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片《荒城纪》的开头十分钟,便能看出导演徐啸力试图完成史诗叙事的勃勃野心。从一个词句上的小误会引发的社会动荡和个人悲剧,陈旧观念、宗族体制和现代文明的冲突和交融,在荒谬的喜剧色彩中逐渐弥漫出浓厚的悲情氛围。叙事的完成度很高,每段故事的推进都建立了充分的铺垫和理由。
其中的调侃和隐喻,为影片赋予了黑色幽默的底色,让人很快联想到之前的《驴得水》和《不成问题的问题》,相似的以小见大,民国时代背景下的贫瘠与荒谬,而《荒城纪》则力求将视野放在更广阔的角度,父女之间的言辞误解,不仅引发了整个村庄的暗潮汹涌,导致了传统宗法机制的内部冲突,家庭和集体之间的利益纠葛,甚至造成了追求情感自由的灵魂个体被集体戕害的惨烈悲剧。
导演用丰富的背景音乐为每段剧情转折营造出不同的氛围,或是长笛二胡婉转奏出的悲音,或是电吉他和密集节奏鼓噪出的朋克,有效烘托了这场闹剧的各种面向。斯琴高娃、褚栓忠等几位老戏骨更是以极具张力的表演撑起了繁复而宏大的场景。生动刻画出上层官僚、宗族家长、底层村民和妇女各个层级彼此之间的压制、约束和抗争。为了迎接新生活运动,无论是思想还是习惯都处于“旧生活”的人们却演绎出种种闹剧,意图通过得到认可,获得利益。然而,男女主角才真正是新旧文化转换中的先锋者,他们追求个人自由,不把一切阻碍放在眼里。并且以善意和乐观的心态,面对身旁的喧嚣众人,面带着真诚笑容,却迎来了最沉重的伤害和打击。
因为饥饿和贫穷,村民已经失去了同生活抗争的力量,他们的麻木体现在表情上,渗透在语言中,更深深地铭刻于观念之中。从贾樟柯电影中走出来的韩三明,演绎出这一类群体的生动代表。村民们表情淡漠、沉默寡言,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气,日常生活局限于自己的狭隘观念和浅薄认知,但也正是面容模糊的他们,纵容了旧时代宗亲族长们对人性的压制,同时还成为其帮凶,在消灭自由灵魂的过程中推波助澜。
影片由此进入了最为悲情的段落,关于人性的隐喻也在此得到最深刻诠释。宿命般的悲剧发生,如同《狗镇》中的人性走向,尽管时代、国别等背景全部迥异,但同样毫不留情地呈现了人性的阴暗面,以喜剧的讽刺为线索,最终戳破了人性的愚昧、自私,以及虚假的集体主义对个体灵魂甚至生命的消灭。
宿命的悲剧性高潮过后,导演也许不想情绪过于低落。影片最后仍然回归到讽刺。通过种种争夺和伪饰,甚至付出了炸毁民房、情感破裂和害死人命的代价。最后族长和保长却不得不面对更上层官僚的压榨欺骗,换回可怜的几包大洋。在1930年旧军阀统治下的山西乡村,这场因为物质和观念的双重落后导致的悲剧,以一个讽刺谐音开头,经历了激烈的冲突和荒谬的演绎,最终制造了自由灵魂的终结,以及更多人的哀叹与悲伤。影片呈现出这些人性的弱点,却并没有提出合适的解决之道。它发人深省,成为观影后继续思考的深刻话题。
发表于《普洱》杂志。
《荒城纪》的预告片出来了,不出所料,身边朋友尚未观影却都对其评价极高,似乎黑色幽默风格的电影更受时下年轻人的欢迎,这种把荒谬和痛苦杂糅进喜剧故事中的影片类型,恰巧是《荒城纪》的终极意义。
民国廿四年,山西渠县饥荒村,保长的女儿回家探亲,也顺带把“新生活运动”的风吹向了这座荒城里。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堂”在地域口音中混淆成了“李忆莲祠堂”,看似啼笑皆非的口误笑话,实则是女主李忆莲走向死亡的第一枪。
