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底时分,影迷大都流连于是枝裕和的新作《比海更深》。深沉的父爱,精明的老母,平淡的讲述……是枝裕和差一点就要复制《步履不停》的巅峰,但无论如何让人觉得差了一口气。与此同时,观众却忽略了另一部优秀(甚至更优秀)的家庭剧——《永远的托词》。从2003年的处女作到2016年,女导演西川美和一共只拍摄了5部作品,但这五部作品真可谓各有各妙、成色俱佳,本次的《永远的托词》又得到旬报第五的好评,无疑显示出西川相当稳定的水准和极强的实力。
初看《永远的托词》,最让人惊叹的还是影片对人物的刻画。实际上,影片正是改编自西川美和自己入围直木奖的小说作品,因此也承继了小说文字的高超技巧和细腻质感。明线中,生活糜烂的作家衣笠幸夫(本木雅弘饰)在失去妻子之后为寻求心理补偿而帮助他人养育孩子,在此过程中开始重新建立起久违的友情以至亲情。繁复琐碎的情绪充斥其间,但又杂而不乱,让人无比动容。而在暗线里,幸夫经历的数次心理转变被完整地描绘出来,从对妻子的漠视到对亡妻的怨恨,从嫉妒他人到甘于付出,从自责到理解,一个个层次接连呈现,反思和失落则贯穿始终,叙事之巧,由此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片中种种情感往往意在言外,很多时刻很难用语言表达和形容,故而也为影像表达留出了丰富的空间。西川美和在一些访谈中也提到,自己并不想将电影拍成小说的浓缩版,所以增删了部分段落和情节,以期达到某种平衡。所有这些,无不考验着创作者的调度能力,同时也考验着演员的理解力和表现力。从成片看,无论是导演西川美和还是曾经在《入殓师》中饰演男主角的本木雅弘都很好地完成了任务,他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可恨、可爱又可怜的复杂生灵。更进一步来看,《永远的托词》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归因于每个角色的复杂性和角色间复杂的情感交织。这是该片的过人之处,也是每一部成功家庭剧得以引发普遍思考和共鸣原因。
其实,从四五十年代甚至更早以来,日本一直就是家庭片大国,但目前仍然在世且能在国际上打响名号的日本家庭片导演,无非就是山田洋次和是枝裕和两(代)人。正如本文开头所说,相较蜚声国际的是枝裕和,西川美和确实没有那么出名,但同为家庭剧创作者,二人却是惺惺相惜,并且长期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
这里所谓师的关系,是指西川美和之所以走上电影制作之路,还端赖在一次电视台面试中被是枝裕和赏识。虽然面试落选,但是枝却邀请她加入《距离》(2001)的剧组,并让她做了自己的助导;两年之后,是枝裕和更是亲任西川美和处女作《蛇草莓》的制片。二人经历相交,题材也显师承,所以西川美和才有了“是枝裕和徒弟”之称。而说到友,是枝和西川每次写完剧本,都会互相寄给对方修改。有趣的是,西川美和在创作《永远的托词》的剧本时恰好收到了是枝裕和寄来的《比海更深》,发现二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作家作为影片的主角,而且都在作家和儿童之间建立起复杂而有趣的联系。这固然是一种偶然,但也无疑可以让人管窥他们创作上惊人的一致性和相互影响的成分。
当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西川美和绝不是是枝裕和的“六耳猕猴”。仅就《永远的托词》而言,该片注重的是角色内在的转变和情感的流动,而她的其他影片中也始终存在着一种和解和趋同的倾向;《比海更深》则延续着是枝电影一直以来展现的家庭成员的固态性格和性格经历间难以相容的对抗性。对于家庭的解体,西川惯于从每个人口中都有可能脱出的谎言(或本片所说的“托词”)介入,而是枝则更注重从性格本身入手描绘个性与血缘之间的张力。
西川之妙,在于她清楚地意识到 “心口不一”作为家庭粘合剂的矛盾属性,而且不管承认与否,这种矛盾便是东方家庭得以维系的内核。这一点在其处女作《蛇草莓》中就显出端倪:西川美和用一种阴冷诡谲、接近森田芳光《家庭游戏》的笔法(西川确实也当过森田芳光的助导,并且显然受到了很大影响)描绘了家人间的种种谎言,但她同时也通过妹妹这一角色暗示,一个不撒谎家庭成员,无论是出于何种考量,都反而会让家庭成员失去与生俱来的信任,从而造成家庭的解体。在其巅峰之作《亲爱的医生》(2009)中,西川美和更是野心勃勃地将这种有关谎言和信任的探讨推广到社群之中:在老龄化程度极高的穷乡僻壤,人们需要的固然是靠谱的真医生,但需要的更是呵护,是无微不至的照顾。
《亲爱的医生》中有一个让人过目难忘的场景:香川照之饰演的贩药商接受警方调查,被问及冒牌医生(也就是主人公)为何一直在小村庄行医,如果不是为了钱,难道还能是因为爱?贩药商坐着没言语,一翻白眼直接晕倒在地。两位警官见状赶忙将他扶起,贩药商说到,“你们扶我起来是因为爱吗?”
