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部电影的故事其实很简单,豆瓣影评里的一个差评,我觉得说得很有道理:
“五分钟故事强行拉成一部电影,三秒钟的镜头强行拖到十分钟,是这部电影的基本手法。”
虽然这个评价很刻薄,但是事实的确如此,电影的故事就是这么简单:
在宁夏西海固一个偏远的山村里,一个穆斯林老头的老伴去世了。
为了搭救亡人,老人的儿子和儿媳,打算宰掉家中养了十几年的老牛,招待邻里和穷人。
老人不忍杀掉为自己犁了十几年地的老牛,但是也无法拒绝,内心很矛盾。
接下来的日子,老人和儿子都悉心照顾老牛。
老牛很有灵性,在要被宰前几天开始不吃不喝。
老头去找阿訇询问这是怎么回事。
老头认为,老牛能在喂自己的清水里看到刀子,知道自己要被宰了,所以不吃不喝。
阿訇却说,老牛绝食是为了以一个清洁的内里,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完成最后的祭祀。
虽然老头很不忍,但是最后儿子还是宰了老牛。
故事就是这么简单,如果要拍一条新闻短片的话,的确也就三分钟左右的长度。
甚至严格来说,这都不能算是一个故事,两三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情,为啥要拍成一部电影呢?
2.
先来解释一下和故事情节有关的几个词。
第一,宁夏西海固。
这是大西北一个不毛之地,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
所以,导演把故事发生地选在这个地方,不是没有理由。
作为中国最干旱的地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西海固的人,为什么还生活在这里?
看完影片,你会觉得,他们的一生除了吃苦、努力活下去,看不出有什么乐趣,也不明白这样的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
第二,搭救亡人。
我查到了豆瓣上一个穆斯林朋友的解释:
这是一个典型的穆斯林用语,亡人是已经去世人的称呼。 穆斯林在亲人去世以后,家人通过招待穷人和邻里相亲,做慈善等事,给去世的亲人积累善功,使亲人在去世后尽量距离天堂更近,距离火狱更远一些。 穆斯林没有陪葬品,也不能给亡人烧纸烧钱等事情,所以招待邻里、做慈善、祈祷,是在亲人去世后怀念和尽孝心的一种方式。
所以,电影里要杀牛,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剧情“冲突”。
老人爱牛,这牛帮他犁了十几年的地。
但他更爱已经去世的老伴,他多次去坟头祭祀(因为穆斯林不能烧纸钱,所以其实也只是默默地呆着),还经常拿着老伴去世前买的鞋子发呆。
所以老人无法拒绝儿子提出要宰牛来搭救亡人的请求,因为这能让他去世的老伴更加接近天堂,远离火狱,正如儿子所说的:妈妈活着的时候,苦了一辈子,死了,希望她好一些(大意如此)。
这可能是西海固人,在生命的意义这件事情上的一些想法:生前,人就是要侍奉真主,任劳任怨,死后才能进入天堂,而死后的世界是值得期待的。
我孤陋寡闻,不知伊斯兰教的教义中具体是如何讲述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看待死亡。
但是透过这个电影,我认识到,西海固人起码是相信死后的世界,并且认为死后的世界与生前自己的作为,以及亲人如何祭祀自己是很有关系的。
第三,阿訇。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这是一个古波斯语词汇,意为“老师”或“学者”,在古代也是受波斯文化影响的民族对本民族中各种宗教的宗教场所首领及德高望重者的尊称。
3.
看过这几个解释,可以明白,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是穆斯林,尤其是生活在宁夏的中国回族穆斯林,他们是如何看待生命、死亡与信仰这些事情的。
但是我作为一个还没有信仰的人,看完电影,这些问题同样在我脑中挥之不去。
如何看待死亡,以及生命的意义这些问题,本来就不只是有信仰的人才需要考虑的。
对于无信仰者来说,这更是一个没有人给你答案,只能自己去探索的艰难问题。
话再返回来说,我觉得即使是对影片中有信仰的穆斯林老头来说,究竟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同样也令人迷惘。
在向阿訇求教,为什么牛被宰前不吃不喝时,老头说:
哎,人还真不如牛呀。牛有灵性能看到清水里的刀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被宰,人呢,眼前一片黑,什么都看不到(大意如此)。
在我的家乡,有一些老人和我说过,家里的老牛要拉去被宰前,会跪倒在地上,眼里流出泪来,像在祈求主人。
我没亲眼见过,但是我愿意相信,牛也是有灵性的。
的确如老人所说,人有时候,甚至不如牛,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更不知道自己生命的意义在哪里。
4.
