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作为电影来说,它的硬伤几乎是全方位的:人物塑造得极其单薄、纸片化,除了晓玲之外,其他人都像是贴了个标签就上架的商品一样,以几个标志性的表情、动作等,勉强搭建起一个人物;穿越极其生硬,毫无逻辑可言,特效非常五毛;笑点老套、小品化;前期缺乏扎实的铺垫和人物塑造,导致最后只能用廉价的煽情来渲染母女感情。
至于母女感情,是最让我生气的地方。
李焕英明明说过“你啥时候能让我长回脸”,而且看得出来,这话她一定没少说,不然晓玲不会一直那么自责、内疚,甚至还办假证,只为讨母亲欢心。在病床前,晓玲哭着说:“我当你女儿这么多年没让你高兴一回”。穿越回去后,她一心一意想要让母亲高兴。
女儿会这么内疚,明显是从小到大被母亲以各种方式灌输了“你得让妈妈高兴、替妈妈长脸”的思想,这些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自述养育的苦楚、和别人家孩子比较、数落自己孩子等等,这都是惯常的家长套路,目的在于让孩子知道家长不容易,你得感恩并回报,回报的方式是“让妈妈高兴,替妈妈长脸”。
晓玲的自责、内疚明明就是母亲一手造成的,最后她倒是自说自话站上了道德制高点,用一句“我只希望你健康快乐”,自己把一切一笔勾销了。
如果李焕英真的只希望晓玲健康快乐,不强加其他价值观,那么晓玲根本不会为“没给家长长脸”、“没让家长高兴”而自责、内疚,更不会为了让母亲高兴,不惜办假证、撒弥天大谎。
这个电影如果是想表现互相消耗的、畸形的母女关系、反映现实,那无可厚非,因为中国很多家庭的关系确实就是这样。家长往往会经历一个过程:孩子刚出生时,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没什么想法,只会含混地说“就希望她/他开心”;等孩子慢慢长大,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会渐渐具体化;等孩子成年,家长终于发现孩子只是普通人后,会开始否认自己在育儿过程中表现出的自私和愚蠢,并以“亲情”为借口蒙混过关,自说自话地对自己“既往不咎”。
但可惜,这个电影明显是要歌颂或至少致敬李焕英式的家长的。这种致敬和歌颂,势必会使得很多观众也陷入自我感动,而不是反思李焕英式的家长和被这种家长带了节奏的孩子该如何正确处理家庭关系。
另外,最后一行字幕也让人讨厌,因为一切对“伟大母爱”的强调,都是对女性的母职道德绑架。
总之,无论从剧本的扎实程度、人物形象的塑造、拍摄手法、讲故事技巧、搞笑方式,还是电影传达的价值观来说,这部电影最多只能算勉强合格,有的部分甚至是不合格的,但考虑到是贾玲的第一部作品,我认为打3星算得上公允。但现在,无论是评分还是票房,都严重言过其实了。
小丑的悲伤,只有面具才懂。
《你好,李焕英》选择在大年初一上映,不仅仅是从商业价值角度考虑,另一方面也是贾玲对自己喜剧生涯的自我审视,以及对亲情的重新思考。
当我们在评价一部电影“是否具有作者性”的时候,我们通常是指代影片是否承袭了导演本人的一贯拍摄,调度风格和手法,却常常忽略了,来自于导演自身的生命经历,情感体认的影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作者性。《李焕英》在大年初一这个节点上映,排片已然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但是本片口碑一路走高,其背后的原因当然有很多。
第一,亲情题材,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喜剧形式,符合大多数观众在这个节日点上的情感诉求。光有亲情远远不够,把亲情拍得不痛不痒的影片大有人在,就比方说前一阵上映的抗癌“神片”,成功收获了开年第一波尴尬。《李焕英》是真事改编,其原作同名小品大家肯定也不陌生,把小品与电影做对比,可以发现编剧,导演几处用心的改动。开头,贾玲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从来没有让妈妈高兴过”的孩子,在妈妈临终的时候陪在病床前。但是现实其实更加残酷,贾玲考入中戏相声专业,却有一天猝不及防接到了母亲的死讯,最终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眼。另外,本片最大的亮点就在,年轻的李焕英给贾晓玲缝裤子,贾晓玲猛然发现,原来母亲也穿越回到了1981年,变成了年轻的李焕英,这一桥段在现场赚足了眼泪。此处可见编剧的精到之处。