不同于多数电影里场景搭设得精致,《荒城纪》的画面始终像是刮着沙尘一般灰暗,预告片里能看出,唯一的几抹亮色,来自开篇敲鼓的鼓槌穗、保长从县城回村探亲的女儿、“礼义廉耻堂”牌匾上的红布、包裹银元的纸条、蒙住李忆莲双眼的红布和烧死李忆莲的篝火。保长女儿和李忆莲的存在其实是相似的,保长女儿是县长的儿媳,穿着最好的绸衣,李忆莲是村里最美的寡妇,终究都逃不过时代巨变下,女性角色必然成为牺牲品的厄运。
建“礼义廉耻堂”的信息,是保长女儿传递给保长的,但她真的明白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吗?新运在后期,将“礼义廉耻”的口号释为“牺牲自己的全部利益,全心全意奉献给国家”,把国家改成李村,李忆莲最后的牺牲也就说得通了。
影片的幽默度还是挺到位的,从预告片就能看出个大概,不论演员在口音语调上的夸张化,还是台词上小品化处理,从头至尾都透露着“黑色幽默”的既视感。譬如族长“试睡”千年柏木做的棺材,他们期待死后能达到极乐之地,却也在人间作恶,为了人类最原始的欲望——饥饿,去迫害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先神化她,以猪鼻的形象隐喻李忆莲的任人宰割,再烧死她,因为“祠堂本来就不需要活人”正是村民集体杀人最正当的理由。整个荒城,都描绘着一出大写的悲剧。最让人容易联想到的就是《驴得水》,可惜后者太过于舞台剧的风格,不知道是特色还是败笔。
其实最让我害怕的是李寡妇将死之际,全村人敲锣打鼓笑容满脸赶去点燃篝火的画面,山西地区还保持着明清风格的典型民居与“荒城”融为一体,再度增强了影片的时代代入感。
已经提前观看过影片的我善意提醒大家进影院观看,《荒城纪》有太多精彩,不宜再往下剧透,不论配乐还是画面,只有影院才有最好的呈现,也只有影院的呈现,在结尾“那一瞬”,才真正让你有会心一击的感觉。
建礼义廉耻堂,学新生活运动,才能多要国民政府的救济粮。听成李忆莲祠堂,贞节牌坊守活寡,原本的情人还得断念想 算好卦就给多点,算了坏卦能少给就少给,那我还不如随便算说个好话,那人们就听不到真话咯。(算卦的说完,刚刚得坏卦的人又只能给多几个鸡蛋) 作为族人李满真,族里今天要办一件有益所有村民的大事,要征用你家的土地和窑洞作为宗室祠堂,(李满真)你是否有权做主呢?你别急啊。按规矩,你得先在祖宗面前表个态,我才能跟你说之后的好处了么。(阴阳怪气地装腔) 国比家大,要找政府评评理。 保长和县长是亲家,告了有啥用?怎么可能听你娘评理呢(村民这么懂?还听村长的,甘愿接受一村长之言,为了救济粮) 管天下的叫蒋中正(讲忠贞),那这贞节牌坊就不瘆得慌了。 荒诞夸张的故事在荧幕上演,但导演评述版就荒诞表象的背后有如今看来更荒诞的人物内核。比如救济粮被保长保管,每次发都是缺斤少两就没村民反抗,评述版中说反抗也没用,那个世道抱团或许还有残羹冷炙,反抗被逐出宗族可能死于非命,而且即使逃出去也还是会回到这里,根就在这,那时的人想法,如今看来或许很奇怪,但那时可能就是普遍的想法,一旦是普遍的,谁都不想成为异端。只是评述版中导演似乎一切尽在掌握,有些解读是可以观众自行理解的,有些可能是导演刻意展示他隐喻的意思,有点装,不过也还行,毕竟是那时那个中西交汇,新老交替的风云际会的年代,一切都是理所当然而又有违常理,国民的劣根性不能谁都是圣人,只是无力与压抑而已吗?反抗也只是徒劳?守旧的宗祀文化与一昧追求西洋文明却不结合国情考虑的落不到实地的两者不兼容,不只是民国,也不只是现代,哪里不一样?丑态哪里都有,真能革新,自知自爱,这才是鲁迅从文的意义吧
很多人当这是一部普通现实主义荒诞黑色幽默喜剧,有的人还评价表现手法拍摄镜头乱七八糟的,实在是我们的观影人水平太低了!
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反党反社会的讽刺剧!