其实不论是否有信仰,不论活在什么样的地方,也不管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拥有多少物质、精神的享受,关于生命的意义,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看了电影,我会觉得生活在这片不毛之地的人们,从出生到死亡,几乎都在受苦,唯一的目的就是生存、传宗接代。
在这片全中国最干旱的土地,下一场雨就足够一家老小开心好久,冒着雨用大大小小的脸盆来接这来之不易的雨水。
这样活一辈子,有意义吗?如果不是因为有信仰,相信自己死后能进天堂,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人要如何能支撑下去?
但是我立马又想到,难道生活环境好一些,能够有更多物质和精神享受的人,生活就有意义了吗?生命就不是苦的了吗?
生老病死,生命的无常,难道不是每一个人都逃不过的宿命吗?
生活在更富裕地方的人们,或许生前能拥有更多享受,但是欢乐总是转瞬即逝,人生更多时候要面对的,不是和西海固人一样的苦与无常吗?
那我们和电影里的西海固人,其实又有什么差别呢?
那对于我们来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的死亡呢?既然人终有一死,那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我们该相信死后的世界吗?
5.
这就是这部电影给我最多的思考。
关于这个问题,电影没有给出答案,电影中的老头也没有答案,尽管他有信仰,但是从他的话,他的眼神可以看出,他也迷惘。
他相信死后的世界,也希望老伴死后能上天堂,但是他也爱陪伴了自己十几年的老牛。
一个是死去的亡灵,一个是同样有生命的活着的动物。这两者,该如何取舍?
最后,要宰牛招待邻里和穷人,搭救亡人那一天,老头不忍亲眼看老牛被宰,找借口离开了家。
甚至有点生气地把一块布塞给儿子,这块布被用来宰牛时,遮住它的眼睛,不让它看到刀子。
在这一刻,我突然释怀,关于生命的意义这样的问题,即使永远都不会有最终的答案,但是起码我们可以知道,生命也绝不是像蝼蚁一样,毫无意义,毫无重量的。
面对生命时,这一点点的不忍和慈悲,一点点的不知如何是好的为难,或许就是生命的重量,生命暂时的意义。
不知为什么,我想起了木心的一句话:
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时时刻刻不知如何是好。
公众号:小田和她的男朋友
好几次电影节上错过,又一直没下到资源,今天趁着上映末班车,换了一小时地铁,在诺大的放映厅里只有五个观众的情况下,终于赶上了这部电影,搁置很久的影评也可以有个初稿了。
个人而言还是非常青睐这一类主题的,对于80一代的远商业片导演终于冒头也是满怀了关注和期待,难免有一些私心的评价是不那么适合大多观众的。本文的目的,只是为分析80一代导演作品进行一个铺垫,并尽量客观地,提出一些可能去欣赏和理解这部影片的角度。也欢迎批评和指正。
总体而言,和大部分观众的观点应该不会有太多差异(虽然我还一直忍着没看影评):这是一部有板有眼的学院派电影,也可以说,这是一部比较优秀的学生作品。影片中对于构图、色调、前中后景的细腻设置、镜头移速的耐心把控,特别是对于黄金分割线的执着,可以说做到了极致。对于经典油画的致敬,也让影片添了不少古典时期的色彩。
