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
  • 电视剧
  • 美剧
  • 韩剧

澄沙之味

正片

主演:树木希林,永濑正敏,市原悦子,内田伽罗,水野美纪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 / 法国 / 德国语言:日语年份:2015

 剧照

澄沙之味 剧照 NO.1澄沙之味 剧照 NO.2澄沙之味 剧照 NO.3澄沙之味 剧照 NO.4澄沙之味 剧照 NO.5澄沙之味 剧照 NO.6澄沙之味 剧照 NO.13澄沙之味 剧照 NO.14澄沙之味 剧照 NO.15澄沙之味 剧照 NO.16澄沙之味 剧照 NO.17澄沙之味 剧照 NO.18澄沙之味 剧照 NO.19澄沙之味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澄沙之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日本老牌女星树木希林与市原悦子,确定出演由导演河濑直美执导的新片《澄沙之味》,这是两位日本元老级女星的首度合作。\r该片根据明川哲也的同名小说改编,全片以一家铜锣烧店为舞台,讲述了曾身患汉森病的老人德江(树木希林饰)与周围人展开的温情交流物语。首度与导演河濑合作的市原,扮演女主人公德江的好友、在疗养所咖啡馆内工作的佳子。此外,扮演铜锣烧店老板的是实力派男星永濑正敏。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的街区第一季总是说是自闭男孩仅7天的浪漫第二季贫民英雄少年巴比伦剧版神画奇踪田姐辣妹我的美国舅舅空中浩劫 第八季魔环之逆行未来落经山那天的氛围母亲本色睡美人2011蛇变零之使魔2 ~双月的骑士~黑衣人(原声版)皇子妃修炼手册全力以赴的行动派第二季最佳利益另一个世界2016战斗民族养成记2019从头开始做吗奔跑吧有情人勾魂蛇魔女

 长篇影评

 1 ) 重新生活的勇气

再怎么和煦、梦幻的樱花也掩盖不了某些人生活的苍白、残酷和艰难,

男主店长、女主都有着艰难的过去,有时是因为自己的过失影响了整个人生轨迹,有时是不幸的遭遇,当生活给你重击,有的人因此一蹶不振,女主有着好的手艺,做得一手好吃的红豆陷,凭这个手艺她可以自己开店,而她却因为麻风病饱受误解和歧视,这么大年纪还帮别人打工,女主对于美食的尊重,达到一种拟人化的境界,透露出职人精神以及对于生命的热爱,红豆的甜以及美食的抚慰多多少少治愈了女主和对于生命无情地反抗和乐观,美食的甜稀释了生活的苦,而男主是个不幸又幸运的人,他遇到了女主来治愈他,一个人因为过失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压抑、颓废、沉闷,没有希望,到最后重拾生活的勇气。

 2 ) 温煦的忧伤,向阳


本以为这是一部关于美食制作的电影,却不是。

本片以铜锣烧为借物,而引发一段有关人间冷暖的故事,涉及人性关怀,社会认同以及生命意义。片中三个主要人物德江、千太郎、若菜,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却都有着各自的问题。德江年迈,既已踏入人生末幕,同时作为麻风病患者,自小就被隔离治疗而与社会脱节;千太郎忧郁的眼神里,亦藏着自己的一段往事,年轻时在居酒屋工作,与人争执,致人重伤,而有过一段牢狱经历,并因此欠下巨额负债,不得已在铜锣烧做起了代理店长;若菜,初中生,单亲家庭生活的她因为经济原因而选择辍学。三个人因为铜锣烧而走到了一起,机缘巧合,却共同度过了一段对生活有着启迪意义的经历。德江是一个对甜品制作有着深厚积累的老人,按她的话,红豆沙是铜锣烧的灵魂所在,而这一点不曾被千太郎重视过,作为一个讨厌吃甜食的人,眼下的工作只是他不得已的选择罢了。影片借助红豆沙的制作过程来展现德江的生活态度,对生命的尊重,对年轻的冀往,对生活本质的追求,快乐。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千太郎,虽然知道社会对麻风病固有的偏见,却一直坚持留用德江在店中工作,只是虽然他不做表示,默默承受老板娘给予的压力,店里的生意由好变坏,这一切德江看在眼里,却彼此都不言明。这一段是影片处理较好的地方,二人之间的默契可以看做是同类人之间的关怀,而这种关怀没有诉诸于言语,千太郎在面对潜在的社会压力,置小店的经营于不顾,是对德江力所能及的保护,而德江教给他的是对生活的耐心和热爱。