第二,本片的独特就在于它虽然粗糙,但是真诚。人之大悲在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很显然,贾玲在年轻时已经体验过这一痛苦,《李焕英》是一部标准的商业作品,但是它也是贾玲挖出心中最隐秘的痛处给观众看。“喜剧都有一个悲剧的内核”,这个喜剧所以真实,所以能让人会心一笑,还是归功于它背后切实的情感所支撑。用票买电视,排球比赛,介绍相亲,文艺汇演,每一段单独拿出来都会是一个优秀的小品,让观众笑很简单,但是,让观众笑过之后思考很难。一个从小总是惹祸,成绩又不好的女孩只想要做几件让妈妈高兴的事,这个愿望朴实到几乎没有几个编剧会想到。有人说穿越那一段让人很跳戏,太假。我倒觉得,场景,特效再怎么精致都只是假象,人物情感再怎么朴实那也叫真实。
第三,有人说作者矫情,一部给贾玲母亲立传的片子怎么能有这么高票房。但是,作为智力正常的观众,我们再怎么沉迷于电影情节也明白电影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充满了铜臭味的,电影本身也是资本的运作,影院里的一把把泪水,打湿的纸巾背后,是一叠叠白花花的钞票。从这一点上看,可能本片也不值得什么褒扬了,但是,到头来,观众还不是兴致冲冲地捏着电影票挤进影院,在现在的特殊环境下,与其说是资本需要我们,不如说是我们更需要一份经过精心打磨的精神产品。贾玲也过过几块钱的盒饭分三顿吃完,住着几平米地下室的日子,她非常懂得她作为一名喜剧演员,所能提供给大家的,是怎样一份文艺作品,我们需要一个地方洗净积攒了一年的泪水,然后在镜子前重新认识一下自己的母亲,每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第四,贾玲已经有了较为成熟而且固定的演员班底,至于制作团队,制作体系,尚无从得知。但是如果能够借此机会,打造一个较为稳定的班底,未来极有可能与开心麻花比肩而立。从剧作上,经过《夏洛特烦恼》一片,开心麻花达到了制作水准的高峰,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显出疲软之态,《西虹市首富》就是实例,但是《李焕英》让观众看到了喜剧的另一种可能。它可以说是《夏洛特烦恼》的另一面,从“爱情诉求”,变为“亲情诉求”,夏洛所做的一切是为了逃避马冬梅,贾晓玲所做的一切是为了让母亲拥有更好的未来。从这个人物动机上看,主角又多了一个“自我牺牲”的行动线,因而显得弥足珍贵。
《李焕英》放在影院里,可能只是几滴泪水,放在一个人的肩上,却可能是生命无法承受的重量。希望每一片创作的真心都不会被辜负,希望每一份真诚都得到应有的回馈,也希望每一个观众,都能听到银幕背后创作者的那一声长久的叹息。
电影开始没多久,陈赫演的冷特以一句“谁是贾晓玲”出场,看惯了老套穿越剧情的我就猜冷特估计就是贾晓玲的亲生爸爸了,直到最后真爸爸出现…
那么冷特这个角色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仿佛剔除了他故事也能照样进行,甚至可以说整个故事里他只与贾晓玲有一定联系和牵绊。直到我看到一个提问“贾晓玲只跟别人说了自己叫晓玲,但是冷特却一出场就问‘谁是贾晓玲’?”,我突然明白这个几乎可以成为男主角的冷特其实就是虚构的。
整个故事可以说更像一个梦,一个李焕英弥留之际做的想弥补贾晓玲的梦,而冷特其实就是妈妈梦中的女婿(好归宿可能更贴切一点),一个懂她女儿、愿意帮她女儿、爱他女儿的人…也是李焕英心中以后可能会给贾晓玲幸福的人。
(来自一个工科生的粗浅解读,可能有很多地方大家觉得有矛盾,也希望大家指出,同时也希望贾玲能找到幸福,嘿嘿)
面对自己的父母,很少有人没有遗憾,大家的遗憾各不相同,如此而已。
因为种种原因,每逢重大节日,我都会心情低落,这份阴郁的情绪在春节时尤其明显——毕竟,在平时,没有人会提醒你在某一天必须要快乐、必须要团圆、必须要其乐融融。
而一年里总有那么几天,你要被迫旁观其他人的幸福美满,对比之下,无形中放大了自己的遗憾与无奈。
强颜欢笑是很难的,除非你找到一种方式自我排解、自己走出来。
而今年帮助我平复情绪的,则是一部喜剧电影——《你好,李焕英》。
或许是因为心情低落带来的心理投射,抑或是因为母女关系对于现在这个阶段的自己来说是软肋中的软肋,令我在观影的这两个小时里深深共情,在欢乐与感动之后——确切地说,是在笑声与泪水之下,终于让自己阴郁的情绪得到了排解与宣泄,新年抑郁暂告结束。
新春佳节、欢声笑语,大家都在祝福“新的一年要喜气洋洋、大吉大利”,除了看电影,你还能找到更充足的理由让自己可以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吗?
