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格河东岸的公园里,军乐队演奏着欢快的歌曲,男女老少跳舞嬉戏,一切都是那么恬静、祥和。追逐的孩童、恋爱的男女、翩翩起舞的少年将这个小镇勾画出无与伦比的魅力。当人们沉浸在甜美的梦中时,化妆成苏联军队的德国突击队发动了突袭。一声炮响撕裂宁静的小镇,坍塌的房屋和飞起的瓦砾夹杂着人们的尖叫声四散开来。慌乱中的母亲丢失了孩子,受惊的牲畜四下逃窜,战争就这么毫无征兆的降临了。
影片是以一个苏联红军军乐队的吹号手,一个小学生的视角叙述的。“我想象过战争,但从未想象过会这样。他降临的如此突然,简单而恐怖。”每个人都曾幻想过战争的画面,但当你脚边的泥土被炮弹轰炸到天空再落到脸上,你才会感到真正的恐怖。短暂的恐慌之后,布列特斯的这只守备部队,迅速组织起剩余力量,毅然决然地拿起了武器开始无畏的抵抗。影片无论是对居民们对战争的恐慌无措还是战士们与爱人孩子的分别,都刻画的细致入微,母亲的嘶喊、孩子的眼泪、爱人的拥抱为这场战争拉开了惨痛的序幕。
由于双方力量的悬殊以及武器的缺失,再加上迟迟没有增援部队出现,布列特斯的战士们面对的是一场几乎没有可能胜利的战役。但是他们面对德军的坦克毫无畏惧,用各种能称之为“武器”的东西进行抵抗,保卫家园的强烈愿望一次又一次的击退德国侵略者的进攻。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的小男孩把中尉的女儿找到并带到中尉面前,中尉让他带着女孩儿向德军投降以保住性命时,小男孩坚定的说:“不,我是一名苏军战士。”影片描述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无论是驻军战士还是勇敢的家属都是这部影片的主旋律,每个被战争摧残的人的脸上都被血污模糊不清,但是眼睛却是永远清澈明亮的。无数个不知名的小人物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最初的经典而残酷的战役因为布列斯特要塞战士们的顽强抵抗,持续了一年之久。影片在战争场面的还原上下足功夫,向观众呈现了一个惨烈悲壮的真实场景,激战的场面扣人心弦。炮弹的轰炸,机枪的扫射,坍塌的房屋,赤裸的肉搏都能让观看影片的观众感到震撼。影片开头的宁静祥和更加衬托出了战争的残酷,以战争幸存者的口吻加以描述更加让人心酸。铁血的中尉在最后牺牲前拿出全家福的场景又另这部影片洋溢着淡淡的温情,苏联小红军的形象也使影片增添了色彩,看似弱小却充满坚定。战争,本就是一个残酷的词语,133分钟的影片向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战场,向浴血奋战保卫家园的布列斯特要塞的士兵致敬。
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合拍的二战影片,根据历史真事改编,以一个9岁“小士兵”(或者只能称半个士兵,因为他不能算真正的战士,他只是333团军队乐团的学员)的视角,描述了一个叫布列斯特的要塞里的官兵顽强抵抗德军猛攻的故事。
影片的最开始,一片祥和,要塞里到处是欢歌笑语,胖子军官还在得意地展现他的芭蕾舞技,送来电影胶片的年轻小伙正和小卖部的女售货员你情我侬,9岁的小士兵正和他的心爱的姑娘安雅在河边钓鱼。。
要塞很平静,但战争从不安分。
假扮俄军的德军,穿着俄军的制服,乘着火车,在静悄悄地凌晨,踏上了杀戮的路。
