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听途说的剧透:
段子手宇航员马特呆萌在火星执行任务时不幸遭遇风暴,身负重伤。作为主角,他当然不会轻易狗带。捡回一条命的呆萌在队友们都逃离火星并以为自己已死的情况下现在可以一个人独占火星基地里六人份的辣条。但是如果他不能尽快跟NASA联系上,那自己早晚还是药丸。
地球上的群众想瞻仰一下火星上呆萌的遗容,无意中发现他还活着。于是美国人民又要开始拯救马特呆萌了,他们为这件事也是操碎了心,隔三差五的来一次,简直就像总是需要青铜圣斗士赶来救驾的雅典娜一样。但是NASA的领导对营救行动的意义提出了质疑,因为凭借火星基地上的物资,呆萌恐怕坚持不到救援队到达就要扑街。
对于这种质疑,马特呆萌并不服。他在火星上自己拉自己种自己吃,成功培育出土豆,解决了全球(这里指火星)人民的温饱问题。后来他利用陈旧的火星车上的摄像头实现了与地球人的实时交流。在互发消息沟通时他表示如果自己能获救,回去之后必有重谢,还借机展现了自己灵活使用敏感词的能力,表明自己是多么会聊天的一个人。
最后营救马特呆萌的任务落在了Herpes号……不好意思,是Hermes号飞船,上的宇航员们的肩膀上。他们正是马特呆萌原先的队友,而领队的女队长对于这项任务也是自信满满,因为拯救马特呆萌可以算是她们家的祖传手艺。
救援飞船来到火星上空,呆萌扎破自己宇航服的手套然后像钢铁侠一样飞入了前来接应自己的女队长的怀抱,成功获救。
提到钢铁侠,飞船上的小鲜肉医生就忍不住要想起那个把他家童颜巨乳的基友拐跑的翘屁股长睫毛小个子男人。救完人回到地球后小医生因为情路不顺,暴食了许多呆萌一把屎一把尿喂养大的火星土豆,结果身材走样,把他家那个童颜巨乳的基友都吓直了。童颜巨乳的基友只好寄希望于一个身子能随心所欲放大缩小的惯偷来想办法帮小医生恢复好身材。而那个惯偷又恰好是小医生的同事、梦想去当声优的飞船驾驶员的现任基友。贵船真的好乱。
至于飞船上那个对小医生垂涎三尺、并且厚颜无耻的把自己改成了跟小医生一样的姓氏Barnes的女电脑专家,由于对方已经有了童颜巨乳的基友(虽然基友其实背着小医生还跟其他几名壮汉勾勾搭搭),所以对她视而不见,当她是透明的。后来电脑专家只好潜心工作,又参与了另一项航天科研项目,把四个屌丝送上了一颗满是可疑绿色黏液的奇怪星球,结果受到四个屌丝连累,躺着也中枪,被可疑黏液溅了一身。
荣归地球的马特呆萌受到了全球人民的热情迎接。呆萌揭开了人类殖民火星的序幕,后续人类不断加大对火星殖民地的开发力度。若干年后,火星居民终于不甘心再作为地球的殖民地,于是掀起独立运动,几个孤儿趁势驾驶着留在火星上当充电宝的高达杀回了地球……
----------------------------------------------------------------------------------------------------------------------
NASA在美国科幻片里出镜率常年高居不下,最近三年来由于每年秋季都有一部极具话题性的以宇航员为主角的电影,就更是如此了。但NASA对本片空前巨大的支持力度恐怕不是之前几部电影可以相比的。就在本片上映之前没几天,NASA还特意弄了个大新闻,公布了在火星上发现液态水,感觉就像是专门在为影片预热。
最近三年这每年一部的太空题材电影,都被归类于“科幻片”类型下,而在“科”与“幻”之间又都是努力往“科”的方向靠。去年的《星际穿越》有著名天文学家助阵,而今年这部《火星人》则是以一副近乎NASA宣传片的姿态登场,势要科学出翔来。关于片中的科学设定到底有多严谨,自有更专业的文章去详加点评。对于跟我一样的普通观众来说,片中堆满的科学术语并不会让人望而却步,因为每次主角们脑洞大开想出极富科学素养的妙招后,总会亲切的解释一番以防观众跟不上;即便真的跟不上,在整部电影轻松乐观的基调下,观众也不会感受到丝毫压力。
轻松是本片最鲜明的特质,也是没看过电影也没读过原著小说的观众最难想象到会属于这电影的特质。这种主角受困于一个孤独无助的绝境的电影,比如《地心引力》《少年派》,无论景观多么壮美、颜色多么绚丽,都难免让观众随着主角一起感到紧张甚至压抑。本片主角的处境与过去这些电影相比,未必就更乐观,但主角性格中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一面却更加明显并且也被刻意放大。抱着看一出纠葛、苦情的荒野求生片的期待值看本片,结果却被片中的笑点射了一脸,这种体验有点类似于语重心长的去安慰身遭不幸的朋友结果却被乐观的对方给反过来开导了。全片轻松的感觉以性格乐观的主角为中心,向外蔓延,最后覆盖到整个电影里的世界,每个人都尽显其幽默可爱又友善的一面,全片没有一个坏人(也就是NASA的领导一开始闹了点小别扭罢了,甚至连天朝人都难得的被刻画的慷慨大度;打个岔,那个太阳神计划还真的被机智的翻译成了“Taiyangshen”,估计是考虑到翻译成阿波罗计划就撞名了),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牺牲,身陷绝境的马特呆萌没死,连肖恩宾也没死(恐怕他是在《冰与火之歌》里死的太惨太憋屈,把接下来几年的便当额度都用完了)。“这是一个聪明到有点滑头的倒霉蛋在火星没死成的故事”,主角以及影片台前幕后的所有人都向观众传达出这样一种轻描淡写的解释,然而这半点也不会妨碍到观众感知这股轻松诙谐背后的艰辛。
