扣了半片塑料(可能是从塑料瓶上剪下来的),我就呗儿你妈想骂街。心里话儿:玩儿呢弟弟,介都嘛倒霉玩意儿?哪你妈有这样的科幻片?还吕克贝松呢,吕克呗儿紧也没用啊,幼稚鬼,哼唧。如今再看,很打脸。《第五元素》是真朋克,充斥着种种非主流的亚文化。或该称为“科幻喜剧”?反正就是拿全宇宙开玩笑。同年的《黑衣人》好像也是走的这路子诶……关键这还是人家16岁写的剧本……所以人家的确是幼稚鬼啊……也正式因为这份幼稚,让电影中对于“爱”“战争”这类严肃话题的反思不显突兀,而是画龙点睛。真朋克,自风流。
吕老最娱乐的电影。年轻气盛的威利斯和平胸吕嫂,还有粗俗的某星人和唱出跨世纪旋律的蓝色歌姬迪娃。其实吕老最会拍的还是商业片,这点被众多小资影迷忽略了。
竟然是老吕16岁时写的,还是第一次写剧本,无语了
笑死人了笑死人了,把科幻大片往B级片的思路拍,哈哈~
第五元素原来是爱,make love,make peace。吕克·贝松展示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细节够精彩,人物够喜感,尤其太空歌剧实在是太赞了!另外,很萌那个空中小饭店。BTW,这是贝松写的第一个剧本,16岁时。
100遍了还费什么话
至今都是我最爱的科幻片。
外星人歌剧的音乐绝了. 别的实在还好
还以为吕克贝松只会拍点艺术嘻嘻的电影。。。其中艳丽的色彩和外星人歌剧让人记忆深刻啊!
虽然超爱Luc Besson,虽然超爱Bruce Willis,可对这部科幻片,始终不感冒。
吕克贝松的幽默和悲观是需要注册的
抛却所谓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此片基本上就是一部好莱坞流水线作品。类似的哲学主题和象征臆想无法挽救电影简单粗暴的故事推进。也正是从这部电影开始,吕克贝松和自己的固有风格渐行渐远,但回到电影本身,在其彻底向好莱坞靠拢前,本片依旧具有相当的娱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