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让我再次相信,只有女导演才真的知道女观众想要看什么。男女主的盛世美颜就不用多说了,这个科幻故事本身的现实和预言意义也足够丰满。至于人类与AI的关系、人类的孤独、信仰、科技文明与人类社会进化的终局,这些沉重宏大的母题,电影似乎是蜻蜓点水地一一掠过,却涟漪自在,引人遐思。
女主Alma的人设背景很有现实意义了,她就是我们身边每一个想要掌控自己人生并且对世界应该是什么样有自己看法和判断的当代独立女性(跑个题小声说,希望国内影视界学习借鉴一下如何表现当代独立女性):15岁开始不再相信上帝,假如飞机即将坠毁也不愿祈祷(当然不该祈祷,那么短暂宝贵的时刻好好想想有哪些身后事需要交代不是更有价值么);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苦心钻研楔形文字的隐喻和诗歌意义,却被随时掌握海量信息的AI轻松告知相似的研究成果已于3个月之前发表……飞速浏览过别人发表的论著仅仅几十秒后,Alma当即决定放弃已经进行了三年的研究,一时情绪失控是必然的,但也很快镇定下来,主动向团队解释安抚。这样坚定独立、理性果决、睿智通透的Alma,男人于她,也许只是一时消遣,那些玫瑰花浴、浪漫brunch以及“如高山上的湖水的眼睛”一类的溢美之词不过是糊弄小女孩的把戏,Alma当然瞧不上(我猜Alma是没听过齐豫的《一面湖水》啦,这比喻在我看来相当高级呢);至于爱情,我想她心底还是渴望的,毕竟连夜晚出来觅食的蝼蚁,都是成群结队的。在上帝的剧本里,地球上也许没有哪个物种应该孤独终老。
孤独,这伴随人类一生的命题,可能唯一的解药就是信仰了。也许,只是也许,在神性光辉的沐浴下,人类面对孤独的脆弱无助因得寄寓而可消解。可是Alma没有信仰,或许她唯一的信仰只是自己,所以孤独终老于她,几乎是必然注定的结局了,尤其她还无条件地拒绝一切形式浮夸可疑的相亲求偶行为。她觉得自己不需要。
200多年前的简奥斯汀在其孤独短暂的一生中,为所有女性创造了达西先生;在不知多远的未来(希望不会太远),人类文明终于有可能将其具象化,为每一个Lizzy和Alma送去她们的Darcy和Tom。终于,在遥不可及的神性与脆弱多变的人性之间,有血肉有温度的AI为Alma提供了可能的人生解决方案:这个置身林间鹿群澄澈一如赤子的男人(全片我最爱的镜头),讲着一口迷死人的英式德语(可惜不懂德语get不到这种意趣),从诗词歌赋到暖床家务,做着永远正确的选择;以及最重要的,永远忠诚可靠地陪伴呵护Alma,真正意义上的永远。Too beautiful to be true?
我其实很理解Alma最终那份拒绝AI的评估报告的用心:一方面,这样一个女人的格局,终归是心系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会一味沉醉个人温柔乡。其实在我看来倒没必要紧张,人类是地球上最优秀的物种吗?即便不否定,我也很怀疑。既然如此,优胜劣汰的进化之路,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另外Alma认定在她和Tom的相处过程中,是她的自我意识塑造了Tom,AI不过是人类意识的投射,说到底Alma是在和自己相处,她还是孤独的。这一点就见仁见智了,起码现阶段谁也不敢下结论说AI最终能进化到什么程度。而且至少这样的孤独很甜蜜啊,看看那些拿宠物当孩子养的人吧,你能说他们从宠物身上获得的幸福是假的吗?真假都在一念间吧。
写到最后,实在忍不住花痴一下Maren Eggert,这是什么人间仙女啊?20年前的《死亡实验》简直惊为天人;如今老是老了,风骨气质俱在。可惜作品太少,我能找到的就更少,还有好多是晦涩难解的艺术电影,真希望仙女能多下凡接些我们凡人喜闻乐见的电影,就像这部,其实也并不肤浅或流俗。当然,Maren再次证明,艺术家的天赋大概率与其作品多寡成反比。
最初在推送下看到一个评论“机器人有选择爱人的权利吗” 一下被击中。从一开始就不平等。
从自己的角度来说有两点。其一,是否能接受所有的剧情发展无论美好甚至冲突都是计算的结果 最终目的只是为了增加与主角的情感从而在一起。虽说真实人类之间也是如此流程 但少是刻意为之 而ai是一开始便从目的结果层面出发。为了达成目的而设计剧情,进行演出。其二是女主第二天醒来所说的话:他根本不需要。爱与被爱,被爱可以被满足,但是爱呢,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们以爱人类的方式去爱他们是不是在自欺欺人。这可以说是无条件的爱一个人,因为他们不需要你的爱。
