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HBO的历史剧。不得不说,投资额巨大的美剧制作效果真是无与伦比。场面宏大,细节精准,台词中单词的难度基本和GRE核心词汇持平,主角一张嘴恨不得把所有类型的从句都用个遍,看一人慷慨陈词一番基本和做一篇段阅读无异。
在被《罗马》和《冰与火》撑开大幅尺度后,再看《约翰亚当斯》的感觉就像从3D阿凡达退回到黑白默片。比起压根不正经的古罗马和只是表面正经的中世纪,《约翰亚当斯》反映的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口味寡淡到不行,片中唯一的激情戏是一个秃头的矮胖子与其中年妻子久别重逢。奇怪的是这些丝毫不会影响观影体验,反而沧桑感油然而生以致眼泪婆娑。
人物传记的历史剧从小没少看,却没有一部能带来和《约翰亚当斯》一样的真实感。
美国的国爹们中,华盛顿、杰斐逊、富兰克林这些名字提起来都有万丈光芒普度众生,要么是军功彪炳史册,要么是奇才天下无双。像约翰亚当斯这样的万年老二永远被掩盖在同僚的光辉之下。相比起这些卓越的国父们,亚当斯的身份更像是【美国二伯】。
一开始,是二伯想到起草一份独立宣言,综合考虑后却鼓动好机油杰斐逊来完成这份改变人类历史的文书。
开战后,二伯奔走欧洲各国拉外联,大家认为他去欧洲享清福,没有干涉国内战争事务让他日后饱受诟病。
建国后,二伯当了个打酱油的副总统,坐在国会大厅里喝茶看报纸,只能听着国会议员鸡飞狗跳的辩论不能参与其中。
甚至白宫都不愿意收藏这位美国第二任总统的画像,好在这时二伯年事已高也就一笑了之了。
但是二伯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心思耿直脾气暴躁,时不时犯糊涂。本想巴结一下华盛顿,建议把总统的称号定为“神力无边大总统(his mightiness)”,华盛顿没买账,自己却被加了个绰号“圆圆胖胖大总统(his rotundity)”增加多少笑料。
从历经艰辛横跨大西洋跑到法国却被富兰克林怠慢,到华盛顿内阁开会请他回避,二伯的一生处处在受这样的窝囊气。绝不是中国历史剧中领导人玉树临风一呼百应,也从来没有策马奔腾千骑卷横岗。与之相反,是内阁中无休止的口水战时,趁着别人筋疲力尽都想赶紧洗洗睡了,不得已才打发给他一个承诺;是鸡飞狗跳的国会辩论,是一个一个代表的劝诱说服慢慢奠定了一个强大国家的基本框架。没有二伯艰苦卓绝的努力,美国大概到现在为止还是大英帝国殖民地。
二伯代表了一种对历史的陈恳态度。世界上根本没有那么恢弘壮丽的历史画卷,没有什么历史的车轮和必然的趋势,是千万个二伯这样普通的伟人认准一条道儿,一根筋地坚持着,其他的人或被威逼或被利诱,半推半就地成就了人类历史。就像二伯在片尾批评那副壮阔的油画严重失实一样“我们从来没有这样子聚在一起过,大家都是进城的时候顺便在《独立宣言》上签个名字的。”
每到二伯决定政策的情节,摄像机就换成手持,摇摆不定,超大的面部特写。参与人员脸上的惊恐、惧怕、犹疑、反感、轻蔑、愤怒一览无遗。绝不是神化了的坚定不移的神,而是一个个不停在利益和正义之中寻找平衡点的普通人。
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拍出一个二伯来呢?届时会出现我们丰功伟绩的领导人随地乱扔袜子被老婆骂,而不是像康熙大帝一样从草地上站起来,说【宝日,你可是强暴了郑啊】
怎么看,约翰亚当斯在他那一代美国开国元勋中,都是不起眼的人物。哪怕他当过总统,哪怕他儿子也当过总统。比起华盛顿杰斐逊富兰克林汉密尔顿,他实在是没有个人特色。就算是他弟弟塞缪尔亚当斯,恐怕在今天的美国也比他更有名,因为以塞缪尔亚当斯命名的啤酒,是好酒。
然而作者David McCullough把这个小人物从众人的光芒中拿了出来,立了起来,这本传记得了普利策奖。而HBO的这部戏,得了金球奖。
从配乐到台词到表演,有太多理由推荐这部剧。只提一条算了:不管你对独立战争那段历史是否感兴趣,我都强烈推荐这部剧。看看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是怎么通过不停的辩论不停的妥协来做决策的。而不是“都这时候了,还顾得上说三道四啊,团结压倒一切!”
