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邻里之间矛盾与各方态度的转变,折射出90年代初社会风气,开始由崇尚文化身份转向崇拜经济。
最后的结尾,胖子表面好意用钱支走了高文一家,背地心里对高作家却是极尽嘲讽和看不上的,使得人物不那么脸谱化,脱了俗套,也使得意味更立体。
开始刘干部与胖子是冤家,在他没钱的时候要压制和打倒他,以防危害邻里治安,可是在胖子发迹之后,刘干部先是利用自家孩子调查他,后来直接与其合作,可见官与商是可以成为伙伴的,因为这里面只是利益关系,没有人格层面的考量(代表了社会风气开始转向物质利益至上的价值观)。
而作家高文(算是隐喻文化人),至始至终都是边缘人物,无力改变社会,没有金钱和权利,连老婆都打不过,手无缚鸡之力,只能隔墙偷听身边发生的事件,最终沦为胖子老婆口中的臭老九和穷酸文人,也被他们用新房换旧房的计划彻底挤出这栋楼。
结尾高文一家即将被挤出楼房之前,胖子拉来了所有人,一起和气的照一张相,可香蕉皮的设计,使得摄影师按快门的一刻滑倒,得到了歪斜的相片,也点了片名,最终没有站直,原来的那一套价值观已经转向,这也预示了物质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时代到来,不和谐的高文一家也要彻底从这里搬出,因为,他在这一套价值观系统里面百无一用。
张勇武是个典型的流氓,他身上有着非常鲜明的流氓特色:习惯用不正当手段攫取利益,乐于仗势欺人,霸道蛮横,不讲道理。张勇武想得到的东西,一定要得到。喜欢花,就去偷来,自己养着;喜欢狗,就养在楼道里,扰的四邻不安。
您以为张勇武作恶多端,不会有好下场。事实上,张勇武的日子越过越滋润,开了公司,成了老总,钞票大把大把的捞。
话说回来,张勇武能这么坚挺,都源于他的一套处世原则。
第一条 看人下菜
张勇武极有眼力劲儿,谁好对付,谁不好对付,他心里门儿清。高作家搬来之前,他赶走了四位邻居,其中一位腿都被他打断了,仅有一门之隔的刘干部却稳坐钓鱼台。张勇武为什么不对刘干部下手?他同情知识分子?当然不是。因为张勇武心里清楚,他那点小手段对刘干部没什么用。刘干部经历丰富,蹲过牛棚,挨过批斗,大风大浪都扛过来了,绝不会屈服于张勇武那点小手段。所以张勇武有自知之明,知道刘干部不好惹,虽然看不顺眼,但也不愿意明着和刘干部斗。
第二条 审时度势
高作家搬来了,张勇武立马出手,把垃圾倒在了高作家门口,第一天就给了高作家一个下马威。张勇武为什么这么急?因为高作家的出现极有可能打破原有的平衡,万一这个新邻居坚定的倒向刘干部,张永武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他通过倒垃圾试探出了高作家的性格,胆小怕事,畏首畏尾。
这就好办了,胆小方便威胁拉拢,怕事不会强行出头。于是张勇武采取了怀柔政策,对高作家进行了安抚,还多次暗示高作家用文章揭露刘干部的丑恶嘴脸。这就属于有枣没枣打一杆,写了更好,上了张永武的贼船,没写也无所谓,没啥损失。
第三条 借力打力
刘干部抓不到张勇武的小辫子,连女儿都利用起来了,让小美去当“特务”,搜集张勇武的犯罪证据。可惜啊,刘干部虽然斗争经历丰富,但也有下臭棋的时候。张勇武和刘干部是多年的老邻居了,小美什么尿性,张勇武能不知道吗。张勇武出来混社会的时候,小美还不知道在哪上幼儿园呢,搜集证据肯定是一点戏都没有了。张勇武知道小美打的什么算盘,但他就是不说,先稳住小美,再送个衣服,笑看刘干部和女儿反目。小美父女俩闹翻了,张勇武还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骂街,痛斥刘干部思想龌龊,老刘自然是无法反驳,吃了个哑巴亏。
第四条 过河拆桥
需要高作家的时候,高作家是好邻居、好兄弟。等高作家没用了,往死里折腾。接老婆回家的时候,张勇武死乞白赖的求高作家和他一块去;请文化人吃饭,需要高作家撑场面的时候,他又开着车去把高作家接回来。等逼装完了,高作家没用了,铁锹加锤子,重金属二重奏伺候,妥妥的卸磨杀驴。
当然,还有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爱学习。张勇武虽然流氓,虽然霸道,但在养鱼上确实没少下功夫。张永武要是不读书,不了解鱼的生活习性,那一屋子鱼早就死完了,哪来的什么张总啊。
