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我以为《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是部讲述濒死体验的电影,不像《深海长眠》,至少也像《我的左脚》那样,令男演员挑战下高难演技,叫观众哑口无言。岂不料,未到中途,电影走马观花,大有往《米尔克》走的意思,替弱势群体争权呐喊,但看完一想,电影要讲的,明显不是一回事。
伍德鲁夫不是斗士更不是英雄,他只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没有家庭,没有明晰的个人感情线,更没有主动去对抗法律(钻法律的空子倒是)、跻身选台。在无作为和大有作为之间,在艾滋病患者和正常人之间,影片找了一个神奇的平衡点,异常耐看。
古语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放在德州电工伍德鲁夫身上,那大概是“其行也善”。伍德鲁夫有如起名,他本是一鲁莽粗人,有帮损友,喜欢很man的牛仔运动,喜好糜烂又刺激的三人行。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他染上了“死玻璃和娘炮才会有”的艾滋病,这简直是最无情的羞辱。这名狂野的西部汉子嘴上不服,但心里起疑,他日渐消瘦,很快就倒下了。
三十天,医生开出死亡期限,电影也打出了无情字幕。
也许真是生命力比一般人旺盛,伍德鲁夫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果敢地闯入墨西哥求医。不过,他绝非有什么聪明过人之处,也没有私藏小金库,他只是不想坐以待毙。
大方向上,《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还有一条副线,就是卖药俱乐部与医生、医院及幕后药管局(FDA)的对抗。好事者不免要联想,估计是这条线索才打动了奥斯卡评委们的心。可在我看来,这条线并没有伍德鲁夫来得精彩动人。在管死神借来的两千多天里,他用药物延续了很多人的生命,他并不是一个医生,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药贩子。你以为他会摇身一变,成为乐善好施的救世主、人权斗士、艾滋病群体代言人,他好像也没有。只是,当他想要寻欢,他会找个感染者。他不再歧视同性恋等群体,彼此间有友好沟通,甚至还会做出一些义举(超市偶遇老友)。《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成功在于,没有把主人公塑造成完人,或者说改造成完人。他只是收敛了脾气,改正了恶习,最后,他一如过去,出现在了骑牛大赛的现场,像他心目中最认可的牛仔硬汉那样,骑在了暴怒的公牛上。
电影多次出现啸音的眩晕和静音的黑幕,显然,伍德鲁夫和他的伙伴随时会跟死神约见。这个时候,千辛万苦、一番挣扎,一剂药下去,他们又起死回生了一般。所以,生命是如此脆弱。药物延续了生命,药物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也是一群活生生的人——他们只为活下去,然后走在了一起,凭借原始本能。
不少人会以为,片中艾滋病患者的敌人是药管局和法律,这种看法其实是错的。人会犯错,人制定了法律,法律不合情理、不近人情,这都是常有的事(如同法官的台词)。但法律的存在不是要对这群人赶尽杀绝,而是给他们在求生的道路上,增加了难度与障碍。
马修·麦康纳和杰瑞德·莱托,两名演员没得说,尽心尽力,举手投足间,充满惊人的感染力。麦康纳往那一站,你就觉得,他只能是个破电工。至于莱托,他就是最好看的那种绿叶。两人获得奥斯卡提名乃至最终拿下奖项,都恰如其分。只是,面对近年愈演愈烈的自我摧残戏路,多少令影迷起恻隐之心。这些拿生命在演戏的家伙,回首演艺人生,他们也是不想坐以待毙么。【中国新闻周刊】
马修•麦康纳和杰瑞德•莱托的表演(和外型)显然成为《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里最直观的看点,这两位帅哥联袂奉献了可能是美国电影史上最纠结、最缠绵、最惺惺相惜又最深恶痛绝的一对男同性恋形象——别误会,我说“一对”并不是说他俩塑造的角色真的有什么性爱关系,而是,他们真的在电影中让人看到了某种触动人心的超友谊情愫,即使对大多数异性恋来说,这种情愫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俩人实际上成了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在为生命权而共同抗争)。