《永远的托词》亦复如是,它是《亲爱的医生》的延续,是西川美和的又一次温柔的阐释。它试图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称作“爱”或“信任”,而是情,是羁绊。只不过,西川美和在本片中选用了一个更加贴切的意象——头发——来将这种人与人之间看不见的牵连具象化:妻子的职业便是理发师,而妻子的去世让幸夫再也找不到一个人帮他理发。“烦恼丝”的延长,不仅象征着烦恼的绵密,更表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窘态,直到为妻子所写的“永远的托词”一书出版,幸夫才终于理去长发,留下了真正的思念与回忆。
影片结尾,衣笠幸夫拿出妻子为自己理发用的剪刀。指尖在刀刃上游走,眼神与刀叶反射的光相交,这场景仿佛二人又一次令剧中人心痛、令观众心碎的对望。不过,面对逐渐远去的死亡,幸夫迎来的,或许会是一轮新生。
“你觉得你不会失去他们,但他们转瞬就离开了。” 比较中规中矩的鸡汤题材。导演风格有点像后期岩井俊二和中期是枝裕和的结合体。光线质感完美,许多细节设置极其抓人,可以看出导演灵性所在。 电影主要由三条线铺开,幸夫的感情线,大宫的感情线,还有真平的成长线。其中幸夫的感情线和真平的成长线其实是可以看作同一条,根源就在于他们两个人的性格和处事的方式是极其相似的。直率到冷酷的情感思维,缺乏认同的自卑感,自欺欺人的倔强,这一切可以透过电影中无数巧设细节窥探出来。可以这么说,幸夫其实就是长大了的真平。至于大宫的感情线,更多的是作为对照辅助作用,与幸夫的感情线碰撞从而延伸出对遗忘的价值和回忆的可能的深入探讨。 然而,这部电影也有些不足的地方,男女主感情的前设铺垫不够,以及后半部分的剧情设置较为刻意,凿造之感有些重,还有大宫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比较扁平。但尽管如此,就凭这部电影对细节的把控和拍摄风格,7.6的豆瓣评分着实低了,7.9-8.2分应该是个比较合理的区间分。
电影《永远的托词》
2016年的旬报十佳,美人导演西川美和根据自己同名小说改编的作品,本木雅弘主演,卡司还有我很喜欢的两位女演员,深津绘里和黑木华,不过出镜的时间都很短,基本上大部分戏份都属于木本雅弘,竹原皮斯托和两位出彩的小演员。西川美和是是枝裕和的嫡传弟子,所以拍摄风格、叙事手法,故事发展的节奏,甚至很多细节点的揣摩都和师傅相似,细腻婉转的去表述一些生活中残忍的真相,再以温和的道理去化解人性的缺憾,一切都很缓慢很自然,悲伤的情绪始终贯穿,所幸最后以微笑和思考收尾,余味绵长。
开篇剪发一幕中夫妻二人的对话把夫妇关系和人物性格简单的进行了交代,男主角幸夫是一位知名作家,可以初步看出其虚荣心旺盛,自私而冷漠,对夫人的态度近似于无情,而夏子隐忍而温和,看似迎合着丈夫的言论而细微的表情也写出了她对幸夫的漠然和不满,习惯性的忍耐也许是已经不爱了…
夏子出门去和闺蜜出游,临走时对丈夫的感谢仿佛是一种预告,而幸夫的关注点却只是情人的信息,讽刺。大巴上的夏子醒来,车窗外一片雪白,行径中的阳光使她的脸忽明忽暗,眼神空洞,仿佛下一秒泪水就会夺眶而出。这边,幸夫和情人享受了一夜鱼水之欢,懒散的调情中得知了夏子色死讯,那一刻幸夫表情的特写,看不到悲伤只有惊讶…此时片名出现。