我们知道,美剧牛片众多,都去试看追踪着实是件费时费力的事情,所以跟着奖项选片片就是一个比较省力的方法。《约翰亚当斯》乃2008艾美奖最佳迷你剧得主,人物传记、历史、政治,都是俺喜欢的题材,自然要找来看看。对于约翰亚当斯,我之前一直停留在知道这么个人的程度,毕竟,在美国建国者中,我们常常津津乐道华盛顿的雄才大略和他家的那棵樱桃树,或者八卦富兰克林的“多才多艺”,或者争论汉密尔顿和杰弗逊斗争中的谁对谁错,却对约翰亚当斯这位美国第二任总统没有太高的谈论兴趣,确实,这不是一个那么有趣的人,这是一个容易被误解的人,所以,有这么一部传记迷你剧,让我更有兴致了解下这位圆头圆脑的人士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这部迷你剧一开始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亚当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亚当斯。本片开始,身为律师的亚当斯便接了这么一个案子,在当地的一场暴乱中,一伙英国士兵将一个百姓打死,当时民情上都是猛烈抨击英国鬼子,叫嚣要绞死这些士兵,其舆情跟咱们前不久的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事件的早期很像。但是,亚当斯了解情况后,却不“顺应民意”的为士兵辩护,在法庭上他咄咄逼人又条理清晰,向旁听的人们渐渐展示的事情的真相,从而让士兵获得无罪裁决。这起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认死理儿的亚当斯,做为一名律师,他关心的是个案,关心的是公正和真相,他希望通过法律非暴力的方式解决事情,为此甚至与兄弟好友们矛盾重重,哪怕英国开始对新大陆愈加过分的征税时,面对他眼中“暴民”的反抗他也本着一种排斥的心理。
但是,亚当斯的原则还是义理,所以他的思想总在变化,当他眼中的义理有了变化时,往往会有着一种不撞南山不回头的坚决。所以,当英国与新大陆的矛盾逐渐加深,当英国士兵凶残的开始残杀他的同胞时,当他的家园的安宁显的岌岌可危时,他为这不公而愤怒,为了他的原则,为了他的信仰,我们看到在大陆会议上,各界精英汇聚一堂,曾经排斥暴力的、显的中庸的亚当斯却成了激进无比的一人,他坚决主张与英国决裂,坚决主张战斗到底,以其律师擅长的雄辩去无情的抹杀任何人的和解幻想。也正是在大陆会议上,我们也看到了美国的众多爹们渐次登场,性格鲜明,华盛顿显的稳重而又内敛,富兰克林风趣但是老辣,杰弗逊显的颇为儒雅,而汉密尔顿已经有咄咄逼人之气。而大陆会议的气氛无比激烈而又紧张,但是可贵的是他们一直坚持规则,坚持民主原则,一次又一次会议显的没有什么效果就结束了,但是这表面的“低效率”过程中,确实相互沟通、妥协的过程,正所谓量变引发质变,终于,他们达成共识,后来的故事已经众所周知了,《独立宣言》发布,一个此后在国际舞台扮演重要地位的国家诞生。
亚当斯有着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这从他在建国前后争取外援的一系列事件中可以看出,这段时间,他表现出一种苦活累活一肩挑的角色,甚至将自己的孩子也早早引入为国效力的轨道。在法国,在荷兰,在英国,他千方百计的维护着美国的利益,与富兰克林等人相比,他显的有些无趣,但是其正直的品格却总能赢得很多人的赞叹,也常常成为很多矛盾中的一个平衡,同时也被一些人看作是“骑墙派”。同时,也因为他的认死理儿的倔驴性格,他与他人的矛盾渐渐暴露,尽管成功当选美国第二任总统,但是这个过程中,面对各种制肘,他显的疲惫不堪,诸多政策也遭到抨击。最令他费神的莫过于与汉密尔顿的斗争,在片中,汉密尔顿是个攻击性很强,控制欲很强的人,而亚当斯与他的矛盾已经到了决裂的地步,汉密尔顿那攻击他的小册子更成为令亚当斯愤怒的炸弹。而最令亚当斯伤心的莫过于与杰弗逊的矛盾,片中两人早期显的颇为投机,惺惺相惜,杰弗逊颇有理想主义风范,而亚当斯有理性的态度,两人也显的有些互补,但是渐渐的,政治上的分歧让他们成为对手。后来杰弗逊也击败亚当斯,成为第三位美国总统,在这部迷你剧中,对亚当斯与杰弗逊的友情颇多描述,两人曾经是好友,但是政治上的分歧让他们生隙,在两党利益面前,这样的遗憾更透出政治的残酷。好在,两人毕竟有很多共通之处,在心底里还是彼此尊重,所以在生命的晚期,亚当斯最想对话的仍然是杰弗逊,甚至两人在同一天死去,那一天,正好是7月4日,美国独立日。
对于名人生涯,家庭是不得不提的部分,亚当斯是幸运的,他有一位既是妻子,又是伙伴的夫人,她在亚当斯常年在外奔波的岁月里,独自料理农场和家务,还要教育子女,甚至当天花横行美国的时候,她也要独自面对,这一段体现了她的坚毅性格,她勇敢的决断采用了当时危险的种牛痘的方法为孩子免疫。可以说,亚当斯夫人一生都是个贤惠但是独立的女性,她常常为亚当斯出谋划策,又不过多涉及政务,当亚当斯失意困顿时,又是她安慰鼓励着丈夫。两人一起生活了一辈子,这样的感情令人感动,而亚当斯夫人死后,亚当斯的痛苦与颓废也衬托出这份情对他的重要。对于亚当斯来说,遗憾的是他常年在外,无法与家人好好相处,特别是与他的孩子们,有着不那么亲近的关系,他总是严厉有余,慈爱不足,甚至让小儿子对他心生愤恨,当然,他的教育也有令他欣慰之处,儿子约翰昆西亚当斯成为了美国第六任总统。
