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路易维恩的电影,本尼的表演一如既往的好看,讲述了画家难以想象的一生。神奇的是,主角姐姐一开始拿刀的时候,我甚至觉得有点搞笑,看到后面才真的震惊,居然是一个悲惨的故事。里面的最喜欢的一部分应当是当男主和早先在火车上见识的人再次相遇时,两个人对于他妻子为什么支持他画画的原因的对话,其实不是为了让他的人生对别人有意义,而只是为了让他不再孤独。就是对画画的人来说,画画对自己的意义相比对其他人的意义来说都大了很多。生活在悲伤里的人能创造快乐,是因为他们需要这快乐来治愈自己。主角几乎是靠着对于往昔和妻子和第一只猫咪的回忆,支撑着他过了大半生。 另一方面,看到主角绘画风格的变化背后的原因也非常有趣。电影中有部分长达一分多钟的彩色光谱图像似乎是作者病后眼中看到的世界,他的风格变化在这时开始的。从偏向于真实,到了偏向于浓烈的色彩这巨大的变化。
画家虽然不幸,但是因为能够画画而又变得无比幸运。个人觉得他还是幸运的,在电影里画家生活历史时期,很多有趣的事也和主角发生的关联,比如主角似乎是第一个把猫当做宠物的人,还间接开辟了猫选美比赛和人们养猫的先河,而且还是一个喜欢发明创造的人,似乎对这电流有着某种神奇的痴迷。作为一个可以双手同时画画的人,确实画了不计其数可爱的小猫,感觉他画画的最妙的地方就是把猫和人的动态结合的很好。他的画里的猫几乎可以做任何的事。搜集了一些画家的作品图片。
在小红书上看到别人推荐这部电影。当时也不知道具体的剧情,只是被一张英国乡村的剧照吸引,美的像一幅油画。看完之后,才知道这是讲述英国著名“猫咪画家”路易斯韦恩的自传电影。
卷福主演,演技精湛自不必说。除了演技,打动我的还有剧中英国田园的美景,以及路易斯韦恩与妻子的浪漫故事。最重要的,是惊叹于路易斯韦恩魔幻、可爱又天才的脑回路。他反复提到的自己感受到的“电流”,我理解为是流淌在空气中、人与人互动的情绪。艺术天赋高的人通常都是很敏感的人。路易斯韦恩之所以能够画出栩栩如生、拟人化的猫咪,正是因为他的敏感,铺捉到生活中的很多细节,将这些细节以猫咪的形象,融合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之后,就成了路易斯韦恩独特的画作。
剧中艾米丽去世前,当路易斯向她倾诉,未来没有艾米丽的日子会很孤独时,艾米丽告诉路易斯,无论事情多么艰难,无论感觉到自己多么挣扎,这个世界都是美好的,这取决于自己。她鼓励路易斯去找、去发现,并与更多人分享他眼中的世界美好。正是艾米丽的这些话,支撑着路易斯在后来困顿、孤独的日子里,将自己的痛苦转化为一幅幅精彩的画作。
而当路易斯身边的姐妹陆续离世之后,在他饱受精神分裂症以及亲人离世的痛苦,精神崩溃进入医院治疗,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时,遇到以前在火车上认识的一位朋友。路易斯告诉这位朋友,他觉得自己辜负了艾米丽的期待,没有继续拿起画笔展示眼中的美好帮助更多人。这位朋友却告诉了路易斯不同的答案。朋友认为,艾米丽之所以希望路易斯继续画画,是因为画画让路易斯不再孤独。通过画画,路易斯在将自己的一部分展示给其他人时,也与其他人有了情感的交流。这正是爱,无论艾米丽在于不在,爱都还继续存在。在那一瞬间,路易斯完成了从“为他人而活”到“为自己而活”的转变。这也正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完成的人生阶段。
剧中展现了路易斯韦恩的画作,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沛的情感。画画对于路易斯而言,不仅是表达和宣泄情绪的出口,也是感受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更是自我疗愈、最终达到“与自我和谐共处”的一种路径。
整体是一部较为“魔幻”的具有传记电影基础且希望突出爱情线的电影作品,基本兼顾到了艺术人物的艺术风格在电影形式中的体现,使得画面质感成为最为深刻的记忆点之一。