影片最重要母题就是生命意义,德江对樱花的喜爱,对红豆生命经历的阐述,以及她出于本能的仰首微笑,对着摇曳的樱树枝轻轻招手,这一切都透露着一个老人对美的向往和生活的热爱。同时,影片在人物年龄的设置上,选择了老年(德江),中年(千太郎)和少年(若菜)三个阶段,由幼而老,是自然的循序,或许是对生命历程的某种暗示;此外,影片在时间上按照季节的循回拍摄,春、夏、秋,对应着人物的年龄,由始至终,从繁花似锦走到秋叶飘飘,以自然的转变照应人生的四季,或许这不是刻意的安排,然看来却处处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感悟。

记着,德江在自己行将就木之时,通过录音机留下了自己的人生遗言,有一句,我们的到来,是为了亲眼见识这个世界,体味其中的韵味,所以,虽然成为不了什么,活下去还是有意义的。这一句感人的话,是对千太郎说的,从始她无意间看到他忧郁的眼神,便有种似曾相识之感,那是她有过的,长久处于闭塞房间与外界缺乏交流的眼神,她与之相惜,认为这是命运的某种安排,想在人生最后的时间里去告诉这个男子,其实有什么忘记不了,割舍不掉的呢,要去感受,去爱,而不是自我沉沦。片末,千太郎在公园里摆起了小食摊,重新卖起铜锣烧,秋季的樱花照开,他终于撇开心理桎梏,喊出,“铜锣烧,来一份吧,铜锣烧,美味的铜锣烧,来一份吧!”

谈谈若菜吧,毕竟是本片第三重要的人物,作为初中未毕业就选择辍学的少女,对人生没有过多的积累,对不明的事情还有着好奇,她沉默,不善言辞,却也有着一个少女该有的小小生活,喜欢金丝雀,想寻求一份兼职,与社团学长间未言明的情谊。我喜欢她说话的节奏,缓和,没有顿挫,却感觉温暖,不谙世故,心存善意。她是一座桥,搭在千太郎与德江之间,顺手推开他的心扉,让阳光照进去。

这部暖心的电影,温煦的阳光下,有着黯然的神伤,其实所谓意义皆为虚空,就像生活,要人体味。另有,影片对麻风病的引用,我想该会让我们这样的人有新的认识,而所谓社会认同,只是由未知而引起的恐慌罢了。

 3 ) 没有经历过绝望,就不知道什么是希望!

被世人所享誉的甜美,是建立在一段段不堪回首的回忆上,用一份份撕心裂肺也要爱下去的执着去发酵;还有那在暖屋旁,森冷阴暗的角落里一个个对温度,阳光和春天的渴望,还有那对甜美孜孜不倦的追求!所共同创造的!!一个没有当过母亲,而且丑陋的老太婆却有着包荒之母爱!她有着自己的礼貌,矜持和固执,还有着分分可爱!!一步一伐轻便而利索,每次回望有着对眼前曾是希望的眷恋,还有对这个世界的爱!!她饱经沧桑,经历过人生之万苦,被所有人歧视抛弃,爱着所有生物的同时,还活出一个真正的自己!泪点无数,欲言又止,整片都以男主一般的个性一般,就是不爆发,就是压着那口气!换做是一个你,一个哭不出来,想不明白的经历才是最痛苦的!整片除了那只鸟,没有一个是可以尽情释放的!只有最后男主的叫卖……眼睛里的希望和爱,由内而外的气质转变都告诉大家,人生是自由哒!!!