接下来认领遗物,问询中他记不起夏子出门的衣着颜色。举行葬礼,只是给自己一个体面展示悲痛的机会,钻进车里抱着夏子的骨灰在意的却是自己的发型。去网上搜索夏子和自己有关的词语,骨子里却是害怕负面的评论。情人的到来,肉欲的刹车,对方直白的嫌弃,剩幸夫一个人呆坐原地。同事间的聚餐,烂醉不振,编辑的一番话仿佛戳破了幸夫的最后一层自我逃避,让挫败感涌出,此时,与妻子一同遇难的闺蜜的丈夫大宫的电话仿佛一只恰时出现的手,握住了急速下坠的幸夫,他抓住了这次机会。这里幸夫打电话给大宫的镜头是无声的,靠演员的肢体表现情节发展,后面也有此类的方式,都是故事的推进点,很棒的细节。
接下来,幸夫的自我救赎之路开始,也可以说是重拾爱的能力之路,这也是全片最为温情的主体。放下作家的身份,与大宫的两个孩子耐心细致地接触,抽时间照顾孩子帮助长子完成其求学的志向。此时的幸夫,像一个笨拙的父亲,小心翼翼的爱护着两个孩子,尽全力去做到最好,卑微的不像开篇那个虚伪而自私的作家,和孩子一起做饭,看动画片,叠衣服,骑着单车努力的上坡,看见等他的孩子努力地挥手,他的笑容越来越多,仿佛略过了悲伤和自责,进入了新的人生态度。
打破幸夫逃避一切的美好期许的是无意间看到了妻子最后给他的信息,写着“我已经不爱你了,一点也不爱。”第二次把他重建的爱意和伤感摧毁,把以前他那丑恶的嘴脸又一次展现在他自己面前,他暴怒的摔烂了手机,结下来的影片录制中,在谈及妻子时,悲伤而愤慨又一次爆发,幸夫的爱恨仿佛恢复正常了。接下来,大宫碰到了温柔的女老师,愿意分担照顾孩子的义务,而孩子们也看似喜欢上了她。此时的辛夫又一次感觉被抛弃了,就像夏子的离去一样,好不容易找到的逃避之地却即将背离他,他又一次痛苦的离开,醉酒后一个人坐在卫生间的地上,却看见自己的手机屏保依然是大宫一家,此时的幸夫也许已经开始学会了爱、珍惜和保护,可迈出主动的那一步,无比困难。
大宫出了车祸,幸夫接到消息后匆忙赶去安抚两个孩子,带着长子去接受伤的大宫,一路上袒露心扉的聊天又一次将幸夫拉回了正轨,从自己口中说出了自己最不愿意面对的真相。
“即使长大成人,即使为人父母,人活着就会胡思乱想,不过,那些心疼我们的人的手不要轻易放开,千万不要瞧不起他们,更不要贬低他们,如果你不这样的话,就会变成我这样,就会像我这样身在福中不知福,最终变成没有人爱的一生…本以为分开没那么容易,其实分开就是一瞬间的事。所以啊,你们一定要珍惜,一定要握紧他们的手…”
所幸大宫是轻伤,幸夫将长子交还到大宫,自己黯然的坐着火车离去。在车上,他拿出了本子,开始写作,开始正视自己的悲伤,开始不去逃避所有问题,不再有借口和托词,开始让眼泪自然而然的落下,不去擦拭……
结局是相对美好的,片尾的理发呼应了片头,幸夫和大宫在人群中的对视是最完美的收尾,那是一份与过去的和解,与未来的期许,与现在的妥协…
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很好看也不难理解,在和我们每一个人讲一个简单的道理,过好当下的生活,珍惜爱你的人,不要失去爱的能力,逃避是最糟糕的选择,直面自己,直面一切,你会收获更好的人生。
最后还是再一次感叹本木雅弘的演技彪悍!
