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好在重读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洋洋洒洒,读下来,对整个文学史好像又有了一个皮毛的认识,打算过段时间再重读。现代的我们确实是幸运的,有那么多的先驱者,那么多的先贤引路。就像木心说的:“希腊,开始认识自己:文艺复兴,是中世纪后新的觉醒:启蒙主义,是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到浪漫主义,是个性解放:到现代,才能有个人主义。走到今天,太不容易。
还好,书籍流传下来了。还好,现在仍有书籍。
第一集,讲编辑的故事。第二集,讲古书。第三集,讲绘本世界。第四集,讲图书设计师。第五集,讲现在的阅读方式和传播。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却又彼此相辅相成。如果一本书是一棵树,那它们就是深埋土壤的根系。 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集编辑的故事。想起电影《天才捕手》,20世纪著名文学编辑铂金斯与托马斯 沃尔夫的往事,由文及人,还未见时,铂金斯拿到厚厚一踏的手稿,第一反应是:太多了。谁知在火车上一打开,眼睛乃至整个身心都移不开,到下车,回家路上,吃饭,睡前就没停过。而两人的第一次见面,铂金斯更是觉得:这人是十足的疯子,却是个了不起的天才疯子。至此,托马斯 沃尔夫才拿到人生中第一笔稿费,这本书就是后来的《天才,望故乡》。而在之后两人共同长达9个月修改完成的《时间与河流》大获成功后,沃尔夫也在怀疑:自己能成功都是因为有铂金斯,是在他的引导下大幅删改。铂金斯却只是说:”编辑并没有让一本变得更好,也许只是让它们看起来不同罢了。”还有他写给沃尔夫的一句话“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重要“。虽然后来的后来,两人决裂,天才早夭。
一书一世界。一本书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个精神王国。正如一首诗里言:
一粒沙中见世界
一朵花中见天国
把无限存在你的手掌上
一刹那便是永恒
如果还有续集,真的希望能出一个系列讲诉编辑的故事。文字编辑,美术编辑,版权编辑,组稿编辑,营销编辑,策划编辑。让大家能更多了解这个行业和一本书背后的故事。
这类题材我是很喜欢,也很希望以后有更多。但这里要泼一泼冷水,要看清总的来说与一流纪录片是有明显差距,看完有点隔靴搔痒的感觉,导演对着力点有点把不准,该用力展现闪光点的地方一笔带过,尿点却随处可见。目前看完首集,我不知导演到底是在说书还是说人?我知道导演想展示这些书都是靠编辑的努力而面世,但焦点偏了,这样拍题目就要改为《但是还有编辑》😂
我来给大家整理书单啦!
第一集 书海编舟记 朱岳老师部分 《往事与随想》 赫尔岑 四川人民出版社 《寂寞的游戏》 袁哲生 北京联合出版社 《送行》 袁哲生 《雨》 黄锦树 四川人民出版社 《无伤时代》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西北雨》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王考》 童伟格 四川人民出版社 《度外》 黄国俊 四川人民出版社 《隐歌雀》 不有 四川文艺出版社 《迁徙的间隙》 董劼 四川文艺出版社 《大河深处》 东来 四川文艺出版社 余国林老师部分 《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郑天挺 中华书局 《读史阅世六十年》 何炳棣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范晔老师部分 《马丘比丘之巅》 聂鲁达 (范老师开头在课上朗读的是第XII部分) 《万火归一》 科塔萨尔 《八十世界环游一天》 科塔萨尔 《克罗诺皮奥与砝码的故事》 科塔萨尔 《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 《致未来的诗人》塞尔努达 片尾出现的书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奥尔加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奥尔加 第二集 二手书的奇幻漂流 旧香居部分 《和菓子图鉴》 布衣书局部分 《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 鲁迅编 《晦庵书话》 