本片与去年上映的、同是马特达蒙与杰西卡查斯坦参演的类似题材作品《星际穿越》除了主角们服饰上的相似之外,几乎在每一个点上都截然相反。《星际穿越》讲的是赌上全人类命运的终极计划,而本片则只是事关个人安危;《星际穿越》的主角被家庭亲情牵绊,还与队友产生了点若有似无的爱情,而本片主角则是光棍一条(俗套一点的设置,可以在马特达蒙和杰西卡查斯坦之间加点爱情戏,但是编剧都懒得加);《星际穿越》的主角有种古希腊英雄式的悲剧感和沉重感,而本片主角却是个流落火星的不吐槽会死星人。两部影片从不同的方向带给观众满足感,并用不同的风格感染观众的情绪,《星际穿越》是馥郁香醇,本片则是清爽怡人。对于两部影片中分别由有着同名之谊的两位“马修”扮演的男一号,我的感觉是,《星际穿越》的主角更像一个让人觉得可以依赖、愿意接受他拯救的英雄,而本片主角则是个让人不自觉想帮帮他、多少为他出点力(哪怕知道他自己干的挺不错)的精神基友。
“笑得甜的女人,将来的运气都不会太坏”,我不知道古龙这句话男人是否也适用,但至少我觉得乐观幽默、自己爱笑也爱令别人笑的男人不至于惹人讨厌。除了“得道多助”外,我想一个能给人带来笑声的人应该也会让别人更愿意帮他。以前遇到一道面试题,让应聘者给上司的几种品质排序,其他所有人都把“幽默感”排在最末,只有我把这项排在第一位。我想一个有幽默感的人肯定智商和情商都不会太低,跟着这样的人干活多有干劲。结果当然是我被淘汰。但是我的经历也不代表古龙先生的话在适用方面有性别局限性,仔细看那句话,先生说的是“笑得甜”,我估计我是因为笑得丑,所以运气不会太好。
上面提到的《少年派》与《地心引力》两部电影跟本片上映的时节接近,分别在当年的秋季,并且主角的遭遇也相似,都是孤身一人在一片苍茫寂寥的环境中寻求生存与出路。那两部电影的主角为了应对寂寞都幻想出了伙伴陪在身边,少年派幻想出了老虎,而桑德拉布洛克则幻想出了已经牺牲的帅哥同事乔治克鲁尼。本片的主角如果一个人在火星上呆得寂寞了,估计会幻想个本阿弗莱克出来解解闷。
本文版权属大众点评电影社区所有,转载请附上本行文字
(
http://s.dianping.com/topic/9236004)
9月30号上午在本地一家电影院看的,因为不是周末,又是白天,人不多,但笑声很多。因为对原著太过熟悉,而所有预告片又刷了好多遍,所以看起来就不会有太多“惊喜”,因为真的是非常忠实原著,连坐在我旁边的老婆,还是大半年前看过我初译稿,也不时跟我会心一笑,因为台词都是从书中照搬的。
预告片里面有一个剪辑是沃特尼触摸屏幕,上面是一对母子……当时我就跟编辑在讨论,是不是改了原著,让他有了老婆小孩,我当时估计的是采取了剪辑手法,把另一个宇航员和他家人通话的片段剪到沃特尼这边来……结果我的估计是对的(这不算剧透吧)。
另外,有一段预告片里面里奇给几位NASA大佬讲述他的赫耳墨斯机动方案,也是从正片里直接剪出来的,大家可以去看看,特别好玩。里奇这个演员在整个电影里是仅次于沃特尼我最喜欢的,比沃特尼还要逗比,原著里那个狂热但有点显木讷的工程师形象被诠释的极为活跃,也是电影中少有的对原著人物进行性格扩展设计的角色。另一个让我惊喜的角色是JPL的一位吴姓华裔负责人,这个人在原著里是个比较苦逼,被各路老大逼着加速造航天器的角儿,而且有些严肃,但在电影里却是个一脸无辜,加班加到穿着睡衣开远程会议的灵活的胖子。他抖的包袱也都不错。
电影和原著一样,都是三条线:孤身一人的沃特尼,群策群力的NASA(外加后来的中国宇航局),团结一致的赫耳墨斯船员。书因为篇幅足够,所以作者可以用各种POV来铺陈不同人之间的交流和碰撞,电影也尽量还原了这一点,但毕竟时间太短(新西兰公映的版本是141分钟,但是还是觉得短啊有没有),所以会感觉人物的塑造偏薄弱了,特别是赫耳墨斯的宇航员那里,除了指挥官,其他几位如果再能多一点背景和个性的塑造,就更好了(编剧太偷懒了……么)。
最后不得不说,马特·达蒙的演技撑起了这个电影的骨架,因为原著里的沃特尼是个十分逗比,十分乐观,又十分自信,但更主要的不是超人,而是十分凡人的工程师,这一点上,如果表演的太过火,或是太收敛,都不好,但马达同学的表演,我觉得恰恰好,把原著里的精神表现出了八九分。最重要的是,没往煽情的方向走,从头到尾作为观众,没感到他可怜(但是作为译者,书看了四五遍,我又对每个细节很熟悉,我也不知道我不感到他可怜是不是因为我对他太熟了)。
上面说编剧偷懒其实是开玩笑的,跟原著相比,火星上的事件和NASA那里奋力帮助的工程师们之间的联系,这些笔墨在书中基本都被一笔带过,或是被沃特尼一阵痛骂给带过了,在电影中却有许多镜头穿插对比,这些看着很爽,也很振奋人心,大有《阿波罗十三号》的风范(还记得里面在地面的候补宇航员在模拟机里面那些镜头吗?)。
其实在写这些的时候,我又想去再看一遍了。
当70年代迪斯科舞曲响彻火星天际
火星是遥远的,距离地球最远超过4亿公里。
