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女人》里的风光实在是另一个主演:空旷、永恒,但又很私密、transient。三个故事里有三个人(Michelle Williams, Kristen Stewart, Lily Gladstone)都是放下自己的正常生活,来到先无人烟的大西北部,或者建度假小房或是打短期工;三个故事里的都充满了无数我们认为我们独自一人的时刻——开车路上等红绿灯、洗碗洗手刷马搬草、到课堂脱衣服摘围巾——而那些瞬间才是最私密的时刻。我去过一次美国大西北Wyoming/Montana周,第一次站在一片360度望不到头、空旷无一人之地,当时的感觉就是,这是一个otherworldly的、神圣的地方,从
Lewis & Clark到
《愤怒的葡萄》,从
Thomas Cole到
Georgia O'Keeffe,这就是为什么American West两百年不断吸引人们,并且某些程度上定义了America‘s collective psychic。
Sparsely scored and frugal with dialogue, 这片子的节奏和风格可以和阿彼察邦媲美,慢到让比较商业的Landmark Theater里的观众走了好几个。但是同时,观众也成了另一个角色。静下心来,我们不仅会注意到每个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更会注意周围观众在座位里挪动的声音,自己的每次呼吸、和所思所想。然后在你陪着银幕上的角色开车、开车、停在一个红绿灯前、再开、再停的时候,突然有一种“这就是生活”的冲动。
其次还有这三个故事。哦这三个故事!首先,我不觉得这是三个故事分别是女人事业、家庭、爱情的triptych:一二都涉及家庭,因为二中的丈夫和一中的女主角偷情;三中涉及事业和家庭,当无依无靠的Lily Gladstone耸耸肩说,it's just a winter job的时候,你不免开始猜想她从哪里来、冬天过完会去哪里。其次,我甚至不觉得这是一个关于女人或者女权的故事。第一、二个故事有重要的男性:客户Fuller,有石头的老爷爷Albert。某些程度上,第一个故事里的Fuller比Laura更让人同情。导演把第三段故事里Jamie的角色,从原小说的男性变成女性,让故事丰富了很多,有了是暧昧还是友好、是同性还是异性的各种可能性。
讲了半天我认为这电影不是什么。于是,我觉得这片子在讲人与人之间希望沟通理解、却无法沟通理解。第一个故事里,Fuller不听Laura八个月以来好心、正确的劝告,让Laura很闹心;Laura关心Fuller,给他买饭吃,但是面对Fuller的精神依赖、让她写信,却又不知所措。也就是说,Laura reach out to Fuller时,Fuller不领情;Fuller reach out to Laura的时候,Laura不领情。第二个故事里,女儿似乎更喜欢爸爸,俩人什么笑话前仰后合,Gina问丈夫笑话是什么,丈夫不情愿的重述了一遍,Gina反而觉得不好笑。两个人都试图在沟通,但是沟通了并不代表能理解对方。第三个故事里,Beth主动过来和Jamie闲聊,问附近有什么吃的么,邀请她继续来听课;但当Jamie冲动地去找Beth时,Beth显然没那份情谊,Jamie还故装无所谓地说,没事别让我当误了你上班你要去就去吧。在Jamie看来,这本不是她的自作多情。
导演
和Vox访谈的时候说过以下一段话:It was just more like working women — not even just women, just people in this area — which allows for questions about relationships with strangers, different ways people live in community, or the family nucleus, versus solitude, whether that solitude is just being alone in a bar or alone in your bedroom, and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s you can have with a stranger. Or the missed opportunities for a connection with a stranger. It's just kind of about people who brush up against each other. 大意就是,我感兴趣不只是女人,或者说是人,如何面对独处和群居,如何能和陌生人擦肩而过,或者和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之间建立复杂的关系。