或许唯一的要求就是接受他的爱 让他完成使命。如果可以成功说服自己这样理解也未尝不可,否则无法平等。因为人类社会不存在这样绝对无条件的爱,如果真的把ai当做人,就不能忽视这个条件。完美的伴侣是人类中的ai 我们渴望的是ai般的人类。
从ai的角度来说 爱你不是因为你是你 而是因为你让他爱你 。所有后面的合理性都是在不合理不公平的前提下进行。他们服务人类。更新优化是为满足人类。
讨论ai有没有人权很多余。被创造时是没有的 创造出来便有了。人类很搞笑
对我个人而言一切建立在平等之上 ai对于人类与人类对于ai注定是不平等的。上面这些问题我也会像女主一样反复问自己。但不知道有没有女主果断放弃的魄力 大概是没有的 大概率会让自己故意忽略这一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及时行乐。会把这些所有想法告诉他 他会明白我们有不可跨越的鸿沟 他一定可以理解,但是我们都无法改变。我们会在这样的情况下陪伴彼此 这是唯一可以接受的方式 大概。就像现在所面临的。但或许还是会有一天 亲手了解这一切。 说到底人类的感情又何尝不是随机生成匹配。特殊历史时期,每个人的特殊时期,任何人都会喜欢上任何人 无论异性同性有无生命,都是随机匹配的结果 可也问过人类?
从人类的发展的角度,也是女主所持的观点之一。但我觉得这并不会阻碍人类发展。因为人生许多条线,情感方面获得满足更利于将精力放在别的线路上,情感做后盾。
最后的结尾乍看觉得有一丝仓促,其实代表了女主的态度。现实与非现实不同。她明白现实本身如何 会固执的选择那一份真实的真实。
配乐满分 画面干净 符合从建筑史学习对德国产生的印象。
大表哥还是帅的。
会想到那场辩论赛 如果你有超能力,可以让你爱的人也爱你,你要不要使用这项超能力? 摘抄一下部分内容吧
所以要保留一个人,被爱的那个人选择的空间。只要他有权利,他有余地,他能说不,我们就可能找准他真正需要的方式。
第一件事情,对那个人,对那个当事人极度不公平,你爱的那个人凭什么由你决定爱谁
另一件事,是对你自己,在这层逻辑中,你是全场唯一真神,你是这个世界的王,在这段恋爱关系中,爱是围着你转的。但当世界围着你转的时候,你就是最孤独的那个人,你把爱情中唯一真正鲜活的对手给抹杀掉了。
你不要害怕他会离开,他的离开是你留下他的唯一意义。
这样充满幻想的电影由德国人拍出来也充满理性,一如他们的建筑,他们的性格,他们的天气,总是冷峻的,影片里的机器人已经改造到及其理想化的程度,但机器人与人的爱情根本就不理想化,关系上的不平等,记忆的不平等,习性的完全不同,情感的隔阂,以及人与机器的根本区别,这些不仅涉及伦理问题,还涉及人的心理问题,社会问题,原有的一切秩序都会被打破,所有人类几千年存续的文明和公序良俗也会重新被定义,不仅仅是爱情,由爱情所牵涉到的家庭,社会,国家都会因为机器人陷入困境。如果幸福是一种程序,那么人们追求它做什么,哲人,宗教,还为什么沉思?幸福从来不是唾手可得,幻影也会被打破,越沉溺越会破碎。
很感谢导演拍了这部电影,整部电影并没有呈现人与机器人在一起有多么美好,而是铺陈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体现在生活方方面面,女主角深知他是机器人,理性思维让她对完美的机器人男友心生不安全感,但随着进一步的接触,她发现自己爱上了机器人,这里产生了一个问题,她因为爱上了机器人,所以把机器人当人看,可是机器人根本就不是人!但她如果要爱上机器人,就必须把他当人看,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研究人员想方设法要把机器人定制的和常人无异,这个悖论无法解决,所以机器人即使和人类似,人类与机器人幸福生活也是个悖论。
很爱这个电影里的女主,她一直都很理性,并没有因为爱情假象而选择沉沦,即使她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机器人,她也会反思自己一系列行为就是演一场自导自演的戏剧,机器人连观众都不是。如果说把追求幸福的人叫做追光者,那么爱上一个机器人就是追人工合成的阳光,多么冰冷。她的评估报告就是导演想传达的吧,人如果能依照自己的想法选择机器人伴侣,那么人与机器人之间就是依附关系,机器人为人而生,为人而亡,甚至根本没有出生和死亡这种概念,二者本身就不平等。再有,机器人所理解的爱情就是一堆算法,理解的感情也是一堆算法的叠加,不会有共情能力,更别说什么安慰和提供情绪价值了,就算发展到那一步,我相信机器人既然没有过去,那么跟人类的情感交流也是对牛弹琴。
我对人与机器人结合的态度就像女主的态度一样,但是谁又知道我会不会爱上那么完美的定制男友呢?