所以说啊,知识改变命运!对任何人都一样。
片名叫做《站直咯别趴下》,寓意一目了然。看完整部片子,我们会发现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面前,原本的价值观和道德感受到强烈冲击,在大势所趋的利益刺激面前,金钱至上的观念呼啸而来,能不能站直了是一个问题。
这让人想起《让子弹飞》的经典台词:站着把钱挣了。
片子在1993年上映,但即便是今天翻出来重温,它反映的时代问题依旧非常不过时。至今我们仍然处在一个投机时代的现场里,时代面前的抉择依然是对每个人内心的拷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好人和坏人也变得难以辨认。
片子我前后看了很多遍,带给我惊喜和反思都不少。
最大的一个惊喜在于,作为80后的我只知道冯巩的相声说得好,却不知原来他的演技也一流,正经起来的冯巩竟然不会让人跳戏。
他主演了黄建新的多部片子,演技不俗,有兴致的可以沿着这条线索去找找。
其他的演员都非常有角色感,在一个小环境里展开的市井剧情,简直看不出表演的痕迹,让人觉得就是这些人在一起生活,并彼此勾心斗角。
光是这些演员的表演,就已经足够反复咂摸了。那是一个人人有演技的年代,是电影艺术的好时光。我越来越喜欢老电影,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角色都被撑起来了,你几乎感觉不到自己是在看戏,而是旁观人生。
据说这部片子是瞿颖的荧屏首秀,青春靓丽。
看过之后深感现在的小鲜肉演技不在一个级别。
两面三刀的老孙头,也把这个角色演绎到位了。
当然最做主要的还是影片内容带给我思想上的颤动。
影片以作家高文为第一视角,这个设置也很重要,因为文学和现实的冲突往往最激烈。文学艺术时常呼吁我们保持心中的准则,而现实总是毫不掩饰地告诉我们,人活着都要吃喝拉撒。
片中有几个细节。
张永武和高文第一次接触,得知高文是“写文章”后,张永武的表情令人印象深刻,一个眼神诠释了什么叫做刮目相看,对高文顿时也友好起来。
这个时候我们恍惚可以看见文化带来的优越感。
张永武的媳妇儿四儿,一开始对高文夫妇羡慕而佩服,影片曾借张永武之口直接表达了这层意思。
四儿离家出走之后,张永武决定去接她回家,刻意请高文陪他去一趟,理由就是“她说你们作家有本事”。
四儿自己也亲口说过曾经喜欢音乐。
甚至在张永武发达之后,新公司开业的时候也邀请了众多文艺界的朋友到场。
我相信曾经在张永武的内心对文化艺术也怀有一丝敬意,甚至为自己文化程度感到尴尬。
可在影片的最后,高文答应换房之后的晚上,四儿论起锤子砸起墙来,嘴上骂的却是一句“写他妈的狗屁文章”。这时张永武也凑过来帮忙。
前后戏剧性的态度转变,可见他们对文人或者文化并不是真的尊敬,他们只是在需要的时候表现出敬重。投机的本质,让张永武从一开始就拧得很清,他曾对他的兄弟们说“这跟咱不是一路人”。
甚至于说,发达之后的他认为文艺只是金钱的雇佣工具,他可以操控它们。他可以把文艺界的人请为座上宾,也可以转身摧毁他们的尊严。
所以最后他们砸的不是墙,而是高文的心气儿。
而张永武们本身也是时代的受难者,他们心理的变形也让他们失去为人的温度。
那么高文们能不能守住自己?片中有非常点题的一幕,四儿砸墙的举动彻底激怒了高文夫妇,高文喊了一声“他妈的,我不换了”,冲到门口又转身蹲下,说出了那句“要不我们还是搬吧”。
高文,并没有站直。
那个镜头同样令人印象深刻,可悲可怜可恨。
时代的力量是摧枯拉朽的,个体的抵抗往往显得微弱。可能有人会嘲讽文人的骨气都去了哪里,可是如果高文们只是一腔孤勇,说到底也只是唱挽歌而已。
值得借鉴的做法应该是把握时代的脉搏,直面它们,然后为创作服务,这就是站着把钱挣了。
艺术和现实的对立似乎一直被过分夸大了,其实只要是辛勤的劳动,就应该得到彼此的尊重。艺术不必过分清高,不必一味轻蔑那些努力生活的人。现实也不必过度自信,不必一味嘲笑艺术的穷酸。
彼此尊重,才是彼此的出路,才有合作共生的可能。
就拿电影来说,也有把商业和艺术结合得很好的电影,这就是在时代面前的生存能力。
另一对主要矛盾,是刘干部和张永武。
看影片的时候我打开了弹幕,有人说刘干部伪君子,张永武真小人,这样的评价一语中的。所以其实这两人无论是两败俱伤,还是狼狈为奸,最后的吃相都并不好看。