火星是寒冷的,夜间温度时为零下70摄氏度。
火星是瑰丽的,因为空气中的尘埃落日呈蓝色。
近期,NASA也只是仅仅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证据。这意味着火星表面很可能有液态水活动,但是距离证实还为期上远,不少研究人员相信即使有水存在,也不会在火星表面,而是以冰的形式埋于地底。因为火星上几乎是没有大气层的,日照的影响占气温的主导地位。引力小,大气薄的火星上,一直是一片荒土,多年来,人们试图寻找水源以及生命的痕迹。
(以下八首经典曲目的带出,涉及剧情描述)
而在影片《火星救援》中,这样的恶劣环境下,不夸张的说,让马克·瓦特尼活下来的,或者说让他“不成疯便成魔”,进而“不疯魔不成活的”,除了植物学的知识和维修设备的技术,还有另一个日夜陪伴他的关键因素——队长Lewis留下的70年代迪斯科经典舞曲,不信我们先来听一曲。
Turn the Beat Around
Vicki Sue Robinson - DISCO - 100 Hit's - Dance floor fillers from the 70s and 80s inc. The Jacksons, Boney M & Earth Wind & Fire
当远在地球上NASA的团队刚刚推测出马克应该还活着,并且百般担心他的情况时,马克正在基地里,听着队长留下来劲歌金曲《Turn the Beat Around》,大肆抱怨队长,怎么不带点这个世纪的东西过来,无奈之余,还配合着歌词的意思念叨着:我拒绝Turn the Beat Around。
当马克开着改装版火星巡游车,在火星上进行为期13天的“自驾游”时,由于他开的是之前队长的座驾,所以他只能听着队长Lewis剩下部分的迪斯科歌曲。白天日照充足的火星表面上,赤色的山脉和土地围绕着马克,在前去寻找上个世纪90年代遗落的火星探测器的路上,他是满心期待的。毕竟火星上虽然什么都没有,但是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只要这里有的东西,总不会平白消失。所以当他听着这首《Hot Stuff》,内心是开心的,时不时还跟着节奏,抖起肩膀,踏着鼓点。
Hot Stuff
Donna Summer - The Dance Collection
此时的马克,已经解决了种植土豆和灌溉水源的难题,还想起了一个绝佳的设备,很有可能通过它与地球取得联系,一切的兴奋都暗压在他的心中,虽然不能说到达成功一样的喜悦,但是他眉飞色舞的成就感还是随着音乐流露了出来。
而当他最终和NASA取得了实质的联系,并且相互沟通之后,他是激动的,欢呼雀跃的,虽然没有人能跟他击掌,给他肯定的眼神。但是他终于可以说出那句:“不会死在这了,真好。”,在应要求发送一张他的近照之后,马克又开始得瑟了,在这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可以再一次收到来自人类的消息和任务,简直是开心死了,于是他各种臆想之后,走到这个被他修好的,只会转头和拍照的探测器前,举起了双手,翻出了大拇指,露出了十八颗牙的傻笑。影片此时响起的是《Rock the Boat》,马克开始渐入佳境。
Rock The Boat
Various Artists - Masters Series - 70's Disco Party
而在就在开心之余,马克的基地再一次遭到了风暴的袭卷,当收拾好基地,重新清点物资之后,孤独的马克坐在窗前,重新振作时,影片响起的是《Don't Leave Me This Way》,漫长的夜晚,马克日复一日的吃着土豆,从整个吃,到切片吃,从拥有番茄酱的日子,到现在的只能占着盐粒吞下肚,他还在坚持与失望和低靡抗争。
Don't Leave Me This Way
Thelma Houston - True 70s Love (3CD Set)
而地球上美国发射补给的火箭失意外损失后,中国也给出了太空合作的援手,暂不置评其中华裔不标准的普通话演出,以及陈数过浓的妆容和严肃的腔调,还有那个美国航空技术人员那句感谢我中国的叔叔。总之,这是一次全球的大联欢,大携手。的确全球也找不出第二个可以即合理,又有实力相帮的国家了,即便又被扣上了,我们的数据是保密的老梗。但是伴随着NASA总指挥官:“是的,我明白,非常感谢。”的电话挂断之后,影片响起了舒缓动人的 《Starman》,随着太阳神号运载火箭升空,为马克送去了回家的希望。
Starman
The Hit Crew - A Tribute to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David Bowie's Rise and Fall of Ziggy Stardust and the Spiders from Mars