这一年,很多人都过得异常艰难,有人是因为工作,有人是因为别的原因。
只有在电影院里,你不必和他人解释,你的眼泪到底是为何而流——是为剧中人,还是为你自己。
在剧情的渲染加持下,你的情绪还可以更上一层楼,来得更加波涛汹涌——大哭一场总比默默委屈流泪过瘾多了。
总之,尽管看的是一部喜剧,我却觉得,比起它的笑点,我更感谢它的泪点,让我痛快地宣泄了一把情绪,以至于值得我在大年初一的深夜为它认真写一篇观后感,记录它带给我的思考与感动。
《你好,李焕英》是贾玲的电影导演处女作,是以其母亲为原型,结合真实经历改编的穿越题材喜剧。
“李焕英”这个名字对于喜欢贾玲的观众绝不陌生、甚至无需解释——早在几年前,这部以贾玲母亲为原型的同名小品就已家喻户晓、成为了贾玲的代表作,先喜后悲的情节编排也在一段时间成为喜剧小品争相模仿的叙事架构。
在电影版中,贾玲饰演她自己——“贾晓玲”,她的搭档张小斐则依然饰演贾玲穿越后相遇的母亲“李焕英”,与小品相比,电影版的《你好,李焕英》并没有简单重复小品的创意,而是对故事进行了更加戏剧化的处理。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令母亲生命垂危,病房中的女儿贾玲悲痛至极,从2001年穿越到了1981年——那一年,贾玲还未出生,她的母亲李焕英还是一位青春少女。
贾玲和年轻的母亲意外重逢,联想到自己的不争气,电影中的贾玲痛定思痛、决定扭转母亲的命运,帮她换个老公、换个女儿、换个活法,从而导致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
整部电影笑点密集,情节一再反转,作为导演处女作来说,完成度算是非常高了——相信我,在经历了今年春晚的“毒打”后,再看这部电影,你会感到极度舒适,毫不犹豫地为它打上至少4颗星。
喜剧之所以能给人带来惊喜,在于不断地反转与出人意料,一旦说破,就没意思了。
在此,我们避开笑点,聊聊这部作品的泪点。
“在我的印象里,我的妈妈一直是一个中年妇女,我常常忘记了,她也曾经是个小姑娘。”——在电影片尾的字幕中,贾玲如是说。 在影片中,贾玲的妈妈李焕英是一位完美的妈妈,对待女儿宽容、耐心,充满包容,对女儿唯一的要求就是“健康快乐”。
但,不得不说,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妈妈并不是这样的。
除了李焕英这样慈爱的妈妈,也有很多在孩子心中留下伤口的妈妈——作为儿女,在面对让自己爱恨交织的妈妈时,心情往往是十分复杂的。
大年三十,我还因为我妈哭了一鼻子,我对我老公说:“我想不通为什么我妈要这么对我,她为什么意识不到她一直在伤害我?”