在一家理发店相遇,咦你不是想写小说吗?不如试着动笔呢?(妻子鼓励丈夫开始写作) 尽了一个作为鳏夫的责任,但没有作为一个丈夫表达对妻子的爱。(他们在琐事中已经只剩下一方的抱怨与一方的妥协) 我不想读中学。 你觉得合适吗?你爸爸是怎么说的? 他说抱歉。(妻子的朋友的老公因为丧妻对于孩子的学业以及日常照顾有点无能为力,因为他是开长途) 由于无法信任他人而产生的孤独和苦恼,这就叫深沉,深沉你懂吗? 深沉就像地底下很深的地方。 是的,心落到这样深的地方,就是深沉。 那是为了写作吗?为了积累作品的素材吗? 算是吧。但他们家的确遇到困难了,妈妈死了,爸爸只会开卡车,还有两个孩子,你觉得我像是不会照顾孩子的人是吗? 我倒不是这么想的。老师,你在逃避吧。对男人来说,抚养孩子可以算是一张免罪金牌。一个4岁,一个刚出生,就好像能把一切都一笔勾销一样吗?让我彻底忘记自己是一个下三滥的人渣和蠢货。 你想说什么呢?你究竟想要我怎样? 老师,你太太过世之后,你真的痛哭过吗?哪怕就一次。 我哭了还是没哭也能算是问题吗?怎么,你是想我对着电视摄像机哭给观众看吗? 其实我真的不知道,我也没说你不能逃避。只是老师您一直这样下去,一定会一直痛苦下去。(是对自己下三滥的愧疚还是对没有给妻子的弥补吗) 托词是为了逃避还是自欺。 你有你想守护的东西,真的很羡慕。 没没,其实没有他们会轻松很多。就我一个人的话,第二天出了个事故死掉也没关系。 你不要说傻话。你明明是为了孩子才活下去的。 话虽然是这么说。 你这个人净说傻话。 怪了怪了,现在我竟然觉得幸福。你说我老婆怎么不在呢?而且我俩(妻子的朋友的丈夫)好不容易才见上一面。 当一个坚强的人,失去一个重要的人时,他不会逃避悲痛,会勇敢地哭泣。(也是电影想告诉我们的,点滴感人但也似乎很平常,不矫情) 可是我在妈妈的葬礼上就没哭,不知为什么哭不出来,然后他问我你感觉还好吗? 你爸爸问的? 我感觉很不好。 我知道的,我知道。 在妻子遇难的手机中看到草稿箱妻子给自己的草稿:我已经不爱你了,一点都不爱。 小孩子的童年,可只有现在一眨眼的功夫。 其实比起我的文字,我并没有那么纯粹和多愁善感,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活的现实吧。 但是关系是会变化的,是亲子也好,夫妇也好,朋友也好,昨天会和今天变得完全不一样,难道不是吗?所以我求你了,不要用你的标准来衡量我幸福不幸福,那是不可行的。 在我妻子临死的时候,我正在我妻子的床上玩着别的女人,我没办法和你(想忘掉亡妻但一直三句不离她,连孩子的成长都不顾)相提并论。(男主是因为自己对于妻子的离世如此冷漠而感到不可思议愧疚还是对于自己竟然不知道妻子是不爱他的,他还幻想得到别人的爱这种既丢了芝麻也丢了西瓜的做法感到痛苦) 人活着难免有太多的想法,但是呢,当有人珍惜你的时候,你不能随便把他们甩开,不能轻视或者不尊重他们。不然的话就会和我一样,陷入没有人可以由我去爱的人生。你觉得你不会轻易失去他们,但别离只要一瞬间,是不是?所以你要好好珍惜。 一开始会觉得男主渣男,借着妻子的离去,再起新闻,塑造好形象,似乎除了文笔以外他的形象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外包装重新打响知名度。但他是借着两个孩子逃避也好,真的如他所说这是托词(需要保持距离,但也要让妻子的一切都在他心中)也好,他内心的痛苦,也是跟真平对妈妈无声的爱一样,不能随意表现出来的。因为他从没想过自己原来没有再得到过妻子的爱,日常琐事都只是爱的伪装,还不如说对于妻子是一份重担,而他只是添油加醋,从来没有注意过妻子为啥妥协。 摘自他人影评: 生活總是在日復一日中找到陪伴和愛的意義以及能力。 你什麼時候發現自己懂事了,都會覺得錯誤已經造成了。 因為愧疚你才懂得,因為懂得你才疼痛。 男主依然十分享受扮演一个“沉浸于失妻之痛”的名人,葬礼上得体的致辞和诚恳的悲伤表情,内心不由对自己万分满意,竟忍不住在网上搜索起评价来。 以“套中人”的乐观无畏扮演着保姆的新角色,并享受着与“失妻名作家”同样本质的虚荣 生活并没有因为他们不提伤心往事、无视伤疤并未痊愈,而变得温馨美好,心病依然是心病,梗结依然是梗结, 失去亲人的悲痛容易理解,但如果是一个将自己隔阂于心灵之外、放逐自己于人伦之外的局外人,他的悲伤,可能要等许久许久才能软化。
