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戛纳影展最钟爱的几位导演,比利时的达内兄弟肯定名列榜单之上,他们的作品几乎每次都从戛纳影展评委手中捧得一个重要奖项,更曾两次摘下桂冠金棕榈奖,不仅是戛纳影展的常胜军,也是双金棕榈奖俱乐部的五名成员之一。
非电影科班出身的达内兄弟以拍纪录片起家,在正式拍摄电影长片之前,曾经以社会低阶层人物为主题,拍摄多达六十部的纪录片。在进入电影长片时代后,达内兄弟仍旧延续过往的风格,透过紧贴的跟拍镜头,近距离观察某个置身社会低阶层的人物,带领着观众一步步走进影片人物所经历的困境。
达内兄弟的作品没有复杂的拍摄手法、没有宏观的哲学议题,也没有众位电影大师热爱使用、需要进一步解析和诠释的象征性事物。除了运用得炉火纯青、具有标志性的记录片跟拍手法外,他们的作品总是很简单、很朴素、很直白。然而这样的作品却倍受戛纳影展和欧洲观众的青睐,除了因为与众不同的纪录片式写实主义风格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达内兄弟的作品抱持着不批判、不讽刺的人文关怀态度,带领着观众去看、去理解某个社会问题之余,进一步打动观众的心,让大家想去关心、想去帮助、想去改变。换言之,达内兄弟的作品已经超越艺术表现的领域,俨然成为一个社会观察、社会研究和社会改造的工具。
■《单车少年》(The Kid With A Bike)是达内兄弟最新的作品,拿下2011年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从议题上来看,这部作品可说是达内兄弟夺得2005年金棕榈奖的作品《孩子》的延续。在《孩子》里,影片讲述一个以偷窃为生的青年狠心卖掉自己亲生骨肉的故事,《单车少年》则讲述的是一个遭父亲狠心遗弃的11岁男孩西里尔的故事。尽管影片的观察视角从遗弃者转移到被遗弃者身上,但达内兄弟固有的关怀和理解风格却是始终不变的。
《单车少年》的整体色调是明亮的,剧情走向也是残酷中带有美好,然而结局的安排却让人产生无限唏嘘的辛酸感受。在现实而残酷的世界里,当受害人不惜一切代价都要保护自己的儿子时,没有父亲的西里尔却只能默默地承受迎面而来的伤害,放开被父亲遗弃所带来的挫败与愤怒之际,他也放掉了保护自己、声张自我的能力,有些伤,深入骨。
对于西里尔的父亲抛弃孩子的行为,《单车少年》与达内兄弟的其他作品一样,没有任何批判或谴责,只是透过镜头静静地述说,有些人,就是无法当个好父亲,与其不停地责怪这些人,不如细细凝视那些遭到遗弃的孩子,让这些孩子的经历说出自己的痛苦,当所有人感受到这份痛苦后,兴许能在里头找到理解和出路。
面对父亲的遗弃,就像大部分人在面对巨大的心理创伤时一般,西里尔先后历经了否认、愤怒、交涉、消沉和接受等过程,而且因为年幼,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他既无法理解,也无法排解,于是愤怒的情绪只能导向自己,结果便是用种种行动伤害自己、损毁生命,任由周围的堕落与危险迎面撞来。在此之中,别扭性格与失足行为随之产生,唯有包容和耐心才能为他张开保护的伞翼,让他从悬崖边上安全地降落到平坦的地面。但影片的结局却也指出来,虽然有社会福利院、有沙曼莎这样的善良人士伸出援手,对于像西里尔这样遭遇的孩子,伤害是被深深地刻画在心里,必须有更多的关怀才能使之愈合。
无论成因是什么,有些社会问题就存在那里,需要人们去看、去听、去关心、去理解、然后去改变。透过《孩子》和《单车少年》这两部影片,达内兄弟指出来,一个缺乏责任感的父亲不仅会陷入堕落之中、成为社会的负担,还会将伤害带给下一代;而一个失去保护和关怀的孩子,则容易受到堕落的吸引,最终成长为一个缺乏责任感的父亲,将伤害不断延续下去。在这当中,社会问题就像一个痼疾,一个纠缠难解的圆环,很难找到最初开始的点。我们虽然无法找到问题开始的起点,但也正因为如此,只要在这个圆环中的任一处切入,将伤害就此愈结在当下,这个恶性的循环便能就此打破。
■就剧情和议题来说,《单车少年》只是《孩子》的延续,并没有太多超越前作的地方,然而在跟拍镜头的运用上,达内兄弟在《单车少年》里展现了更上一层楼的表现。在影片中,西里尔骑着单车不断地在生活中来回冲撞,试图在当中找回逝去的父爱,在处理这些动态画面时,除了一贯的紧贴人物、配合人物动线的镜头调度之外,达内兄弟还将动态跟拍、定点转动和固定镜头结合起来,烘托出一个11岁孩子被遗弃在人海中的慌乱心情。