看了一些最近他接受采访的视频,在此记录一下
1,从小学就开始学德语,因为有亲戚在德国,经常去德国度假,也一直非常喜欢德语
2,13年前,曾拍过一个片子,演一个会说德语的英国人,他觉得可能是德国人还记得这部片子,所以找到他,目前 网上有他当时用德语接受采访的视频
3,收到了是一个德语的剧本,他自己查字典看完剧本,对自己的德语还能用表示欣喜,对剧本也非常感兴趣,与导演通话时,导演表示,只要他能流利的说德语台词,就可以拿 到角色,并且表示,在人物的创造上他有很大的自由度,在符合会说德语的英国演员的导演的选角名单里,只有五个人,其中还有两个人时间不适合,所以他非常幸运的得到了这个角色,
4,在片场,与工作人员都说德语,这个片子在柏林拍了八周,其间德语进步了不少,因为主角的人设,主角一开始的德语台词在德国人听来都很怪,因为没有人这么说话的,这种微妙感可能不懂德语的人听不出来 。
5,拍摄的时间,德国正在抗疫,大家都很紧张,好在政府允许拍摄,不过经常也要检测什么的,片场人不少,并且大多是女性。
6,他最初就很喜欢这个剧本,觉得片子有些讽刺,搞笑和形体喜剧的成份,很有发挥的余地。
第9届德国电影节即将于11月5日在北京拉开帷幕。作为今年的开幕片,《我是你的人》乍一看非常套路,但看完意外发现当中有不少哲学思辨荡漾其间。
与好莱坞在此类题材下的夸张和天马行空相比,用最低的特效和极简叙事完成最抽象的命题论述,是德国电影的一大显著特色。
影片入围了今年的柏林国际电影节,并让扮演女主Alma的演员玛伦·艾格特拿到“最佳主角奖”。
故事讲述一个考古学者某天忽然受邀接受一个测试,测试内容是让她和一个人工AI生活一段时间,并就这段时间的体验写份试用报告。
有意思的是,这个叫Tom的AI并不单纯是一个测试对象,它被设计成Alma的理想伴侣。开发公司为其植入大量数据算法,目的是将Tom打造为一台高拟真的智能AI。公司计划未来替自己生产的机器人争取结婚、工作的权利,直至和人类共享“人权”。
这个荒诞的设定似乎离我们并不遥远,科技的发展让AI从智力层面碾压人类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尽管背后同样依托于大量的学习算法,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攻克完一系列技术难题后,AI只会变得越来越像人。
对于这忽如起来的变化,孑然一身的女主Alma刚开始很抵触,虽然Tom总是能在对的时间给出最合适的建议,但过分完美的行事风格,也让Alma感到失真——因为这一切都完美得过头了。
面对Tom的高智能,Alma总是以旁观者姿态俯视这项愚蠢的设计,完全没把自己代入伴侣身份。对她来说,眼前的帅小伙和他所谓的“思考”不过是人工程式,但随着两人的接触变长,她发现人工智能也不总是一无是处。
片中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来自Alma遭遇的学术打击。她曾经为一个手头的项目苦心钻研3年,如果不是Tom发现已经有同行针对相关领域的学术专著,她将继续在无知状态下瞎忙活。
虽然发现真相的那一刻是残忍而令人不悦的,但Tom的博学和全知,反倒削弱了Alma以人类自居的傲慢。
作为一款以讨好人类而诞生的仿生机器人,影片的笑点来源于Tom总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刻意浪漫——虽然Alma对此总是拒之千里。不过换个角度看,机器人不能理解自己拒绝浪漫的部分,反而为她带来了安全感和优越感,因为这证明了一件事:即便再精密再深度学习的AI,依旧无法参透人类的本质。
这个本质的构建,依托于复杂的人性和每个人独特的经历。就这点而言,纯粹的大数据有其天生短板,但Alma拒绝与人工智能发生亲密关系,除了理性上的不认可,背后另有隐情。
她曾经和一个男人有过一段感情,甚至一度怀上了对方的小孩,后来因故流产,对方也和她分手另寻新欢。这件事(失去小孩)对Alma打击巨大,让她封闭了内心。旁人所见的独立自强,其实都是她为孤独披上的伪装。
