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片前,王硕突然说起《宵夜江湖》的英文名“Taste Humanity at Night”,是不是还有更好的选择,于是查了“宵夜”的英文说法,不太能涵盖国情,也推敲了“夜间大厨”的意译可能。其实,片中有现成的说法“野生大厨”,变成英语就很好了。
野生,既有开设地的“野”,也有食客来历的“野”,更有这些摊位或小店蓬勃生长的“野”。
民以食为天把食搞大到天上了,《宵夜江湖》结结实实让美食回到人间,回到土地上,回到人民群众当中。
今天看的两集乐山和版纳,里面一共六个故事,既是经营者又是大厨,多半有着相似的经历:失败的前半生,下岗,离异,因为宵夜让他们活下来了,生存下来了,继续爱,繁衍生息了。而今,更大的困难,其实不能完全说来自疫情,应该是过度防疫,拒绝躺平的防疫让这些宵夜江湖人真正地躺平了,他们能不能度过此劫,能不能获得他们应有的幸福晚年,是看罢最令人揪心的。
我喜欢乐山。五年前就实地调研过乐山的宵夜江湖。但是第一季并没有拍,因为当时没把握。这个川西美食之城,经常出现在各种各样的节目里,如果没想好怎么拍,不如暂时放放。
去年筹备第二季,“乐山”两个字首先跳出来。第一,如何处理食物、人物、城市的三者关系,相关经验和方法,我们觉得多了一点积累和信心。第二,我去过不少川渝小城,感觉生活在那里的人,普遍有一种特殊的韧劲,就是可以接纳任何变化,在今天这样的特殊时期,乐山或许能够拍出大家熟悉的、确定的故事和力量感。第三是因为派给了分集导演杨宁军,不会掉链子。老杨银川人,用西北话形容,这人骚球得很。我们都是八零初生人,经历部分相似,比较能够互通心意,而也因为如此,总想着可以实现得更好一点再好一点,整个第二季,跟导演组同事讨论,单次时间最长的,都跟乐山相关。一次是调研期间,有天晚上边走边打电话,步行四个小时,皮鞋裂了,拎着一只鞋子回家。还有一次,面对面从下午讨论到半夜,喝了六泡茶,一大桶五升矿泉水,竟然还是口干舌燥嗓子哑。老杨说,咱俩竟然没有打起来,也是奇迹。反复掰扯的核心问题是,乐山的乐,到底是什么样的乐?跟什么样的环境和际遇有关?摄影金延哲师傅,临时被我叫去乐山,预感他会出东西,果然。剪辑蒋天增师傅,干脆,流畅,二十多天拿出了六十多分钟的粗剪,令人振奋。制作系列纪录片,是团队性的工作,感谢大家看到的片尾字幕上的所有人。
当然,最最感谢的,还是这一集的主角,乐山人。你们的勤劳努力善良,让食物有了慈悲的温度。祝福乐山,祝福成都,祝福四川,祝福贵州,祝福所有人都能享受烟火人间的沸腾生活。
夜宵归于美食,美食有记忆有文化。(强制回归主题夜宵 )
家庭记忆(大鹅,松花江的鱼)
人生的百态(盒饭与人民,小狗吃鸡腿)
跑题但饱含温情 !
美食是有家庭记忆的,中国人对于一道菜的高评价:这道菜有家的味道。
有家庭味道的食品,是人的长大后的安慰,父母在尚有来处,若是父母离去,做由在妈妈的配方做成的食品时,内心总还是有安慰。
生活和生存,大哥爱唱歌有情趣,日子有一天过一天,总是酸甜苦辣咸。比起大哥(疫情对生意也是有影响的),那些在疫情中的人民让人尊敬!
天津的故事都很平淡。
天津的调研与拍摄是在北京与天津反反复复的疫情之中完成的,中间经历了疫情以来北京最大面积的封控,甚至还有一次拍摄中途整个团队的紧急撤离。本计划十几天完成的拍摄周期被拉长到两个月,整个团队的心态都多多少少会受到一些影响。对我们的拍摄对象来说更是如此,餐饮业以人流为生,影响对于他们来说只会更大。记忆最深的是津小涛和大姨,时常会把对疫情的关注挂在嘴边,做应季海鲜现在不仅要根据客流量进货,还得对疫情的发展有自己的预测。
但你不会因此就看不到津小涛在街霸游戏前的身影,也不会因此看不到大姨少喝一杯冰可乐或是停下与店里小孩儿的说笑。老李头一家子的反应是“正好歇两天”,“正好多陪陪孩子”,堆姐可能比起刨冰更关心孩子的学习,走进二哥空荡荡的店里,不但没有一个皱着眉头发愁的,反而会看到二哥正拿着啤酒跟邻居大笑着谈天说地。来之前还有点为他们着急的我们,看来是有点想多了。
天津作家冯骥才这样评价天津人:“天津人似乎对市井生活有种过分的依恋。‘混’字便是市井中最流行的活命哲学。大大咧咧,得过且过,温饱自足,知足常乐。”的确,虽然与天津人聊天时你也会听到他们的愁苦与不满,也会听到他们对国家大事,世界走向的担忧,但聊到最后,总会有一个天津人冒出来,把这些实实在在的忧愁用某种喜剧技巧变成玩笑,然后众人一乐,各忙各的去了,彷佛这些事又与他们毫无关系。
这就是天津人自己的小宇宙。自己当下的生活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不管世界如何变化,天津人总能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安定,并在其中自得其乐。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天津人这种“乐呵乐呵得了”的生活态度对于同样身处特困行业的我们来说慢慢成为了一种魅力。相比起为这操心,为那着急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更让人重新思考生活中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天津的故事都很平淡,但这平淡之中透露出的安稳与安定,迷人至极。
感谢天津的每一位拍摄对象,感谢这时的相遇治愈了我们,也希望能够治愈屏幕前的你。
宵夜江湖2延续了第一季的基本叙述逻辑和影像风格,把镜头对准各具特色的八座城市。片中既有冰天雪地的哈尔滨,也有肆意生长的西双版纳;既有黄河穿城而过的兰州,也有东海之滨的宁波;既有坚守小日子的天津,也有敢尝敢试的长沙;既有淡泊坚韧的乐山,也有潮来潮往的海口。宵夜江湖以“美食+夜晚”的视角切入,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物候、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城市际遇,让散落在中国大地上的“宵夜文化”千姿百态,各有万种风情
饮食文化可大可小,它承载着不同的地域特色,也点缀着人们每天生活的色彩。在夜晚时分,大街上的餐馆也会灯火辉煌,夜宵时热热闹闹的声音可以是一家人的团聚,也可以是好友之间增进友谊的方式。吃了夜宵,喝喝小酒,将一天的烦恼洗涤。《宵夜江湖2》里三五好友一起相聚,将城市生活的孤单也淹没在了夜宵里。对于观众来说,在品味美食的同时看美食,也是另一种陪伴的方式。
宵夜江湖人生
旁白差了点 摄影也是太快 只能打个及格分
写长评的时候给了2.5分,到哈尔滨只能给1分了,那个老太太的菜确定是宵夜??