就个人偏爱程度而言,讲述内容的确是令创作者和对爱拥有追求的人落泪。关于爱的部分,后期回溯的情感浓度过高,前期故事的塑造又不够。这似乎符合传记类型电影的真实性,但同时会导致对爱的诠释过度依赖于追忆的心理效应,使得观者感受不到强烈的共鸣。对艺术家本身的创作描绘,加入了电气元素,慷慨激昂的陈词,有一些怪异,稍稍破坏了叙事的质朴感。
台词处理的还不错,文本本身是有趣且充满泪点的。这也归功于演绎得的确很细致,本尼真的功底不错。但无奈整体多条支线并行,核心人物形象涣散,或许是为了搭配后期精神分裂的征兆,不过对观者而言并不友好。
重点说下电气的部分,可能是为了同时拱托出时代性的特征。但依然无法感受到和人物的相关性,仿佛在看一个科学家的成长故事。电气部分的哲学思考并不能顺利反映艺术创作的情感、思维甚至环境,真的多余。能理解电气和爱的符号性对等,但爱的部分本身就足够浓烈了,不需要这个意向。尤其是结尾处记忆碎片寻找的过程,还有关于孤独和爱的深情“相拥”。这个添加可能是为了让这一部传记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让艺术家不至于落入爱和自我信仰的传统叙事俗套中。但,有时候传统叙事足够好了,爱的诠释本就可以在创造中有迹可循,加一个类比,反而显得导演不自信或者功课不够。
最后的最后,7.5分。
(文中图片原图均来自豆瓣)
「不语」,公众号“不著”每周四影视单元,更多内容可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willyi_")
个人喜好,欢迎讨论,拒绝骂战
刚开始虽然完全没明白他在说什么,或许是有被本尼演技感染到,感动得一塌糊涂(本来是冲着吸猫来的,猝不及防被艺术家的浪漫感动到,我的未来一直有你,即使你已不在这个世界555…)
很简单的感情戏,外人的嘲笑,家人的反对,在两个同样不在乎世俗眼光的人面前根本不构成任何阻挠,只可惜命运爱开玩笑,给了两人一段甜蜜短暂的婚姻生活,又让死亡将其分离。
点题了哈哈,不用去做复杂的解读,就像韦恩简简单单的一生……
今天分享一部好看的电影,真人真事改编。 著名英国影星(卷福)本尼主演。人物传记片。 英国著名插画大师(画猫得名)louis Wain的自传电影。 非常荣幸的能在闭环封城在家的时候,观赏了这位天才插画师的一身。他也为19-20世纪的猫咪创造了猫咪进家庭,品种猫繁育,贡献了自己非常多的儿童插画科普类书籍。 Louis Wain先生拥有家族遗传的绘画天赋,从年轻时,就痴迷于各种动物和风景绘画,直到遇到他的妻子后,在巧遇之下,领养了一只小猫Peter, 而此后的人生跌宕起伏,痛失爱妻和爱猫后。化悲愤于才华,创作出了不少拟人化猫咪插画形象。 给当时处于一战二战的英国人带来欢乐。 并且在1891年担任国际猫咪协会主席,差不多就和国际上第一个品种猫协会GCCF差不多时间吧。 由于痴迷于绘画和养猫,Louis Wain的财务状况一直不好,家族经常陷入负债和贫穷中,加上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妹妹,导致家族里5个妹妹都未能出嫁。更作为长男的他不得不兼顾创作与养家的辛苦中。 直到1927年,Wain先生励志要去大洋彼岸的美国,将猫咪的快乐带给美国家庭和孩子。也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猫文化”和“猫繁育”这个行业的发展和接受度。 我作为7年品种猫繁育人,在看过很多欧美繁育猫的历史和文献后,真的非常敬佩Wain先生做出的杰出贡献。 所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老年的louis Wain由于精神分裂症,没有办法继续创作,后在养老院走完了最后一身。 当地英国爱猫人事为了帮助饲养猫咪和他的养老条件,成立了louis wain基金会,以此来尊重和支持他为猫做出的贡献。 如今,louis Wain的插画仍然是插画界的先驱者,在拍卖界一直价格不菲。他画猫拟人化的手法和温馨愉快的画面氛围,没有人会体会他贫穷且痛苦,孤独的一生。 至此, respect! 大师 !