在我看来,我母亲的很多行为并没有考虑到我的感受,我一直试图去寻找一个答案,一个之所以令她如此对待我的答案,而揣摩这个答案的过程,则会频繁地激发出自己的痛苦。
当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因为情绪敏感,每一个煽情的节点都成为了我的泪点,以至于从电影刚开篇母女二人遭遇车祸时就开始哭,到了故事后半程,更是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我开始回忆我母亲年轻时的样子,开始思考:在没有成为我的妈妈之前,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和当下的我一样,她也曾青春年少、也曾迷茫懵懂,她也有存在问题的原生家庭,在遭遇人生困境时,也曾孤立无援……在她还是小姑娘的时候,她肯定想象不到自己此后的人生要以如此复杂的方式推进。
身为儿女,大概都很难接受自己不是母亲的全部——母亲必须全心全意地爱自己的孩子,否则就是对儿女的伤害和辜负。
可是,并不是所有母亲都是专为成全子女而存在,她们更想拥有自己的人生。
她们想要实现的人生价值,并不仅仅是做孩子的妈妈。
从子女的角度看,这或许是一种自私。
站在母亲的角度看,又觉得可以理解。
电影中,贾玲为了母亲能拥有更美好的人生,企图扭转母亲的命运、让母亲嫁给更优秀的人,哪怕最后的结果是自己不能来到这个世界、成为母亲的女儿。
贾玲的妈妈李焕英没有接受这种安排。
但如果她接受了,她就是错了、就不值得被原谅了吗?
我们往往期待父母对我们无私,却很难接受他们有自己的私心。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和设定中,既然为人父母,就必须为儿女作出牺牲,所以我们很难接受另一种假设。
面对自己的父母,很少有人能没有遗憾。
大家的遗憾各不相同,有人因为生离死别、有人因为其他种种,生活的现实之处,大概就是如此吧?
作为喜剧,《你好,李焕英》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而它最动人的,还是它喜剧外衣包裹下的悲伤内核。
至亲的突然离去,是很多人终生无法释怀的遗憾——而造成这份遗憾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自己从此以后的成功与幸福,都因无法与逝去的至亲分享而注定存在缺憾。
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大概就是无论遇到再大的幸事与喜悦,夜深人静时,依然会觉得悲从中来。
贾玲曾在一次采访中谈到自己对母亲的遗憾,格外真诚动情:“你要是现在过得不行,可能还好,要命的就是你现在过得还行,她却不能和你一起享受这一切……”
“子欲养而亲不待”大概是大多数人至中年的成年人心中共同的恐惧,也是最终不得不面临的遗憾——越成功,越愧疚,越幸福、越遗憾,因为注定难以弥补。
电影中有一处情节尤其令我难忘。
和沈腾参加完文艺汇演后,贾玲与母亲李焕英在酒馆庆功。
谈到对未来人生的畅想,母亲李焕英对贾玲说自己想要一个女儿,贾玲便兴致勃勃地告诉母亲,她未来的人生会如何如何精彩、未来的女儿会如何如何优秀。
母亲李焕英却坚定地告诉贾玲:她并不需要这些,她只希望她的女儿健康快乐。
作为女儿的贾玲听到这些话心情复杂,不屑地摇头、无奈地否定,紧接着泪流满面——她为母亲的选择不值,她想说服母亲:你不该对你的女儿没有要求,你肯定不想要一个一事无成的女儿。
她以为她的母亲还未经历过这一切,作出这样的选择仅仅是因为天真浪漫。
母亲越是否认、越是坚持,贾玲就越觉得愧对母亲——“你明明可以过得更好、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结合剧情最后的反转回过头再重温这一段,会更为这场对话背后隐藏的真情所感动。