 4 ) 当你陷入绝境,就吃一口糖

(文/杨时旸)
    甜食,是这世界上最普世的美意。无论是它的味觉本身,还是它衍生出的象征意味,都与美好相关。而《澄沙之味》却用最甜蜜的食物作为中介,写出了一段苦涩的故事。它有关于死亡、困境以及希望和人性之光。
    相比于曾经火爆一时的《小森林》,这部《澄沙之味》并不以画面唯美取胜。如果说前者的主角就是食物本身,那么后者贯穿始终的铜锣烧则只是催化剂。
    这部电影中的三个人物关系,始终保持着一种“疏离的亲昵”。一个因为欠债,而不得不为铜锣烧小店打一辈子工偿债的男人;一个来自单亲家庭,感受不到关爱的中学女生;一个年轻时患麻风病而长期与世隔绝的老人,三个人因为一间铜锣烧甜品店相识,并且深深地卷入了彼此的生活。
    电影是由一幅充满沮丧气息的画面开场的,男人无奈地起床,晃荡,收拾自己,准备那间铜锣烧店铺的开业,对于这一切,看得出,他极其不情愿,相比于生活,这更像是挣扎。他懒散地做着铜锣烧,带着一副绝望的表情。那个每日都来店里的中学女生也是一副谨慎、疏离于同龄人的样子。而老人德永的到来,像一道近乎神迹的光。年过七旬的她想到店里打工,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她送给那个男人一盒自制的红豆沙。那盒甜腻的馅料美味到惊艳。男人决定接纳老人德永。从这开始,那间彼此错身都困难的狭窄小店里开始氤氲着某种微妙的变化。
    老人教男人如何制作豆沙馅料,一颗一颗地淘洗,慢慢地等待,轻轻地搅动,很多人觉得这是日本的匠人精神,其实并不尽然。与其说这是老人在向他人传授技巧和经验,不如说是一次禅修与悟道,德永传递的更像是生活态度。她仪式感十足地要等待豆子浸泡数个小时,要聆听它们在水中翻滚的声音,这一切其实都是形式大于实际的事情,但正是这些“无用”的形式,让这间小店,也让那个男人产生了一种对于生活的敬意。更何况,这美味的馅料让小店的生意好了起来。
    从象征意味上讲,男人一直困于物质层面的困苦,他囚于那座小店,整日为生计疲于奔命。意义与希冀,这类形而上的命题,已经从他的生命中勾划掉了。而德永的到来则意味着某种精神性的降临。这个老太太突如其来,毫无征兆,整日抬头看着樱花和阳光,就绽放出微笑,在旁人看来,这近乎神经质。但她精神上的趋光性,某种程度上对冲了男人身上长期萦绕的困厄气味。她成为了他的神明,突然下凡,拂去了他身上晦气的尘土。
    老人曾患麻风病的秘密还是败露了,她弯曲的手指和谜一样的身世,在口口相传之间仍然刺激着恐惧的分泌。她回到了那间隐匿于树林中的疗养院,度过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男人和作为老主顾的那位中学姑娘一起去探望她,在那片与世隔绝的社区里,他们第一次完整的知道了彼此的故事。老人从小被家人弃置于此,在这里认识了丈夫,后来又失去了儿子;男人因为打架被判刑,在狱中,母亲去世;而那个女孩,和毫无责任感的母亲生活,连读高中的补习班费用都毫无着落……这故事至此,形成了一个奇妙的人际关系,老人没有儿子,男人怀念着母亲,而女孩缺少父爱,三个陌生人,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精神性的家庭,他们彼此互补成为了对方心中最渴念的那个人。
    他们三个,其实都是“囚犯”,老人德永囚禁于饱受歧视的疾病和那所犹如坟墓的疗养院,男人囚禁于终身的债务和那间狭小的铜锣烧店,女孩囚禁于父亲的缺席与母亲的冷漠,而三个囚徒,最终却成为了打开对方牢房门锁的一把钥匙。就像那个女孩一直养着的那只小鸟,它困于笼子,最终被老人放飞。
    老人德永的死亡解脱了自己,女孩最终也考上了高中,而男人的店铺被他老板的侄子篡了位,他自己开始去公园摆摊,勇敢地吆喝起来。这一次,他不仅仅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希望。
    这部河濑直美执导的《澄沙之味》安宁而静谧,满溢着对生活的敬意和对人性的信任。那些铜锣烧成为了生活中最踏实的存在,他解决着一些人的生计,也慰藉着一些人的心灵。在遍布苦涩的生活里,那一口甜香软糯,或许是最好的救赎。