在火星任务日历的第461天,马克在基地的墙壁上,写下最后一个数字,签上了自己的大名。向着火星第四次任务的返航仓出发,那个距离他所在的火星第三次任务的基地3200公里的地方,他至少要在巡游车上度过50天,还要带上一切保证他生存的必需品。于是改装版巡游车,又变成了加长版的拖车,后面挂着探测器和太阳能板,车里放着危险物品RTG(同位素温差发电机——理论上被严密封闭好的辐射放射源,小说中的马克把它从队长插着骷髅旗子的掩埋地挖出来的时候,心想估计研发人员知道他这么干,估计会颤抖着祈求上天吧。)但是这是一个不用浪费巡游车电力,就可以供暖的好东西,马克就这样把任务手册中,要求一到火星就把它丢到4公里以外的RTG,放在了自己的车里,穿着短袖,开心的整装出发了。
马克的巡游车有两组电池可以更换,每开35公里,也就是两个小时,他就要下车换电池,当两组电池都没有电时,他就打开太阳能板,进行12-13个小时的充电,白天自己就靠在车轱辘上睡觉。日复一日,他说:这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在这个4005亿年都没有人的地方,每当我到一个地方,或是登上一座山峰,我都是第一个来到这儿的人。
伴随着他这段感叹,影片第一次,纯粹的展现了火星昼日,瞬息万变的美,穿插航拍,全景画面,其壮丽无法言表。这里是影片最美的一段镜头,也许,就是因为没有生物在这里生存,从而有种独特的纯净的美。
虽然马克很想离开这个地方,但是他这一走,无论成败,他将再也不会回到这里,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在火星上行走了。所以,他内心中还是会有不舍。就这样,第494天,他仍然在翻山越岭,第517天,他工作服仪表盘失灵,他改用手表。伴随着壮美的原声《The Martian Score Suite》,就这样终于到了第538天,他到达了指定的地点。
由于这一次,从火星回收“马克”的方式很特别,就是用返航仓的全部动力,推进尽可能轻便的返航仓MAV,将马克送出火星的表面,然后在太空中,把他抓住。这样的计划,连马克自己看到时,都只能无奈的苦笑:“So,they will catch me, in space,I guess.”于是,按照NASA发来的说明,他开始大刀阔斧的把六个人的返航仓,变成一个用防水布包裹的铁皮笼子的任务开始了,伴随着欢乐的《Waterloo》,马克开始各种拆,各种扔,多余的座椅,操控台,窗户,顶盖全部都抛之于外。
Waterloo
ABBA - Waterloo
第561天,当马克在巡游车里,吃掉了最后一包写着:“Goodbye Mars”的航空食物后,他终于坐在了仅剩一个座椅的返航仓中,等待着来自队长的通讯。他一直以来的职业身份,专业素养,令他极力的控制自己,不崩溃,不流泪,而这一次,他是开心的哭了,忍不住激动的流下了泪水。
还记得那年的《银河护卫队》里,在外太空的未来世界,却响彻着地球上80年代的经典合辑,这样的时间是静止的,是跟我们有着深刻联系的。这里的岁月金曲,让我们哭,让我们笑。而异曲同工的是,这样的欢乐温情,也贯穿在这部:宇宙、科学、探险、以及灾难的大片之中,不得不说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拿捏的恰到好处。
这让独自留在火星的小伙儿马克,时不时的在疲累,抗争,奋力,安心之余,还有了更丰富的表达,比如在基地频频抱怨队长留下的,无数上个世纪的电视连续剧和迪斯科魔幻舞曲。马克作为影片的大主角,除了开篇遭遇风暴和结尾的搭救场面,只要有他的情节,都是独角戏。谁让他幸运的被留在了火星上,只有自己一个人呢。而影片尽显了他们果断处事,压抑沮丧,化解危机,永不放弃,幽默风趣等等,多面的情绪。
在第一个夜晚里,他是痛苦的为了失去的所有。
在第二次风暴后,他是愤慨的为了惨重的损失。
在第561天他是激动的再一次听到队长的通讯。
马克的植物学家和维修工程师,两个身份让他成为了称霸火星的人。当然,因为火星上没人跟他竞争,所以他战斗的不是同类,而是什么都没有的自然环境,没有适宜的大气压,没有水和氧气,没有适宜的温度。他有的是仅剩的基地,登陆架,巡游车,一台1997年就废弃的火星探测器,以及遥远的4号火星任务返航仓,但是就是这些仅有的物资和人类现有的科学技术,让他成为了第一个火星上的植物学家,最好的维修技师。闲暇之余,他给火星的山丘起名字,给自己封头衔。每天对着摄像头自我感觉良好,尤其是在他解决了种植粮食,灌溉水源和地球通讯的问题之后。
他简直成为了活跃在火星表面上的一只大猴子——穿着宇航服的橙色大猴子。虽然作为宇航员的他,情绪中怨愤和痛苦是压抑的,是自我调节的。但是他耍贱和骂粗口的性子,可是一点也没有收敛。不时可见他“Surprise”和“Fuck”的恰当应用,而影片及时对后者的消音效果,让情绪更加的诙谐。
而影片更大的笑料,必然是留给了我们的迈克尔·佩纳。今年除了《蚁人》中的精彩双簧般的表演,也在《火星救援》中饰演了一位风趣又热血的年轻驾驶员。当返航的其余五名队员,在两个月后得知马克还活着,在第一封相互通信的对话中,他主笔了那句:“我们很抱歉把你留在了那里。但是,我们真的只是不喜欢你而已。”,还有那句追加的:“植物学不算真正的科学。”可谓是让大家穿越到了《生活大爆炸》一样。也让内疚的队长和刚刚遭遇风暴损失惨重的马克,纷纷展开了笑颜。
