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课业压力不大,正好也没法动弹了,那就看看老电影吧!
其实故事发生得背景是一战期间,毕竟一战比较短,涉及国家也比较有限,男女主角得以再次相见从而引发后面一系列的故事。回忆起十年前在课堂上第一次看魂断蓝桥,主要是记住了那首歌Auld Lang Syne,原来这就是友谊地久天长的原版啊!那节课上老师还给我们介绍了《魂断蓝桥》译名的来由:Waterloo Bridge直译为滑铁卢桥(没错,就是那个拿破仑打了败仗的滑铁卢)但一个唯美的爱情片这么翻译不免太缺乏美感,于是乎先哲们就借用了中国古代一个民间故事:一对青梅竹马的年轻人由于战乱而分离,重逢后约定在蓝桥上一起出走。水漫蓝桥之际,先到的男子不肯违约逃生,淹死在了桥上,女人来到见此情景便纵身跃入水中徇情(关于殉情这件事还可以参考张国荣之经典《胭脂扣》)故事像极了费雯丽那忽明忽暗笃定走向死亡的面庞。当时我就觉得,这些翻译家也太牛逼了吧!融贯中西,通今博古,我啥时候也能有这样的本领!可惜小时候饱受琼瑶阿姨的毒害,为了爱情奉献生命似乎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因而当时的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如今重温电影,Mara的悲剧命运很大一部分是自己的性格所致。不顾芭蕾舞团的演出就为赴约心上人就应该想到会被开除,自己弱不禁风知道Cronin的死讯之后就一病不起,觉得这辈子真爱无望于是乎就堕入风尘,影片后期Mara纠结要不要告诉Cronin真相时不断重复:这是我唯一的机会了!是的,当时的女性除了嫁人没有别的方式能够改变命运,而在庄园里向Cronin的母亲坦白时只是隐晦得说了一句:是的,你没有猜错!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女性谋生的手段少得可怜,出卖肉体几乎是唯一的方式了。在蓝桥上偶遇同行小姐妹时,两人的对话更像是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Mara,是啊,像我们这样肮脏的女人,这辈子还能有什么好的出路呢?死了一了百了。
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对妓女这种谋生方式见怪不怪,男人们长期离家,“需要”这个职业的存在,但从内心深处又无法容忍,女性所有的价值几乎都体现在“性”上。而美国就不一样了,电影《珍珠港》里,女主知道男主的死讯之后消沉了三个月最后再在男主哥们的鼓励下重燃对生活的希望(是的,他俩搞到一块去了),还怀上了男主哥们的孩子,乌龙之处在于最后男主哥们战死沙场,留下男女主角一起抚养“情敌”的孩子。“荡妇羞辱”如果奏效的话,女主早就羞愧得自杀好几次了。但两国文化背景不一样,英国更注重贞操,更压抑人性,皇权贵族更注重其血统的纯洁性,女性也在潜移默化之中为自己设置了这样的条框,然而嘴上说不要身体却很诚实啊!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就引发产生言行不一致的情况,Mara就是这样的悲情人物,最后自己无法认同自己,断送了生命。
emmm,最后还是要夸一波费雯丽的盛世美颜,哎,自古红颜多薄命啊!
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英国!
佳人总是生在乱世!
罗伊是个军官,玛拉是芭蕾舞蹈演员,在滑铁卢桥上两人相遇,又因为躲避轰炸,躲在滑铁卢车站,事后玛拉把幸运符送给了罗伊,两人就此坠入爱河!
本来要结婚的两人,一切都准备就绪,罗伊当晚却被紧急召回,赶到滑铁卢车站的玛拉就见到了一眼。她也因为几次违反剧院的规定而被开除,其实凯迪说得对啊,太太一直把她们当工具一样在奴隶!
正当玛拉和罗伊的母亲见面之际,她在报纸伤亡列表里看到了罗伊的名字,恍恍惚惚的她晕倒!为了生活,为了活下去,她们去做了妓女。然而,命运弄人,罗伊好好的活着回来了,玛拉又高兴有恐惧!她以不是那个玛拉!其实看的时候隐隐感觉到他们的结局!却不知玛拉那么决绝,在滑铁卢桥上,她决然地走向开来的车……她的结局有时代造成也有她的性格因素
好喜欢那时的黑白映像,总给人一种厚重感,佳人在黑白映像里更美!