某些程度上可以说,第三个Kristen Stewart和Lily Gladstone之间的故事最动人心弦,甚至相比之下,第一、第二个故事弱了一点。但有了一二,才和三一起,构成了成了一个清明上河图一样、轻描淡写但是涵盖万千的当代人与人交流的全景图。
——————
不好意思角色演员名字互换有点混乱,以下是人物清单:
第一个故事:律师Laura Wells (Laura Dern饰),客户Fuller (Jared Harris饰,哦Lane Pryce!你不知道再次看到你的脸我有多高兴,Mr. Harris),情夫Ryan Lewis。
第二个故事:妻子Gina Lewis (Michelle WIlliams饰),丈夫Ryan Lewis,,女儿,卖石头老爷子Albert。
第三个故事:年轻律师Beth Travis (Kristen Stewart饰),农村帮手Jamie (Lily Gladstone饰)。
凯莉·雷查德的新作一改前作《夜色行动》的颓势,再次奉送上敏感细腻的女性心理分析,温情脉脉的叙述口吻与波澜不惊的故事脉络下潜藏着独立而无畏的当代女性姿态,感人力度直逼她另一部经典作《温蒂和露茜》。跟《温蒂和露茜》一样,将故事背景安置在荒凉偏僻的蒙大拿小镇,三个故事里的人际关系都挺有意思,既在刻意地彼此疏远,也在无意中发生碰撞。那不仅隐喻着男女不平等现象,更体现出传统女性在社会压力下所做出的自然反应。可喜地,导演成功捕捉到这三位女性中最为坚韧和无畏的个性品质,无论是对待客户、丈夫孩子、同性恋人,都在迎难而上的过程里坚守着女性特有的敏锐和同情心。这说不上是一曲洪亮的女性颂歌,反而更像是细水长流的散文诗,跟导演一贯的作者风格相当吻合。
最有剧情的是第一段,大卫林奇御用女演员劳拉·邓恩此次不再饰演压抑分裂的角色,用最朴实的方式演活一位跟客人纠缠不清的律师。相比之下,第二段里米歇尔·威廉姆斯扮演的我行我素的母亲有点刻意,幸好依赖几个无对白的空镜头弥补回几分难能的诗意。有暮光女出场的压轴一段最有女性间惺惺相惜的味道,两人欲言又止、小心翼翼的试探和进攻充满了女性特有的敏感和暗示性。不过相比而言,另外那位新演员的表演更抢眼。
在今年女性题材大行其道的欧美影坛,这一部绝对是不俗之作,淡然的叙事让我有不断回味的空间。
Teresa是我认识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蒙大拿女人。即使在美国这种不查户口,大家来自天南海北的社会里,要遇到一个蒙大拿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原因很简单——蒙大拿人太少了。我估计没有多少人能说出哪怕是一个蒙大拿的城市名字,而我对它的印象,只有逃犯的乐园,加拿大边境,寒冷而荒凉的冰川戈壁,以及黄石公园北门的入口。
而我在认识Teresa之后不久,就发现她是一个典型的蒙大拿女人。她几乎有着美国女人身上粗韧而朴素的那一面的全部性格——她化不好妆,身材高大,买中产阶级最常买的那几个牌子;她穿凉鞋的时候不往脚上涂指甲油,这在我们这个奢侈品公司是很罕见的;她有两个孩子,住在离蒙大拿最近的大城市;她性格直爽而亲切,并不咋咋呼呼;我和她组面试panel的时候她很诚恳地告诉我她对候选人的意见,而且基本上见一个喜欢一个。最后,她回到了蒙大拿,买了农场那么大的房子,让她的两个孩子有了一个彻底自由的成长空间。
这是我认识的蒙大拿女人。她们最大的优点是从不向生活抱怨什么,并且真心地觉得一切都可以忍受。在Certain Women里面,三位女主均是如此:她们的手里是斧子和猎枪,她们的身上是防弹衣,身下是骏马;她们默默无言地忍受着生活的一切苦难和郁结,并认为这是必须忍受的。从来没有一个女人离开她的岗位,或者说她的生活;她们的欲望是如此含蓄,以至还未出口就已经完结。大城市女人身上的“嗲”和“作”,在她们的身上则完全不见踪影。她们是美国女人身上从殖民时代继承下来的,最原初的那一面。
电影由三个女人的故事剪辑而成,一位女律师,一个女主人,还有一个农场的冬季牧马人。她们之间除了一些偶然并无太多联系。我几乎是立刻爱上了电影中这种“蒙大拿”式的叙述方式:粗粝、朴素、不加修饰,极少背景音乐,所有镜头都像加了一层灰一样黯淡。女主人公们全都穿着中性颜色的衣服(Kristen Stewart除外,可是她并不是女主),电影语言是缓和的,像没有旋律的音乐,沉重的鼓点一下一下,敲在你的心上。近景、脸部特写,让人感觉她们的生活无比真实。这让这部电影与众不同,正如这些蒙大拿女人一样。
