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导演的才华表现在其电影所能给观众带来的耐人寻味,这种耐心寻味的乐趣不仅仅体现于导演是不是一个讲故事的能手,也体现在他对电影这种叙事艺术上理解的深度。据说黑泽明在拍电影的时候,独断专横,大喊大叫,于电影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地表现。它那些光影出色的黑白电影,曾给了我无穷的愉悦。我惊奇的并非是他的某一部作品的出色,我惊奇的是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同样出色,看黑泽明的电影,不仅是一个感动或是惊讶的过程,而是一个既浅显易懂而且令人长久回味,并在其中得到的不仅仅是表层的那种视觉上的愉快,而是可以在看电影的时候,渐渐领会到一种表现手法上的艺术。
《红胡子》仍然是黑泽明与三船敏郎这对黄金搭挡共同的作品。我相信如果没有黑泽明,三船敏郎可能仅仅是一个比较平凡的演员,三船敏郎在电影中的表现往往并不是最闪亮的。但是一个导演的才华的能量,却完全可以使一个演员发挥出可能的最高表演水平,而导演的作用之一,就是用他的艺术手法,让演员进入忘我的表演境界。三船敏郎之所以成为了日本电影中的三船敏郎,极大的程度上,依靠的是黑泽明高明的对电影艺术的理解基础上的恒久的动力支持。
用我们通常习惯的语言来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穷苦的人们所受的创伤与他们身上表现出的那种闪光的人的精神。三船敏郎饰演的外号叫红胡子的医生,是一个医院的负责人,在这所医院里,他尽全力医治那些困苦中的人,不仅是肉体上的创伤,而更多的,是那种精神上造成的伤害。贯穿这个故事的线索的,是一个年轻的自命不凡的实习医生,从最初对红胡子的看不起,一心想要给他难堪开始,逐渐看到在这个医院里发生的那些病人身上感动人的精神,并在这个过程中与红胡子相互理解,从误解到追随,决定放弃自己原本想要成为将军的医生的自私理想,走上了追随红胡子的道路。
这样的情节我们似乎在无数的地方已经看过,一点也不新鲜。但在这部长达三个小时的黑白电影里,黑泽明用他高超的电影表现艺术,讲述了感人至深的故事。我至为惊奇的一点是,在黑泽明的电影中,每一个演员都不多余,无论主角配角,都在为这个故事的发展以及意义的延伸起着一种合力的作用。在这部电影里,具有最精彩演出的并非是三船敏郎饰演的红胡子,也不是那个年轻的实习医生,而是那些做为配角,被红胡子医治的不幸的人。无论是那个在童年时受到性伤害,而决意报复男人的女人,还是那个不顾自己病重,为其他人做事的失去妻子的男人,还有那个从妓院里救出的、着墨最多的不幸的孤女,表演均非常生动感人。特别是年轻的实习医生与孤女相互照顾那一场戏,非常感人至深,当我看到孤女用乞讨到的钱,给实习医生买那个碗的时候,眼睛不禁湿润起来。这样的表演真切自然,水到渠成,小女孩将一个深受心灵创伤的不幸者,演得入木三分。而这部电影也不仅仅是一部让人总是掉泪的电影,黑泽明总能在举重若轻中,在困苦的人生中,注入松驰的欢笑,那几个饰演帮工的妇女,虽然戏分不多,但都在短短的几个境头中,个性鲜明地展现,她们相互取笑的那几个境头又能让人开怀大笑。高明的黑泽明没有将这个电影拍成那种琼瑶影视式的哭哭啼啼的肤浅电影,而是在让观众在一步一步的情节推进中情不自禁地被吸引,并且进入一种严肃的思考,他又在其中穿插了节奏明快健康的、让人开怀大笑的一些情节,由精彩的演员对白与欢快的节奏表现,真可谓让人又喜又悲,难以忘怀。其实在这部电影中,红胡子着墨的地方并不多,黑泽明用了一种衬托的手法,通过几个典型的病例,让这些患者的表演来刻化出红胡子的人道主义精神,并最终给了这个电影一个光明的未来,年轻的实习医生也在红胡子的人格感召下,改变了人生道路。
在这部电影里,黑泽明较为注重地表现了时代压迫下弱势群体的命运,通过红胡子这样一个人物,寄托了深深的人道主义的思索与关怀。而较少在光影境头剪辑上花功夫。但是仍然能看出黑泽明惯用的那种全景式摄影手法,黑泽明虽然在他的电影中一直喜欢同时用三架摄影机从不同的角度拍摄一个场面,而使电影的无论是空间感或时间感都更为真实与视角上的诸多变化,但黑泽明同样并没有忽视刻化人物性格的面部特写,而且运用得非常自如,再加上演员的精彩表演,造就出了一部无论是在思想性上,还是艺术性上,都绝对能称得上是杰出的电影。