初看这部电影,以为它讲的是场充满喜感的圆梦之旅,看到最后,却发现是场伤感的生死离别。
影片的结尾,贾玲开着敞篷跑车在风景如画的山间惬意奔驰,母亲坐在副驾上,和贾玲一路谈笑风生……镜头一转,回归现实,一切只是想象,母亲早已离去,车里只有贾玲一人,面容沉静,一路向前。
这一定是她在心中设想过千万次的场景。
这份心酸与无奈,如果没有相似的经历,大概很难感同身受。
家境贫寒或是经历坎坷的孩子长大后大概都会梦想时光可以倒流,自己可以回到过去,帮助父母和家庭扭转命运。
小的时候,他们还没有长大,没有能力为父母做什么,不得不被动地旁观父母深陷困境,这份痛苦所带来的刻骨铭心会逼迫他们在日后的成长中加倍努力。
可当他们有一天终于长大成人,终于如愿地有钱了、成功了,却无奈地发现,很多事发生了就是发生了,纵使他们今天如此这般,却依然无力改变……
小时候觉得有钱便能改变一切,长大后却发现,钱并不是万能的。
没有人能改变过去、有些遗憾注定无法弥补,这便是成长路上最残酷现实之处。
《你好,李焕英》像是贾玲写给母亲的一封长信,她通过作品安抚自己、记录对母亲的思念。
很少有人能有足够的勇气,愿意将内心深处最怕被碰触的伤口敞开与众人分享,而贾玲的勇敢与动人之处,即是她愿意笑着讲述自己的辛酸往事。
这份母女情缘,并不会因为一方生命的终结而结束,而是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得到延续——贾玲的母亲李焕英通过另一种形式再次成就了她的女儿。
“我对你别无所求,只要你健康快乐。”
你好,李焕英。
你好,妈妈。
好久没有看到一部电影,想要去写一篇长评了。电影看完后,我发微信给在老家的哥哥,“你带妈去看看这个电影吧。”哥哥问:“贾玲不是演小品的吗,她还拍电影?”我回:“是啊……你就带妈看看,就知道了。”之所以如此坚持,一个缘由是因为母亲很喜欢贾玲。往年在家过年,我都会陪母亲看电视,只要是出现贾玲,她就咯咯咯笑,有时候我并没有觉得有多好笑,她还是笑个不停。我问她原因,她说:“这个女伢儿几喜庆!圆圆脸,胖胖身,笑起来叫人高兴,脾气性格应该也不错。反正她一出来,我就想笑。”
另外一个缘故也跟母亲喜欢的有关。2016年我跟母亲看一档喜剧综艺节目,记得是郭德纲主持,贾玲也参加了。有一期,贾玲参演了一个小品叫《你好,李焕英》。我当时心想李焕英是谁,看节目才知道是贾玲的母亲。这个小品一开始,是年迈的李焕英追着贾玲跑,忽然间传来刺耳的车祸撞击声——李焕英被撞死了。现实中的贾玲妈妈是意外去世的,去世时只有48岁,还没有到老年。而贾玲这个小品,却幻想着年迈的李焕英该是怎么样的,也幻想着年轻时的李焕英追逐爱情是怎么样的……我没想到在一个喜剧舞台上,看到这么一个悲伤的作品。回头看母亲时,她在偷偷地抹眼泪。
我不敢去想失去母亲是怎样的情形。小品里,李焕英喊着贾玲小名,而我母亲喊我吃饭时是这样的,“庆儿哎——”我有时候为了多听几声,没有回应,她会继续喊,“庆儿哎——下来吃饭啦!”我下楼时,她听不到,又喊,“弟儿哎——下来啦——”此时我会突然心里隐隐作痛,这样的喊声我不知道还能听多久。我想录下来,可我知道如果失去了她,我没有勇气去听。一面我在乎跟她相处的每一刻,一面总有一天她会离开我,这些记忆会沉重无比。我想起在贾玲的声音记忆中,一定会有她母亲一声又一声叫她小名的呼唤声。但母亲不在了,这一声声呼唤有多深情,心中就会有多痛。
拍一部关于母亲的电影,对于贾玲来说就是一种弥补缺憾的方式。这部电影从小品生发而来,重回过去,回到母亲李焕英结婚之前的岁月。小品因为条件有限,所以难免仓促,而电影可以做得更为立体丰富,也能更好地让演员表演,影片之所以能打动我,是因为演员们的“真”。 我非常喜欢演员张小斐,她笑起来非常有魅力,对人物情绪的拿捏也相当不错。而贾玲的“真”,不在于表演,而是真实的情感流露。她对着张小斐饰演的李焕英说的那些话,其实是对真实的李焕英所说。这些话李焕英再也听不到了,心里因而永远空了一大块,所以要在电影里填补起来。