放在当下美国的语境里,尊重LGBT(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与跨性别)的权利已成“政治正确”的不二之选,即使你心里不愿意,在诸如电影之类的大众传媒里也得假模假式的容忍一番,不是吗?不过,当《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以一个恐同者做主角时,反而可以“政治正确”的大放一番厥词:马修•麦康纳用一口浓重的得州口音肆无忌惮的辱骂着莱托这个男同性恋——必须指出的是,对于不少同性恋人士而言,莱托的表演其实不无扭曲,事实上,在美国同性恋解放运动中,一直很注意不去刻意展现夸张的异装癖等形象,因为这类形象本身就包含着对同性恋的片面认知和歧视,也是一种妖魔化的理解。
当然,电影是电影,并不是社会学调查报告,即使是改编自真实事件,也必须用宽容的心态来重审电影作品在艺术上的合理性。主人公伍德罗夫是一个罹患艾滋病的恐同者,这本身就包含着巨大的戏剧矛盾,而且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底层“恶棍”,职业是得州油井的电工,酗酒、嗑药、嫖妓,生活中黄赌毒一样也没有少,甚至开赌局时还黑其他赌徒的钱,谈不上大奸大恶,但绝对跟“高尚”无关,为了更好的表现出这个形象对同性恋-艾滋病认知的心路历程,用一个他几乎在生理上就讨厌的异装癖同性恋与之搭档,当然最容易出戏(现实中伍德罗夫是否真有这么个好友我并未考证)。
从社会学意义上看,影片其实从道德、法律的冲突着手,为我们出示了一个法理困境:为了保护公民的健康,美国人制定了法律,必须使用经由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但对艾滋病人而言,他们根本无法熬过漫长的药品临床实验期,于是他们展开了自救行动,组团走私药品而且私自用药。对伍德罗夫这么个得州“恶棍”而言,就算染上了艾滋病,他也不会坐以待毙,而且向来不太遵纪守法的他雷厉风行,在达拉斯成立了这么一个“买家俱乐部”,组织了一大帮艾滋病人购买未经FDA批准的药物,为此,伍德罗夫成了私药贩子,满世界走私艾滋病药物,而且涉嫌非法行医——但是,他确实延长了不少人的生命,包括他自己。
单就法律适用而言,伍德罗夫的行为当然是违法的,但最后反而是他把FDA告上了法庭。当然,法官对伍德罗夫的遭遇和抗争给予了充分的同情,但整个医疗卫生法律制度不能因此而崩溃,所以伍德罗夫败诉了,但获得了给自己用药的权利——当他回到办公室时,所有人列队为他鼓掌,对于一个努力抗争的艾滋病人来说,他当然值得这个荣誉。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遵循了好莱坞一贯的(片面)民粹主义姿态,大制药公司和一个道貌岸然的医生成了反派形象(他们也是真正的大奸大恶之徒,从而反衬出伍德罗夫的道德良善),片中并没有清晰的爱情线索,烂赌滥嫖的伍德罗夫甚至没来得及谈一场恋爱——那个由同情开始,最后加入他的“买家俱乐部”的年轻女医生便担负起片中“拯救天使”的角色。
撒迪厄斯•拉塞尔曾在《叛逆者:塑造美国自由制度的小人物们》一书中明确指出:美国历史向前的驱动力,也来源于受人敬重者与叛逆者之间的对决,亦即有德之人与无德之人的对决,“好”公民与“坏”公民的对决,“在美国历史上,这两种人之间的斗争,决定着个人自由的广度”,正是在叛逆者的推动下,不少过去属于非法的享乐和自由,现在变成了美国公民“在生活中所珍视或者希望拥有的享乐和自由”。诚哉斯言,《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正是一曲献给这类叛逆者的银幕赞歌,所谓民主,并不是高高在上、知书达理、优雅无私的,在本质上,正是因为承认普遍的自私自利和欲望驱动,所以才需要民主,需要法治,不是吗?法律,正是在讨价还价中被砥砺、打磨,在众多利益冲突中折冲捭阖出来的。伍德罗夫这样的叛逆者,正是促进美国法律体系更加符合“美国梦”的重要因子——虽然他的动机一开始谈不上高尚,手段也不无促狭。
直到最后一刻,我仍然觉得伍德罗夫有点恐同,而且他还是不喜欢异装癖。同时,FDA依然是世界上最权威的医疗审核机构。
(南方周末网专稿)