电影一上来的新生活、建祠堂,是为了影射当今政党搞名义搞噱头,实际上对社会没有任何意义的名头。
陶管家、族长和保长代表的是专制政权,陶管家代表了地方官员、保长代表的是社区基层官员书记、族长类似于村长;
李忆莲代表的是被专制制度迫害的人;
李福代表的是被迫害人士的家人,也是用小孩来代表他们可能是未来的反对人士;
李满真代表的是上访人员;
林硭代表少数自由派(还特意起个外姓,喻意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大婶和大婶老公代表的是政党下的权利机构人员;
村民代表普通愚民。
按照这个对号入座你大概你就了解了这个故事真正的寓意了!
首先是上面中央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新生活运动概念,下面的地方官员开始无条件执行,到了基层已经理解错误并基本执行变样,于是导致了李忆莲被迫害致死,李满真上访“失踪”,林硭自由派的刚开始的无助到最后的反抗与反对。
陶管家贪污受贿,族长与保长狼狈为奸为了私利戕害百姓,霸占村民林硭家土地(寓意拆迁),建祠堂(搞公建),阻挠上访者,还有上层拨款层层克扣,到百姓手里几乎没有了,老百姓不明事理只会跟着起哄和看热闹啥都不敢反抗,而唯一的自由派反抗人士到最后打响了革命的一枪。
这样一部极具反动性的题材也不知道是怎么审核通过的,虽然我也支持反讽和揭露社会恶现象的题材,但这个电影的性质是不同的,带有对当今政党和社会的极大的讽刺,类似于当前一堆公知和所谓的自由民主派的杰作,类似于“方方”妖婆。
艺术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恶一面,但不应带着这种节奏感,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过程中肯定是有不少弯路,但总体大家还是要看到的是一直在变好,这需要一个很强大很稳定的力量一直维持,并不是看到美国的现在就要义无反顾的人去学人家,他们的所谓民主自由就没有弊端了吗,答案肯定是更多,看看现在的美国,完全的民主和自由就是完全对的吗?
有时候会觉得活在红旗下的人很悲催,但是,又觉得更悲催的是民国。《一九四二》在民国,《鬼子来了》在民国,本片的背景也还是民国。好像大家无力无吐槽当下的是非,转而把火力都集中在了民国。然后,民国就变成各种丑陋的大杂烩。时至今日,鲁迅笔下的人我们依然可见。如果鲁迅再生,不知道他今天会说些什么?
电影看似很荒诞,不过,似乎能感受到真实的一面。因为片中发生的事,虽不曾目睹,却有所耳闻。或者你把这个情景当做放大的事物,然后去找对应缩小的人事,依然能够匹配。他们在准备弄死一个人,然而他们不是害怕也不是恐惧,而是一种变态的快感。
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真的就可以牺牲个人利益吗?甚至于将其无辜地残害?
电影本身的可观性有待商榷,看着不是太舒服,总想要拉进度条。但是,人性的丑是展现得很透彻。《金瓶梅》里似乎没一个好人,而这里似乎没有一个是人。其中两个女人很特别,一个是被烧死;一个是上告客死他乡的。这里面似乎也存在一个悖论,老太太那么刚强还有点智慧,怎么养了个冲动的废柴。
这部剧狠狠的讽刺了中国的族系社会。曾经的宗族社会,一切是非判断标准均由族长及其年长或有学问者来定,也就出了电影中的一幕,每个人好像都是对的,实则是他们愚昧无知造成的结果,而且其混乱国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说白了社会百废待兴,在国家都没有稳定健全的情况下,何来抛弃小我实现大我去大搞"新生活运动",当时老百姓其实就想吃饱穿暖。还有个启发人心的是,寡妇偷汉的行为到底是对是错,我竟然有一刻觉得应该受到族里教育但是绝没有上升到焚人的必要,为了剧情这里导演是不是艺术化了我不知道。
电影中的音乐比较奇怪,整个像是在讽刺旧社会一样,比如众人大干建设祠堂的那一段,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感觉,但是音乐里我听出了荒诞讽刺的味道,我反正是听出了这种效果。
还有,中国的这种宗族社会该不该废掉,或者是去糟粕取精华,因为我们也看到了现代社会,有的人法律约束不了他,但是传统的道德框架里却是反对的,像寡妇偷汉这种到底该不该批评,而且我在想导演为何多次拍这种情节,而不是就是重点描述两人的感情,你第一次还好,嗯,第二次、第三次我就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是想通过女主的做法与电影所描述旧社会整个氛围形成反差么,还是想侧面说明女主压抑过久终于遇到真爱的那种不羁爱自由?