当西里尔骑着单车时,常常是从正面的动态跟拍开始,镜头紧贴着西里尔一段距离后,在转弯处便突然停止移动,只让镜头随着西里尔的大角度转弯而转动,最终镜头则固定在西里尔渐行渐远的背影上头。在这个过程之中,透过最初的正面跟拍镜头,观众被深深地带入到西里尔的环境中,深切地感受到他莽撞焦急的心情,但在急转弯后,镜头不再向前移动,观众也被滞留在原地,只能透过固定镜头张望西里尔那远离的瘦小背影,在心里为这个年幼的孩子感到担忧和唏嘘。
在《单车少年》中,达内兄弟罕见地使用了配乐,对于配乐的处理上头,我个人觉得是减分多过加分,贴近现实的记录片跟拍手法已经很足以将观众带入影片的情景中,再用cut in方式数次重复切入带有惊恐氛围的贝多芬乐段,不仅未能进一步带动观众的担忧情绪,反倒是产生了吓人一跳的突兀感觉。
单车男孩讲述了一个被父亲抛弃的男孩西里尔的一段儿时经历,影片的导演是法国的达内兄弟,达内兄弟擅长用记实记录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经历与人生轨迹,不同于其他导演复杂的叙事手法与渲染,达内兄弟的电影更加真实简单,是一种纪录片的手法去表现电影的人事物。
一、影片画面景别的组成(中景叙事、特写重情)
1、这部电影采用人物交流来展现故事发展,所以在交代人物交流中更多的采用了中景。这一景别主要主要表现人物上半身的行为动作,构图的重点更多的是人物半身形体关系、情绪交流、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所以在整部电影中中景占了很大比重。片中以西里尔的视角为叙事模式与父亲,养母萨曼塔,坏小子之间的交往过程中普遍采用这种景别。给观众更真实,更有距离感的体验。也更加符合导演所惯用的“跟人物走”的记录理念。此外,中景在画面构成中也考虑了环境,大篇幅的使用也不会因此失去环境存在感。
2、除了叙事使用的中景之外,特写镜头是穿插于故事核心中的另外一种镜头语言。特写镜头的画面极具造型渗透力和表情性质,能传达叙事情节,从而影响观众的心理。通过人物面部表情的表达,能够揭示人物形象更深刻的部分,反映人物更丰富的情感。片中西里尔的内心与情绪变化更多的就是靠特写面部表情与眼神来表现。那种带着恐惧、不舍、坚韧与无助的表情,都是通过特写准确生动的刻画出来的。在整个画面中细节在视觉上就达到一种强调突出作用,还因为主人公的不同变化起到影片节点的作用,体现出西里尔这个孩子简单而又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对观众的心理暗示作用明显,让人感觉自己身处其中,视角完全跟随于这个孩子。影片以中景及特写这两个景别为主,中景着重讲故事,特写表现第一人称西里尔的内心情感与外在行为的变化,虽然没有复杂的镜头语言,但仅仅这两种镜头的交织就足以将我们带入西里尔的世界。
二、影片中镜头的使用以及映像图式(动静结合)
1、影片的视点从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点展开。所看到的完全是一个孩子的视角,没有导演的自我添加,没有观影者的相似性想象,这是一个孩子在用自己的经历讲故事。
2、构成镜头主体的人物位置,以西里尔所处环境为核心,她在镜头中位置始终是独一无二的。这是西里尔独特的自我经历,在影片中,大部分的交流与追逐场景,所以前后排列与对面排列占据了大部分幅面。西里尔的位置不是刻意而为,而是镜头追随西里尔的方式,是一种记录他生活的最真实最自然的形态,所以观众的视点始终聚焦在西里尔的身上,不会被其他视点所吸引开来。
3、这部电影采用了更多的动作镜头,而在关系镜头与渲染镜头的使用上比较少见。也是有这个片子的记录特性所决定的。动作镜头强调加强故事的连贯性,更加强调人物在影片中的作用。环境描写也随之变少,也使整个电影没有刻意的间隔与停歇。动作镜头在视觉表达上具有可看性。镜头排列中对叙事基础(对话)、叙事重点(动作细节)、叙事渲染(动作方式)都有强化作用。影片中交流对话是最主要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就知道了西里尔的经历与故事,在细节上更是描写内心的重点。从片头开始,站在楼下不断地按着门铃,敲门到骑车找父亲再到给父亲送钱被父亲拒绝,这一系列的人物动作,就已经很生动的表现了西里尔对父亲的爱,是一种无言的付出。影片中动作镜头也很注重动与静的配合。性格激烈的西里尔好动、狂躁。安静的西里尔孤独、寂寞,对任何事情的抗拒。