当詹尼佛·劳伦斯念出第86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名字时,感到很受伤的不只台下的莱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对大部分中国影迷来说,马修·麦康纳只是一个半生不熟的名字和一张似曾相识的脸而已,怎么能跟集万千宠爱与一身的小李子相提并论呢?我敢打赌,这些为小李子鸣不平的影迷中,肯定有大半的人没看过《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要是你看过的话,一定不会意外马修·麦康纳能够干掉小李子,将小金人抱在怀中。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光荣与代价
德州牛仔罗恩·伍德鲁夫在1985年被诊断出感染了艾滋病,医生说他活不了多久,因为身体太虚,也没法让他参与当时的抗艾滋病AZT的药物治疗试验。当时其它的抗艾滋病药物又不被美国药监局认可,所以摆在罗恩面前的似乎只有等死这么一条。但罗恩却独辟蹊径,他从墨西哥、丹麦和日本走私了大量的药物,不光进行了自救,还成立了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把药品卖给身为艾滋病患者的俱乐部会员。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根据罗恩·伍德鲁夫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虽然剧本早在20多年前就完成了,但就像罗恩患上艾滋病后被同伴排挤一样,没人愿意为这部作品买单,它足足被拒绝了137次!电影开拍前一周,导演还对麦康纳说:“我们的钱不够。”
虽然《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剧本不被人待见,但对扮演罗恩感兴趣的演员却不只麦康纳一个。布莱德·皮特和瑞恩·高斯林都对这个角色青睐有加。最后还是罗恩的家人帮助麦康纳胜出。她们认为来自德州的麦康纳跟罗恩的气质相当吻合。
罗恩患病后饱受病痛折磨,麦康纳为了扮演罗恩也没少遭罪。他进行了丧心病狂式的减肥,每天只吃一餐,摄入的卡路里不足100。“我每天都处在饥饿之中,我的身体就像嗷嗷待哺的雏鸟,每天都张着嘴嚎叫:喂我,喂我。”为了抵制食物的诱惑,他基本不出门,也不参加任何活动。减肥成果便是《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里的罗恩——即使是麦康纳的脑残粉恐怕都没办法认出那是麦康纳。已经瘦到脱相的麦康纳跟被《人物》杂志评为拥有“最性感的身形、浪子的神态、略带邪气的气质”的那个麦康纳简直判若两人。前者更像是《机械师》中的克里斯蒂安·贝尔附体。
虽然奥斯卡有垂青“牺牲派”的先例,但仅凭减肥达人就想在奥斯卡封帝那是做梦。在莱奥纳多提名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电影《华尔街之狼》中,客串出场的麦康纳恰好扮演让莱奥纳多亦步亦趋的人生导师,跟莱奥纳多打了鸡血似的“万年皱眉演戏法”不同,麦康纳的表演可谓举重若轻。在《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麦康纳的表演更是轻盈干净,没有浮夸,没有炫技,感染力爆表。难怪有人称赞他是“演技怪物!
凭借《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麦康纳拿奖拿到手软。奥斯卡、金球奖、美国演员工会奖、评论家选择电影奖的最佳男主角……统统被他拿下。有媒体评论道:“麦康纳不再被美颜拖累,昔日花瓶男终获影帝。”不少媒体也不惜把他塑造成屌丝逆袭的典型,津津乐道他是如何从一个好莱坞男花瓶翻身成奥斯卡影帝。麦康纳的外型的确配得上花瓶的称号,小麦色的肌肤、深邃的眼眸、性感的下巴和勾人的笑容让他在高中时,就荣登校草。而在好莱坞,用在他身上最多的前缀是:好莱坞最著名的男花瓶、女明星征服者、得克萨斯爱神。可尽管有着天生的好皮囊,麦康纳却从来不是一个漂亮的摆设。
从被误解的“男花瓶”到“麦康复”
麦康纳1991年入行,仅仅跑了两年的龙套,就搭上了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顺风车,出演《年少轻狂》。理查德·林克莱特是美国影坛知名的文艺片导演,其代表作《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和《爱在午夜降临前》影响了无数文艺青年。充满了躁动荷尔蒙的《年少轻狂》上映后,评论家们忍不住点赞,而麦康纳也以高起点走上了电影之路。不过随后的两年里,麦康纳唯一能让人记住的表演就是《德州电锯杀人狂4》中的嗜血杀手。
1996年,麦康纳迎来了机会,在西部悬疑片《小镇疑云》和政治惊悚片《杀戮时刻》中,人们意识到他不是一个没有演技的男演员。凭借《杀戮时刻》中的精彩表现,他收获了MTV电影奖最具突破表演奖和芝加哥影评人协会最具潜力男演员的提名。