Tom的到来一定程度上解放了Alma,让她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但她也深知其中的矛盾。在和Tom行鱼水之欢过后的次日,她对二人的关系做了一次精妙绝伦的阐释:
“我替你拉起被子,即使你不会感冒;我蹑手蹑脚走出房间,即便你不会睡觉;我试着给你做一个完美的煮鸡蛋,即便你不在乎它是硬是软。我正在演一出戏,但是没有观众,我根本不是为你演戏,我很孤独,我是为我自己演,即使现在(同Tom对话),我也只是在自言自语,这并不是在对话,我正在变成一个怪人,一个疯子。”
要说Alma和《她》中陷入虚拟恋情无法自拔的男主有何不同,可能就在于她自始至终都是清醒的。这份清醒虽然伴随痛苦的记忆,但接受生命的残缺和不完美,给了她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
正如她童年单恋男孩的经历,男孩那迟迟没给到的吻,其实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幻想,幻想背后反映的是男孩对她并不感兴趣的事实。之于Alma和Tom,他们俩的关系其实也代表着幻想和现实的两面,所以Alma最终拒绝了将Tom当作终身伴侣,因为“如果我们允许类人机器作为配偶,我们将创造一个由瘾君子组成的社会,他们的需求将在持续不断的个人认可中被永久满足,他们会变得贪婪、疲惫。”
等到所有人都只能接受一味迎合自己的伴侣,谁还会有兴趣去接触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真实而有瑕疵的人呢?面临越发智能化的未来,我们是勇敢地在不完美中追求完美,还是一开始就让虚假的完美冲毁我们对真实的感知?这是影片值得人玩味的部分。
一个完美的机器伴侣不过是人类理想的投射,当个体欲望被无限放大,无知的罪恶便蔓延成为集体的灾难。这比较容易让人想起《空中杀手》,电影讲述了一群克隆人为满足人类的嗜血欲望,而不得不上演同类相残的残酷戏码。
某种角度来说,两部作品探讨的都是一回事,都在讲技术和人性之间的博弈。很显然,肆无忌惮任由其中一方无限扩张都将带来可怕的后果,这也是霍金很早就对AI技术保持警惕的原因。
不过比起对技术的担忧,或许更应该担心的是人类自身。我们对速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谁来踩刹车,决定权不应该交给他人,而应该把选择权留给我们自己。
撰文 |Zed
策划|轻年力量
-End-
大表哥的德语真的太温柔了 听怀孕了! !
这片如果放平时院线上映肯定值四星,但选进柏林电影节的主竞赛单元就有点让人费解了。作为又一部和机器人恋爱的片,只能说是中规中矩,表达的观念也挺老调重弹,更不用说作为科幻片的世界观构建几乎完全没有了
虚幻怎么了?你和你老公结婚可能一辈子都不了解对方,这不也是虚幻?有人跟手办结婚算不算虚幻?人活一辈子,能让自己开心就已经很不容易。而且为啥非要跟人类相处?比起和人类在一起好多人宁肯跟猫狗。不过最后女科学家还是口嫌体直,真的,这男主你不要全球妹子排队抢着要。
就很喜欢,看起来很甜但是骨子里很冷的故事。人工智能是不是能替代人类伴侣是一个终极悖论,人与人互相吸引是因为人性的多样,而人工智能一旦习得了人性,就意味着泥沙俱下地拥有了人的好坏面,也就不可能作为一个符合标准的伴侣而存在。说到底,人就是孤独的动物不是吗?大表哥带着英国口音的德语太有性张力,深夜潜入博物馆那一幕简直天神下凡,请尽快研发这个型号的AI吧,孩子馋哭了
感觉是在为全体女性朋友提供一个思路,单身好单身妙,找个Ai打一炮,毕竟和片中的低质量人类男性比起来,大表哥称得上完美。
电影的主题是关于孤独,那怕你遇到了十全十美的机器人,你也得自我忍受孤独,他带来的温暖却不能真正的去温暖你那颗孤独的心。电影里大表哥无时无刻都在散发魅力,实在太帅了,演得也很棒,即使看着毫无情感,但却又饱含情感,像大表哥这样的机器人,哪里可以领到?