影片遵循了小说故事的剧情线,是以马克的火星历为准线,从火星任务的第6天,一直到第561天。而空间是以火星和地球之间相互转换。与马克一个人的火星战场相比,地球上就热闹多了。NASA休斯顿中心里,上到总指挥,下到卫星通讯员,每一个人都为了营救马克的方案不眠不休。
无论是爆炸烧焦、抱着潜在辐射源取暖、还是用大家留下的,当然主要他自己的排泄物,搅拌合成肥料。马克在绝望的第一夜,在二次爆炸的夜晚,在最后与队长只差几百米的太空中,他都说,他从不言弃。他乐观的难以置信,因为,他还没有试过,像钢铁侠一样飞翔,还有没有机会当面鄙视队长的音乐审美。
在马克与队长在太空中仅有那一次擦身而过的机会中,马克终于还是抓住了那条救命的绳索。奋力的缠绕在自己的手臂上,而队长拼了命的拔河,与时间赛跑,最终与马克相撞的那一刻。他们没有看到,远在空间站出口,望着他们举动的克里斯·贝克和阿莱克斯·沃格尔所看到的景象,那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太空圆舞,两个仅有这一次机会相遇的人,一个等待了561天,一个返航300余天,两个迫于极力抓住对方的身躯,紧紧的挽住绳索,在太空中旋转了许久,终于相拥而泣。他们用力对撞,抓住彼此的臂膀。
对于马克来说,能再一次抱住一个地球人,真的是太好了!对于队长Lewis来说,能再一次找回这个走失的马克,真的是太圆满了!当然欢呼雀跃的不只这六位身在火星的宇航员,全世界也为之震动,影片响起了《Love Train》,所有人都在相互拥抱亲吻。
Love Train
Hitch - Hitch -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最后,影片将镜头再一次聚焦在一棵,刚刚从土地里冒出的嫩芽上,如果你无法体会,这样在地球上无数的绿植有多么的宝贵,那么马克的经历将告诉你,在火星上吃一年多土豆的日子是多么的恐怖,而最恐怖的是,最后的日子里,还没有番茄酱!
这部态度积极,指向全球通力合作主题的营救大片,是给全人类的一份礼物。感谢每一个人的付出,无论行业与职责。永不放弃是人类最可贵的精神,前提是我们准备充分,才智充足,大胆假设,敢于实施。影片结束在马克归来NASA的第一天,他走上讲台,为下一代的宇航员们分享自己的求生经验。
电影的预告片里有一段话:
每个人都有个共识,那就是相互帮助。
有人登山时失踪了,人们会组织救援。
有地方发生地震了,全世界伸出援手。
这是地球上的文化,从无意外。
而这部影片的落幕,也是留给我们地球上每一个人的一堂课程。随着影片的字幕,响起了铿锵有力的《I Will Survive》。这部电影的精彩,在于故事的单纯,没有《星际穿越》的深沉和大义,没有了拯救人类的重担,对于马克来说,他只要自我拯救,就是成功,当面临生存危机时,一切的哲理都是虚无,重要的是明天吃什么,种下的土豆喝什么,怎么离开这里,怎么跟地球取得联络,怎么抓住最后的绳索,怎么回到人类的怀抱。运用一切复杂的理论与技术,只为实现一个最简单的目标:活着。
I Will Survive (Karaoké avec chant témoin) [Rendu célèbre par Gloria Gaynor] Karaoke - Soul Singers Vol. 1
影片中,马特.蒙达对马克.瓦特尼的演绎十分丰富立体,沉稳,内敛,风趣,笃定。时不时名言百出,严肃的时候可以讲出:“I’m dying for something big and beautiful and greater than me.”,不正经时候可以说:“你们做炸弹竟然不带上我?”。
这部电影已然成为继阿波罗13号之后,又一部不容错过的太空冒险力作,并且一点也不冷峻科幻,而是充满切实的求生技术,熟悉的迪斯科节奏和真实的危机公关,每个人都是可爱的,值得敬佩的。
更多原声可搜索《The Martian (Songs) Soundtrack》,一共8首歌曲,一首配乐。
2015年10月10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火星救援》实在是好看,通篇下来,马特达蒙的独角戏占据绝大多数篇幅,故事却讲述得跌宕起伏,既有紧张刺激,又有风趣幽默,充满着浓浓的浪漫乐观情怀,实在是硬科幻电影的一部佳作。
当马特开着火星探险车奔驰千里,前往另一个营地的时候,壮美的画面徐徐展开。开敞而自由的蓝天下,橙黄色的尘沙土地渐渐向前铺开,沿途,是零落散布着的土石与丘陵,寸草不生,万物绝迹,只有最简单的茫茫天与地,散发着苍郁、沉静、大美无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是4.5亿年以来,第一次有人类踏足。开车前进,用太阳能充电,再前进,再充电,两个月的旅程,仅有音乐相伴,他却并不孤单。欧美文化中一贯以来豪情万丈地冒险家、荒原探险的孤胆英雄如今迎来了火星版,传递的那份不惧困难、亲近自然、积极乐观、热爱科学的精神,我也是深深得以体会。
