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起初游戏的感官刺激(重新构建了人的真实感)使回到现实后一切像踩了弱音踏板,以此作为基调。回到真实世界,人们也像在扮演某种角色。(熟悉的事情可能也是无理的荒诞)
2. 养畸形动物是为了做驱动器,但是因为他的“美味”所以开成了餐厅(寻常的公共场所)作为掩护。在这里,人们把真实世界标准下恶心、异常的食材视为正常的一部分,甚至是美味。象征意义细思极恐。
3. 在正常化包装掩护下的畸形动物用来制造防监测和过敏的武器,逃过安检和麻痹人(正常生理规律下免疫系统)的警觉性。
4. 人遵从自由意志、生理本能可以辨别他我的真实世界是武器制造商的“敌人”。而他们用“现实派”的名号夺取了对现实的定义权、解释权。他们将人的真实科学术语化(而他们的名号带有非中立的心理暗示和政治色彩)为“皮质系统”。(皮质层,意味着生命本能)
5. 游戏里的npc在没有被叫到名字时遵从无意识,处于放空状态(制造者解读为他沉迷在游戏里了),而被叫到与身份概念相连的名字时会进入按剧本推剧情的模式,成为真正的npc,我认为这个状态下才是缺乏自我意识的。
6. 人和人之间有一种强迫式的相互作用规则,单纯把人当作生命性的个体去讲话没有用,只有按照剧本说话才能收到回应,对方也只有被叫到(外部给予他的名字)才能参与到剧情中,才能开口,不然双方都不能参与和改变外部。
7. 对看似是真实与非真实的对抗游戏的反思和警惕:诡计多端的非真实中也有真实的卧底,这并不是两军对垒的黑白关系,对错可以是模糊的。
就像男主此地此事的评价:我不想在这里,不喜欢这里,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我们在未成形的世界乱闯,这里的规则和目标不明——不清楚或根本不存在,一直被不了解的武力追杀。(最后一点象征自由意志和真实感受的真伪存在不确定性,从而引发焦虑、潜意识的自我攻讦,我觉得这个和存在主义焦虑的原理类似)。
而沉迷不确定性和矛盾,就是女主的游戏和个人风格。
8. 两次安检(这玩意形同虚设),一些看似it works的社会规则的荒谬,荒诞的被认可的“规则”。
9. 带病毒的感应器一旦接上就不可逆,被接入者的鲜血喷涌而出。喊着口号毁灭感染病毒的非真实(多像人们为不同立场而互相争斗)并不能到达快刀斩乱麻的效果,菌类的孢子四处喷涌散播,而被拯救者捅了这位斗士一刀,他反过来将矛头对向她。(同上一个括号内容)
10.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虽然倒下了,死亡了,但是火枪砸向草堆,火焰扩散到所有可燃物上,和现实派感应器被打爆时扩散的孢子如出一辙,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思维影响。到这里,观察视角已经从内心的斗争转向不同个体之间,过渡节点是相互作用的时刻——那些在混乱中排斥和吸引同在、无法判定为剧本控制还是自我意志下的接触。
11. 非现实的病毒被带进了现实,驱动器对孢子过敏(免疫系统的排异反应,就像人原有的价值观对异观点/立场的反击)。
12. 电影中非现实与现实在这一点上也具有镜像效果——一边中了病毒另一边也中。更加暗示了人心里对存在与不存在的问题,在理解上两边会有一些相连导致的同频振动。
13. 虚构快要把现实杀死了,而现实的真枪实弹把带玩家进入虚拟游戏的驱动器轰了个粉碎,士兵告诉他们“反真实”组织的胜利,他们(的角色)赢了,而那个被感染的驱动器,也就是纠结的部分,死去了。
14. 女主总是记着责怪别人毁了她最看重的游戏,是不是她的冒险中也有一种想要毁掉它而需甩掉心理包袱的倾向。
15. 胜利后,“真实”甚至打算也运用“虚拟”(天下乌鸦一般黑的道理)
16. 女主完成了彻底的虚实之间的迷失,这种对虚拟无警惕的状态等同于那些不思考、被当作游戏载体的神经肉块——也就是驱动器,她像被虚拟游戏寄生,成了驱动器本身。
17. 最后回归到现实世界中,现代文明中,轻松的氛围,一切都很和谐。