说到本片,不得不提及亚当斯的扮演者,Paul Giamatti,在《杯酒人生》、《美国荣耀》、《赶尽杀绝》中,他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通常,我们容易在传记片中,把英雄人物往高大威猛,英姿飒爽上靠,而本片,常常一脸衰相的Paul却很好的演绎了亚当斯的人生,他带着那光光的脑门儿,气质上和亚当斯还真是很配,凭借本剧他也摘得艾美奖中的电视电影及迷你剧最佳男主角将,我看实至名归。
总体看,在美国大选年,两部政治题材迷你剧获奖(反映美国2000年大选的《选票风波》获得最佳最佳电视电影奖)也算是烘托了美国正热闹的政治氛围。从这部《约翰亚当斯》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美国建国者在法律、公平上的信仰和坚持,是对此类题材有兴趣的朋友不可错过的佳作。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b95ad858580e9d87810a18f4.html是HBO Film本年出品的剧集《John Admas》(约翰·亚当斯)。仍是下载了720P的视频,用山寨高清播放机放出。剧集有7集,在美剧中算“迷你剧集”,一般而言,适合那些凑不成一季24集,用三个小时之内的电影表达又嫌空间不够的题材。汤姆·汉克斯是本剧的执行制片人之一,这几乎可算得是一个质量保证罢。
约翰·亚当斯是美国第二任总统(也是第一任副总统,他的儿子约翰·昆西·亚当斯又当了美国第六任总统)。我看本剧集的目的,也是了解美国立国的一段历史。
7集,目前看了两集又半。已经露面的,除主人公外,已有华盛顿、富兰克林和杰弗逊等美国“国父”。这些书中的刻板名字不觉鲜活起来。
对照“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上的有关条目(分别见这里和这里),似可认为剧情的情节严格遵照史实,剧中人的关键话语也“言必有所依”。此点想来也不奇怪,对美国立国史的研究在美国必为显学,千锤百炼,众目睽睽,制作人员岂敢造次。
而若以“维基百科” 为信史,则“百度百科”的某些表述就是含混和误导的。如“百度百科”中说:“他也是由托马斯·杰斐逊组成的《独立宣言》起草委员会的成员”,言下之意,亚当斯在此过程中,不过是参与和从属的角色。而“维基百科”的说法是:
“He was appointed to a committee with Thomas Jefferson, Benjamin Franklin, Robert R. Livingston and Roger Sherman, to draft a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lthough that document was largely drafted by Jefferson, Adams occupied the foremost place in the debate on its adoption. He deferred the writing to Jefferson believing it would be better received having been written by him. Adams believed Jefferson wrote profoundly better than any man in Congress, and he himself was "obnoxious and disliked." Many years later, Jefferson hailed Adams as "The Colossus of that Congress—the great pillar of support to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and its ablest advocate and champion on the floor of the House.”
上述表述被完整反映在剧集内。且按照剧集的说法,不单是成立《独立宣言》撰写委员会会这个提议,连撰写《独立宣言》这个主意本身都是亚当斯提出来的。亚当斯说服杰弗逊执笔,所给出的理由,一是他自己不为人所喜("obnoxious and disliked"),二是他还有别的很多工作要做,三是他认为杰弗逊的文笔比他更好( it would be better received having been written by him)。《独立宣言》既已写就,在说服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决议时,亚当斯幕后协调妥协,幕前慷慨陈词(杰弗逊不善言辞,剧集里亚当斯曾说他没有在会上听过杰弗逊说过“三个字以上的句子”),居功最伟——杰弗逊多年后的评价堪称公允。
待我再看下去。
美帝开国元勋,约翰亚当斯,第一任副总统,第二任总统,真是其貌不扬,名声不显。
华盛顿,龙行虎步,威严高峻,天生的三军统帅,国家领袖;
杰斐逊,英国老牌贵族,文采飞扬,博学多才,十几个学术领域里的佼佼者;
汉密尔顿,高瞻远瞩,谋略宏大,不但做了十几年的影子总统,政策至今犹有遗惠;
富兰克林,老谋深算,花天酒地,横行于科学、外交、邮政、泡妞、印钞等众多领域。
约翰亚当斯,出身农家,没啥才艺,身材矮胖,头顶半秃,性情固执,脾气暴躁,好大喜功,不近人情,政绩平平,治家治国都不太行。和上面几位同时跻身于美帝国父之列,岂不怪哉?