唐弢 《蜜柑》 沈从文 《边城》 沈从文 《书贩笑忘录》 陈晓维 中华书局 《买书记历》 陈晓维 中华书局 《好书之徒》 陈晓维 中华书局 乐开书店部分 《小王子》 李继宏翻译 《日本MOA的自然农法》 《俺爹俺娘》 焦波 华艺出版社 《云雀叫了一整天》 木心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片尾出现的书 《陈映真小说选》 陈映真 第三集 绘本中的奇妙世界 蔡皋老师部分 《一蔸雨水一蔸禾》 蔡皋 《宝儿》《荒原狐精》 蔡皋 《百鸟羽衣》 蔡皋 《孟姜女》 蔡皋 《花木兰》 蔡皋 《晒龙袍的六月六》 蔡皋 《月亮粑粑》 蔡皋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月亮走我也走》 蔡皋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桃花源的故事》 蔡皋 松居直 《小房子》 维吉尼亚.李.伯顿 熊亮老师部分 《寻暗集》 熊亮 新星出版社 《小石狮》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兔儿爷》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灶王爷》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悟空传》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二十四节气》 熊亮 天津人民出版社 《变形记》 熊暗(熊亮) 《饥饿艺术家》 熊亮 新时代出版社 《点点点》 埃尔维.杜来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屠龙族》 熊亮 《梅雨怪》 熊亮 《京剧猫》 熊亮 《游侠小木客》 熊亮 《湘州记》 庚仲雍 《 管子.水地》 管仲 粲然老师部分 《小夜熊》 酒井驹子 《骑鲸之旅》 粲然 片尾出现的书 《野兽国》 桑达克
昨天才看到这部优秀的纪录片,今天整理了前三集出现的一些书。
基本上是按照在片中出现的时间顺序整理的。如果有哪里欠缺,欢迎大家给我指出来。
那些标出版社的都是在视频里出现的确定的书籍,我去找出了他的出版社。没有标的就是,在片中没有出现或者时间久远没能找到。
还是回来把第一季看了。
第一集书海编舟记还是一上来就高大上了一把,翻译《百年孤独》的大佬让我汗颜。
到了第二集算是接地气了一些,二手书的奇幻漂流,标题一出,不出所料有一堆弹幕开始刷多抓鱼,我还看到了刷孔夫子旧书网的。我已经看电子书看了很久了,前一阵子重新拾起实体书,拿在手里的感觉确实不一样,看的时候专注度也和电子书不一样。中国的图书价格已经很低了,也许今后我会因为有多抓鱼这样的二手书市场的存在,选择重新回到实体书的世界吧。
羡慕台北那位家里开旧书店,从小在书堆里长大的姑娘。我爸也喜欢看书买书,所以我从小就很喜欢在自己家里的书架里翻来翻去,有时候也不会拿起一本认真看,就是一本本看过去,就有一种满足感。环境对人的影响果然是潜移默化的,或许我也应该买上一书架的书,给女儿一个在家里完成书海遨游的机会。
我好喜欢那对收旧书、开移动书车的夫妻啊,太浪漫了吧!我已经太久没有逛过书店了,一部分是因为疫情,一部分是因为习惯了电子书的便利。在书店或者路边的小书摊邂逅一本喜欢的书,着实是一件无比幸福和浪漫的事情,可惜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实体书店一家一家地关门,就在这个月,我还在怪异电台听到了时晨的孤岛书店关门的消息,虽然我并不熟悉这位作家,但是实体书店关门的消息总是让人唏嘘的。
其实几周前的一个周末,我还在路边看到过用三轮车卖书的小书摊,但是书摊上都是些成功学啦、鸡汤之类的书,而且十有八九都是盗版,价格也是论斤称的那种,一点浪漫气息也没有……
第三集绘本中的奇妙世界文案太绝了!我特别喜欢给女儿买绘本,618、双十一、世界读书日这种时候肯定是要买一堆的,上个月看了两本适合更大一些的孩子看的儿童文学,发现儿童文学中蕴含的残酷和悲伤比我想象中更深更浓,也许是时间过了太久,我已经忘记我在那么小的时候能够接受多大程度的残酷和悲伤,总觉得孩子的世界应该充斥着真善美。之前给女儿买过一套艺术大师系列的绘本,无论是画风还是内容,都充满了艺术气息,有反战的,有讲科技对地球的危害的,还有充满哲学气息的,不过女儿可能还是太小,兴趣并不大……其实孩子能吸收的内容远比我们想象的多,也许该给她接触更多元内容的机会吧。
第四集设计师的纸上王国,是我非常陌生的领域。我已经非常习惯电子书了,所以在我看来,书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装帧和设计都属于营销手段而已。