但我发现不对劲的一点是,有人甚至开始为真小人张永武的真辩解,如果要他们在刘干部和张永武之间选择,他们宁愿选择张永武。
这样的态度还是验证了那句话,坏人变成好人只要放下屠刀,好人却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
有人认可张永武所谓的真实,有人夸奖张永武的会来事,于是他们可以忽略其他的部分。这是我完全无法认可的,这就是我心中的准则。
张永武再怎么真,本质上还是小人,这是洗不白的。他的满口脏话痞子行径姑且不说,但把垃圾堆到人家门口就是道德问题,偷花和私自拦截刘干部的礼物(即便是刘干部收礼是受贿)甚至已经触及到法律。
所以无论他怎么真实,甚至时而表现出可爱仗义的一面,都改变不了他的本质。
张永武这样的人或许可恶,但更要命的正是人们对他这种人的态度,这折射出人们价值观的模糊。
我们可以大度可以包容,但我们不能失去标准。大概导演黄建新想说的也是——纵使时代如洪流,也有不该被裹挟的部分。该站直的时候,必须站直。
三部曲看完,感慨下:牛振华是个好演员,黄建新也曾是个好导演
黄建新的电影基本上都是根据作家的小说改编的,那时候的作家和时代贴得非常近,写人物入木三分,我觉得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刚刚转型,人物类型还比较单一,目的也比较单纯,基本上就是官僚、知识分子、小市民和最早下海的这几类人,大多也是挣钱、升职一类的事,现在啥人都有,主张什么活法的都有,活着的人迷茫,写作者也迷茫。
导演对改革开放进行了理智的分析和判断,展现了一个资本家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对社会造成的越来越大的影响,吃瓜群众逐渐听令于资本家,最终连国家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都不得不向资本家屈服。整个故事实质是对修正主义形成及发展的暗示。
政治-文化-经济,开始政治与经济对立,最后经济与政治合作,把文化挤跑了。成功预言中国社会的走向
有点意思,市民喜剧,隐含讽刺,青岛外景。
权力金钱文化的龃龉,最后,流氓资本家统治一切。在生活流叙事中,精彩的社会寓言&预言,就有点杨德昌的意思了。太牛了,黄建新真厉害啊。同样是曲艺界的,牛振华老师比冯巩老师演技还是突出太多了。傅丽莉、张璐、青春瞿颖,各有各的好看,女性角色都挺有地位,台词真大胆!审美好,美术真好,服装很潮,青岛真美~
1993年的电影,开篇能有冯巩老师的床戏表演,够厉害.社会在重大转型期,好人不一定是你看见的那么好,坏人也不一定是你看见的那么坏.总之,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会很不一样. 电影里很多道具都是我们小时候家里常见的东西,比如:磁化杯,三脚架自行车和手工门帘串子.
无产阶级专政面对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的全面溃败,不管是曾被打倒过的思想摇摆不定的脆弱干部,还是从没有任何话事权的知识分子,面对下海的暴发户在精神物质上全都输惨,表面是个喜剧,其实内核还是很绝望啊。“高作家,这停电了你晚上要在黑暗中写作了?”“没关系,我写的是解放前的事儿” 哈哈哈笑死了。90年代初的单元楼,邻里各种家长里短非常真实!
与瑟克电影七言绝句、希区电影反复用“记”不同,黄建新以三言对联体冠片名形成另类作者招牌特色,并非汉译二度加工属于绝对原汁原味――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求求你,表扬我。史称:三言二拍。……话说黄建新电影的命名学:姓可忽略不计,单看名的部分,几乎都是角色自身性格或处境的写照。王双立,什么都立了就是无法立“正”,总是代理馆长;叶民主,乍看是好词儿,搁到埋伏那片的特定语境中其实再暗讽他消极从众缺乏担当;张勇武,这个最好理解,骠悍蛮横混不吝,举锤头砸邻居家的门/墙;杨红旗和古国歌,这哥俩都有点认死理儿,一个非要自己的事迹上报,一个非要查出事件的原委……一路下来解释得相当顺畅,直到遇见了红停绿行里牛振华演的报社记者:苟宇佳,苟宇佳,难道是狗运佳?