然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亚当斯最大的优点,就是执中守正,坚定不移。
著名的“波士顿大屠杀”事件里,他顶着全城人民的咒骂和威胁,在法庭上抽丝剥茧,条分缕析,最终还原出事实真相:站岗的几个英国士兵,在数百名手执木棍和雪球的民众进逼下,极度紧张,误听了人群中传来的“开枪啊”挑衅声,在长官没下命令的情况下,擅自开火,致使七名民众死亡。法院由此判决英军官兵无罪。
大陆会议里,富兰克林自己观望游移,却鼓动亚当斯冲锋在前,费尽口舌说服十三州联合起来。
出使欧洲时,不卑不亢,不折不从,在法国人讥诮他不懂文学艺术时,说:“我需要学习军事和政治,我的儿子要学习航海和贸易,这样,我的孙辈才能学习文学、雕塑、音乐和绘画。”虽然在轻佻浮华的法国宫廷里屡遭挫折,但最终赢得了荷兰的援助,英王的认可。
法国大革命期间,顶住了全国上下要求支援法国革命的呼声,坚定地让弱小的美国置身欧陆战火之外。
和汉密尔顿、杰斐逊的党争里,虽然自己权力欲极重,虚荣心超强,但依然处处退让,大局为重,避免了新生合众国的分裂。
女婿请托,置若罔闻,致使女婿一怒出走,女儿守了多年活寡,女婿衣锦荣归时,她已经癌症病逝。
晚年去参观纪念大陆会议的画作,怒斥画家:“当时战火纷飞,代表们都匆匆忙忙,各人来到会议室时随手在独立宣言上签名,从来没有齐聚一堂,挨个签署。欧洲近代史已经一片混乱,难道还要让美国近代史充满谎言吗?”
这是一个才华平平的普通人,凭着自制和坚韧,不随物转,不肯妥协,最终跻身于伟人之列的故事。
美国独立战争是个英雄辈出,狂飙突进的年代,亚当斯就是时代群英里,最黯淡的那颗星,但无论如何,都没有人能忽视它的存在。
从哪个角度看都是近乎完美的剧集 很多史实细节 最后那句Jefferson survives... 亚当斯的夫人绝对是个人物
神作
鸡鸭马蹄~大卫摩丝一本正经可真好玩~
一流的编剧一流的音乐一流的表演,少有的杰作!
得妻如此 夫复何求
要有多幸运才能找到这样一位伴侣...Your mother was always my most faithful advisor, and the wisest. 他叫她"my friend"
“美国开国元勋们的日常”。。全部看下来发现里面的配角都很多大牌。整个还是跨度有些太大了尤其后半部分,没有前面信息量那么大。而且汤姆霍珀的构图啊。。。
你与我相遇在国难之时,彼此成为朋友。你与我分别在建国之初,彼此成为敌人。如今我们都已经老了,务必在离世之前冰释前嫌。
凡相信人生而平等自由者,当看看此片。明白自由的得之不易。
富兰克林博士意外亮了
光明
真实的美国建国史,没有团结一致、振臂一呼、同仇敌忾,有的只是拉帮结派、勾心斗角、左右摇摆。甚至这些开国元勋并不受待见,处处遭骂,结局“惨淡”。这才是一个处于战乱动荡中的建国史。美化的就是奴隶制了,试想一个个全是压迫奴隶的农场主,那再光辉也会抹灰
编剧是民主党?
看看人家的建国大业。。。。
向亚当斯夫人致敬~~~伟人背后的女人
喜欢这种拍得踏踏实实的历史正剧
建立在信仰之上的国度,才能称其伟大。
Abigail Smith made John Adams. If men and women were equal then, she would be the president. She was so ahead of her time in thoughts. I wish I knew more about the Adams family before I visited Peacefield. I remember their library the most. I want one of my own.
“你赞成用野蛮的违法行为(Brutal and Illegal Acts)来达成政治主张么?”
“我必须去学习政治和战争,这样我的儿子们才可能有自由去学习数学和哲学;我的儿子们应当去学习数学、哲学、地理、博物学、造船学、航海、贸易以及农业,这样才能使他们的孩子们有权利去学习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针织和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