看这部电影,可以这样说:前面笑得有多开心,后面哭得就有多惨。这是贾玲的处女作,却并不幼稚。她在剧中精心设计的喜剧包袱和桥段,真的是能逗笑全校。我在看电影时,跟着全场人一起哈哈大笑。而到了后面的翻转,情感冲击力是非常巨大的。贾玲一边往回跑,一边回放着之前种种画面,全场又随之唏嘘不已。能做到笑泪交织、笑中带泪,泪中含笑,是很不容易的。我觉得贾玲是做到了。我那时候在想,要是母亲能坐在我身边一起看这部电影该多好。她一定也会跟我一样又笑又哭的吧。
我记得之前又一次采访,贾玲说自从有了那个小品之后,她觉得可以去直面妈妈离世的事情了,心里松快了很多。我想这次的电影,算是一次了结。虽然人已经永远不在了,遗憾也会永远会有,但心可以不用那么作痛了。毕竟,眼泪都留在了电影里,生活还会继续下去。
请鼓励我们的母亲“自私”一点
《你好,李焕英》(下文简称《李焕英》》是贾玲纪念亡母的作品。2001年,19岁的贾玲到北京求学,却收到母亲因为意外的车祸去世的噩耗。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成了贾玲内心中永远的痛。尤其是这些年来,贾玲成为全国老百姓喜爱的喜剧演员,事业上取得很大的成就,贾玲的这种愧疚感就越深——她渴盼与母亲分享这一切,母亲却永远不在了。
2016年,贾玲曾在某综艺节目中自编自导自演小品《你好,李焕英》,用来寄托她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与爱。这个小品看哭了无数观众。当贾玲要将小品搬上大银幕的消息传来后,观众期待的同时不免有些担忧。毕竟小品与喜剧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此前一些喜剧演员跨界当导演,效果也不是太乐观。
但贾玲扛住了。《李焕英》成为这个春节档口碑最好的作品,豆瓣评分超过8分;它也成为春节档最好哭的作品,很多观众笑着进去,笑着看完前半段,中后程就开始止不住流泪。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令母亲李焕英(刘佳 饰)生命垂危。病房中的女儿贾晓玲(贾玲 饰)悲痛至极,从2001年穿越到了1981年。
1981年,贾晓玲还未出生,她的母亲李焕英(张小斐 饰)还是一位青春少女。联想到自己的不争气,为了让母亲李焕英“开心”,贾晓玲痛定思痛、决定扭转母亲的命运,帮她换个老公、换个女儿、换个活法。
作为新人导演,贾玲的执导技巧还是比较稚嫩,《李焕英》也带有小品电影/段子电影的一些特点。但技术上的稚嫩观众也能忍受,这是因为电影笑料足,包袱也不算陈旧,喜剧节奏把控得当,每个喜剧演员的角色与表演都恰如其分、很是讨喜。
贾晓玲穿越设定的亲情电影不少,《李焕英》成为其中极特别的一部,因为它在穿越设定上做出了创新——原来,不仅仅是贾晓玲穿越了,李焕英也穿越了。
观众是从这里开始泪奔的。贾晓玲费尽心思想帮李焕英改变命运,想让李焕英更开心;但李焕英因为有了贾晓玲就开心了,她从未后悔过她的人生选择,无论贾晓玲去哪儿,李焕英都以贾晓玲也许察觉不到的形式陪伴着贾晓玲。贾晓玲是李焕英永恒的“我宝”。
电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无私、豁达、开明、包容的母亲。我们都会被这样的母亲形象击中。我们原本以为贾晓玲愿意为了李焕英牺牲自己,她已经很爱很爱她妈妈了;但我们一开始不知道的是,妈妈永远爱你比你爱她的多了太多太多。
《李焕英》胜在真。贾玲对李焕英的感情是真,李焕英伟大的母爱是真,贾玲和张小斐的表演是真。这种掏出真心的创作,才可能打动观众的真心。
作为一名观众,我在电影院流下泪水,我也完全理解贾玲对母亲的感情,理解贾玲创作的初衷。但作为一位母亲的儿子,我其实并不喜欢电影里的价值观,或者更确切地说,我不希望伟大的母亲,只能是李焕英这样的。
观众可以扪心自问的是:假若李焕英选择了沈光林,我们还会被她打动吗?我们还会认为她是伟大的母亲吗?