故事的讲述方式主要由三个地点分次展开,北大门,营部和东部的捷列斯波尔堡垒,每个小阵地都有一位指挥官,他们也许是政委,也许是上尉,也许是某个其他级别,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战争赋予军人的天职就是,当炮声响起,你的职责就与你共存亡了。
也许战争是来得猝不及防的,但这也是其真实和残酷的一面。这不是一部斗志昂扬,杀敌灭国的英雄主义讴歌,也不是以少胜多,曲折于绕的反间计,他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最后注定失败,全体阵亡的故事,因为知道结局,才看得不揪心但心痛。因为真实。
人物的刻画都很到位,尤其是俄军的几位军营里的将领。以及一位军队电影院放胶片电影的年轻俄国小伙,他的故事很能激起凡人的怜悯和哀叹。前一秒,他和他心爱的她求婚了,下一秒战争爆发,他只是一个简单的刚刚陷入爱情的男人,他没有拿过枪没有参加过战争,他不知所措,他唯有惊呆了。当她被德国军官抓住,欲凌辱之时,他竟然逃跑了。若是在某国,肯定会是另一番叙事手段了。他在土坑里,紧掐褐色的泥土,以发泄自己对自己的不满,我相信他也是挣扎过的,只是一切来得太突然,当极深的恐惧来临,人的下意识只能是用逃避暂缓一枚安宁。虽然后悔和良知,血性和愤慨会随后而到。是的,再次眼看更为厉害的轰炸,更多的杀戮,和当为人最后的尊严都被剥夺,以及最后一眼爱人的尸体时,他选择了结束自己和一名德国军官的生命。
英勇不是突如其来的,勇猛更不会是如你我想象之迅达。它是需要度过一个缓冲期,而后大脑和意志的完美结合。所以我觉得这个小故事安排得妥帖的很。
说说为何不能打到五星。
1.历史真事,这场战役打了一年,可是影片却用三天时间就讲完了,有种时空的脱离感,总觉得若故事再丰富厚实些,字幕打出来的,不是6.22,6.23.6.34这样的时间,而是6.22,9.23,12.24这样的,更有震撼力。
2.略微有些神话故事的小主人公了,他总是可以活命,他的战争穿插镜头略多,俗话说有些抢戏啊。
3.为何没能多交代下,俄国方面的回应。电台一直在呼叫:要塞呼叫,要塞呼叫,我们还在战斗,我们保持着防御。这句话,我相信看过影片的人,都不会忘记。只是俄军总部那边为何没有回复。是没有收到也好,没有派兵能力也罢,我们对这场战役不清楚的,又爱挖细节的观众,心里总剩下一个问号。
影片主要是描写了①苏德战争爆发前期,要塞里的和平生活;②战争爆发时要塞的混乱;③战争爆发后要塞的抵抗。
不过,不了解历史的话,看得是比较乱的。
整个电影,大多数是爆炸、枪战、肉搏场面。指挥很混乱。
另外,感觉几个有BUG的地方:
①这个小孩怎么有如此的神通,可以在战场上到处跑来跑去的?尤其是最后,他居然在德国人的重重包围下平安的跑出去了。估计,这是导演用了一点理想化的意思在里面吧。毕竟,这个电影是以这个男孩的讲述来进行的。如果他死了,这个电影就不成立了。
②桥头,德军押解着非战斗人员(家属、医生、护士等)来威胁苏军投降。苏军的领导,假装投降,举着双手来到人群面前。他突然对着这群人大喊一声“卧倒”,然后所有的人都一起卧倒了,只剩下站着的德国士兵。于是,苏联军队突然开火,消灭了德国士兵,救下了这些人质。问题是,除非是事先双方约定,否则,当一个人突然在你面前喊“卧倒”的时,估计大部分人都是懵圈的,或者要有一个反映的时间。而这时候等这些人反应过来要卧倒的时候,估计德国士兵也反映过来,也卧倒了。
再次,即使这些人卧倒了,但德国士兵跟这些人是在一起的,即使德国士兵是站着的,但枪炮不长眼,苏军的子弹一样会打中这些人质的。怎么可能那么准确,子弹只打到德国人,不打到苏联人呢?
③集体突围的情况很惨烈。问题是,为何不提前把德国人的探照灯给打灭呢?