听了导演的评论音轨,属于野心挺大,但能力不够的半成品。从文本层面来看,影片希图通过一幕时代悲剧来讲述个体在历史中所遭遇的种种丑恶,新生活运动带不来新生活,礼义廉耻堂最终沦为了李忆莲祠堂,点子挺好,可惜导演的掌控力实在太差,让整部影片看起来刻意做作,只有少数场景不错,配乐简直是尴尬
导演男女主正在我面前十米处…音乐混搭,低配黄渤,杀生加驴得水…模仿有点尬噶…(〃′o`)
编导想法多,没落实多少。
民智未开,很可怕。民智开了,更可怕。有的时候,选择随波逐流、不去思考,像个庸人一样活着也挺好,最起码少了很多烦恼。
你听说过人类吗,据说是集天地间万物之灵长的一种东西呢。
方言害死人
迟到12分钟。配乐挺优秀的,可是也被做作乱瞎JB的镜头带歪,貌似又见李安的儿子李淳还是我看错了?很久不见斯琴高娃却没多久就出走了没她什么事…蒋中正讲忠贞烂梗笑了。
嗯,蒋中正,讲忠贞。
很接地气的一部电影,画面,演技,语言都还原真实,黑色幽默加讽刺的内核,我觉得不比驴得水和村戏差,作为导演的处女座真的很棒了,可惜没名气和票房
杀生+驴得水,荒诞讽刺的手法表现国民劣根性,有点像鲁迅的小说,但总体过犹不及。从李忆莲到林硭再到大管家,还有一众村民,愚昧、腐朽、盲从等人性元素,再加上针砭时弊,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最后哪方面都不深刻,还是有些遗憾
用幽默的方式写一个悲伤的故事,荒这个字可以概括主题了
虽然编导演摄乐剪等诸多环节都存在有不容忽视的问题,但创作者的初衷与影片整体呈现出的效果仍是值得鼓励的。作为新人导演作品,比起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和又怀又蠢的小聪明等更让人讨厌的类型,这部更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在一个班上,往往那种智力天赋平平但始终脚踏实地的,都能在最后时刻追上来。
两星半。对这种虚构的反映某个时期人性愚昧的电影,我是很难喜欢起来。一点人性的美好都看不到,我是不相信的。全村一个识字的都没有?“礼义廉耻堂”能修成“李忆莲祠堂”?虽然明白这是种荒诞,但我就像《驴得水》一样接受无能。看不到一丝悲悯,全是类似“你国”一样的嘲笑。
论一个导演怎么毁了一个好的本子的,虽然本子也是模仿杀生
礼义廉耻的悲哀,群体的愚昧与麻木,思想的封建落后。像是《村戏》的低端版本,有些段落用力过度,有些段落又过于含蓄,导演的诉求鲜明,但功力还不够深厚,不过作为处女作这个完成度已经相当可以了。
电影告诉我们一定要学好普通话。
黑色幽默的民国戏,看似荒诞而又反映人性的残忍,有点驴得水+杀生的意思。外表粗粝野蛮,实则细腻丰富。故事内体现的阶层问题和女性问题,很有嚼头,用看似喜剧的方式,将这份压迫、悲哀、冷酷一一道出。
礼义廉耻和蒋中正,被听成别个意思,哭笑不得之余,又觉荒诞感开始落地生根。钱眼中的官僚,一脸苦兮兮地委屈,实质都在捞那不该捞的财物,叹的是,总有一群愚民,更叹的是,清醒的勇士会被一层层地剥去皮。比《杀生》要乡土,要锐利,要酣畅。黑得不知如何是好。郝星棋真美。处女作很可以。三星半。
让人想起《驴得水》,表达的是社会的愚昧和专制,悲剧的起点在于一个小小的误会。总之,比起大部分现在的国产片要好很多了,至少有想法,但问题就在于深度不深,故事又讲的不是太出彩,不如《村戏》那么全面和平稳。2.5
一个看似荒诞不经实则寓意深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