虽然多次出现伊斯兰教,真主、安拉、默罕默德等等,影片应该说跟宗教的关联不大,或者宗教只是一个载体。其最大的特色,是将世俗中的琐碎,进行高度的仪式化。以至于在观影中后期,老人的每次皱眉、牛的一呼一吸、切土豆时刀的一起一落,都成为一种仪式,让人不敢喘气。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影片是近乎完美地呈现了其初衷的,影片中所能看到的外界干扰极少,整个观影体验很流畅、纯粹,也不枉一个土象星座导演的苦心。
当然,完美会有完美的问题。一个是缺少惊喜,一个是缺少新意和张力。这是为什么我给到它3颗星,或者3星半的原因。但这作为一名年轻导演的处女作,还是可圈可点,毕竟导演的审美存在感很强、对于整个影片成型的把控力很足,有值得期待的空间。
硬伤没什么好说的,毕竟鸡蛋里也总是能挑出骨头,喷子也不差我一个。另外作为以景叙事的影片,叙事方面没什么可挑剔的,很工整,拿捏到位,因为过强的叙事只会破坏画面的仪式感。
我主要想分享几个值得回味的意象或者片段:
1. 窗子
在影片前中后主要出现了三次窗子的特写:第一次,老人一家决定要宰老牛,老人满脸纵横,透过窗子望老牛,老牛似是回头;第二次,老人之弟媳生产,老人和弟弟在窗外,虽是焦虑但无能为力;第三次,天降大雨,老人在屋内晾裤腿,老牛在屋外淋雨,两者对视。
窗内和窗外之间,无形地划出两个世界。第一次是决定他者命运的世界和被决定命运的世界,第二次是生死关头的世界和无能为力的世界,第三次是活着而不自由的世界和将死而向往自由的世界。
(图片不全,仅供参考)
2. 洗漱
老人在片内进行了三次洗漱,从洗澡,到洗脸,再到洗澡。插句题外话,大西北缺水是众所周知,片子可以用的水已然比很多年前多了很多,但水的精贵,着实为每个有水的镜头增加了仪式感。同时,一定要喝清水的牛,它在家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这一组三个画面拍得还是可圈可点。从一个完整的洗澡(导演愣是让老头转了一圈),到惜水如金的洗脸,到一个局部的洗澡,光线和构图,个人而言是本片最佳了。我不愿过多深究这一组景的内涵,记得是杨德昌说过,喜欢拍人上厕所的镜头,特别是中年男性,没什么太大意义,就是展现生命的一个自然状态,特别是生命走下坡路的一个自然状态。它本身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才美。大抵如此吧。
顺口一提,窗子和洗澡的镜头,导演都是有始有终、头尾呼应去拍的,以及不止这两个,还有放羊、打水,等等。足以见得强迫症之深不见底。
3. 放牛
暂时叫这个名字吧。个人感觉是本片的高潮片段,看起来没有起伏,但足以让我这种闷片爱好者的情绪喷涌而出。这是牛作为核心主角存在感最强的一个境头,从老人牵牛、放开牛绳,到牧羊人打水,羊不见了只听牛声,这一幕可以说拍得很诗意了。
仿佛在这一幕,牛的灵魂已经出走,跟老人正式说了再见。也仿佛这一幕根本就没有发生过,只停留在梦中。在运用这种短暂的、幻觉一般的场景,去点明主题、烘托气氛上,最近几个出彩的80后导演做的倒是如出一辙,这也是以后我想着重分析的一个点之一,在这里就不细说了。(参考毕赣 路边野餐 及 忻钰坤 暴烈无声)
最后写一些小彩蛋:影片全程的静默感(没人发声,虽然只有五个观众),是一个人坐在家里看盗版资源所无法获得的。特别是当影片结束,因为短得可怜的演员表和感谢名单,有种戛然而止的气氛,这之后五分钟依然悄然无声,我一回头,发现一个人也没有。走出影院的我,感觉也如雪地里的老头,说是要去做件什么事,其实就是走了个来回,感觉缺了些什么,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唯一获得的,就只有静默了。
所以宣发的标题,我感觉不应该是清洁上映,而是静默登场。
(如果有人能看到这里,我觉得你也很厉害。如果你还没有看这部电影,那么去买电影票吧,你一定可以充满感动地看完。)