当然,这些都是艺术加工哈,不可强求。对于学习历史,还是很有帮助的。
布列斯特要塞保卫战(1941年6月22–29日)是巴巴罗萨行动的早期战役之一。布列斯特要塞由苏联红军驻守,防卫德国国防军的进攻。苏军坚守该地的时间比预期的来的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更成为苏联抵御外侮的精神象征,于1965年更因1941年的防卫战役而获颁“英雄要塞”的称号。
19世纪的布列斯特要塞旧址是1939年布列斯特战役的战场所在,德军在波兰战役中控制了这里。然而,根据《德苏互不侵犯条约》,布列斯特周遭的领土以及当时波兰52%的领土面积皆归苏联所有。因此,1941年夏季,德军必须再次夺取这座要塞,然而这次的对手是苏联。
德军计划控制布列斯特与布列斯特要塞;两者在巴巴罗萨行动的最初阶段里是中央集团军群推进的主要障碍。要塞和城市本身控制了越过西布格河的主要桥梁,以及华沙到莫斯科的铁路及高速公路。
要塞内的苏联守军大约有9,000人,其中包含正规红军、边防军与内务人民委员部的特工。驻守部队分别隶属于伊万·西多罗维奇·拉萨伦科将军指挥的第6步枪师、米哈伊爾·帕普西-夏普科上校指挥的第42步枪师、苏联边防军第17边境警卫队以及其他小型单位(包括野战医院及医疗队),要塞内还有300户守军眷属居住。
德军则部署了来自奥地利的第45步兵师,约17,000人、来自第31及第34步兵师的部分火炮和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的第2装甲集团军,总计约20,000人。
德军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攻击时,要塞守军并未获得任何事先警告。这里也成为德国国防军与苏联红军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第一场重大战役的战场。德军炮火大规模轰炸布列斯特及布列斯特要塞。最初的炮火猛攻炸的要塞守军措手不及,并造成了严重的器材损失与人员伤亡。边界上的布列斯特及要塞周遭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德军的第一轮攻势在轰炸停止后1个半小时展开;受到严重惊吓的苏联守军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防御正面,因此他们转而防守一些强化的防御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塞本身。有些苏联军队成功逃出要塞,但多数人却被困在德军的包围圈内。即便有着出其不意的优势,德军后续企图攻下要塞的步兵攻势却因严重的伤亡而被迫停止。第一天对要塞的进攻就造成了281名德军士兵阵亡。激烈的交战又持续了两天。到了6月24日晚间,德军已经有368名士兵阵亡,并俘虏了4,000至5,000名红军士兵。
6月24日及25日的战斗主要发生于红军在要塞内的根据地中。至6月26日夜间,科布林防线以北的所有防御工事,除东堡垒外,均告沦陷。
由于东堡垒无法被步兵攻下,德国空军在6月29日轰炸了它两次,并迫使剩余的360名守军投降。
虽然苏联士兵在战役的初始阶段被突如其来的攻击给震慑住,且面临到兵力悬殊、缺乏补给及被切断与外界联系的窘境,他们坚持的时间依然比德军的预期来的久。德军部署了各式重型火炮,包括15公分41年式喷烟者及火焰喷气器。要塞内的平民也会接替受伤的机枪手、装弹手的工作,有时甚至会拿起步枪加入保卫要塞的行列。
6月24日这时德军已经占领的要塞的一部分;部分苏联军队终于设法会合并在团级政委叶夫姆·福明的指挥下协调防御。福明政委的副官是伊凡·祖巴乔夫大尉。6月26日时一小股苏联军队尝试突破包围但以失败告终,并承受了相当大的伤亡。也许就在同一天,祖巴乔夫大尉和叶夫姆政委也遭俘虏。祖巴乔夫被送往位于哈默尔堡的战俘营(Oflag XIII-B、Stalag XIII-C),最终和数百多万名苏联战俘一同死于那里;叶夫姆·福明则因为政委及犹太人的身份而遭当场处决。
在经历了8天的激烈战斗后,德军终于攻下要塞。 数名红军士兵在东堡垒陷落后依然躲藏在要塞中。 据传布列斯特要塞内最著名的守军人物之一的彼得·米哈伊洛维奇·加夫里洛夫少校(后获颁“苏联英雄”的封号)于7月23日遭到俘虏 。
第六步兵师第86步兵团政委叶菲姆·福明则因为身为犹太人、政委和共产党员的三重身份被德军当场处决。
保卫布列斯特要塞的战斗在1957年被拍成电影《不死的守军》,2010年又被翻拍成电影《布列斯特要塞》。 苏联作家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写了一本小说名叫《未列入名册》 。
俄国人的战争片果然够直接,2小时的电影,和平了大约15分钟就开打,没多余的无聊的白等,已经尽显和平生活的可贵,让人觉得军人和家属都住在一座要塞里,似乎也是很温馨的事;苏联军人的生活水平很高,有吃有喝有玩,又让我想起《蟹工船》里日本工人对着苏联海员的优越生活流口水的场景了。
片子里的德国人都演得活像旧照片上走出来的一般,冷血残酷,训练有素,没有西方二战片中温情脉脉的德国军人形象;仿的三号坦克也不错。另外那个放电影的小伙子的女友应该是被德军给.....