 5 ) 《澄沙之味》中的人生意义

一,人物分析 在澄沙之味这部电影中,三个本无干系的人相互精神宽慰,给对方带去笑容与温暖,三个本是不同年龄段的人,形成了特殊的情感。三个拥有特别身世的人,在河濑直美导演的讲述下,每一个都是那么独特鲜明。 树木希林奶奶饰演的德江老人,在剧中像是所有人的精神指导。德江从小因患有麻风病,而被迫隔离,看似是一段悲惨的人生,但德江却因此形成了坚韧的性格,她并没有因为麻风病这场灾难,而失去对生活的热情,相反她更加热爱生活。这样的经历和她的人生阅历,让她成为本片中的精神指导,十分顺理成章。德江天真温暖细腻,一出现就是满脸笑容,她喜欢观察生活,喜欢开得灿烂的樱花,也喜欢在风中摇曳着长满绿叶的枝丫,她将树枝在风中沙沙作响的声音称作笑声。她热爱自由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她做了近乎一辈子的红豆馅,对待红豆馅她是那么的小心,她认为每一颗红豆都是可爱的。她与高中生们说说笑笑,鼓励她们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帮助千太郎重新寻回生活的乐趣,为千太郎研制咸味红豆馅。最后她放飞笼中小鸟,留下制作红豆馅的工具给千太郎,更加凸显德江作为年老者,作为片中精神指导的领导作用。 千太郎这个人物的性格十分复杂,没有人知道他之前经历过什么,现在的他只是日复一日地经营着“铜锣之春”小店。他本来对生活麻木冷漠,直到德江的出现,他有了笑容和对生活的热情。影片的前部分,千太郎总是摆着一张苦瓜脸,无视女学生对他的打趣,赶走吵闹的女学生们,就连上下楼梯也是无力的。但他的内心还是存留着一丝温情,他会将店里的残次品送给家庭困难的初中女学生若菜。德江出现之后的千太郎,小楼时的步伐更加有力坚定,脸上也有了笑容,对待女学生的玩笑,也会有所反应和回复,和德江一起经营小店的时光,是影片中千太郎最为快乐的时光。千太郎这一人物也是坚定沉稳的,比如在店主想要辞退德江这件事情上,他没有轻易妥协,再比如他最后选择摆摊售卖咸的铜锣烧,这样的设定十分符合千太郎耐人思考猜测的前半生。 女初中生若菜是一个来自单亲家庭的女孩儿,她对自己的人生是迷茫无助的,母亲觉得读书无用,不想让她再继续念高中,她只能辍学找工作。她本人总是会用羡慕的目光,看着急着去补习班的学生们,用羡慕的口吻说曾经的学长可以继续念高中。她看起来在影片中的戏份很少,但她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她就像是一个纽带,因为她的劝说,千太郎才会雇佣德江,也是因为她,千太郎才会去麻风病疗养院见德江。若菜就像是德江和千太郎两个人之间关系的催化剂,有了她的存在,三个人才会相互连结起来,才会形成精神上的依存,也是因为她的存在,德江和千太郎的任务形象变得更加丰满。 导演河濑直美将这样三个独特的人串联了起来,让他们相互影响相互改变,让观众从这些独特的人生中,去体会普遍的人生意义与真谛。 二,主题分析 这是一部有关于人生意义和生命的电影,影片中导演将人生的意义娓娓道来,主题鲜明直接。这是一部作者意识很强的电影,影片最后德江留下的口述录音,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导演河濑直美的自我意识的表达。我认为本片主要表现了两大主题。 其一,自己的人生应该是由自己自由选择的。片中的三个人物虽然都有不同的人生,但他们都选择了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德江坚持做红豆馅,若菜坚持完成学业,千太郎选择了摆摊卖咸味铜锣烧。这样一来主题自然就鲜明得表达了出来,人生的意义就是自由选择做喜欢的事情。 其二,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是独特的。铜锣烧贯穿了全片,至于导演为何要选择铜锣烧这一食物,我自认为是因为铜锣烧是一种甜甜的食物,甜的东西总能带给人一种幸福的感觉。而德江为不爱吃甜食的千太郎,制作出了咸的铜锣烧,从这一点来看,作者想表达的应该是,能使人幸福的不止一种,能使别人幸福的也不一定可以使你幸福,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美好人生。借用德江录音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的出生,是为了去亲眼见识这个世界,去倾听这个世界。所以啊,就算没有成为什么,在我们身上,都有活下去的意义哟。” 总结: 河濑直美是我最为喜爱的日本导演之一,她影片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且个人特色鲜明。在她的影片中最具特点的是她对于自然风景的捕捉,比如这部电影中的樱花镜头,在喧闹的城市中开得烂漫的樱花是那样的难得与美妙,又比如《第二扇窗》中的海边风景,河濑直美用她的镜头,将自然的美好一一呈现出来。 河濑直美有许多电影都对生命和人生有所探讨,我认为这与她的人生经历有关,她父母离异,从小她就跟着祖父长大,从小与老人相处较多,自然而然对于生命和人生,河濑直美有了她自己独特的看法,从《殡之森》到《第二扇窗》再到《澄沙之味》,河濑直美通过镜头,将她对于生命和人生的理解一一道来。她独特的观察视角,总能带给观众惊奇的体验。 河濑直美的作品充满她自己的特色,她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一种独特的影像风格。还有就是河濑直美的作品,往往个人意识十分强烈,以本片为例,最后结尾其实可以戛然而止,最后的录音会给人一种拖沓的感觉,多了一些说教,少了一些耐人寻味的留白。但也许正是河濑直美的这种间接或直接的表达,才能使人感受到她表达情感的那种真挚与单纯,才会为了她所表达的情感而动容。此外河濑直美也是一个擅长于讲故事的导演,她的故事绝不是单一的,而是丰满的充满内涵的,观众可以从中悟到很多。