运动镜头不仅仅为我们讲述这个故事,也随着镜头一步步进入西里尔的生活与内心。抗拒的西里尔永远在奔跑,安静的西里尔总是那么的抗拒。直到得到关怀与经历了挫折。
三、影片的构图与摄影机运动(奔跑与飞驰的单车)
1、《单车少年》属于纪实构图风格,以故事的发展带动构图的进行。以人物心理情绪变化改变构图形式,带来节奏的变化,突出故事的戏剧性变化。
2、男孩的单车是故事的线索之一,正是这架单车,让整个影片的节奏变化不一,也让整个影片动了起来。不断地骑车运动始终穿插着画面当中,但很多都是有倾斜角度的运动轨迹,它代表着内心激烈的西里尔。奔跑时也是带有对角线方向的跑动,由此将画面分割开来,形成视觉冲击,打破平静故事的平衡,反映人物内心的变化过程。当心情不错的西里尔骑着单车的时候,则是悠然的,平行与画面的骑行,画面就是通过骑行角度的不同展现了男孩的心情与态度。通过构图的巧妙设计就掌握了人物的内心,也是导演讲这个故事的亮点。脑海中永远是骑车飞奔的西里尔。最不能忽视的就是构图与运动带来的差异性。
3、影片中的运动使影片的节奏形成。运动的镜头是主要的拍摄手法。导演大量的使用手持拍摄,造成的不稳定感使故事更加真实,表现方式也更加丰富。而当人物运动,摄影机固定的时候,节奏随之变慢,就将整个影片节奏控制下来。
4、大量移镜头的使用。为了配合快速运动的单车,横移与客观性镜头的跟拍组合成一组连贯的镜头。除了速度与手持跟拍以外,与画面构图的结合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影像故事。而结尾的横移加长镜头的组合,平稳而带有柔和的感觉。这样速度的变化其实就让影片有了特殊的味道。
5、片中长镜头的运用。片子很多地方对西里尔使用了长镜头的跟拍,多是快速的跟随他奔跑或是街上单车的骑行。快速,景别也有变化,丰富了这个人物运动时的画面感。而长镜头也是对人物心理描写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让观众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男孩内心的狂躁与内心想法。影片的不断深入,西里尔也在一直改变,越来越慢、越来越稳定的镜头表现,也是对这个男孩最重要的刻画了。
四、声音表现西里尔的内心世界(以孩子的逻辑与认知理解世界)
1、跟拍与更多的对话交流镜头带来的是环境声与人声充满与整个影片。言语的断续与连接是最简单的展示情绪的方式。爆发与沉默相对,西里尔所展示出的爆发力更多的体现在前面部分,这与对父亲对单车的爱有很大的关系。后面爆发点与沉默不语更多的是内心孤独落寞与信任问题的斗争。导演用最没有变化的环境人声表现着这个孩子对人、事、物的态度。孩子则用自己的行为逻辑表达一切。这才是这部影片最真实的视角。
2、配乐的使用。达内兄弟很少在电影中使用配乐,但是在这部电影中却突破常规,加入了一段有着小高潮感觉的音乐。在配乐的使用上面,篇幅不大,共有四个时间节点中加入了配乐。分别是找不到父亲无助的躺在孤儿院的床上、听到父亲亲口对自己说不要再找自己、父亲拒绝了他偷来的钱还有结尾与萨曼塔骑车。很显然都是在情绪爆发点使用的这段配乐。配乐虽没有过多的含义,但却有着强化情绪表现力的作用。配乐的出现,让观众吃惊,甚至是让观众突然从故事里起了波折。但对主人公来说,这四个时间节点,则是这段儿时经历中最重要的部分,让他懂得了很多,长大了很多。从无助到幸福,他的经历还有对自己的改变都是令人吃惊的,也让很发人深省。
五、色彩对影片的突出
色彩在影片中的大部分都是自然而朴实。但对核心人物西里尔来说,始终是那件红色的衣服。在每一个画面中都很刺眼,不仅仅他是故事的核心,而是每一次的矛盾冲突都是以他为故事点。红色是激烈、激情的代表。而西里尔内心也是这样的红色也是这样的突出。冲突与矛盾就是围绕那一种红色来描写。随着故事的发展,最后倒在树下的西里尔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骑上自己的单车远去。仿佛这时候红色都停止了流动。有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也是他内心平静的表现。他完成了救赎,完成了对别人表示的歉意。红色不再激情似火,而更加单纯。