生不择日,死不择时——《清水里的刀子》
今天介绍中国电影《清水里的刀子》。
片名Knifein the Clear Water (2016)。
影片改编自史舒清同名小说,讲述发生在宁夏西海固的一件小事。
宁夏西海固身处内陆,有着“十年九旱”的说法,常年干旱,是大西北的不毛之地,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确定为全球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一位穆斯林老头的妻子去世。生老病死一直是人生大事,按照穆斯林的习俗,生者要搭救亡人,为死者做一些积德行善的事情,方便死者能够离天堂更近一些。
佛教中会有烧纸等习俗,通过火焰搭建通往阴间的通道,给死者送去盘缠。穆斯林则没有这种习俗,而是通过招待亲友、做做慈善、祈祷祝福等形式,为死者铺平前路。
老头的儿子表示,母亲收了一辈子的苦,死后要为她好好搭救,也算是尽尽孝心。家里并不富裕,甚至算得上家徒四壁,但陪伴老人十几年的老牛年纪已经大了,准备杀了老牛,用于招待亲友。
老头思考一番后表示同意,于是一家人开始着手准备杀牛事宜,以便做好搭救亡人。
除了招待亲友,慈善、祈祷两种方式在片中也得到专门表现。
老头的弟弟因为妻子生产、家里断粮前来求助,老头准备了不少粮食送了过去,即是救济弟弟,帮助即将来到世上的新人,也是为老伴积德行善;老头多次在老伴的坟头待着,虽然无声,但他枯干的背影让人感到无比悲恸。
杀牛成了影片最大的冲突,后续故事发展中,大家都在为杀牛做准备。虽然故事主线没有发生过偏离,但老头对老牛的不舍一直溢于言表。
在这最后的日子里,老头与儿子一同照顾老牛。好草好水伺候着,时不时还梳理梳理皮毛。朝夕相处之间,老头睹物思人,似乎从老牛看到了昔日时光。
随着杀牛日子临近,老牛突然变得不吃不喝。
老头感到很不解,找阿訇询问原因。阿訇就是当地宗教里的老师或者学者,是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的人,一般都被认为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老头认为,老牛能在喂自己的清水里看到刀子,知道自己要被宰了,所以不吃不喝。这也就是片名《清水里的刀子》由来。
阿訇告诉老头,老牛能够感知到自己的死期,绝食是为了以一个清洁的内里,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完成最后的祭祀。
尽管已经决定杀掉老牛,但是老头心里一直无法释怀。在动手前,老头塞给儿子一块布,要求儿子盖住老牛的眼睛,自己找拉格借口出去走走。最后还是由儿子完成宰牛。
影片对于生死的思考已经超越故事本身。《清水里的刀子》讲述的故事用五分钟的短片就能讲完,电影通过事无巨细的笔触将一个简单故事拉长,给观众们足够的思考时间。
生死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终极问题。
每个人都无法选择来到世上,而死亡则是可以由自己一部分做主的事情。何时死去、何地死去、怎样死去,这些或许不能全部可控,但至少能够部分可控。
老头经历过老伴的葬礼后,也开始考虑自己的葬身之所,通过老伴和老牛的经历,总算静下来好好想想死亡的意义。
有宗教信仰的人,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给自己心理慰藉,让死者死后可以少受点罪。
影片对于生命的意义并没有给出答案。