我是在一家电影院门口看到这部电影的宣传单的,一个猫奴是不会放过海报这么好看的电影的,本来以为看完这部电影我会爱上这个改变了猫咪地位的画家,但真的看完以后我才发现,再看他的作品时再可爱的猫在我眼里都带着一丝命运的无常和哀伤。
这部电影是我第一次了解路易斯韦恩这位画家,他以画猫闻名,整部电影也是围绕着他的一生和猫展开的。前三分之一整体画面鲜亮美丽气氛轻松愉悦,我甚至一度以为这部电影是一部轻松欢乐的片子,这位插画家是位能力出色,兴趣众多不在意世人眼光的人,他与地位不同的妻子结婚,开始了幸福快乐的人生,可惜这份快乐只存在了6个月,从这往后他的人生除了猫咪只剩下悲剧和痛苦。电影三分之一往后我基本是哭着看完的,基调非常痛苦哀伤以及无可奈何,命运的无常和现实的无奈摧毁了这位有趣的天才画家。从妻子去世,妹妹精神分裂,家庭财政危机,到母亲去世,妹妹去世,最后自己和妻子养的第一只猫他的精神支柱彼得也死掉彻底的击倒了他,最后路易斯韦自己也患了精神疾病,到影片的最后他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在廉价的精神病院画猫,曾经的友人问他“你喜欢这里吗。”“这里没有猫。”,他一生的热爱和支柱,在他人生最痛苦的时候却不能在他身边,就像他妻子去世时不能进男士专用的高尔夫球场一样,他的猫也不可以进精神病院。他活得岁月很久,痛苦也很久,我猜想他努力活着努力画画的原因之一,或许就像电影里说的“只要我记得她,她就存在于未来。”。幸好最后的最后,他又可以和猫生活在一起,他改变了猫的猫生,猫也拯救了他的人生。
电影画面非常美,像画一样,内容没有什么需要理解的深意和大道理,只是一位画家的一生,孤独哀伤痛苦。另,本尼的演技不管看多少次都觉得非常惊艳,他太适合演这种有一些神经质又孤独的天才了。
除了一向擅长的古怪天才之外,本尼这次还演绎了一位痴情的丈夫与温柔的爱猫人士,而所有角色都渗透着一丝不可解的孤独。
画,画没讲彻底,情,情没整明白,猫,猫没拍多少,贯穿始终的只有病,,我就来看猫的啊
猫和狗的最大区别在于 猫的智商不高 所以营造出它们高冷不易接近人的形象 偏偏这就和忠厚通人性的狗形成强烈反差 人就是喜欢它们这样。猫的本质还是独居孤独喜欢困在自己世界里 路易斯韦恩恰好也是这种性格。这电影第一感动人的就是 韦恩他老婆临死前告诉他要和世界分享爱 封闭的韦恩就把猫那种闭塞不善交流的性格有意反过来地展现 所以他画出来的猫都是人性化有交流倾向的。仔细想想 把自己的爱人变美好去贡献世界 这就是最崇高的【大爱】了。另一处感动是最后那块夹在扎记的围巾 希望他以后别再受困于虚无的噩梦 自己死后化身一抹美丽的蓝守候他 这是只属于夫妻两人的【小爱】。两个人的感情超美 就像这电影的摄影一样。
可见世俗平庸琐碎的苦难,无论是坚如铁石的意志,还是纯洁温柔的赤子之心,都扛不过去啊。画家真的会觉得世界是美丽的吗,恐怕只有他头脑中被回忆滋养的世界是美丽的,而在那之外还有噩梦、溺毙的恐惧、无法言说的苦楚、难以抑制的哀号。
标准的英国文艺传记片。服化道满分,两位主演的表演满分(本尼本身就不说了,女主这些年演技着实见长)。整个画面也太美太舒服了,真是大爱维多利亚Era的调调,再加上导演的油画处理,每一帧都可以截图壁纸。Louis Wain笔下的猫猫真的是太太太可爱了,栩栩如生,马上就下单了一本国内出的精装书,而且也好适合做拼图。就是这部电影感觉更像电视电影,可能是叙事方式以及画幅的原因,btw,服化道可以冲奥么?