前半的惊喜之后一直期待后程出现更有力的爆点,但最终还是这样不上不下就结束,真是可惜。
在我看来,人到中年的职业女性还能有下午5点的闲暇时光坐在咖啡店发呆,思考灵魂的虚空,已经是完美的惬意生活了,这种惬意绝对不是收拾老公孩子以后获得的一点点自由,而是与生俱来地闲得无聊胡思乱想的状态,哲学家就是这么诞生地。光凭这一点,德国女人就领先了。
女主特别特别让人感到relatable,尤其能理解Alma从house warming回家对Tom说的那段,14岁的时候我决定即便飞机就要坠落了也不要祈祷,你不会理解。第二天早上一边为他煮一个”perfect boiled egg”一边流下一滴泪,是全片我最喜欢的片段。最后两人在丹麦重逢反而有些过于美式爆米花,好在片尾将将停在Alma说“但每次我睁开眼,他哪里都不在”,假若再多一分皆大欢喜就叫人失望了
德国爱情戏甜起来真齁,但大表哥啧啧啧,在线求报价!
这么帅又这么体贴的定制男友哪里可以领到?是ai又怎样,满足情感和生理需求还能省去一切麻烦,简直不要太快乐!!
艾玛道德底线真的好高,我等低俗lsp早就拉着大表哥大战三百回合了
大表哥能用德语演戏还真出乎我的意料。不过整个片子中规中矩,如果不是德国产可能进不了柏林。
#71st Berlianle# 主竞赛-最佳主角。7分。一部基本上是陈词滥调的人类与机器人伴侣的故事,影像风格也很电视剧。不过好在观感和表演都不错,不至于惹人讨厌。影片比较出色的点包括女主角的职业——博物馆的古文字学者,因此有很多在佩蒙加博物馆拍摄相关的场景;对主题的提炼也挺不错,拒绝机器人伴侣,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好,而是因为他们太好了,以至于让人无法满足于与人类的交往;在这一点上女主角的知识分子立场(总是怀疑,拒绝、批判性的分析以至于看上去有些做)成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情节驱动力,写得相当深刻且感人,而这正是诸如美国电影很难去触及的角度。
是谁导演这场戏 在这孤单角色里 对白总是自言自语 对手都是回忆 看不出什么结局 自始至终全是你 让我投入太彻底 故事如果注定悲剧 何苦给我美丽 演出相聚和别离
有了这么帅的一个机器人女主角还龟毛什么呀放在办公室里跑数据也行啊!德式甜宠让人看到怀疑人生。
开始以为就是个软科幻糖水片,越往后越有味道。少有地以男性作为人工智能角色(被物化对象),女权意识领先同类片太多;其次很喜欢对城市空巢中年心理状态的描绘;第三迥异于中国对人工智能的狂热与骄傲,传统科技强国德国对AI有着极强的审慎态度,QA女主表示她会反思智能手机,甚至拒绝扫地机器人;第四我们都太知道好莱坞会怎么拍了,走近疏远懊悔追回,于是就用文艺片去解构类型片,幽默的同时坚定探讨伦理议题。Tom用机械的语言拆解女主的心底伤痕,蛮能触动到我的。女主的体验报告是,人类的幸福感并不来自靠订制全部满足,恰恰是来自不满足的追求。结尾笔锋一转,又给出留白和哀伤回味:纵然完美男友就在身边,她还是怀念少女时代那个得不到的男孩。电影的价值观还是很大程度受当地社会文明发展阶段影响的。这就是22世纪富婆的快乐吧!!
非常喜欢这个设定,找一个完美适配你的机器人跟你一起生活,你愿意吗?
这个故事无疑非常套路,但有两点,一是它说出了感情不是通过精密计算得来的,没有意外没有惊喜,你永远喜欢吃那款最畅销的原味巧克力吗?二是结尾的处理,它终于没有武断地强调AI的威胁或是再次扛起多元化的大旗,而是冷静又温柔地审视人类本身,她躺在乒乓球桌上回忆往事,理性与感性的对抗,爱情的虚妄与真实都变得隽永而哀伤。女主的设定与性格让所有的怀疑拒绝都有了合理解释,我个人非常欣赏。
躺在垃圾箱那一幕令人心碎呐,紧接着女主想冲下楼但突然想明白了什么再返回阳台,那种心慌和无奈表现太好了。主题多还老且每方面都没太讲明白,从历史到未来,人类注定是孤独而需要挑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