新的矛盾:游戏中的欺骗存在道德边界,扭曲现实对人内心的异化,可能使人的道德感降低,终会有人迷失。
现实可以和真实划等号吗?当然是不可以。
因为近来大火的《头号玩家》,知道了这部同样和游戏有关的电影,感觉不玩游戏也真是错过了一片有趣天空。比起主打情怀和视效的《头号玩家》,这部《感官游戏》无论是剧情还是思想上都更胜一筹。不敢相信这只是上个世纪的电影,看着结局那群从游戏中剥离出来还要掐着平板手机的低头族,不正是现代人的写照么。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同时,又深深痛恨这样的自己。在虚拟世界沉浮的同时,就像和另一个全副武装的自己进行数年抗战。
手机上爆炸的新闻、各种大数据根据你的习惯的隐私将你从头分析到钱包、每个APP争先恐后向你推荐“量身定制”和“高级品味”。世界缩小到你手掌那么大,最新的高科技将你过去的生活方式一扫而空,诡异的是,虽然大部分时间给了手机和电脑,而你用在手机和电脑上的所有时间,却都是为了让现实生活更好。在虚拟和现实生活之间找到平衡点,恐怕是这一代人的难题。
接触大卫·柯南伯格早期的电影多些,《狂犬病》里让女人长出了类似阴茎的肉刺,化身另类丧尸;《夺命怪胎》干脆让恐惧和愤怒等等负面情绪实体化,通过母体孕育出暴力至上的怪胎;《变蝇人》干脆将苍蝇和人的基因结合到一起,玩一场昆虫政治;《裸体午餐》里充斥着吸毒后的幻觉,写作的欲望被扭曲的怪物全面压制。看他的电影需要勇气,来直面粘稠的怪物和惨淡的结局。
电玩届神设计师爱丽拉在颁布新品发布会的时候,被敌对电玩公司的人追杀,匆忙中和守卫裘德洛结伴逃走,而要知道自己的游戏有没有在被追杀中损坏的方法,就是进入游戏,渐渐地,他们分不清楚现实和游戏的区别......
如果不是柯南伯格的口味太重,这部cult的片的地位应该更高,它所蕴含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它的时代。可以说他的脑洞已经达到惊世骇俗的地步,往往在吓到你的时候还要配上一脸云淡风轻的表情。不好好让人死个痛快绝对是他折磨人的高招:那个中国服务生死的真是太痛苦了,第一枪擦着眼镜打歪了耳朵,第二枪打烂了半张脸,如果不是给了崩坏的特写,我十分怀疑他会像《食神》里的火鸡姐那样整成吴彦祖再回来。
我在做梦的时候常常会做梦中梦,大概电影看多了,梦里也讲究承上启下开头结局高潮逻辑。有些噩梦是个痛苦的过程,每每想起还是不寒而栗,所以看到主角陷入环环相扣的幻境后也算感同身受。从前一层梦境剥离到下一层梦境的过程是最痛苦的,你打碎幻象,却无法验证彼层的真相。虽然猜到了爱丽拉和裘德洛从始至终都在游戏中,却未猜到两个人原来只是在别人的游戏中。结局的这一层“真实”巧妙在,你作为玩家,可以让自己的角色在游戏中获得独立意识。但最后的开放式结局却让这一切更扑朔迷离:你以为的,真的是你以为的吗?你以为挣脱出虚拟世界,为现实派抗争出一片天空,然而在科技发展到可以模糊现实边界的未来世界,你又如何得知自己的行为,不是早已经写好了的代码呢?
尽管打着游戏的外衣,这却是一部反乌托邦电影。在未来世界,电玩科技已经可以干扰神经系统,游戏世界的一切人类和物体不仅最大程度完美模拟了现实世界、甚至玩家可以逼真的感觉到所有的触感,而最重要的一点在于,玩家完全以角色的身份进入到游戏中,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不知道自己在玩游戏,也无法分辨眼前的荒诞与恐怖是真是假,更可怕的是,他们以为自己在思考,他们以为自己可以分辨出自我与游戏角色。这已经不是一款游戏了,这是完美控制全人类思维的科技产品。