现在有太多书喜欢起夸张的名字,腰封上都是博眼球的推荐语和内容简介,有自己的设计理念这种事情对书籍的设计师来说恐怕是挺奢侈的一件事情。但那些精心做出来的书确实都是艺术品,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不逊色于书籍本身的内容。
第五集快时代阅读指南里我最羡慕的是书友会,可以一起阅读同一本书,一起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目前弥补我的生活中这一出空白的应该就是博客了,我看到一本喜欢的书之后就回去搜有没有将这本书的播客,听听别人的解读,遗憾的是缺少了一些对话的感觉。
在地铁上读书的体验非常好,而且通勤的时间利用起来是非常惊人的,一个月能看完不少东西。另外,我觉得听播客和看短视频并不会低读书一等,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承载内容的媒介。
B站关注了小隐,去看看她的推荐。书单这种东西对我来说并不具备太多的参考价值,当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之后,一本书总会将你带到下一本书,或者是同一个作者的作品,或者是同一类型的作品,又或者是书里提到或者借鉴的作品,完全不需要借助别人的书单。可是排行榜呀、清单之类的东西是一种非常容易吸引人眼球的东西,我会不自觉得去看豆瓣读书的榜单,或者去关注喜欢的播客主播列出的书单,虽然大部分情况下我并不会去看他们推荐的书,发现我看过他们推荐的书,比起去看他们推荐的书带来的满足感更强,所以或许我去看书单是为了获得共鸣感吧。
编辑出版,相对小众的行业。 但是还有《但是还有书籍》这样的片子出炉, 不能不让编辑们提神振气。由此萌生了动笔的想法。
以编辑之眼去看《书海编舟记》,职业病是免不了的:首先就会尽力去看,这个片子,都有什么书被推荐,什么书上镜了(有没有自己单位的书)……
我主要聊三点:一、片中被推荐的书;二、片中“入镜”的书;三、片中其他有意思的细节。
两种思路贯穿其间:“书究”思路,找寻片中书的镜头及相关细节;编导思路,排片的人有意用书的镜头表达什么,无意间又有哪些亮点细节。——我的想法是,不只是盘点罗列出现了什么,还要看出现的镜头背后的东西。
【第一节 朱岳——后浪】
问题 一:朱岳老师推荐什么
(一)外国文学
根据朱岳的言语,再看后浪版的译者,可推断当年让他着迷的《往事与随想》旧版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这两本,推荐的地在片尾作了推荐(彩蛋?)。个人也有印象:书先出了,豆瓣推了一阵《太古》然后作者获诺奖,书才蹿红的。有时爆款就是这么“不期而至”。
(二)中国文学
度外这本,从排片角度,值得一提。该片描绘朱岳编辑生活时,朱岳在豆瓣“打(刷)分”的,就是《度外》。此后,在拍摄后浪编辑室书架时,又几度有《度外》的影子。
(三)原创文学
“火之组”三本,是他们主推的。其他“无意”进入镜头的,无法一一细聊了。其中下面这本值得一提,朱岳不只是编者,也是作者。
这本书是朱岳在抽出《寂寞的游戏》时出现的。
问题二:朱岳和他的编辑们读什么
《象征、交换与死亡》
《西洋世界军事史》
……
(不由地摸了摸头发)
左边出现了老版本的《儒林外史》(话说,朱老师《说部之乱》都出了,那除了《儒林》,“说部”之书《聊斋志异》等等敢情也要看起来?)
【第二节 俞国林——中华书局】
问题一:俞老师他们编什么书
孟森著作集//book.douban.com/series/2093
容庚学术著作集//book.douban.com/series/12441
陈梦家学术著作集//book.douban.com/series/12379
其中,孟森是两度被提到的。
“西南联大”,成为了这本书的一大卖点,让小众的学术事业有了大众化的关注度。片中提到郑天挺的书受各大媒体推荐,而我们再从镜头看,郑天挺的日记,是平摆在书店的——可见这类书,还得到了线下实体书店的推荐。
而绝大多数的书的“待遇”,如上图(架上是中华书局的古籍书系)……学术终究还是寂寞的事业,还有很多学术精品在架上等待着懂它的人们去发现
像上面,书店平摆的书,更醒目。郑天挺、梅贻琦的书信,能进入推荐之列,是幸运的。(细看,还有台湾郭廷以的书)
我们看看俞老师的案头《仰顾山房书信集》——仰顾山房,就是俞老师本人。
该片还有一处给了俞老师档案的镜头,涵盖了《文献家通考》《孟森书信集》《陈梦家书信集》《宋云彬文集日记》《徐旭生文集》等各类已出、未出图书资料档案。正如片中所说,背后都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
问题二:俞老师读什么书?