其实生命本身并没有意义,活着的人赋予生命意义后,生命才具有相应的意义。
你如何看待生死、如何对待生命,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或许大家会想,在这么干旱贫瘠的地方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老头的儿子却说老头离开,但老头笃定地要继续待在这里。习惯了一种生活方式的人很难再去适应另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年纪大的人来说,改变更是一件困难无比的事情。
生死这种超越人力控制的事情,是打破老习惯的最强硬措施。随着死神降临或者新生儿落地,生命在这一瞬间完成了强制变化。不管老人如何抗拒,都要面对这种无可避免的改变。
离开贫瘠的地方,前往富庶的地区,或许在物质生活方面能够得到改变,但对于精神层次的改变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久经沧桑的人都会知道精神层面远比物质层面更加重要。
生不择日,努力活着。
死不择时,善待生命。
且把它看成是“松弛影像”吧。刻意拉远的镜头、自然光形成的光影(日常生活的质感类似维米尔的绘画)、叙事上的松散、延拓每个镜头的时长以阻止前后镜头间的接续酝酿出的冲突……这一切都在指证《清水里的刀子》是用某种松弛影像的方式拍成。它不断地取消具有实效性的动作,或将这些动作柔化在日常生活的背景中,借助于冗长的仪式(开头的葬礼)或极为松散日常的对话(还钱),以保证所有这些具有伏笔性质的隐性动作都在指向结尾将要出现的具有绝对意义的动作——宰牛。 可以说,整部电影就是围绕着“宰牛”这一终末的动作在做漩涡般的向心运动,但问题也正在于此。一旦这一动作在影片结尾得以揭示并完成,之前所有松散无序的影像就将自动排布,组织成前后交互的隐性推进,进尔取消“松弛影像”的意义。这个在结尾爆发出来的显明动作,如同一颗被发现的肿瘤般反过来回溯出整个影像织体是如何酝酿出它来的。日常生活的无序、松散被瓦解了,这首颂歌也就暴露出它不轨的意图,不再有它自身应当具有的艺术价值。 我们可以看看侯孝贤在《咖啡时光》中是如何来完成“松弛影像”。日常生活的颂歌以相似的方式进行:一种隐蔽的观察视角,无论是在室内刻意拉远的镜头,还是在列车上隐蔽的机位,都旨在还原现实生活的感知方式。虽然《咖啡时光》同样只有一个动作,但这个动作既不在开首,也不在结尾,而是被安排在影片中间极不显眼的一次母女日常对话中:极其不经意地,女儿向母亲透露了自己怀孕的消息。对话因此停止,两人陷于沉默之中,而摄影机则在房间一角远处默默地观察着她们。 《咖啡时光》里的这个动作对整部影片无疑具有绝对意义,但它并没有像《清水里的刀子》出现的情形一样将整部影片“硬化”,反而像是在平静湖面轻轻投下的一粒小石子,荡漾开一圈圈的涟漪。它取消了动作所能创造的阐释强力,并一种迅疾的方式将所有松散的影像联系起来。这是真正的日常生活颂歌,是比现实更高级的影像真实。相反,《清水里的刀子》违反了现实生活的崇高法则:即想以新现实主义的影像风格(我们能找到一个极为相似的例子是埃曼诺·奥尔米的《木屐树》)来完成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动作。它企图调和两类影像(时间-影像与动作-影像)殊异的运作方式,但最终失败。
原题:清水,刀子和牛的眼睛