 6 ) 这部电影是埋在沙子里的宝石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有点情绪化,因为我被电影感动到稀里哗啦,看完以后久久不能平静,和先森分享的时候,说着说着就哽咽了,最后不得不中断谈话,眼泪再度决堤...... 我所谓的沙子是现在国内出产的电影产品,因为都在大谈电影工业,所以可以把一部部上映的电影看作是工业化流水线打造的产品,在我看来就是成堆的沙子,而这部就是埋在沙子里的宝石。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犯了个错误,我也是外貌协会的会员。因为电影的海报上,主演是中年不帅的男人和一位老太太,根本不养眼呀。尽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越来越喜欢日本这种慢节奏的电影,但是我还是有自己所喜爱的看点,比如:去年非常喜爱的《小森林》夏秋篇和冬春篇和《海街日记》,但其实更对我口味的电影里的是美女、美食、美景......如果有其他的感动和收获那就是意外之喜。 这部电影的美女没有(尽管有一位小姑娘,但是还是够不上日剧中美女的标准),美食是铜锣烧,但和其他主打美食的剧来说简直太单调,更加没有美轮美奂的餐具和布景,美景就是一些樱花和几棵树......本来是我以前非常在乎的东西,但是因为这部电影,我完全不care......(但全部看完后,才发现是我先前的偏见和误解) 观影的过程中,对照我自己的生活,心里不断冒出各种各样的想法:让时间慢下来吧;好像给心脏做了一个按摩,内心好柔软呀;我也想当一个手艺人;能做出美味的食物,让吃到的人开心,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人生不一定伟大,但是需要活的扎扎实实;要珍惜时间呀,还有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看一部好电影=看一部好书,可以收获很多对人生有益的思考,在某些方面改变了我和塑造了我。 好电影和好书也许有很多,但是碰到能打动自己心灵的却不常有。 至于女主演老太太的扮演者树木希林的演技我也不想瞎评论了。我这个外行的普通观众,在老奶奶第三次出场以后,每次看到老奶奶一次,眼眶就湿润一次,应该还没到导演设计的泪点,就已经泪水决堤了...... 导演河濑直美也是大名鼎鼎,有人拿她和是枝裕和做比较。其实我也了解不多,总觉得虽然拍的是差不多类型的影片,女导演的感情更细腻充沛些,男导演更冷静克制吧。前两天才读了是枝裕和的随笔《有如走路的速度》,知道他是拍记录片出身,可能电影的风格也受到影响吧。 世上的职业有千千万,每个人认为重要的事情也各不同,但是只要是人类,都是有情感,有家人,要吃饭和活着吧。我不想再灌什么鸡汤了 ,如果本身无感说再多都是老生常谈。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很多,但是下笔变成文字的时候却塞住了,就如同我在给先森转述时哽咽了,可能这也是电影影像的魅力吧,语言有时候是多余的,也不能准确传达。所以忍不住又想推荐朋友们去看看,但想想还是算了。如果看不下去也不用勉强。暂且就说这么多吧。 下面的内容可能略微有写剧透,只是我非常喜欢的桥段中的一部分。(都整理出来就不美妙了,有的就留在大脑里吧) 之前有寿司之神,德江老奶奶应该算是豆沙女神吧。 德江老奶奶说,“豆沙是铜锣烧的灵魂”,那么就看看老太太做豆沙的过程吧。 