当莱奥纳多站在詹姆斯·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上时,麦康纳登上的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历史大船《勇者无畏》。这是麦康纳第二次扮演律师了,麦康纳梳着卷发,带着圆眼镜,像从故纸堆里走出来的人,跟《杀戮时刻》里的英俊律师判若两人。《勇者无畏》和《泰坦尼克号》都俘获过奥斯卡评委的心,但麦康纳得到的是一个演员的成就感,而莱奥纳多却收集到了全球女性的尖叫声。有意思的是,麦康纳当年也曾去《泰坦尼克号》剧组试镜,但他失败了。
虽然没有出演《泰坦尼克号》的运气,但麦康纳此后几年的运气也还不赖。无论是与朱迪·福斯特主演的科幻片《超时空接触》、与好基友伍迪·哈里森(《真探》也是他俩主演)合作的喜剧片《艾德私人频道》还是战争片《U-571》都有不错的口碑。他也被媒体誉为年轻的保罗·纽曼。作为奥斯卡影帝的纽曼曾十次被奥斯卡提名。能和纽曼相提并论,可见当时的麦康纳已经拥有了奥斯卡封帝的潜力。
不过,自从他在当年大热的《欲望都市》中客串了他自己后,一些小鸡电影就慕名而来了。更糟糕的是,他主演的两部小鸡电影《婚姻专家》、《十日拍拖手册》都票房大卖,而同一时期,他有着精彩表演的严肃电影《命运的十三个交叉口》却乏人问津。如果耗资不菲的爆米花大片《撒哈拉》能像《夺宝奇兵》那样大热的话,也许麦康纳会甩掉小鸡电影男花瓶的帽子。可惜这部投资上亿美元的电影,最终只收回一半的投入。《洛杉矶时报》还专门撰文,通过剖析《撒哈拉》解读好莱坞的大投资是如何打水漂的。
麦康纳的演艺事业也从此迷失在《撒哈拉》中,除了《后继有人》一部像样的电影外,马上就要奔四张的他还困在《赖家王老五》、《淘金俏冤家》、《前女友们的幽灵》这些小鸡电影里。人们渐渐忘记了他是一个好演员,而把他当成了小鸡电影的专宠男花瓶。幸运的是,这几部小鸡电影恶评不断。再加上影迷的苦口婆心:“麦康纳很适合演花花公子,但老演一类角色不觉得无聊吗,老接这种烂片又怎么可能进步?”麦康纳终于决定和小鸡电影挥手告别了。“我已经厌烦了自己作为‘性感小生’或者‘爱情喜剧片专用演员’的定位。我渴望全面改变形象。”
整整两年,他都不见踪影,2011年,复出后的麦康纳出演了《林肯律师》。扮演律师似乎总能给麦康纳带来好运气,《泰晤士报》说:“混迹在浪漫喜剧片的世界里碌碌无为多年之后,麦康纳终于找到了他的救赎。”此后,他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为“边缘人物”代言:《魔力麦克》中,他是脱衣舞男、《伯尼》中,他是阴阳怪气的地方检察官、《杀手乔》中,他是病态的杀手、《报童》中,他是同性恋记者、《污泥》中,他是被通缉的杀人犯,《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中,他是自救的艾滋病患者。美国媒体将麦康纳称为“麦康复”(mcconaissance),这是将“麦康纳”(McConaughey)和“文艺复兴”(Renaissance)合成的昵称。我想,再没有什么称呼比“麦康复”更能表达麦康纳的演艺生涯了!
文\方洛洛
本文发表在《海南日报》
链接:
http://hnrb.hinews.cn/html/2014-03/17/content_31_1.htm
jared太屌了 T.T
马修麦康纳和杰瑞德·莱托,他们两不拿小金人真是没天理。现在打赌,2014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男主或最佳男配,他们至少一个,若没得奖我吃键盘,上图。立此为据!!8.6(PS:键盘君终于舒了一口气,2014-3-3。= =!)
只看马修迈康纳的演技就已经值得了,更何况剧本也还算出色。一个人的斗争和一群人的斗争。片子积极向上。美国这类电影有一个本事,可以把一切道德高地转化为一个个合理的细节。为自己活着、为了赚更多的钱、然后客观上拯救了一群人。只为私欲却成为了公德。除了女医生那条线索有些煽情,其他都还好。
“药贩子的故事”只是个吸引人的题材,其实这部电影和去年的《瘟疫求生指南》一样,描绘了80年代的美国,多数治疗艾滋病的药品还未合法的时候,病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LGBT群体的状态(还是用一个非常直的直男的故事来说的)。电影的开头非常好(后面再主次分明点就更好了),演员们非常勇敢。
用最轻松的态度拍出了最沉重的题材,完全不加煽情的感染人心。男演员们演技都大发了,今年Jared Leto不拿最佳男配我特么就撕逼!!!!