哪里是什么激情人生呀,明明是抑郁人生!猫,成了社会秩序压抑的承载者。
影片中两个场景,足以五星好评!更何况本尼的演技令人折服!影片已然讲出了人生的真谛,人生本是不幸,我们把美好的折射出来,即可!
有几个画面真的很美,导演也很会用镜头和音乐传递感情,文本写得很有趣,演员的表现也相当好,基本可以掩盖叙事节奏上的问题。
美如油画。
导演到底搞没搞清楚他到底要拍男主的才华,还是男女主的爱情,还是拍猫,没重点就什么也没。
奶牛猫就是最棒的!
在看过本尼那么多电影之后,我在这部电影中突然反应过来,其实他擅长的不是演天才,而是演孤独,各种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孤独。难怪他不怎么接爱情戏,两个人的爱情戏真是他的弱点,但是一个人的爱情戏却是他的强项,因为只有一个人的爱是会让人发疯的孤独。
本尼又一次演绎了天才疯子,画画是一种救赎与发泄。
拍的有點亂,但本尼的演技太好了,我哭了兩次都(!(貓貓真好,趕緊回家抱緊我的貓貓(陣容都是熟面孔了,竟然還有Nick Cave客串
画好看,但没有感受到Electricity。
虽然不成熟的地方不少,但我依然认为导演是个超级妙的人。他的《那些花儿》是我最喜欢的剧之一。世界上的人分为猫系人和犬系人,猫系人看这片多少会有点心有戚戚焉吧。
我劳模尼又开业啦!吸尼吸猫一举两得啦!/这次虽然不是天才科学家,但这样古怪、善良、疯狂、敏感、忧伤又充满奇思妙想的艺术家形象简直又是为尼量身定做,走路步态和小眼神太可爱了,也许尼接这个角色一部分原因是他也喜欢蓝色吧?也感谢这位爱猫猫的画家,让世界成为猫猫的世界!
他奔波于风雨中,寄情于无数只猫,活得邋遢、痛苦与随便;然而画作是他的语言,写下他内心深处各种对这个世界特殊而又矛盾的表达。对至爱的无从割舍,对周遭的挂念更或是被隐藏的澎湃…抽象,却又如此生动多彩。展示艺术家神经质、古怪却又激情的创作人生的电影在这几年屡见不鲜,并且大多数以压抑与缺憾作为主调渲染与时代的矛盾,或聚焦自我的挣扎。但诸如Olivia Colman提供的“碎碎念式”配音,或是一些适度的玩笑,却用种更“另辟蹊径”的方式来点亮他的故事以及还不曾被发现的价值。Benedict与Claire 的演出与配合,带来了一种“《莫娣》组互换”的良好感受;福田小哥的导演路,还要好好走~
硬给我看哭了 😭 配乐扣一分。另外我才知道那时候的猫是只用来抓老鼠的,非宠物。现在想想他们好像的确是只养狗。
大惊喜。有些画面真的是美哭了。构图有点韦斯·安德森的影子,但整体有自己独特的味道。@TIFF2021 btw导演好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