《单车少年》如此的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的成长经历,也许对很多人来讲这是不可思议的,不可理解的。他的想法看起来是那么简单,但是他却是那么的执着,这一切都不是一个成年人能理解的了的。因为这是一个孩子,西里尔的视角,这是他的内心他的故事。导演阻止了一切成人思想对孩子经历的影响,毫无添加个人因素在里面。
在我看来,也许这对每个人来说都算是一种回忆,一种回味。当你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现在想想也有很多事是你现在理解不了的行为。那时的孩子,单纯,简单的内心就是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当你看这部电影时,回忆你的过去,你就可以得到一个与西里尔一样的答案——童年的故事。
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异军突起的比利时电影导演兄弟,让.皮埃尔.达内和吕克.达内被认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在当代仅有的延续,不妨称其为新新现实主义,他们用写实却灵动的影像,根植现实却超越现实的故事,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声誉,是当之无愧的戛纳的宠儿。
生猛倔强的《罗塞塔》陷入了生活的绝境,最后得到了救赎,和她的朋友和解,生下了一个《儿子》,他的父亲想把他卖掉,却又因为良心将其赎回,这个《孩子》长大了,变成了我们眼前的,如同《罗塞塔》一般倔强,眼神凌厉的《单车男孩》。
《单车男孩》是一次达内兄弟电影创作序列的合理延续,又伴有着超越。《单车男孩》延续着之前的平民视角,讲述着只关于一个人的简单故事,人物经历着对于社会群体来说细碎微不足道,但是对个人而言痛彻心扉的矛盾和痛苦,影像上达内兄弟采取的是长镜头跟拍的办法,但是在剪辑处理上尽量使得镜头之间的连接流畅连贯,不影响故事的发展。与之前不同的是,《单车男孩》第一次使用了无声援,烘托气氛的音乐,虽然音乐出现的很节制,只有每一幕的高潮出现,但是音乐的出现却标志着达内兄弟从新新现实主义往前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现实主义流派的电影最注重的特质是还原,最大限度的尊重客观现实,使用自然光,不封闭构图(...开始背书了),音乐的使用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使用音乐时一定要有现场的声援,拒绝情节剧似的,使用外在的音乐进行煽情。达内兄弟这次使用音乐,在形式上是对于现实主义的背离和反叛,但是这个音乐和《情深深雨蒙蒙》随处可闻的音乐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个区别,我们下面详谈。
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就慢慢销声匿迹了,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干将导演们也都纷纷走向了自己的道路。费里尼一步步走入自己的梦中不可自拔,维斯康迪更是成为了彻底的唯美主义。新现实主义的突然销声匿迹和它的突然兴起的原因都是同一个,当时的社会环境。新现实主义的伟大之处,即是它不可辩驳的真实性,它简直是对当时社会的记录和反应。而随着恶劣的社会环境消失,经济复苏,人民安康了,新现实主义变不再具有合适的土壤,自然会顺势枯萎。
当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时往往会产生伟大的文艺作品,这么说好像很二,但是事实如此......痛苦是艺术家创作最好的题材和无穷的灵感源泉。比利时的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一直呈上升态势,这也对达内兄弟的创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是要求新求变的时候的,但是方向在哪里?