青岛取景 但是也很象北京的大杂院 老式居民楼里发生的故事 温馨不做作 台词深入人心 贴近生活 什么流氓 作家 干部 看门大爷 完完全全展示了一个个小市民形象 每一件小事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是现在的影片所不能及的
整片看完,才发现电影名起的真好。没有好人,也没有坏人,只有行善和作恶。那个年代风起云涌,反映到老百姓身上,就是一天一个变化,有钱的没文化,有文化的没钱,没有永远的义气,只有永远的利益。谁不想站着赚钱,但到底是先站着,还是先赚钱,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互看不上,明争暗斗,不最后还得是在一张桌子上吃饭,都是为了自己。
刘干部:高作家,电得停一宿,你要在黑暗中写作了。高文:没事,我是写的解放前的事。
黄建新三部曲第一部,绝佳的现实主义作品。尽管视角从《背靠背,脸对脸》的官场转到日常细碎后,少了一些天然的精彩,但整体仍旧让人想呼“牛逼”。观影中一度以为自己在看刘震云的小说,不知道黄建新写剧本时有没有受其影响——鸡毛蒜皮和闲言碎语也能搭建五彩斑斓的舞台,有力诠释“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理;牛振华演技了得,其他演员也无一个拖后腿,人人用与现实高度贴合的阴晴变化细腻展现那个时代的众生相,小小的一个宅院同样火花四溅。看文人、干部和地痞各出奇招各有算计之余,发觉几十年辗转而过,这块土地上的处世哲学仍旧没发生多少改变。黄建新上世纪包括本片在内的几部作品,是能够直接作为中国的“名片”用的。
意识形态裹挟之下情感的丧失,这是黄建新真正要讽刺的对象
“小市民三部曲”之一。成功预言30年。凶不过流氓也阴不过干部,知识分子在家庭与社会双重“不举”的人生。
一部关于邻里之间琐事的生活喜剧片,却有一股政治片的味道,中间“卧底”一段甚至拍出了谍战片的感觉。一度为人物变化多端的性格感到诧异,怀疑他们的部分言行及动机是否合乎逻辑?但转念一想,现实的人性不就是如此多面叵测难猜易变,表面几套背后又几套…如此充满黑色现实荒诞幽默的作品如今越来越少见了。—— 想起那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 -高文:我听人说啊,这个热带鱼认公母可是个尖端。-张勇武:全他妈是瞎掰,关键是看行动。鱼和人一样,公的主动,老是追着调戏妇女,你看哪条鱼啊经常有流氓活动,那准是公的。-高文:那要是同性恋呢?-张勇武:你这不是抬杠嘛?同性恋?高啊!还真他妈是尖端。这书上没有。明儿我研究研究。—— 小六子:真逗,这世界有学问的没钱,有钱的没学问。
酸腐的文人,阴险的干部,直爽的无赖,谁又比谁更高级呢。关上门背着人都可以破口大骂,打开门当着面只有那没脑子的泼皮露膀子轮棒子的在院子里吵吵。四十周年的这一年,情况似乎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善。片子有些转折过于突兀,没有[背靠背,脸对脸]给人印象深刻。
4.5;从头笑到尾,全程高能,富有深刻寓意的高级喜剧,然则细思极恐。对人情世故的通透认识,对人际关系的洞察洞悉,以四两拨千斤的轻盈优雅手法将渗透着生活苦味的现实主义气息演绎得入情入理,这般力作再难复刻实在遗憾。以两次搬家为首尾,中间横亘的时局事移,描摹出改开初期各阶层人心的变化,无论是自诩安贫乐道固守清贫的知识分子,还是死守出身不忘教条是红色干部群体,无不在物质诱惑前俯首称臣,前后差异的对比造就无数笑料。群像精彩,在现实中几乎可以都找到对应人物。
结尾照相师摔倒导致全体合影是歪的,映射人性,没有绝对的正直。大家都是亦正亦邪,包括老头和小孩。利益面前没有了敌人,利益面前没有了朋友。
以作家的视角带出了三个很典型的社会身份,可贵的是导演并没有去刻意地黑那一个阶层,却做到的自然的呈现,干部正直却狭隘清高,作家忍让却迂腐懦弱,商人耿直却粗俗市井,中国社会的缩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