第一步:泡红豆。泡之前要仔细把豆壳剥干净。(泡豆子的水,因为泡出很多杂质,会变浑浊) 第二步:蒸红豆。把笼屉里蒸过的红豆,小心地倒入漏斗里,仔细地慢慢地用凉水冲洗。 “必须全部要浇上水,因为豆子还有一点涩味”老奶奶强调说。 第三步:第二次蒸红豆。把红豆再次放入笼屉中,慢慢地注入水,继续蒸。 德江老奶奶说:“灵魂的香味开始有变化了。” 铜锣烧店长说:“真是麻烦啊!” 德江老奶奶说:“可不是嘛,因为要盛情款待啊。” 铜锣烧店长说: “盛情款待啊,对客人吗?” 德江老奶奶说:“对豆子。” 铜锣烧店长说:“豆子?” 德江老奶奶说:“好不容易从地里长出来的呢。” 第四步:再次洗红豆。把锅里蒸好的红豆,放在水笼头下冲,水流要细细地、慢慢地...... 德江老奶奶说:“热腾腾的豆子容易碎,所以要静静地静静地、静静地静静地、静静地静静地......” 慢慢地把豆子上的杂质和气泡冲下去,直到豆子里的水变清澈透明。 第五步:加入糖,开始蜜渍,加入水第三次倒入锅中。 德江老奶奶说:“要等下再开始煮,一倒进去就要煮它也太失敬了吧。首先必须要让它好好地吸足水 份,就像是去相亲,接下就是两个年强人相互熟悉。” 所以接下来要静静地蜜渍两个小时 第六步:加热。把蜜渍好的豆沙,小心地从锅边开始搅拌,循序渐进地,尽量不让豆子碎掉,慢慢地将汤汁熬干。 老奶奶说:“豆沙不是揉出来的,要一点点熬干” 第七步:放琼脂。放一大捧晶莹的琼脂,熬煮一下,就好了。 这样珍惜豆子,舍得花费时间做出来的豆沙,味道特别好,店里来买铜锣烧的客人渐渐多了起来。(我自己也做过豆沙,完全就是反例,非常着急,在熬干汤汁的时候,不停的用力搅拌,有的部分都碎了,还有几颗本身就没泡好,还发硬的完整的豆子,当时还自以为不错。) 后来,因为曾经得过麻风病,不被世人所接受的老奶奶离开了小店,本来就处于失意状态的店长,心情越发的低落,后来收到了老奶奶的一封信。 我很喜欢这封信的内容,感谢猪猪日剧字幕组的翻译。因为电影是因为同名小说改编而来,很喜欢台词的我觉得原著一定也很好看,可惜没有找到中译本,可能还没有引入过吧,期待有一天能拜读。小说的作者叫明川哲也。 信的内容要开始啦。。。。。。 店长: 这之后的春天会怎样呢?或许会让店长更加郁郁寡欢吗?我在煮红豆馅的时候,会仔细地倾听红豆的低语,就是想着,红豆所经历的雨天,晴天。又是怎样的风将红豆带到了这里呢?我会一一听它们诉说旅途中的故事。是的,仔细听啊!因为我相信世上存在着的东西,都能说话,所以侧耳倾听话语,连照射的阳光,刮过的风,都会和你说话呢。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每当傍晚,风呼啸而过,卷起棟树的叶子筑成一道墙,我都会觉得它好像是在说,去跟店长打声招呼吧“店长先生”。 虽然我是抱着活一天少一天的心态过活,但有时还是会被这世界的逼迫给压垮,所以不时地还得运用智慧去生活,这些话我觉得我必须得告诉你,我一直都认为,店长你啊,迟早有一天能够制作出属于表达自己想法的铜锣烧。那么,请按照自己的选择的路走下去吧。店长的话,一定可以做到的。 德江 我是在情绪稳定的第二天整理完和写下这段内容的。豆沙真好吃啊,不要急啊,慢一点啊,好好生活,珍惜我们自己的一切呀。。。。。。感谢还有这样的导演不在乎赚钱的事情,能温暖像我这样的小人物,这就是人文关怀呀。感谢这部像宝石的电影,闪亮了我的眼睛和心灵。谢谢,在这个一切向钱看的时代,还有人将这些珍贵的情感分享给我呀,不说啦,又该稀里哗啦啦。。。。。。