《李焕英》的价值观其实是非常保守和传统的,也是非常主流的。伟大的母亲,就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为孩子牺牲自我;哪怕有一次重来的机会,她们对人生曾有过多种不满,但为了孩子,她们还是愿意选择重复原来的人生。
《李焕英》结束时的字幕写道,“在我的印象里,我的妈妈一直是一个中年妇女,我常常忘记了,她也曾经是个小姑娘。”这指向的是,很多女性在成为母亲后,常常忘却了自己,而我们也习惯了母亲的这种忘我,一再歌颂这种忘我,以至于一个母亲不把母亲的身份放在第一位,她就不配伟大似的。
事情不该是这样的。每一个女性成为母亲后,她仍然可以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她仍然可以最爱自己,这一切都不影响一个母亲履行她的义务,不影响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
电影通过造梦的形式,让李焕英有更多选择。李焕英也可以当个“小姑娘”,而不只是“中年妇女”的妈妈。
但反转之后我们发现,李焕英在成为母亲后,她就只是母亲了。电影的文本,恰恰只给了李焕英一种选择——成为贾晓玲的母亲。电影的情感爆发力也来自于此。
它在无形中,强化的是我们对母亲的刻板印象,给母亲这个身份施加了某种道德压力。同时,也给子女施加了道德压力——是否为了爱我们父母,就必须无条件听从他们?
我知道读者会提出异议:人家贾玲的母亲就是这样的,这世界上有很多母亲就是这样的。
事实上,笔者的母亲也是这样的。但正是因为我爱我的母亲,我常常会希望我的母亲更“自私”一点,希望她对自己的关注更多一点。她的人生不必只为老公孩子而转,她的人生可以有更多丰富的选择和可能。我不是因为她的“无私”才爱她,正如我不会因为她爱自己更多而不爱她——没有谁规定母亲只能“无私”。
但我劝不动我的母亲。因为她从小生长在一个男权社会里,她脑子里的“女德”思想根深蒂固,她认为她应该为夫家付出一切。所以,如果也能够像电影中的贾晓玲那样,穿越到母亲年轻时,我很想改变母亲成长里的男权环境,我想让母亲更“自私”一点,让她更多爱自己一点。
一个朋友告诉我,她在电影院大哭,但回到家还是跟她妈妈因为琐事大吵一顿。这是不少观众的遭遇:他们爱自己的妈妈,妈妈也爱他们,但二者的关系非常紧张。不是天底下的母亲都像李焕英那样开明,很多母亲无私地爱着孩子,但在孩子成年后,也不自知地对孩子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掌控欲。
所以鼓励母亲“自私”一点,让她们有自己的生活,也是为很多生活在父母控制欲下的孩子解套。
《李焕英》是贾玲真诚的表达,是一部好的商业电影,也是一部价值观很保守的电影。我期待这样的结局:贾晓玲发现李焕英也穿越回去了,并且李焕英选择了沈光林——或者不是贾晓玲父亲的其他人,或者李焕英选择不婚,李焕英活出属于李焕英自己的人生。李焕英不必通过她依然选择成为贾晓玲的母亲,来证明母爱的伟大。
——首发澎湃新闻·有戏——
你以为你已经很爱很爱妈妈了,但妈妈远比你想象中更爱更爱更爱你
笑后有泪,温暖感动却不过分煽情,它正是这个春节最需要的电影。期待贾玲和沈腾这两位喜剧界扛把子的合作已经很久了,这部终于让愿望达成,两位除了保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外,还催出了不一样的化学效应。尤其是沈腾,这次塑造的角色非常另类。最难得的是,本片还塑造了一个独立而自强的母亲形象,也在提醒我们:她是母亲,但她更是自己,身为儿女一定不要忘记这一点,在她们对我们有求必应的同时,我们更要尊重她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存在。而对于今年过年不能回家的我来说,看完后更加想念母亲了,她也是从片中那个时代的国营单位走出来的,想要回家陪她再看一次,她一定会觉得像回到自己的年轻时代,希望还能赶得上!