著名作家和妻子貌合神离。第一幕便是妻子耐心地为丈夫理发,聊着家常。丈夫却是一脸不耐烦,指责妻子不应该在编辑面前叫了四次他的本名。其他的事情,他未必记得,这件事情却耿耿于怀。妻子和高中闺蜜一起旅行,他把外遇对象叫来家中。电视中播放着交通事故的新闻,警察不停地打电话,他却置若罔闻。尽管在追悼会上,他沉痛地说着“这二十多年来,都是妻子为我理发。没有了她我的头发该有多长。”但当他抱着骨灰盒坐到车中时,他连伤心的神情都不再有,不过是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头发。事故调查会上,他也是事不关己的置之度外,就差没有数着时间等结束。突然,有人砸东西,原来是妻子同学的丈夫大宫阳一。阳一不听解释,执意认为是他们杀了妻子,哭着喊着“还给我的妻子,没有她我怎么办。”深夜里,他在车中吃着泡面,听着妻子出发前留下的语音。噎着的时候,靠着方向盘痛哭。中产阶级的克制理性和小市民阶级的暴怒伤心欲绝。并不是因为阶级,而是爱不爱。
看到小萝莉和哥哥的时候想哭。作家看着哥哥的作业,问他想要报哪里的初中,并罗列了一堆学校。哥哥说,哪里也不报。才六年级的小男孩在失去妈妈后要洗衣服和带妹妹。看到作家来家里时在阳台使劲招手,可以重新上学十分开心又因为要麻烦别人而有所愧疚。妹妹一个人在家里看动画片和画画。有人会说,穷人为什么还要生那么多孩子。两个也不能算多。从家里的布置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妈妈还没有出事故之前,这是一个经济条件比较差但是其乐融融的家庭。不知道到从什么时候开始,连生儿育女都成为一件要综合考虑经济条件才能完成的事。
小男孩失去了母亲,父亲跑长途运输,常年不在家,他只能担起母亲的责任,照顾自己和妹妹。父亲沉浸在失去妻子的痛苦中,经常哭泣,他又何尝不伤心,甚至想着为什么出车祸的不是父亲。但是,当父亲真的出了车祸时,他也十分担心。
作家可以把生活的种种磨难写出来来,透过作品排解内心。而普通人呢。普通人似乎是通过重新组建一个新的家庭获得新的圆满。就像墙壁剥落了,重新粉刷,用新的记忆覆盖旧的。丈夫会忘记妻子,孩子们会忘记他们的母亲吗?死去的灵魂看着现世的圆满会觉得欣慰还是伤心。西川和美的作品还是很温馨。
5分钟戳你一下泪点什么的真的很想说够了!但还是要比那种整理妻子遗物不停闪回之类的丧妻片要高明,主角都演得中规中矩,子役神演技,唯一能与之匹配的只有黑木华的床戏啊(认真脸
西川美和作为女性导演,表现男性丧妻的心理历程,如此视角的反转很有意思且具挑战(自我意识过剩虚荣虚伪的小说家如何在他者—两个小孩和憨厚司机父亲的介入下得以心灵净化,从而达到对妻子的赎罪和自我救赎)但说教煽情,深度欠缺,小孩表演调度差等缺点也暴露无疑(开头剪头发那段夫妻间的对话反倒是
中规中矩的设置,但是拍摄的稳重,出来的效果就好,而且有一处的处理很有灵气,我超级喜欢。超16mm的胶片质感大银幕看真是棒啊 7.7分★★★★
同樣在家庭細碎中找到自我,這是節奏拿捏得當,人物發展也合理的。西川不像前輩那樣迷戀「家庭」這個單位,她更關心家庭裡面的每一個人。
「原以为别离是不太容易的,但其实别离就是一瞬间的事情。」本木雅弘自《入殓师》时隔七年再度担任男主的作品。一趟漫长的告别与自我救赎之旅。人这一生啊,总是要得到、要失去,要走近、要离开,每一个时间段的自己都会有不同的经历和感触,学会和自己告别,就是对生活的一种虔诚交代吧。
311的回聲。如何面對伴侶的離去?連悲傷也無法,火花早已燒盡,感情怎樣也投入不了,但生活就是被刮空,以為將寄託放在孩子身上,其實是渴求被人需要的感覺,可能也是渴望愛的一種吧,「要珍惜愛你的人,不要做出不尊重和背叛她的事。」老生常談,但實在。看到身旁友人哭起來,幾乎想抱著一同同哭...