一个细节:俞老师从书柜里拿出这本书,翻到书信的那页,可以看到,早就脱胶了——可见平时这本被翻了多少次。
另一个细节,很考究。俞老师在图书馆书架中逛。先拿了本线装书,——以镜头语言彰显他编校学术经典的身份(渊博的学识)。
然后,俞老师又拿了一本翻阅。有意无意间,他挑的书,就是和中国近代学术史相关的书——《吴宓日记》!
当时,俞老师提到:别人提到的一句话,他就去寻。《吴宓日记》正是这一类的好资料。
中国近代学术史,作为这一节的主线,通过前前后后出现的书串了起来:《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吴宓日记》、《读史阅世六十年》、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等,前后呼应。
关于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编导可能唯恐梁启超署名太小,用了下面更形象地方式做了展现。
但其实细心看,俞老师生活中处处有梁启超,从他的档案袋,再到此处《梁启超手稿精粹》,均如此。
问题三:俞老师他们怎么编书
其一,核对原文。
片中提到,俞老师他们常常编一本书,要去比对多个版本,经常要跑档案馆图书馆。可能为了看观众对他们工作辛苦,有更形象的理解。编导挑的俞老师工作场景,是查微缩胶卷。很累,很费眼,也可见俞老师的耐心与细心。
这种镜头很能让人感受到“工匠精神”。
此处,俞老师核对的是《万斯同先生传》,核对后,他说:漏抄了“人受其”三字!
那么,俞老师为什么要对《万斯同先生传》?最大的可能,是片中提到的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书中提到了钱大昕或者万斯同。(近三百年,自然主要是清代)
其二,录入尊重原文。
有一处,俞老师提到某个字不能类推简化。
关于“类推简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有些字,就被类推简化了。比如赵孟頫,现在右边要写成简体的页;智yi高僧,左、右两边现在也被类推简化为(岂页)。
此次他们谈的问题,可能是,遇到的生僻字,偏旁部首里面有繁体,词典里也找不到,可不可以按照国家《一简表》里对一些偏旁部首的简化方式,类推简化。
另一处,对比郑天挺先生日记原稿,和中华书局整理出版的版本,可见,原来汉字数字的写法,被保留了。
其他细节/花絮
巴黎贝甜和编校工作,出入古今中西之间……
【第三节 范晔——西语译者】
一、主推的书
最近看到图书馆上架了《加西亚·马尔克斯访谈录》,又看到此片谈《百年孤独》,不由感叹拉美文学的热度。我在地铁上,就看到有人在读这本(范晔译本)。
二、问题:范晔老师读什么?
他的书,目前南大社、拜德雅出的比较多,大家可以去看下。
《百年孤寂》,是《百年孤独》的台版,豆瓣找不到和这本书封面一样的版本。因为范晔要翻译《百年孤独》,所以这个版本摆在案头。(或者,这本是范老师译本的台版?)