我以为是我在为你圆梦,其实还是你陪着我做了一场好梦。
我要强烈批评影片最后刻画母亲买票又退票在大雪天中一个人走回去的镜头,我不接受,母爱不是因为牺牲才伟大,爱与关怀本身就是伟大。
贾玲哭的时候很明显没有在演戏,这是最让人伤心的。
贾晓玲从天上掉下来李焕英“我的宝啊”小小瘦瘦的冲过去一下子戳到我了
这个底太好了,比起以往穿越片的个人救赎迈的更深了一步。本以为影片会如同以往的俗套一般会终结在「希望孩子健康快乐」上,没想到结尾以针线为引,将「无论你在哪里我都会找到你并且保护你」的母爱穿进了观众的心里,以个人故事为本,动了真情的贾玲担得起导演的称呼。在喜剧元素上,影片也做的十分自然,不刻意不尴尬,更是在演员的选角上玩出了花,乔杉和贾玲的父女堪比去年黄渤和彭昱畅。
这次感受注定是感性压倒理性的,所以就不打分了。贾玲还是适合做小品,她的表演方式、她的叙事能力都更适合能和观众互动的、短小精炼的舞台而不是要被观众一帧一帧检视的电影。更何况她非科班出身,参与电影项目也不多,要执导筒讲故事就更是自曝其短。这是一部非常开心麻花式的片子,如果你喜欢《夏洛特烦恼》那么可以去看看,如果是抱着宁浩电影的期待那就赶紧睡个回笼觉,或者喝杯咖啡把瞌睡醒醒。但说一千道一万,《你好李焕英》只能是贾玲来演、贾玲来导,它是贾玲自己的情感寄托和内心牵挂。哪怕在我觉得很尬的场景里,她对母亲的爱意和思念都饱满到要冲出屏幕来逼我落泪。我也确实掉了眼泪,在大年初一这天。这种情绪不是浓汤宝能兑出来的煽情,哪怕我和她的人生轨迹并不相同,但我也在电影院里体会了一把贾玲的过往青春。
贾玲:我给你们讲个笑话,你们别哭。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有用。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有无穷无尽的笑声。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三十年。你都晓得,我都记得。——余光中《今生今世》
贾玲昨晚的喜剧已经尴尬到我了… 这个导演的电影真的更加尴尬… 还是好好当个综艺咖吧!电影就算了…别伤害影迷的眼睛了…
跟唐人街探案三的分数相比,很明显观众们评判电影的标准不仅在于你拍的好坏,而更在于你拍的态度是否真诚
这扑面而来的复古系笑感啊哈哈哈哈哈,感觉是属于母上大人的时代精彩~~片子笑点暖点可可爱爱,冷不丁就还让人会鼻头一酸。不得不讲啊,old school还是很触动我的。这亲情治愈系的喜剧是妥妥符合春节档可以约上爸妈一起看电影的了,毕竟给爸妈安利贾玲&沈腾真的毫不费力哈哈哈~~然后更重要的是,贾玲镜头下的张小斐,灰常美啊,不单是女儿滤镜,这个女性视角下的女性,让人觉得是这般温暖且充满力量呢
真情动人
有笑有泪的,不明白陈赫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完全多余
把二十多分钟的小品拉长到两个小时,没有好导演和好剧本还是省省吧。
以为穿越是为了改变她的人生轨迹,竟然只是了却自己的遗憾。原来从天而降的大胖妞无论有多重,她都会毫不犹豫接住她的宝儿。裤子无论多破,她都会缝成小狗。今生母女一场,只能化作目送。以为她希望我有出息,原来她只需要我平安。以为她想换个女儿,原来她从没后悔。以为多了解她,原来还是误会了她。
多一星给最后的反转
如果你要陪长辈看电影的话,那就看这部吧。基本上就是贾玲版的《夏洛特烦恼》,完成度很好,笑点和泪点都到位,感觉会是春节档期大众口碑最坚挺的一部电影。一开始你以为这是一个熟悉的穿越设定,最后一反转,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次穿越,而穿越的背后正应了母女情的主题。完了结尾的字幕又补了一刀,原来这是贾玲自己的经历,用这样一部电影去追忆母亲年轻时的样子。穿越回八十年代,从工厂记忆,女排比赛,黑白电视到祖父悖论,都是能引发几代人共鸣的设计,以前都是看贾玲笑,这次是看贾玲哭,很多人却是跟着她笑着哭。
贾玲水平有限,奈何感情无比真挚。虽然结尾让我哭的稀里哗啦,但也没能改变前半段就是个低配版夏洛特烦恼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