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开幕式当晚,就一直在感叹老谋子不愧是国师,真的懂中国人的浪漫,成功地用技术和艺术,展现了中国的文化与自信。
看完《盛会》,对于开幕式背后的一些细节又多了一些了解。上万平米的地屏,对每一个细节的追求,点火仪式的大胆设计…emo说自己“每天都有失望,每天也都有希望”。正是这种一点点的慢慢打磨,才最终呈现了一个震撼的盛会。
Emo导演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谢谢老谋子。
相信刚刚落下帷幕的2022北京冬奥会的开闭幕式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十四节气的倒计时、悬挂着的冰五环、雪花型的国家指引牌、大山里的孩子演唱的希腊语奥运会会歌,即使开幕式已经过去了好久,但里面的经典场景依旧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而这部纪录片《盛会》就带我们回顾了冬奥开闭幕式团队筹备盛会的过程,让我们了解到了开幕式中创意是怎样产生与如何落地的。
张艺谋作为总导演再次负责冬奥会的开幕式,总导演更多的是保障每一个创意细节的落地,要盯紧总体安排的进度,不夸张的讲张艺谋导演堪称“甲方恶霸”,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要求着每一个创意细节的完美与准确的落地。
历届奥运会都在五环展示上煞费苦心,北京冬奥会展示了一个很好看的冰五环,背后付出了许多人的辛苦劳动,悬挂式展示,需要它变得更轻盈,为了降低半吨的重量,要下更多的功夫,从一处又一处小的重量开始减重。
由来自河北大山中的孩子演唱希腊语的奥林匹克会歌是张艺谋坚持的想法,这些孩子不加雕琢的表演有着最大的童真。热场里没有任何的明星与专业人员,就是普通的老百姓跳着自己喜闻乐见的广场舞,这才是真正的民众幸福感的体现吧。
将鸟巢的地面做出了一整块冰面的造型,创意团队们一直求着最逼真的效果,同时也要保证行走的安全与大屏幕的显示。一出精彩的开幕式需要无数的人为之努力,甚至应用了许多的航天科技来保障最好的效果,为这些幕后英雄点赞。
冬奥开幕式团队历经三年的时间为我们奉献了一出“简约但不简单”的盛会,三年的时间为一件事情而全情投入进行着高强的工作,交完开幕式这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或许每个人都会感慨于生命中为一场盛会而全情投入的时光吧,向这些幕后英雄致敬!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过后,“你永远可以相信国师”的赞誉溢满屏幕。春天的讯息在发光杆的翩跹中跳动,马兰花合唱团的歌声传递出“泥土的芬芳”,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昂首阔步,身后展开的是疫情下全球休戚与共的生活图景。
一场中式浪漫的开幕式,展现了从“我”到“我们”的世界观飞跃,呈现了中国人的真诚、善良与爱,凝聚着“希望大家都好”的命运共同体的期待。我对幕后故事充满好奇,看了官方纪录片《盛会》和主创团队专访,初步了解了这100分钟背后的1000天。
如何创意先行,让全世界在光影交织的审美享受中听懂中国故事?如何技术创新,在艺术和工程的平衡中将冰五环和微火炬载入史册?如何打磨细节,从宏大叙事向日常浪漫转向,在舞台中央展示普通人的力量?
冬奥雪花徐徐绽放,这是一个在高压状态下,依靠科技魅力和团队协作实现东方幻想的创作故事,是一次把ego放小,开门迎客,向世界传递“美美与共”的艺术表达,是一场带着500斤镣铐还想御风而行,追求简约,超越08年精彩的双奥挑战。
张艺谋说,创作就是天天都有绝望,也天天都有希望。任何一个听上去简单的理念,可能都是创作者呕心沥血一两年的结果。他从不给自己的作品打满分,却始终给团队打100分。
我想,从创作者的视角回顾开幕式,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born a creator是我在新年开设的一个专题,用于记录看过的优质内容。看待一件艺术品如何产生,可以帮助我们去创作。又或者,我们可以把生活本身当作艺术品去创作。
好的创作会成为我们记忆里的闪光点,那砰的一下,是艺术和生活交汇的火花。