【总结:三节之间的关系】
这部片,是个三角(环形)的结构。
先华语/现代/小众/文学(策划),后中华/近代/小众/学术经典(整理点校),再外国/现代/大众/文学经典(翻译)。三节看似相对独立,实则前后呼应。
先看——从第一节到第二节,从后浪到中华的过渡。
华语/现代/小众/文学(策划)VS中华/近代/小众/学术经典(整理点校),编导选取了两者间的共同性——看稿子——来做前后镜头过渡。在连续的旁白中,悄悄地从后浪编辑的改稿镜头,切到了中华书局编辑改稿。
再看——第一节与第三节的联系。
第一节,朱岳说:如果我发现一个《百年孤独》,那我觉得我做编辑这个职业也值了。
而第三节,聊的正是《百年孤独》!聊的还是文学小说。我们看了第二节,不会忘了开头。
这是编导的“有心之笔”。而无意间,还有一些有意思的细节——朱岳等编辑也关注拉美,看西语文学。
这一摞老书,除了著名的《马丁·伊登》,还有《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这书已经再版),以及西班牙作家的作品《君走我不留》。阅读面,是朱、范二人的又一交集。
最后,三位老师的联系。
细片中重点展现的三位老师共性所在是“编书”,但细究起来三位老师不只是编辑,其实都是作者。
朱岳除了编书,自己也写小说;俞国林做古籍整理点校,点校是一种著述方式,而不只是出版社的编辑校对;范晔做翻译,而有一说法是“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翻译即创作?)”。
总之,他们所做的其实超越了狭义的“编”(编校修改),都在参与创作……
三个板块,三十几分钟,彼此交织,“编”出了编辑们的日常,与理想。
【按】写这篇时,是按我旧文 《书影寻踪:《大江大河》,那代人的书,那代人的路》的思路去走,写完才对比发现《书海编舟记》已有下列文章,盘点片中的书。不过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我的立意也不在于详尽列举所有出现的书(因为没有买B站会员,享受1080p的画质……)不足之处,欢迎指正哈。
//movie.douban.com/review/12092404/
午后迟夏的一杯热茶,胡歌温柔磁厚的声音,从书页声中传来的油墨纸气和知识思想。整个纪录片看下来实在是太舒服了。
绘本的力量其实不是要求孩子们征服一个王国或者是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它的力量是它总是在微小的事物上面去呈现它的魔法。就像孩子们的心一样,像小草萌芽一样,只要孩子们的心灵被这样的事物润泽过,它真正的魔法才会产生,这样的魔法会支撑他们在最叛逆的时候,在心里有失败感的时候,在遇到孤单和死亡阴影的时候去支撑他们,去选择真正近乎心灵最光明事物的那一条路。”
当薄英的手指,摸过纸张。沙沙的触感袭来,橘红的色印,砰一声的瞬息,就像张充和有一枚印章刻下的“一生爱好是天然”,他会因为一朵花开而兴奋良久。
机器留在檀木上的钢印,缓慢抬起,一眼万年。
“印刷《桃花鱼》时,我只在纸上的一面印刷,并将其折叠。让这本书在视觉上显得干净并多了一种呼吸感,恰如桃花水母身体呼吸的样子。”
风格迥异,不仅形式大胆多变,材料也往往出人意料,在中国寻访古代书法碑刻的经历,让薄英对书籍的介质,形态和阅读的含义有了全新认知,他领悟到,古老的石头因刻在其上的碑文而被长久的凝视,那么木头,珍珠,陨石乃至世间的万物也都能被制作成书籍在更久远的岁月,在更广袤的空间被书写,被阅读,被领悟。
设计者的思想其实也不能全部表达,受限于出版社
最后一集快时代的阅读指南其实特别触动我,我其实也是个喜欢在地铁和公交上看书的人,因为总觉得与其耳畔喧嚣不如手上的油墨气息来的舒服惬意。小隐推荐的奥威尔让我有了下个月的书单,奇怪的是,无论去到哪个城市旅游,各式各样的书店一定是我的必经之地,很多时候是因为被外围的装修设计所吸引,但一旦走进去,最终都会陷入书籍的浩瀚魅力里无法自拔。。杨早和绿茶开办的阅读邻居读书会,在深入后的走读活动,走访那些小说故事里的场景,身临其境后,随着文字的流淌,目光也跟着流转,这吸引了我也想在我的城市开启这样的一场走读之旅,去看看你笔下的万千世界。
还有一处是谈到的自媒体阅读推荐其实是有一种强行灌入你的思维方式,但是实际上,我们在听他人的讲述之前首先应该注重的是自我的独立思考,千人千物,感知和思考这个东西因人而异,在深度思考后再去和他人交谈这才应该是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但是在读书后去反思其实也是有点反人性的,毕竟我们在书中接受的也是作者的主观之感,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大家一起共读。
我们都是一颗颗渺小的星星,在阅读里寻找自己的世界,恰到好处时,你会发现另一颗星星.