在《单车少年》中,达内兄弟走出了自己的方向,现实主义与神话原型的结合。《单车少年》总共分为四幕,尝试逃跑为序幕,找寻父亲到被父亲抛弃为第二幕,被人利用被判了爱自己的人最终陷入绝境为第三幕,被仇人杀害复活为第四幕。 这是一个普通的少年的成长经历,也同时是一个史诗故事的原型:被限制的男主角,找寻宝藏(爱),遭受了小的磨难(被父亲抛弃),得到了帮助(被人收养),被伪善的人蛊惑(被人带去偷钱,刺伤收养人),被严重的伤害,最后得到拯救。这是一个完整的神话故事的脉络,尤其是结尾的被人杀死和复活,更是对基督的直接重述。
但是,神话原型在本故事中却并没有走到台前,喧宾夺主。记得胡琦师兄说他不喜欢霸王别姬,小豆子唱《思凡》那段,认为隐喻太过露骨,确实,《霸王别姬》那一段的隐喻就明显的站在了现实的台前。小豆子那时真的唱的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于小豆子对于自身性别困惑的寓意。《单车男孩》却与此不同,全片的现实脉络是明晰的,某时某刻,单车男孩就是在骑车,就是在抢劫,发生的故事一直是现实的。神话的一面并没有和现实竞争而使得真实性减少,相反神话的一面和现实的一面贴合在了一起,这使得它的真实性和隐喻性都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扯了这么多,回到音乐的地方,片中的音乐到底与电视剧中无时不在的配乐有什么不同。不同就在于,《单车男孩》还是拥有极高的真实性的,它的情境也是格外真实的。因此出现的配乐,是在单车男孩的世界里真实出现的配乐,这是神恩的反应。每一次配乐的出现,都反应了神的怜悯。配乐,是对配乐出现的那一刻,神恩的确实再现,而不是强加。
这就是达内兄弟对于新新现实主义出路的答案,扩大再现的事件的范围,用现实主义和神话原型不冲突的结合。
因为俺作为达内兄弟脑残粉,本文有些强词夺理之处。但是,真正感人的艺术,从心底里,我还是认为必须是关于人的,必须是人道主义的艺术。
最后不写点视觉的对不起丘老师啊。骑着单车的男孩在片中一直身着着鲜红色的T恤或外套,这是内心创伤的外化表现。参看其他人的着装,都是或白或蓝或黑,都是为了凸显出单车男孩刺眼的红色。单车男孩开始包裹在被子里不愿出来,也可看做不愿出来受伤的佐证。其他的...本片大部分地方的打光很现实范儿,少部分稍微有点小清新。
一部以人物运动驱动的电影,男孩在奔跑与骑行中释放了同等密度的能量,但摄影机的立场截然不同。
镜头不会跟随男孩一同奔跑,与其共同起伏的呼吸感也随着摄影机的停止顺势停止。瞬即的摇镜之后,回归固态的镜头往往瞄准的是一个更加开阔的空间(街道、楼宇、转角),我们只能眼看着男孩瘦小的身影逐渐被空间吞噬,直至隐没在视线的尽头。
而当他踏上自行车的时候,影像也如重获新生,紧靠在他的身边,与他一同跳动飞驰。最动人的一幕无疑是当父亲担心抢劫得来的赃款牵连到他又一次赶走男孩之后——配乐再次响起,镜头以相等的速率跟随着骑行的男孩,风鼓动起他红色的外套;音乐停止,男孩面无表情地疾驶在夜晚无人的街道上,只剩下规律的踩动踏板的声音和他微弱的喘息。这一刻,他对父亲的热望终于被浇熄,未来的灰暗,只剩他一人面对。