虽然对毛子军人那种粗放的生活方式并不感冒,但看到他们保卫亲人,扛起枪的一刻,还是由衷的感动。
一直以来,我对俄罗斯战争片的刻板印象还停留在苏联时代。苏联60到80年代的战争大片场面上不输于甚至在某些方面引领国际水准,也得到过当时铁幕之外西方奥斯卡奖项肯定,但主旋律的拍摄手法,人物面目模糊的刻画,都无法给被好莱坞战争片洗了脑的我留下足够的好感。那种一边是爱国将领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一边是除了杀敌之外毫无独立个性的战士们冲锋陷阵为国捐躯,我国解放后的战争片“打一打说一说”的拍法看来也是老大哥传统。看完一部苏联战争片,满脑子只有坦克飞机爆炸,没有人的印象。
本片的题材在战争片中自成一派,概括来说叫做“以弱抗强的坚守突围”型。好莱坞稍早有《黑鹰坠落》,《边城英烈传》,去年亚洲也有两部此类型的诚意之作,韩国的《向着炮火》和国产的《喋血孤城》,众多珠玉在前,电影行业不景气的俄罗斯要超越,怕是有难度。但本片的惊喜正在于此,它不但超越了上述诸片,而且在苏联战争片一直以来的软肋上另辟蹊径,造成了更值得一看的理由。
庞大的预算自然保证了战争场面的恢弘和惨烈,德军地毯式轰炸的毁灭性打击,在坦克和迫击炮掩护下两军的巷战和肉搏,以及一段颇令人眼前一亮的空战追逐,都拍得精致且张力十足,比之好莱坞一流制作也不落下乘。但场面还不是这里要说的重点,重点在人。
本片处处散发出一种以人为本的真诚,角色没有像苏联老片一样被淹没在子弹和炮火中。以往的战争片,即使是擅长以几个角色来描绘一场战争的好莱坞导演的作品,无论多么强调人的因素,也不至于有将整个时代大环境抛弃的勇气。《黑鹰坠落》中以电视新闻交代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开战背景,《越战忠魂》的地理位置处处在强调战争的时代,即使几乎沦为三角恋个人秀的《珍珠港》,也不惜笔墨详细描写日方将领和战士出征前的种种准备,以及美国总统罗斯福展现不屈精神的一场会议——凡此种种,都像是在宣布,拍战争片,必须先感谢国家。没有大局的交代,哪怕你人再多火力再猛,也算不得战争片。
本片的做法则完全不同。除了开场的字幕交代一些背景,片中字幕交代年份和时间,其他再没有直截了当告诉你这是二战的地方。而即使是这两处,也需要观众稍有些历史常识,才能做出判断。影片刻意淡化大的时代背景,甚至接近一点架空的感觉。假设完全去掉这两处字幕,把双方的服装、使用的语言和武器进行更换,观众在对影片的理解上完全可以套入另一个时代成为一部情节线索不变、时代背景完全不同的作品。
本片一旦写人,不但完全不回避,而且力求巨细无遗,让我想起了《兄弟连》《太平洋战争》这样“角色推动”类型的战争电视剧。每一个苏联军人的角色虽然由于剧情需要着墨不同,但导演在地位上将他们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例如某人在剧本中一分钟后就要捐躯,但此时镜头对他言行的展示会令观众会完全意识不到这是一个即将丧命的小人物,反倒觉得他有险中求胜的能力,究其原因,是导演把每个角色都做了主角般的处理,使得我们对每一个人的命运揪心,从而更积极的关注他们,对他们作为人而不是战争机器的属性留下更深的印象。
而对于影片中的敌方德国人,处理手法则完全相反,对他们彻底模糊化,物化。纵观全片,德国人不是远远的在坦克掩护下接近的大部队,就是攻入要塞后四处残杀的野蛮暴徒,几乎没有一张让人记住的脸孔——除了一开头化装成俄国人混入的间谍——但此人也没有几句台词就暴露毙命,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狡猾凶残,并没有脱离对于整个德国大部队描绘的刻板印象。这种刻板却不是戏剧表现力上的不足,而是导演刻意营造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观众无法对他们产生足够的了解。人总是会对未知的事物产生恐惧,何况这个未知的势力还火力强大,装甲坚实,占领了制空权。这样一来,我们怎能不为势单力薄的苏联守军产生强烈的牵挂心理?