对于黑泽明的电影,我总是觉得我所能表达出的,还远远不能说是他的全部。但我高兴的是,不断地试图通过他那些漂亮的电影,去一点一点理解黑泽明,是那样艰巨、那样愉快、那样美好的一个过程。
2006、4、3
《红胡子》并不是黑泽明和三船敏郎合作过的作品里最宏大的一部,但他表达的情感却是最深沉的——人性中最珍贵,最柔软的点——善良。
这么写出来看上去有点矫情,鸡汤那股味扑面而来,但我实在是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词汇来描述了。再华丽的辞藻抵不过真诚的一颗心。
可可爱爱的铁汉柔情
40岁以后的三船感觉和他30+的时候气质不太相同,虽然也可能是因为人到中年发福导致面相慈祥了许多。
40以前的三船动若疯狗(并无贬义,看看《七武士》里的菊千代大人吧hhh),但从《用心棒》,《椿三十郎》,再到《红胡子》,三船敏郎真的是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虽然这个短语好像不是形容演技的,但就这意思吧)。
2015年三船的纪录片《三船敏郎:最后的武士》里,斯皮尔伯格说,“很多人试图模仿三船敏郎,尤其是当他们要演绎那些沉默寡言的强人时,但没人能模仿他。”看三船前期的作品时我还没有这种感觉,即便《蜘蛛巢城》中他那种野心、慌张、疯癫、恐惧让我如痴如醉。但看了《红胡子》之后,我感受到了三船敏郎独一无二的魅力。他适合这样的角色,最起码我更喜欢他诠释这样的角色,感觉他和角色真的合二为一了。
红胡子是个糙汉,从外表到语言习惯到揍人的帅气程度,是个完完全全的糙汉。
所以当这个糙汉流露出温情时,他会尴尬,他会有手足无措的小动作,看起来真是可爱极了。
第一个让我觉得可爱的细节是,在保本被疯女子袭击晕倒之后,红胡子照顾他,与他沟通的时候差点就给他擦了眼泪。可惜,在ooc的边缘试探了一下糙老爷们就去擤鼻涕了(摊手)那个小尴尬又好像无事发生的样子真的太可爱了!
还有细心的糙汉。正枝来找保本的时候小丰也在,红胡子在旁观两个人说话的时候也关注了小姑娘的心情,后来也去告诉了保本小姑娘对他的情愫。
然后就是将近结尾的时候了。婚礼前保本一连串关于不想当有钱的大夫要像他一样给穷人治病的时候,红胡子尬咳,真的太尬了。结尾保本对他爱豆红胡子一通吹捧,红胡子: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啊,我就是个卑鄙小人。那个手足无措的小样子真的可爱,还有最后被夸顺毛了,默认接受了,“哼”了一声,真的卡哇伊~
嗯,是只日常炸毛不理人的大缅因猫了!(完了这滤镜是不是太重了orz
总结一下,红胡子首先是个巨佬,要不然他也不能成功从有钱人和官僚那里搞(骗)钱,也不能从x院里把小姑娘带走全身而退;
其次,他是一个善良的巨佬,他看得到人的苦难,人的需求,还有本人可能都没有意识到的善意。他给人治病,也是医心。
他还是一个愿意为了自己的病人低头的巨佬。脾气大,骄傲,是有本事的人的一贯附属属性。但他为了自己的病人,为了被勒令关闭的门诊,可以“吼着说出,‘请再行行好’”(b站字幕,真的好戳我……)。
这样的糙汉,这样的铁汉柔情,这样的巨佬,真的可爱!
人间疾苦
影片让保本高材生体恤了一波人间疾苦,成为悬壶济世的大夫,看到需要他帮助的人。
我本人对佐八的故事不太感兴趣,悲苦的爱情把我看困了……后半段小女孩的故事则让我唏嘘不已。
也是小女孩演得太好了,一个身心受创遭受ptsd的孩子,慢慢打开自己,接受别人,甚至最终把光明带给更多的人。她的变化,和与她朝夕相处的保本的变化是很令人触动的。从一个孩子的应激表现,就能看到她遭受过多少的苦难,又有多少人苛责于她。这时候愿意去相信她的这一举动,就很令人感动。
后面穷苦的小男孩出现,小男孩演的也好棒,尤其是告别的那一幕,令人心疼。但他作为一个被保护者,让小女孩一夜之间成长起来了。
这些穷苦人的故事,最跌宕起伏,最扣人心弦,但没有人去关心。但这家诊所,这些医生,愿意去用心看他们,看见人生百态,向苦苦挣扎的人们伸出援手,传播光明。
总结一下,电影叙事的口吻很缓和,让那些苦难,和苦难中的善良,一点一点映入人心。电影看完之后,感觉得到惆怅,也感觉得到温暖。
and,黑泽明和三船敏郎,yyds!