恐怖电影中常常制造死胡同,把主角和观众困在其中,《恐怖轮回》、《死路》、《时空罪恶》等是其中的佼佼者。而科幻电影而注重逻辑和社会现实,混淆虚幻和现实不过是他们探讨人生的工具:《战栗黑洞》中,作家的文笔太好,笔下的世界不仅在现实中复活,连书中的角色也害怕被写死而将作者困在其中;《索拉里斯星》是颗残酷的星球,它给了你复制你所爱的一切的机会,又宣布了万物皆虚假的事实。在众多将主角玩弄于虚幻世界的电影里,《黑客帝国》最为有名,但现在觉得,《湮灭》和《感官游戏》的基调最为相像:《湮灭》将不同物种的基因打乱随机孕育生命,而《感官游戏》里畸形动物和爬行动物随时可以作为食物、武器、甚至游戏机登上人类社会的舞台,有时忍不住想,会不会是这些动物控制了人们的思维,使他们以为自己不过是在打游戏,而事实上人类不过是这些变异物种的试验品。传统的伦理和知识体系被打破,莫名其妙迸发的荷尔蒙和无时无刻不被出卖的危机笼罩世界,人类懵懂无知却自然接受的样子,正是他们被控制的象征。
如果看过了《裸体午餐》,恐怕还会觉得本片的口味甚轻,然而被煮熟的腐烂鱼骨,嚼一嚼、嘬一嘬,居然还能拼成一把手枪,拔牙做子弹就能射击,这个画面简直不要太美好,相比较轮滑鞋当背包再正常不过了;类似胎盘的东西作为游戏机,用一条脐带将人与游戏相连,每次看到他们拨弄乳头进入游戏的时候,那个声音都让人十分怀疑导演是否在窃笑。当可爱的双头蜥蜴被做成恶心的特别大餐时,这个游戏的扭曲才真正浮现出来:它破坏了人对于爱和美的追求,以及信仰,又或者可以理解为,它放大了人们心中的残酷、冷漠、自私等等特质。所以在这个世界中,美学崩坏、亲友自相残杀、人人都不值得信任。这样一个比现实可怕百倍的游戏居然可以大热,甚至改变许多人的一生,无异乎在于他们相信人心的邪恶,与世界的无情。
这个游戏道出了真相,而真相往往要被烧死。所以每一个游戏轮回中,制作游戏的主人都要被杀死。爱丽丝是这样,他们杀死的短发女也是这样。制作游戏的人有错吗,或者说,制作这个世界的上帝有错吗。是这款游戏触碰到了人类爱护彼此的底线,以至于他们要以暴制暴,还是玩游戏太投入,让人类自身的暴力因子复苏,只想大开杀戒而已呢。
性被隐藏在游戏的细节中,为了剧情推动,两个角色被迫亲吻彼此的场景很有趣,然而游戏本身才是让玩家高潮的因素。无论男女,身上都有了统一的插口(新打出一个洞),只有插入脐带才能玩游戏。裘德洛第一次被打洞时的激爽以及女主角被插入脐带时的满足、玩家的思维在玩游戏主体摸着游戏机呻吟的样子,简直像在做另一种游戏。应该好评的是,这个动物游戏机的触感可以满足你对抚摸肌肤的要求。玩游戏取代了繁殖的需求,而游戏机变成另一种后代与你相连。电玩科技发展到这一步,不仅是人类文明的顶峰,也同样是末日了。
【4】表面上非常90年代科幻,强类型化与游戏性叙事,但柯南伯格最关注的仍是我们的原始欲望:游戏过程中的食色性也。而被设计为血肉组织的科技产品则裹挟着一股原始之力,用反转解构反转,创造出更为迷离的漩涡,以此阐述反乌托邦和科技带来的异化。总感觉八九十年代的柯南伯格一直在拍同一部电影的多种变奏?
不知道应该说是这是一个游戏还是电影。可能像笛卡尔说的 "i think so i am"。@布鲁斯喊大脸。
酷!
这是柯南伯格对如今的VR+AR技术的超前预言和极端展现,游戏server取自于动物肝脏又与脐带连接人体犹如科技之于人类就是母子关系,通过技术获得阴谋和杀戮,势必也会被真实和虚幻蒙蔽,成为暴力的继承人。
多么有趣的科幻喜剧cult片,而它的理论基础又扎实有创意:自反性的视觉神经影像,因为影像既(虚构地)来自神经信号的逆生成,又反作用于我们的视觉神经。于是双头怪物似乎成了观众-电影-角色三者关系的变态隐喻。赞美视觉唾弃肉体,这不又是“long live the new flesh”。
这个是游戏版本的盗梦空间啊~
鲁迅先生说人不会去画鼻涕和大便,迅哥定没料到几十年后横空出世一个柯南伯格,还是一坨坨有思想会思索懂思辨的大涕鼻便
我勒个去,《盗梦空间》的又一蓝本啊,太酷了吧,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啊,看完完全不知道了!而且还混入了柯南伯格一贯的恶趣味,心肝宝贝儿们频频出镜。除了一脸凶相的女主角不大喜欢之外,真是很赞啊
大卫科南伯格告诉你如何拍出恶心恐怖悬疑色情又有那么点深度的B级片。那个插头实在是太像菊花了,每次插插头都跟GJ似的,还润滑。你以为结尾搞出来的花头完爆盗梦空间之流我就可以原谅你么。主角到最后5分钟才终于换了一套衣服啊,你钱都砸到恶心的道具上去了啊,柯南伯格你这个变态!