可以看出导演是很有野心的,只是卖弄文字的能力略显欠缺,就第一集讲乐山的夜生活时已经显现出一些表达问题,譬如讲峨眉山矿机厂烧烤的时候提到这些耕耘在烧烤摊上的中年人们都是因为九十年代下岗大潮导致失业,迫不得已出来混口饭吃,居然用到了“一代下岗工人的坚韧和体面”这种血淋淋的文字,美食纪录片应该是让观众对美食怦然心动,而不应该是看到落泪。
运镜更成熟
我这种美食纪录片看得比较少,像评论里说到的《人生一串》我其实都没看过,所以可能有点大惊小怪。看这个纪录片纯粹是因为我老板说我应该从里面汲取一点真实人物的质感。印象最深的是《长沙篇》里的一对闺蜜,一个女的她老公坐牢了,另一个女的被她老公家暴所以离婚了。本来两人都好多年没见了,一见面发现还是很亲近,于是干脆搭伙一起过日子,开了家热卤店,卖些卤猪脸之类的长沙廉价下酒菜。两个女人一起逛菜市场、一起摘菜切猪脸、一起应付深夜的食客,晚上熬夜开店,白天还要照顾各自的小孩,送小孩去上学。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女人哄着孩子睡觉的画面,完全是一家人的感觉。然后她俩的口头禅是:越努力越幸运。不是幸福而是幸运,真的很绝。编剧自己坐在家里,永远想象不出这样真实有质感的女性形象女性关系(对比《梦华录》)。
食物拍的一般,给3星是因为这3年,个体做餐饮的不容易啊!
八座城市,八种夜色,八种烟火气。在美食纪录片越来越泛滥的当下,如何能够破局成为创作者共同的难题。本系列做了一些难得尝试,不再拘泥于堆砌美食特写,而是回归、增大对人的关注,从小人物的生活群像着手,平凡之间不失动人。
导演组似乎对哈尔滨格外上心,因而也动人些,其他城市未留下太深印象。
油渣蛋炒饭走起~
三星
食物的氛围 给予理解更多的层次感 东西南北中 苦辣酸甜意 皆人生
同类题材多了之后,新意就少了很多。当然,食材品类就那么多,切入点就非常重要了,可惜,此片没有太多新意,就连30分钟内都是各种堆砌。当然,宵夜江湖,烧烤为王。只不过,这第一集,很有充值的嫌疑,像是一部宣传片。
种草了炭烤猪心。
被疫情扰乱的生活,自己情绪上有些波动,看了乐山和天津两期,被大家脸上发自内心的笑容,被生活里真切的情感,被每天具体的生活困苦和操劳,所感染。瞬间觉得国家命运、未来走向,又与我何关。过好自己的每一天,便是福气。乐山原工厂的工人们靠着精湛的烧烤技艺做出属于乐山下岗工人们的烧烤厂牌,天津的煎饼果子手艺人说着传男不传女最后还是将一生的技艺传给了自己闺女,在路边吃烧烤的天津小孩拿捏气势唱起京剧,以及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儿子在接下父亲的烧烤摊后终于理解了自己的父亲。感谢导演的记录。
宵夜是尝味时间里最适合用“江湖”这个词的,虽然很接地气,但本片还是没做出多少“江湖”滋味。第一集是乐山,在四川也是美食高地的存在,不过再也不会有上世纪末那种宵夜的胜况了,那会车少,9点以后大马路中间平地起帐篷,一排排应急灯照亮整条大街,每顶透明大帐篷都人气满满、白烟袅袅,砂锅猪脚、小酥肉、油炸小串串配峨嵋雪健力宝,如果酸甜苦辣也是音符,这也是味道版的《笑傲江湖》了。
第一集乐山不错呦,很自在。同时讲好美食故事和人生故事并不容易,满满人间烟火气。
还行。
文案满分,镜头也很美味,更多关注“人”而非食物,所以美食的镜头感觉略少,解说不错,但是雷同性高了些,还不错吧 三星半
看到美食,看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