这部电影我看过三遍,可算最喜欢的黑泽明电影之一,这里面有至真至纯的东西,表现的方式不加任何讨巧的修饰,不通过任何灵巧的迂回,这是最可贵的地方.很欣赏这种干净利落地抒怀言志的风骨,所言之朴实足以洗涤人心. 相比于早年的那个酩酊天使,清醒地观察死亡的《红胡子》展现了更为健朗深沉的人格,呈现出更深的庄严感. 人常犯的一个错误是以为存在比朴素的真理更深刻的东西,终使自己深陷迷惘与痛苦的泥沼无所依附,就本质来说还是人的软弱性所致,因为朴素的真理总是站在与人心的软弱豪不妥协的立场上,失了天真的现代人已经越来越放纵自身的软弱,已经到了觉得与内心的软弱性抗争是可笑又不可思议的事情的地步,任凭自己的灵魂淹没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偶尔发些或空虚或寂寞的感叹.这样的人心不能不说与《红胡子》或者黑泽明的电影是疏离的,也许只有以一颗赤子之心才能感受到在那惨淡冬日里坚实的灵魂所呈现出的力与美.
也许有人会觉得像红胡子这样的医生世界上有吗?最近看《国学堂》,罗大伦讲古代的中医、大医,罗大伦说,他们之所以可以成就一代大医,就是因为他们都是有大慈悲心。谁有大慈悲?我们知道佛讲慈悲为怀。我们也知道耶稣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世人赎罪。自然,有大慈悲的人,也就等同于神了,而人们自然会千秋万代记住他们。
红胡子有似这一类,虽未见经史记载,却被黑泽明给挖了出来,或是说创造了出来,就像罗大伦一心要把那些大医从历史的尘埃中翻检出来。其中一个许叔微,平生看病从不收一文钱,乃是自小便发下的大愿。俗话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许叔微就做了一辈子。罗大伦在许叔微的故乡无锡见到其后人,在一山上,物产丰美,多数人家有小汽车,似乎是祖先荫庇的结果。
人能留给后人的,只有一种精神。人因为他的精神,而在后世口中传颂得以永生,大致上是这么个理儿。
红胡子是个大医,还很狡猾,比如对富人从不手下留情,狮子大张口,但他并没有在自己身上享受的意思,也不过是劫富济贫,拿钱去资助穷人。他看起来挺严肃,可是心很善良。他会把一帮无赖打个屁滚尿流,过后也反省。三船敏郎没有惯做的夸张的表演,除了喜欢捋捋那标志性的红胡子,那姿势也特别,往往从左至右横着捋,常让人担心会不会胡子长成向一边飞扬状。第一次见到保本就肯说,还是叫我红胡子吧,本名拗口。完全不客套,直来直去,对于带有讥讽的绰号不以为意,还真是一个爽快人。
这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喜欢跟有权有势的套近乎,还有一种喜欢在穷人堆里混。本片的两个主人公都是后者。在我们这时代,自然还是有这么两种人。有人会觉得后一种人没出息,可是后一种呢,却也看不起前一种人。保本就看中了红胡子,非得跟着他,可算得上是臭味相投。红胡子本来不想耽误年轻人的前途,保本在幕府找到了好职位却不去,可是谁让这小伙子跟他是一类人呢。自然,看的人还是挺心生欢喜的。虽然红胡子还是假意的哼了一声,可我知道他的心里也挺美的。
这部电影令三船敏郎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男主角奖。但我看电影的时候,却觉得他是不显的,并没有几个病人来的浓墨重彩。或许也正是这一动一静,使得影片格外有张力。
每个配角都是那么的精彩。他们的脸部的特写也很多,而且是化了大浓妆,感觉颇有借鉴能剧的味道,是在这部写实电影里,一个跳跶的音符。比如第一个故事里,变态女对保本的进攻,用烛光阴影营造恐怖效果,你来我往颇有舞台架势,无声处也颇为惊心动魄。那女子得手后见有人来,眼睛上翻,白眼甚多,很是可怖。最后一个故事的12岁女孩起初也是画的舞台妆,表现她的病态,还有她的僵硬的擦地板动作与斜眼看人的表情,都是颇有似舞台剧的夸张的效果。