若说罗伊和玛拉的爱情全拜战争所赐亦不为过,如果没有战争,也就不一定会有桥上的邂逅,即便相识之后也不会因时间的紧迫而那么快地订下婚约。也正是因为战争,令他们的感情受尽了艰辛与挫折,以致最终的天人永隔。因为战争原因而堕入红尘的玛拉经过了费雯丽的演绎,其善良、美丽、柔弱、无辜表露无疑。可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没有理由不去怜爱的女孩子,最终被战争逼上了绝路,用死亡结束屈辱,她在 滑铁卢桥 上平静地走向死亡时面容上所闪现出的凄美让观众为之心痛
。
在苏格兰名曲《友谊天长地久》中,罗伊与玛拉的爱情落下了帷幕。
这部电影讲的是舞女和军官的故事,女主和军官偶然相遇并相爱,然后他俩悄悄地去教堂结婚了。但是,不幸的事情,渐渐的发生了,男主被征派到战场去了,后来女主又得知男主在战场上牺牲了,女主灰心丧气,在同伴的撺掇下,最终她为了生计下海了。谁知后来男主平安的从战场上归来,他找到女主并把她带回家见家长,女主很内疚把她自己下海谋生计的事儿告诉了男主的母亲,并决意离开,她觉得现在的自己配不上男主,选择了在她和男主相遇的那个桥上自杀,魂断蓝桥。。。
那么多爱情,都在等待中蹉跎了。别让你爱的人等你太久。
山盟海誓玉人憔悴 月缺花残终天长恨
(8/10)罗伊和岳母都接受了马拉,只有她从未原谅过自己……(女二是个精彩的存在。)
费雯·丽灵动的大眼睛流露出来的欢喜,雀跃,遗憾,伤心,悲悯,痛苦,始终记忆犹新。
小时候跟妈妈在电影院看的 还记得妈妈哭得不成样子 爱情 尤其是残破的爱情 是可以穿越时空 打动任何人的
真爱不是订婚之后隔天就跑去打仗再无音信,真爱是一起去车站揽活儿。Kitty才是真爱Myra。
《魂断蓝桥》在欧美是一部非常普通的影片,上映后的几十年里很少被人提及。但在中国,这部影片却成为影迷心目中至尊无上的爱情经典,久映不衰。而片中根据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改编的主题音乐也被堪称为典范流传至今。为什么没看到一半就大概知道后面的剧情了,难道是因为太经典了?
难以想象这部美国电影竟是近80年前拍摄出来,水准之高让人咋舌,观影过程非常投入,纯洁的爱情让人心生感慨,结局之悲哀让人无比痛心,估计当年在电影院赚了不知道多少美国人的眼泪。说回故事,故事脉迹非常简单易懂,一个纯真的女人因爱人之死心灰意冷,落魄到需要出卖自己的肉体,电影在处理这一段时非常含蓄克制,由始至终没有出现过多显眼台词去提醒观众女主角的卖肉事实,可是却让懂的人更为着急,重逢一幕让人感动,最终的悲剧却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即使没有任何人强迫女主和爱人分开,其实分离的悲剧早已注定,很难想象一个军官能够顺利迎娶一个美丽的妓女,风言风语自是必然,最关键的是女主自己也接受不了自己的背叛,内心的煎熬如何能够度日,难道真的唯有一死才能结束?在现代观众看来,其实爱情中产生的巨大挫折有何尝不是自己性格弱点所造成
中国式内在的美国电影。。。
一个人活下去的动力是什么?显然不是别人。性格决定命运,玛拉的冲动为悲剧拉开帷幕。若说一切都以爱为名义,这样的爱过于浅薄。不够勇敢的面对生活,不够坦诚的面对过往,不够坦然的面对现实,软弱无所担当。这类虚弱的人总会吸引强者的保护,总有共鸣者的掌声。另不否认费雯丽精致的硬照,但真讨厌她
经典!只是一切已经走不出《乱世佳人》的影子了~~
真正的经典电影绝非是口口相传,继而跟风装B,而是即便过了那么多个时代,如今看来依旧让人发自内心由衷地喜爱它称赞它。此片真的是经典,费雯丽的表演震慑人心令人难以忘怀。尤其是从她极为迷人的大眼睛流露出的眼神里包含着的各种情绪(而不是像如今很多女星那般眼大却无神),羞涩甜蜜幸福绝望绝决
一见钟情要闪婚的,没有物质基础,不能保证未来就要人家私定终身的一律按人渣处理。当然女主角自己恋爱脑情商为负遇到这种悲剧也是必然的,芭蕾舞团负责人骂她骂得一点没错。女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物质保障,不要想着靠男人。
早期的剧,译名那叫一个经典,那个时候有匠人精神。
片子本身中规中矩,费雯·丽演技要加分!全片明确回避了“prostitute/whore”词汇,爱情戏也拍得比较克制,滑铁卢桥自杀场景的剪辑很棒,主题曲《Auld Lang Syne》闻名遐迩,让人百听不厌~ 但个人极度不赞成电影宣扬的这种保守甚至扭曲的价值观,更喜欢女二号的性格和思想。(8.0/10)
身体是你自己的,你不需要为自己失身而感到抱歉。
三星半。费雯丽最后的眼神好厉害,怎么也是影后级别的。这个电影扎实,没有过多的喧嚣之笔,虽然对于今天过于简单,但于今天也是“追忆往事”,也算是特别存在的意义了。
“我爱你,我从未爱过别人。”经典的爱情故事就是无论发生在什么年代,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文化差异下,都能够唤起大家共鸣的情愫。★★★★
悲剧是把美好的故事撕碎了给人看,用此话来形容这部残酷美好的电影,估计是最恰当的表述了吧。天真可爱又傻傻的玛拉,让她无法面对纯洁的爱情,可是放到现在,谁又会在意的呢?罗伊爱的是你,不是你那些不愿提及的过往。罗伊一见钟情后巴不得将玛拉介绍给自己认识的所有人,又是多么萌和可爱。
我也不清楚这是什么感觉 总觉得中国的文化底蕴碰上美利坚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