看这部片子的那几天,正好撞见了一条关于家畜(livestock)的BBC新闻。大概是二月的一个周末,肯德基在英国的几百家门店关闭歇业了,一度引发数十万人的短暂饥荒。当然这是世俗世界一条再常见不过的新闻,用新闻分析的简练语言来形容,不过是食品供应链的一个故障导致的鸡肉短缺。就是在这条新闻发生的同时,在猪肉最大的生产国和消费国,一头要被宰杀的耕牛登陆部分城市的高科技银幕。在爆米花和可乐以及猫眼自助打印的电影票的陪伴里,观影的人们却在凝视一个在四十年前的东方农耕大国里行走在黄昏晚霞和炊烟晨雾中的那个最忠厚老实的哑巴苦力,一头耕牛,和它生命里最后的日子。
可以肯定影片会被很多观影人以乡土中国的怀旧情怀来二次消费。这部电影几近完美地诠释了“摄影即是对当下的怀旧”的审美情操,当然这个当下不仅是近些年里非常时髦的“此时此刻”的概念,在中国的抒情传统里,它更是一个此情此景的概念:一个绕寺而居的村庄,一头吃完草在食槽边反复反刍的老牛,几只在廊檐下淋雨后打战的鸡鸭,和一个老人深情俯视大半生里承接了自己的安眠与辗转反侧,干烈欲火和哺幼生育的老土炕。当然,镜头用时间的拖长也凝视着一盆清水,一把宰牲刀,和一双牛的眼睛。
这些“此情此景”无一例外证明着另一个时下被翻新的审美概念:相处是最长情的告白。无论是作家还是导演都是在或浓烈或清淡地告白,而要完成这种告白,作家从最具稳定性的人和物的相处中汲取“长情”,而在导演那里,长情是镜头里的物语,和导演用镜头长时聚焦所抒发的柔情凝视。影片以这种复古式的长情和凝视刻意剔除了世俗性的“捕获心”和繁花似锦的“大世界”。故事忠实于人的自然视力所及的视野,更忠实于人的自然听力所及的听觉范围。而在这两种忠实中创造出一个“望闻问切”的通感小世界。
可以断言长情的相处几乎都是小世界。它首先有其边界,熟悉与陌生的界定是明确的。静物,甚至是动物生灵都是给人的存在感提供稳定倾向的证据。这种边界内的世界和当下通过电子媒体联通的无边界世界或者说超边界世界最大的反差是个体人格参与的“语境”是否具有稳定性。在“小世界”里,人自然也要面对“无常”的焦虑,生老病死,尤其是病与死。但在无边界的大世界里,“无常”的焦虑几乎是随时的,看不见的暗角会给人带来焦虑,自己成为死寂沉沉的暗角不被看见也会带来焦虑。因此,小世界里面临的是存在的焦虑,而大世界里面临的是更泛滥的存在感的焦虑。
长情的相处除了明晰的边界还有入世与出世的相安共处。影片浓重的宗教色彩托衬出一种向外的同时又向内张望的人格结构:人不光是通过辨别事功利害获取存在基础的动物 (efficient self),人还是追求自身连贯性叙事的动物 (appreciative self),而所谓的自身连贯性叙事即是古人所说的安身立命中的立命。立命也是一种审美,它强调的不是某种暂时性的功利性结果(安身),而是一种反观中才能呈现的生命姿态,这种姿态不是虫蛹爬行,六欲通畅,而是一种立的姿态。它或许不必超脱于人的肉体,但它向往一种连贯的,可叙性的持久意义去抵御折损和消亡。
在影片里,连贯性的叙事是对一个哑巴牲口的持久追忆,对大半辈子在一面炕上打滚的伴侣的持久追忆。叙事的非世俗性体现在对无法理解的生命经验的敬畏,比如一个新生儿在孕妇的肉体挣扎中诞生,肉体和挣扎本身并不具备神性,但新生儿从五官的独一性到瞳孔背后的生命力和生长力是世俗经验和所谓的智识无法穿透的。同样无法穿透的还有那双牛的眼睛,它在预感到要被宰杀后自觉的禁食禁水,也是超越世俗经验和智力能理解的范围。在这里,追忆是反观来路的人性,敬畏是洞悉了世俗经验的局限之后对生命源头和生命力痴痴张望的神性。
回到鸡肉供应危机的现实世界,在存在的焦虑和存在感的焦虑的双重作用下,连贯性的叙事几乎只认可肉体这个连贯性的载体,而它似乎已经无法承载任何非物质的内容。在世俗化的浪潮中,人类的唯物主义不是摧毁了造物主,因为自始至终,人并没有实现对造物主的证实或者证伪。但唯物主义却几近彻底地解除了任何非物质的人格叙事的可能,唯物主义的最新成果是通过引证500万年前生物开始吸收矿物,开始形成骨骼的地质考古证据来证明人的肉体本身就是物质的偶然整合形成的。同样,新的唯物主义引征人体皮肤表层的数以亿计的各种细菌生物和体内腔道同等数量的寄生生物来证明人的肉体不光是物质的,而且它是一个物质的复合体而非一个具有独一性的个体。