 短评

其实自打出生那一瞬开始世界就从来不是公平的,但,人生的意义其实并不是非要成为什么、成就什么,而是来世界走这么一回,好好地感受万物的灵魂......

4分钟前
  • didi_wu
  • 推荐

树叶会说话不好么,小鸟会说话不好么,红豆会说话不好么?老太太可爱的样子不好么?到75min的时候结束,我觉得蛮好的。

6分钟前
  • 林三
  • 推荐

在我心目中 与横道世之介地位一样的电影。有幸在影院中看到它,哭得一塌糊涂。此生啊,我也是那位老婆婆,和树叶招手,听红豆说话,用这份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

11分钟前
  • 虚茧
  • 力荐

铜锣烧-蓝胖子,麻风病—岛,美食之绊—深夜食堂,河濑直美—是枝、小津,岩井,匠心—霓虹。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前半部铺陈有序,张力十足。后半部则有狗尾续貂之势。可是河濑氏将故事就是这个味道,植物,动物,人物,一系列的象征手法总会让人意犹未尽。或许,女性先天的视角就是象征,我们无法揣测。

1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虽生不如夏花但去却如秋叶,日本人很会感知生活的细微末节,想想人家能把豆馅拍成一部电影就觉得中国电影真的没希望了

17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红豆沙之味。阿姨单拍怎么熬红豆,或者呼吁社会对麻风病人多些关怀,似乎都没有问题,但先是铜锣烧再是麻风病最后回到“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之类的少女心,还是太像她在奈良社区干的那些事情了。拍电影的目的要纯粹,拖泥带水的,其实就不太好了。

19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真的是我最近看的最好的片子了,“對待紅豆也要用感情的”,好喜歡霓虹國人民對待食物的態度,質樸又深情。