影片一开始就的字幕就揭晓了结局,所以这是一部不怕剧透的电影。观众都知道结尾是失败,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没有悬念,但它的另一层张力在于,失败的过程如何,苏联战士面临必然的失败如何表现,只有引导观众去关注这些问题,才能达到结局要达到的鼓舞人心和给予希望的目的。也正因为此,作为一部格局宏大的战争片,“写人”才有格外重要的意义,也才能最大限度的使观众产生与角色的共鸣。
文/方聿南
还没看过这部电影,但是一看到《布列斯特要塞》这部片名,就知道它肯定改编自《未列入名册》这部小说了。之所以这样敏感,是因为十多年前在复旦的图书馆里读过,而且成为整个大学期间印象最深的课外读物之一。
套用现在的话,这部小说当时给我的感觉实在是太给力了。如今苏俄文学不时髦,所以大多数人不知道这部作品。但是它的作者相当有名,他就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作者瓦西里耶夫,著名的二战文学作家。
推荐大家不妨去找一找原著读。
原来俄语原版电影的声效跟R5 DVD是一样的。
从题材和风格上,咱国内也很擅长此类,不过视听上确实比我们强太多,
8.20 好看好看!!!!!
二战中苏联作家群体被派遣深入前线,诞生了许多优秀的战争文学,这一部电影好像改编自瓦西里耶夫的小说《未列入名册》。值得一看。
听国配真别扭!!!
属于战争抒情片,像是《雁南飞》的绝望版。不重杀戮,对牺牲的歌颂。喜欢这电影的朋友可延伸阅读,写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瓦西里耶夫的另一本战争小说《未列入名册》,讲述一名年轻中尉在布列斯特围困战中的故事。
“我是犹太人、共产党员和政委。你们枪毙我吧。”
战争是泥泞、腥臭的血迹、溃烂的伤口、震耳欲聋的噪音、火燎的疼痛,寒冷和饥渴,还有突如其来的死亡,不是“用笤帚疙瘩下了鬼子枪”的儿童故事,尽管我认为后者拍得也不错
[199]諸如“本片為××主義招魂”的言論,本熊笑而不語。起碼,這比《烈日灼人2》強多了。
这边是俄版的《集结号》嘛。三观很正,但是中间意识形态已经空了。视听效果很不错,一派10年前的美国大片范儿。导演估计是老塔的粉丝,男主角小正太的时候造型怎么看都是《伊万的童年》之伊万。
非常的模式化,非常的不讨人喜欢,错听了某些人的建议,没想到是这么个玩意儿。
战争片最喜欢了!!
今天在俄罗斯文化中心看的,无字幕,但还是看得挺有兴致,此类战争片不需要看字幕,能整明白。软硬伤都有点,普普通通,大众片。
拍得确实很2
轻故事重视觉效果,有点好莱坞商业片的意思,天朝该多引进点这样的电影。★★★
这个比集结号牛逼多了,老毛子拍战争片还是根红苗正的
俄罗斯版的《喋血孤城》
但就电影来说,没想到俄罗斯人能拍出如此好的电影。本来是个五星好电影,鉴于我向来对于苏联的厌恶,减掉一星。
落泪一次。但过多的纯战争场面会让人麻木。
很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