当马特达蒙从尘沙中苏醒,挣扎着回到工作站,冷静地处理好腰间的刺伤,他要面对的问题,便是坐以待毙,还是运用一切方法,生存下去。清点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空气、水、能源不存在问题,他唯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拥有撑到下一次人类再来火星时所需要的食物。他风趣地冲着镜头记录下日期与心情;他放起队友们留下的音乐然后大声地嘲笑队友的品味;当他找到那袋真空包装的土豆时,他知道,自己要开始在火星尝试种植了!
有可爱的网友写了诸多关于”土豆的二十种死法”之类的文章,来探讨在火星上种植土豆在土壤质地、水需求量、肥料、生长周期等各个方面的限制条件,还有人更是贡献了一些育苗的知识希望来帮助马特缩短种植周期,收获更多粮食。而我在半懂不懂中居然也饶有趣味地通读了下来。可见电影中这一大胆的想象的确建立在合理的推断上,也颇是激发了观众思索与探讨的参与热情。从这最简单的外星球种植开始,到整个空间对接、火箭发射、星际联系,整个故事都既展开了大胆瑰丽的想象空间,又扎实严谨地基于人类科学探索中的合理逻辑,因而带来一种令人信服的力量,与发人深省的诱惑,这也正是科幻小说中的“硬科幻”类别最具有魅力的地方吧。很高兴,《火星救援》的电影,精彩地将原著中最闪亮最迷人的地方,通过影像的画面展示了出来。
我要盛赞作为主演的马特达蒙,将冷静坚毅、开朗乐观的植物学家、宇航员的形象演绎得丝丝入扣,他的表演令人物既可亲又可敬,在面临困境甚至濒临绝境的时候,在希望降临和终究获救的刹那,他的痛苦、狂喜和感动都来得内敛却深富感染力。
我亦要为祖国的繁荣与强大深深自豪。从百年前在世界舞台上受尽白眼的贫弱国度,到如今在宇宙空间探索中占据一席之地,电影中中国提供援助的画面虽短暂,却彰显着世界都不能忽略中国航天航空事业崛起的事实。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与《星际穿越》相比,《火星救援》的最大特点就是安守本分。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没有刻意煽情,没有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也正是这种踏实让本片在娱乐效果上令人满意。不是所有人在大周五晚上想放松一下的时候去影院找深刻的。很多时候观众只想看稍微需要点智商的娱乐片就会很满足。从这个角度来说《火星救援》是成功的。有着简单易懂的科学知识,自带吐槽模式的幽默男主,还有NASA内部的小争小吵。随着主人公一点点克服困难回到家园,观众得到了很完整又很满足的经历,评价不错是意料之中的事。
但作为商业电影, 有些地方还是差强人意(划掉)不尽人意的。
首先是人物的塑造。Hermes上那么多的宇航员,每个都是蜻蜓点水,有些模板化。Jessica的表演得给个差评,念台词的时候一点情绪都没有。演坚强的女队长也不能这么演啊,不是说四平八稳就等于有底气。NASA的人也不例外。为了有冲突而冲突,这也是在理解之中。毕竟是“救援”,不仅仅是男主想办法生存那么简单。他要是联系不到地球,种多少土豆都没用。但是人物线索一多,导演就有点力不从心了。为了快速让观众知道在哪里,每个人物心里想什么脸上就有什么。不够立体。这也没办法,毕竟他们不是主角,做到呈现戏剧张力的作用就好。可是回到主角马特身上,他的个人笔墨其实也没有那么多,都不知道是什么支撑他这么久的,连老婆啥都没描绘,真是史上最坚强单身狗。一般人在那种孤寂的环境下怎么着都会有点崩溃吧,虽然他的毒舌型幽默很有戏,时间久了也会变成平的。
其次便是动量失衡。本片有着利索的开头,但是故事到后面就开始拖沓,少了动力。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关键情节点的位置
马特从在火星醒来到被营救,有两个重大挫折,一是压力舱爆掉植物死绝,二是美国的助推器发射失败。两个离的有点近,而且位置摆的特别教科书,恨不得赶紧告诉你到第几幕了。但是助推器发射失败后到结尾之间就没什么重大挫折了。估计这便是为什么第三幕很疲软,全靠NASA那边闹矛盾
2.一句话总结
有很多科学知识(所谓硬科幻),但是每段科学用语结束后都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你解释是啥意思,来个很明显的一句话总结,点出情节点所需要的选择,生怕观众不懂。那您还费那么多话干嘛,直接给我们那一句话不就得了。观众没有那么蠢吧。
3. 音乐选择
除了两首歌是队长的迪斯科音乐以外,至少还有三首歌是导演自己选的,放在蒙太奇里,比如种土豆烧出水那里,CNSA发射太阳神那里,最后马特上航空器拆东西那里,这样得有五首歌都是高动感高节奏的舞曲。我承认至少前三次听的时候我都很愉悦,觉得这氛围掌控的很有意思,但是看到后面还是动感音乐的时候我就有点皱眉头了。这样没有多样性,后面就逗比不起来了,还显得轻浮。
4. 没事别老鼓掌
我们来数数片中全场鼓掌的次数:
-NASA第一次和马特联络上,直播短信(这鼓掌我能理解,我也开心)
-NASA发射助推器(让你们瞎高兴,刚鼓完就炸毁了)
-CNSA成功发射太阳神(中国人民表示,敢失败?)