几个故事都有点戛然而止,也都记录了平静生活中的一丝波澜(趋向好或不好)。
突然看法《我心狂野》中,野性靓丽的劳拉,脖颈上布满皱纹,眼神憔悴的瘫靠在床上,无力的挑逗刚刚行完云雨的男人,那男人,欲言又止,仿佛对刚刚的例行公事和现在的即将离开也有一丝愧疚,但还是无言。回到工作当中面对的是客户对身为女性的自己的不信任,但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在一个男警察的劝说下只身与有枪的绑匪(她的客户)对质。幸亏有惊无险,也多亏了她的理解和善良。
第二个故事,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女儿对老爸说老妈时“你都给了她一座房子,还能怎么对她好。”当然真想回一句“我给了你生命,给了你一个家,所以现在就应该不理你了么?”,父亲也是软弱无能,老好人的角色,招来了女儿的一时偏向和妻子的厌弃,无力的讨好,女人的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一定比男人更难回头。
第三个故事,主动追求感情的女生只换来了疲累后的危险。不同世界的人也不是总能像童话故事里一样,冲破差异,结局圆满。
生活无意识的交叉过后,给观者就下无限感慨,但角色本身呢?谁也不可能是自己生活的全知者。季节的寒冷永远没有人的心冷来的更刻骨,更难以融化。
影片开头挺粗糙的,越看越好看。
第一个故事里面那句“如果我是男的就可能不一样”,这句讲出来我开始不明白,很明显的女性职场焦虑,陈词滥调,高明的导演应该不会直接说出来。看到结尾我明白了,也许客户一直都知道没什么希望了,他只是需要女律师,所以才一次又一次的去找她。就像他絮絮叨叨的在车里的抱怨,男人失意的时候只会找女性说心里话不是吗。女性在事业上的力量感体现。在专业能力相同的情况下,也许会更宽容。
最喜欢第二个故事,太像60、70后的母亲们,强势,控制欲强,对家庭无私贡献,用心的经营着生活。这个家庭刻画的太形象了,和《相爱相亲》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丈夫的台词都差不多。联想到最近的思考,情怀人性无国界大同小异,很多导演追溯的母题可能都相同,怎么在表达中玩出花来,元素耳目一新,能挖掘延伸出更深更有意思的角度,才是一个实力的分界点。威廉姆斯这个角色很有亲近感,中产阶级女性,孩子已经初长成,叛逆,无法沟通。丈夫貌似开始理解支持自己,两人掩藏的很好的得过且过,婚姻的常态。有了足够的钱,去回归田园。那堆石头,就是梦想啊,为家庭,为事业奋斗了那么久的实现啊。一些细节的处理特别细致真实,威廉姆斯在老头的门口看这那些鸟学她们说话,女性天真的魅力一下子蹦出来,老头儿被吸引的打量好几眼。这就是女性啊,被生活打磨出的强烈的目的性和天真的本性完全兼容,强大又可爱。看到威廉姆斯把汉堡给每个躺在床上的人分发过去,出门独自抽烟,望着她理想的生活,一片田野,一堆石头,被她照顾的好好的家人,冬日的阳光照在她脸上真美啊,她得到了一种中年女性的圆满,经营一个家庭的满足和回归自然的生活。就算和丈夫步伐不一致,女儿关系糟糕。谁非要去看美餐之后的一地鸡毛呢,哪有完美的生活,能有片刻清晨的独处,理想的旷野,已经够了。
第三个故事简直是年度最佳浪漫,这种朴素的心意是最高级的,就是画面有点多了,没有必要拍那个睡着的驾驶,影片一些无意义的镜头很多,接的很硬,文学作品改编的通病吧,会偷懒,照搬,很难合适的删减。不过第三个故事想表达的东西真切入我心,爱情会发生在阶级差异,距离问题,性别问题,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人中间,甚至可以在这个遥远的路途中,幻想着和她过一辈子吧。爱情发生的那个瞬间,那股想要见到她的勇气,那份每周的期待,已实现了的浪漫,已经足够动人了。而后记个念想,继续生活。
喜欢这个故事里伴随着寒风粗粝又温柔的女性们,像生命之源,助少年们无依的心。
荒凉萧索的影像基调与三个故事的叙事相当契合,虽无明显的线索串联(如果有,倒反而刻意了),但通篇的孤寂余韵不绝,在无限延展的公路上,在失语的车厢内,在夜色包裹的马蹄声中;写封信给我啊哪怕只是谈谈天气,看我一眼啊即使我们已形同陌路,千山万水告别一次就够。
看的时候观感度没特别好,看完了后才慢慢回想觉得滋味无穷。三段故事里最爱第三段(真的是拉拉这么简单吗?我不觉得),对Michelle领衔的那部分没有特别的懂。然而纵使有演技不断上升的Kristen,老牌常青树的Laura还是三度奥提的Michelle,都难掩盖LilyGladstone爆表的演技。三角色的交集有趣而深刻。
真的美
生活即影像,镜头不障目,前两个故事不如弃之……Lily Gladstone 那条线下,我K依旧雌雄双禧!!!