奔跑和骑行是向前,攀爬则是向上:影片开始,男孩渴望逃离收养所,爬上铁丝网被管理员拽下;单车被偷走后,男孩耗尽所有的力气一路追着作恶者直到树上;影片结尾,男孩反被受害者追打,他爬上同一棵树,毫无预兆地重重摔下。三次向上的动势,分别源于不甘、愤怒与羞愧,而这恰恰是单车不在场的三个时刻。
倘若我们细数单车的缺席段落,更能感受到它对于男孩生命的意义。前段单车的丢失即意味着父亲的缺位;而即便找到了父亲,当女人开车送男孩见他时,等来的依然是父亲的抛弃;当小混混开车与男孩接头时,同样为了推卸责任将他赶下车去。丢掉单车的男孩就像是折断了翅膀的鸟,即便再竭尽全力地奔跑,也只是在坚硬的牢笼里撞到头破血流。
男孩身上的悲情,恰恰源于他永远横冲直撞的能量。他无视规则、藐视温情,将人生所有的不公与残忍化作强装的攻击姿态,只为了一遍遍说服自己去相信还有未来。失去单车的男孩怒吼着与全世界对抗,而拾回单车的男孩也不过是苦中作乐,在没有方向的游荡中假装刻意看到风景。
所以,当片尾男孩与死神擦肩而过后,当摄影机再一次对准他满身灰尘骑车远去的背影而不再选择向前一步时,我们的心上才仿佛挨了重重一枪。从不解,到厌烦,到认同,再到心疼,我们真的不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骑着单车的男孩会成为奔跑着的那个他,一样的无能为力,一样的满身伤痕。
挥挥衣袖,不带走一丝怜悯。
达内兄从来都在告诉其他导演:我们是如何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表达得饱满的。不变的题材,不变的省略性叙事,不变的手提摄影和中近景,人物和场景的伏笔以及细节处理都恰到好处。同时,影片中的角色从来没有绝对的善恶。当所有导演都在试图所谓的突破时,唯独有达内兄弟坚守阵地而从不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竟然有配乐,还是贝多芬!)大概是自一诺千金后目光最温柔的达内,给足了距离,尽管实际上残酷丝毫未减(你看最后那商量推卸责任的父子俩),但悲悯流露消减了一丝残忍,看得我心也一软一沉,为之触动。少年摔落后被萨曼莎打来的电话铃声唤醒,是这场拯救浓缩的奇迹一瞬;少年在阴暗树丛中完成救赎,重新走入光明骑车上路,种下微弱又切实的希望。单车的意象用到极致,是过去的连结牵绊,是被转手抛弃的累赘,是无依无靠时的同伴,是相伴而行时的依靠,是变档加速的成长,是回家和抵达远方的可能性,是「我」这条渺小生命存在的见证。最爱的达内。
加满五星。翻墙见父后骑车狂飙那一段我胸口都快炸了。
这就是童年啊,不懂事、叛逆莽撞,对自己认定的事情执着,不想把每件事都告诉大人却又不得不依靠他们。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的一段时光,虽然可能没有电影中的戏剧化。