很不错的艾滋题材电影,同时涉及大量LGBT话题,本以为马修·麦康纳瘦成柴骨的奥斯卡级演技才是重点,但却是杰瑞德·莱托妖娆迷人的易装表演抢走风头惊艳全场。
本片最打动我的地方是杰瑞德·莱托的那一句:“I don't wanna die”那种在垂死边缘挣扎的痛苦蔓延了整个电影,原来再堕落的人也有求生的欲望,而且他们比我们更痛苦,因为他们用玩世不恭来伪装自己。马修·麦康纳和杰瑞德·莱托的表演让人潸然泪下,他们值得一尊奥斯卡,直接五星送上!
杰瑞德莱托必须最佳男配!演技好到发指!好到让人挠墙发指!马修麦康纳演技也好到爆,尤其是去墨西哥之前趴在方向盘上干嚎那一段,跪求两人冲击奥斯卡。一个沉重题材的电影却毫不伤感,最具震撼力量的是人性的真实,很难讨人喜欢的角色却让人充满敬意。PS:影片中段叙事节奏欠功力,五星是私心
绝症不可怕,绝望才可怕。绝育不算难,绝欲才叫难。
男主、男配演技都破表了。上次见马修.麦康纳还是<林肯律师>里那个拉轰的帅叔,又屌又骚包,这部就眼窝眍䁖、腮帮塌陷、瘦到脱形的战艾斗士了。最诗意,是万千黄蝶绕身飞舞那一幕,如幻似真。对有些人来说,活着就是紧紧攥住意志力的缰绳,制服那头蹦跶公牛,尽量不从牛背颠下,能待多久,就待多久。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纯剧情拍到这份上值了 男主男配的演技真心狂赞!
没有特别的惊喜,但耐看啊。演员没得说,大卫·O·拉塞尔应该好好观摩。看到杰瑞德·莱托投向马修·麦康纳的蓝眼睛,才想起来就是《梦之安魂曲》海报上的那双眼睛。
剧情很平淡,几位演员奉献了他们人生最精彩的表演,不知道马修是怎么样把自己那张帅脸变成电影里那副纵欲过度的屌丝样的,再让我感慨一下演员这个职业太不容易了…我家少爷今年不得奥斯卡最佳男配我就自宫!我就自!宫!我话放在这儿了学院不举的老头们你们看着办吧!【谁管你﹁_﹁
Jared Leto的腿比女人还美!!!Jared Leto的腿比女人还美!!!Jared Leto的腿比女人还美!!!Jared Leto的腿比女人还美!!!【说正事,这热血抗艾片真是百年难遇地好啊,仔细想想,能把life outweighs money这种俗道理包在热血的外衣下讲得这么动情深刻。fuck yea cowboy!!!!
满眼都是演技的片子,编导的功力都放在了两位戏霸身上了,一个皮包骨,一个异装癖,不是剧本给了他们多少戏肉,剧本多么偏袒他们,真的是这俩戏霸在用生命来演戏。其实这个从非法走私药物逐步到为人权抗争的故事本就很精彩,如今在两位戏霸面前,能让人印象深刻的也就是他俩的神演技了。★★★★
一流的表演,除口音尚可辨识,麦康纳已经完全成为了剧中人,Leto的表现也非常惊人,值得敬佩。平凡人在不平凡的状态下做出了超凡的选择,一个混混到民权斗士的转变之路,人终于超越了疾病。
这种题材也可以这么励志,美国人真的够了!
《瘟疫求生指南》的剧情版延伸,配合那个纪录片,将会了解他们的更多困难。这种正邪分明的片子虽然简单,但看起来很过瘾,两位男演员的努力让这部片子更有魅力。有几处细节很棒。比如超市遭遇旧同事,一场戏就把男主的立场和两位演员的关系转变都带出来了。杰瑞德·莱托比很多女演员都有魅力
艾滋是那头无法驯服的野牛,骑上它掉下来只是时间的问题,很好的比喻。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生动再现了80年代艾滋病患者的生活状态和维权运动。从患者到药贩子本身就很励志,更何况他们对内不放弃生命、消除内部偏见;对外利大于弊的走私药与弊大于利的药监局之间相抗衡,温暖有力。两位演员真是用生命在演戏啊,用演技撑满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