舒服的女性电影,难怪这么快就被CC收录。冷色中的暖意,第三个故事很棒,与蒙大拿州刘易斯敦的冷清萧索呼应,周围群山白雪茫茫,三个女性内心微光不熄,波澜不惊的生活里日复一日重复一种节奏,偶尔出现一些转折也寂寂然地平复;日常化、生活化,心理轨迹流露在那些独处的时刻,转过身生活依然在继续。
最会拍女人的导演之一,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
骑马那场,真是性感。像是约了一炮
前两个故事太碎了,第三个故事最完整好看,小姑娘演的也很好。最赞影评里有人翻译了第三个故事的原著小说,看完之后觉得导演把主角换成女孩子简直是神来之笔。
什么时候才能看到你k自己挑大梁泡妹子的百合片呢
就我自己而言,这绝对是年度最无聊的电影了。心情可以直接从片中末尾莉莉·格莱斯顿开车回家的眼神中体会出。
我也曾像她一样,半夜开车去找一个人,一路上消化了愤怒,恐惧,焦急,紧张,彷徨,苦闷,孤独,最后剩下羞涩和甜蜜,去打一个招呼:I just knew if I didn’t start driving I wasn’t gonna see you again. 然后默默离去。我喜欢你,或许和你没关系。
只喜欢第三个故事。
1.静水流深,克制内敛,或无奈或麻木或孤独的情绪在内心深处自然涌动,一如云层绵密的天空。2.以三人的平行对照取代多线交叉,极简主义与反高潮叙事,暗示分隔的构图,均在鼓励观影者自己去看。3.两人在马上涉过黑夜,兀立的暖黄路灯弥散出光晕,就像小太阳照进心底。4.重逢即别离时的无言。(8.5/10)
无论哪种美学风潮在流行,情感和影像双重精确的电影,都会永驻时代。
我喜欢它的轻盈,没有负载的诉求。
三人的次序逻辑在于“递进”,让我们在递进的主动性中看见起于性别的悲伤。最后的光亮几乎完全绝缘于“好转”,而更像一种日常的精神自足。
大半夜对着一个持枪疯男人,逐字逐句读着他工伤的调查报告;木屋里挨着那个尴尬胡须男,不得不在手机上打字提示他离开;荒郊外为了再见她一面,驱车四小时经过那些薄冰和路障。天气恹恹,这冬天萧索严寒。我还是继续喂马、搬砖、上楼梯;你照旧上班、独居、喝奶昔。仿佛从无波澜,假装生活仍一成不变。
得知Lily Gladstone的角色在原著中是男性以后,一下子决定加到五星了。她的眼睛太美了,被离开的长镜头击中。导演不善言辞,说片子只是开车从这到那,但这才是我心目中女性电影应有的样子,有着最平凡的角色和故事,没有什么特别却是她们构筑了整个世界,是荒凉天地中的生气
干净的女性主义电影,以简约的手法呈现了美国内陆女性在事业、家庭和爱情上的三个片段,减法做得刚刚好。暮光女怎么无声无息就去演了个女同故事啊,好感度up up…(答应我,下次乃一定要演个自己当主角的拉片)
看完后的感觉像是iphone手机拍了一个全景—平铺直叙了三个故事,观详三个女人,第三个饲马女的演技真是好到爆,情绪的变化和张弛,都在眼神动作的微妙变化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