达内兄弟最佳之一,2011戛纳评审团大奖。一位倔强男孩的寻父之旅,一场残酷而不乏温情的成人式。西里尔稍显破旧却能风驰电掣的小单车恰似其青春年岁的象喻,可以决绝地猛冲,但终究不会给成人世界带来实质性的毁损(一如仙女般的养母所骑的大码自行车),在必要时刻也能灵活转向,轻盈与涩滞并存。影片恍若一趟情感过山车(一如片中西里尔不愿与人一起坐,跳了出去,成人观者却一坐到底),叙事迅疾而不突兀,简洁而不失余味,即使达内兄弟这回破天荒用了几段叙境外配乐,也都恰到好处地释放了情感,并无煽情之嫌。父子相见时的画内配乐则强化了二人间的隔膜。达内兄弟的手持运镜更加地稳重克制,常用远景长镜头表现单车少年的飞驰身姿。男孩所穿的红衣可上承自[一诺千金][罗塞塔],不愿承担责任的父亲契如[孩子]续篇。(9.0/10)
寻不回缺席的父亲,倔强的单车男孩自己成了男人。
这才是不动声色的煽情
从不解,到认同,到厌烦,再到心疼。最后那骑车远去的背影啊,真的是在心上重重一枪。
依然手持,依然底层写实,依然关注的是亲情。达内兄弟拍这种东西有点完全信手拈来了,配乐很妙。
重回新浪潮
#达内兄弟电影回顾展# @ MOMA。好爱这部!三幕特别工整,辅以达内作品中难得一见的配乐作为烘托。这部的结尾设置是目前看到的六部中最喜欢的,没有停在“浪子回头、母子相视”那个画面,而是继续发展,让恶再一次靠近他;于是,原来的施暴者成为了那个原谅别人的受害者。包裹着他的爱意这一次彻彻底底地胜利了。ps:和《孩子》连看就很妙。
女人和少年的关系令人困惑,毫无来由的友善与理解使故事整体缺乏真实感。在此之上少年的表演自然内敛,激烈处颇惊心动魄。骑车长飙与翻墙探父一节看得人心潮翻涌。几处配乐颇为点睛。
电影是好电影,但是我实在不喜欢这个坏小孩啊!太任性了!好几次想捏死他。但后来又好可怜啊。冷煽情处理也好受不了啊,摆明了要玩弄观众情绪,手段太卑劣了。呜呜。
《单车男孩》长大了是《孩子》,《罗塞塔》长大了是《罗尔娜》,两人合夥干的事是《罗尔娜沉默》,两人生下的孩子下场是《孩子》
简单故事,但小孩子爆发出来的情感力量有如李沧东作品中的人物。一开始以为会是“偷自行车的人”,末了发现是少年版的“鱼缸”。自行车、树林,这两样东西在《罗尔娜的沉默》也很出色。我的2011年度十佳。
年轻的阿迈德与此一部如出一辙,行动就是电影的一切。结尾就是一拳重击:恶将永远隐秘地留存在世间,尽管平庸隐秘,但还是异常凶狠。达内兄弟不仅精通小孩,更精通阿伦特,根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逃得过他们的法眼。
冷静克制,留给观众空间和余地,结尾处理得尤其好,避免煽情滥力;可怜的娃,幸甚追逐梦想的单车,幸甚有不离不弃的陪伴,即使在他遭遇弯路后,心灵仍未受俗世阴影蒙垢。
关于找爸爸的傻逼题材,中国孩子,尤其现在孩子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观点且不说《雾中的风景》中,一位不负责到极点的妈妈(孩子没爹就可见端详)欺骗孩子,说两个孩子的爹在国外,结果两位未成年踏上不归路,女孩最后被强暴。中国孩子绝对没那么2,自立能力比传闻中的强大的多,跟谁都可以过,跟亲戚
《单车少年》是一部有生命力的电影,保持了达内兄弟一贯的洗练简洁,朴实自然的风格,把所谓技术或戏剧性藏得很深,丢得很远,像温情版的《四百击》。喜欢西里尔这个倔强叛逆生龙活虎的好孩子。从树上掉下来的西里尔在将被人毁尸灭迹时,挣扎着爬起来拍拍灰尘踏上单车,晃晃悠悠走上回家路,打动我了。