以为人生很长,其实往往来不及告别,你无法和死亡较量;以为站在世界巅峰,其实早已跌落谷底;以为可以装作和死亡共生,其实早已行尸走肉;人生,就是他人,就是珍视生的每一刻与死的另一边;打开手机看到那条最后的信息,从剪发到剪发,时光走了一圈,我们物是人非。
西川美和居然拍了一部治愈系。海边深津绘里出现在本木雅弘幻觉中的时候我流泪了。
人物很好,表现都不错,本以为想讲深邃一点的故事,慢慢沉下去,转折到照顾小孩子就俗了,鸡毛蒜皮,零零碎碎,本本雅弘的虚伪、自责、无力,缺少真正的灵魂支撑,后面又拉回来了一些。西川美和不愧是是枝裕和的徒弟,还是没彻底走出小清新的内核,拍着拍着,又回去了,甜腻,感性,不理智了。
16mm胶片下的哀愁光感,对于自己的“托词”或许已经结束,但逝去的东西却永远回不来,本木雅弘最后的眼神中包括了太多的内容。就像她夫人在场刊中所写的那样,“幸夫真的是”幸福的丈夫“吗?”,或许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西川美和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出发,最终抵达了“离别”这个终点。
#日本电影周# @大光明 三星半,不可否认非常工整、制作上很端正的特典型的日影作品,但是个人感觉,也许正是这种工整——比如容易知道作为作家的男主最后会出书得奖,比如认识到这是一趟漫长的告别与自我救赎之路,观影过程中始终等待着一个触碰泪腺的转合点,当那个点来临的时候反而投入不进去情绪
大银幕上出现深津绘里的时候,有种赞叹在心里丛生,她真是结结实实地美。内敛而不自知的美,而且并不寡淡无趣。这种令人叹服的电影脸,章子怡也有一张。但大和女人的气质更吸引人。永い言い訳,港译漫长的借口,比内地版本更有一番隽永的意味。
慈悲版《消失的爱人》,救赎版《步履不停》,漫长版《百日告别》。
日本宣传二胎普及片
两个大男人结结实实体验了一把“丧偶式育儿”。离开了妻子,就凭着一身本领,迅速把日子过成了屎。除了对婚姻情爱、人与人羁绊的反思,这个片子也重申了一个不变的道理:对自身的救赎,往往从为他人提供的救助开始。看起来似乎是救别人,到头来会发现,其实归根结底是在救自己。
当逃避替代生活成为日常,依赖一旦戒断便是比逃避前更汹涌的无处可去。一树绿叶枯尽,主干才有冬阳下更洗练的笔挺。
鸡汤有点浓,主角特别杰克苏。虽然批判的是他自私的世界观,可故事里不就是全世界都为他而生的节奏么。。。其实拍的不差,演技也一流,但是剧本感太重。
深津绘里 黑木华 本木雅弘 西川美和 日本电影 爱情 经典 都不及小女孩白鳥玉季做得好!! 可惜深津小姐和黑木小姐出場太短....母親做的食物的味道.....我也12年沒吃到.......西川導演在映後談都說這是最佳作.........
开场五分钟的剧本最精妙,三言两句点出夫妻关系的现状。之后主人公的几次情感状态转变,比起大多数的廉价煽情片自然是高明不少,可惜还是会不时地透出生硬和庸常。所幸女导演在情感刻画和细节处理上的绵密,还是很好地完成了自我救赎的主题。本木雅弘演得非常出色!
片子让我想到刘墉的一句话:人生是一条不归路,走上去,就回不了头。过了就过了,成了就成了,做了就做了,错了已经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