-Hermes在马特发射之后短暂失联又联系到他,NASA鼓掌
-马特被成功营救,全世界鼓掌
-(演职人员表出来之前的彩蛋里又是一堆鼓掌,我就忽略了)
其实看着银幕上的人全体鼓掌是件特别消耗观众精力的事情,因为我想和银幕上的人一样开心。全片最激动人心的应该是最后的那个鼓掌,是个重要的情绪宣泄,应该让观众得到很大的满足才是。但是由于前面各种鼓掌的稀释和逗比音乐,我明显感觉已经high不起来了。对比《地心引力》,恨不得全片都在压抑,这也是为什么结尾那个镜头如此令人满足。
5.人文核心和世俗的冲突
导演基本整个片子都在用各种手段让这个故事显得私人隐秘化,不论是各种镜头角度的切换(Go Pro都用上了),震撼的大远景,真实的声音设计...我们都在跟随马特的孤单旅程,好像我们作为观众是他唯一的见证人一样。我很开心导演没有往全人类的高度上拼命升华,因为这样很本真,很遵从人物。虽然中间有几次脑残的新闻发布会,你用来讽刺媒体也就罢了。可是最后大营救非得要在时代广场,伦敦和北京聚那么多人一起围观庆祝还是挺让我想翻白眼的。瞬间打破观众和马特的默契,一下子就显得闹腾了。再反观《地心引力》,孤单就孤单到底,不要违背你自己的初衷。
优点还是有的。
先是马特的表演。他第一次在rover里面用键盘联系到NASA的时候,先是快速喘气,眼睛稍微含泪光,没哭出来,然后再打字,我觉得这是很自然的反应。没有过多哭戏是个大好评。全片只有他的飞行器要起飞的时候他落泪了。用的好。我又要开始黑《星际穿越》了,有时候不是说能哭就是演技好,演技好就是影片好,《星穿》里马修那么能哭,虽然催泪,但是我心里反而就没那么伤心了。这不是编剧第一法则吗,人物在哭,观众就不哭。人物不哭,但是观众心里在流泪那才是高境界。马特的表演没有刻意炫技的倾向,让我觉得很贴心。
然后是实打实的声音设计。风暴听上去很饱满,没有混进奇怪的东西(很多一般的声效师会往里面混进去狮子的怒吼什么的。听上去很蠢,真的很多人干)。Foley的也很到位。我唯一不满意的就是缺少寂静。全片没有一个超过两分钟没对话/音乐的片段,让我觉得有点轻浮。《地心引力》里有很多绝对寂静的片段,非常震撼。当然了,两个片子的方向不同。一个是突显寂寞绝望和生存的,一个是突显斗智斗勇的鲁滨孙的,没有对错好坏之分,只能说是选择不同,表达手段不同而已。这点还是《地心引力》更胜一筹。女主一开始其实是不想活的(女儿挂了),反而是在对抗太空的时候找到了生存动力。而马特是一开始就想活,一直持续到最后,有些单一,人物也没什么成长。
有好多小细节也不错。比如温室大棚里长出的绿芽上面有一滴水,相信我,这滴水肯定是人为弄上去的,但有了之后银幕就不一样了。只是绿的黄的会单调。还有马特7个月后人瘦了牙齿也变黄了,不像一开始那么洁白,挺有意思的。
扁平的人物,后半段拖沓的节奏,有点过的逗比是减星的。
达蒙卖的一手好萌,露的一身好肉,以及太空中飞舞的丝带好评。(WALL.E:学我喽?)
完
非常喜欢!这些年找一部不洒狗血不煽情的科幻片容易吗。要论科幻气质Ridley Scott比诺兰强太多了。喜剧的外表下是其实是格外正统的硬科幻路数,没有乱七八糟的感情线来喧宾夺主简直太棒。我最喜欢的地方是在求生的过程中完全没有强调对地球的执念,高潮甚至都不是回到地球,因为那完全不重要!