电影里也有非常令人振奋的场景。并不是没完没了的压抑、疾病与穷苦。比如有一个早上,小女孩逐渐解开心防,开始照顾病倒的保本,她还是像以往那样擦地板,动作已经变得柔和,这也反映了她的转变,擦到窗子的时候,她拉开窗门,这时窗外正下着纷纷的雪,这雪一下子就让画面欢快了起来。雪不像是真的,它们都是那么大朵,富有节奏的落下,而这时候音乐响起,是轻快的俏皮的,婉转反复,配合着那徐徐有致的雪,真是令人的心房一下子就开朗了。真是会捕捉生活之美的导演。
还有我们的老朋友——大风,那黑泽明的电影里总少不了的元素。还有大雨,同样也在他的电影里屡见不鲜。而狂风暴雨中我们的主人公就这样百炼成钢。把人放到恶劣的环境中加以锤炼,方见真本色。我想起最近看的杨绛的书,她回顾了一生的诸多遭遇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好钢是要炼的。杨绛先生节俭至极,她与钱钟书稿费不少,但并不用于自身,大笔的钱都拿去做基金会奖学金。自己平时常吃粥,也不添衣服,家里还是水泥地与陈旧的家具。凡人与他们的境界相差太多。他们都是属于传奇似的人物。值得我们永远记着他们。看到他们的故事,也会觉得振奋。只有他们是不枉此生的吧。
1三船敏郎真是个了不起的演员,看他演的每个角色都会让人忘了三船敏郎这个人 2伟大的odyssey,每个章节都充满了辛辣和悲悯 3“贫穷和疾病都是政治问题” @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小西天店
黑泽明的人道主义帮助农民、同情穷人,却并不怜悯女人。「罗生门」里遭辱的妻子拍得如红颜祸水,「乱」里被杀父夺城的夫人刻画得阴狠毒辣,「蜘蛛巢城」里妻子是丈夫弑君的原因,其他片子里女人不是懵懂无知就是累赘到底,到了「红胡子」童年遭男人侵犯而发疯的女人被“很多女人都遭遇过”一句带过。
短暂的「休憩」过后,每个镜头都在突破我的心防。如果说前两个小时情绪还处于难以进入的状态,那么最后一小时整个人都被吸进银幕了——仿佛自己也受尽悲苦又被全然抚慰。所有对人间怀抱恶意的人都袒露出内心最真实、最柔软的一面,原以为的冗长的铺垫开始展现出创作者的良苦用心。医者仁心,此言不虚。每部黑泽明散场后就立马决定将来要拉片,因为初看根本来不及仔细咀嚼视听的伟大。说一个印象深刻的镜头:五个女工对着水井呐喊,为“小老鼠”招魂,摄影机向井底快速下摇仿佛跟随喊声的传递。我被这个镜头的表现力惊呆了,以至于想不到最后它会如何结束——最后画面停留在井底水面的倒影上,是那五张满含深情的脸,然后一滴水落下,搅乱水面的平静,那应该是一滴泪。之前不知道自己的共情能力如此满溢,后来明白其实是导演的移情做得出色。
影,门,窗,横移,纵深,分割,配乐(节奏),后景跑动的人(社会环境),天气(风,雪),两人、三人、多人时人物的站位,能学的太多了。
充满悲天悯人情怀的一部电影,有许多非常震撼的生与死的描述,可以说是一出浮世纪实。好的电影或者书可以改变人,我相信红胡子就是这样的电影。该片对治疗中二病疗效显著,就像三船所笑的,他不是病了,只是看到了太多人间真相吓住了 XD
无所不能的与无能为力的医生
#资料馆留影##黑泽明回顾展#这大概是心中最有感觉与共鸣的一部泽皇佳作了。近三个半小时的篇幅却不会有冗长之感,医者仁心,三船的红胡子更是能文能武扶世济民,四个病人四段高光人生。尤喜最后一个小男孩偷粥的故事,看的一直泪目,不被善待的善良的少女,可爱的少年心,他来与心上人诀别,不忘说句“让我再多看你一眼”。泽皇的少年心和悲悯之心尽览无遗。
情节够国内导演导出十个电影了
乱世医侠少,悬壶济世忙。铁面红胡子,行善热心肠。穷年忧黎元,悲悯渡世殇。日影执牛者,还得看天皇。