在这样的唯物世界,鸡是没有眼睛的鸡胸,鸡腿和鸡翅。鸡肉短缺对应的不是一众生灵(鸡)的一个求生的偶然窗口(尽管无比短暂),而是数十万人的饥饿。这是唯物主义登峰造极后的世俗极乐世界,鸡肉只是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胆固醇的复合体物质。牛肉是同样的复合体物质,它区分于鸡肉的地方只是红肉而非白肉。这样的世俗极乐世界里,不难想象应用克隆技术的人体器官移植,甚至不难想象给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以生杀芸芸众生的决策权力。但这样的世俗极乐世界并没有消除人的存在焦虑和存在感焦虑,荷尔蒙催生的速成鸡肉并没有消除饥饿,没有上帝统治的世界里人并没有获得你我他之间平等和谐的“大同世界”。
或许在唯物主义彻底消灭宗教之后,人才会更清楚看到宗教是历经百万年贴地攀爬,惊慌于饥饿和生死无常的人类找到的一种从无限制的食欲和占有欲中拯救自我的认知方法。在行将就木的老死时刻,人选择不去惦记那能被牙齿粉碎的最后一口食物,或者瞪大眼睛,透过昏黄的眼珠去看最后一眼身边哭丧狰狞的活人的面孔。人选择去闭上眼睛,去寻找自己连贯性的叙事:哪里是最美的此情此景,哪里是最长情相处的“小世界”,哪种非物质的所得值得告白,抵得过时光的折损和消亡,哪些生命经验即使再过一生也无法用智力洞穿。而在追问这样的连贯性叙事的可能的时刻,人是超物质的存在。她/他在肉体之上努力承接着后世俗世界的人性和神性。
影片《清水里的刀子》讲的是一个“小世界”的故事。那里的人们用长情和凝视抵御世俗极乐的大世界,而留给观影者的,是如何在存在焦虑和存在感焦虑双向挤压的大世界里,寻找继续承载人性和神性的可能。
父亲和儿子演的很好,绝对是本色出演,很真实的还原了西海固偏远山区人们生活的艰辛。其他人有点在硬生生的读台词,还不够自然,不过已经很不错了,一些偏远到不能再偏远的地方的农民,有些可能字都认识的不多,没有学过表演,为什么要求那么高呢!我觉得他们演的就很棒,真实的还原了十几年前西海固偏远山区人们的生活,蛮好。
一个在西海固出生长大的人的评论
电影平淡克制,相比小说情节有增改却毫不添油加醋,没配乐只有风雨天地人畜的声音,安安静静,连屏幕也只要一半。没有宗教感情也应信奉生命如神,为人虽看不到水中刀子,如心里常有一把,也可望能得干干净净。人各有命贵在归真。导演年轻又好看还有个难能可贵的心眼。0329@广州we影城导演见面场
大陆#500。确实很棒而且绝对是贝拉塔尔的菜,跟「都灵之马」好像。走古典绘画路数的摄影还是太抢戏,而且内景的伦勃朗和外景的安哲流彩色黑白片有点不搭。用非职业演员做到这个程度真是不容易。风景和宗教的关系。
这么多年来,第二部把我看睡的电影,上一次还是在五年前。
去過西海固,也在火車窗外看到過月球般的荒涼。所有的地方都有生有死有來有往,看到新生兒被取名字被祈禱祝福,產生了對宗教的疑惑和震動,於是流了淚。一些鏡頭有安哲的感覺,敘事感覺和《枝繁葉茂》相似沒什麼大起伏。電影攝影讚,非專業演員來到釜山說話一樣樸實可愛。at 영화의전당 부
电影似乎想要谈论很多形而上的东西,关于宗教信仰和死亡以及身后事的审视,镜头表达和摄影上有独到之处,画面构图有很强的油画质感,每一个镜头的机位显示了精心调度,不过片子整体沉浸在自我熏陶和感知当中,很违背观众的观影意图,有些仪式感的场景和长镜头并不能完全理解!