先解决手上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然后你就能回家了。
作为一部靠谱的lifeline真人版,本片以喜庆、欢乐、祥和的风格展现了一位资产阶级话痨斗士扎根火星种植土豆开荒的故事,最后纽约北京浪登三地大屏幕直播那块儿颇有春晚风采。看了本片你会意识到:1.学好指环王,走遍nasa都不怕;2.学好种菜,走遍宇宙都不怕。3.马呆不哭躲起来撸!
並無渲染宇宙的崇高華美,Ridley Scott給過我們一個由性、汗、血、黏液溝成的潮濕太空,現在給我們換一個質樸,沉實,粗礦,禁欲的。從前太空的恐怖在於we are not alone,現在太空的嚴酷在於we are on our own。
本片完美展示了什么叫以逗逼的精神面对惨淡的人生 更加坚定了要做一个有逗逼精神的人 并且在逗逼的道路上找到一个一样具有逗逼精神的人
很好看的太空荒野求生记,马特达蒙一定是找了裸替他不可棱瘦的下来。另外贵国是有多想赚中国市场的钱,看到国家航天局直接笑出声了
2015.10.2 一刷:还是比较喜欢这种风格~而不是星际穿越那种风格~哈哈哈~ 2015.10.31 二刷:出了IMAX3D版本又去看了一次!~还是好赞~哈哈哈
这是一部难得很轻松的科幻片,影片有意弱化科幻片最常见的那些对未来以及未知宇宙的恐惧,而是大谈人定胜天和科学拯救人类。片中有着技术宅独有的蠢萌与乐观(当然,这也与马特·达蒙出色的表演密不可分)。即便影片在情感设定上略嫌套路,却仍能在关键时刻打动观众
最精彩的还是Mark在火星上的生存体验,战胜一个个的不可能。美国英雄主义再次大放送,但因之前细节推陈的铺垫和节奏烘托,虽恶俗却也不乏感人。摄影质感依然保持了RS风,其余的情感刻画极尽精简。好看,但不隽永。3.5星。
这部片子殴打了所有嚎叫“我们要新故事”的片方的脸。两百多年前的鲁滨逊漂流记放到太空拍一样精彩,爱我雷,请长命百岁
挺好看的,但我不能理解北京群众怎么可能在下雪的天气里放着好好的暖气不要,集体露天围观一个美国人的死活……想了想觉得唯一合理的解释是我国媒体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植物学家,开创了火星农业的崭新领域,堪称火星袁隆平……大家围观直播时旁边肯定还有人卖同款火星烤土豆。
他是宇航员里最会种土豆的农民,农民里最会拆解飞船的修理工,修理工里数理化最好的学霸,学霸里最懂得求生技能的驴友,驴友中跑得最远的宇航员。他就是马特呆萌,第三次弄丢自己,这次拥有了一个星球成了小王子,也是每日农经的主持人。电影精彩,节奏极佳,最赞的是DTS音效,老雷这几年最好看的电影
情节紧凑,没有刻意制造的转折,每个人的行为都很合理,没有故意的煽情,几乎避开了我所有的雷点。强烈推荐!
不管是什么类型,雷公总是能拍出一种"我是站在足以俯视全人类的高度思考问题"的浩然姿态,所以,气势营造这事儿除了剧本,更多还得看谁拍,举个反例的话,看看诺兰吧。
又名“火星上的贝爷”。设定是在外太空,却不以卖弄视线为主打,而是扎扎实实走科幻(学)的道路。描写人物时,不煽情不乱扯大旗拔高主题。叙述矛盾时,不预设立场不把意见不同一者设置为反派。咱就好好讲个生存故事,多难得!原著本身牛得一比,改编者和制作者也都是有诚意有能力。点赞。
10 of 10. 除了火星红色的奇妙美景以外,影片最大的魅力在于表达的浅尝辄止:看到了一点官僚主义,看到了一点“no one left behind”,看到了一点美式幽默感,但归根结底,这是关于一个人竭尽所能对抗自然的故事,关于人的无限潜力,关于宇宙的不可抗。这些不可预料在一部丰富的电影里显得单纯而迷人。
孤独如《瓦力》,求生如《荒岛余生》,乐观如《鲁滨逊漂流记》,逃生如《地心引力》…没《星际穿越》那么浩瀚,一个小火星胜似一个宇宙,逗比程度也不及原著一半,更多的是硬科幻和科普纪实。但说实话,连续三年太空科幻题材,或多或少有些疲劳,拍的又如此工整,无惊艳之笔、也绝非神作。
非常喜欢!十多年来极少见的味道纯正的科幻电影:细节严谨又不故作高深,特效、场景写实精致,质感棒极了!(这部片子我觉得最棒的就是两个字:质感)上次看到这么细致严谨的太空电影还是《阿波罗13号》呢(抱歉诺兰抱歉卡隆)。喜欢雷爷把这个太空版荒岛余生拍得轻松阳光!可以入我的十年科幻十佳。
太空电影可以不拍成一个人孤独战斗的缩影。无论多么绝望都剩下最后一点掐不灭的希望,这点太喜欢了,这种设定也很适合马特达蒙自身。
你们都以为我死了吧,其实我活得可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