从一开始的国旗传递,由朝气可爱的小孩子传递给各行各业各个民族的脊梁,最后郑重地递到守卫国家的子弟兵手中,最后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国旗冉冉升起,所以人眼中都饱含热泪,内心满溢着震撼和感动,这便是清澈而热忱的爱意吧。 后来,一群山区小朋友用没有经过修饰的嗓音唱出奥林匹克最本真的意义,手中举着和平鸽的小孩子们自由奔跑在场地上…此类种种,让我觉得,这次的盛会就是一个中国送给世界的冬日童话,童话的含义在于,纯粹,本真,浪漫。 太美好了,以至于我在看背后的故事的时候,好多次都想要流泪,因为太不容易了,每个人都付出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克服着无数困难和压力,张导在片子里面讲过一个词,叫破局,我觉得缔造盛会的过程就是一个打破又重塑的过程,每个人都实现了蜕变,我真的敬佩! 现在想到自己的经历反而有些汗颜,年纪不大正是该努力的时候,却常常因为科研太难而想要放弃,现在觉得不该这样,至少在没有完成学业之前,应该多付些责任,把自己的工作干好,完成好,每一天都用力努力活着,才能不辜负这盛世。
冬奥会绿色、开放、共享、廉洁的办奥理念,呈现出简约、大气的感觉。
烟花
颜色:除了个别是绿色的以外,全是银白色的
图案:天下一家 one world one family。其实按理是everyone in the world are one family,但其实你会发现one world one family也可以表达这个意思,似此意也可理解为此意,而艺术是在似与不似之间。
烟花艺术一直是一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艺术形式,燃放的瞬间没有人知道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设想,其实整个冬奥会的所有项目都是未知的,但其实这种未知感一直有一种东西在坚持着——就是不断的练习、彩排。晚会很美,美在所有项目都基本按导演预期举行,但其实导演的想法、创意都是在不断的修改、否决中完成的,所有的项目的正常进行也是需要演员们不断的练习、设备的不断更新维修来达到的。
冬奥会,北京、中国再次打开大门,让世界充满爱
这次我错过了大部分的冬奥会开幕式、闭幕式,每个都是在结尾几十分钟匆匆赶来观看,最后是在网站上重新补看的。缺少了跟家人一起边嗑瓜子边聊天的气氛感,多了一丝想按下快进键的浮躁感,但静下心慢慢的看完了本次冬奥会的开闭幕式,觉得很美,张导不想把这个项目做成春晚的纯纯的中国气质,确实达到了一种国际的高度,稍显内敛但不失大气,08年的是掏家底想让全球人民知道,讲述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璀璨历史,北京冬奥会讲述的是中华文明现在的精神追求,更多了一层内敛。
张导说经典不是他说的,是大家说的,在我看来确实很有创新点,回过头来肯定很经典。张导确实很厉害的,前几天看了他拍的阻击手,在准备奥运会的1000天里还拍了几部不错的电影,他曾说:“你的爱好,你的能力,和你的职业结合在一起了,这是很幸运的事情”,老谋子70几了还在不断的输出想法、创造作品。
每一个节目都具有各种意义上的美,大众审美、中国文化美、包容美……没学过美学鉴赏,当然也没办法一个一个作品的解析,鸽子节目中的“一鸽都不能少”有许多许多的解读;一滴墨水落下化成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典型中国山水画的美;倒计时《立春》讲述中国二十四节气慢镜头、高速画面、静止画面配上神秘感、节奏感不断变化的音乐加上高清的、饱和度高的画面很有纪录片的感觉很唯美;点燃火炬就是把最后一位传递者手中的火炬放在一朵大雪花上,一改往日的大火炬,非常有特色,创时代的一个想法;暖场时的广场舞、唱奥运会歌坚持选用大山里的不专业的孩子,这些普通人的参与都让本次奥运多了一份感动与真诚。
假期看了冬奥会开幕式,这两天刚好看到幕后纪录片,在看得过程中,挺有感触的,这不就是产品从创意到落地的艰辛过程吗。
开幕式中有看到好几个亮点,比如巨大的冰面,切割后的五环,引导牌最后汇聚成火炬台,掉队的鸽子,最后一棒的火炬变成主火炬等等。这些都是最后的效果呈现,为什么要有这些元素,以及如何实现这些效果呢。
首先从定位、主题来说,需要有一个中心指导思想,即整场表演都要说一个故事,这次冬奥会基调是简约、环保、安全,为什么是这几个字,那就要结合PEST分析了,即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宏观环境分析。虽然纪录片并没有明说,但是结合当前的大环境就可以理解了。
其次是将创意落地,创意是艺术,艺术是小巧美,执行是工程,工程是实践结实。就如片中导演所说“想象中的美是最完美的,想象中的美一落地,全都是低于想象的”。
最后是创意具象化后的表演能不能被观众所理解,因为最后的评判是由大众做出的。我去看了其他人的评论,有的人觉得创意很好,有的人觉得一般,一般的原因是之前看到过,觉得非原创。