24分钟前
  • 有橘
  • 力荐

“我煮红豆馅的时候,会仔细倾听红豆的低语,想象红豆所经历的晴天雨天,又是怎样风会红豆带到了这里呢”“我相信世界上一切的事物都会说话” “虽然抱着活一天算一天的想法,但有时也会被世上的逼迫所压垮”“请按照自己选择的路走下去吧”。愿能善待患病的人,尊重他们的生活意志,不要视其为异类。

28分钟前
  • 小蓝酱
  • 力荐

日式小清新,然而题材略沉重。结尾泪目。想吃红豆派和豆沙包。做自己喜欢的事。结尾处看到男主卖铜锣烧的样子,觉得很幸福。

29分钟前
  • 夏日的小西瓜
  • 推荐

#Cannes2015#在我们河赖直美阿姨的世界里,红豆会说话,夜莺会说话,月亮会说话,樱花会说话,月亮会说话,树木也会说话,是个东西都会说话啊!!!真是死性不改,樱花从各个角度拍个不停,电车从各个方向不停开过,树叶在清风下细语,真是恶心透了,竟然还全场鼓掌,外媒品味都让狗吃了。

31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较差

河濑直美标识性的月亮、樱花、树林、自然天光中的风声云影,一贯「万物有灵且美」的主题论调,一贯「尘归尘土归土」的死生相望,倘若无结尾直白抒情,几乎以为是枝裕和番外;一家小小的店,一种日常甜品,涵盖三代人的际遇过往,见微知著;树木希林真是太棒了。

3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泪目~~匠人之心熬制的红豆沙带来了有灵魂的铜锣烧,而制造甜蜜的双手后是一个群体隐秘的创痛,被社会遗忘、怀抱着仅有的自由。老奶奶是人心里的一道彩虹

40分钟前
  • Anouk
  • 推荐

看在这部电影教会了家母做铜锣烧的份儿上

45分钟前
  • 于小师
  • 还行

一开始以为是橙沙,仔细一看是澄沙,好尴尬。其实这部电影情节也及其简单,甚至也有些小小的bug或者不合理,但是情节也不是那么重要的元素。导演很清楚她想拍的是什么、并且用怎样的镜头去表现。树木希林依然强大,赋予了这个角色力量。

48分钟前
  •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 推荐

被疾病或心事困住的人,寂寞到只能跟食材去对话,但莫不能说他们没有因此接触到真正的自然之灵,只因为他们怀着认真的态度去对待和感受生活。觉得这片子主题分散的人,大概不能接受主线人物和点题人物是不同的人,但这其实是很常见的叙事模式,倒是后面的剧情确实有点太急转直下了。

50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河濑阿姨画风陡转成治愈系真是不适应啊,除了那些逆光的树木,这片儿简直是是枝裕和拍得呵呵呵。跟[奇迹]类似,内田伽罗的戏全删掉都没事儿,这姑娘每次都跟着姥姥刷存在感以后怎么办……不过IMAX看樱花真是美极了。剧作上后半段有点脱。

5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很少见的美食,匠人精神的片子给赋予了如此沉重的主题。不过日本人还是活的有尊严,不给别人添麻烦的。老太太去打工,其实是为了把手艺传给这个郁郁寡欢的年轻人。

55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前半段是制作铜锣烧的匠人精神,后半段则是对麻风病人的人文关怀,两股剧情拧合在一起稍稍有些角力的感觉,最终出来的效果是两方面都不够,结尾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也有些矫情。树木希林还是一如既往的细腻动人,永濑正敏那个角色不够丰满,没能构成边缘人群的对照感,小女孩则完全是靠姥姥刷脸,鸡肋。

60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后半段突然对病人的社会关切有点过了,结尾段也有点泄气了。喜欢前半段,不管是摄影还是镜头语言,典型的日本电影,有心有力,我很吃这一套,看到如此的树木奶奶真是泪目不已!

1小时前
  • 火龙果不耐受者
  • 推荐

不知为何总觉得充满了电视剧的气息,缺乏电影语言的干脆利落。老太太演得真好,大叔掉眼泪的片段也相当动人。然而全部的ingredients放到一起,就是不够自然,非常得日式用力过度。

1小时前
  • 艾小柯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