#BIFF21#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随便一地的方言都听起来像外语。6000字的原著,曾经拍过短片版,大长篇很容易暴露故事性不足的缺陷。4:3的画幅,摄影不错,也很写意,回族穆斯林题材也是尝试,但是导演说很多内在深意自己也不清楚,需要观众自己来想⋯⋯那我就不说什么了。
#siff#仪式感。哈哈,差点把外国友人看睡着了。敢说回教是“清水里的刀子”,导演是想尝尝清真的滋味吧。居然有尔冬升、张猛、万玛才旦三个监制?有点方。又见万玛才旦,你到底是打算培养几个分身啊?以后这代艺术片导演上位了,影院是不是可以改成宾馆了?
“在西海固这样的天地间,信仰是唯一的出路。宗教是生活中的盐。“——张承志《心灵史》
摄影非常美,画面有一种分量感,凝重沉静,似乎光都是固态的。构图也很美,确实洗澡那段让人印象深刻。节奏有点慢,但细节丰富,让你足有耐心等他把故事铺陈开来,看那些出现或没出现(逝者)的人物被一点点塑出形象。看完心理有点堵,但还好。siff#补遗#
当还没成为安哲之前,先别这么拍吧?封神之前容易让我等世俗之人觉得装逼。朋友问我是记录片吗,我说应该算科教片。本身石舒清的这篇小说很难拍,情节流失。但这种不要情节要清洁的节奏有点跟不上。
#BIFF# 两星半。新浪潮竞赛片。画幅4:3(但西海固那么广阔干嘛要4:3?)。西海固风景好,摄影不错,非职业演员很沉默拘谨,叙事一般(很多长镜头)。改编自小说,题目来自即将献祭的牛在水中看见一把刀所以开始拒绝饮水,借之表达生老病死之宿命和宗教感。
和“雪山之家”可以对照着看,都是葬后四十日的家族仪式,一个是做加法,一个是做减法:葬礼是属于生者的舞台。导演用长镜头拍出了写实感,遗憾的是要讲述的东西太少,一只手就能捋完~
不知道“新”在哪里。
挺清水的 差了一把刀子
一颗星给独特的题材,另一颗给拍摄者们的认真及辛苦。但是过度地弱化的单薄情节,非职业演员们被导演得如此无趣、呆板,长久过分阴暗的影像画面等等,使观影几近成为了一种“煎熬”。文艺片的创作者只在形式表现上下功夫是不成的,作品的关键是对现实生活及人物的生动发现及深刻思考。
不错,穆斯林题材难得,拍得不慌不忙,一点点进入生活,从日常里看见不日常的心路,简单的故事,四个编剧功能略弱,4:3的画幅特别好,摄影、构图工整,光线明暗对比很舒服,建议观看时把颜色调成黑白,这才跟画质匹配,非常古典安谧,这片子本来就没必要拍成彩色的。
2.5。色调和摄影是整个电影最能看的地方,小说很短,但是把男主对牛的感情表达的很细致,电影改编其实加深了剧情,反而弱化了本来主旨的东西,其实失去了力量,而仅有的力量完全在靠长镜头拉分。
人世凄惶犹如久旱的枯井,生而无常如同雪霁后抽芽。老牛尚能看见水中刀子,不吃不喝显大牲之灵;老头却只能听凭死亡差遣,求乞坟地静待大限天命。小孩子在甘霖中欢闹,老年人却在渐骤的雨水中跪倒坟头,一副向荣与苍老的轮回画卷在西北荒野徐徐展开。拧水阀小净,点油灯读经,人与牛的对视穿越了生死。
节奏,用“时间的影像”打散“运动的影像”。主题,看之前下意识以为牛畏死,未曾想不吃不喝竟是以清洁的灵魂迎接死亡,穆斯林另类的价值观(生死观)不言自明。视听,摄影注重形式感,窄幅关注人,隔挡显纵深,外景在景深镜头下呈散点透视的国画效果,内景在光源明灭间又有油画的厚重感。
69/100 矛盾之处在于故事本身是一个值得形式主义加工的作品,但导演又是偏现实主义风格,结果就是给观众留的空间有点大,应该点出的话没说出来。镜头里的山那么多那么厚,被山围住的人们活了一辈子也苦了一辈子,电影让我想起了自己的老家,了解这样山区生活的人都应该对这种独有的苦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