对应到产品开发,也要经历这几步困难。
首先是品牌定位和基调, 这是一个非常隐性的阻碍,我们常常忙碌于具体的产品而忽略对整体性的思考。
对成熟的品牌而言,新产品要符合定位,对新品牌而言,要逐渐形成自己的基调。做好这一点需要对宏观环境的感知,就像美妆行业中,去年大麻护肤这个概念火过一阵子最后在政策上不能实现。国外可以用的概念,不一定就适合国内。我们的政治文化环境,决定了对大麻相关的都是低容忍的,普通消费者对大麻的印象是负面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想要做好这类型产品,难度可想而知。这都不是一个技术性问题。
其次是概念落地,也是花费最多时间精力的一个环节。 进一步细化步骤,包括需求理解转化、技术实现、供应链管理等等。
最后是最终的产品能否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一点我想表达的是上市后要对竞争环境的分析,消费者并不是孤立的、停滞不前的,他们对一款产品的评价,是带着已有的产品使用体验。就像一款产品放在不同的时空,一年前和一年后,消费者A和消费者B,评价可能都会不一样。
又名《甲方》 (完了我是不是社畜了)
最后有人说,错过了母亲的最后一面,错过了孩子第一次演出,错过了很多很多,这群人的遗憾,造就了这个盛会的圆满。
幕后故事蛮有意思 但冬奥开幕式真的好短 节目就几个不够看 确实符合这届主打的简约理念 点火方式还是喜欢第二个方案 第一个仪式感太弱 真正看的时候就感觉怎么猝不及防的结束了 有点草率仓促 总体来说我还是更爱08年那种大气恢宏的范儿 08年真的yyds 前无古人 估计后有来者 也只能是中国人超越中国人了 看以后中国有机会再办一次夏奥吧
国家宣传的技术细节流变。
”晶莹剔透、流光溢彩!…脏奶油色,不高级感…直升机狂卷草地…春风杨柳万千条,哪能像密集恐惧症呢…有一个雪花不亮,那就是政治原则问题…你不用给我解释,你能克服就算你有本事“……幕后故事很精彩,但作为纪录片内容真的又杂乱又仓促,全靠老谋子撑场面……国师真的修炼成精了,只要一开口就能疯狂输出金句,简直是完美的噩梦甲方……
素材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但是整个组织和结构上还是不够清晰有层次。
强烈推荐。冬奥会开幕式,我看了两遍,比照14年前用大量的金钱,人力物力,人海战术只求个认同,14年后,我看到了中国内在的自信。感谢张艺谋。这次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创意的实现和工业制造的精益求精,一个强大的国家正走在迎接未来的路上!
张艺谋简直全能,从创意输出到细节落地,需要太多太多的天赋和精力。他说很庆幸工作、能力、天赋都在一件事上,这也是他无可取代的原因吧。
落地之王
幕后远比幕前更感动人,08年纪录片对张艺谋导演有了电影之外更加立体的认识,这个片子算继续补缺了——一个能量超常的艺术家,年逾古稀却保持着旺盛卓越的创造力,一针见血的洞察力,敢为人先的执行力,斩钉截铁的判断力,汇聚人才的向心力;国有大师,艺术之幸。
平心而论,横向比较起来不如《张艺谋的2008》和《奥运档案》,每一块叙述得过于碎片化,少了很多纪录的韵味。但非常惊喜的是,这样一个涉及到开幕式各个重要环节幕后故事的片子可以在开幕式结束后马上上线。能够达成时效性的根源在于理念上的转变。从平昌8分钟就可以感受到,张艺谋对于冬奥开幕式的理念和08年是不同的。对待奥运会的看法,从过去的“将奥运会视为一种仪式”转变为“将奥运会视为一种派对”,是时代不断发展中所有大国必经的一个普遍转变。中国对冬奥会的举重若轻,小到一个纪录片的上线,中到开幕式中环节的设计,大到奥运举办前社会氛围的铺垫,都贯彻了这一理念。
老谋子简直甲方恶霸不服不行
剪辑太差了~五星全部给国师以及幕后所有的工作人员“天天有绝望,天天有希望。”
创意很难,但执行更难,张艺谋的大型活动导演能力恐怕无人能及了
可恶甲方。浪漫落地。
什么_ _的叫细节
创意创意创意+执行执行执行
我一边哭一边看。。。真的想做这种工作
伟大的视觉艺术家 装置艺术家 张艺谋
这次开幕式肉眼可见以雪花为引线贯穿全场 无一不让人联想疫情爆发之初 凡人之躯比肩神明的力量感 接了地气 展了气魄。 北京广播系统一手好牌打烂 剪辑稀烂 全靠创作会和主创话术撑场面 之前预热的冬奥之约也是 流量艺人和体育大V 剪出白开水 学生党自制也比大台出品优秀。艺谋说了 当下百姓见多识广 不要以为好糊弄。这部docu真的只展现出了3年团队呕心沥血的皮毛之皮毛之皮毛 平铺直叙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