这大概就是每个爱书人之间的心心相惜吧
语言乏味面目可憎急解。如此功利浮躁的时代,阅读者心中自有一把火,那是昭路阅世指明灯。(中华书局那位干了18年的编辑,13年才编辑一本个人日记,瀚海编舟不过如此。后浪承包了我的很多专业书籍,最近又购入几本。范晔老师,本尊原来如此年轻,拜读其翻译的《百年孤独》真是享受。书店经营和旧书藏书者,一生的情怀吧。比如视频里照例是要放个购买链接或地址啥的。上海文庙那个书市,只有一家旧书店其他早就关了,现在很多手办店。面包车流浪买书那对夫妇是知识传教士。最后表白胡歌配音,润,很润。B站太让我感动。)
但是还有书籍作 者:米沃什 [波兰]但是书籍将会站在书架上,此乃真正的存在,书籍一下子出现,崭新,还有些湿润,像秋天栗子树下闪闪发亮的落果,受到触摸、爱抚,开始长时生存,尽管地平线上有大火,城堡在空中爆破,部落在远征途中,行星在运行。“我们永存,”书籍说,即使书页被撕扯,或者文字被呼啸的火焰舔光。书籍比我们持久,我们纤弱的体温会和记忆一起冷却、消散、寂灭。我常想象已经没有我的大地,一如既往,没有损失,依然是大戏台,女人的时装,挂露珠的丁香花,山谷的歌声。但是书籍将会竖立在书架,有幸诞生,来源于人,也源于崇高与光明。杨德友 译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我知道没有一个人值得我羡慕。——米沃什
生无可恋,幸好有书。唯有书能方便人大小解,小解为解惑,大解为解脱。
两句掉泪——我来是为了国王的葬礼。象寄门下临深履薄堂仓皇右使。第一句是为了那种热爱直接催生的强烈的目的性,学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第二句是为了那种使命感。深恨自己读书太少,不配称爱书人。
请列个书单,让我成为那万分之一哈哈~
坦白讲,这套片子从拍摄编导角度来讲谈不上什么水平,每一集好不好看有没有料主要取决于受访对象本身经历的深度或广度。第一集,10分;第二集,6分;第三集,8分;第四集,10分;第五集,6分。合起来,每一个参与做书(编辑、画师、设计师)的人的故事我都很喜欢,而绝大多数参与“传书”的人的故事我都觉得没劲,未必是故事本身没劲,而是编导没挖掘出味道。
哔哩哔哩你倒是把购买链接放网页上呀 还可以给个哔哩哔哩礼品码在后浪打折 节目中重点出现的图书都可以获得折扣 啧啧 你们文艺人搞营销真是太不灵活惹
第一集打个5星不为过吧。
第一期,后浪文学,中华书局,《百年孤独》译者范晔。
为了书籍,我推迟了死亡。
必须五星,第一位就是朱岳老师,然后是中华书局的这位,然后是范晔老师,最后是范晔老师桌上非常耀眼的霍加狓手办。书和手办都要去下单!
假如一天下来什么也没有干成,但看了两小时书,我就觉得这一天没有荒废
明星看书的没几个,出发点是好的,什么时候不用这些明星来代言和推广了,可能也就真做到读书细无声了。
选题超赞。去呈现书籍背后的挖掘者、翻译者、整理者,这种呈现本身,就在重塑大众对于书籍、对于读书的欣喜和敬畏。
佩服像朱岳老师、俞国林老师这样的编辑们,正是因为他们的坚持和努力,书籍才得以散发出更耀眼的光芒。还要感谢每一位用心的译者,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这是了解各语种文学作品的媒介,第一期的几位都非常喜欢。
第三集最后那段话说得太赞了:绘本的力量不是征服一个王国,不是造就一个成功的人,它总在微小的事物上呈现它的力量和魔法,就像小草萌芽一样。只要孩子的心灵被这样的事物润泽过,这样的魔法就会支撑着他们,在最叛逆的时候,在心里有失败感的时候,在遇到孤单和死亡阴影的时候,支撑着他们去选择近乎心灵的一面,选择最光明的那一条路,这是成人世界传递给孩子的最大的祝福。
“开一辆书车,走遍中国。”浪漫的过份了吧!!!
五星预订!朱岳老师、百年孤独的译者、胡歌的配音,第一集我就开心坏了!!!
一个纪录片,B站同时在看人数4000+,只能说胡歌牛逼!
这是视频的胜利,也是书籍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