《eXistenZ》是赛博朋克的反面,即便无论如何,我们都将自我改造并迷恋这个遗留下来的痕迹,也必然在游玩过程中遭遇身体的反叛。但《感》与其说是身体的机械化,不如说是机械的生物化,换言之,还原为血肉的机器,当不再以导线而是以DNA物质作为载体之时,游戏就开始变得无比真实。连接是情色的,身体上的洞是虚拟/真实无区分化的入口,就在这个狭小而黑暗的不确定性之中,异物进入身体,病毒从中输出,就当离开游戏世界之时,“现实”获得了一种媒介感,这一点正是“游戏”所带来的怀疑主义。最后一幕,我们回到了赛博朋克,在教堂中,人们如同查经小组般围绕在一起,布满机器化而非血肉化的控制器。这种突兀感真的是一部粗糙的社会批判影片吗?游戏结束了吗?
德语版没怎么看懂,但好像还不错。Cronenberg大概是最恶趣味的导演。
画面动作太烂,思想再深刻又怎么样?!
原来多层梦境嵌套上个世纪柯南伯格就玩过了,包括时间差。情侣档分得清真实虚幻,其他人却似乎真的麻木了,所谓沉迷游戏害死人,literally。脐带、菊花似的物件,教堂、中餐馆的场景,牙齿之类的意象,象征、嘲讽了很多事。导演一贯的重口味,黏湿、肮脏,带着末世感。那时的Jude Law嫩出水。8.5/10.
“镜中镜”的结构真是导演编剧们最好的玩乐场。假作真时真亦假,沉迷过电玩的人懂的。但是所谓“电玩对人类的伤害”这个动机并没有解释清楚。菊花状的插座,脐带状的连线,胎盘状的驱动……恶趣味似乎有点over了(还是年末不想看重口的关系?)
盗梦众多前身之一,cult味道浓,结局更吊。
盗梦空间偷师的这片吧,现实与幻境的来回叠加,柯南伯格批评了以电子游戏为代表的拟态科技对真实的颠覆,当然片中大量柯南伯格喜欢的活体解剖式的生物展现,以此来突显影片的反乌托邦主题,和同时期的《撞车》殊途同归,人类在规避现实,寻求感官刺激的同时,却在迷失本性,陷入暴力的泥沼
首先1999年能拍出这样的骗子实在是难得!cult味很浓。裘德洛的电眼和下巴实在令人疯狂,女主角太丑。这片子也造就了后来的盗梦空间吧。不过节奏忒慢,游戏感太弱了,感觉更像模拟场景。
话筒多次入画穿帮,不断在提示观众,这是一个虚拟世界/一部不真实的电影。讽刺的是,结果回到现实世界,似乎却让人感觉到真实。胎盘脐带样的玩意,菊花命门插口,各种血淋淋的解剖内脏,放在一个油腻腻的中餐馆,确实令人有奇怪的联想。导演对人体变异和肉身改造有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特殊癖好。
(7.5/10)柯南伯格的“骨肉”风格加上虚拟现实游戏的科幻视角,硅胶游戏盘、脐带连接、游戏中套层空间,着实有些像《盗梦空间》里的梦境设置。柯南伯格超前的预见性,思考着现实世界与虚拟游戏边界的消失,虚拟世界挑战的是意识和潜意识,并且一直延续到真实世界,当虚拟世界一层又一层的套在现实当中,世界混沌一片。
世纪末Rubber Reality浪潮中的异色之作。1.套层的神经电子游戏恍若梦中梦、影中影、戏中戏,直到再也无法分辨出幻真虚实。2.人被电子游戏预设的剧情逻辑所操控,失却自由意志,成为类似NPC与系统的人质一般的存在。颇具反讽意味的是,游戏中的主导队伍恰恰扮演着“游戏设计师刺杀者”的角色。3.柯南伯格对身体变形、寄生与异化的绝妙展现:有生命的胎盘游戏控制器(解剖结构恰似多种动物器官的拼贴)、脐带电缆、腰椎插口(亦为性隐喻,同质于[录影带谋杀案]的腹部阴户)、硅胶肉手机、以齿为弹的拼装骨手枪、双头小蜥蜴、畸形两栖动物制成的特餐etc. 4.怪异的表演风格彰显出了NPC的傀儡感,着实有趣。5.一个游戏设计师+十二个游戏角色/试玩者的组合契如耶稣与十二门徒,赛博朋克世界中人类对神的僭越在此呼之欲出。6.一句话的精妙收尾。(9.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