学医也救不了日本人。红胡子心里一清二楚,依然顶着恶医名声我行我素;忍不住身体力行教导后生,看后生放弃唾手可得的荣华追随自己反而连声怒斥;对丑恶的成年人不假辞色,对乖僻的少女心事温柔包容。成长型的后生也很有意思,本质哭包,首尾倒也又臭又硬。说不出这片子1/10的可爱,要是能改成展现医馆众生相的tv动画单元剧,希望红胡子是贤雄的声音(梦里什么都有。18.11.25 @中国电影资料馆
★★★★☆ 有多牛逼不用说了,男主和小丫头谈了这么久恋爱最后还是和门当户对的姑娘结婚了也太真实了吧。
意不在医者圣手,在仁心;不在救治身体,在救苦救难。通过门诊与出诊,看遍世间悲苦,救不得所有,能救一个便是一个。黑泽明就是那个不厌其烦一勺一勺给时代和社会喂药的人,只是他不需要像鲁迅弃医从文,他的电影所产生的“药效”更大。他通过7岁的小老鼠描绘出的那个理想世界把我听哭了,后来他在自己的《梦》中用绚丽的彩色将它绘制了出来(小老鼠的演员也出演了梦)。只是你不得不感慨唏嘘,就在这部电影拍完后,黑泽明本人经历了怎样的人生磨难,以及现在还有多少人会看他的电影。井口唤魂的镜头,人间映照地狱。心存大爱的黑泽明,担得起电影天皇的称号。公子哥保本与红胡子,星二代加山雄三与三船敏郎,银幕内外的小小互文。
男主角被疯女人诱惑那一场戏,画面切换到全身,构图是一人在左一人在右,中间的蜡烛表示危险的临界点,也是制造人物阴影和全场氛围的绝佳设置。剧本里没有这么写,可是就因为这个蜡烛,整场引诱戏的张力十足。不愧是大师,细节之处见功力。
满分五星的话,我要给六星。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人生苦者皆阵列在前。站在地狱门前,唯有最悲观之人阅尽百态,方知何为救助何为解脱。最后的黑泽明的三船敏郎,从始至终眼中噙着泪光,或是悲悯、或是愤怒、或是不舍、或是离愁,都记录在最后的黑白影像之中。
《我不是药神》有句台词“其实只有一种病,穷病!” 《红胡子》里医生:“病人无钱看病,贫穷是政治问题,政客们又为此做了什么?”两句话对《药神》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问题发出锥心质问。相比之下,大陆现在的现实电影倒更像是在与政府完成一场宣传话语的合谋。
東方哲思與師徒關系,杜琪峰應該多看看紅胡子,別老看七武士
好爽一片,就是小故事有股知音味儿……最喜欢佐八那段,由于承受了不配得到的幸福而选择死亡。印象最深的台词是“粥和糖不一样”。【彩蛋笠智众,连黑泽明电影里嫁女儿也要拉嫁女专业户出场😂
黑泽天皇此生最后的一部黑白电影,同时也是三船演技巅峰的告别作。在之前拍了不少带有娱乐性的大作之后,黑泽明终于又回归了严肃话题,进行着强烈的人道主义宣扬,在这部电影之中,可以感受到大悲与大爱,从绝望中找到希望,树立了美好的人格,人文关怀色彩很浓。在此之后,天皇告别黑白世界,也告别了同创辉煌的三船敏郎,开始了新的旅程。
正经地说,我觉得厨娘们的仁心最触动我;不正经地说:片子中的白学场景也很有趣。另外,我还想说一点为什么要在电影院看剧情片:片中有一处场景,丰子故意打翻了保本的碗,保本痛苦地扭过身去落泪。影院中一阵笑声——笑保本突然如同被欺负的小姑娘一般竟然落下男儿泪;但在接下来的一秒,保本说:“可怜的小姑娘,竟被折磨成这样。”他并不是在为自己委屈,而是在同情丰子的心病。一种巨大的人道关怀和悲天悯人的气氛瞬间笼罩了整个观众席,观众们立刻停止了笑声。这是独自一人在家对着电脑无法获取的观演体验。
原来是一部黑泽明集大成的博爱之作,医百病观民间之苦救体治心,大夫会武术根本挡不住然后还能帮你验伤。直面感受死亡认知生命意义,摒弃过去悔恨救赎获得新生成长,罪不因人而是环境。依旧一老一少双男主搭配有传承以及必不可少的团结,甚至还拉来了小津宇宙的嫁女专业户笠智众。前半段入戏较慢,对山崎努真是偏爱加了那么多戏。后半段小女孩出现完全值个五星,井下那一个镜头简直太棒了。资料馆2K修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